首頁>> >>>> 人类与考古>> 周國興 Zhou Guoxi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37年九月)
時光倒流一萬年
  作者:周國興
  總序
  現代的猿能變成人嗎
  元謀盆地古人類考察記
  大地這本“書”所講的故事
  狼孩的啓示
  狼為什麽會撫育小孩
  震驚世界的失竊案
  南通博物苑
  用火頌
  人類的搖籃在何方
  堪與石林媲美的斑果土林
  談談科普講演
  我們在追蹤一個事實上並不存在的動物
  從"無毛人"和"巨乳毛人"談人體變異
  莫為精緻的工藝品所愚弄
  與日本朋友相會在元謀人化石産地
  少年朋友們,旅行去
  峨眉紀遊
  “北京人”,你在哪裏
  長江,中華民族古文明的搖籃
  中國的“野人”
  帕米爾之行
  帕米爾“雪人”蹤跡的探索
  是勞動創造了人,還是人創造了勞動
  人是動物
  尋找黃色人種的祖先
  揭開猿類王國的奧秘
  人類起源的達爾文理論與勞動創人論
  時光倒流一萬年
  靈井中石器文化遺存的發現
  周國興給人類一面“鏡子”
  世界上有“野人”嗎
  “人類起源中國說”為時尚早
  種花人汗滴在花間
  後記
總序
  楊牧之
  科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迄今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也是科學技術發展演進和
  日益顯示巨大威力的歷史:人們生産工具的改進,對自然之謎的破解,生活水平的提
  高……無一不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結晶。特別是在人類社會即將進入21世紀的今天,高科
  技成果的推廣與應用,正在成為推動現代生産力發展的最活躍的因素,極大地改變着世
  界的面貌和人類的生活,深刻地影響着人類社會的未來走嚮。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已
  經成為决定一個國傢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主要因素之一。
  建國5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黨和政府一貫重視科學技術的發展。鄧小平
  同志於1988年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的著名論斷。黨的十四大以來,以江澤
  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又提出“科教興國”戰略。一個空前規模和意義深遠的科教新高
  潮正在到來。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要努力加速科技進步和提高國民、特別是青少年素質。科
  學技術普及工作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嚮國民宣傳和普及科學知識、科學精神、
  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破除愚昧和迷信,批駁各種偽科學、反科學的歪理邪說,提高全
  民族的科技意識和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實施“科教興
  國”戰略的同時,中共中央及時頒發了《關於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若幹意見》。新
  聞出版署把創作、引進、翻譯和出版優秀科普圖書,作為落實中央精神的一項重要舉措,
  並在製訂國傢“九五”重點圖書規劃時,專門設立了科普讀物出版的子規劃。《中國科
  普佳作精選》係列叢書的出版,就是這一規劃的成果之一,並作為出版工作者嚮中華人
  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獻上的一份禮物。
  我國的科學家和科普作傢長期以來在科普園地中辛勤耕耘,傾註了大量的精力和心
  血,創作了許多科普讀物。《中國科普佳作精選》所收入的作品,正是其中的餃使者。
  這些佳作的共同特點,一是不衹局限於對科學知識的闡述,而是註重弘揚科學精神,宣
  傳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二是通俗易懂,引人入勝,做到了科學性、可讀性、趣味性的
  統一。作傢們娓娓動聽的敘述,生動形象地反映了科學家們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一絲
  不苟的科學態度,給讀者以深刻的啓示。正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着渴求知識
  的廣大讀者的心田。
  應該看到,我國的科普圖書出版工作,不論從數量上看還是從質量上看,與它所肩
  負的重任都還很不適應,任重而道遠。希望《中國科普佳作精選》的出版,能為促進我
  國科普讀物的繁榮,作出應有的貢獻。
    1999年8月2日周國興
現代的猿能變成人嗎
  ①原載《化石》雜志,1973年第2期。
  無論在“北京猿人展覽館”裏,或在學校的課堂上,經常有人提出這樣有趣的問題:
  現代的猿能變成人嗎?不能!為什麽不能呢?這裏作了一些簡明的分析。
  猿和猴是不相同的
  常常有人是這樣問我們的:現代的猴子能變成人嗎?也有人問,現代猿猴能變成人
  嗎?首先要說的是,猴和猿是不相同的,猴子比猿類在生物學分類上要低得多,也就是
  說,在接近人的程度上,在與人的親緣關係上,猴比猿要遠得多。現代的猴、猿及人在
  動物係譜上同屬靈長類,猴類中有低等的狐猴和眼鏡猴,也有較高等的新大陸闊鼻猴類
  如捲尾猴,還有各種各樣的舊大陸狹鼻猴類,我們在動物園裏看到的金絲猴、葉猴、拂
  拂、獼猴等都是,尤其是獼猴,在猴山裏活蹦亂跳,到處追逐,一片喧嚷的打鬧聲最逗
  人了。
  猿類也屬狹鼻類,因為它們外貌和人類最為相像,科學上稱它們為“類人猿”,它
  們在血統關係上,也確實與人很相近。現代的類人猿有亞洲的長臂猿和褐猿(猩猩);
  非洲的大猿(大猩猩)和黑猿(黑猩猩)。猿和猴外形上最顯著的區別是,猿類沒有尾
  巴、頰囊和屁股上的胼胝(臀疣),衹是長臂猿有臀疣(它是低級的猿),猴子卻統統
  具有這些結構。此外,在發展水平上,猿類有明顯的進化。因此,問題要提得更為確切
  的話,可以這樣提:現代的“猿類”能變成人嗎?
