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賣舊書的鋪子,集中在切林剋拉斯路(Charing Cross Roa
d);那是熱鬧地方,頂容易找。路不寬,也不長,衹這麽彎彎的一段兒;兩旁不短的是
書,玻璃窗裏齊整整排着的,門口攤兒上亂哄哄擺着的,都有。加上那徘徊在窗前的,圍繞
着攤兒的,看書的人,到處顯得擁擁擠擠,看過去路便更窄了。攤兒上看最痛快,隨你翻,
用不着“勞駕”“多謝”;可是讓風吹日曬的到底沒什麽好書,要看好的還得進鋪子去。進
去了有時也可隨便看,隨便翻,但用得着“勞駕”“多謝”的時候也有;不過愛買不買,决
不至於遭白眼。說是舊書,新書可也有的是;衹是來者多數為的舊書罷了。最大的一傢要算
福也爾(Foyle),在路西;新舊大樓隔着一道小街相對着,共占七號門牌,都是四
層,舊大樓還帶地下室——可並不是地窨子。店裏按着書的性質分二十五部;地下室裏滿是
舊文學書。這爿店二十八年前本是一傢小鋪子,衹用了一個店員;現在店員差不多到了二百
人,藏書到了二百萬種,倫敦的《晨報》稱為“世界最大的新舊書店”。兩邊店門口也擺着
書攤兒,可是比別傢的大。我的一本《袖珍歐洲指南》,就在這兒從那穿了滿染着書塵的工
作衣的店員手裏,用半價買到的。在攤兒上翻書的時候,往往看不見店員的影子;等到選好
了書四面找他,他卻從不知那一個角落裏鑽出來了。但最值得流連的還是那間地下室;那兒
有好多排書架子,地上還東一堆西一堆的。乍進去,好像掉在書海裏;慢慢地纔找出道兒
來。屋裏不夠亮,土又多,離窗戶遠些的地方,白日也得開燈。可是看得自在;他們是早七
點到晚九點,你待個幾點鐘不在乎,一天去幾趟也不在乎。衹有一件,不可着急。你得像逛
廟會逛小市那樣,一半玩兒,一半當真,翻翻看看,看看翻翻;也許好幾回碰不見一本合意
的書,也許霎時間到手了不止一本。
開鋪子少不了生意經,福也爾的卻頗高雅。他們在舊大樓的四層上留出一間美術館,不
時地展覽一些畫。去看不花錢,還送展覽目錄;目錄後面印着幾行字,告訴你要買美術書可
到館旁藝術部去。展覽的畫也並不壞,有賣的,有不賣的。他們又常在館裏舉行演講會,講
的人和主席的人當中,不缺少知名的。聽講也不用花錢;衹每季的演講程序表下,“恭請你
註意組織演講會的福也爾書店”。還有所謂文學午餐會,記得也在館裏。他們請一兩個小名
人做主角,隨便誰,納了餐費便可加入;英國的午餐很簡單,費不會多。假使有閑工夫,去
領略領略那名雋的談吐,倒也值得的,不過去的卻並不怎樣多。
牛津街是倫敦的東西通衢,繁華無比,街上呢絨店最多;但也有一傢大書鋪,叫做彭勃
思(Bumpus)的便是。這鋪子開設於一七九○年左右,原在別處;一八五○年在牛津
街開了一個分店,十九世紀末便全挪到那邊去了,維多利亞時代,店主多馬斯彭勃思很通聲
氣,來往的有迭更斯,蘭姆,麥考萊,威治威斯等人;鋪子就在這時候出了名。店後本連着
舊法院,有看守所,守衛室等,十幾年來都讓店裏給買下了。這點古跡增加了人對於書店的
趣味。法院的會議圓廳現在專作書籍展覽會之用;守衛室陳列插圖的書,看守所變成新書的
貨棧。但當日的光景還可從一些畫裏看出:如十八世紀羅蘭生(Rowlandson)所
畫守衛室內部,是晚上各守衛提了燈準備去查監的情形,瞧着很忙碌的樣子。再有一個圖,
畫的是一七二九的一個守衛,神氣夠兇的。看守所也有一幅畫,磚砌的一重重大拱門,石板
鋪的地,看守室的厚木板門嚴嚴鎖着,衹留下一個小方窗,還用十字形的鐵條界着;真是銅
墻鐵壁,插翅也飛不出去。
這傢鋪子是五層大樓,卻沒有福也爾傢地方大。下層賣新書,三樓賣兒童書,外國書,
四樓五樓賣廉價書;二樓賣絶版書,難得的本子,精裝的新書,還有《聖經》,祈禱書,書
影等等,似乎是菁華所在。他們有初印本,精印本,著者自印本,著者簽字本等目錄,搜羅
甚博,福也爾傢所不及。新書用小牛皮或摩洛哥皮(山羊皮——羊皮也可仿製)裝訂,燙上
金色或別種顔色的立體派圖案;稀疏的幾條平直綫或弧綫,還有“點兒”,錯綜着配置,透
出幹淨,利落,平靜,顯豁,看了心目清朗。裝訂的書,數這兒講究,別傢書店裏少見。書
影是仿中世紀的抄本的一葉,大抵是禱文之類。中世紀抄本用黑色花體字,文首第一字母和
葉邊空處,常用藍色金色畫上各種花飾,典麗矞皇,窮極工巧,而又經久不變;仿本自然說
不上這些,衹取其也有一點古色古香罷了。
一九三一年裏,這鋪子舉行過兩回展覽會,一回是劍橋書籍展覽,一回是近代插圖書籍
展覽,都在那“會議廳”裏。重要的自然是第一回。牛津劍橋是英國最著名的大學;各有印
刷所,也都著名。這裏從前展覽過牛津書籍,現在再展覽劍橋的,可謂無遺憾了。這一年是
劍橋目下的闢特印刷所(The Pitt Press)奠基百年紀念,展覽會便為的慶
祝這個。展覽會由鼎鼎大名的斯密茲將軍(General Smuts)開幕,到者有科
學家詹姆士金斯(James Jeans),亞特愛丁頓(Arthur Edding
ton),還有別的人。展覽分兩部,現在出版的書約莫四千册是一類;另一類是歷史部
分。劍橋的書字型清晰,墨色勻稱,行款合式,書扉和書衣上最見工夫;尤其擅長的是算學
書,專門的科學書。這兩種書需要極精密的技巧,極仔細的校對;劍橋是第一把手。但是這
些東西,還有他們印的那些冷僻的外國語書,都賣得少,賺不了錢。除了是大學印刷所,
傢大概很少願意承印。劍橋又承印《聖經》;英國準印《聖經》的衹劍橋牛津和王傢印刷
人。斯密茲說劍橋就靠《聖經》和教科書賺錢。可是《泰晤士報》社論中說現在印《聖經》
的責任重大,認真地考究地印,也衹能夠本罷了。——
一五八八年英國最早的《聖經》便是由劍橋承印的。英國印第一本書,出於倫敦威廉甲
