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古竜作品集》序
羅立群
古竜,原名熊耀華,生於1936年,卒於1985年9月21日,終年49歲。古竜從小身世
飄零,性格孤獨沉鬱。他14歲時,從香港到臺灣讀書,18歲時,因父母離異,生活陷入睏
境,靠朋友接濟和半工半讀就讀於臺灣淡江大學外文係。畢業後,他曾在臺北美軍顧問團任
過職,後開始寫武俠小說。
古竜一生“仗劍江湖載酒行”,他嗜酒如命,經常用喝酒來打發日子,藉酒來麻醉自
己,以忘掉自己心底的哀愁和寂寞。他為人豪爽,生性灑脫,愛交朋友,待人真摯、誠懇,
善於理解別人,很得朋友的心。古竜很“好色”,是性情中人,他不能一日無女人,而女人
也樂意與他交往。據古竜好友丁情說:“古大俠雖然不能缺少女伴,可是他常常會為了朋
友,而捨棄他心愛的女人。他總認為女人可以再找,朋友知已卻是難尋,怎麽可以捨朋友而
重女人呢?這是古大俠對於女人和朋友的態度,也是很多女人‘恨’他的原因。”由於酗酒
和好色,古竜自中年以後,健康狀況日趨下降,曾數度病危住院,但他出院後依然故我。他
的好友、著名武俠小說傢倪匡說,長期的病痛使得古竜已經看淡了人生。過度的酒色,致使
古竜病情迅速惡化,終因肝硬化引起食道靜脈瘤大出血而去世。古竜的身世、性情和行為,
直接影響了他的武俠小說創作,瞭解了這些,有助於我們理解古竜的作品。
古竜步入“武壇”,是為生活所逼,用古竜自己的話來說,“為了等錢吃飯而寫稿,雖
然不是作傢共同的悲哀,卻是我的悲哀,我也相信有這種悲哀的人大概還不止我一個。”他
自第一部武俠小說《蒼穹神劍》起,接二連三地推出新作,共創作數十部武俠小說,有許多
被香港、臺灣拍成電影、電視連續劇,成為港臺影視界爭相拍攝的熱門題材。古竜的小說更
是風靡大陸、港臺及海外。
古竜對武俠小說創作有他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首先,他認為當代武俠小說不應再走傳統
武俠小說的老路,而是“要新,要變”。他說:“武俠小說的確已落入了固定的形式,這種
形式已寫得太多了些,已成了俗套,成了公式。”“誰規定武俠小說一定怎麽樣寫,才能算
正宗的武俠小說?武俠小說也和別的小說一樣,衹要你能吸引讀者,使讀者被你的人物的故
事所感動,你就算成功。”對於武俠小說應該如何變,如何新,古竜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說:“武俠小說中已不該再寫神,寫魔頭,已應該開始寫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
人!武俠小說中的主角應該有人的優點,也應該有人的缺點,更應該有人的感情。”“武俠
小說的情節若已無法改變,為什麽不能改變一下,寫人類的情感,人性的衝突,由情感的衝
突中製造高潮和動作。”他還認為:“衹有人性纔是小說中不可缺少的,人性並不僅是憤
怒、仇恨、悲哀、恐懼,其中也包括了愛與友情,慷慨與俠義,幽默與同情。我們為什麽要
特別看重其中醜惡的一面?”寫武俠小說的目的,是“使讀者在悲歡感動之餘,還能對這世
上的人和事看得更深些、更遠些”。基於這種認識,他更指出:“武俠小說寫的雖然是古代
的事,也未嘗不可註入作者自己的新觀念。”“武俠小說中的動作的描寫,應該是簡單,短
而有力的,虎虎有生氣的,不落俗套的。小說中動作的描寫,應該先製造衝突,事件的衝
突,盡量將各種衝突堆構成一個高潮。若你再製造氣氛,緊張的氣氛,肅殺的氣氛,用氣氛
來烘托動作的刺激。武俠小說畢竟不是國術指導,武俠小說也不是教你如何去打人殺人的!
