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军事生活>> shí zhōng shān Shi Zhongshan   zhōng guó China   xiàn dài zhōng guó   (1964niánshíyuè)
地上,地下
  解放前夕,八路軍偵察連長劉剋豪,奉命假扮被俘虜的國民黨軍統參謀喬天朝,在瀋陽軍統東北站取得了站長徐寅初的信任,獲取了很多機密情報,為我軍順利解放東北,立下了卓著功勳。為免國民黨懷疑,組織上又派來女遊擊隊長王迎香,假扮喬天朝的妻子王曉鳳與他“團聚”。
  兩個熱血革命青年,有同樣的理想和目標,卻有不一樣的性格和作風。他們在戰鬥中共浴風險,在生活中磕磕碰碰。解放後,他們幾經波折,啼笑成姻緣。新婚燕爾,朝鮮戰爭爆發,王迎香要求參戰,後來,不幸犧牲,留給丈夫和兒子無盡的懷念……
  那是激情燃燒的歲月,那是玫瑰綻放的年代。
前言
    東北的戰局一時就亂了。
    先是四平被一舉攻剋,長春被圍困幾個月後,十幾萬人的守軍舉着白旗,踉蹌着從城裏走了出來。東北就剩下瀋陽和錦州兩個重鎮了。東北能不能守得住,就看瀋陽和錦州的保衛戰了。四平失守,對東北的戰局太關鍵了,共軍把四平拿下了,等於扼住了東北守軍的喉嚨,陸路的支援是指望不上了,現在衹剩下營口、葫蘆島海上的交通要道,還被國軍牢牢控製着。
    在蔣委員長的眼裏,東北戰局是一枚重要的棋子,內戰能否取勝,東北是個竜頭。幾年前,他就派出重兵,和共産黨搶着從日本人的手裏接收城市和要地。
    那時的東北很亂,日本人剛剛投降,日軍兵營裏哭喊聲一片,傢屬和墾荒團都擠在昔日威嚴的兵營裏,兵營幾乎成了日本人的避難場所。昨日,迎風招展的膏藥旗不見了,到處是一片狼藉,一幅災難的景象。
    國民黨和共産黨的隊伍都還沒來得及抵達這裏,蘇聯紅軍負責接管城市和要塞,蘇聯紅軍的隊伍畢竟人數有限,就是有三頭六臂,也接管不過來。光復後的東北,一時處於群竜無首的境地。後來,國民黨和共産黨的部隊聞風而動,紛紛派出各自的部隊搶占東北,一直到蘇聯紅軍撤出,內戰接着就打響了。兩黨為了各自的利益和前程,翻臉了,這就意味着,國共第二次合作宣告破産。
    蔣委員長不惜重兵,將鄭洞國、杜聿明等名將派往東北。東北的局勢起初對國軍是有利的,共産黨的隊伍在林彪、陳雲的指揮下,衹在北滿、黑竜江一隅占據一些地盤。當時的國軍上下對拿下東北信心百倍。卻不料,幾年之後,局勢就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長春和四平的失守,讓東北這盤棋發生了質的改變。
    蔣委員長為振作東北守軍的氣勢,乘專機直抵兵荒馬亂的瀋陽,並作了重要指示:東北戰局關乎全國的形勢,東北守軍要重整河山,死守東北,不成功,便成仁。蔣委員長不僅嘴上打氣,行動上也是孤註一擲。他相繼派出了援軍,陸路走不通,派船從天津、秦皇島碼頭出發,直抵營口和葫蘆島。有了援軍,東北的守軍似乎就看到了希望。
    蔣委員長蜻蜓點水似的,在瀋陽停了一下,揮了揮手,不帶走一片雲彩,緊鎖着眉頭又走了。
    他還有很多事情需要操心,東北、華東他都需要重新佈防,萬一東北守不住呢?當然,丟失東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把整個中國丟了。那會兒蔣委員長的心裏是充滿底氣的,他手裏畢竟還有幾百萬大軍,中國大部分的領土也都被國軍控製着,他做夢也不會想到,兩年後,他會帶着一批殘兵敗將,灰溜溜地逃往孤島臺灣。
