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时政>> 军事生活>> 石钟山 Shi Zhongsha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64年10月)
红土黑血
  长征纪实文学丛书《长征纪实文学丛书》三部曲之一青年军旅小说家石钟山,运用独特的视角和平实的语言,真实、生动地再现了长征这一人类有史以来检验生命强度最悲壮的一幕。这是一部滴血的书更是一部高扬生命旗帜的书!作者关注人在绝境中的生存状态,把犀利的笔触逼近人的心灵,不仅深刻地揭示了蒋介石、毛泽东、朱德、博古、李德、周恩来等国共领袖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心态、举措、处事方法和由此造成的起伏沉沦的不同命运,而且还浓墨重彩地展示了主铁与于英、张东来与吴英、王伟与汪芳这几对恋人惊心动魄的爱情际遇,令人读后扼腕长叹 本书采用传统的章回体笔法故事情节起伏跌宕,扣人心弦,予人以强烈的阅读快感。
第一回 醉翁之意不在酒 先遣队北上抗日
    第五次反“围剿”,广昌保卫战的失利,使红军的军事顾问李德的“短促突击”“堡垒对堡垒”的战术宣告破产。红19军团和守备14师,从1934年4月10日到28日,在广昌与蒋介石的11个师,激战18天,以损失5500多人的代价,以广昌失守而告终,全体将士含泪带恨撤离广昌。
    广昌是第五次反“围剿”中的军事要冲,中央苏区主要的门户之一,地处几条要道的汇合点,南通宁都、石城,是守卫苏区的要冲。广昌失守使一向沉稳自居的军事顾问李德也坐不住了。他背着手一遍遍走在稻田阡陌的田埂上,不时地望一眼建筑在稻田旁那幢孤零的房子,那是红军总部特意为他修建的,中国人也许为了他工作方便,也许是为了他生活得更舒适些。记得他刚到苏区时,他住在这幢房子里是那么的志得意满。这位倔强而又孤傲的日耳曼人,当接受了共产国际的派遣,只身一人,通过种种险阻,几经辗转,踏上苏区这片土地时,他那蓬勃的梦想便在苏区这片土地上发芽了。他要把在德国没有实现的梦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实现,他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他不顾毛泽东主张游击战术的建议,一意孤行,推行他的堡垒战术。在保卫巴伐利亚共和国时,那一年他才19岁,惨烈的巷战,使19岁的他变得更加自信和泰然了,他不相信血与火的经验在中国会行不通。
    第五次反“围剿”几个月下来,使他吃到的不仅是苦果,还有比苦果难以下咽的是莫名其妙的心情,这种心情使他烦躁不安,他时常想发火骂人,可又冲谁发火呢?最高“三人团”中,博古在他面前总是谦逊小心的,对他的战术思想从来都是推崇备至,从没提出过任何异议。周恩来虽对他的战术打法提出过不同的见解,可他们最高“三人团”决定的事,周恩来又总是勤勤恳恳地去执行。对中国这样的合作者他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难道去指责那些红军战士?他走过许多国家,参加过无数次战役,他还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英勇的战士。在前线他曾亲眼见过,手执梭标、大刀的红军战士,呐喊着冲向敌人,他从没怀疑过红军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
    可敌人却在一天天地向前xCDAE进,苏区的土地却在一天天地缩小。中央苏区已由原来的纵横各千里,缩小到如今的仅300里。此时的李德不能不困惑,不能不懊恼。
    他一遍遍走在田埂上,在困惑中思索,在思索中困惑。
    7月的瑞金,到处是金灿灿的一片,即将成熟的稻田在微风中荡漾,到处是一片美好的景象,坏着的却是他李德的心情,他扔掉了吸了一半的“美丽”牌香烟,顺手折断了一根稻秆,信手放在嘴里嚼着,一缕苦涩的汁液流进了他的嘴里,他却浑然不觉。
