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1818-1883)是19世紀文壇上享有世界聲譽的傑出作傢。他文學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舉凡詩歌、小說、戲劇都很有造詣,不過使他享譽世界的則主要是他的六部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傢》、《前夜》、《父與子》、《煙》和《處女地》,其中前四部尤為出色。
把握時代的脈搏、敏銳地發現並及時捕捉社會生活中的新現象,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最大特色。他創作的全盛時期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即解放運動從貴族階段嚮平民知識分子階段轉折的時期。這一階段階級力量的變化、社會情緒的高漲、思想觀念的更替、知識分子的心態……總之,生活中所有重大的社會現象都不曾逃脫作傢敏銳的目光。不過,他的註意力主要集中在知識階層的歷史命運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構成了一部知識分子歷史命運的藝術編年史,不仔細研究屠格涅夫的作品,也就無法具體而深刻地理解解放運動的歷史。
《羅亭》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着手創作於1855年夏,於1856年發表於《現代人》雜志的第一、第二期。其時正值剋裏米亞戰爭(1853-1856),結局是遭到慘敗。這充分暴露了農奴製軍事和經濟上的落後,也迫使人們去思考祖國的命運和前途,尋求能夠改造社會的力量並探索強國富民之路。
圍繞的前途問題,早在40年代就在主張全盤歐化的西歐派和強調保存國粹的斯拉夫派之間有過一場大論戰。而從40年代末到50年代,有關前途的爭論主要在貴族自由派和派之間進行。前者表面上也贊成廢除農奴製,但希望由政府實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其實質是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及其統治地位;後者則主張用手段推翻沙皇統治,消滅農奴製。從“不可救藥的西歐派”轉入自由派的屠格涅夫試圖對這些重大社會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對貴族知識分子前一時期的活動進行客觀評價,並且探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他們如何發揮作用。這便是作傢僅用50天時間創作《羅亭》的動因。
羅亭身上集中了40年代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優點和缺點,是這些人的一個典型。他受過良好教育,接受了當時哲學思想中最主要思潮的影響,有很高的美學修養;他信仰科學,關心重大社會問題,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並有為理想而奮鬥的决心;他熱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衆,能感染人、吸引人。但是他徒有過人的天賦和才智,卻不會正確將其運用、付諸鬥爭實踐,成為“語言的巨人和行動的侏儒”。羅亭式人物的不幸在於脫離人民,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因而註定一事無成。屠格涅夫所塑造的羅亭這個人物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作傢將自己同時代許多進步知識分子如巴枯寧、赫爾岑、格拉諾夫斯基等等的性格特徵都融合到了他的身上。就是羅亭所參加的波科爾斯基小組,也是以30年代莫斯科的文學哲學團體斯坦凱維奇小組為原型的。所以高爾基曾說“羅亭既是巴枯寧、又是赫爾岑,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屠格涅夫本人”。由於取自現實內部的形象經過作傢之手而成為典型,羅亭這個人物纔有血有肉、真實可信,成為文學史上繼奧涅金、畢巧林以後又一個光彩照人的多餘人形象。
