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神魔志怪>> 佚名 Yi Ming   中国 China   明代   , 天花才子 Tian Huacaizi   中國 China   清代  
後西遊記
  《後西遊記》,明代神魔小說,《西遊記》三大續書之一。(另兩者為《續西遊記》、《西遊補》)該書作於明代(書中語及“錦衣衛”),作者不詳,現存版本僅標明“天花才子評點”字樣,但有作者名叫梅子和的說法,未經證實。
  
  書的內容主要為:唐憲宗年間,唐玄奘當年所取回的真經為貪僧歪解,用作騙取銀錢所用。如來遂封了經文,令唐玄奘師徒再尋取經人到靈山求取真解,唐玄奘尋到正僧大顛,又集得孫小聖、豬一戒、沙彌。師徒四人歷經千辛萬苦取來真解,普渡衆生,終成正果。值得一提的是唐半偈的性格與唐僧迥異,不再有唐三藏的懦弱與是非不分。
  
  該書共四十回,影響雖不如《西遊記》,但在針砭時弊、笑駡文采方面頗與《西遊記》相比肩,魯迅也對此書有所好評——
  
  “《後西遊記》六捲四十回,不題何人作。中謂花果山復生石猴,仍得神通,稱為小聖,輔大顛和尚賜號半偈者復往西天,虔求真解。途中收豬一戒,得沙彌,且遇諸魔,屢陷危難,顧終達靈山,得解而返。其謂儒釋本一,亦同《西遊》,而行文造事並遜,以吳承恩詩文之清綺推之,當非所作矣。”
  
  此外,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於1984年出版17册的連環畫改編之作,亦是佳作。
  蓋聞天何言哉,而廣長有舌,久矣嚼破虛空;心方寸耳,而芥子能容,悠然遍滿法界。造有造無,三藏靈文,由茲演出;觀空觀色,百千妙義,如是得來。耳之稀有,諦聽若雷;目所未曾,靜觀如鏡。故花吐拈香,泠泠般若之音;月呈指影,滴滴菩提之味。悟入我聞,萬緣解脫;猛登彼岸,千佛證盟。無如聾聵渺茫,失之覿面;遂至癡嗔固結,誤也當身。己饑而貪割他人,鷹虎糜我佛之驅;獲罪而幸求自免,苦難費觀音之力。佛心清靜,而莊嚴假相,佞入迷途;性體光明,而撲滅慧燈,錮居暗室。淨蓮出口,障作藤煙;亂棘叢心,詫為花雨。施開妄想,首禍究及慈悲;果炫誑言,下根因之墮落。諸佛菩薩,喚醒我無過夢幻須臾,鬼判閻羅,嚇殺人也衹死生苦惱。豈知去也如來恆性,顯金剛於不壞;觀之自在靈光,妙捨利於常明。匪我招愆,深憫有生之失教;是誰作俑,追尤無始之立言。蓋津水甚深,無濟半沉半浮之淺渡;法門至正,難供百出百入之旁求。袖觀不忍,於焉苦瀝婆心;直口誰聽,無已戲拈公案。麯藉麻姑指爪,遍搔俗腸之痛癢;高懸秦臺業鏡,細消矮腹之猜疑。悲世道古今盲毒,加天眼之針;憂靈根旦暮死硬,着佛頭之糞。聚魔煉聖,筆端弄水火神通;挾獸驕人,言外現去存航筏。以敬信而益堅敬信,善緣永不入於輪回;就沉淪而超拔沉淪,惡趣早同歸於極樂。活機觸竅,木石生情;冷妙刺心,虛無出血。聽有聲,觀有色,雖猶然嘻笑怒駡之文章;精不思,妙不議,實已參感應圓通之道法。大事因緣,謂不信請質靈山;真誠造就,如涉誣願沉阿鼻。
第一回 花果山心源流後派 水簾洞小聖悟前因
  歌曰:
   我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
   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
   無一滴灰泥,無一點彩色,
   人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
   體相本自然,清靜非拂拭,
   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詩曰:
   混沌既分天地立,陰陽遞禪成呼吸。
   識知未剖大道生,文字忽傳鬼神泣。
   五行並用多戰爭,三教同堂有出入。
   好求真解解真經,人天大厄一時釋。
  