    蔣委員長離開瀋陽的第二天,軍統局東北站中將站長徐寅初,召集本站的軍統人員開了一次會。徐站長四十出頭的年紀,眼仁呈深褐色,一副深不可測的樣子。他的樣子長得有些像中東人,別人一激動臉色緋紅,他激動時,臉卻是白的,有些鐵青色。昨天,他在瀋陽機場受到了蔣委員長威嚴的接見。他恭恭敬敬地給委員長敬了禮,喉頭哽咽着喚了聲:校長。徐寅初是黃埔四期的學生,一直把委員長的栽培當成榮耀,不論是公開場合還是私下裏,黃埔軍校出來的學生都願意稱蔣委員長為校長。這般稱謂,從感情上說是多層次的,也是復雜的。喊完了校長,蔣委員長漫不經心、例行公事般嚮他伸出了戴着白手套的右手,他捉住了,想用些力,卻不敢,就那麽不深不淺地擎着。委員長就說:寅初,東北戰區不利啊。
    頓時,他的眼裏冒出了淚花,打了個激靈後,他雙腿一並,哽着聲音說:校長放心,徐某願與東北共存亡。他說得發自肺腑,擲地有聲。委員長卻極其平靜,衹微微點了點頭,類似這樣的話他聽得太多了,可結果卻又怎樣呢?敗仗還不是接着打?不是潰不成軍,就是扯起了白旗。這樣的話,對久經戰事的蔣委員長來說,已經是水波不興了。
    徐寅初站長是興奮的,甚至可以說是亢奮的。校長親臨前綫,風風火火地來了,又風塵僕僕地走了。他望着蔣委員長的座機緩緩地飛離了瀋陽上空,他衝着專機遠去的方向,在心裏暗自發誓:校長,您放心吧,徐某願與東北同在。他衹恨手裏沒有兵權,如果這會兒交給他一支隊伍,他可以衝在最前綫,用鮮血和生命報效校長的栽培。可惜,他衹是軍統站的站長,聽起來嚇人,手裏卻衹有五個人可以派上用場。
    徐寅初站長在開會前仔細地把自己的手下,挨個兒看了一遍,再看了一眼自己的助手兼特別行動科科長喬天朝,國軍中校。記得喬天朝剛到東北站報到時還是個小夥子,一臉的莽撞和青春,經過幾年的磨礪,喬天朝的軍銜從上尉升到中校,人也老成了,唇上的鬍茬兒硬得紮手,很像他的年齡。
    徐站長的目光又從喬天朝的臉上滑過,落在尚品的身上。尚品是機要室主任,一雙眼睛溜圓,不知是職業養成的習慣,還是生性多疑,他似乎對誰都充滿了戒意,眼睛盯了人骨碌碌亂轉,讓人很不舒服。
    軍統站另一個重要人物就是馬天成了,官職上校,執行隊的隊長。他和徐站長是創建軍統東北站的元老,年齡並不大,衹有三十五六歲的樣子。但在東北站,除了徐站長,他是資格最老的人了,也是徐站長最信得過的人之一。據說他還曾救過徐站長的命。馬天成和徐站長感情不一般,衆人在日常生活中已有領教。
    徐站長召集軍統局東北站的人開會,目的衹有一個,為了表示軍統的人和東北共存亡的决心。徐站長命令,軍統站的人把傢眷全都接到瀋陽來。這就意味着斷了大傢的後路,沒了後路,大傢將一心一意為黨國盡忠。
    徐寅初為了表示自己的忠誠,已派人去徐州老傢接傢眷去了。徐州不僅有夫人,還有他的一對兒女。徐站長掐指算着,兩天後一傢老小就可以從徐州動身,坐火車到天津,然後乘船抵達葫蘆島,再輾轉坐汽車到瀋陽。不出意外,一個星期就可以到達。他命令自己的手下,要剋服所有睏難,半月之內務必使傢眷們趕到瀋陽。命令就是命令,大傢即刻行動起來。接傢眷到瀋陽,對軍統局的人來說並不是什麽難事,他們衹需一紙電報發到南京總部,總部的人自然會辦好。如果需要,還會派部隊一路護送。這是戰事的需要。
    散會後,喬天朝有些發呆。直到徐寅初的手拍在他的肩上,他纔恍過神來。徐寅初衝喬天朝淡然一笑,道:這次讓弟妹來瀋陽,有什麽睏難嗎?