剋司登(William Caxton)之手,那是一四七七年。到了一五二一,約翰席
勃齊(John Siberch)來到劍橋,一年內印了八本書,劍橋印刷事業纔創始。
八年之後,大學方面因為有一傢書紙店與異端的新教派勾結,怕他們利用書籍宣傳,便呈請
政府,求英王核準,在劍橋衹許有三傢書鋪,讓他們宣誓不賣未經大學檢查員審定的書。那
時英王是亨利第八;一五三四年頒給他們勅書,授權他們選三傢書紙店兼印刷人,或書鋪,
“印行大學校長或他的代理人等所審定的各種書籍”。這便是劍橋印書的法律根據。不過直
到一五八三年,他們纔真正印起書來。那時倫敦各傢書紙店有印書的專利權,任意擡高價
錢。他們妒忌劍橋印書,更恨的是賣得賤。恰好一六二○年劍橋翻印了他們一本文法書,他
們就在法庭告了一狀。劍橋師生老早不樂意他們擡價錢,這一來更憤憤不平;大學副校長第
二年乘英王詹姆士第一上新市場去,半路上就遞上一件呈子,附了一個比較價目表。這樣小
題大做,真有些書呆子氣。王和諸大臣商議了一下,批道,我們現在事情很多,沒工夫討論
大學與諸傢書紙店的權益;但準大學印刷人出售那些文法書,以救濟他的支絀。這算是碰了
個軟釘子,可也算是勝利。那呈子,那批,和上文說的那本《聖經》都在這一回展覽中。席
勃齊印的八本書也有兩種在這裏。此外還有一六二九年初印的定本《聖經》,書扉雕刻繁
細,手藝精工之極。又密爾頓《力息達斯》(Lycidas)的初本也在展覽着,那是經
他親手校改過的。
近代插圖書籍展覽,在聖誕節前不久,大約是讓做父母的給孩子們多買點節禮吧。但在
一個外國人,卻也值得看看。展覽的是七十年來的作品,雖沒有什麽係統,在這裏卻可以找
着各種美,各種趨勢。插圖與裝飾畫不一樣,得吟味原書的文字,透出自己的機鋒。心要
靈,手要熟,二者不可缺一。或實寫,或想象,因原書情境,畫人性習而異。——童話的插
圖卻衹得憑空着筆,想象更自由些;在不自由的成人看來,也許別有一種滋味。看過趙譯
《阿麗思漫遊奇境記》裏譚尼爾(John Tenniel)的插畫的,當會有同感吧。
——所展覽的,幽默,秀美,粗豪,典重,各擅勝場,琳琅滿目;有人稱為“視覺的音
樂”,頗為近之。最有味的,同一作傢,各傢插畫所表現的卻大不相同。譬如莪默伽亞謨
(Omar Khayyam),莎士比亞,幾乎在一個人手裏一個樣子;展覽會裏書多,
比較着看方便,可以擴充眼界。插圖有“黑白”的,有彩色的;“黑白”的多,為的省事省
錢。就黑白畫而論,從前是雕版,後來是照相;照相雖然精細,可是失掉了那種生力,衹要
拿原稿對看就會覺出。這兒也展覽原稿,或是灰筆畫,或是水彩畫;不但可以“對看”,也
可以讓那些藝術傢更和我們接近些。《觀察報》記者記這回展覽會,說插圖的書,字往往印
得特別大,意在和諧;卻實在不便看。他主張書與圖分開,字還照尋常大小印。他自然指大
本子而言。但那種“和諧”其實也可愛;若說不便,這種書原是讓你慢慢玩賞的,那能像讀
報一樣目下數行呢?再說,將配好了的對兒生生拆開,不但大小不稱,怕還要多花錢。
詩籍鋪(The Poetry Bookshop)真是米米小,在一個大地方的一
道小街上。“叫名”街,實在一條小鬍同吧。門前不大見車馬,不說;就是行人,一天也衹
寥寥幾個。那道街斜對着無人不知的大英博物院;街口釘着小小的一塊字號木牌。初次去
時,人傢教在博物院左近找。問院門口守衛,他不知道有這個鋪子,問路上戴着常禮帽的老
者,他想沒有這麽一個鋪子;好容易纔找着那塊小木牌,真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
鋪子從前在另一處,那纔冷僻,連裴歹剋的地圖上都沒名字,據說那兒是一所老宅子,纔真
夠詩味,挪到現在這樣平常的地帶,未免太可惜。那時候美國遊客常去,一個原因許是美國
看不見那樣老宅子。
詩人赫洛德孟羅(Harold Monro)在一九一二年創辦了這爿詩籍鋪。用意
在讓詩與社會發生點切實的關係。孟羅是二十多年來倫敦文學生涯裏一個要緊角色。從一九
一一給詩社辦《詩刊》(Poetry Review)起知名。在第一期裏,他說,“詩
與人生的關係得再認真討論,用於別種藝術的標準也該用於詩。”他覺得能做詩的該做詩,
有睏難時該幫助他,讓他能做下去;一般人也該念詩,受用詩。為了前一件,他要自辦雜
志,為了後一件,他要辦讀詩會;為了這兩件,他辦了詩籍鋪。這鋪子印行過《喬治詩選》
(Georgian Poetry),喬治是現在英王的名字,意思就是當代詩選,所收
的都是代表作傢。第一册出版,一時風靡,買詩念詩的都多了起來;社會確乎大受影響。詩
選共五册;出第五册時在一九二二,那時喬治詩人的詩興卻漸漸衰了。一九一九到二五年鋪
子裏又印行《市本》月刊(The Chapbook)登載詩歌,評論,木刻等,頗多新
進作傢。
讀詩會也在鋪子裏;星期四晚上準六點鐘起,在一間小樓上。一年中也有些時候定好了
沒有。從創始以來,差不多沒有間斷過。前前後後著名的詩人幾乎都在這兒讀過詩:他們自
己的詩,或他們喜歡的詩。入場券六便士,在英國算賤,合四五毛錢。在倫敦的時候,也去
過兩回。那時孟羅病了,不大能問事,鋪子裏頗為黯淡。兩回都是他夫人愛立達剋萊曼答斯
基(Alida Klementaski)讀,說是找不着別人。那問小樓也容得下四五
十位子,兩回去,人都不少;第二回滿了座,而且幾乎都是女人——還有挨着墻站着聽的。
屋內衹讀詩的人小桌上一盞藍罩子的桌燈亮着,幽幽的。她讀濟茲和別人的詩,讀得很好,
口齒既清楚,又有頓挫,內行說,能表出原詩的情味。英國詩有兩種讀法,將每個重音咬得
清清楚楚,頓挫的地方用力,和說話的調子不相像,約翰德林瓦特(John Drink