血和暴力雖然永遠有它的吸引力,但是太多的血和暴力,就會令人反胃了。”古竜的這些觀
點,散見於他的各個小說前面的“序”中,這些觀點和看法,豐富了武俠小說的創作理論,
對閱讀和理解他的武俠小說是大有幫助的。
古竜曾在《大旗英雄傳》序言中把自已的小說創作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我寫的是《蒼穹神劍》《劍毒梅香》《孤星傳》《湘妃劍》《飄香劍雨》《失魂
引》《遊俠錄》《劍客行》《月異星邪》《殘金缺玉》等等。
“中期寫的是《武林外史》《大旗英雄傳》(即《鐵血大旗》)《情人箭》(即《怒
劍》)《流花洗劍錄》(即《江海英雄》)還有最早一兩篇寫楚留香這個人的《鐵血傳
奇》。
“然後,我纔寫《多情劍客無情劍》,再寫《楚留香》,寫《陸小風》,寫《流星·蝴
蝶·劍》,寫《七種武器》,寫《歡樂英雄》。而一部在我一生中使我覺得最痛苦、受挫折
最大的便是《天涯·明月·刀》。”
第一階段的創作是古竜初入江湖的“闖蕩”時期,此時的作品從結構、情節、人物乃到
語言都沒有擺脫傳統武俠小說的束縛,但從小說的情節佈局來看,已可以看出古竜具有巨大
的潛在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並具備了一定的文學素養。
從寫《武林外史》開始,古竜進入了武俠小說創作的探索階段。這一時期他力圖打破傳
統,有所創新,從《武林外史》到《鐵血大旗》,再到《絶代雙驕》,可以看出古竜不斷探
索的艱難“足跡”。
古竜後期的作品面貌一新,小說的意境深沉、幽遠,富有詩意和哲理,小說語言灑脫不
俗,人物塑造很有深度,小說的情節更是“奇”、“險”兼備,鬼神莫測,形成了他自己的
風格。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是古竜初步“江湖”時,乃為生活睏境所逼,寫小說是
為了賺錢,學學別人自然方便。到了後期,睏頓擺脫,責任感加強,對創作武俠小說也形成
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加上屢屢試筆,多年歷練,語言、技巧也漸趨成熟,終於走出了古竜自
己的路,亮出了古竜獨特的“武功”。從此,“江湖”上多了一位“怪俠”。
以作品內容而論,梁羽生、金庸的武俠小說註重歷史環境表現,依附歷史,從此生發開
去,演述出一連串虛構的故事。但從攝用歷史材料來看,兩人又有明顯差別;梁羽生是虛構
人物和事件,置入歷史背景中,以此來強化歷史氛圍;金庸則直接取來歷史人物和事件敷衍
成武俠小說,其歷史人物、事件,金庸寫來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亂真。兩者都對歷史進行了
再認識、再評價,從作品含有的歷史厚度而論,金庸比梁羽生更高一層,其寫作技巧也高明
得多。古竜的小說則根本拋開歷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憑感性筆觸,直探現實人生。古
竜的小說不是註重於對歷史的反思、回顧,而是着重在對現實人生的感受。現代人的情感、
觀念,使古竜武俠小說意境開闊、深沉。
就小說人物的主流傾嚮而言,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濃烈,正邪嚴格區分,
人物的社會內涵豐富,但人物性格單一,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金庸武俠小說人物性格
復雜,具有一種反傳統精神,小說人物亦正亦邪,危步於道德的懸索之上而能不失其墜,具
有“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的復雜、矛盾性格,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復雜、矛盾又是奠基
在生活本身的復雜、矛盾之上,這樣,人性的發掘就有了深刻而廣泛的社會意義。古竜小說
最註重的是人性的體驗,他常用細膩的筆觸去描寫人物微妙而復雜的情感,常用生與死、幸
福與痛苦這樣尖銳對立的矛盾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高貴獨立的人格,以此來揭示生命的
意義和人生的真諦。在古竜小說中,多寫變態人格,追求外化怪異人物性格的刻畫,其作品
主人公大多怪誕、神秘、孤僻、行事固執,自尊心強,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種子。這種情況
可能與古竜的身世、心境、經歷有關。
談到小說情節,古竜武俠小說也和梁羽生、金庸小說有明顯不同。三位大傢都善於編織
故事,他們的小說情節都十分麯折,構置巧妙,懸念層出不窮,伏綫引出千裏,環環相扣,
此呼彼應。梁羽生武俠小說情節前工後拙,開篇十分吸引人,以後的情節則漸趨平淡,顯得
有點才氣不足。金庸武俠小說恰恰相反,往往開局平平,隨着情節的展示,人物紛紛涌現,
情節盤根錯節,主幹巍峨,枚葉繁茂,寵大縝密的構思,詭異莫測的佈局,奇跡聯翩,回環
波動,攝魂奪魄,回腸蕩氣。金庸的才思如同一爐火,小說情節猶如爐火上的一壺水,火越
燒越旺,水越來越滾。古竜武俠小說的情節又不相同。他的小說從頭至尾都跳動着最強的音
符,情節奇中有奇,巧中含巧,偶然中有着必然,事事不可料,事事又得宜,計中套計,真