    醒過神兒的喬天朝,雙腳一並,正色道:站長放心,她一定準時來。為黨國盡一份力。
    徐寅初笑一笑,意味深長的樣子。
第一章喬天朝
    三年前的喬天朝還是八路軍的一名偵察連長,確切地說喬天朝並不是他的真名,他的真名叫劉剋豪。喬天朝是那個奉命去東北軍統站報到的上尉參謀。那個名叫喬天朝的上尉參謀,是在八路軍挺進東北的路上俘獲的。俘虜喬天朝的正是劉剋豪的偵察連。劉剋豪所在的八路軍獨立三師,已經在魯西南根據地打了幾年遊擊了,隊伍由弱到強,由小到大。三年前日本人投降了,那時部隊放了三天假,他們在聯歡了三天後,突然接到延安總部的指示,讓他們獨立師開赴東北,和國民黨搶時間接收光復後的東北。當時已經有八路軍的先頭部隊挺進東北了,並和那裏的蘇聯紅軍接上了頭。他們這個師出發幾日後,由林彪、陳雲率領的主力部隊也從延安出發了。
    上尉喬天朝是在河北境內被劉剋豪的偵察連俘獲的。喬天朝一副商人裝扮,戴禮帽,穿長衫,正在前往東北瀋陽赴任的路上。一個月前,喬天朝在重慶國民黨陸軍學院進修屆滿,日本人就投降了,蔣委員長電諭全國的國民黨部隊就近接收日本人統治的領地。他們這一屆學員便都派上了用場。當時的東北戰區軍統站剛宣佈成立不久,衹有徐寅初站長和馬天成兩個人,站裏急需用人,喬天朝便順理成章地被派往東北。喬天朝從重慶出發,輾轉着嚮東奔赴,每到一地,都有國民黨的部隊專人接送,他手裏握着國民黨軍統局的公函,所到之處都受到特別照顧。到達保定後,他突然心血來潮,想回傢看一看,他的老傢就在保定附近的一個縣裏。父親在北閥時期,曾在這裏做過縣長,他就是那個時候被父親送到國民革命軍的。那一年他初中畢業,纔十六歲。少小離傢,一走,就再也沒有回來過。十幾年的時間,如白駒過隙,今天重新踏上家乡的土地,少年時的記憶襲上心頭。他是從山西太原輾轉到保定,到了保定地界,就該由這裏的守軍一路護送。在沒回傢前,他不想先驚動保定的國民黨守軍,如果那樣的話,會很麻煩,也不自由,宴請是少不了的,廢話也不會少說。一路上他就是這麽過來的,軍統局的人到哪裏都很吃香,他們可以手眼通天,稍有不滿,一個報告就可以打給總部,那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在當時,兵荒馬亂的情況下,哪個國民黨要員的手腳是幹淨的?平時大傢都是睜衹眼閉衹眼的,你好我好,大傢都好。你不說,我不說,大傢相安無事,但有人把事捅到上面去了,這就是個事了。軍統局的人,就是負責這些事的人,在戰時情況下,他們都握有生殺大權,可以先斬後奏,也就是說,軍統局是懷揣尚方寶劍的一群人,走到哪裏,沒人敢輕視。
    喬天朝一路上舟車勞頓,被迎來送往的搞得已經疲煩了,從山西一踏上河北地界,他就真的開始思鄉了。雖然這些年沒斷了和傢裏的聯繫,但戰事紛亂,也是有初一沒有初五的,有時一封信輾轉着半年有餘才能收到。也是衹見其字,不聞其聲,十幾年的思鄉烈火炙烤、煎熬着喬天朝,膽大藝高的喬天朝突然作出了一個違背常規的决定,先不和保定的國軍照面,直接回傢省親,這就給他幾天後的被俘埋下了伏筆。剛到保定地界,他就把山西護送他的人馬打發走了,他急不可待地租了一輛馬車往家乡趕去。家乡的縣城離保定衹有二十幾公裏,兩三個小時也就到了。