water)便主張這一種。他說,讀詩若用說話的調子,太隨便,詩會跑了。但是參用一
點兒,像剋萊曼答斯基女士那樣,也似乎自然流利,別有味道。這怕要看什麽樣的詩,什麽
樣的讀詩人,不可一概而論。但英國讀詩,除不吟而誦,與中國根本不同之處,還有一件:
他們按着文氣停頓,不按着行,也不一定按着韻腳。這因為他們的詩以輕重為節奏,文句組
織又不同,往往一句跨兩行三行,卻非作一句讀不可,韻腳便衹得輕輕地滑過去。讀詩是一
種才能,但也需要訓練;他們註重這個,訓練的機會多,所以是詩人都能來一手。
鋪子在樓下,衹一間,可是和讀詩那座樓遠隔着一條甬道。屋子有點黑,四壁是書架,
中間桌上放着些詩歌篇子(Sheets),木刻畫。篇子有寬長兩種,印着詩歌,加上些
零星的彩畫,是給大人和孩子玩兒的。犄角兒上一張帳桌子,坐着一個戴近視眼鏡的,和藹
可親的,圓臉的中年婦人。桌前裝着火爐,爐旁蹲着一隻大白獅子貓,和女人一樣胖。有時
也遇見剋萊曼答斯基女士,匆匆地來匆匆地去。孟羅死在一九三二年三月十五日。第二天晚
上到鋪子裏去,看見兩個年輕人在和那女人司帳說話;說到詩,說到人生,都是哀悼孟羅
的。話音很悲傷,卻如清泉流瀉,差不多句句像詩;女司帳說不出什麽,唯唯而已。孟羅在
日最盡力於詩人文人的結合,他老讓各色的才人聚在一塊兒。又好客,傢裏爐旁(英國終年
有用火爐的時候)常有許多人聚談,到深夜纔去。這兩位青年的傷感不是偶然的。他的鋪子
可是賺不了錢;死後由他夫人接手,勉強張羅,現在許還開着。
1934年10月27日作。
(原載1935年1月1日《中學生》第51號)
d);那是熱鬧地方,頂容易找。路不寬,也不長,衹這麽彎彎的一段兒;兩旁不短的是
書,玻璃窗裏齊整整排着的,門口攤兒上亂哄哄擺着的,都有。加上那徘徊在窗前的,圍繞
着攤兒的,看書的人,到處顯得擁擁擠擠,看過去路便更窄了。攤兒上看最痛快,隨你翻,
用不着“勞駕”“多謝”;可是讓風吹日曬的到底沒什麽好書,要看好的還得進鋪子去。進
去了有時也可隨便看,隨便翻,但用得着“勞駕”“多謝”的時候也有;不過愛買不買,决
不至於遭白眼。說是舊書,新書可也有的是;衹是來者多數為的舊書罷了。最大的一傢要算
福也爾(Foyle),在路西;新舊大樓隔着一道小街相對着,共占七號門牌,都是四
層,舊大樓還帶地下室——可並不是地窨子。店裏按着書的性質分二十五部;地下室裏滿是
舊文學書。這爿店二十八年前本是一傢小鋪子,衹用了一個店員;現在店員差不多到了二百
人,藏書到了二百萬種,倫敦的《晨報》稱為“世界最大的新舊書店”。兩邊店門口也擺着
書攤兒,可是比別傢的大。我的一本《袖珍歐洲指南》,就在這兒從那穿了滿染着書塵的工
作衣的店員手裏,用半價買到的。在攤兒上翻書的時候,往往看不見店員的影子;等到選好
了書四面找他,他卻從不知那一個角落裏鑽出來了。但最值得流連的還是那間地下室;那兒
有好多排書架子,地上還東一堆西一堆的。乍進去,好像掉在書海裏;慢慢地纔找出道兒
來。屋裏不夠亮,土又多,離窗戶遠些的地方,白日也得開燈。可是看得自在;他們是早七
點到晚九點,你待個幾點鐘不在乎,一天去幾趟也不在乎。衹有一件,不可着急。你得像逛
廟會逛小市那樣,一半玩兒,一半當真,翻翻看看,看看翻翻;也許好幾回碰不見一本合意
的書,也許霎時間到手了不止一本。
開鋪子少不了生意經,福也爾的卻頗高雅。他們在舊大樓的四層上留出一間美術館,不
時地展覽一些畫。去看不花錢,還送展覽目錄;目錄後面印着幾行字,告訴你要買美術書可
到館旁藝術部去。展覽的畫也並不壞,有賣的,有不賣的。他們又常在館裏舉行演講會,講
的人和主席的人當中,不缺少知名的。聽講也不用花錢;衹每季的演講程序表下,“恭請你
註意組織演講會的福也爾書店”。還有所謂文學午餐會,記得也在館裏。他們請一兩個小名
人做主角,隨便誰,納了餐費便可加入;英國的午餐很簡單,費不會多。假使有閑工夫,去
領略領略那名雋的談吐,倒也值得的,不過去的卻並不怎樣多。
牛津街是倫敦的東西通衢,繁華無比,街上呢絨店最多;但也有一傢大書鋪,叫做彭勃
思(Bumpus)的便是。這鋪子開設於一七九○年左右,原在別處;一八五○年在牛津
街開了一個分店,十九世紀末便全挪到那邊去了,維多利亞時代,店主多馬斯彭勃思很通聲
氣,來往的有迭更斯,蘭姆,麥考萊,威治威斯等人;鋪子就在這時候出了名。店後本連着
舊法院,有看守所,守衛室等,十幾年來都讓店裏給買下了。這點古跡增加了人對於書店的
趣味。法院的會議圓廳現在專作書籍展覽會之用;守衛室陳列插圖的書,看守所變成新書的
貨棧。但當日的光景還可從一些畫裏看出:如十八世紀羅蘭生(Rowlandson)所
畫守衛室內部,是晚上各守衛提了燈準備去查監的情形,瞧着很忙碌的樣子。再有一個圖,
畫的是一七二九的一個守衛,神氣夠兇的。看守所也有一幅畫,磚砌的一重重大拱門,石板
鋪的地,看守室的厚木板門嚴嚴鎖着,衹留下一個小方窗,還用十字形的鐵條界着;真是銅
墻鐵壁,插翅也飛不出去。
這傢鋪子是五層大樓,卻沒有福也爾傢地方大。下層賣新書,三樓賣兒童書,外國書,
四樓五樓賣廉價書;二樓賣絶版書,難得的本子,精裝的新書,還有《聖經》,祈禱書,書
影等等,似乎是菁華所在。他們有初印本,精印本,著者自印本,著者簽字本等目錄,搜羅
甚博,福也爾傢所不及。新書用小牛皮或摩洛哥皮(山羊皮——羊皮也可仿製)裝訂,燙上
金色或別種顔色的立體派圖案;稀疏的幾條平直綫或弧綫,還有“點兒”,錯綜着配置,透
出幹淨,利落,平靜,顯豁,看了心目清朗。裝訂的書,數這兒講究,別傢書店裏少見。書
影是仿中世紀的抄本的一葉,大抵是禱文之類。中世紀抄本用黑色花體字,文首第一字母和