  所聞元會運世,中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其藴既已悉之前書矣,茲不再贅。若夫乾坤既立,萬物既生,則天地之精華,陰陽之靈秀,自養成心源一派,而生人生物於以不窮矣。真是:
  
  未了先天又後天,東生西沒逝長川。
  誰人不具真元性,幾個如來幾個仙。
  
  話說東勝神州傲來國花果山天産石猴孫悟空,自保唐僧西天取經成佛之後,已高登極樂世界,無影無形的去逍遙自在,將這花果山生身之地,遂棄為敝屣而不居矣。不知人心雖有棄取,而天地陰陽卻無興廢。這座山又閱歷過許多歲月,依舊清峰挺黛、緑嶽參天,原是個仙寰福地;水簾洞裏那些遺下的猿猴,生子生孫,成群逐隊,何止萬萬千千,整日在山前尋花覓果的玩耍。一日忽見正當中山頂上,霞光萬道,瑞靄千條,結成奇彩。衆猴見了,俱驚驚喜喜,以為怪異,你來我去的爭看,如此者七七四十九日。
  這日,正是鼕至子之半,一陽初復之時,忽然聞得空中一聲響亮,就象雷鳴一般。嚇得衆猴子東躲西藏,躲了一會不見動靜,又漸漸伸頭縮腦出來張望。衹見山頂上的霞光瑞靄,被兩道金光盡皆衝散。內中有幾個膽大的猴子,忍不住,竟爬到山頂上去觀看,看見正當中那塊大仙石中間,裂了一縫,縫中迸出一個石卵來。那石卵隨風嚮日轉個不休。轉夠多時,忽又一聲響,迸作兩半,內中迸出一個石猴來,五官俱備,四肢皆全,不知不覺早已會行會走,那兩道金光卻是他目中閃出來的。衆猴看了,又驚又喜道:“怎麽?一塊死石頭,又無氣無血,卻會長出一個活猴子來!大奇大奇!”遂將那小石猴牽牽引引領下山來,在亂草坡前將鬆花細果與他飲食,早有幾個好事的猴子跳入洞中,將此奇事報之通臂仙。你道這通臂仙卻是何人?原來當初衹是一個通臂猿。因他靈性乖覺,時常在孫大聖面前獻些計策,效些殷勤,故孫大聖寵用他。大鬧天宮時,偷來的禦酒仙桃盡他受用,故得長生不死。自孫大聖成佛去後,洞中惟他獨尊,又知些古往今來的世事,故衆猴以仙稱之。這通臂仙自得了道,便不好動,衹好靜,每日但坐在洞中調養。這日聞知其事,因大驚喜道:“這果奇了!當時成佛的老大聖,原是天生地育,藉石成胎,但此事淵源已遠,如何又流出嫡派?待我去看來。”遂走出洞到山前,衹見一群猿獼圍着一個小石猴,在那裏嬉笑。你看那小石猴怎生模樣?但見:
  
  形分火嘴之靈,體奪水參之秀。金其睛而火其眼,原為有種之胚胎,尖其嘴而縮其腮,不是無根之骨血。稟靈臺方寸之精華,受斜月三星之長養。雖裸露皮毛,而行止呈一派天機;倘沐襲衣冠,必舉動備十分人相。墮落去為妖為鬼,修到時成佛成仙。
  