    到了傢裏纔知道,父親已經不在了,傢裏衹剩下母親,和還沒有出閣的妹妹。一傢三口人抱頭痛哭一場後,喬天朝對着物是人非的傢就有了許多的感慨。自己離傢參加革命時,父親和母親還滿頭青絲,十幾年後回來,父親不在了,母親也是銀絲覆黑發。看到蒼老的母親,他真想留在傢裏為她養老送終。當他的手無意中觸碰到懷裏軍統局的委任狀和手諭時,一下子又感受到了肩上的責任。這時的他清醒了一些,自己回到傢裏已經兩天了,說不定保定方面都急瘋了。思鄉和對親人的渴念得到了緩解,使命的擔子重新又回到了肩上,他真不敢再耽擱了。他讓妹妹領他去父親的墳頭上燒了些紙錢,就抱着父親墳上的石碑,撕心裂肺地哭喊了幾聲“爹”。然後,揮手嚮母親和妹妹告別,一步三回頭地嚮保定方向走去。
    就在那天的黎明時分,獨立師的偵察連作為挺進東北的先頭部隊途經這裏,一路上,獨立師沒進過城市,這裏的大部分城市都被國民黨的部隊接管了,進城就會引起不必要的磨擦,況且他們的任務是火速趕到東北,和國民黨搶時間,接收日本人留下的彈藥物資。於是,他們衹在城外兜了個圈子就北上了。
    如果,喬天朝大大方方地在路上行走,劉剋豪就不會對他起疑心,而此時的喬天朝一副商人打扮,穿長衫,戴禮帽,匆匆地走在鄉村的土路上。正因為他是個訓練有素的軍人,潛意識讓他多了份機警。偵察連分成三組,每組相隔一段距離,輕裝前行,晝伏夜出,目標越小越好。偵察連的任務就是在前面尋找一條最佳的前行路綫。沒想到在這黎明時分,劉剋豪帶領的偵察連和喬天朝巧遇了。
    喬天朝憑着一個軍人的警覺意識到了有情況,他一閃身,躲進了路旁的樹林裏,同時把槍拔了出來。他不知道這是個什麽樣的部隊,但他察覺到了潛在的危險。他這一舉動,被劉剋豪感覺到了,他嚮同伴做了個手勢,所有的人都停下來。他衝身邊的兩個戰士耳語:跟我來。便彎着腰潛進了喬天朝躲進去的那片樹林。
    喬天朝諦聽了會兒動靜,發現並沒有什麽,便以為自己聽錯了。他籲了口氣,又觀察了一會兒,仍沒見異常情況,他收起槍,準備走出樹林,重新趕路。劉剋豪的槍口卻已經頂在了他的頭上。
    喬天朝的身份很快就被弄清了,他想抵賴也沒有用,他身上的委任狀,還有檔案,以及軍統局的公函足以證明他的身份。但如何處置喬天朝卻成了獨立三師最頭痛的問題。此時,表面上國共已是第二次合作時期,雖然為了接收日本人投降後的城市和物資,國共兩支部隊已經有了磨擦的跡象,但還沒有徹底翻臉,如果在戰時,處理喬天朝的問題就容易多了,於是三師的一份加急電報發到了延安,他們要嚮延安方面請示後,再作决定。喬天朝看清了抓獲他的這支部隊是八路軍時,心安了許多。在國共合作時期,他們彼此稱為友軍,身為訓練有素的喬天朝已經意識到國共之間的合作,在眼前的態勢下已是名存實亡。從他被匆匆派往東北,以及國民黨的種種跡象上來看,國共一戰再所難免,雖然是這麽說,但畢竟還沒有開戰。也就是說,現在他們還是友軍,亮明自己的身份倒也無妨。於是,他把自己的身份和盤托出了。
    幾個小時後,延安方面來電。第一封電報的內容是這樣的:這人很重要,不要輕易處置。又幾個小時後,第二封電報發到了三師:日軍投降,戰局迷亂,東北尤甚。國共合作即將破裂,此人的軍統身份對我很重要,藉胎還魂,我方人員可打進東北局內部,對日後的東北局勢至關重要,現全權委托三師處理此事。萬萬小心,不留後患,切切。