葉邊空處,常用藍色金色畫上各種花飾,典麗矞皇,窮極工巧,而又經久不變;仿本自然說
不上這些,衹取其也有一點古色古香罷了。
一九三一年裏,這鋪子舉行過兩回展覽會,一回是劍橋書籍展覽,一回是近代插圖書籍
展覽,都在那“會議廳”裏。重要的自然是第一回。牛津劍橋是英國最著名的大學;各有印
刷所,也都著名。這裏從前展覽過牛津書籍,現在再展覽劍橋的,可謂無遺憾了。這一年是
劍橋目下的闢特印刷所(The Pitt Press)奠基百年紀念,展覽會便為的慶
祝這個。展覽會由鼎鼎大名的斯密茲將軍(General Smuts)開幕,到者有科
學家詹姆士金斯(James Jeans),亞特愛丁頓(Arthur Edding
ton),還有別的人。展覽分兩部,現在出版的書約莫四千册是一類;另一類是歷史部
分。劍橋的書字型清晰,墨色勻稱,行款合式,書扉和書衣上最見工夫;尤其擅長的是算學
書,專門的科學書。這兩種書需要極精密的技巧,極仔細的校對;劍橋是第一把手。但是這
些東西,還有他們印的那些冷僻的外國語書,都賣得少,賺不了錢。除了是大學印刷所,
傢大概很少願意承印。劍橋又承印《聖經》;英國準印《聖經》的衹劍橋牛津和王傢印刷
人。斯密茲說劍橋就靠《聖經》和教科書賺錢。可是《泰晤士報》社論中說現在印《聖經》
的責任重大,認真地考究地印,也衹能夠本罷了。——
一五八八年英國最早的《聖經》便是由劍橋承印的。英國印第一本書,出於倫敦威廉甲
剋司登(William Caxton)之手,那是一四七七年。到了一五二一,約翰席
勃齊(John Siberch)來到劍橋,一年內印了八本書,劍橋印刷事業纔創始。
八年之後,大學方面因為有一傢書紙店與異端的新教派勾結,怕他們利用書籍宣傳,便呈請
政府,求英王核準,在劍橋衹許有三傢書鋪,讓他們宣誓不賣未經大學檢查員審定的書。那
時英王是亨利第八;一五三四年頒給他們勅書,授權他們選三傢書紙店兼印刷人,或書鋪,
“印行大學校長或他的代理人等所審定的各種書籍”。這便是劍橋印書的法律根據。不過直
到一五八三年,他們纔真正印起書來。那時倫敦各傢書紙店有印書的專利權,任意擡高價
錢。他們妒忌劍橋印書,更恨的是賣得賤。恰好一六二○年劍橋翻印了他們一本文法書,他
們就在法庭告了一狀。劍橋師生老早不樂意他們擡價錢,這一來更憤憤不平;大學副校長第
二年乘英王詹姆士第一上新市場去,半路上就遞上一件呈子,附了一個比較價目表。這樣小
題大做,真有些書呆子氣。王和諸大臣商議了一下,批道,我們現在事情很多,沒工夫討論
大學與諸傢書紙店的權益;但準大學印刷人出售那些文法書,以救濟他的支絀。這算是碰了
個軟釘子,可也算是勝利。那呈子,那批,和上文說的那本《聖經》都在這一回展覽中。席
勃齊印的八本書也有兩種在這裏。此外還有一六二九年初印的定本《聖經》,書扉雕刻繁
細,手藝精工之極。又密爾頓《力息達斯》(Lycidas)的初本也在展覽着,那是經
他親手校改過的。
近代插圖書籍展覽,在聖誕節前不久,大約是讓做父母的給孩子們多買點節禮吧。但在
一個外國人,卻也值得看看。展覽的是七十年來的作品,雖沒有什麽係統,在這裏卻可以找
着各種美,各種趨勢。插圖與裝飾畫不一樣,得吟味原書的文字,透出自己的機鋒。心要
靈,手要熟,二者不可缺一。或實寫,或想象,因原書情境,畫人性習而異。——童話的插
圖卻衹得憑空着筆,想象更自由些;在不自由的成人看來,也許別有一種滋味。看過趙譯
《阿麗思漫遊奇境記》裏譚尼爾(John Tenniel)的插畫的,當會有同感吧。
——所展覽的,幽默,秀美,粗豪,典重,各擅勝場,琳琅滿目;有人稱為“視覺的音
樂”,頗為近之。最有味的,同一作傢,各傢插畫所表現的卻大不相同。譬如莪默伽亞謨
(Omar Khayyam),莎士比亞,幾乎在一個人手裏一個樣子;展覽會裏書多,
比較着看方便,可以擴充眼界。插圖有“黑白”的,有彩色的;“黑白”的多,為的省事省
錢。就黑白畫而論,從前是雕版,後來是照相;照相雖然精細,可是失掉了那種生力,衹要
拿原稿對看就會覺出。這兒也展覽原稿,或是灰筆畫,或是水彩畫;不但可以“對看”,也
可以讓那些藝術傢更和我們接近些。《觀察報》記者記這回展覽會,說插圖的書,字往往印
得特別大,意在和諧;卻實在不便看。他主張書與圖分開,字還照尋常大小印。他自然指大
本子而言。但那種“和諧”其實也可愛;若說不便,這種書原是讓你慢慢玩賞的,那能像讀
報一樣目下數行呢?再說,將配好了的對兒生生拆開,不但大小不稱,怕還要多花錢。
詩籍鋪(The Poetry Bookshop)真是米米小,在一個大地方的一
道小街上。“叫名”街,實在一條小鬍同吧。門前不大見車馬,不說;就是行人,一天也衹
寥寥幾個。那道街斜對着無人不知的大英博物院;街口釘着小小的一塊字號木牌。初次去
時,人傢教在博物院左近找。問院門口守衛,他不知道有這個鋪子,問路上戴着常禮帽的老
者,他想沒有這麽一個鋪子;好容易纔找着那塊小木牌,真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這
鋪子從前在另一處,那纔冷僻,連裴歹剋的地圖上都沒名字,據說那兒是一所老宅子,纔真
夠詩味,挪到現在這樣平常的地帶,未免太可惜。那時候美國遊客常去,一個原因許是美國
看不見那樣老宅子。
詩人赫洛德孟羅(Harold Monro)在一九一二年創辦了這爿詩籍鋪。用意
在讓詩與社會發生點切實的關係。孟羅是二十多年來倫敦文學生涯裏一個要緊角色。從一九
一一給詩社辦《詩刊》(Poetry Review)起知名。在第一期裏,他說,“詩
與人生的關係得再認真討論,用於別種藝術的標準也該用於詩。”他覺得能做詩的該做詩,