中套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變幻莫測。小說情節的發展根本無法預料,驚險頻出,令人
喘不過氣來,而全書的縝密無隙又讓人口服心折。古竜武俠小說的情節營構的確堪稱一絶。
至於小說武功描寫,梁、金、古三大傢也有各自的風格。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武
功”,虛幻中寫實性很強,一招一式,清清楚楚,細膩而又逼真,緊張激烈,誇節有緻。梁
羽生的“武功”也具備道德傾嚮性,有正派武功,也有邪派武功;正派武功力道柔和,象徵
着善良、仁慈,既利於攻敵防衛,又有益於修心養性,而邪派武功則非常霸道,歹毒殘忍,
意味着邪惡,如修羅陰煞功、雷神掌、毒掌等。正派武功循序漸進,發展緩慢,但根基紮
實,邪派武功進展神速,卻容易走火入魔,貽害終身。幾此種種,造成了梁羽生“武功”的
既精彩又單調。比起梁羽生來,金庸的“武功”更令人神往。金庸將武功描寫與中華民族的
文學藝術和傳統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書畫,九宮八卦,醫道,用毒,皆可化為絶世神
功,並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精神作為“武功”的最高境界。金庸還着力描寫人物練功的
艱難歷程和堅韌性格,並有聲有色、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主人公因禍得福、置之死地而後生的
必然寓於偶然之中的哲理意境,使金庸“武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庸“武功”還有一
個特點,就是詼諧有趣,在激烈的打鬥中插入笑料,令人捧腹。古竜的“武功”風格與衆不
同,他是以“怪招”取勝的。他的“武功”重精神不重招式,如《邊城刀聲》中寫葉飛的
“飛刀”絶技,“天上地下從來也沒有人知道他的‘飛刀’在哪裏,也沒有人知道刀是怎麽
發出來的。刀未出手前,誰也想象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刀一定在它應該在的地方!……
天上地下,你絶對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不能瞭解他那種偉大的精神,就絶不能發出那
種足以驚天動地的刀!飛刀!飛刀還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並不是殺氣,但卻比殺
氣更令人膽怯。”這裏所寫的“飛刀”,已不是一種純粹的武功,而是一種高尚人格,偉大
的精神,即葉飛老師李尋歡那種“仁慈、博愛”的精神,它表明的是“正義必定戰勝邪
惡”!古竜的“武功”又強調“攻心為上”,舉凡人物的性情、情緒、脾氣、衣飾、環境,
乃至肌肉的顫動、鬆緊等,都會對武功的發揮産生影響,而高手决戰是不容有絲毫錯誤的,
“他們的心情,他們的神態,他們站着的姿勢,都是絶對完美的。”在這種情境中,“武
功”已不需套路,一招之間,生死立判。古竜的“武功”還表現出一種境界——禪的境界。
它以徹心見性為宗旨,對敵手的體察靠的是忘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因為衹有忘我才能消除
認識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準確地體察敵手武功的弱點。這種忘我境界是一種經過長期訓練
後所達到的隨心所欲的自如狀態,在這種忘我狀態中,戰鬥者已成為“無意識的人”,心中
已不存在作為觀察者的“我”,有的衹是手中的武器和對面的敵人;在這種狀態中,身劍合
一,戰鬥者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功的威力,一擊之下,毀滅敵手。正因為古竜“武功”有
這些“怪招”,所以他“武功”的風格別具特色:無招無式,簡短有力,重在精神,一擊見
效。
古竜小說在語言、技巧上,表現出與衆不同的獨傢風格。梁羽生小說的語言文采飛揚,
字裏行間透出濃郁的書捲氣,故事中又常常用詩詞歌賦、民歌俗語點綴其間,以創造優美的
意境、氣氛,烘托人物的內心世界。他的小說技法以傳統繼承為主,多用章回小說的形式鋪
張故事,敘事中有着明顯的說書人的口氣,表現出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金庸纔如大海,浩
瀚奔騰,文筆俊爽、瀟灑、詼諧逗趣而又富於變化,他的小說既有詩情畫意,柔綺委婉的情
境,又如西方小說直探人生、命運的真諦。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地吸收西方小說的
創作技巧,中西結合,使小說結構既精巧、繁復,又謹嚴、完整。古竜小說的語言句式短,
句法多變,簡潔、俐落、灑脫。文章隨意揮灑、虎虎有生氣,敘事力避平鋪直敘,行文多跳
躍抖動,情節驚險蹊蹺而又不違情悖理,闢境造意,刻意求新。如果說梁羽生是恪守典雅,
不失武林大傢風度的話,那麽金庸就是博採百傢,融合中西技法,既典雅古樸、慷慨多氣,
又詼諧幽默、妙語解頤,揮灑肆縱,多樣統一地開創了一代武林新風,是“武壇”的絶頂人
物!至於古竜,則是大膽恣肆,不守成規,逞纔離藻,笑傲“江湖”,力求新穎變化而又意
