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医学类>> 李時珍 Li Shizhen   中國 China   明代   (1518年1593年)
草本綱目
  草本綱目 作者:李時珍(明朝)
  序
  
  草部
  甘草 黃芪 人參 沙參 薺苠
  桔梗 長鬆 黃精 萎蕤 知母
  肉蓯蓉 列當 赤箭(天麻) (白术) 狗脊
  蒼術 貫衆 巴戟天 遠志 淫羊霍
  仙茅 玄參 地榆 丹參 紫參
  紫草 白頭翁 白及 三七 黃連
  鬍黃連 黃芩 秦艽 茈鬍(柴鬍) 前鬍
  防風 獨活 升麻 苦參 白鮮
  延鬍索 貝母 山慈姑 石蒜 白茅
  竜膽 細辛 徐長卿 白薇 白前
  錦地羅 檀香 鎖陽 鐵綫草 當歸
  芎窮 蘼蕪 蛇床 藁本 白芷
  芍藥 牡丹 木香 甘鬆香 杜若
  高良薑 鬱金 薑黃 補骨脂 蓽蘢
  益智子 縮砂密 白豆蔻 豆蔻 蓬莪茂
  荊三棱 莎草香附子 藿香 薫草(零陵 蘭草
  馬蘭 香薷 假蘇 薄荷 水蘇
  菊 野菊 淹閭 艾 茵陳蒿
  青蒿 白蒿 茺蔚(益母 夏枯草 劉寄奴草
  旋夏花 青葙 雞冠 紅藍花 番紅花
  燕脂 大薊、小薊 續斷 漏盧 苎麻
  苘麻 大青 小青 鬍蘆巴 蠡實
  惡實 呆耳 無名精 希薟 箬
  蘆 甘蕉 簑荷 燈心草 木賊
  麻黃 地黃 牛膝 紫菀 麥門鼕
  萱草 淡竹葉 鴨蹠草 葵 蜀葵
  竜葵 酸漿 蜀羊泉 敗醬 款鼕花
  鼠麯草 款鼕花 决明 地膚 瞿麥
  王不留行 葶藶 車前 馬鞭草 蛇含
  鱧腸 連翹 蒴翟 藍 藍澱
  青黛 甘藍 蓼 水蓼 馬蓼
  葒草 虎杖 匾蓄 蒺藜 𠔌精草
  海金沙 半邊蓮 紫花地丁 見腫消 大黃
  商陸 狼毒 防葵 狼牙 閭茹
  大戟 甘遂 續隨子 莨菪 蓖麻
  蜀漆 藜蘆 附子 天雄 側子
  酸模 菖蒲 菰 水萍 蘋
  萍蓬草 水藻 海藻 昆布 石斛
  骨碎補 石韋 金星草 景天 虎耳草
  石鬍荽 蠃旋草 酢漿草 地錦 陟釐
  昨葉何草 土馬 捲柏 石鬆 馬勃
  及己
  漏籃子 烏頭 白附子 虎掌 局箬
  半夏 蚤休 鬼臼 射幹 玉簪
  鳳仙 坐拿草 曼陀羅花 羊躑躅 芫花
  莽草 茵芋 石竜芮 鈎吻 菟絲子
  覆盆子 使君子 木鱉子 番木鱉 馬兜鈴
  盍藤子 預知子 牽牛子 旋花 紫葳
  營實墻蘼 月季花 栝樓 王瓜 葛
  天門鼕 百部 何首烏 萆解 菝葜
  土茯苓 白蘞 山豆根 黃藥子 白藥子
  威靈仙 茜草 防己 通草 通脫木
  鈎藤 白英 烏蘞莓 律草 絡石
  木蓮 忍鼕 藤類概述 澤瀉 羊蹄
  
  木部
  竹黃 竹 桑上寄生 雷丸 豬苓 琥珀
  茯苓 接骨木 木芙蓉 木槿 紫荊 牡荊
  石南 枸杞、地骨皮 五加 南燭 衛矛 枸骨
  鼕青 女貞 鼠李 鬱李 金櫻子 鬍頽子
  山茱萸 蕤核 白棘 酸棗 梔子 枸橘
  楮 柘 桑 相思子 阿魏 大風子
  巴豆 烏臼木 棕櫚 樺木 蘖木 檀
  小蘖 厚樸 杜仲 椿樗 漆 楸
  桐 梧桐 罌子桐 海桐 楝 槐
  秦皮 合歡 皂莢 肥皂莢 無患子 訶黎勒
  櫸 柳 樹柳 水楊 白楊 榆
  蕪荑 蘇方木 烏木 蘆薈 檀香 樟腦
  竜腦香 安息香 騏竭 沒藥 薫陸香 楓香脂
  烏藥 釣樟 樟 楠 降真香 辛夷
  木蘭 筒桂 桂 杉 丁香
  柏 竹黃 竹 桑上寄生 雷丸 豬苓
  琥珀 茯苓 接骨木 木芙蓉 木槿 紫荊
  牡荊 石南 枸杞、地骨皮 五加 南燭 衛矛
  枸骨 鼕青 女貞 鼠李 鬱李 金櫻子
  鬍頽子 山茱萸 蕤核 白棘 酸棗 梔子
  枸橘 楮 柘 桑 相思子 阿魏