有睏難時該幫助他,讓他能做下去;一般人也該念詩,受用詩。為了前一件,他要自辦雜
志,為了後一件,他要辦讀詩會;為了這兩件,他辦了詩籍鋪。這鋪子印行過《喬治詩選》
(Georgian Poetry),喬治是現在英王的名字,意思就是當代詩選,所收
的都是代表作傢。第一册出版,一時風靡,買詩念詩的都多了起來;社會確乎大受影響。詩
選共五册;出第五册時在一九二二,那時喬治詩人的詩興卻漸漸衰了。一九一九到二五年鋪
子裏又印行《市本》月刊(The Chapbook)登載詩歌,評論,木刻等,頗多新
進作傢。
讀詩會也在鋪子裏;星期四晚上準六點鐘起,在一間小樓上。一年中也有些時候定好了
沒有。從創始以來,差不多沒有間斷過。前前後後著名的詩人幾乎都在這兒讀過詩:他們自
己的詩,或他們喜歡的詩。入場券六便士,在英國算賤,合四五毛錢。在倫敦的時候,也去
過兩回。那時孟羅病了,不大能問事,鋪子裏頗為黯淡。兩回都是他夫人愛立達剋萊曼答斯
基(Alida Klementaski)讀,說是找不着別人。那問小樓也容得下四五
十位子,兩回去,人都不少;第二回滿了座,而且幾乎都是女人——還有挨着墻站着聽的。
屋內衹讀詩的人小桌上一盞藍罩子的桌燈亮着,幽幽的。她讀濟茲和別人的詩,讀得很好,
口齒既清楚,又有頓挫,內行說,能表出原詩的情味。英國詩有兩種讀法,將每個重音咬得
清清楚楚,頓挫的地方用力,和說話的調子不相像,約翰德林瓦特(John Drink
water)便主張這一種。他說,讀詩若用說話的調子,太隨便,詩會跑了。但是參用一
點兒,像剋萊曼答斯基女士那樣,也似乎自然流利,別有味道。這怕要看什麽樣的詩,什麽
樣的讀詩人,不可一概而論。但英國讀詩,除不吟而誦,與中國根本不同之處,還有一件:
他們按着文氣停頓,不按着行,也不一定按着韻腳。這因為他們的詩以輕重為節奏,文句組
織又不同,往往一句跨兩行三行,卻非作一句讀不可,韻腳便衹得輕輕地滑過去。讀詩是一
種才能,但也需要訓練;他們註重這個,訓練的機會多,所以是詩人都能來一手。
鋪子在樓下,衹一間,可是和讀詩那座樓遠隔着一條甬道。屋子有點黑,四壁是書架,
中間桌上放着些詩歌篇子(Sheets),木刻畫。篇子有寬長兩種,印着詩歌,加上些
零星的彩畫,是給大人和孩子玩兒的。犄角兒上一張帳桌子,坐着一個戴近視眼鏡的,和藹
可親的,圓臉的中年婦人。桌前裝着火爐,爐旁蹲着一隻大白獅子貓,和女人一樣胖。有時
也遇見剋萊曼答斯基女士,匆匆地來匆匆地去。孟羅死在一九三二年三月十五日。第二天晚
上到鋪子裏去,看見兩個年輕人在和那女人司帳說話;說到詩,說到人生,都是哀悼孟羅
的。話音很悲傷,卻如清泉流瀉,差不多句句像詩;女司帳說不出什麽,唯唯而已。孟羅在
日最盡力於詩人文人的結合,他老讓各色的才人聚在一塊兒。又好客,傢裏爐旁(英國終年
有用火爐的時候)常有許多人聚談,到深夜纔去。這兩位青年的傷感不是偶然的。他的鋪子
可是賺不了錢;死後由他夫人接手,勉強張羅,現在許還開着。
1934年10月27日作。
(原載1935年1月1日《中學生》第51號)
杜甫《最能行》雲,“若道士無英俊纔,何得山有屈原宅?”《水經註》,秭歸“縣北
一百六十裏有屈原故宅,纍石為屋基。”看來衹是一堆爛石頭,杜甫不過說得嘴響罷了。但
代遠年湮,渺茫也是當然。往近裏說,《孽海花》上的“李純客”就是李慈銘,書裏記着他
自撰的楹聯,上句云,“保安寺街藏書一萬卷”;但現在走過北平保安寺街的人,誰知道那
一所屋子是他住過的?更不用提屋子裏怎麽個情形,他住着時怎麽個情形了。要憑吊,要留
連,衹好在街上站一會兒出出神而已。
西方人崇拜英雄可真當回事兒,名人故宅往往保存得好。譬如莎士比亞吧,老宅子,新
宅子,太太老太太宅子,都好好的,連傢具什物都存着。莎士比亞也許特別些,就是別人,
若有故宅可認的話,至少也在墻上用木牌標明,讓訪古者有低徊之處;無論宅裏住着人或已
經改了鋪子。這回在倫敦所見的四文人宅,時代近,宅內情形比莎士比亞的還好;四所宅子
大概都由私人捐款收買,佈置起來,再交給公傢的。約翰生博士(Samuel John
som,1709—1784)宅,在舊城,是三層樓房,在一個小方場的一角上,靜靜
的。他一七四八年進宅,直住了十一年;他太太死在這裏。他的助手就在三層樓上小屋裏編
成了他那部大字典。那部寓言小說(alleDgorical novel)《剌塞拉
斯》(《Rasselas》)大概也在這屋子裏寫成;是晚上寫的,衹寫了一禮拜,為的
要付母親下葬的費用。屋裏各處,如門堂,復壁板,樓梯,碗櫥,廚房等,無不古氣盎然。
那著名的大字典陳列在樓下客室裏;是第三版,厚厚的兩大册。他編著這部字典,意在保全
英語的純粹,並確定字義;因為當時作傢采用法國字的實在太多了。字典中所定字義有些很
幽默:如“女詩人,母詩人也”(she-poet,蓋準she-goat——母山羊—
—字例),又如“燕麥,𠔌之一種,英格蘭以飼馬,而蘇格蘭則以為民食也”,都夠損的。
——
倫敦約翰生社便用這宅子作會所。
濟茲(John Keats,1795—1821)宅,在市北漢姆司臺德區(Ha
mpstead)。他生卒雖然都不在這屋子裏,可是在這兒住,在這兒戀愛,在這兒受人
攻擊,在這兒寫下不朽的詩歌。那時漢姆司臺德區還是鄉下,以風景著名,不像現時人煙稠
密。濟茲和他的朋友布朗(Charles Armitage Brown)同住。屋後
是個大花園,緑草繁花,靜如隔世;中間一棵老梅樹,一九二一年幹死了,幹子還在。據布
朗的追記,濟茲《夜鶯歌》似乎就在這棵樹下寫成。布朗說,“一八一九年春天,有衹夜鶯
做窠在這屋子近處。濟茲常靜聽它歌唱以自怡悅;一天早晨吃完早飯,他端起一張椅子坐到
