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演义说部>> 李雨堂 Li Yutang   中国 China   清代  
五虎平南
  在中國歷史上,愛國英雄代不乏人;在中國民間,英雄傳奇小說洛陽紙貴。狄
  青五虎將的故事,就和楊傢將、呼傢將、嶽傢將的故事一樣,長期以來傳誦不衰。
  本書收錄了《萬花樓》(《狄青初傳》)、《五虎徵西》(《狄青前傳》)、《五
  虎平南》(《狄青後傳》)三個講述狄青五虎將故事的傳統本子,呈現在讀者面前
  的是一個完整的狄青五虎將的故事。
  《萬花樓》(全稱《萬花樓楊包狄演義》,又名《大宋楊傢將文武麯星包公狄
  青初傳》)演過英雄傳奇人物楊宗保、包拯、狄青等忠臣良將抗擊外侮、斥佞除姦、
  忠君報國的故事。包公斷狸貓換太子案,楊、包、狄與姦相龐洪的鬥爭都寫得有聲
  有色,扣人心弦,楊宗保的老成持重,狄青的血氣方剛,包拯的足智多謀,都會給
  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五虎徵西》(又名《五虎平西珍珠旗演義狄青全傳》)的故事承接《萬花樓》,
  敘述狄青、張忠、劉慶。李義、石玉五虎將出徵西夏的過程,以及狄青和單單國八
  寶公主的愛情故事。其間還貫串了包拯和狄青等與姦相龐洪的忠姦鬥爭。
  《五虎平南》(又名《五虎平南狄青後傳》)承續《徵西》故事,敘述以狄青
  為首的五虎將率兵南徵,平定廣源州依智高叛亂的經過,以及狄青的兩個孿生子狄
  竜、狄虎在出徵中與敵方女將段紅玉、王蘭英之間的愛情糾葛,同時也穿插了包拯、
  狄青與朝中姦佞鬥爭的綫索。
  本書故事背景大體有些史實依據,如狄青與龐洪的鬥爭,狄青徵西夏趙元吳以
  及平叛依智高等,均見於史籍載錄;書中人物也大多史有其人,如狄青,《宋史》
  有《狄青列傳》,是著名的北宋將領,包拯是有史可查的清官,等等。但離奇的故
  事情節與人物形象,則是小說傢頭腦的産物,不可與歷史混同。
  在傳統中國人的心目中,中華帝國的大一統觀念是神聖不可動搖的,可在北宋
  時代卻偏偏外侮不斷,後來宋亡於金、元,明亡於清的歷史現實,更使得國人痛心
  疾首。在這種社會一心理背景下,講述英雄傳奇的文藝作品(如評書、戲劇、小說)
  流行起來,因為這對於民衆心理來說,是一種對社會現實的補償,在一定程度上表
  達了群衆的愛國主義情感、英雄主義情結。
  本書《萬花樓》用的是聚文堂本,《五虎徵西》、《五虎平南》以光緒三十年
  上海書局版為底本。限於學力,在整理排印中難免出錯,歡迎有識之士批評指正。
第一回 南天國差臣進表 平西王夜宴觀星
  詩曰:
  暴戾邊夷屢不和,食吞疆土動幹戈。
  擾攘未息兵遭圍,徵役無休將士磨。
  卻說前書五虎將徵服西域邊夷,奏凱班師,回朝見主,論功賜爵,俱受王封。當時各將士同告駕榮旋謁祖,仁宗天子準奏,各賜榮歸故土,限以三年為滿期,期滿之後,仍復回朝伴駕,同保江山。後話休題。
  再考大宋開基承統以來,邊廷侵擾之患屢屢不息。始自太祖傳位與匡義太宗,以至真宗,及今仁宗。然太祖之初,代周承統,登基一十六載而崩。太宗繼禦,在位二十二秋。其初,威武仁智,不在太祖之下,三年而收吳越,四年而滅北漢,天下一統之盛至矣。及真宗之世,在位二十五載。雖寬仁慈愛,大有帝王之度,然至景德初年,契丹大舉雄兵猛將,入寇澶州,所到之方旦夕攻陷。當日若無寇準之才智,勸主親徵,國傢幾乎亡滅,其弱甚矣。