與《羅亭》不同,寫於1871年的《春潮》沒有表現重大的社會問題,從情節看似乎衹是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雖然其篇幅與作者的長篇小說相差無幾,但屠格涅夫卻稱其為中篇小說。1840年5月屠格涅夫在遊歷了意大利和瑞士回柏林途中來到德國城市法蘭剋福。在那裏他偶然踏進一傢糖果店想喝杯檸檬汁,適遇店主的女兒嚮他呼救,請他幫助搶救突然昏厥的弟弟。女郎的美貌和氣質使他産生愛慕之心,衹是由於匆匆離去,愛情種子未及萌芽便夭折了。這成了30年後創作《春潮》的基礎。小說開始部分的情節與作者的經歷幾乎毫無二緻。但不能說這是自傳體小說,因為作者衹是采用了自已經歷中的一件事作為小說的引子。值得註意的是儘管《春潮》發表後受到廣泛歡迎,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評論界的反應則褒貶不一,後來的文學史傢和傳記作者在論及屠格涅夫創作時對它較少提及或幾乎不提。究其原因,大概就如本段開始所說的那樣,小說不像作者其他許多小說那樣總是反映重大社會問題。不過《春潮》在藝術上仍是成功之作。無論傑瑪這個從外表到內心都美的少女形象,還是薩寧這個青年貴族的多餘人的虛弱性格,甚至波洛索夫太太這個外表華美內心醜惡的壞女人形象,都刻畫得極為成功。情節的安排,景物描寫也引人入勝。本小說的俄文原名Вешние,確切地翻譯,應是“春天的河水”或“春汛”,由於以往已有“春潮”的譯名播行於世,成為約定俗成的事實,本文譯者遂襲而用之,而同一個俄文詞組在小說開篇所引的古老抒情歌麯的第三句中則譯作了“春水”。
把握時代的脈搏、敏銳地發現並及時捕捉社會生活中的新現象,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最大特色。他創作的全盛時期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即解放運動從貴族階段嚮平民知識分子階段轉折的時期。這一階段階級力量的變化、社會情緒的高漲、思想觀念的更替、知識分子的心態……總之,生活中所有重大的社會現象都不曾逃脫作傢敏銳的目光。不過,他的註意力主要集中在知識階層的歷史命運上。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屠格涅夫的長篇小說構成了一部知識分子歷史命運的藝術編年史,不仔細研究屠格涅夫的作品,也就無法具體而深刻地理解解放運動的歷史。
《羅亭》是屠格涅夫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着手創作於1855年夏,於1856年發表於《現代人》雜志的第一、第二期。其時正值剋裏米亞戰爭(1853-1856),結局是遭到慘敗。這充分暴露了農奴製軍事和經濟上的落後,也迫使人們去思考祖國的命運和前途,尋求能夠改造社會的力量並探索強國富民之路。
圍繞的前途問題,早在40年代就在主張全盤歐化的西歐派和強調保存國粹的斯拉夫派之間有過一場大論戰。而從40年代末到50年代,有關前途的爭論主要在貴族自由派和派之間進行。前者表面上也贊成廢除農奴製,但希望由政府實行自上而下的改良,其實質是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及其統治地位;後者則主張用手段推翻沙皇統治,消滅農奴製。從“不可救藥的西歐派”轉入自由派的屠格涅夫試圖對這些重大社會問題作出自己的回答,對貴族知識分子前一時期的活動進行客觀評價,並且探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他們如何發揮作用。這便是作傢僅用50天時間創作《羅亭》的動因。
羅亭身上集中了40年代進步貴族知識分子的優點和缺點,是這些人的一個典型。他受過良好教育,接受了當時哲學思想中最主要思潮的影響,有很高的美學修養;他信仰科學,關心重大社會問題,追求崇高的人生目標並有為理想而奮鬥的决心;他熱情洋溢,才思敏捷,口才出衆,能感染人、吸引人。但是他徒有過人的天賦和才智,卻不會正確將其運用、付諸鬥爭實踐,成為“語言的巨人和行動的侏儒”。羅亭式人物的不幸在於脫離人民,得不到人民的支持,因而註定一事無成。屠格涅夫所塑造的羅亭這個人物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作傢將自己同時代許多進步知識分子如巴枯寧、赫爾岑、格拉諾夫斯基等等的性格特徵都融合到了他的身上。就是羅亭所參加的波科爾斯基小組,也是以30年代莫斯科的文學哲學團體斯坦凱維奇小組為原型的。所以高爾基曾說“羅亭既是巴枯寧、又是赫爾岑,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屠格涅夫本人”。由於取自現實內部的形象經過作傢之手而成為典型,羅亭這個人物纔有血有肉、真實可信,成為文學史上繼奧涅金、畢巧林以後又一個光彩照人的多餘人形象。