草地上梅樹下,直坐了兩三點鐘。進屋子的時候,見他拿着幾張紙片兒,塞嚮書後面去。問
他,纔知道是歌詠我們的夜鶯之作。”這裏說的梅樹,也許就是花園裏那一棵。但是屋前還
有草地,地上也是一棵三百歲老桑樹,枝葉扶疏,至今結桑椹;有人想《夜鶯歌》也許在這
棵樹下寫的。濟茲的好詩在這宅子裏寫的最多。
他們隔壁住過一傢姓布竜(Brawne)的。有位小姐叫凡耐(Fanny),讓濟
茲愛上了,他倆訂了婚,他的朋友頗有人不以為然,為的女的配不上;可是女傢也大不樂
意,為的濟茲身體弱,又像瘋瘋癲癲的。濟茲自己寫小姐道:“她個兒和我差不多——長長
的臉蛋兒——多愁善感——頭梳得好——鼻子不壞,就是有點小毛病——嘴有壞處有好處—
—臉側面看好,正面看,又瘦又少血色,像沒有骨頭。身架苗條,姿態如之——胳膊好,手
差點兒——腳還可以——她不止十七歲,可是天真爛漫——舉動奇奇怪怪的,到處跳跳蹦
蹦,給人編諢名,近來愣叫我‘自美自的女孩子’——我想這並非生性壞,不過愛鬧一點漂
亮勁兒罷了。”
一八二○年二月,濟茲從外面回來,吐了一口血。他母親和三弟都死在癆病上,他也是
個癆病底子;從此便一天壞似一天。這一年九月,他的朋友賽焚(Joseph Seve
rn)伴他上羅馬去養病;次年二月就死在那裏,葬新教墳場,纔二十六歲。現在這屋子裏
陳列着一圈頭髮,大約是賽焚在他死後從他頭上剪下來的。又次年,賽焚嚮人談起,說他保
存着可憐的濟茲一點頭髮,等個朋友捎回英國去;他說他有個怪想頭,想照他的希臘琴的樣
子作根別針,就用濟茲頭髮當弦子,送給可憐的布竜小姐,衹恨找不到這樣的手藝人。濟茲
頭髮的顔色在各人眼裏不大一樣:有的說赤褐色,有的說棕色,有的說暖棕色,他二弟兩口
子說是金紅色,賽焚追畫他的像,卻又畫作深厚的棕黃色。布竜小姐的頭髮,這兒也有一並
存着。
他倆訂婚戒指也在這兒,鑲着一塊紅寶石。還有一册仿四折本《莎士比亞》,是濟茲常
用的。他對於莎士比亞,下過一番苦工夫;書中頁邊行裏都畫着道兒,也有些精湛的評語。
空白處親筆寫着他見密爾頓發和獨坐重讀《黎琊王》劇作兩首詩;書名頁上記着“給布竜凡
耐,一八二○”,照年份看,準是上意大利去時送了作紀念的。珂羅版印的《夜鶯歌》墨
跡,有一份在這兒,另有哈代《漢姆司臺德宅作》一詩手稿,是哈代夫人捐贈的,宅中出售
影印本。濟茲書法以秀麗勝,哈代的以蒼老勝。
這屋子保存下來卻並不易。一九二一年,業主想出售,由人翻蓋招租,地段好,脫手一
定快的;本區市長知道了,趕緊組織委員會募款一萬鎊。款還募得不多,投機的建築公司已
經爭先嚮業主講價錢。在這千鈞一發的當兒,虧得市長和本區四委員迅速行動,用私人名義
擔保付款,纔得輓回危局。後來共收到捐款四千六百五十鎊(約合七八萬元),多一半是美
國人捐的;那時正當大戰之後,為這件事在英國募款是不容易的。
加萊爾(Thomas Carlyle,1795—1881)宅,在泰晤士河旁乞
而西區(Chelsea);這一區至今是文人藝士薈萃之處。加萊爾是維多利亞時代初期
的散文傢,當時號為“乞而西聖人”。一八三四年住到這宅子裏,一直到死。書房在三層樓
上,他最後一本書《弗來德力大帝傳》就在這兒寫的。這間房前面臨街,後面是小園子;他
讓前後都砌上夾墻,為的怕那街上的囂聲,園中的雞叫。他著書時坐的椅子還在;還有一件
呢浴衣。據說他最愛穿浴衣,有不少件;蘇格蘭國傢畫院所藏他的畫像,便穿着灰呢浴衣,
坐在沙發上讀書,自有一番寬舒的氣象。畫中讀書用的架子還可看見。宅裏存着他幾封信,
女司事願意念給訪問的人聽,朗朗有味。二樓加萊爾夫人屋裏放着架小屏,上面橫的竪的斜
的正的貼滿了世界各處風景和人物的畫片。
迭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宅,在“西頭”,
現在是熱鬧地方。迭更斯出身貧賤,熟悉下流社會情形;他小說裏寫這種情形,最是酣暢淋
灕之至。這使他成為“本世紀最通俗的小說傢,又,英國大幽默傢之一”,如他的老友浮斯
大(John Forster)給他作的傳開端所說。他一八三六年動手寫《比剋維剋秘
記》(《Pickwick Papers》),在月刊上發表。起初是紳士比剋維剋等行
獵故事,不甚為世所重;後來僕人山姆(Sam Weller)出現,詼諧嘲諷,百變不
窮,那月刊頓時風行起來。迭更斯手頭漸寬,這纔遷入這宅子裏,時在一八三七年。
他在這裏寫完了《比剋維剋秘記》,就是這一年印成單行本。他算是一舉成名,從此直
到他死時,三十四年間,總是蒸蒸日上。來這屋子不多日子,他藉了一個飯店舉行《秘記》
發表周年紀念,又舉行他夫婦結婚周年紀念。住了約莫兩年,又寫成《塊肉餘生述》,《滑
稽外史》等。這其間生了兩個女兒,房子擠不下了;一八三九年終,他便搬到別處去了。
屋子裏最熱鬧的是畫,畫着他小說中的人物,墻上大大小小,突梯滑稽,滿是的。所以
一屋子春氣。他的人物雖衹是類型,不免奇幻荒唐之處,可是有真味,有人味;因此這麽讓
人歡喜贊嘆。屋子下層一間廚房,所謂“丁來𠔌廚房”,道地老式英國廚房,是特地佈置起
來的——“丁來𠔌”是比剋維剋一行下鄉時寄住的地方。廚房架子上擺着帶釉陶器,也都畫
着迭更斯的人物。這宅裏還存着他的手杖,頭髮;一朵玫瑰花,是從他屍身上取下來的;一
塊小窗戶,是他十一歲時住的樓頂小屋裏的;一張書桌,他帶到美洲去過,臨死時給了二女
兒,現時罩着紫色天鵝絨,蠻伶俐的。此外有他從這屋子寄出的兩封信,算回了老傢。
這四所宅子裏的東西,多半是人傢捐贈;有些是特地買了送來的。也有藉得來陳列的。
管事的人總是在留意搜尋着,頗為苦心熱腸。經常用費大部靠基金和門票、指南等餘利;但
門票賣的並不多,指南照顧的更少,大約維持也不大容易。格雷(Thomas Gra