    他又想到了刚刚结束的“三人团”的碰头会,在博古和周恩来面面前,他不能不使自己冷静下来。早在第四次反“围剿”之初,被剥夺了军事权利的毛泽东,以苏维埃主席的名义,多次建议他用游击战术消灭敌人,粉碎敌人的“围剿”计划。他不仅没有采取毛泽东的计划,相反更使他坚定了自己的战术:短促突击,以堡垒对堡垒。直到这时他想也许毛泽东是对的,可他又不想承认这个事实,这一想法,无疑影响了他下一步的打算。在最高“三人团”的会议上,他提出了先派一支部队深入到敌人后方去的想法,这一想法一经提出,立即引来了一阵沉默。博古不解地望着他,周恩来则低头沉思,这瞬间的沉默,使李德有时间完善了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于是他很快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支队伍插到敌人后方,不仅可以牵制一部分敌人,当然愈多愈好,而且可以起到缓解敌人对苏区的压力。另一方面,事到如今不能不为红军的后路着想。万一这支部队在敌人后方有了更大的作为,建立一片新苏区,不能不说是李德在战术上的一次胜利。第三种想法是博古和周恩来帮助完成的,周恩来首先提出这支部队要以抗日先遣队的名义,一来可以赢得人心,更重要的是对蒋介石只剿共不抗日的做法也是一个压力。
    在这之前,瑞金已经收到了皖南地区几个县农民暴动的消息。最后最高“三人团”一致同意,这支部队应立即向闽、浙、赣、皖等省出动,一方面宣传抗日主张,一方面赴皖南,建立更大的根据地。这也是最高“三人团”对外的一致口径,对这支队伍他们心里清楚,这是一支投出去的问路石,是一支一石三鸟的队伍。这支部队是否成功,关系着他们酝酿已久的计划――红军大部队的转移。博古提出让7军团担负此次任务,对他的这种提法,李德和周恩来没有提出反对意见。
    于是,红7军团,在1934年的7月初从福建的连城奉命赶回瑞金。7军团刚赶回瑞金时,由于在东线执行猛烈的短促突击的战术,使这支顽强苦战的部队损失到仅剩下4000人。有一部分战士,他们甚至没有武器,他们肩扛梭标,风尘仆仆地回到了瑞金,从军团长到战士,他们只知道要领受一项新的任务,但具体是什么任务,他们却并不清楚,但他们渴望战斗、渴望胜利的心情却是一样的。
    7军团一到瑞金,最高“三人团”的李德、周恩来很快接见了军团的主要领导。当时的军团长是寻淮洲,军团政委乐少华,军团参谋长粟裕,李德很快向7军团下达作战任务,他们一路要经过长汀、连城、永安,再向东过闽江,最后到达皖南。
    直到这时,最高“三人团”的人没有向部队任何人透露两个月后大部队西征的消息。
    从派出7军团这支部队的目的和方向看,是一直向东,而大部队转移的方向却向西,可以看出最高“三人团”的良苦用心。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不能说李德一点也不懂声东击西的战术。
    7军团是李德放出去的一支带响的箭,他期待7军团这支响箭,愈犀利愈好,到那时一箭双雕或多雕,这也是最高“三人团”所有的人所期望的。李德为了加强对7军团的领导,又派出了曾在闽浙赣苏区任中央代表和省委书记的曾洪易为7军团的随军代表。这一做法,也是李德经过深思熟虑采取的控制7军团最高权利的一种办法。对7军团的领导他是熟悉的,对军团长寻淮洲和参谋长粟裕在作战方面他是放心的,不放心的是,这些军事领导并不是他的心腹,李德的心腹是指那些留过苏的,乐少华就是留过苏的,他很快便被重用为军团政委。在李德的骨子里,只有留过苏的才会指挥作战,他才放心。他派曾洪易做随军代表,就是为了增强他的中央领导意识。实践证明,他的中央领导是成功的。7军团从出发到怀玉山失败,军权一直掌握在并不懂军事的曾洪易和乐少华两人手里,7军团最后惨败也在情理之中。
    7军团出发那天,是1934年7月6日,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好天。7军团经过短暂的休整,又补充了2000多名新兵。这2000多名新兵中大部分没有武器,他们只是背着大刀、梭标,其它的军需物资却一样不少地带上了,仅中央交给7军团的宣传器就多达300多担,加上7军团的一些炊事用具多达500多担。这些肩背辎重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组成了一支搬家大军,7军团的这次东征也是几个月后,红军西征的一次预演。