  大風子 巴豆 烏臼木 棕櫚 樺木 蘖木
  檀 小蘖 厚樸 杜仲 椿樗 漆
  楸 桐 梧桐 罌子桐 海桐 楝
  槐 秦皮 合歡 皂莢 肥皂莢 無患子
  訶黎勒 櫸 柳 樹柳 水楊 白楊
  榆 蕪荑 蘇方木 烏木 蘆薈 檀香
  樟腦 竜腦香 安息香 騏竭 沒藥 薫陸香
  楓香脂 烏藥 釣樟 樟 楠 降真香
  辛夷 木蘭 筒桂 桂 杉
  丁香 柏
  火部
  糟 燒酒 酒 醋 醬 飴糖
  蘖米 紅麯 神麯 麯 蒸餅 豆腐
  大豆豉 刀豆 扁豆 豇豆 蠶豆 豌豆
  緑豆 赤小豆 黃大豆 大豆黃捲 大豆 阿芙蓉
  罌子粟 薏苡仁 稗 參子 粟 粱
  玉蜀黍 蜀黍 黍 稷 秈 粳
  稻 蕎麥 雀麥 大麥 小麥 大麻
  鬍麻
  果部
  慈姑 烏芋 芡實 芰實 蓮藕 石蜜
  沙糖 甘蔗 獼猴桃 嬰奧 葡萄 西瓜
  甜瓜 茗 ????麩子 吳茱萸 畢澄茄 鬍椒
  蜀椒 秦椒 枳 馬檳榔 無花果 波羅蜜
  椰子 檳榔 海鬆子 榧實 橄檻 竜眼
  荔枝 槲實 橡實 阿月渾子 榛子 鬍桃
  銀杏 櫻桃 楊梅 枇杷 枸櫞 柚
  橙 柑 橘 安石榴 柿 林檎
  山楂 榲柏 楂子 木瓜 梨 棗
  慄 桃 榔梅 梅 巴旦杏 杏
  李
  鱗部
  青魚 鯉魚 魚子 鰾 海馬 蝦
  烏賊魚 黃顙魚 鰍魚 鱔魚 鰻鱺魚 鱧魚
  金魚 鱖魚 鯽魚 鰣魚 石首魚 水蛇
  烏蛇 白花蛇 蚺蛇 蛇蛻 蛤蚧 守宮
  石竜子 鯪鯉 鰐魚 吊 竜
  獸部
  獼猴 蝟 鼠 水獺 兔 湍
  貓 靈貓 麝 麋 鹿 羚羊
  熊 野豬 犀 象 豹 虎
  狗寶 鮓答 牛黃 黃明膠 阿膠 駝
  驢 馬 牛 羊 狗 豕
  禽部
  鶚 鷹 鵲 烏鴉 斑鳩 寒號蟲
  伏翼 雀 鴿 雉 雞 鳧
  鶩 鵝 鵜鶘 鶴
  蟲部
  蛔蟲 蛞蝓 蝸牛 蚯蚓 蜈蚣 蝌蚪
  蛙 蛤蟆 蟾蜍 蜚虻 蜚蠊 蔗蟲
  鼠婦 衣魚 螢火 螻蛄 天牛 蜣螂
  蟬蛻 蚱蟬 蠐螬 蛆 水蛭 蝎
  壁錢 蜘蛛 地膽 葛上亭長 芫青 斑蝥
  樗雞 九香蟲 原蠶 蠶 螳螂桑螵蛸 蟲白蠟
  藝翁 露蜂房 土蜂 蜜蜂 蜜蠟 蜂蜜
本草綱目序
  紀稱,望竜光知古劍,硯寶氣辯明珠,故萍實商羊,非天明莫洞。劂後博物稱華,辯字稱康,析實玉稱倚頓,亦僅僅晨星耳。
  楚蘄陽李君東壁,一日過予合山園謁予,留飲數日。予窺其人,卒貌也,癯身也,津津譚議也,真北斗以南一人。解其裝,無長物,有《本草綱目》數十捲。謂予曰:“時珍荊楚鄙也。幼多贏疾,質成鈍椎;長耽典籍,若啖蔗飴。遂漁獵群書,搜羅百氏,凡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傢,稍有得處,輒著數言。古有《本草》一書,自炎皇及漢,梁,唐,宋,下迨國朝,註解群氏舊矣。第其中舛謬差論遺漏,不可枚數,乃敢奮編摩之志,纂述之權。歲歷三十稔,書考八百余家,稿凡三易。復者芟之,闕者緝之,訛者繩之。舊本一千五百一十八種,今增藥三百七十四種,分為一十六部,著成五十二捲。雖非集成,亦粗大備,名曰《本草綱目》。願乞一言,以托不朽。”
  予開鄭細玩,每藥標正名為綱,附釋名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辯疑、正誤,詳其土産形狀也;次以氣味,主治,附方,著其體用也。上目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采。如入金𠔌之園,種色奪目,如登竜君之宮,寶藏悉陳;如對冰壺玉鑒,毛發可指數也。博面不繁,詳而有要;綜核究竟,直窺淵海。茲豈僅以醫書哉!實性理之精微,格物這通典,帝王之秘
  ,臣民之重寶也。李君用心嘉惠何勤載!噫!
