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生老病死,城有兴衰存亡。一座城市从奠基、繁盛、衰落到再复兴,备尝人世艰辛,历尽万般磨难。有的中途夭折,被自然的或人为的灾害摧毁了,没于草莽,湮埋地下,沉沦水底,没有将历史写完。更多的城市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奋勇抗击横加在自己身上的灾难,屡毁屡建,长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除旧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座城市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务须顺应潮流,弃旧图新,不断完善本身功能,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而拓展。千年古城,不等于一千年前的模样全部保存下来。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欧洲古城保留了五百年前复兴时代的建筑,但它最近一次的修复可能还不到一百年。中国古城比比皆是,明代的城墙能够保存下来已算不错,那也不到六百年。至于更早的建筑,多靠一代一代人的修复,或偶然的事故被覆盖而保存下来了。
罗马、巴黎、伦敦、雅典、伊斯坦布尔、开罗、北京、南京、西安街城市在基建时,经常挖到古城墙、古建筑,甚至碰到一个个历史朝代的文化层。老城市都会遇到这种情况。这正是城市新陈代谢的见证。
渐进的演变,自然的更替,新城在旧城的基础上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这方面的内容已有历史地理专著去解决。本书只围绕“被毁灭的城市”这个主题,介绍一批城市遇到的突发性的灾变。
自然灾害毁灭了成千城市
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无数的悲剧。它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许多城市也遭到相应损伤。自然灾害愈频每愈凶恶,城市便受到愈大的破坏,以至摧毁性的灭亡。但是,城市的毁灭要比自然灾害复杂得多,社会动乱、人为因素占有很大比重,往往最严重的水火灾害都不能把城市摧毁,而不大的一场战争却把它消灭了。一场水灾可能造成几十万人的死亡和上千万亩耕地的毁坏,但不一定能够完全毁掉一座城市。一次大地震不过伤亡几千人,但却可能摧毁整个城市的建筑。所以说,灾害造成损失的大小与城市是否被毁,是不能在它们之间划等号的。
在自然灾害中,地震是毁灭城市的头号敌人。因为这是突发式的地壳运动,能量蓄于地下,释于地表,能够轻易摧地面建筑物。地震的次生灾害火灾、海啸、山崩、地陷,加剧了灾难,有时比地震本身更加可怕。环太平洋岸、地中海岸和加勒比海岸地震带上,大部分城市被地震摧毁过,有的毁灭过四、五次。一座城市的顷刻毁灭,往往带来几万人以至数十万人的死亡,因为它不象别的灾害能有逃亡的余裕时间。据本世纪记录,全世界每年平均发生八级以上地震1至2次,七级以上12至20次,如果震中在市区或其附近,都足以毁灭整座城市。仅六十年代以来,毁灭的重要城市就有:蒙特港(1960年,智利,8.9级,世界纪录到的最大地震),阿加迪尔(1960年,摩洛哥),斯科普里(1963年,南斯拉夫),安科雷奇(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马拉瓜(1972年,尼加拉瓜首都),唐山(1976年,中国,死24.2万人,近代世界伤亡最大的地震),塔巴斯(1978年,伊朗),阿斯南(1980年,阿尔及利亚)。