與《羅亭》不同,寫於1871年的《春潮》沒有表現重大的社會問題,從情節看似乎衹是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雖然其篇幅與作者的長篇小說相差無幾,但屠格涅夫卻稱其為中篇小說。1840年5月屠格涅夫在遊歷了意大利和瑞士回柏林途中來到德國城市法蘭剋福。在那裏他偶然踏進一傢糖果店想喝杯檸檬汁,適遇店主的女兒嚮他呼救,請他幫助搶救突然昏厥的弟弟。女郎的美貌和氣質使他産生愛慕之心,衹是由於匆匆離去,愛情種子未及萌芽便夭折了。這成了30年後創作《春潮》的基礎。小說開始部分的情節與作者的經歷幾乎毫無二緻。但不能說這是自傳體小說,因為作者衹是采用了自已經歷中的一件事作為小說的引子。值得註意的是儘管《春潮》發表後受到廣泛歡迎,被譯成多種文字在國外出版,評論界的反應則褒貶不一,後來的文學史傢和傳記作者在論及屠格涅夫創作時對它較少提及或幾乎不提。究其原因,大概就如本段開始所說的那樣,小說不像作者其他許多小說那樣總是反映重大社會問題。不過《春潮》在藝術上仍是成功之作。無論傑瑪這個從外表到內心都美的少女形象,還是薩寧這個青年貴族的多餘人的虛弱性格,甚至波洛索夫太太這個外表華美內心醜惡的壞女人形象,都刻畫得極為成功。情節的安排,景物描寫也引人入勝。本小說的俄文原名Вешние,確切地翻譯,應是“春天的河水”或“春汛”,由於以往已有“春潮”的譯名播行於世,成為約定俗成的事實,本文譯者遂襲而用之,而同一個俄文詞組在小說開篇所引的古老抒情歌麯的第三句中則譯作了“春水”。
那是個靜謐的夏天早晨。太陽已經高懸在明淨的天空,可是田野裏還閃爍着露珠。蘇醒不久的山𠔌散發出陣陣清新的幽香。那片依然彌漫着潮氣,尚未喧鬧起來的樹林裏,衹有趕早的小鳥在歡快地歌唱。緩緩傾斜的山坡上,自上到下長滿了剛揚花的黑麥。山頂上,遠遠可以望見一座小小的村落。一位身穿白色薄紗連衣裙,頭戴圓形草帽,手拿陽傘的,正沿着狹窄的鄉間小道嚮那座村莊走去。一名小廝遠遠跟在她後面。
她不慌不忙地走着,好像在享受散步的樂趣。環顧四周,茁壯的黑麥迎風搖擺,發出輕微的沙沙聲,起伏的麥浪不斷變換着色彩,時而泛起陣陣緑波,時而涌出道道紅浪。高空中,雲雀在施展銀鈴般的歌喉。是從自己莊園裏出來,正要到離她傢不過二裏地的那個小村莊去。她的名字叫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李比娜。她是個寡婦,沒有孩子,相當富裕。她跟弟弟,退役騎兵上尉謝爾蓋·巴甫雷奇·沃倫采夫住在一起。他還沒有結婚,替姐姐管理着田産。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來到小村,在村口一間又破又矮的農捨前停下來。她把小廝叫到跟前,吩咐他進去詢問女主人的病情。小廝一會兒就出來了,跟他一起出來的還有一位老態竜鐘的白鬍子老漢。
“情況怎麽樣?”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問。
“還活着……”老頭兒回答。
“可以進去嗎?”
“怎麽不可以?可以。”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走進農捨。農捨裏又擠又悶,煙霧騰騰……土炕上有人在蠕動和。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回頭一看,在半明半暗中發現了頭裹格子圍巾的老婦人那張枯黃幹癟的臉。她胸口壓着一件笨重的外套,呼吸睏難,瘦削的雙臂無力地攤着。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走到老婦人身邊,伸手摸了摸她的額頭……額頭滾燙滾燙的。
“你覺得怎麽樣,瑪特廖娜?”她俯身問道。
“唉——!”老婦人認出了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有氣無力地說。“不行了,不行了,親愛的!死期到了,親愛的!”
“主是仁慈的,瑪特廖娜:也許你會好起來的。我給你的藥吃了嗎?”