  至仁宗在位,四十二年。雖然忠義之士滿朝,仁柔有餘月賦不足,是以邊疆之患,不覺旋踵而來。其初,文有王曾、孔道輔、包拯。文彥等。當擾亂之日,其武,朝廷所倚重,初知兵機韜略者,莫如范仲淹、韓琦、富弼等。智勇雙全者,有呼延贊、楊宗保並帳下結義英雄甚衆。前書已見,此書不題。以後皆年老既衰,相繼而亡,卻也不表。
  再言上年五虎將徵服西遼,其邊夷拱服,入貢不絶。仁宗天子竜顔大悅,思念皆狄青五將之功。其衆將回朝之日,告假榮歸,原限三年;此時期限未滿,正是二載,所以衆將俱未回朝。當日乃嘉佑四年己亥秋九月,南蠻王依智高作叛。初起於廣源州,後興兵攻奪交趾,僭稱南天國王。發兵大寇邕州,兵勢甚銳,百姓驚怵。各州府縣望風逃遁,所到皆兇。不題。
  忽一天,仁宗天子尚未退朝,有皇門官俯伏金階,奏曰:“微臣啓奏陛下,今南蠻交趾南天國王稼智高差使臣到來,有表文一道,上謁天顔。”仁宗聞奏,說曰:“朕思這南蠻王,可惡無禮,前月邊關有本,奏說這逆兇起兵侵掠,黎民不安,求懇發兵徵誅。朕想勞師動將,府庫浩繁,非同小可,是以尚未發兵徵討。不想彼勢愈張,未滿二月其邊關本章雪片而來,說邕州危急,近日即思興兵前徵。他今又差使臣來上表,未知何意。即可宣進來。”當下皇門官領旨,即出午朝門,宣進使臣。這使臣官慌忙俯伏金階,拜伏已畢,手捧着表文一道說:“邊國使臣叩首仰見竜顔,願聖壽無疆。”天子開言說:“外國差使見朕,有何本章奏?”使臣說:“微臣奉南天王,有本章一道與陛下,求竜目觀瞻,便知明了。”當下有御前擋駕官將本章接上竜案展開。仁宗天子一看表文,上寫:
  南天國王書至大宋君禦案前。曰:從來天下者,人人之天下,
  非一人之所私得也。至於堯舜之君,聖德俱德,尚且揖讓相遜。況
  今之君,聖德未及於堯舜,而柔弱不及才能。公然南面稱孤,實為
  不稱耳。茲臣故束銳師百萬,戰將千員,喜則待時坐守南國,怒則
  發憤奔越中原。宋君識時達世者,即割雲貴兩粵之地,暫止徵伐之
  車。倘書到後尚屬狐疑不决,戈盾耀於汁梁,熾債揚於中國。倘玉
  石不,君恥臣寡,追悔何及?
  當下仁宗天子看了這道戰書,其中許多不遜無禮之詞,不覺竜顔大怒,手拍竜案,駡聲:“好膽大南蠻!逆畜焉敢逞強,出此大言欺侮於寡人。斷不姑寬!”傳旨將使臣官綁去斬首。這使臣看見天子大怒,又聞傳旨斬他,嚇得魂不附體,連喊數聲:“聖主在上,容罪臣啓奏:這乃國王差使微臣來上表,不幹微臣得罪陛下,奉命差使,焉能推卻得來?況其書中所犯罪者,皆由我主國王。微臣本內之詞全不預知,懇乞陛下竜心鑒察。”說罷,不住連連叩首。仁宗王聽了,尚然怒氣不息,指着使臣駡聲:“大膽逆賊,尚敢多言!你既奉命而來,與你無幹。死罪免了,活罪難免!”傳旨捆打四十,發往開封,一路起解,監押出境。旨意一下,兩邊武士將使臣捆打四十棍方起來。仁宗天子指着使臣官喝聲:“恩饒你回本國與狗蠻王得知,教他小心伸出狗項等候吧。不日大兵就到,斷不死捉,定然活擒,碎剮於他。”這使臣官含淚謝了不斬之恩,起來往開封府一路回國去了。