叙利亚阿勒颇以南50公里平原上,有一座56平方米大的土包。好好的平畴,不应该长出这个10米高的包包嘛!考古学家1964年开始发掘,发现了一层碎陶片,然后是四百多年前的阿拉伯城市遗存层。再挖下去是拜占庭时期的、罗马时期的、希腊时期的、波斯时期的文化层,以至公元前120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最终发现了青铅器时期(公元前2000至前1600年)的大城市埃布拉城邦。这是多么这是多么完整的一部“历史书”啊!在罗马市郊丘陵地上的诺尔基阿城,人们从地下掘出了奥尔卡城,它比二千六百年历史的罗马城还早一百年。在伦敦以北30公里,发掘出一座比伦敦更古老的城市,它就是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征服者居住的小城市。
一些沿海城市随着地层的陷落沉没海底。加勒比海牙买加岛的首府罗亚尔港,在剧烈地震中陷落水底。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吐鲁马城,在一次大滑坡中入水底,城垣、宫墙还完整屹立着。公元373年,古希腊的赫利克城地震之后,滔滔海水涌入街道,不久全城消失于浪涛之下。里海岸的波蒂城,现在静静躺在水下60米深地方。地中海北岸的蒂雷城、西顿城、罗马港,南岸的阿波罗尼亚、舍尔舍勒,都一一沉没水下,成了海洋的一部分。
水灾毁灭了的城市,典型例子有十七世纪末陷入洪泽湖底的我国江苏省泗州城。1970年被冰川泥石流冲毁的秘鲁容加依城,因水库溃决而毁灭的印度莫尔维城、法国弗雷茄斯城。
因水源断绝或干旱而废弃的有:中国新疆的楼兰城、高昌城,非洲的大津巴布韦,美国印第安人的梅萨维德悬崖城。中美洲伯利兹原首府伯利兹城被台风荡平了。中国陕北的统万城被流沙湮埋而废弃了。
地震沉陷、山崩、火山爆发,可以立刻将城市埋葬。但是,渐渐累积的尘土,则能够把城市的废墟美国得无影无踪。覆盖看来是坏事,实际上为后人保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
人类毁灭和重建城市的能力
细细数来,人为摧毁的城市不会少于自然灾害毁灭的城市。出于政治统治、阶级压迫、宗教歧视或经济掠夺,侵略与反侵略,往往激起疯狂的仇恨,誓在摧毁对方城市。古代流寇式的掠夺,不以占领对方城市为目的,而以纵火屠城为快事,每一场战争都留下片片焦土。帝国主义的殖民战争更其残酷,不但毁城,而且实行种族灭绝和消灭土著文化的政策。西半球印第安人本有相当灿烂的文明,建立了一系列城市,最大的达到十万人规模。欧洲白人殖民者来到这里以后,毁灭了所有城市,在异教徒的神庙殿基上建立了基督教堂。从此,印第安文明中断了。规模宏大的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阿兹特克帝国首都特诺奇蒂特半,都从地图上抹掉了,而在它们的废墟上兴建了西班牙式的城市。
古代毁城,离不开火烧、水攻两法,“水火无情”,道理在此。耶路撒冷历经18次摧毁性战争,大部分是火攻。项羽放火烧秦都咸阳(今西安),火三月方绝。腓尼基都迦太基四次焚于火,毁得无可利用,被废弃。叙利亚古都塔德木尔,被罗马人攻陷后焚毁。
火攻之后再施惟人工捣毁,掘城墙拆房梁,以图一举夷平之。如果胜利者想住下来,就会手下留情。不过,火攻和人力捣毁都难以彻底,特别是人力毁城更难奏效,这就是古城残墙断柱得以保下来的道理。
炸药发明之后,毁城效率大为提高。火炮远距离射击,飞机临空轰炸,使得万千城市大劫难逃。公元前五世纪建的雅典卫城,先后遭到波斯人、马其顿人、罗马人的蹂躏,惟石构神庙坚而存留,占领军常据为军火库,1687年威尼斯人用大炮猛轰,触发了庙内弹药,终使两千年建筑塌毁。法国渡口城市敦刻尔克,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毁于炮轰和空袭。德国法西斯实施“月光奏鸣曲”的大轰炸,一夜间投下炸弹5万枚,将英国后方基地考文垂夷平。1945年2月13日,英、美、盟军飞机对寇原子研究中心德累斯顿突袭英、美盟军飞机对德寇原子研究中心德累斯顿突袭,4500架轮番进行一个半小时的地毯式轰炸,15平方公里的市中心只剩下一座教堂。1950年至1952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在平壤投下42.8万枚炸弹,市区悉被荡平,只剩下一堵较完整的城门。
核武器发明之后,一枚小小核弹便可摧毁一座城市。世界上最早付诸实用的两颗原子弹都投于日本,毁了广岛、长崎二城,共杀死21.4万人,伤残25.5万人。现在的氢弹和洲际导弹,威力为原子弹的千百倍,而且不用飞机去投掷。