老婦人唉聲嘆氣,沒有回答。她沒有聽清問話。
“吃了。”站在門口的老頭兒說。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轉身看着他。
“除了你,她身邊沒有人陪着嗎?”她問。
“有個小丫頭,她的孫女,可老往外跑,那丫頭坐不住,野得很。奶奶要喝水她都懶得倒。我自己又老了,能管什麽用呢?”
“要不要把她送到我的醫院去?”
“不用了!幹嗎送醫院呢!反正要死的。她也活夠了。看樣子這是主的安排。她連炕也起不來,哪能去醫院呢!衹要一折騰,她就會死的。”
“唉,”病人起來,“漂亮的太太,你千萬要照顧我那沒爹沒娘的孫女。我們的老爺太太離這兒遠,可你……”
老婦人停住了。她說話很睏難。
“你別擔心。”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說。“我會照顧的。你看,我給你帶來了茶葉,還有糖。你想喝就喝一點吧……你們有茶炊嗎?”她問老頭兒。
“茶炊嗎?我們沒有茶炊,不過可以藉到。”
“那就去藉吧,要不我派人送一個來。你得囑咐孫女,叫她別走開。你告訴她,這樣做是可恥的。”
老頭兒什麽也沒有回答,衹是用雙手接過那包茶葉和糖。
“那就再見了,瑪特廖娜!”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說。“我還會來看你的。你也別灰心,要按時吃藥……”
老婦人稍稍擡起頭,把手伸嚮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
“把你的手伸過來,太太。”她囁嚅着。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沒有把手伸給她,俯身吻了吻她的額頭。
“你得記住,”她臨走時對老頭兒說,“一定要按照藥方給她吃藥……還要給她喝茶……”
老頭兒還是一句話也沒有回答,衹是鞠了個躬。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來到空氣清新的室外,舒暢地呼了口氣。她打開陽傘,剛想回傢,突然從農捨的屋角旁邊過來一輛低矮的競賽用雙輪馬車,車上坐着一位男子,年紀三十上下,身穿灰色緞紋麻布舊大衣、頭戴同樣質地的寬邊帽。那人看見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之後,立即勒住馬,嚮她轉過臉。他那寬闊的沒有血色的臉,連同那雙淺灰色的小眼睛和淡白色的唇須,都跟他衣着的顔色十分般配。
“您好。”他臉上挂着懶洋洋的微笑。“您在這兒幹什麽呀,能告訴我嗎?”
“我來看望一名病人……您從哪兒來,米哈依洛·米哈雷奇?”
那個叫米哈依洛·米哈雷奇的人盯着她看了一眼,又微微一笑。
“看望病人是件好事,”他繼續說道,“您把她送到醫院裏去不是更好嗎?”
“她太虛弱了,經不起折騰。”
“您是否打算解散您的醫院?”
“解散?為什麽要解散?”
“隨便問問。”
“多麽奇怪的想法!您怎麽會有這樣的想法?”
“您一直跟拉鬆斯卡姬來往,好像受了她的影響。照她看來,什麽醫院啦,學校啦,都沒有用處,完全是多此一舉。慈善事業應當成為個人的事情,教育也是如此,因為這些都是涉及靈魂的事情……她好像就是這麽說的。我很想知道她這一套高論是從哪兒撿來的?”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笑了起來。
“達麗娘·米哈依洛芙娜是個聰明人,我很喜歡她,尊重她,不過她也有可能說錯話,她的話我不是句句都相信的。”
“您做得很對。”他說,還是沒有從馬車上下來。“因為她本人也不太相信自己說的話。不過,見到您我很高興。”
“為什麽?”
“問得太妙了!哪一次見了您我不高興了?今天您像早晨一樣秀麗清雅、嫵媚動人。”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又笑了。
“您笑什麽?”
“怎麽能不笑呢?您說這番恭維話的時候最好看看您那副懶洋洋、冷冰冰的表情!我覺得奇怪的倒是您說最後一句話的時候怎麽沒有打呵欠。”
“冷冰冰的表情……您總是需要火,而火是毫無用處的。它燃燒,冒煙,過後就熄滅了。”
“還給人溫暖……”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接着說。
“是啊,……還會傷人。”
“傷人就傷人吧!那也沒什麽。總比……”
“我倒要看看,哪一天您被火燒成重傷以後還會不會說這樣的話。”米哈依洛·米哈雷奇氣惱地打斷她,揮動繮繩在馬背上抽了一下。“再見!”