  通臂仙將那小石猴細細看了一會,見他跳來躍去,純是靈性天機,不勝歡喜:這花果山水簾洞又有主了。因分付衆猴道:“他此時雖不知不識,然靈光內藴,有些根器,可任他率性而行,以擴充大道;若牿傷本來,參入人欲,便攪亂乾坤難於收拾了。”衆猴聽說,似信不信,皆歡歡喜喜聽他頑耍。故這小石猴得以自由自在,獨往獨來,在山中長養。每日間不是尋花,便是覓果,也無憂愁煩惱,也不知春夏秋鼕。
  真是時光迅速,倏忽之間,不覺過了幾個年頭,他的知識漸開,精神強壯,使思量要吃好東西,要占好地方。遇了個晴明天氣,滿山頑耍,便不勝歡喜;逢着個大風苦雨,躲在洞中,便無限愁煩;偶然被同類欺侮,便要爭強賭勝;倘然間受了些虧苦,便也知感嘆悲傷。這正是:
  
  物有七情,喜怒哀樂。
  觸之自生,不假雕鑿。
  
  忽然一日,一個同類的老猴子死了,小石猴看見,不禁悲慟。因問衆猴道:“他昨日還與我們同飲食行走,今日為何便漠然無知,動彈不得了?”衆猴道:“他過的歲月多,年紀大,精血枯,故此就死了。”小石猴道:“這等說,我們大傢過些時也都要死了,豈不枉了一世?”衆猴道:“這個自然,何消說得。”小石猴從此以後便慘然不樂,每每問衆猴道:“我們可有個不死的法兒?”衆猴道:“若要不死,除非是修成了仙道,便可長生。”小石猴道:“既修仙可以不死,何故不去修仙?”衆猴笑道:“‘修仙’二字,豈是容易講的?”小石猴道:“何故講不得!”衆猴道:“修仙要生來有修仙之根器,又要命裏帶得修仙之福分,又要求遇仙師,又要講明仙道,不知有許多難哩!若是容易修時,人人皆神仙矣。”小石猴聽了,雖不再言語,心下卻存了一個修仙的念頭。便暗暗的訪問。
  忽一日,風雨滿天,到不得山上去遊樂,但蹲在洞中打瞌睡。蹲到午間,忽聞得後洞中有吟詠聲。那小石猴真是心靈性巧,便悄悄走了去竊聽。衹聽得吟詠道:
  
  頭頂乾兮腳踏坤,萬千秋又萬千春。
  自餐禦酒仙桃味,留得長生不老身。
  
  小石猴細聽,卻是通臂仙睡在石床上長吟見志。因心下暗想道:“人既叫他做通臂仙,定然有些仙意,況吟詠之詞頗有仙機。我思量遍處去求仙,誰知轉有個神仙在自傢屋裏。”又不敢輕易驚動他,便悄悄的走了出來。挨到天晴,往各山上去采了許多奇異花果,堆了一盤,雙手捧到後洞來獻與通臂仙。因跪下說道:“愚孫奉敬老祖。”那通臂仙見是小石猴,滿心歡喜。因說道:“原來是你!你一嚮任性頑皮,今日為何曉得尋源頭,認宗派?”小石猴道:“頑皮也要頑皮,結果也須結果,伏乞老祖垂慈。”通臂仙連連點首道:“我原看你有些根器,今果然發此超群之想,但我自我,你自你,你來求我卻也無益。”小石猴道:“我聞得神仙往往傳道,佛菩薩要度盡衆生,怎說個無益?”通臂仙道:“是你也不知道,凡做神仙也有幾等。有一等最上的:悟徹菩提,靈通造化,道法參天並地,就是玉帝也不敢以勢位加他,我佛也不敢以神通壓他,此等之仙方可度人度世;其次一等:修成金石,呼吸五行,朝遊北海,暮宿蒼梧,內可超凡入聖,外可點鐵成全,此等之仙方有道可傳,有教可設;象我輩下一等的神仙,不過竊藥偷桃,保全性命,養山中草木之年而已,哪裏有妙丹秘旨白日飛升的手段可以傳人?所以說個求我無益。”小石猴道:“據老祖雖說是下等神仙,然竊藥偷桃也要有些手段。”通臂仙道:“就是竊藥偷桃也有幾等。若說是扳倒老君的爐竈,摘殘王母的靈苗,這便要通天徹地,換鬥移星;若我輩啖寵幸之餘桃,舔雞犬之剩藥,不過僥天之幸,碌碌因人成事,要什麽手段?”小石猴道:“老祖怎麽說這些沒志氣的話?天地間衹怕沒有修仙的徑路,便沒奈何了。若是老君果然有藥,王母果然有桃,不怕沒本事偷他些吃吃。”通臂仙嘻嘻笑道:“當時取經成佛的老大聖原說,天地精靈不竭,遲幾百年自有異人續我靈根一派;今日你有這樣大志,足見老大聖之言不謬矣。”小石猴道:“請問老祖,當時取經成佛的老大聖,卻是何人?”通臂仙道:“這話說起來甚長,也不是一時輕易說的。你且去把那頑皮消盡,野性收回,然後好對你細說。”那小石猴聽了,歡歡喜喜的答應道:“老祖說得是。”遂走了出來,依舊到各山去頑耍;雖然頑耍,卻心懷大道,看那月來日往,未免驚心,花落鳥鳴,不禁動念。真個是:
  