    李德站在中央瑞金机关的门前,看着7军团这支浩浩荡荡的队伍从他的眼前走过,他的心情既兴奋又紧张,这时他还预料不到他放出的这支响箭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直到7军团的后续部队也走出瑞金,送行的人们已从街头散去,李德仍向7军团消失的方向凝望着,他似乎看到了7军团美丽的前景――7军团一路破关拔城,蒋介石调集了大批部队去围追堵截,7军团将士个个奋勇,杀出一条血路,在皖南建立了一大片红色苏区,到处是红色到处是歌声……李德想到这有些陶醉了,他冲7军团消失的方向露出了一次难得的笑容。他沉稳而又坚定地踱回到自己的房间,剩下来便是等待7军团胜利的消息了。
    很快,有关7军团的文电、消息一件件地放到了李德的案头上来了:8月9日,7军团攻打福州失利,兵员损失几百人,同时也暴露了7军团的实力和意图,7军团被迫撤出福州的桃源向闽东转移……皖南苏区消息:几个县的暴动组织已经失败。
    敌方消息:蒋介石得知7军团的意图以后,调回了大批追堵部队,重新向苏区“围剿”……李德看着案头的一则则消息,感到自己的希望正在一点点地落空,然而他又不想这么快就失算了。他习惯地站在军用地图前,对7军团下达了一次次不切合实际的命令,他幻想着这支放出的箭能够响起来。
    当李德彻底放弃了对7军团的希望后,他才下达了中央苏区红军西进的命令。那时的7军团正在白区与敌人苦斗周旋。7军团到达闽浙赣苏区时,在葛源以北的重溪与当地方志敏领导的部队汇合,组成了红10军团。这时的中央苏区红军已经过湘江西进,敌人调动了更多的兵力围剿新组建的10军团。在怀玉山和敌人遭遇,部队被敌人冲散,方志敏率领一部残部躲到山里打游击,中央代表曾洪易被捕后投降,方志敏在山中几个月后被叛徒出卖被捕入狱,与敌人在狱中进行了坚贞不屈的斗争,于1935年7月中旬,在南昌英勇就义。
    抗日先遣队被敌人分块包围被打散后,粟裕领导的一部,组成了挺进师,转战闽浙边区,仍英勇顽强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完全爆发后,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被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聚拢后的7军团被编为新四军第2支队。当7军团肩负着多重使命与众多的敌人周旋时,红军主力正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长征。
    面对7军团的命运,李德万万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种结局。直到那时,他才觉得自己主宰红军的命运,是那样的力不从心。直到后来,李德失落地离开中国,他仍在苦苦地思索,他不仅在思索自己的命运,更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红军的命运。
第二回 闯关拔寨求生路 犯人浴血湘江岸
    1933年11月,国民党著名的19路军在陈铭枢、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等人的策动下,发动了福建事变,建立了福建人民政府,提出了反蒋抗日的口号。这是一支在淞沪保卫战中使日军闻风丧胆的部队。第五次反“围剿”之前,蒋介石为了加强反共的实力调19路军进驻福建,另一方面蒋介石也怕翅膀已硬的19路军从自己的手里飞走了,他要牢牢地控制着19路军。蒋介石万没有料到他把19路军调到了眼皮下,却没有抓住19路军的心。19路军的反戈一击,打乱了蒋介石从四面“围剿”苏区的xBCAE划,不得不将部分兵力开往福建。在这期间,中央红军已同19路军签订了反蒋抗日的协定。由于李德等人当时指挥的中央红军一方面自顾不暇,另一方面也是战略上的错误,并没有积极地去配合19路军的反蒋抗日计划,使19路军很快就垮掉了。19路军陈铭枢、李济深等将领逃亡到香港。