一方面,毁灭城市的能力在不断升级,另一方面,重建城市的能力也在步步增强。后者甚至超过了前者。为什么古代留下那么多的城市遗址?无非是原有居民被杀光了或逃亡了,外地又无人口可以迁入,不可能在废墟上重建城市。即使还有一点力量,人们也往往别选地点建城。复建能力弱,关键在于人丁稀微;其次是建筑手段原始,建筑材料落后;再就是土地多,选择余地大,不一定要在原城址复建。
现代被毁灭的城市,即如地震夷平的唐山、旧金山、东京、阿加迪尔,原子弹摧毁的广岛、长崎,灾后都比灾前建设得更加美丽,范围都大大扩展了。在全世界,几乎找不到一座被遗弃的现代毁城。原因很简单,一者人们借助于机械、电力和新型建材,可以很快建设起一座城市;二者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裕;三者资源宝贵,不允许荒废每一寸土地;四者城市有连续性,各有不可替代的地理优势和经济职能,非在原址复建不可。
作者寄语
学林出版社向作者提出“被毁灭的城市”这个选题。多吸引人,读者看到这个书名,肯定会产生取来一读的愿望。但编写的难度也大,名义上是一本历史地理书,实际上包含了地理、历史、地质、气象、水文、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知识,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大渗透。从学识水平和手头资料来看,都难以完成出版社的委托,因此未敢应允。一直拖到年底,编辑同志仍坚持约稿不变。写就写吧,结果写成了这样一本不成熟的东西。最大的缺陷必然是选城不当,该收的未收,不值得写的写了。地震类收的较多,水、旱、风、沙、泥石流、雪崩等类型接触的较少,甚至付诸阙如。此外,具体描述中的不科学不准确或者失实之处,肯定不会少。甚感歉疚,祈望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全书写了44城。分上、下两篇。上篇是毁灭了的城市遗址。下篇是毁灭后重建了的城市。均以最后一次毁灭的时间为限,顺序排列。
为了便于读者检索资料,另编了《历史上被毁灭城市简表》(作为附录,放在本书之末)。此表按灾害类型分目,每类城市按毁灭先后排列。
除旧更新是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
一座城市要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务须顺应潮流,弃旧图新,不断完善本身功能,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增长而拓展。千年古城,不等于一千年前的模样全部保存下来。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欧洲古城保留了五百年前复兴时代的建筑,但它最近一次的修复可能还不到一百年。中国古城比比皆是,明代的城墙能够保存下来已算不错,那也不到六百年。至于更早的建筑,多靠一代一代人的修复,或偶然的事故被覆盖而保存下来了。
罗马、巴黎、伦敦、雅典、伊斯坦布尔、开罗、北京、南京、西安街城市在基建时,经常挖到古城墙、古建筑,甚至碰到一个个历史朝代的文化层。老城市都会遇到这种情况。这正是城市新陈代谢的见证。
渐进的演变,自然的更替,新城在旧城的基础上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这方面的内容已有历史地理专著去解决。本书只围绕“被毁灭的城市”这个主题,介绍一批城市遇到的突发性的灾变。
自然灾害毁灭了成千城市
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无数的悲剧。它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许多城市也遭到相应损伤。自然灾害愈频每愈凶恶,城市便受到愈大的破坏,以至摧毁性的灭亡。但是,城市的毁灭要比自然灾害复杂得多,社会动乱、人为因素占有很大比重,往往最严重的水火灾害都不能把城市摧毁,而不大的一场战争却把它消灭了。一场水灾可能造成几十万人的死亡和上千万亩耕地的毁坏,但不一定能够完全毁掉一座城市。一次大地震不过伤亡几千人,但却可能摧毁整个城市的建筑。所以说,灾害造成损失的大小与城市是否被毁,是不能在它们之间划等号的。