    延安總部的命令,讓偵察連長劉剋豪搖身一變,成了軍統上尉喬天朝。劉剋豪化身喬天朝對他來說並不是件輕鬆的事情,他詳細閱讀了喬天朝的檔案。為了更真實地走進喬天朝,他在一個農戶傢裏,與喬天朝面對面地作了交流。十幾年的軍旅生涯,把喬天朝錘煉成了標準的軍人。此時的喬天朝身份有些復雜,國共合作的美麗幻影即將破滅,但國共兩支軍隊仍然互稱着友軍。喬天朝陰錯陽差地撞到了獨立三師的槍口上,當他看清眼前這支隊伍是八路軍時,他鬆了口氣。不管將來如何,八路軍還算得上是友軍。他沉穩了下來,並亮出了自己的身份,他以為這樣,八路軍會很快放人,讓他盡早踏上去東北赴任的行程。沒想到,八路軍對他很客氣,不說讓他走,也不說留人的話。後來,劉剋豪就出現在他的面前,兩個人四目相對地審視着對方。他覺得劉剋豪是個怪人,就是這個人把他帶到八路軍師部的。那會兒,兩個人在路上基本沒有說話,一個在前面走,一個在後面跟。現在,劉剋豪又出現了,用很怪的目光打量着他,他起初懷疑自己的身上、臉上出了什麽問題,待仔細地看過,發現並沒有什麽紕漏時,纔擡眼正色地望着劉剋豪。眼前這個人讓他有一種威懾感,同時也有一種親近感。這一切都緣於對方的那種職業的味道,這種味道衹有惺惺相惜者能夠感受得到。於是,喬天朝也望着劉剋豪。劉剋豪盯着喬天朝的眼睛說話了:你叫喬天朝?
    喬天朝沒點頭,也沒有搖頭。
    好,不錯的名字。劉剋豪揮了一下手。
    喬天朝咧了咧嘴,然後道:名字是爹媽給的,無所謂好不好。
    劉剋豪在喬天朝的眼神裏感受到了,這是個頗具英武之氣的軍人,甚至他還感受到了一股冷冷的殺氣。很好,他在心裏說。他喜歡這樣的人,為國軍也有這樣的人才感到有些痛惜,如果喬天朝是自己的戰友,那結果又如何呢?
    喬天朝不卑不亢地道:我還有公務在身,請問貴軍何時放我走?
    劉剋豪微笑着說:何時放你走,我說了不算。我就是想和你聊聊。
    喬天朝別過頭去,望着房間的一角,不再說話了。
    劉剋豪看了一眼喬天朝,又看了一眼,出門時衝喬天朝揮了一下手,雖然沒有多說什麽,但憑這一點,他覺得自己完全理解喬天朝是什麽樣的一個軍人了。
    起初師長把這個任務交給他時,他有些吃驚,也有些突然。這幾年他沒少和國民黨的部隊打交道,尤其是那些下級軍官,總覺得那些人的身上大都沾染了兵氣和匪氣,這是讓他無法忍受的,而喬天朝讓他改變了這一印象。他在喬天朝身上嗅到了一種職業軍人的味道,雖然短短的幾分鐘,卻讓他有些喜歡上喬天朝了。
    後來,他來不及多想,也沒有時間去細想,他懷揣着軍統局的委任狀,帶着喬天朝的檔案,出發了。也就從那一刻開始,他由劉剋豪變成了喬天朝。他先是和保定的守軍接上了頭,然後由保定到北平,又從北平到山海關,最後來到了瀋陽。一路上都有專人護衛,可以說是受到了高度的重視。這一路下來,他漸漸地進入了角色。在八路軍時,他聽說過軍統局,但從沒與其打過交道,他沒想到,軍統局在國民黨的隊伍裏會受到如此禮遇。
    劉剋豪現在是喬天朝,是軍統局的上尉。他時時刻刻在提醒着自己的身份,一路馬不停蹄地前行,受到高規格的恭迎和歡送,每到一處,上校和少將都對他笑臉相迎。每次宴請,他都坐在主賓的位置上,恭維的話語如蝗蟲般飛進他的耳鼓。剛開始,他還有些不適應,舉手投足間頗為拘謹,盡力做到少說多聽,能不說的就不說,酒萬萬是不敢多喝的,喝也衹喝三小杯,別人再勸,他就用手把酒杯護了,然後說:不勝酒力,到此為止。