  野馬未嘗無轡,心猿亦有定時。
  既是有天有地,難言何慮何思。
  
  小石猴終日思想修仙消息,又怕性急纏惱了通臂仙,衹得按納定氣兒忍耐。
  這一日,見天氣晴明,風和日暖,花果滿山,紅紅緑緑,景緻甚是可愛。他忍不住又到後洞來跪着通臂仙說道:“今日前山風日甚美,敢請老祖遊賞片時何如?通臂仙見了大笑道:“好個有心的猴子,我去我去。”遂毫不作難,帶了小石猴一徑走出洞來,竟到正當中山頂上一塊石上坐下;小石猴又攀枝繞樹,摘了許多鮮果來供獻。通臂仙吃了幾個果子,因開口道:“你可知道,你這身子從何處來的?”小石猴答道:“愚孫生來愚蠢,久昧前因,也不知身從何處來,衹時常聽衆弟兄說,我就是這塊石頭裏進出來,我不信。這—塊頑石頭,又無父精母血,我如何在內裏安身立命?要求老祖慈悲指示。”通臂仙道:“此乃因緣大事,你既有心,我也不能閉口不言了。天地有四大部洲:東曰東勝神洲;西曰西牛賀洲;南曰南瞻部洲;北曰北俱蘆洲。我們這地界乃是東勝神洲,我們這國叫做傲來國;我們這座山叫做花果山。這花果山乃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竜,自清濁開時而立,鴻濛判後而成。這一塊仙石,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故高三丈六尺五寸,按政歷二十四氣,故圍圓二丈四尺;按九宮,故有九竅;按八卦,故有八孔。內藴天地之靈秀,外受日月之精華,故能毓成仙胎,産出靈種。”小石猴聽了,不勝歡喜道:“不信石胎有許多妙處,莫非老祖哄我!”通臂仙道:“不是哄你,衹因過取經成佛的老大聖,原也是這塊仙石裏出身,我因此知道。”小石猴欣欣問道:“原來這塊石頭已曾先産過一個老大聖來。敢問老祖,那老大聖初時怎生修道?後來怎生成佛?萬望指示孫兒知道。”通管仙道:“那老大聖初生時,也似你一般一個小猴兒,衹因他心靈性巧,有本事窮源測流,尋了這一個水簾洞與衆族眷安身,故衆猴即奉他為主。他在這山中朝歡暮樂,十分快活。衹因他根器不凡,忽—日想到無常,迅速發一個大憤,去四海求仙。求了二三十年,不知在哪裏遇了真師,修成大道,便會騰雲駕霧,一個筋鬥直去十萬八千裏遠;又學成七十二段變化,雄霸此山,四境的妖魔盡皆拱伏;又走到水晶宮,問竜王討了盔甲兵器;又打入森羅殿內,將猿猴眷屬盡皆除名。因此驚動了玉皇大帝,遣十萬天兵圍繞此山,要擒拿老大聖,被老大聖手持一條鐵棒,將十萬天兵打得東逃西竄,奔走回天。”說到此處,喜得個小石猴抓耳揉腮道:“好本事,好本事!快活,快活!老大聖似這般英雄,後來卻為何又肯做和尚去取經?”通臂仙道:“老大聖自打退了天兵,玉皇大帝無法奈何,衹得遣太白金星來招安。初一次封為弼馬溫,他嫌官小,反下天宮;後一次封做齊天大聖,方纔意足,卻又不安其位,偷吃蟠桃禦酒,攪亂王母娘娘的勝會,又帶了許多蟠桃禦酒到洞中來受享。我因蒙老大聖歡喜,與我許多吃,故此至今不死。