在自然灾害中,地震是毁灭城市的头号敌人。因为这是突发式的地壳运动,能量蓄于地下,释于地表,能够轻易摧地面建筑物。地震的次生灾害火灾、海啸、山崩、地陷,加剧了灾难,有时比地震本身更加可怕。环太平洋岸、地中海岸和加勒比海岸地震带上,大部分城市被地震摧毁过,有的毁灭过四、五次。一座城市的顷刻毁灭,往往带来几万人以至数十万人的死亡,因为它不象别的灾害能有逃亡的余裕时间。据本世纪记录,全世界每年平均发生八级以上地震1至2次,七级以上12至20次,如果震中在市区或其附近,都足以毁灭整座城市。仅六十年代以来,毁灭的重要城市就有:蒙特港(1960年,智利,8.9级,世界纪录到的最大地震),阿加迪尔(1960年,摩洛哥),斯科普里(1963年,南斯拉夫),安科雷奇(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马拉瓜(1972年,尼加拉瓜首都),唐山(1976年,中国,死24.2万人,近代世界伤亡最大的地震),塔巴斯(1978年,伊朗),阿斯南(1980年,阿尔及利亚)。
叙利亚阿勒颇以南50公里平原上,有一座56平方米大的土包。好好的平畴,不应该长出这个10米高的包包嘛!考古学家1964年开始发掘,发现了一层碎陶片,然后是四百多年前的阿拉伯城市遗存层。再挖下去是拜占庭时期的、罗马时期的、希腊时期的、波斯时期的文化层,以至公元前120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最终发现了青铅器时期(公元前2000至前1600年)的大城市埃布拉城邦。这是多么这是多么完整的一部“历史书”啊!在罗马市郊丘陵地上的诺尔基阿城,人们从地下掘出了奥尔卡城,它比二千六百年历史的罗马城还早一百年。在伦敦以北30公里,发掘出一座比伦敦更古老的城市,它就是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征服者居住的小城市。
一些沿海城市随着地层的陷落沉没海底。加勒比海牙买加岛的首府罗亚尔港,在剧烈地震中陷落水底。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吐鲁马城,在一次大滑坡中入水底,城垣、宫墙还完整屹立着。公元373年,古希腊的赫利克城地震之后,滔滔海水涌入街道,不久全城消失于浪涛之下。里海岸的波蒂城,现在静静躺在水下60米深地方。地中海北岸的蒂雷城、西顿城、罗马港,南岸的阿波罗尼亚、舍尔舍勒,都一一沉没水下,成了海洋的一部分。
水灾毁灭了的城市,典型例子有十七世纪末陷入洪泽湖底的我国江苏省泗州城。1970年被冰川泥石流冲毁的秘鲁容加依城,因水库溃决而毁灭的印度莫尔维城、法国弗雷茄斯城。
因水源断绝或干旱而废弃的有:中国新疆的楼兰城、高昌城,非洲的大津巴布韦,美国印第安人的梅萨维德悬崖城。中美洲伯利兹原首府伯利兹城被台风荡平了。中国陕北的统万城被流沙湮埋而废弃了。
地震沉陷、山崩、火山爆发,可以立刻将城市埋葬。但是,渐渐累积的尘土,则能够把城市的废墟美国得无影无踪。覆盖看来是坏事,实际上为后人保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产。
人类毁灭和重建城市的能力
细细数来,人为摧毁的城市不会少于自然灾害毁灭的城市。出于政治统治、阶级压迫、宗教歧视或经济掠夺,侵略与反侵略,往往激起疯狂的仇恨,誓在摧毁对方城市。古代流寇式的掠夺,不以占领对方城市为目的,而以纵火屠城为快事,每一场战争都留下片片焦土。帝国主义的殖民战争更其残酷,不但毁城,而且实行种族灭绝和消灭土著文化的政策。西半球印第安人本有相当灿烂的文明,建立了一系列城市,最大的达到十万人规模。欧洲白人殖民者来到这里以后,毁灭了所有城市,在异教徒的神庙殿基上建立了基督教堂。从此,印第安文明中断了。规模宏大的印加帝国首都库斯科,阿兹特克帝国首都特诺奇蒂特半,都从地图上抹掉了,而在它们的废墟上兴建了西班牙式的城市。
古代毁城,离不开火烧、水攻两法,“水火无情”,道理在此。耶路撒冷历经18次摧毁性战争,大部分是火攻。项羽放火烧秦都咸阳(今西安),火三月方绝。腓尼基都迦太基四次焚于火,毁得无可利用,被废弃。叙利亚古都塔德木尔,被罗马人攻陷后焚毁。