    19路军失败后,中央苏区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更是举步维艰,一时间,苏区的军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最高“三人团”又一次清醒地意识到,打败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如果说一个月前派7军团打出北上抗日的旗帜还尚有一部分试探性和盲目性外,他们这次不得不下最后的决心,让红6军团西征,打通大部队西撤的通道。最高“三人团”经过缜密的考虑和布置,向6军团发布了西征的电令:6军团由黄坳、上下七地域的敌人工事守备的薄弱部或以南,转移到桂东独立4团驻地;6军团在桂东不易久停,应马上转移到新田、祁阳、零陵地域去发展创立新的根据地,以后再向新化、溆浦两县间的山地发展,并由该地向北与贺龙领导的红3军取得联系。
    红6军团经过准备终于决定西征了,任弼时任中央代表及军政委员会主席,肖克任军团长,政治委员王震。当时军团经过补充,兵员已达9000余人。
    最高“三人团”知道6军团这次西征是一次大撤退,便命令6军团把一切能带走的东西都带走,这无疑给部队的前进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李子良排长接受押解省保卫局的犯人的命令,是11月的一天晚上。那天晚上,阴云密布,细雨绵绵,侦察排长李子良万没有料到领导会交给他一项这样的工作。李子良和战友们在几天前,就听说了部队要西征的消息,那时他和战友们心里涌动着一股崭新的情绪。以前他也曾有过这种情绪,可自从第五次反“围剿”近一年来,这种情绪便没有了,部队连吃败仗不说,根据地也在一点点地缩小。李子良是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根据地扩大到了保平,他家也分到了土地,他是为了保卫苏区的胜利成果才参军的。可第五次反“围剿”之后,很快便丢掉了保平,保平以及更多的土地又被敌人占领了,家乡的父老乡亲又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李子良是红军排长,又是党员,他知道要服从上级命令,可这仗愈打愈窝囊,他就愈打愈窝火。终于盼来了部队的西征,那时李子良想的是他们侦察连会像每次一样,捷足先登,深入到敌后,为大部队侦察地形,抓俘虏,那是侦察兵最痛快、也是最荣光的时刻,可他万万没有料到,部队西征,会让他带着全排20几个战士押解犯人。但他服从了组织的决定。还有一点,就是他还想再见一见张营长,逮捕张营长时是他奉命执行的,那时部队上下都抓了很多人,据说他们是AB团的人。张营长是他认识的第一个红军的领导,解放保平时,张营长带着队伍驻在他们的村子,那时张营长30刚出头,腰里插一把短枪,短枪上飘动着一条红绸巾。张营长满脸兴奋地向村民宣讲着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他是从张营长的身上,还有那些红军战士中了解到什么是红军的。那时他很羡慕张营长这些人,当张营长这支部队开走时,他和村里许多青年一起报名参加了红军。
    逮捕张营长时,是他亲手下掉了张营长那把系着红绸巾的枪,张营长一动不动地望着他。他看见张营长的眼圈红了,他的心当时动了一下,他不相信张营长这样的人会是坏人。他押解着张营长去了保卫局,那一次抓了很多人,不久都被枪杀了。不知为什么,张营长一直没有被杀,仍一直在保卫局关押着。李子良的心似乎宽慰了一些,可他仍放心不下。不知为什么,张营长的形象一直在他的眼前闪现。
    那天傍晚,保卫局的人把犯人交给他们的时候,一共是32人,犯人的手一律捆绑在一起,系在身后,犯人之间又用一条粗绳连着。月光下,这些犯人神情茫然,此时部队西征的消息已不是什么秘密,可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些犯人。他们以为要被处决。当他们站在月光下,看着集结后的部队,在夜色的笼罩下出发的身影,更坚定了这一想法。
    张营长站在队伍的最前头,他已经不是一年前那个满面红光的张营长了,胡子已经蓬乱地在脸上疯长了一些时候,面容苍白憔悴,唯有那双眼睛在很深的地方有两盏亮光在闪动。李子良就是凭着那两盏亮光辩认出张营长的。他走过去,伸出手在张营长的肩头轻拍了一下,然后叫了一声只有他们俩才能听见的话:张营长,是我。那一瞬间,张营长的身子一颤,他很快地看了眼李子良,这一眼他马上认出了那个在保平参军的小李子。他嘴唇牵动了几下,xCBAE乎想说什么,又什么也没有说。他抬眼望着远方,大部队已隐进了夜色中,只有人喊马嘶的喧嚣之声隐约可闻。