  當時仁宗天子把本章復看了一遍,怒氣尚忿忿不息,說一聲:“可惱!你這逆畜如此欺侮,藐視我中原無人。朕情願江山不要,必須親臨徵討,以决雌雄。”言之未了,衹見文班首中閃出一位大臣,執簡上前俯伏,呼聲:“陛下不可,不可!”天子聞言,嚮下一看:這位大臣乃無私鐵面包竜圖。看見即命侍禦人下階扶起,說:“包卿休得行此大禮。”即賜坐錦墩。這仁宗因何如此隆寵?這包爺比之別臣不同,素知他是忠硬無私之臣,多少姦謀不决之事得他理白,為國為民,社稷倚依之重。是以天子格外加思,以師禮事之。
  當時包爺謝了恩,起來坐下。天子說聲:“包卿,這南蠻依智高逆賊,作叛於南隅,攻打邕州甚急,朕本欲提兵徵剿。今又下此無禮戰書,欺辱朕躬,藐視大甚。寡人要親自提兵捉拿逆黨,以泄此憤。因何包卿諫阻?”包爺說:“陛下,自古以來,邊延之患哪一朝一代沒有?如今南蠻之叛,邕州之危,皆因邊關缺少智勇之將帥耳。苟能用韜略之將提兵徵討,未有不剋,陛下何必御驾親徵。臣保舉一人領兵前往,可以指日成功。”仁宗天子說:“卿所舉何人與朕懮?”包爺說:“臣所舉者,乃平西王狄王親也。此人領旨,定然馬到成功。望吾主竜意參詳。”天子聞言大悅,說:“包卿保舉之人,但念他徵西勞苦幾載,纔得安然。今又命他前往勞神,朕心覺得不忍。”包爺說:“陛下恤念臣下之勞,足見仁慈了。但食君之祿,擔君之懮,理當如此。這也何勞聖慮?”天子說:“包卿所言者,乃為國之計。”說罷即發旨一道付與包爺,前往山西詔取狄王親回朝。是日退朝,文武各散。包公接了聖旨,帶了傢丁,往山西而去。且慢表。
  先說平西王自從平西得勝回,告駕榮歸故土,與老太君帶了公主娘娘回至家乡王府安享,已是無事。非止一日,乃對歲十月小陽春了。忽一夜,乃中旬天氣,月色如銀,中天燦爛。狄爺吩咐備酒設上西樓,與公主宴樂。夫妻對酌,兩邊宮娥歌舞,音樂悠揚。當下夫妻兩邊對酌,酒酣之際,狄爺手舉金杯說聲:“公主賢妻,下官當初受盡多少辛勞,西徵北伐,方立下些汗馬功勞,又得賢妻內助,纔得玉帶橫腰,安享榮華,皆叨內助之力。賢妻吃了此杯。”公主開言說聲:“千歲之命,焉有不遵?”即接了此杯。又說:“千歲嘗言:夫乃婦之天。婦所荷重者,夫也。前者千歲與國傢出力,屢立大功。今日身居三位,妾藉有光,正要上賀。”說罷即命宮娥滿滿斟上一杯,玉手雙拿送至。狄爺微笑說:“公主言重過奬了,下官那裏敢當也。”接了金杯,一飲而於。
  夫妻對談酬酬間,時交二鼓。不覺正南方一派紅光射人南窗裏,衹見一星大如碗,從南方滾到太陰,化為數百小星,將月圍了半個時辰方散。公主一見,唬了一驚,連說:“不好了。南方賊星衝犯太陰星,有刀兵之患,國傢不寧了。”狄爺說:“夫人,怎見得如此?”公主說:“妾頗曉天文,此乃吉兇預兆。”狄爺聽罷,點首咨嗟:“倘然南方有事,聖上必然差遣下官領兵徵討了。”公主開言呼聲:“千歲,你難道不見麽?方纔見賊星衝犯大陰,乃不祥之兆。衹恐此回領兵主帥,兇多吉少。依妾主意,明天頂上一本,告駕歸林。我夫妻趨吉避兇,侍奉年老婆婆,訓海兒子,以省煩懮。你道如何?”千歲聞言不悅,說聲:“公主你且住口。本藩自布衣行伍出身,立了些功勞。叨蒙聖上恩封王爵,位極人臣,恨不能粉身碎骨報聖上,公主如何反教下官趨避,貪圖安逸,這也何釋?”公主道:“千歲呵,非是妾身多言。衹因賊星衝太陰,領兵主帥,定然不利,是以妾勸你暫為權避。千歲啊,為人難道有知兇險不避之理?”狄爺笑道:“夫人之言差矣。我狄青乃一撐天立地的男子,須以忠孝兩全。自幼習學武藝,必要出力於國傢,豈為貪生怕死以污聖上?況死生自由天命,以人料之,焉能苟免,逃避得來?且本藩久要芳名留於後世,何患死生利鈍之機關!”