  為什麽會産生“現代猿能否變人”的問題
  我們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說明人類起源的科學理論深入人心。隨着生産的發
  展、科學的進步,人們的認識水平大大提高,在正確思想指導下,逐漸懂得了人是動物
  長期歷史發展的産物,是由古猿變來的,社會性的勞動實踐推動了這個從猿到人的轉變
  過程。馬列主義關於“勞動創造了人本身”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論斷
  已日益為廣大群衆所接受,不再相信人是什麽神啊、上帝的“特殊的創造物”這類鬼話。
  人既然是由猿類變來的,我們很自然地會聯想到現代猿類能不能變人的問題了。
  其次是現代猿也確實與人太相像了,根據近代研究的結果,人與猿的相似之點相當
  多,在這裏當然沒有必要一一全列舉出來,我們想選幾點最為顯著的介紹一下。例如,
  在身體結構上,骨骼和器官的排列方式,腦、胎盤和闌尾的特點等,猿類要比猴更為接
  近人。
  現代類人猿大腦的外形和溝回的構造與人類的很接近,小腦均被大腦覆蓋;同猴類
  相比差異較大,低等猴類的小腦未被大腦覆蓋。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盲腸上均有闌尾,
  而絶大多數猴類沒有闌尾。現代類人猿和人類均是單胎盤,而猴類是雙胎盤。
  再如,猿類具有與人相同的血型,這是其他動物所沒有的,說明了猿和人有親密的
  血緣關係。猿類有許多“似人行為”,有些舉動可像人呢!它們會學着人那樣梳頭、刷
  牙,甚至還會穿針、引綫、縫手帕。更不用說類人猿的表情,特別是幼仔與人的相似程
  度可大了,你看兩者的哭泣、歡笑和驚奇的樣子,難怪人們不禁要問:現代類人猿能不
  能變成人呢?
  變人的古猿與現代猿大不一樣
  現代猿究竟能不能變人呢?回答是:不能。這樣回答武斷嗎?不,一點也不。現在
  讓我們來談談為什麽現代猿變不了人的道理。首先要瞭解到能變成人的是古猿,現代猿
  跟它是很不相同的。
  大約在二三千萬年前,熱帶和亞熱帶的森林裏曾經生活着一類古猿,它們是我們人
  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事物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其中的一支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
  發展了一些後來能夠適應地面生活的特點。它們在樹上活動時,由於生活方式的影響,
  前肢愈來愈多地從事於其他的活動,不僅用以攀緣,還用來摘取果實和拿住食物,或在
  樹叢裏搭棚築巢,或用以執棒、投擊果實和石塊來禦敵,特別是采用蕩鞦韆的方式——
  “臂行法”在樹上移動身體,因此前肢就和後肢在使用上有了較為明顯的分工,在構造
  上也就逐漸有了初步的分化,但是,還遠未達到專門化的程度。根據現代科學研究的結
  果表明,這些人類的遠古祖先的前、後肢的長度是差不多相等的,或前肢稍稍長於後肢。
  它們不僅在樹上生活,有時也下地來活動,在前肢幫助下能半直立地行動,甚至偶然還
  能直立起來。此外,它們的適應能力和智力逐漸比其他猿類發達起來,群體關係也比較
  密切。由於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具備了這些特點,使它們以後能適應逐漸變化的外界環境
  條件,在千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它們通過地面的勞動生活,發展為雙手解放、直立行
  走的人類。
  現代類人猿呢?它們的祖先是從古猿中發展起來的另一支。它們長期生活在樹上,
  也使用“臂行法”,當環境逐漸發生變化時,它們並沒有脫離樹棲轉而到地面生活,而
  是隨着森林南遷,與原先生活在南方森林裏的猿類一道,基本上一直在樹上生活。長期
  的樹棲生活使它們的生活習性和身體結構朝高度適應樹棲生活方式的方向,特別是朝
  “臂行法”的方向專門發展了,以至經過漫長的歲月之後,身體結構起了顯著變化,完
  全成了一類特殊化的樹棲動物,它們不僅與直立的人類大不相同,跟共同祖先的古猿也
  明顯有別。在動物的發展史上,過分專門化,即特化發展之後,再要改變它的發展方向
  是不可能的。現代類人猿正是這類走進了這種特化的死鬍同的動物。
  衹看到共同性而沒有看到本質的區別