火攻之后再施惟人工捣毁,掘城墙拆房梁,以图一举夷平之。如果胜利者想住下来,就会手下留情。不过,火攻和人力捣毁都难以彻底,特别是人力毁城更难奏效,这就是古城残墙断柱得以保下来的道理。
炸药发明之后,毁城效率大为提高。火炮远距离射击,飞机临空轰炸,使得万千城市大劫难逃。公元前五世纪建的雅典卫城,先后遭到波斯人、马其顿人、罗马人的蹂躏,惟石构神庙坚而存留,占领军常据为军火库,1687年威尼斯人用大炮猛轰,触发了庙内弹药,终使两千年建筑塌毁。法国渡口城市敦刻尔克,两次世界大战中都毁于炮轰和空袭。德国法西斯实施“月光奏鸣曲”的大轰炸,一夜间投下炸弹5万枚,将英国后方基地考文垂夷平。1945年2月13日,英、美、盟军飞机对寇原子研究中心德累斯顿突袭英、美盟军飞机对德寇原子研究中心德累斯顿突袭,4500架轮番进行一个半小时的地毯式轰炸,15平方公里的市中心只剩下一座教堂。1950年至1952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在平壤投下42.8万枚炸弹,市区悉被荡平,只剩下一堵较完整的城门。
核武器发明之后,一枚小小核弹便可摧毁一座城市。世界上最早付诸实用的两颗原子弹都投于日本,毁了广岛、长崎二城,共杀死21.4万人,伤残25.5万人。现在的氢弹和洲际导弹,威力为原子弹的千百倍,而且不用飞机去投掷。
一方面,毁灭城市的能力在不断升级,另一方面,重建城市的能力也在步步增强。后者甚至超过了前者。为什么古代留下那么多的城市遗址?无非是原有居民被杀光了或逃亡了,外地又无人口可以迁入,不可能在废墟上重建城市。即使还有一点力量,人们也往往别选地点建城。复建能力弱,关键在于人丁稀微;其次是建筑手段原始,建筑材料落后;再就是土地多,选择余地大,不一定要在原城址复建。
现代被毁灭的城市,即如地震夷平的唐山、旧金山、东京、阿加迪尔,原子弹摧毁的广岛、长崎,灾后都比灾前建设得更加美丽,范围都大大扩展了。在全世界,几乎找不到一座被遗弃的现代毁城。原因很简单,一者人们借助于机械、电力和新型建材,可以很快建设起一座城市;二者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裕;三者资源宝贵,不允许荒废每一寸土地;四者城市有连续性,各有不可替代的地理优势和经济职能,非在原址复建不可。
作者寄语
学林出版社向作者提出“被毁灭的城市”这个选题。多吸引人,读者看到这个书名,肯定会产生取来一读的愿望。但编写的难度也大,名义上是一本历史地理书,实际上包含了地理、历史、地质、气象、水文、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知识,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大渗透。从学识水平和手头资料来看,都难以完成出版社的委托,因此未敢应允。一直拖到年底,编辑同志仍坚持约稿不变。写就写吧,结果写成了这样一本不成熟的东西。最大的缺陷必然是选城不当,该收的未收,不值得写的写了。地震类收的较多,水、旱、风、沙、泥石流、雪崩等类型接触的较少,甚至付诸阙如。此外,具体描述中的不科学不准确或者失实之处,肯定不会少。甚感歉疚,祈望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全书写了44城。分上、下两篇。上篇是毁灭了的城市遗址。下篇是毁灭后重建了的城市。均以最后一次毁灭的时间为限,顺序排列。
为了便于读者检索资料,另编了《历史上被毁灭城市简表》(作为附录,放在本书之末)。此表按灾害类型分目,每类城市按毁灭先后排列。
五千年前,印度河流域有了相当发达的农牧业,出现许多大的居民点和城市。大约持续一千年之久,之后城市忽然消失,文明忽然中断了。最近六十年来,考古学家陆续在沿岸发掘出几十处城市遗址,其中最大的一处叫做莫亨朱达罗,当地方言就是“死人之丘”。该城座落巴基斯但信德省拉尔卡纳市以南24公里的印度河右岸,南距卡拉奇海港320公里。
规模宏大的砖城
当它湮埋在泥沙、荆棘中的时候,人们以为它是无足轻重的坟地。一旦清去覆盖物,还其本来面目后,人们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了。难道四千年前能有这么漂亮的城市吗?