藴深邃的武林怪傑。
在國內,乃至港臺,署名古竜出版的武俠小說有100多部,這些作品有的是古竜寫了一
半,由別人續寫完成的,如《圓月彎刀》、《劍毒梅香》等,有的完全是別人所作,而以古
竜名義發表的,如《鐵樹豔情》等。造成這種情況,乃因古竜成名之後,著作風行一時。出
版商見有利可圖,紛紛登門求稿,由於供不應求,便請別人代筆,於是偽作流行世上,真假
參半,優劣並存。
這部《古竜作品集》的編排工作,是在中國武俠文學學會的指導下完成的,會長寧宗一
先生及學會其他同仁親自審讀了全部原稿,刪除了大量的偽劣之作,遴選出了全部精品,保
證了作品的質量。臺灣著名武俠小說傢於東樓先生俠心熱腸,為解决版權,提供資料,多方
奔走,鼎力相助,令人感佩。
這部《古竜作品集》共分十捲出版,第一、二、三、四捲是古竜中、後期所創作的不成
係列的精華作品,五捲為“小李飛刀”係列,六捲為“陸小風傳奇”係列,七捲為“楚留香
傳奇”係列,八捲為“七種武器”係列和“絶代雙驕”,九、十兩捲為古竜早期作品。全部
十捲共分59册。為了便於學者的研究和讀者瞭解創作背景、宗旨,每種作品前均保留作者
的“原序”,並有一篇導讀性的“序文”,作品後附“古竜武俠小說出版年表”。
Youth 掃描並校對
羅立群
古竜,原名熊耀華,生於1936年,卒於1985年9月21日,終年49歲。古竜從小身世
飄零,性格孤獨沉鬱。他14歲時,從香港到臺灣讀書,18歲時,因父母離異,生活陷入睏
境,靠朋友接濟和半工半讀就讀於臺灣淡江大學外文係。畢業後,他曾在臺北美軍顧問團任
過職,後開始寫武俠小說。
古竜一生“仗劍江湖載酒行”,他嗜酒如命,經常用喝酒來打發日子,藉酒來麻醉自
己,以忘掉自己心底的哀愁和寂寞。他為人豪爽,生性灑脫,愛交朋友,待人真摯、誠懇,
善於理解別人,很得朋友的心。古竜很“好色”,是性情中人,他不能一日無女人,而女人
也樂意與他交往。據古竜好友丁情說:“古大俠雖然不能缺少女伴,可是他常常會為了朋
友,而捨棄他心愛的女人。他總認為女人可以再找,朋友知已卻是難尋,怎麽可以捨朋友而
重女人呢?這是古大俠對於女人和朋友的態度,也是很多女人‘恨’他的原因。”由於酗酒
和好色,古竜自中年以後,健康狀況日趨下降,曾數度病危住院,但他出院後依然故我。他
的好友、著名武俠小說傢倪匡說,長期的病痛使得古竜已經看淡了人生。過度的酒色,致使
古竜病情迅速惡化,終因肝硬化引起食道靜脈瘤大出血而去世。古竜的身世、性情和行為,
直接影響了他的武俠小說創作,瞭解了這些,有助於我們理解古竜的作品。
古竜步入“武壇”,是為生活所逼,用古竜自己的話來說,“為了等錢吃飯而寫稿,雖
然不是作傢共同的悲哀,卻是我的悲哀,我也相信有這種悲哀的人大概還不止我一個。”他
自第一部武俠小說《蒼穹神劍》起,接二連三地推出新作,共創作數十部武俠小說,有許多
被香港、臺灣拍成電影、電視連續劇,成為港臺影視界爭相拍攝的熱門題材。古竜的小說更
是風靡大陸、港臺及海外。
古竜對武俠小說創作有他自己的看法和理解。首先,他認為當代武俠小說不應再走傳統
武俠小說的老路,而是“要新,要變”。他說:“武俠小說的確已落入了固定的形式,這種
形式已寫得太多了些,已成了俗套,成了公式。”“誰規定武俠小說一定怎麽樣寫,才能算
正宗的武俠小說?武俠小說也和別的小說一樣,衹要你能吸引讀者,使讀者被你的人物的故
事所感動,你就算成功。”對於武俠小說應該如何變,如何新,古竜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說:“武俠小說中已不該再寫神,寫魔頭,已應該開始寫人,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的
人!武俠小說中的主角應該有人的優點,也應該有人的缺點,更應該有人的感情。”“武俠
小說的情節若已無法改變,為什麽不能改變一下,寫人類的情感,人性的衝突,由情感的衝
突中製造高潮和動作。”他還認為:“衹有人性纔是小說中不可缺少的,人性並不僅是憤
怒、仇恨、悲哀、恐懼,其中也包括了愛與友情,慷慨與俠義,幽默與同情。我們為什麽要
特別看重其中醜惡的一面?”寫武俠小說的目的,是“使讀者在悲歡感動之餘,還能對這世
上的人和事看得更深些、更遠些”。基於這種認識,他更指出:“武俠小說寫的雖然是古代
的事,也未嘗不可註入作者自己的新觀念。”“武俠小說中的動作的描寫,應該是簡單,短
而有力的,虎虎有生氣的,不落俗套的。小說中動作的描寫,應該先製造衝突,事件的衝
突,盡量將各種衝突堆構成一個高潮。若你再製造氣氛,緊張的氣氛,肅殺的氣氛,用氣氛
來烘托動作的刺激。武俠小說畢竟不是國術指導,武俠小說也不是教你如何去打人殺人的!
血和暴力雖然永遠有它的吸引力,但是太多的血和暴力,就會令人反胃了。”古竜的這些觀
點,散見於他的各個小說前面的“序”中,這些觀點和看法,豐富了武俠小說的創作理論,
對閱讀和理解他的武俠小說是大有幫助的。
古竜曾在《大旗英雄傳》序言中把自已的小說創作分為三個階段:
“早期我寫的是《蒼穹神劍》《劍毒梅香》《孤星傳》《湘妃劍》《飄香劍雨》《失魂
引》《遊俠錄》《劍客行》《月異星邪》《殘金缺玉》等等。
“中期寫的是《武林外史》《大旗英雄傳》(即《鐵血大旗》)《情人箭》(即《怒
劍》)《流花洗劍錄》(即《江海英雄》)還有最早一兩篇寫楚留香這個人的《鐵血傳
奇》。
“然後,我纔寫《多情劍客無情劍》,再寫《楚留香》,寫《陸小風》,寫《流星·蝴
蝶·劍》,寫《七種武器》,寫《歡樂英雄》。而一部在我一生中使我覺得最痛苦、受挫折