  人們在提出現代猿能否變人的問題時,往往衹是看到了人和猿的相同點,而忽視了
  現代猿和人的本質差別。人是高度社會化了的動物,人雖然是從動物進化而來,但已超
  越了動物界,擺脫了純粹的動物狀態。人能勞動,具有自覺能動性,能直立行走;現代
  類人猿衹是動物發展的較高形式,它不會像人那樣製造工具,進行生産勞動,也不能自
  由地直立行走。我們不妨看一看現代猿類的情況:亞洲的長臂猿和褐猿主要生活在樹上,
  它們前肢很長,後肢相比之下短得多。非洲的大猿和黑猿,前者由於身體發展得過於笨
  重龐大,已不適應在樹上活動了,現在大部分時間是在地面上活動;後者也常到地面生
  活,然而在過去,它們主要是在樹上活動的。它們已在臂行方向上走得相當遠了,使得
  前肢比後肢也長得多,雖然在地面上它們能容易地站立起來,但極少用雙腳走路,通常
  是雙臂支撐,以提成拳頭的指節骨背面着地,因此是半直立姿勢。
  從上面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現代人與現代類人猿在身體結構上的區別是多麽大。
  具有共同祖先的這兩支,在千百萬年的演化過程中分道揚鑣,各自沿着不同的方向發展
  已形成不同的質。造成這一區別的原因在於人類進行的是地面的勞動生活,而猿類則是
  高度的樹棲生活。生物進化的事實表明:“有機物發展中的每一進步,同時又是退化,
  因為它鞏固一個方面的發展,排除其他許多方面的發展的可能性。”①不用說別的,單
  就身體結構而言,現代類人猿已不是我們遠古祖先的類型,已不是共同祖先的古猿尚未
  專門化的樣子,它們在樹棲的臂行生活方式的專門化道路上發展得太遠了,以至前肢變
  得很長,當它們下到地面活動時,行動十分笨拙,直立起來很不平穩,無法獲得自由地
  直立行走的能力,不能使前肢得到解放,這種缺陷無論如何已經無法補救了,不能獲得
  自由的雙手就不能從事勞動,因而也就沒有轉變為人的可能了。
  ①摘引自恩格斯《自然辯證法》。
  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過程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進行的
  我們光知道古猿本身有變成人的條件還是不夠的,究竟是什麽促使了人類祖先下到
  地面上而朝人類方向發展的呢?應當說其中還有一定的外界因素。根據現有的科學資料
  得知,大約在距今二三千萬年前,地殼發生了較大變動,特別是中新世時世界範圍性的
  造山運動活躍起來,出現了喜馬拉雅、阿爾卑斯、天山等山脈,在非洲東部則形成巨大
  的斷裂𠔌。地球表面的氣候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到了上新世末,氣候變化加劇,使得
  北極的冰川嚮南延展,造成了300萬年前更新世開始時的一係列冰期和間冰期的交替現
  象;在熱帶地區則有相應的雨期和間雨期的交替。在這些地形和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原
  先熱帶、亞熱帶的森林逐漸稀疏起來,林中空地擴大、森林逐步減少而為疏林幹草原所
  代替。環境條件的這種變化有助於古猿逐步改變樹棲生活,而轉嚮地面勞動的生活方式
  發展,所以人類起源是在一個特定的環境裏進行的。現在的自然環境條件已和過去大不
  相同,特別是今天,環境日益迅速地被人類所改造着,再也沒有使猿類轉變為人的環境
  條件了。也許有人會說,讓我們來為現代猿創造這樣一個環境不行麽?不行。人類起源
  不是十年八年就能完成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極其漫長的歷史過程,而這個千百萬年漫長
  時期的歷史環境又怎麽能創造出來呢?同時,現代類人猿,正如我們已說過的它們已是
  特化的動物了,已根本不是祖先的那種類型。歷史是不能倒退的,要現代猿類退回到原
  先還沒有專門化的祖先狀態,然後再在一個人為創造的“特定環境”裏來變成人那是不
  可能的。
  通過上面的一番分析,可以肯定地說,現代類人猿是不可能變成人的。事實上,它
  們已為數很少,處在瀕臨滅絶的地步了。
首頁>> >>>> 人类与考古>> 周國興 Zhou Guoxi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37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