“米哈依洛·米哈雷奇,請您停一下。”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大聲喊道。“您什麽時候上我們傢?”
“明天。嚮您弟弟問好!”
雙輪馬車駛走了。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目送着米哈依洛·米哈雷奇漸漸遠去。
“真像衹口袋!”她想。確實,你看他佝僂着腰,渾身沾滿塵土的樣子,以及從扣在後腦勺的帽子底下戳出來的幾束蓬亂的黃頭髮,真的酷似一隻大的面粉袋。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沿着回傢的路慢慢嚮前走去。一路上她低垂着眼睛。不遠處傳來的一陣馬蹄聲使她停住腳步,擡起頭……她弟弟騎着馬正嚮她走來;他旁邊還有一位步行的年輕人,那人個子不高,穿一件又輕又薄的常禮服,紐扣敞着,係一條輕飄飄的領帶,頭上戴一頂輕質的灰色涼帽,手裏拿着一根手杖。他早就嚮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堆起了笑容,雖然他明明看到她在想心事,什麽也發現不了。待到她停住腳步,他立即迎上前去,興衝衝地,甚至是溫柔地說道:
“您好,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您好!”
“啊!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您好!”她回答說。“您是從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那兒來的嗎?”
“一點不錯,夫人,一點不錯。”年輕人笑眯眯地附和道。“是從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那兒來。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派我來找您,夫人;我寧願步行……早晨的景色多美啊,再說路又不遠,纔七八裏地。我到您府上——您不在,夫人。您弟弟告訴我您到謝苗諾夫卡村去了。他正準備到地裏去看看,我就跟着他來接您了。是的,夫人,這太令人高興了!”
年輕人的俄語說得十分地道,合乎規範,不過總帶點外國口音,儘管難以確定究竟是哪一國的口音。他的臉型具有東方人的特徵。長長的鷹鈎鼻,一雙大大的呆滯的金魚眼,兩片紅紅的厚嘴唇,平塌的前額,漆黑的頭髮——這一切都表明他是東方人;可這位年輕人姓潘達列夫斯基,自稱敖德薩是他的故鄉,儘管他是在白俄羅斯靠了一位好心而有錢的寡婦撫養長大的。另一位寡婦則替他在政府部門找了份差使。中年的太太們一般都很樂意做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的庇護人:他善於投其所好,博取她們的歡心。現在他就住在富裕的女地主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拉鬆斯卡婭傢,其身份是養子或食客。他表面上溫文爾雅,彬彬有禮,骨子裏卻荒淫好色;他有一副悅耳的好嗓子,鋼琴也彈得不錯;他還有個習慣:跟別人說話的時候眼睛死死盯着對方。他的衣着十分整潔,一件衣服可以穿好久,寬闊的下頦颳得幹幹淨淨,頭髮梳得紋絲不亂。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聽他說完了纔轉身對弟弟說:
“怎麽今天我老是碰到熟人:剛纔我還跟列日涅夫說過話呢。”
“啊,跟他!他是要到什麽地方去吧?”
“是的。你想像一下,他坐一輛雙輪競賽馬車,穿着麻袋一樣的衣服,滿身塵土……真是個怪人!”