莫亨朱达罗的顶部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但城基、房基保存完好;街道、水沟历历可辨。遗址总面积7.68平方公里,估计当时有人口3.5万。分上、下城两部分。主体在下城,它是商业区和住宅区,居住着平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土城是个小城堡,一小撮统治者和宗教祭司住在那里;烧砖是主要建筑材料,有别于古代世界最常见的石城、土城。
城市建设经过事先的规划、设计,布局严整,成长方形棋盘格状。主街均作南北和东西十字交叉,宽9.15米。每一棋盘格是一个街区,约长366米,宽275米,其间平房、楼屋罗列,庭园错落,小巷穿插。墙壁都用烧砖砌成,以灰泥缝合。不少房屋有砖砌的浴室和水井。下水道系统也很完整,穿街入巷通到每座房屋,也是用砖砌的。一座容量很大的粮食仓库,地面铺砖,上下有通风管道。市中心有一座颇大的会议厅,可见当时行会组织很活跃。
上城是建在9.15米高的人造平台上的城堡,城内有一座高塔,一个带走廊的宫殿,一座有柱子的大厅。还有一个举世闻名的莫亨朱达罗大浴他,面积1,063平方米;室内一口浴池长12米,宽7米,深2.5米,用砖砌成,密不漏水。浴池周围有排水沟、水井和相应的建筑物。考古学家认为浴室可能是举行宗教仪式用的。
遗址附近的博物馆内,有一幅重现当时城市全貌的图画,只见:“赭红色的城墙内商旅云集,烧砖制陶的火窑轻烟袅袅,椰枣树遮天蔽日,印度河上舟楫如鲫。”昔日城市繁荣的景象,历历在目。从出土的文物中,人们可以看到用铜、银制作的武器、塑像、首饰。红色陶器饰着色彩鲜明的圆周围案。浅浮雕的金属印章,上面刻着牛、象、虎、鳄鱼、鹿、山羊和象形文字;奇异的陶涌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一尊“教王”的塑像,头系发带,面蓄胡须,左肩斜搭一伴三瓣花图案的大氅;一个全身赤裸的舞女塑像,佩项链,戴手环,叉腰翘首,俨然不可侵犯。
突然中断的文明
如果现代人能够破译莫亨朱达罗出上文物上的象形文字,它的千古秘密便可大自于天下了。可惜,没有人能够猜出它的含意,只能对古城的兴亡作一些模棱两可的分析。
某些学者推想,一些部落民为了建立更理想的家园,五千年以前从现在的俾路支东迁,跨越沙漠,来到印度河西岸平原定居,从此出现了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肥沃的土地,丰足的水源,产生了发达的灌溉农业,派生了植棉织布业,养羊剪毛纺织业。有了专业分工的工匠和商人,才有可能形成这么大的城市。据说当时的印度棉花远近闻名,巴比伦人把棉花叫做“信杜”,希腊人叫做“信顿”,都跟今日的“信德”一音相近,可以作为植棉业鼻祖的佐证。
莫亨朱达罗的文明大约维持了一千年,即公元前2500~前1500年,历史学称为“青铜器时代”。它的衰落和消失,历来持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两种看法,但以前者较有说服力。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前后,地球上曾经存在一个地震活跃期,许多城市都在这个时候毁灭了。莫亨朱达罗被大地震毁坏后,继之暴雨成灾,印度河泛滥,蚊蚋成群,瘟疫流行,残城彻底摧毁,土地不能耕作。莫亨朱达罗的幸存者既然养不活自己,那有余力重建城市?于是背乡离井,四散逃荒,到别处去另建家园了。
另一种说法,莫亨朱达罗发生内乱,自相残杀,互相削弱,逐渐衰败下去,让外族有了可乘之机,在一次大规模的入侵中被摧毁了。但是,入侵者是谁呢?
遗址自1922年发掘以来,引起各国历史学家的注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亦组织专家进行考察,一致公认它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之一。但这里遭受洪水和盐碱的侵蚀,整个遗址岌岌可危,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避免不可挽回的损失。
规模宏大的砖城
当它湮埋在泥沙、荆棘中的时候,人们以为它是无足轻重的坟地。一旦清去覆盖物,还其本来面目后,人们惊讶得说不出话来了。难道四千年前能有这么漂亮的城市吗?