  當下公主見狄爺說轟轟烈烈之言,又見他全執己性,不依良言勸解,不敢再說,衹得手舉金杯,呼聲:“千歲,此乃上蒼指示幽微,非妾所知也。倘有失言,望乞恕罪。”狄爺連忙接下金杯說:“公主不必如此。既然你預知今日南方有兵刀之患,聖上不知下落也。明日回朝探聽,果然南方有事,必要領旨平服南蠻,方纔回來見你。”公主聞言大驚,不覺淚下沾持,說:“千歲啊,方纔皆乃妾之失言。但為臣雖要盡忠報國,倘天心不順,非人力可強為。千歲何不聽天命隨時而遇?倘若聖上不差遣於你就罷了。因何一聞有此兇險之事,即要回朝面聖領兵,不聽妾勸解之言,又出此不利之語?萬望千歲明朝不要回朝,坐以待時,且由聖上所命如何?”狄爺聽了低頭不語,半晌說道:“既然如此,權依公主罷了。”是夜已交三更,公主吩咐收拾餘宴,夫妻二人回宮,房內安寢不題。
  再言這狄青乃武麯星降生,輔佐仁宗天子保國之臣,原乃大宋擎天玉柱,架海金梁,所以一腔忠義,赤心為國,不以死生利害為嫌。是以公主一說明南方有刀兵之患,即思回朝領旨徵剿為己之任。勸你多少良言不依,這是從忠義之天性流出也。是夜不表。包爺何時到來詔取狄千歲回朝,且聽下回解。
第二回 包公奉旨詔英雄 五虎興兵臨敵境
  詩曰:
  食君之祿報君恩,屍位素餐枉作臣。
  把筆文官善惡,提刀武將立功勳。
  慢言平西王與公主是夜傢宴之言,再說包竜圖領旨詔取狄爺回朝,一路帶了王朝、馬漢許多傢丁,擺駕規模實難盡述。出了汴京城,嚮山西太原府而來。一程俱有各府州縣相送,不用多談。是時包爺有王命在身,不敢停留,無日夜進發。一日,到了山西地面,進了太原府西河縣,早已命傢丁通報。是日狄爺正在銀安殿閑坐,有宮門官來報聖旨下來。狄爺聞知,吩咐大開王府正門,預排香案燈燭接旨。當日包爺到來,小楊村內下了車,人坐大轎,進至王府銀安殿,開了聖旨。狄爺俯伏於地,包爺啓讀。詔曰:
  奉天承運大傢帝詔曰:今有交趾依智高作叛,舉兵犯界反擊,
  邕州危於旦夕。朕乃興兵徵討,不意逆賊又差使官投下戰書,內有
  不遜之言,十無禮,侮辱朕躬,恨於切齒。正欲親徵擒拿,以正國
  法,方消朕恨,方泄朕恥。今特旨來詔,請卿傢回朝商議平南之策,
  以靖邊疆,以安庶民。旨意到日,卿須勿緩登程。朕預設筵宴於金
  鑾殿,與卿餞行。欽哉。
  包爺宣罷旨意,狄爺謝恩,起來接了聖旨。當時與包爺重新見禮,賓主坐下,早有傢將獻上香茗。吃罷,包爺呼聲:“狄王親,目下邊關危急,聖上深恨叛賊戰書之侮辱,原欲御驾親徵。但下官想起來,一者國傢政煩,不可離君;況目下朝廷尚未定立太子,聖上卻是不問,太子所立,乃國之本,群臣與下官諫陳多少,衹不準依。是以下官薦本於王親為平南總領,望祈早日動身。”狄爺說聲:“包大人,下官一介武夫,行伍之賊,初立些微小之功,蒙聖上加思,今已位極人臣,須赴湯蹈火也要圖報隆恩,何獨馬上之勞?即欲明日動身登程,回朝面聖了。但是一路風霜跋涉,有勞於大人。”包爺說:“狄王親啊,這也奉君之命,何須說勞?”狄爺點首稱謝。當下吩咐排開酒宴,與包大人洗塵。對酌之際,談論國傢政務一番。至更夜已深,方纔用過晚膳,安宿一夜。次日狄爺打點,備了行裝登程。是夜公主知有聖旨相詔,難以諫阻,暗暗垂淚,不敢多言。此時狄竜、狄虎二位世子在書房聞爹爹回朝,也來送行。狄爺吩咐弟兄二人:“用力發奮攻書,不用遠送。”言罷拜辭母親,老太君也有一番囑咐。相辭公主,許多叮嚀之說,難以長談。