    李子良冲战士们挥了一下手,这是出发的信号。20名战士,分左右列成两队押解着被系在一起的30多名犯人向大部队隐去的方向走去。他们没人说话,只有他们的脚步声留在黑暗中。
    雾气渐遮了夜色,四周都是潮潮的一团,山影蒙蒙地显现在他们的眼前,层峦叠嶂的山峰在夜的深处隐着,山路迤逦,一行负重的人缓缓向前移动着。李子良很快便认出那是一支辎重部队。这次部队西征,不仅带走了红军医院,就连伤病号和兵工厂也随着大搬家了。制造子弹用的车床和铸具被拆解开,七八个人一组抬着随部队西征。在白天清点物资时,李子良看到制造边币的石印机也列入了这次西迁的行列。作为一个侦察兵,李子良清楚,这么多辎重无疑会给部队的行动带来诸多的不便。李子良只是一个侦察分队的排长,他不清楚这次部队西征的精神,他只懂得服从命令。
    20名侦察连的战士很快便追上了辎重部队的后卫部队,山高路险,有的路段只能两个人并行通过,有的辎重需要七八个人抬的,这样的路便无法通过了,他们前撞后拥地挤在一起,一时无法通行,部队前进的速度明显地慢了下来。
    李子良接受任务时,领导明确规定,他们这支押解犯人的队伍要走在辎重部队后,断后部队前,不是到特殊情况不能打乱这样的行军序列,一是为了方便行军联络,同时也为了整个部队尽可能地显得井然有序。
    李子良随着辎重部队走三步停两步地行进了一会儿,他便下令原地休息了。这时东方已经发白,夜雾渐渐散去,远山近树又有了一个新的轮廓。他们坐在一个较缓的山坡上,李子良故意坐到了离张营长较近的一块石头上。他掏出一盒烟,这是苏区产的“美丽”牌香烟。部队出发前,会吸烟的每人发了两包。他点燃了一支,吸了两口,他看见闭目养神的张营长。他拔出嘴里的烟递到张营长面前,张营长睁开眼睛,看了他一眼,把嘴微微张开,让李子良把烟放到他的嘴里。张营长叼烟的那一瞬间,低声说了句:谢谢。李子良没有说话,他又为自己点燃了一支,他觉得此时应该和张营长说点什么,觉得有许多话要说,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还是张营长先说了句:我们这是去哪?李子良没假思索便答:向西。他觉得这没有什么可保密的,部队出发动员时就是这么说的。这样回答张营长的问话,他又觉得不能说明问题,不用他回答,任何人都看得出来,部队是在向西前进,便又补充了句:部队这是转移。他似乎听到张营长长吁了口气。那支燃着的烟快烧到张营长的嘴唇了,他伸出手帮助张营长拔出了那截烟头。当他重新准备再给张营长点燃一支时,张营长发狠似地说:部队出发为什么不处理我们?李子良摇摇头。他是真的不清楚上级对待这些犯人的精神。半晌,张营长又说:部队这哪里是转移,分明是在搬家。李子良和所有的人分明听见走在他们前面部队嘈杂的叫喊声,夹杂着“嗨嗨哟哟”的搬东西的声音。李子良也不解,部队为什么要搬这么多辎重,就像他不明白张营长这种人为什么会是AB团的一样。
    张营长被打成AB团与他的爱情有关。他的爱情产生在医院里。那一次,他的腰部负伤了,住进了医院,认识了吴英。吴英是医院的护士,吴英说不上漂亮,但生得小巧玲珑,像一个没长大的娃娃,张营长是晚上被抬进医院的,一颗子弹钻进他的腰里,手术也是那天晚上进行的,不巧那天晚上的发电机出现了故障,手术只能在油灯下进行。没有麻药,只有在山里采来的中药,事前让张营长放在嘴里嚼了。吴英是手术中的助手,她看见医生的手术刀深深地割进张营长的肉里,她的心颤了几颤,她看见张营长面色苍白,汗水雨点似地在脸上滚落下来。她把一条毛巾递给张营长,他冲她笑了笑。她就说:疼你就叫一声。他没有叫,把毛巾塞到了嘴里,手术从始至终他一声没吭,一直咬着那条毛巾。后来,吴英发现那条毛巾都被他咬烂了。不知为什么,从那以后吴英一走近张营长的床旁,就心跳加快,她自己也说不清楚,他的病床怎么会像一块巨大的磁场深深地吸引着她。没事的时候,她总喜欢到他的床旁坐一坐。他从来不多说什么,只是冲她微笑。她在他的微笑中,两颊通红,她真希望把自己的手送到他那双温暖的大手里。她接触过很多男人,包括前段时间院长给他介绍的那个男人。那个男人是做组织工作的,白净的皮肤带着眼镜,可她和那个做组织工作的男人在一起时,一点也没有这种感觉。这种美好的感觉一直持续到张营长出院,张营长出院那天是个难得的好天。秋天的阳光不冷不热地照在当顶,到处仍是山青水绿的样子。张营长走在小路上,她本想送他几步就回来,没料到她却走了很远。那天的张营长似乎也有满腹的心事。他走在前面,走几步便停下脚说一声:吴英你回去吧。她便立住脚,看着他。他就转身向前走几步,她想该回去了,心里这么想腿却朝前迈。就这样,他们停停站站,一直走了很远。