y,1716—1771)以《輓歌辭》(《Elegy Written in a C
ountry Churchyard》)著名。
原題中所云“作於鄉村教堂墓地中”,指司妥剋波忌士(Stoke Poges)的
教堂而言。詩作於一七四二格雷二十五歲時,成於一七五○,當時詩人懷古之情,死生之
感,親近自然之意,詩中都委婉達出,而句律精妙,音節諧美,批評傢以為最足代表英國
詩,稱為詩中之詩。詩出後,風靡一時,誦讀模擬,遍於歐洲各國;歷來引用極多,至今已
成為英美文學教育的一部分。司妥剋波忌士在倫敦西南,從那著名的溫澤堡(Windso
r Castle)去是很近的。四月一個下午,微雨之後,我們到了那裏。一路幽靜,似
乎鳥聲也不大聽見。拐了一個小彎兒,眼前一片平鋪的碧草,點綴着稀疏的墓碑;教堂木然
孤立,像戲臺上布景似的。小路旁一所小屋子,門口有小木牌寫着格雷陳列室之類。出來一
位白發老人,殷勤地引我們去看格雷墓,長方形,特別大,是和他母親、姨母合葬的,緊挨
着教堂墻下。又看水松樹(yew-tree),老人說格雷在那樹下寫《輓歌辭》來着;
《輓歌辭》裏提到水松樹,倒是確實的。我們又兜了個大圈子,纔回到小屋裏,看《輓歌
辭》真跡的影印本。還有幾件和格雷關係很疏的舊東西。屋後有井,老人自己汲水灌園,讓
我們想起“灌園叟”來;臨別他送我們每人一張教堂影片。
1935年3月21日—23日作。
(原載1935年5月1日《中學生》第55號)
一百六十裏有屈原故宅,纍石為屋基。”看來衹是一堆爛石頭,杜甫不過說得嘴響罷了。但
代遠年湮,渺茫也是當然。往近裏說,《孽海花》上的“李純客”就是李慈銘,書裏記着他
自撰的楹聯,上句云,“保安寺街藏書一萬卷”;但現在走過北平保安寺街的人,誰知道那
一所屋子是他住過的?更不用提屋子裏怎麽個情形,他住着時怎麽個情形了。要憑吊,要留
連,衹好在街上站一會兒出出神而已。
西方人崇拜英雄可真當回事兒,名人故宅往往保存得好。譬如莎士比亞吧,老宅子,新
宅子,太太老太太宅子,都好好的,連傢具什物都存着。莎士比亞也許特別些,就是別人,
若有故宅可認的話,至少也在墻上用木牌標明,讓訪古者有低徊之處;無論宅裏住着人或已
經改了鋪子。這回在倫敦所見的四文人宅,時代近,宅內情形比莎士比亞的還好;四所宅子
大概都由私人捐款收買,佈置起來,再交給公傢的。約翰生博士(Samuel John
som,1709—1784)宅,在舊城,是三層樓房,在一個小方場的一角上,靜靜
的。他一七四八年進宅,直住了十一年;他太太死在這裏。他的助手就在三層樓上小屋裏編
成了他那部大字典。那部寓言小說(alleDgorical novel)《剌塞拉
斯》(《Rasselas》)大概也在這屋子裏寫成;是晚上寫的,衹寫了一禮拜,為的
要付母親下葬的費用。屋裏各處,如門堂,復壁板,樓梯,碗櫥,廚房等,無不古氣盎然。
那著名的大字典陳列在樓下客室裏;是第三版,厚厚的兩大册。他編著這部字典,意在保全
英語的純粹,並確定字義;因為當時作傢采用法國字的實在太多了。字典中所定字義有些很
幽默:如“女詩人,母詩人也”(she-poet,蓋準she-goat——母山羊—
—字例),又如“燕麥,𠔌之一種,英格蘭以飼馬,而蘇格蘭則以為民食也”,都夠損的。
——
倫敦約翰生社便用這宅子作會所。
濟茲(John Keats,1795—1821)宅,在市北漢姆司臺德區(Ha
mpstead)。他生卒雖然都不在這屋子裏,可是在這兒住,在這兒戀愛,在這兒受人
攻擊,在這兒寫下不朽的詩歌。那時漢姆司臺德區還是鄉下,以風景著名,不像現時人煙稠
密。濟茲和他的朋友布朗(Charles Armitage Brown)同住。屋後
是個大花園,緑草繁花,靜如隔世;中間一棵老梅樹,一九二一年幹死了,幹子還在。據布
朗的追記,濟茲《夜鶯歌》似乎就在這棵樹下寫成。布朗說,“一八一九年春天,有衹夜鶯
做窠在這屋子近處。濟茲常靜聽它歌唱以自怡悅;一天早晨吃完早飯,他端起一張椅子坐到
草地上梅樹下,直坐了兩三點鐘。進屋子的時候,見他拿着幾張紙片兒,塞嚮書後面去。問
他,纔知道是歌詠我們的夜鶯之作。”這裏說的梅樹,也許就是花園裏那一棵。但是屋前還
有草地,地上也是一棵三百歲老桑樹,枝葉扶疏,至今結桑椹;有人想《夜鶯歌》也許在這
棵樹下寫的。濟茲的好詩在這宅子裏寫的最多。
他們隔壁住過一傢姓布竜(Brawne)的。有位小姐叫凡耐(Fanny),讓濟
茲愛上了,他倆訂了婚,他的朋友頗有人不以為然,為的女的配不上;可是女傢也大不樂
意,為的濟茲身體弱,又像瘋瘋癲癲的。濟茲自己寫小姐道:“她個兒和我差不多——長長
的臉蛋兒——多愁善感——頭梳得好——鼻子不壞,就是有點小毛病——嘴有壞處有好處—
—臉側面看好,正面看,又瘦又少血色,像沒有骨頭。身架苗條,姿態如之——胳膊好,手
差點兒——腳還可以——她不止十七歲,可是天真爛漫——舉動奇奇怪怪的,到處跳跳蹦
蹦,給人編諢名,近來愣叫我‘自美自的女孩子’——我想這並非生性壞,不過愛鬧一點漂
亮勁兒罷了。”
一八二○年二月,濟茲從外面回來,吐了一口血。他母親和三弟都死在癆病上,他也是
個癆病底子;從此便一天壞似一天。這一年九月,他的朋友賽焚(Joseph Seve
rn)伴他上羅馬去養病;次年二月就死在那裏,葬新教墳場,纔二十六歲。現在這屋子裏
陳列着一圈頭髮,大約是賽焚在他死後從他頭上剪下來的。又次年,賽焚嚮人談起,說他保
存着可憐的濟茲一點頭髮,等個朋友捎回英國去;他說他有個怪想頭,想照他的希臘琴的樣
子作根別針,就用濟茲頭髮當弦子,送給可憐的布竜小姐,衹恨找不到這樣的手藝人。濟茲