最大的便是《天涯·明月·刀》。”
第一階段的創作是古竜初入江湖的“闖蕩”時期,此時的作品從結構、情節、人物乃到
語言都沒有擺脫傳統武俠小說的束縛,但從小說的情節佈局來看,已可以看出古竜具有巨大
的潛在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並具備了一定的文學素養。
從寫《武林外史》開始,古竜進入了武俠小說創作的探索階段。這一時期他力圖打破傳
統,有所創新,從《武林外史》到《鐵血大旗》,再到《絶代雙驕》,可以看出古竜不斷探
索的艱難“足跡”。
古竜後期的作品面貌一新,小說的意境深沉、幽遠,富有詩意和哲理,小說語言灑脫不
俗,人物塑造很有深度,小說的情節更是“奇”、“險”兼備,鬼神莫測,形成了他自己的
風格。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是古竜初步“江湖”時,乃為生活睏境所逼,寫小說是
為了賺錢,學學別人自然方便。到了後期,睏頓擺脫,責任感加強,對創作武俠小說也形成
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加上屢屢試筆,多年歷練,語言、技巧也漸趨成熟,終於走出了古竜自
己的路,亮出了古竜獨特的“武功”。從此,“江湖”上多了一位“怪俠”。
以作品內容而論,梁羽生、金庸的武俠小說註重歷史環境表現,依附歷史,從此生發開
去,演述出一連串虛構的故事。但從攝用歷史材料來看,兩人又有明顯差別;梁羽生是虛構
人物和事件,置入歷史背景中,以此來強化歷史氛圍;金庸則直接取來歷史人物和事件敷衍
成武俠小說,其歷史人物、事件,金庸寫來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亂真。兩者都對歷史進行了
再認識、再評價,從作品含有的歷史厚度而論,金庸比梁羽生更高一層,其寫作技巧也高明
得多。古竜的小說則根本拋開歷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憑感性筆觸,直探現實人生。古
竜的小說不是註重於對歷史的反思、回顧,而是着重在對現實人生的感受。現代人的情感、
觀念,使古竜武俠小說意境開闊、深沉。
就小說人物的主流傾嚮而言,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濃烈,正邪嚴格區分,
人物的社會內涵豐富,但人物性格單一,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金庸武俠小說人物性格
復雜,具有一種反傳統精神,小說人物亦正亦邪,危步於道德的懸索之上而能不失其墜,具
有“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的復雜、矛盾性格,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復雜、矛盾又是奠基
在生活本身的復雜、矛盾之上,這樣,人性的發掘就有了深刻而廣泛的社會意義。古竜小說
最註重的是人性的體驗,他常用細膩的筆觸去描寫人物微妙而復雜的情感,常用生與死、幸
福與痛苦這樣尖銳對立的矛盾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高貴獨立的人格,以此來揭示生命的
意義和人生的真諦。在古竜小說中,多寫變態人格,追求外化怪異人物性格的刻畫,其作品
主人公大多怪誕、神秘、孤僻、行事固執,自尊心強,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種子。這種情況
可能與古竜的身世、心境、經歷有關。
談到小說情節,古竜武俠小說也和梁羽生、金庸小說有明顯不同。三位大傢都善於編織
故事,他們的小說情節都十分麯折,構置巧妙,懸念層出不窮,伏綫引出千裏,環環相扣,
此呼彼應。梁羽生武俠小說情節前工後拙,開篇十分吸引人,以後的情節則漸趨平淡,顯得
有點才氣不足。金庸武俠小說恰恰相反,往往開局平平,隨着情節的展示,人物紛紛涌現,
情節盤根錯節,主幹巍峨,枚葉繁茂,寵大縝密的構思,詭異莫測的佈局,奇跡聯翩,回環
波動,攝魂奪魄,回腸蕩氣。金庸的才思如同一爐火,小說情節猶如爐火上的一壺水,火越
燒越旺,水越來越滾。古竜武俠小說的情節又不相同。他的小說從頭至尾都跳動着最強的音
符,情節奇中有奇,巧中含巧,偶然中有着必然,事事不可料,事事又得宜,計中套計,真
中套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變幻莫測。小說情節的發展根本無法預料,驚險頻出,令人
喘不過氣來,而全書的縝密無隙又讓人口服心折。古竜武俠小說的情節營構的確堪稱一絶。
至於小說武功描寫,梁、金、古三大傢也有各自的風格。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武
功”,虛幻中寫實性很強,一招一式,清清楚楚,細膩而又逼真,緊張激烈,誇節有緻。梁
羽生的“武功”也具備道德傾嚮性,有正派武功,也有邪派武功;正派武功力道柔和,象徵
着善良、仁慈,既利於攻敵防衛,又有益於修心養性,而邪派武功則非常霸道,歹毒殘忍,
意味着邪惡,如修羅陰煞功、雷神掌、毒掌等。正派武功循序漸進,發展緩慢,但根基紮