  玉莫剖,失紫相傾,弊也久矣。故辯專車之骨,必
  魯儒,博支機之石,必訪賣卜。予方著《州
  言》, 博古如《丹鉛
  言》後乏人也,何幸儲茲集哉!茲集也,藏之深山石室無當,盍鍥之,以共天下後世,味《太玄》如子云者!
   [淺釋]:
  原文作者王世貞:(公元1526-1590年)明代著名文學家。字元美,號鳳州,又號合州山人。太倉(今江蘇)人。著有《合州山人四部稿》、《合州山人續稿》、《合山堂別集》等。
  據古書上的記載,望見竜泉寶劍的光氣,就知道這古劍所在的地方(事載《晉書.張華傳》)。看見寶氣,便知有明珠的存在(事詳《杜陽雜編》)。萍實(一種大的果實)和商羊(鳥名)這樣的吉祥之物不是聰明人(如孔子)是不會認識的。要論廣泛瞭解事物的人,應當推張華。(張華,晉代人,著有《博物志》十捲)。要論能明辯字義的人,應當說是嵇康。(嵇康,晉代人,字叔夜,著有《嵇中散集》)。要論善於分辯寶玉的人,應當說是倚頓。(倚頓,春秋時人)。但是這些人衹能蒜是早晨的星星。
  湖北蘄陽(今湖北蘄春縣)有個叫李時珍的(字東璧)。有一天我在江蘇太倉縣隆福寺西的山中與他相遇,一起飲酒幾日。我仔細觀察他,面貌潤澤而有光彩,清瘦而有精神,說話有風趣的樣子。北斗星以南的人間,李時珍算得上第一人了。(這是對李時珍的贊揚)他打開行裝,沒有多餘的東西,衹有一部數十捲的《本草綱目》,對我說道“時珍是湖北人,幼小多病,天生笨拙。長大以後愛讀古典著作,就象吃到了蜜糖一樣,於是就廣泛的閱讀群書,搜羅百傢著述,凡是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傢看後有心得就寫下來。原來有一本《本草》神農氏開始到自漢,梁,唐,宋,下至今朝,註解這部書的很多,但是,其中差錯和偽論不是少數。於是我就大膽冒昧的發誓不自量力地擔當起撰述(本書)的工作。經過了三十多年的努力,參考了八百多部書籍,稿件修改了三次。重複的刪去,缺少的加上,錯誤的糾正。舊的《本草》1518種,現由增加374種,分為16部,編著成52捲,雖未完成,也基本上全了,署名《本草綱目》。我希望您給着書作序,以使其成為不朽之作。”
  我打開書捲仔細玩味(研究),見每一種藥標明正名為"綱",別名為"目"。從證明開始,按次序把集解、分辨疑惑、糾正錯誤、排列出土産植物形狀'再按氣味、主治、附方,說明功用。上自古代典故,下到民間傳奇,凡是跟藥相關的沒有記述不到的。就象進入了金𠔌之園(這裏比喻內容豐富,美不勝數)品種多色彩奪目;又象是登上了皇宮寶殿,寶藏都能看的清楚;象是冰壺玉雕般,精緻極了。多但不繁雜,詳細卻有要點,綜括核實研究的透徹直看到事物的本質。這怎麽能僅僅是醫書呢?!實在是闡述生命精湛道理、解釋萬物的大典,帝王的秘錄,百姓的重寶。李時珍用心良苦,造福與人,多麽的辛勤呀!寶玉不剖,真假不辯的時鄙太久了。所以,辨別要用整輛車子纔載得動的一節大骨頭,必須等待孔子(語詳《國語.魯語》)。要認識織女星的支機石,必須訪問賣卜的嚴君平(嚴君平,漢人,名遵,以卜筮為業)。我正著《翕州扈言》可惜從《丹鉛扈言》(明代楊慎所撰的一部考據學著作)就沒有後人了。多麽幸運能看到這部《本草綱目》哇!讓這部書藏在深山石洞中不恰當,何不把它刻印出來,以供天下後世鑽研就像楊雄(字子云)研著的《太玄經》一樣呢
甘草
  甘草
  釋名:
  亦名蜜甘、蜜草、美草、
  草、靈通、國老。
  氣味:
  氣味
  (根)甘、平、無毒。
  主治:
  1、傷寒咽痛(少陰癥)。用甘草二兩,蜜水灸過,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兩次。此方名“甘草湯”。