    就在这时,她看见了草丛中一条秋蛇,她不怕子弹,不怕流血,她却怕蛇。这条突如其来的蛇横穿小路在她脚边爬过,她惊叫一声,跌在了他的怀里,准确地说他是迎着她的到来。她惊怔过后,发现自己的身子已经让他紧紧地捆了,捆得她有些气喘。惊惧过后,一种从没有过的幸福感,使她眩晕起来,她在他的怀中呢喃一声:你真有劲儿。
    那一次,他们就在那条小路上拥抱了许久。后来还是张营长先反应了过来,他松开她,抚摸着她的脸说:我会想你的。她说:我也是。
    两人从那次分手后,真的就互相思念起来。这一次那个做组织工作的男人并不清楚。部队机关离医院并不太远,那个组织男人三天两头便会骑马来到医院看她。那时部队正在休整,张营长有时也会来看她。组织男人终于发现除自己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男人在关心着吴英。当组织男人调查清楚张营长只是自己下属部队一个营长时,他笑了,笑得有些意味深长。那天晚上,组织男人把吴英约到机关深谈了一次,讲了自己的身份也讲了张营长的身份。他相信,没有一个女人不爱地位和权力的。他谈完这些,看见吴英抬起头认真地望着他说:你还要谈别的么?组织男人含蓄地笑一笑说:这些就足够了。吴英冷冷地说:你死心吧,我不会嫁给你的。就是吴英这句话深深刺伤了组织男人的自尊心。当时组织男人没料到吴英会不理他,他又去找过几次吴英,吴英都说自己有事推脱掉了。可他分明看见吴英随着张营长在山间林地里散步的身影。他狠狠地冲两人的背影冷笑道:你们等着。
    不久,组织男人终于寻找到了机会。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各个部队都在大打异己分子,他们把异己分子说成是AB团。组织男人正好被任命为这个部队AB团专案组的组长,张营长是第一批被抓起来的。吴英知道张营长被抓起来后,她什么都明白了,她相信张营长绝不是什么AB团,她知道这是组织男人的报复。她后悔这是自己给张营长带来了不幸。她知道被打成AB团的人意味着什么。她想到了死,用死来向那个组织男人抗议,可自己死了,并不能挽救张营长,张营长是无辜的。是自己连累了张营长,张营长还要靠自己。想到这些,她连夜跑到机关找到了组织男人。组织男人在屋里正端坐着,似乎早就料到吴英会来找他。吴英面色苍白,瞅着眼前这个男人。男人胸有成竹地在冲她微笑。吴英突然掩面而泣,半晌说:求你放了张营长。组织男人又笑一笑:这很容易,可你拿什么报答我?
    吴英抬起一张泪脸:我嫁给你。
    组织男人笑了,一步步向她走过去。当组织男人把她抱到床上去时,吴英在心里哀叫一声:张营长,再见了。
    很快吴英便和组织男人结婚了。张营长是唯一一个被抓成AB团又活下来的人,以参加AB团的材料尚不详为由被关押在保卫局的监狱里。张营长对这一切一无所知。在这期间,吴英托警卫给他送过两回换洗衣服。吴英在衣服中夹了张纸条,那纸条上写着:忘了我吧,是我害了你。张营长不明白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那些和他一起被抓起来的战友,都很快地被处死了,唯有自己被投到监狱里,和其他犯人生活在一起。他知道自己是被冤屈的,他相信总有一天组织会把这件事调查个水落石出的。
    直到现在,他和其他犯人一起被押解着走在西征的路上。
    天在即亮未亮时,前头部队的方向突然传来了一阵紧似一阵的枪声,前方的路上逶迤而行的辎重部队随之也乱了起来。押解犯人的侦察排战士和犯人几乎同时站了起来,他们一起向枪响的方向望去。前方听不见喊杀声,也看不见火光,只有枪声,那是双方几百支上千支枪同时打响的声音。枪声乱成一团,只有一阵阵轰鸣声,像刮过的风,又像天庭里响起的雷鸣。李子良凭经验就可以断定,前面是一场遭遇战,至少有两个师的兵力在相互对打。此时,他们不能在这里久停,只有快带上去,追赶上辎重部队。他冲战士们挥了一下手,犯人和战士都看到了他的手势,谁也没有多说一句话,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跑上了山路。30几个犯人的手被绑在身后,又被串连在一起,走平路的时候是没觉得有什么不便,可一走上崎岖的山路便有了诸多的不便。不管前面的还是后面的,只要一个人摔倒,就会牵连到周围的几个人。这样走了一段,队伍不仅走不快,且不停跌倒不停地爬起,折腾得人们气喘吁吁。