實,邪派武功進展神速,卻容易走火入魔,貽害終身。幾此種種,造成了梁羽生“武功”的
既精彩又單調。比起梁羽生來,金庸的“武功”更令人神往。金庸將武功描寫與中華民族的
文學藝術和傳統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書畫,九宮八卦,醫道,用毒,皆可化為絶世神
功,並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精神作為“武功”的最高境界。金庸還着力描寫人物練功的
艱難歷程和堅韌性格,並有聲有色、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主人公因禍得福、置之死地而後生的
必然寓於偶然之中的哲理意境,使金庸“武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庸“武功”還有一
個特點,就是詼諧有趣,在激烈的打鬥中插入笑料,令人捧腹。古竜的“武功”風格與衆不
同,他是以“怪招”取勝的。他的“武功”重精神不重招式,如《邊城刀聲》中寫葉飛的
“飛刀”絶技,“天上地下從來也沒有人知道他的‘飛刀’在哪裏,也沒有人知道刀是怎麽
發出來的。刀未出手前,誰也想象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刀一定在它應該在的地方!……
天上地下,你絶對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不能瞭解他那種偉大的精神,就絶不能發出那
種足以驚天動地的刀!飛刀!飛刀還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並不是殺氣,但卻比殺
氣更令人膽怯。”這裏所寫的“飛刀”,已不是一種純粹的武功,而是一種高尚人格,偉大
的精神,即葉飛老師李尋歡那種“仁慈、博愛”的精神,它表明的是“正義必定戰勝邪
惡”!古竜的“武功”又強調“攻心為上”,舉凡人物的性情、情緒、脾氣、衣飾、環境,
乃至肌肉的顫動、鬆緊等,都會對武功的發揮産生影響,而高手决戰是不容有絲毫錯誤的,
“他們的心情,他們的神態,他們站着的姿勢,都是絶對完美的。”在這種情境中,“武
功”已不需套路,一招之間,生死立判。古竜的“武功”還表現出一種境界——禪的境界。
它以徹心見性為宗旨,對敵手的體察靠的是忘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因為衹有忘我才能消除
認識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準確地體察敵手武功的弱點。這種忘我境界是一種經過長期訓練
後所達到的隨心所欲的自如狀態,在這種忘我狀態中,戰鬥者已成為“無意識的人”,心中
已不存在作為觀察者的“我”,有的衹是手中的武器和對面的敵人;在這種狀態中,身劍合
一,戰鬥者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功的威力,一擊之下,毀滅敵手。正因為古竜“武功”有
這些“怪招”,所以他“武功”的風格別具特色:無招無式,簡短有力,重在精神,一擊見
效。
古竜小說在語言、技巧上,表現出與衆不同的獨傢風格。梁羽生小說的語言文采飛揚,
字裏行間透出濃郁的書捲氣,故事中又常常用詩詞歌賦、民歌俗語點綴其間,以創造優美的
意境、氣氛,烘托人物的內心世界。他的小說技法以傳統繼承為主,多用章回小說的形式鋪
張故事,敘事中有着明顯的說書人的口氣,表現出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金庸纔如大海,浩
瀚奔騰,文筆俊爽、瀟灑、詼諧逗趣而又富於變化,他的小說既有詩情畫意,柔綺委婉的情
境,又如西方小說直探人生、命運的真諦。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地吸收西方小說的
創作技巧,中西結合,使小說結構既精巧、繁復,又謹嚴、完整。古竜小說的語言句式短,
句法多變,簡潔、俐落、灑脫。文章隨意揮灑、虎虎有生氣,敘事力避平鋪直敘,行文多跳
躍抖動,情節驚險蹊蹺而又不違情悖理,闢境造意,刻意求新。如果說梁羽生是恪守典雅,
不失武林大傢風度的話,那麽金庸就是博採百傢,融合中西技法,既典雅古樸、慷慨多氣,
又詼諧幽默、妙語解頤,揮灑肆縱,多樣統一地開創了一代武林新風,是“武壇”的絶頂人
物!至於古竜,則是大膽恣肆,不守成規,逞纔離藻,笑傲“江湖”,力求新穎變化而又意
藴深邃的武林怪傑。
在國內,乃至港臺,署名古竜出版的武俠小說有100多部,這些作品有的是古竜寫了一
半,由別人續寫完成的,如《圓月彎刀》、《劍毒梅香》等,有的完全是別人所作,而以古
竜名義發表的,如《鐵樹豔情》等。造成這種情況,乃因古竜成名之後,著作風行一時。出
版商見有利可圖,紛紛登門求稿,由於供不應求,便請別人代筆,於是偽作流行世上,真假
參半,優劣並存。
這部《古竜作品集》的編排工作,是在中國武俠文學學會的指導下完成的,會長寧宗一
先生及學會其他同仁親自審讀了全部原稿,刪除了大量的偽劣之作,遴選出了全部精品,保
證了作品的質量。臺灣著名武俠小說傢於東樓先生俠心熱腸,為解决版權,提供資料,多方
奔走,鼎力相助,令人感佩。
這部《古竜作品集》共分十捲出版,第一、二、三、四捲是古竜中、後期所創作的不成