  2、肺熱喉痛(有灸熱)。用炒甘草二兩、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兩,加入阿膠半斤。每服五錢,水煎服。
  3、肺痿(頭昏眩,吐涎沫,小便頻數,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兩、炮幹薑二兩,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幾次服。此方名“甘草幹薑湯”。
  4、肺痿久嗽(惡寒發燒,骨節不適,嗽唾不止)。用灸甘草三兩,研細。每日取一錢,童便三合調下。
  5、小兒熱嗽。用甘草二兩,在豬膽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後研細,和蜜做成丸子,如緑豆大。每服十丸,飯後服,薄荷湯送下。此方名“涼隔丸”。
  6、嬰兒初生便閉。用甘草、枳殼各一錢,水半碗煎服。
  7、小兒撮口風。用甘草二錢半,煎服,令吐痰涎。再以乳汁點兒口中。
  8、嬰兒慢肝風(目澀、畏光、腫閉,甚至流血),用甘草一指長,豬膽汁灸過,研細。以米汁調少許灌下。
  9、兒童遺尿。用大甘草頭煎湯,每夜臨睡前服之。
  10、小兒尿中帶血。用甘草一兩二錢,加水六合,煎成二合。一歲兒一天服盡。
  11、小兒幹瘦。用甘草三兩,灸焦,研細,和蜜成丸,如緑豆大。每服五丸,溫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12、赤白痢。甘草一尺長,灸後劈破,以淡漿水一升半,煎至八合服下。
  13、舌腫塞口(不治有生命危險)。用甘草煎成濃湯,熱嗽,隨時吐出涎汁。
  14、口瘡。用甘草二寸、白礬一塊(如粟米大),同放口中細嚼,汁咽下。
  15、背疽。用甘草三兩,搗碎,加大麥粉九兩,共研細。滴入好醋少許和開水少許,做成餅子,熱敷疽上。冷了再換。未成膿者可內消,已成膿者早熟破。體虛的人可加服黃芪粥。又方:甘草一兩,微灸,搗碎,浸入一升水中,經過一夜,攪水使起泡,把泡撇掉,衹飲甘草水。
  16、各種癰疽。用甘草三兩,微灸,切細,浸入一半酒中;另取黑鉛一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復九次。令病人飲此酒至醉,癰疽自漸愈。又方: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濃汁,慢火熬成膏,收存罐中。每服一、二匙。此方名“國老膏”。消腫去毒,功效顯著。
  17、初起乳癰。用灸甘草二錢,新汲水煎服。外咂乳頭,免緻阻塞。
  18、痘瘡。用灸甘草、栝樓根等分,煎水服。
  19、陰部垂癰(生於肛門前後,初發如鬆子大,漸如蓮子,漸紅腫如桃子。成膿破口,便難治好)。用甘草一兩、溪水一碗,以小火慢慢蘸水灸之。自早至午,至水盡為度。劈開檢視,甘草中心已有水潤即可。取出細銼,再放入兩碗酒中煎成一碗。溫服。兩劑之後,病熱好轉,但須經二十天,腫痛纔會消盡。
  20、陰部溫癢。用甘草煎湯,一天洗三、五次。
  21、凍瘡發裂。先用甘草湯洗過,後用黃連、黃芩共研為末,加水銀
  粉、麻油調敷。
  22、湯火傷。用甘草煎蜜塗搽。
首頁>> >> 医学类>> 李時珍 Li Shizhen   中國 China   明代   (1518年159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