  是日,狄爺、包公一同起程離了王府,路出本省山西進京,非止一日程途。忽一天,到了汴京。次早天子臨朝,文武百官參見已畢。有擋駕官傳過旨意,包爺即上前俯伏,呼聲:“陛下,前者,臣包拯奉旨宣詔狄王親,今已回朝,現在午門外候旨。”仁宗天子大喜,說:“包卿平身。”又忙傳旨宣平西王見駕。門官領旨宣進狄爺,俯伏金階,朝見已畢。天子大悅,說:“禦弟平身。衹因南方依智高逆賊作亂,入寇邕州,晝夜攻打,黎民不安。今下來戰書,侮辱寡人。朕原欲親徵,包卿又諫止。故特宣禦弟回朝,領兵徵剿亂黨,與寡人泄忿,足見卿之忠義也。今由禦弟撥調那一方雄兵,先斬後奏,大展雄纔。得勝班師回朝之日,大加升賞,以慰卿勞。”狄爺說:“陛下啊,臣受主恩,即粉身碎骨,難報萬一。敢不效股肱之力,代主之勞!蠻兵雖銳,何足挂懷!臣托陛下洪福,此去必然馬到成功。”
  仁宗聞言大悅,傳旨就於偏殿排宴款待狄爺,又賜統領帥印,狄爺飲畢謝恩。天子又呼:“禦弟,提調各方軍馬,必得一智勇雙全上將,同往為先鋒方妙。”狄爺說:“不用調取別方之將,前者平西四將與手下焦、孟六將足矣。但四將上年告駕歸傢未回,須要陛下發旨,各路調齊回朝,然後發兵。”天子聞奏,即發詔旨四道去訖。是日退朝,狄爺與潞花王千歲並駕同行,一路往王府,直到南清宮內。潞花王千歲先進內稟知,狄太後娘娘大悅,即命宣進。狄爺進內拜見姑娘,見禮畢,又與千歲見禮,一同坐下。是日,姑侄兄弟相逢,仍有一番別後之言,狄爺請安,不一會,排上筵宴相款,不用煩言。自此狄爺就在南清宮等候四將回朝,然後發兵起程,按下不表。
  不覺已有十餘天,四位將軍先後陸續回朝,俱已面聖。天子慰勞一番。與狄千歲相逢,欣欣喜色,四人到了狄王府,會了焦、孟弟兄。焦廷貴說:“自今又有趣了。”孟定國說:“你趣在何來?”焦廷貴說:“老孟,你難道不知?前者千歲平西回朝,告駕榮旋,兄弟五人走得幹幹淨淨,單剩我二人代管王府。差不多些守了二載,好生寂寞厭棄,今得南方作叛,方得聚會。今千歲又提兵前去把南蠻殺個不休,豈不大趣麽?”四虎英雄聽了,皆忍笑不住。狄爺說聲:“休得多言!衆弟兄們,今夜須要準備刀槍馬匹,明日發兵。”衆將應諾。此夜不表。
  次日,狄爺仍往南清宮拜別年老姑娘,太後一番叮囑,狄爺諾諾連連。相辭潞花王千歲,也是一番言語,不能一一細述。是日狄爺到了教場中,挑選了十五萬精兵,五十員偏將。是日,拜辭天子,相別衆大臣,祭了大旗。當時天子又命各大臣在教場送別,備下餞行酒。元帥謝了君思起馬。先令劉慶為開路先鋒,領兵一萬;張忠為左監軍,李義為右監軍,石玉為後隊中軍接應;孟定國、焦廷貴二人各領兵三千,在後運糧。派完了,各將自統大兵於中軍,吩咐放炮登程。跨上現月竜駒,開隊伍,離了汴京城,嚮南方大路進發。涉水登山,旗幡招展,殺氣衝天,一路威威武武。當時,狄元帥軍令所到之處,不許驚擾百姓,私下行兇,強取民間一物,如違令者,立刻斬首。是以軍中肅靜,不敢妄行,民間安居如故。不表。大兵一路所到之地方,俱有官員迎接,不用多述。