係列的精華作品,五捲為“小李飛刀”係列,六捲為“陸小風傳奇”係列,七捲為“楚留香
傳奇”係列,八捲為“七種武器”係列和“絶代雙驕”,九、十兩捲為古竜早期作品。全部
十捲共分59册。為了便於學者的研究和讀者瞭解創作背景、宗旨,每種作品前均保留作者
的“原序”,並有一篇導讀性的“序文”,作品後附“古竜武俠小說出版年表”。
Youth 掃描並校對
——我為何改寫“鐵血大旗”
******** 一 ********
人都是會變的,隨着環境和年齡而改變,不但情緒、思想、情感會變,甚至連容貌、形
態、身材都會變。
作傢也是人,作傢也會變,作傢寫出來的作品當然更會變。
每一位作傢在他漫長艱苦的寫作過程中,都會在幾段時期中有顯著的改變。
在這段過程中,早期的作品通常都比較富於幻想和衝勁,等到他思慮漸漸縝密成熟,下
筆漸漸小心慎重時,他早期那股幻想和衝動也許已漸漸消失了。
這一點大概也可以算是作傢們共有的悲哀之一。
******** 二 ********
如果有胸懷大量的君子肯把“寫武俠小說的”人也筆為作傢,那麽我大概也可以算為一
個作傢了。
我第一次“正式”拿稿費的小說是一篇“文藝中篇”,名字叫做“從北國到南國”,是
在吳愷玄先生主編的“晨光”上分兩期刊載的,那時候大概是民國四十五年左右,那時候吳
先生兩鬢猶未白,我還未及弱冠。
如今吳先生已乘鶴而去,後生小子如我,發頂也己漸見童山,衹可惜童心卻已不復在
了。
吳先生一生盡瘁於文,我能得到他親炙的機會並不多。可是寫到這裏,心裏卻忽然覺得
有種說不出的惆悵和懷念。
除了還有勇氣寫一點新詩散文短篇之外,寫武俠小說,我也寫了二十年,在這段既不太
漫長也不太艱苦的過程中,也可以分為三段時期。
早期我寫的是“蒼穹神劍”、“劍毒梅香”、“孤星傳”、“湘妃劍”、“飄香劍
雨”、“失魂弓”、“遊俠錄”、“劍客行”、“月異星邪”、“殘金缺玉”等等。
中期寫的是“武林外史”、“大旗英雄傳”(鐵血大旗)、“情人箭”(怒劍)、“烷
花洗劍錄”(洗花洗劍)、“絶代雙驕”,有最早一兩篇寫楚留香這個人的“鐵血傳奇”。
然後我纔寫“多情劍客無情劍”,再寫“楚留香”,寫“陸小鳳”,寫“流星蝴蝶
劍”,寫“七種武器”,寫“歡樂英雄”。
而一部在我這一生中使我覺得最痛苦,受到的挫折最大的便是“天涯明月刀”。
因為那時候我一直想“求新”、“求變”、“求突破”,我自己也不知是想突破別人還
是想突破自己,可是我知道我的確突破了一樣東西——我的口袋。我自己的口袋。
在那段時候唯一被我突“破”了的東西,就是我本來還有一點“銀子”可以放進去的口
袋。
******** 三 ********
口袋雖然破了,口袋仍在,人也在。
我毫無怨尤。
因為我現在已經發現那段時候確實是我創作力最旺盛、想象力最豐富、膽子也最大的時
候。
那時候我什麽都能寫,也什麽都敢寫。尤其是在寫“大旗”、“情人”、“洗花”、
“絶代”的時候。
那些小說雖然沒有十分完整的故事,也缺乏縝密的邏輯與思想,雖然荒誕,卻多少有一
點味。
那時候寫武俠小說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寫到哪裏算哪裏,為了故作驚人之筆,為了造成
一種自己以為別人想不到的懸疑,往往會故意扭麯故事中人物的性格,使得故事本身也脫離
了它的範圍。
在那時候的寫作環境中,也根本沒有可以讓我潤飾修改、刪減枝蕪的機會。
因為一個破口袋裏通常是連一文錢都不會留下來的,為了要吃飯、喝酒、坐車、交女
友、看電影、住房子,衹要能寫出一點東西來,就要馬不停蹄的拿去換錢;要預支稿費,談
也不要談。
這種寫作態度當然是不值得誇耀也不值得提起的,但是我一定要提起,因為那是真的。
為了等錢吃飯而寫稿,雖然不是作傢們共有的悲哀,但卻是我的悲哀。
我相信有這種悲哀的人大概還不止我一個。
忽然間,我口袋裏那個破洞居然被縫起來了,大概是用我思想中某幾條綫縫起來的。
因為我同時也發現了我思想中已經缺少幾條綫,有些我本來一直自認為很離奇玄妙的故
事,現在我已經不敢寫了。
可是以前那些連我自己都認為有些荒誕離譜的故事,至今我還是覺得多少總有一點可以
讓人覺得緊張、刺激、興奮、愉快的趣味。
我能不能把那些故事換一種寫法,換幾個人名和一個書名再寫出來?能不能把舊酒裝在
新瓶子裏?
不能。
重複寫雷同的故事,非但反而會讓人更覺煩厭,自己也會覺得不是滋味。
所以我纔想到要把那些故事改寫,把一些枝蕪、荒亂、不必要的情節和文字刪掉,把其
中的趣味保留,用我現在稍稍比較精確一點的文字和思想再改寫一遍。
這種工作已經有人做過了。
在香港,有一位我一直非常仰慕推崇的名傢已經把他自己的作品修飾整理過一遍,然後
再重新發表。
我的至友和結義兄長倪匡,也曾將另一位名傢曾經轟動一時的名作刪節潤飾,至今猶在
海外各大報刊雜志連載中。
他們工作的環境與條件,他們的慎思與明斷,都不是我能比得上的。
我寫的那些敝帚自珍的東西,更不能和那些名作相提並論。
我這麽做,既沒有一點“想將之藏諸名山”的想法,也沒有一點想要和“唐宋劍俠與水
遊相比較”的意思,這一點是我特別要嚮曾經在中國時報痛責過“武說”的一位君子,請求
諒解與原諒的。
我這麽做,衹不過要嚮讀者諸君多提供一點消遣和樂趣而已,如果能夠讓諸君在消遣之
餘還有一點振奮鼓舞之意,那就更好了。
******** 四 ********
我寫的大多數小說,都已由衹能在租書店流傳的小薄本改為勉強可以登堂的大厚本了;
其中衹有極少數例外,因為我知道小薄本的讀者總是比較少一點;能看到的人也不會太多。
所以我一直想把這幾部書保留,作為我改寫的嘗試。這幾部書之中當然也有一些值得保