後來玉帝聞知大怒,調二郎小聖帶領梅山七弟兄,布天羅地網來捉拿,玉皇御驾親至南天門觀戰。老大聖倚着鐵棒威風,殺得天昏地慘,日月無光。他卻全然不怕。不料,暗暗的被李老君拋下個金剛琢來,將老大聖打了一跌,方被二郎小聖捉住。擁到斬妖臺下,刀砍斧剁俱不能死,雷打火燒亦不能傷;李老君帶到八卦爐中鍛煉了七七四十九日,啓爐之時又被他走了。玉皇無法,衹得求請我佛如來,將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行山,把老大聖壓住。一壓直壓了五百年,老大聖方纔悔消惡業,重立善根;又感得觀音菩薩勸化,做了旃檀功德佛的徒弟,往西天求取真經。一路上降妖伏怪,建立了萬千功行,方纔成了正果,證了金身,做個鬥戰勝佛,如今在西方極樂世界好不逍遙自在。此雖是老大聖法力洪深,卻也賴花果山這塊仙石鐘毓之靈。不期這仙石的精靈不盡,今日又生出你來,你就是老大聖的嫡派了。”小石猴道:“此山精靈,當時已被老大聖發泄盡了,今日孫兒再出,亦是贅疣,恐不靈了。”通臂仙道:“你不曉得,天有後先,道無不繼。老大聖得了先天靈氣,故生於千百年之前;你今得了後天靈氣,故生於千百年之下。”小石猴聽了,滿心快活道:“據老祖說來,我既是老大聖嫡派子孫,老大聖姓甚名誰,也須知道。”通臂仙道:“老大聖姓孫名悟空,取經時又有個通俗之號叫做行者,又自稱齊天大聖。”小石猴道:“老大聖既姓孫,我也衹得姓孫了。老大聖叫做孫悟空,我想‘悟空’二字乃是靈慧之稱,我一個頑蠢之人,如何敢希靈慧?衹好在真實地上做功夫,莫若叫做個孫履真罷了。我又不做和尚去取經,這通俗之號也用他不着,不必起了。老大聖既自稱齊天大聖,我怎敢與老大聖比並,衹好降一等叫做齊天小聖如何?”通臂仙聽了,哈哈笑道:“自起的姓名,倒也有些意思,衹是此皆外面的皮毛,老大聖的性命作用,也須細心理會,方有真際。”小石猴道:“欲赤須近朱,欲黑須近墨,若要步武老大聖的芳規,必須親炙老大聖的風範。老大聖既成仙成佛,自在天地間,敢求老祖指示一個居止,待愚孫好去尋訪。”通臂仙道:“老大聖已證菩提,豈復與凡夫接見!”小石猴道:“仙佛若不與人接見,便與死了的一般,修他何用?”通臂仙道:“仙佛也不是不與人接見,衹恨凡夫的根器淺,見他不得。你既有心要見老大聖,也是你返本還原的好念頭,衹是一時因緣未到。且教你看一件東西,雖然不見老大聖,卻與親見老大聖也相去不遠了。”小石猴聽了歡喜不盡,跪在通臂仙面前拜了又拜道:“萬望老祖速速垂慈!”那通臂仙言無數句,話不一席,引得這小石猴:
  
  棒影當頭,喝聲震耳。
  
  不知畢竟看什麽東西,有什麽話說,且聽下回分解。
首頁>> >> 神魔志怪>> 佚名 Yi Ming   中国 China   明代   , 天花才子 Tian Huacaizi   中國 China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