莫亨朱达罗的顶部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但城基、房基保存完好;街道、水沟历历可辨。遗址总面积7.68平方公里,估计当时有人口3.5万。分上、下城两部分。主体在下城,它是商业区和住宅区,居住着平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土城是个小城堡,一小撮统治者和宗教祭司住在那里;烧砖是主要建筑材料,有别于古代世界最常见的石城、土城。
城市建设经过事先的规划、设计,布局严整,成长方形棋盘格状。主街均作南北和东西十字交叉,宽9.15米。每一棋盘格是一个街区,约长366米,宽275米,其间平房、楼屋罗列,庭园错落,小巷穿插。墙壁都用烧砖砌成,以灰泥缝合。不少房屋有砖砌的浴室和水井。下水道系统也很完整,穿街入巷通到每座房屋,也是用砖砌的。一座容量很大的粮食仓库,地面铺砖,上下有通风管道。市中心有一座颇大的会议厅,可见当时行会组织很活跃。
上城是建在9.15米高的人造平台上的城堡,城内有一座高塔,一个带走廊的宫殿,一座有柱子的大厅。还有一个举世闻名的莫亨朱达罗大浴他,面积1,063平方米;室内一口浴池长12米,宽7米,深2.5米,用砖砌成,密不漏水。浴池周围有排水沟、水井和相应的建筑物。考古学家认为浴室可能是举行宗教仪式用的。
遗址附近的博物馆内,有一幅重现当时城市全貌的图画,只见:“赭红色的城墙内商旅云集,烧砖制陶的火窑轻烟袅袅,椰枣树遮天蔽日,印度河上舟楫如鲫。”昔日城市繁荣的景象,历历在目。从出土的文物中,人们可以看到用铜、银制作的武器、塑像、首饰。红色陶器饰着色彩鲜明的圆周围案。浅浮雕的金属印章,上面刻着牛、象、虎、鳄鱼、鹿、山羊和象形文字;奇异的陶涌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一尊“教王”的塑像,头系发带,面蓄胡须,左肩斜搭一伴三瓣花图案的大氅;一个全身赤裸的舞女塑像,佩项链,戴手环,叉腰翘首,俨然不可侵犯。
突然中断的文明
如果现代人能够破译莫亨朱达罗出上文物上的象形文字,它的千古秘密便可大自于天下了。可惜,没有人能够猜出它的含意,只能对古城的兴亡作一些模棱两可的分析。
某些学者推想,一些部落民为了建立更理想的家园,五千年以前从现在的俾路支东迁,跨越沙漠,来到印度河西岸平原定居,从此出现了印度河流域的文明。肥沃的土地,丰足的水源,产生了发达的灌溉农业,派生了植棉织布业,养羊剪毛纺织业。有了专业分工的工匠和商人,才有可能形成这么大的城市。据说当时的印度棉花远近闻名,巴比伦人把棉花叫做“信杜”,希腊人叫做“信顿”,都跟今日的“信德”一音相近,可以作为植棉业鼻祖的佐证。
莫亨朱达罗的文明大约维持了一千年,即公元前2500~前1500年,历史学称为“青铜器时代”。它的衰落和消失,历来持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两种看法,但以前者较有说服力。大约在公元前1700年前后,地球上曾经存在一个地震活跃期,许多城市都在这个时候毁灭了。莫亨朱达罗被大地震毁坏后,继之暴雨成灾,印度河泛滥,蚊蚋成群,瘟疫流行,残城彻底摧毁,土地不能耕作。莫亨朱达罗的幸存者既然养不活自己,那有余力重建城市?于是背乡离井,四散逃荒,到别处去另建家园了。
另一种说法,莫亨朱达罗发生内乱,自相残杀,互相削弱,逐渐衰败下去,让外族有了可乘之机,在一次大规模的入侵中被摧毁了。但是,入侵者是谁呢?
遗址自1922年发掘以来,引起各国历史学家的注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亦组织专家进行考察,一致公认它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古老的城市遗址之一。但这里遭受洪水和盐碱的侵蚀,整个遗址岌岌可危,必须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才能避免不可挽回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