  水陸並進,有兩月程途。一日,大軍正在行走之間,遠遠探子報上,前面乃廣西之境域了,狄元帥聞報。又聞報邕州已失,陳曙總兵陣亡,橫州、宣州俱已攻下,兵進廣州。當時,狄元帥一聞此報,即與廣南總兵會合,同進徵討。正總兵孫沔、副總兵餘靖此時得了狄元帥文書,緊守關中不出,待等大軍一到,然後開兵。
  再說狄元帥大兵是日擇地安營,起了中軍大帳。是晚三軍埋鍋造飯已畢,元帥有令:緊閉營門,兵丁停息三日,然後開兵。又發令小軍小心巡邏,以防敵人攻其不備。前面離關八十裏乃蒙雲關也,次日狄元帥即着飛山虎劉慶下了文書。按下宋營慢表。一
  且說蒙雲關乃南方頭座關塞也。守關老將姓段名洪,年已五十餘,使一柄大刀,有萬夫不當之勇。有兒子兩個:一名段竜,一名段虎,也是能徵慣戰之將。還有女兒一個,名紅玉,三小姐也,乃中南山金針洞仙翁徒弟。她八歲便學法,三年,這些騰雲駕霧、隱身遁逃、撒豆成兵俱已習熟,更有法術迷人魂魄更加厲害。是日,段洪正在帥府帳中閑坐、忽聞探子報說:“大宋天子差平西王狄青五虎將,提大兵一十五萬前來徵伐,現在紮營於關外,下了大寨。”當下段洪聞報,傳令緊閉關門,嚴加巡守。次日又得接戰書,段洪說道:“我主南天王攻破邕城,已得昆侖關駐兵。這狄青不嚮此進兵,爭奪此關,深入我南地徵進,此乃先割根本後收枝苗作用,大合兵法。這狄青果然名不虛傳。我主安坐於昆侖關,哪裏得知?況及屢屢行此無道之事,凡民間美色女子,不論孤寡,有夫無夫,令兵搶了,百端淫欲;及於行兵侈然,放縱橫掠,眼見得亡滅不遠,焉能成得大事?但本官食他之祿,必要盡彼之忠,至死而後已。”是夜不表段洪之言。
  是時已第三天,狄元帥有令開兵,一聲炮響,精兵十萬蜂擁而出,狄元帥後面帶了四將來至關下。衹見蒙雲關十高聳,氣接雲霄;扁圓垛口刀槍密密,劍翰森森,箭窗之內暗藏火炮;守城兵人人懸弓搭箭,俱是彪形大漢。狄元帥看了,令衆軍士攻打城池。衆兵領令,個個奮勇爭先,嚮前攻打,炮聲不絶。上面守城軍兵一見,急用箭石紛紛打下,又差人飛報中軍。段洪聞知,即忙與二子說:“孩兒,如今宋兵攻城,你二人快些披挂隨我出關,以退宋兵。”弟兄聽了即忙披了盔甲,父子三人各提兵器上馬,離了府帳,直至關頭。段洪說:“我們且看他虛實,然後與他交鋒。”二子依言,一馬衝上城樓。往下一看,果見宋兵旗幡密密,殺氣騰騰,盔甲鮮明射目,刀槍晃亮駭人。當下段洪父子三人看罷宋兵銳氣,不知如何交鋒出敵,且看下回解。
首頁>> >> 演义说部>> 李雨堂 Li Yutang   中国 China   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