頭髮的顔色在各人眼裏不大一樣:有的說赤褐色,有的說棕色,有的說暖棕色,他二弟兩口
子說是金紅色,賽焚追畫他的像,卻又畫作深厚的棕黃色。布竜小姐的頭髮,這兒也有一並
存着。
他倆訂婚戒指也在這兒,鑲着一塊紅寶石。還有一册仿四折本《莎士比亞》,是濟茲常
用的。他對於莎士比亞,下過一番苦工夫;書中頁邊行裏都畫着道兒,也有些精湛的評語。
空白處親筆寫着他見密爾頓發和獨坐重讀《黎琊王》劇作兩首詩;書名頁上記着“給布竜凡
耐,一八二○”,照年份看,準是上意大利去時送了作紀念的。珂羅版印的《夜鶯歌》墨
跡,有一份在這兒,另有哈代《漢姆司臺德宅作》一詩手稿,是哈代夫人捐贈的,宅中出售
影印本。濟茲書法以秀麗勝,哈代的以蒼老勝。
這屋子保存下來卻並不易。一九二一年,業主想出售,由人翻蓋招租,地段好,脫手一
定快的;本區市長知道了,趕緊組織委員會募款一萬鎊。款還募得不多,投機的建築公司已
經爭先嚮業主講價錢。在這千鈞一發的當兒,虧得市長和本區四委員迅速行動,用私人名義
擔保付款,纔得輓回危局。後來共收到捐款四千六百五十鎊(約合七八萬元),多一半是美
國人捐的;那時正當大戰之後,為這件事在英國募款是不容易的。
加萊爾(Thomas Carlyle,1795—1881)宅,在泰晤士河旁乞
而西區(Chelsea);這一區至今是文人藝士薈萃之處。加萊爾是維多利亞時代初期
的散文傢,當時號為“乞而西聖人”。一八三四年住到這宅子裏,一直到死。書房在三層樓
上,他最後一本書《弗來德力大帝傳》就在這兒寫的。這間房前面臨街,後面是小園子;他
讓前後都砌上夾墻,為的怕那街上的囂聲,園中的雞叫。他著書時坐的椅子還在;還有一件
呢浴衣。據說他最愛穿浴衣,有不少件;蘇格蘭國傢畫院所藏他的畫像,便穿着灰呢浴衣,
坐在沙發上讀書,自有一番寬舒的氣象。畫中讀書用的架子還可看見。宅裏存着他幾封信,
女司事願意念給訪問的人聽,朗朗有味。二樓加萊爾夫人屋裏放着架小屏,上面橫的竪的斜
的正的貼滿了世界各處風景和人物的畫片。
迭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宅,在“西頭”,
現在是熱鬧地方。迭更斯出身貧賤,熟悉下流社會情形;他小說裏寫這種情形,最是酣暢淋
灕之至。這使他成為“本世紀最通俗的小說傢,又,英國大幽默傢之一”,如他的老友浮斯
大(John Forster)給他作的傳開端所說。他一八三六年動手寫《比剋維剋秘
記》(《Pickwick Papers》),在月刊上發表。起初是紳士比剋維剋等行
獵故事,不甚為世所重;後來僕人山姆(Sam Weller)出現,詼諧嘲諷,百變不
窮,那月刊頓時風行起來。迭更斯手頭漸寬,這纔遷入這宅子裏,時在一八三七年。
他在這裏寫完了《比剋維剋秘記》,就是這一年印成單行本。他算是一舉成名,從此直
到他死時,三十四年間,總是蒸蒸日上。來這屋子不多日子,他藉了一個飯店舉行《秘記》
發表周年紀念,又舉行他夫婦結婚周年紀念。住了約莫兩年,又寫成《塊肉餘生述》,《滑
稽外史》等。這其間生了兩個女兒,房子擠不下了;一八三九年終,他便搬到別處去了。
屋子裏最熱鬧的是畫,畫着他小說中的人物,墻上大大小小,突梯滑稽,滿是的。所以
一屋子春氣。他的人物雖衹是類型,不免奇幻荒唐之處,可是有真味,有人味;因此這麽讓
人歡喜贊嘆。屋子下層一間廚房,所謂“丁來𠔌廚房”,道地老式英國廚房,是特地佈置起
來的——“丁來𠔌”是比剋維剋一行下鄉時寄住的地方。廚房架子上擺着帶釉陶器,也都畫
着迭更斯的人物。這宅裏還存着他的手杖,頭髮;一朵玫瑰花,是從他屍身上取下來的;一
塊小窗戶,是他十一歲時住的樓頂小屋裏的;一張書桌,他帶到美洲去過,臨死時給了二女
兒,現時罩着紫色天鵝絨,蠻伶俐的。此外有他從這屋子寄出的兩封信,算回了老傢。
這四所宅子裏的東西,多半是人傢捐贈;有些是特地買了送來的。也有藉得來陳列的。
管事的人總是在留意搜尋着,頗為苦心熱腸。經常用費大部靠基金和門票、指南等餘利;但
門票賣的並不多,指南照顧的更少,大約維持也不大容易。格雷(Thomas Gra
y,1716—1771)以《輓歌辭》(《Elegy Written in a C
ountry Churchyard》)著名。
原題中所云“作於鄉村教堂墓地中”,指司妥剋波忌士(Stoke Poges)的
教堂而言。詩作於一七四二格雷二十五歲時,成於一七五○,當時詩人懷古之情,死生之
感,親近自然之意,詩中都委婉達出,而句律精妙,音節諧美,批評傢以為最足代表英國
詩,稱為詩中之詩。詩出後,風靡一時,誦讀模擬,遍於歐洲各國;歷來引用極多,至今已
成為英美文學教育的一部分。司妥剋波忌士在倫敦西南,從那著名的溫澤堡(Windso
r Castle)去是很近的。四月一個下午,微雨之後,我們到了那裏。一路幽靜,似
乎鳥聲也不大聽見。拐了一個小彎兒,眼前一片平鋪的碧草,點綴着稀疏的墓碑;教堂木然
孤立,像戲臺上布景似的。小路旁一所小屋子,門口有小木牌寫着格雷陳列室之類。出來一
位白發老人,殷勤地引我們去看格雷墓,長方形,特別大,是和他母親、姨母合葬的,緊挨
着教堂墻下。又看水松樹(yew-tree),老人說格雷在那樹下寫《輓歌辭》來着;
《輓歌辭》裏提到水松樹,倒是確實的。我們又兜了個大圈子,纔回到小屋裏,看《輓歌
辭》真跡的影印本。還有幾件和格雷關係很疏的舊東西。屋後有井,老人自己汲水灌園,讓
我們想起“灌園叟”來;臨別他送我們每人一張教堂影片。
1935年3月21日—23日作。
(原載1935年5月1日《中學生》第5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