    张营长停下脚,等走在后面的李子良走到身旁才气喘着说:李排长,要是相信我们,就把我们手上的绳子解开,要是这样遇到突然情况,我们跑不了,你们也走不了。
    李子良以前很少和保卫局的人打交道,但他也知道,这些都不是什么真正的犯人,真正的犯人,罪恶较大的,早就就地正法了。刚才休息时,闲谈中他知道这些人,有的是在苏区分土地时,为了自己家争得块好土地犯的错误;有的是管部队粮饷时,多贪多占了些;有的是和当地妇女犯了作风错误……他相信,这些人还没有到要逃跑或自绝于人民的地步。他听张营长这么一说,便很快下达了解开他们手上绳索的命令。犯人毕竟是犯人,李子良没掉以轻心,他把全排分成两个班,一班在前,另一个班在后,前面的路一边是山一边是悬崖,前后的路一堵死,就是想跑也跑不掉。这样一来,部队前进的速度明显快了起来。
    枪声仍在前方看不见的地方响着,天渐渐地亮了,远山近树清晰了起来,晨风送来一阵阵火药味。路旁、山沟里到处能见到从悬崖上掉到沟底摔死的骡马,还有一些摔坏的笨重的家当。这是辎重部队留下的。他们所有的人都不忍心看着眼前这样狼藉的场面,他们只是低着头,快步向前走去。敌人的侦察飞机是上午时分出现的,那架飞机贴着山头飞了几周之后便消失了。敌人的大批轰炸机是中午出现的,他们准确地找到了辎重部队,这突如其来的飞机使部队无处隐藏。敌人的炸弹便倾泻而下了。一时间,山路上烟雾弥漫,人叫马嘶,有一部分保卫辎重的战士盲目地冲天上的飞机射击着,爆炸声响成一片,被炸飞的人和马在天空中飞着……
    李子良及时地下达了向山里撤退的命令,他们很快便钻进了山林,有一部分辎重部队也向山里跑来,敌机很快便发现了这一企图,他们向山林里盲目地投放着炸弹。一颗炸弹落在押解犯人的队伍中时,李子良看得清清楚楚,他想向队伍下达卧倒的命令,可他的命令还没有出口,便被身后的一个人重重地推倒了,他刚倒地的那一刻,炸弹便响了,他看见几个犯人和战士同时被炸倒了,接着又是第二颗第三颗……接二连三地在他们周围炸响,当附近的爆炸声停歇下来的时候,他回头望了一眼,他看见张营长的身体压在自己的身上,一块弹片划破了张营长的手臂,血正从那里不停地流着。李子良在那一瞬明白了,是张营长救了他,他想冲张营长说些感激的话,可一时又不知说些什么,他把衣襟撕下一条,帮张营长把伤口包扎起来。张营长说:我没事,看看其他人怎么样了。
    那一颗落在他们中间的炸弹,有5个犯人和3个战士被炸死了。所有的人都清楚,他们没有时间为死去的人悲哀,他们要快速地离开这里,说不定什么时候敌机还会来。敌人发现了他们也会很快地追过来。张营长看见了一个牺牲战士身旁的那支枪,便弯下腰拿起枪来。他抬起头的时候目光和李子良碰在了一起,李子良没说什么,只冲他点了点头。李子良相信张营长是个好人,他不相信这样的人会是AB团的人。
    张营长吁了口气,他把那支枪在手里掂了掂,这位久违了的伙伴又回到了他的手中。为了李子良的信任,他眼里噙满了泪水,他把枪扛在肩上,随着队伍向前跑去。
    那场遭遇战是他们离开湘赣根据地一个多月以后,部队进入广西的全县、灌阳地区,敌人集结了8个团的兵力,阻拦西路军西渡湘江。李子良他们这支侦察部队经过一个多月和犯人们的相处,已经完全相互信任了。只要他们单独行动的时候,这些犯人会和他们一样行动自由,甚至他们会相互在一起三五成群地聊天取乐,但每遇到和大部队在一起时,犯人们不等押解的战士动手,会相互把自己的手象征性地捆扎在身后。这样遇到部队,人们就会知道这是一批押解犯人的分队。部队到达全县以南界首的时候是晚上,大部队白天已顺利地渡过了湘江。湘江上搭的浮桥还在,东岸大部队埋锅做饭的痕迹依在,在他们这批押解犯人的小分队前,刚有一批辎重部队拉着马匹渡过了湘江。李子良他们从早晨出发到现在只吃了一顿清水煮马肉,还有一部分马肉带在他们身上。那是辎重部队累倒的一匹马,分了些马肉给他们,他们坐在湘江东岸正准备点火做饭时,敌人尾随过来的一个营正在悄悄地向他们接近。敌人已看见了他们点燃的火光,可他们万万没有料到,敌人包围了他们。这是一支被我军大部队打散又聚拢起来的部队,他们聚在湘江东岸伺机报复。