    敬酒的人也就笑一笑,他話不多講,酒不多喝,場面自然就有些冷清。他覺察到了,便說:你們隨意。別人並不隨意,在軍統局的人面前,他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放肆,就一律微笑着,沒話找話,說些皮皮毛毛的話,說認識重慶的某某要人。這些人所說的某某在重慶都是混得不錯的,身居要職,他對那些要人的名字自然是陌生的,他就點點頭,問得深了,便說:這人見過,不熟。別人就不好再問了,打着哈哈也就過去了。
    一路上就這麽過來了,他不擔心路上的問題,他擔心的是軍統局的站長徐寅初,他那一關能否過去,纔是至關重要的。好在喬天朝提供的信息裏,可以肯定喬天朝和徐寅初並沒有打過交道,更不認識,徐寅初是老軍統了,喬天朝則是剛入軍統大門的新兵。這樣一來,他心裏就有了底。況且,日本人剛投降,全國的局勢還很亂,東北的局勢更亂,蘇聯紅軍、國民黨的部隊、東北自治聯軍,三足鼎立,都在為各自的利益在搶占有利地形。
    徐寅初當時還是少將,在最初的一年多的時間裏,對他是心存戒備的,不斷地發電報,嚮重慶方面核實情況,幸好當時的交通和通信的不便為劉剋豪幫了大忙,否則穿幫是早晚的事。劉剋豪在紛亂的局面中,一點點地走近了喬天朝,也走進了軍統局東北站的核心。
    三年下來,喬天朝由最初的上尉已經變成了中校了。他由新軍統變成了資深的老軍統了。在東北國民黨軍界中,都知道喬天朝的名字。如果東北的局面一直這樣下去,他就會一路順風順水地走過來。沒想到衹三年的時間,東北的局勢急轉直下,迫不得已,國軍要在東北背水一戰了。
    中將站長命令軍統局的人把自己的傢眷接來瀋陽,徐寅初這麽做的用意,是要讓部隊看看軍統局的决心。他這决心下得很快,但對劉剋豪、此時的喬天朝來說卻一點也不輕鬆,甚至有些沉重。他在喬天朝的檔案裏瞭解到,喬天朝是有妻子的,此時就在徐州,是一傢慈善醫院的護士。
    那天傍晚,喬天朝走出了軍統局東北站的二層小樓。他走過了一條街,在街角買了一盒老刀牌香煙,從中抽出一支,一邊吸着,一邊又嚮前走去。前面有個耍猴的人,在表演猴子爬桿,地上鋪了一塊布,布上散碎地扔着一些零錢。再往前走,就是那個雷打不動,拉手風琴的阿廖沙了。阿廖沙是個俄國人,人很高大,懷裏抱着的手風琴就顯得很小。他閉着眼睛拉琴,不管有沒有人聽,他拉他的,地上倒放着一頂帽子,帽子裏已經有了一些零錢。喬天朝走過去,看着阿廖沙拉琴,神情很專註。過了一會兒,又過了一會兒,他走過去,從兜裏掏出一些毛票,不經意地扔到阿廖沙腳邊的帽子裏,臨走時似乎還嘆了口氣。然後,頭也不回地嚮前面一個茶館走去。
    阿廖沙在喬天朝的身影消失後,停止了拉琴,嘴裏嘟噥着收起腳邊的帽子,把那些零錢裝在褲兜裏,背上琴,然後又變戲法似的從身上掏出瓶酒,一邊喝着,一邊走開。
首頁>> >>>> 军事生活>> shí zhōng shān Shi Zhongshan   zhōng guó China   xiàn dài zhōng guó   (1964niánshíyu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