留的價值。
這一部“鐵血大旗”就是其中之一。
六八、三、廿九、夜深
Youth 掃描並校對
******** 一 ********
人都是會變的,隨着環境和年齡而改變,不但情緒、思想、情感會變,甚至連容貌、形
態、身材都會變。
作傢也是人,作傢也會變,作傢寫出來的作品當然更會變。
每一位作傢在他漫長艱苦的寫作過程中,都會在幾段時期中有顯著的改變。
在這段過程中,早期的作品通常都比較富於幻想和衝勁,等到他思慮漸漸縝密成熟,下
筆漸漸小心慎重時,他早期那股幻想和衝動也許已漸漸消失了。
這一點大概也可以算是作傢們共有的悲哀之一。
******** 二 ********
如果有胸懷大量的君子肯把“寫武俠小說的”人也筆為作傢,那麽我大概也可以算為一
個作傢了。
我第一次“正式”拿稿費的小說是一篇“文藝中篇”,名字叫做“從北國到南國”,是
在吳愷玄先生主編的“晨光”上分兩期刊載的,那時候大概是民國四十五年左右,那時候吳
先生兩鬢猶未白,我還未及弱冠。
如今吳先生已乘鶴而去,後生小子如我,發頂也己漸見童山,衹可惜童心卻已不復在
了。
吳先生一生盡瘁於文,我能得到他親炙的機會並不多。可是寫到這裏,心裏卻忽然覺得
有種說不出的惆悵和懷念。
除了還有勇氣寫一點新詩散文短篇之外,寫武俠小說,我也寫了二十年,在這段既不太
漫長也不太艱苦的過程中,也可以分為三段時期。
早期我寫的是“蒼穹神劍”、“劍毒梅香”、“孤星傳”、“湘妃劍”、“飄香劍
雨”、“失魂弓”、“遊俠錄”、“劍客行”、“月異星邪”、“殘金缺玉”等等。
中期寫的是“武林外史”、“大旗英雄傳”(鐵血大旗)、“情人箭”(怒劍)、“烷
花洗劍錄”(洗花洗劍)、“絶代雙驕”,有最早一兩篇寫楚留香這個人的“鐵血傳奇”。
然後我纔寫“多情劍客無情劍”,再寫“楚留香”,寫“陸小鳳”,寫“流星蝴蝶
劍”,寫“七種武器”,寫“歡樂英雄”。
而一部在我這一生中使我覺得最痛苦,受到的挫折最大的便是“天涯明月刀”。
因為那時候我一直想“求新”、“求變”、“求突破”,我自己也不知是想突破別人還
是想突破自己,可是我知道我的確突破了一樣東西——我的口袋。我自己的口袋。
在那段時候唯一被我突“破”了的東西,就是我本來還有一點“銀子”可以放進去的口
袋。
******** 三 ********
口袋雖然破了,口袋仍在,人也在。
我毫無怨尤。
因為我現在已經發現那段時候確實是我創作力最旺盛、想象力最豐富、膽子也最大的時
候。
那時候我什麽都能寫,也什麽都敢寫。尤其是在寫“大旗”、“情人”、“洗花”、
“絶代”的時候。
那些小說雖然沒有十分完整的故事,也缺乏縝密的邏輯與思想,雖然荒誕,卻多少有一
點味。
那時候寫武俠小說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寫到哪裏算哪裏,為了故作驚人之筆,為了造成
一種自己以為別人想不到的懸疑,往往會故意扭麯故事中人物的性格,使得故事本身也脫離
了它的範圍。
在那時候的寫作環境中,也根本沒有可以讓我潤飾修改、刪減枝蕪的機會。
因為一個破口袋裏通常是連一文錢都不會留下來的,為了要吃飯、喝酒、坐車、交女
友、看電影、住房子,衹要能寫出一點東西來,就要馬不停蹄的拿去換錢;要預支稿費,談
也不要談。
這種寫作態度當然是不值得誇耀也不值得提起的,但是我一定要提起,因為那是真的。
為了等錢吃飯而寫稿,雖然不是作傢們共有的悲哀,但卻是我的悲哀。
我相信有這種悲哀的人大概還不止我一個。
忽然間,我口袋裏那個破洞居然被縫起來了,大概是用我思想中某幾條綫縫起來的。
因為我同時也發現了我思想中已經缺少幾條綫,有些我本來一直自認為很離奇玄妙的故
事,現在我已經不敢寫了。
可是以前那些連我自己都認為有些荒誕離譜的故事,至今我還是覺得多少總有一點可以
讓人覺得緊張、刺激、興奮、愉快的趣味。
我能不能把那些故事換一種寫法,換幾個人名和一個書名再寫出來?能不能把舊酒裝在
新瓶子裏?
不能。
重複寫雷同的故事,非但反而會讓人更覺煩厭,自己也會覺得不是滋味。
所以我纔想到要把那些故事改寫,把一些枝蕪、荒亂、不必要的情節和文字刪掉,把其
中的趣味保留,用我現在稍稍比較精確一點的文字和思想再改寫一遍。
這種工作已經有人做過了。
在香港,有一位我一直非常仰慕推崇的名傢已經把他自己的作品修飾整理過一遍,然後
再重新發表。
我的至友和結義兄長倪匡,也曾將另一位名傢曾經轟動一時的名作刪節潤飾,至今猶在
海外各大報刊雜志連載中。
他們工作的環境與條件,他們的慎思與明斷,都不是我能比得上的。
我寫的那些敝帚自珍的東西,更不能和那些名作相提並論。
我這麽做,既沒有一點“想將之藏諸名山”的想法,也沒有一點想要和“唐宋劍俠與水
遊相比較”的意思,這一點是我特別要嚮曾經在中國時報痛責過“武說”的一位君子,請求
諒解與原諒的。
我這麽做,衹不過要嚮讀者諸君多提供一點消遣和樂趣而已,如果能夠讓諸君在消遣之
餘還有一點振奮鼓舞之意,那就更好了。
******** 四 ********
我寫的大多數小說,都已由衹能在租書店流傳的小薄本改為勉強可以登堂的大厚本了;
其中衹有極少數例外,因為我知道小薄本的讀者總是比較少一點;能看到的人也不會太多。
所以我一直想把這幾部書保留,作為我改寫的嘗試。這幾部書之中當然也有一些值得保
留的價值。
這一部“鐵血大旗”就是其中之一。
六八、三、廿九、夜深
Youth 掃描並校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