    发现敌人的时候已经晚了,担任警戒的战士只来得及喊了一声:有情况!便被敌人的排子枪击中了。他们慌乱从地上站起来的时候,又有几个战士和犯人同时被击中,他们站起来的身子只来得及摇晃了一下,便倒下去了。枪响之前,李子良正在和张营长吸烟,枪声一响,两个人几乎同时甩掉了手里的烟,他们没有惊慌地先站起来,而是来了个就地十八滚,滚到一块岩石后。他们看清了眼前的敌人,李子良的枪响了,张营长的枪也响了,他们首先射倒了走在前面的几个敌人,这为散坐在地上的人们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不管是战士还是犯人,他们很快就近抢占了有利地形,向敌人还击。那些犯人们以前都是一些训练有素的红军战士或指挥员,这时已不用任何人命令,他们很快拿起了牺牲战士们的武器向敌人还击。
    敌人经过短暂的调整后,分三面向这里包围过来,子弹打在他们周围。李子良亲眼看到又有几个战士和犯人在枪声中倒下了。李子良自从参军到现在,大大小小的仗打过无数次,这样的敌强我弱的遭遇战他还是第一次遇到过。他只想到让战友们不停地射击,他一时竟没有想到这样对打下去的后果。
    张营长一边射击一边爬过来,趴在李子良的耳边说:李排长,不能这样打下去了,我们会完蛋的。
    李子良想说什么,一颗子弹射过来,正击中他的肩头,他“哎哟”一声,枪掉在了地上。张营长把李子良抱在怀里,想了想,从怀里掏出一个信封,那封信沉甸甸的。他双手递到李子良面前,李子良疑惑地望着张营长,张营长放开李子良,在他面前跪下了,哽了声音说:这是我在关押期间写的所有申辩材料,可惜没有人接受我的这些材料,求你转给部队领导,我张东来是清白的。
    李子良的手颤抖了一下,他伸出那只完好的手接过了张营长递过来的沉甸甸的信。一个多月来的朝夕相处,他不仅相信了张营长不是AB团的人,更相信他是一个赤诚的红军战士。这一个多月中,他们同前追后堵的敌人绕圈子,是张营长帮他出谋划策,躲过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追击,才使他们顺利地到达了湘江东岸。李子良此时似乎明白了张营长的用意,他叫了声:老张。
    张营长已把两个战士叫了过来。此时张营长俨然变成了一个指挥员,他把那两个战士叫到身边后,以命令的口吻道:保护你们排长快速过江。
    李子良完全明白了过来,叫了声:老张,不――
    张营长冲李子良苦笑了一下:老弟,咱们冲出一个算一个吧。又冲那两个战士:还不快点。又转身冲那些个和敌人对射的犯人一声喊:弟兄们,你们不是时刻想洗刷自己的罪名,证明自己是个清白人么,那就跟我来吧――
    他率先向一片乱石滩冲去,那是渡江相反的方向。这时一个又一个犯人,有的手里挥着牺牲战士的武器,有的手里握着石块,尾随着张营长冲向了那片乱石滩。顷刻间,敌人的火力被吸引了过去,子弹打在石头上发出阵阵啸叫。此时李子良已被两个战士强行拖拽到江心,他高喊一声:老张……
    张营长也回望了眼江心,月光下他只看得清李子良三人一团模糊的影子。他冲李子良高喊:兄弟,保重,别忘了替我交材料――
    很快张营长的声音便被枪声吞噬了。
    李子良过了湘江西岸的时候,他听见东岸的枪声愈来愈远了,最后就沉寂了下去。张营长和那些犯人,还有战士不知是死是活。李子良不敢久留,他在两个战士的搀扶下连夜向大部队追去。此时,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找到部队,把张营长这份材料转交上去。
    1934年10月24日,西征的6军团,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与贺龙率领的3军团胜利会师。红3军团改成红2军团。经过近两个月的西征,6军团受到了重大损失,出发时的9000多人,到与2军团会师后,2、6军团的总人数才只有8000人。
    2、6军团会师后,便挥戈向东,发动了创建湘鄂川革命根据地的湘西攻势。
首页>> 文化生活>>时政>> 军事生活>> 石钟山 Shi Zhongsha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6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