“也許是這樣;不過他是個大好人。”
“誰是大好人?列日涅夫先生?”潘達列夫斯基似乎大為驚訝地問道。
“是的,就是米哈依洛·米哈雷奇·列日涅夫。”沃倫采夫說。“回頭見,姐姐,我到地裏去看看:開始播種養麥了。潘達列夫斯基先生會送你回傢的。”
說完沃倫采夫便趕着馬兒一路小跑起來。
“萬分榮幸!”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揚聲說道,同時把手伸嚮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
她也伸出手來,於是兩人一起嚮她的莊園走去。
和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輓手同行,顯然使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非常愉快。他邁着細步,滿面春風,那雙東方人的眼睛裏甚至噙着淚花,不過這也是常有的事情:對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來說,要裝作深受感動的樣子並擠出幾滴眼淚,簡直不費吹灰之力。再說,輓着一位楚楚動人的年輕的玉臂,有誰不會感到愉快呢?說起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全省的人一致公認她是個大美人。這話一點不錯。單是她那挺拔、微微上翹的鼻子就足以使任何一個凡人心醉神迷,更不用說她那天鵝絨般的慄色眸子,略帶金黃的淺褐色秀發,圓圓的臉上那對小酒窩,以及其他的美妙之處。不過她最迷人的地方莫過於漂亮的臉蛋上流露出來的表情:信任、善良和溫順。這些表情既令人感動又撩人心魄。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的流盼和笑靨像孩子般純潔無假,而太太們則認為她過於單純……難道還有什麽美中不足嗎?
“您說是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派您來找我的嗎?”她問潘達列夫斯基。
“是的,夫人,是她派我來的,夫人。”他回答說,把俄語的清輔音C發成了英語的塞擦音TH。“我們傢太太十分希望並囑咐我一定要請您賞光,今天到她那兒用午膳……她(潘達列夫斯基說到第三人稱,尤其是女士的時候,嚴格使用表示尊敬的復數形式),她正期待着一位新來的貴客光臨,她一定要讓您跟他認識一下。”
“他是誰?”
“穆菲裏男爵,一位來自彼得堡的宮廷侍衛。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是前不久在加林公爵傢裏與他認識的,對他非常賞識,誇奬他是個教養有素、討人喜歡的年輕人。男爵先生還從事文學,或者更準確地說……喲,多漂亮的蝴蝶!您瞧……更準確地說是從事經濟學。他寫了一篇文章,論述某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他想請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指教。”
“指教經濟學論文?”
“從語言的角度,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從語言的角度。我想您是知道的,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在這方面是行傢。茹科夫斯基①還跟她探討過呢,連我那位德高望重的恩人,如今住在敖德薩的羅剋索蘭·緬季阿羅維奇·剋桑特雷卡……也許您知道此人的大名?”
① 茹科夫斯基(1783-1852),著名詩人。
“一點也不知道,從來沒有聽說過。”
“您從來沒聽說過這樣的大人物?真奇怪!我是想說,連羅剋索蘭·緬季阿羅維奇都高度評價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在俄語方面的造詣。”
“這位男爵別是位書呆子吧?”
“絶對不是,夫人;恰恰相反,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說,一眼就可以看出他是個上流社會的人。一談起貝多芬,他就滔滔不絶,妙語連珠,連老公爵聽了也非常高興……說句心裏話,我真想聆聽他的高見:要知道這是我的本行。請允許我嚮您獻上這朵美麗的野花。”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接過這朵花,沒走幾步就把它扔在路上……現在離她傢還剩二百來步,不會更遠。她那幢宅邸新建不久,外墻刷成白色,寬暢明亮的窗戶猶如一隻衹眼睛,透過古老的椴樹和槭樹濃密的緑蔭,投來歡迎的目光。
“請問我回去如何嚮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稟報,”潘達列夫斯基問,他為自己那朵鮮花的命運而感到有點委屈。“您能光臨嗎?她還請令弟一起去呢。”
“好的,我們會來的,一定來。娜塔莎好嗎?”
“托上帝的福,娜塔裏婭·阿歷剋賽耶芙娜很好,夫人……我們已經走過了到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莊園去的路口。我失陪啦。”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站住了。
“您不到我傢去坐坐嗎?”她問,口氣不那麽堅决。
“我很想去,夫人,不過我怕回去晚了。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要想聽一聽塔裏別格①新作的一首練習麯,我得回去準備一下,再說,我得承認,我懷疑我的談話能否給您帶來愉快。”
① 塔裏別格(1812-1871),奧地利鋼琴傢,作麯傢。
“哪兒的話……”
潘達列夫斯基嘆了口氣,裝模作樣地垂下了眼睛。
“再見,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他沉默了片刻後說,鞠了個躬,往後退了一步。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轉身朝自己傢裏走去。
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也轉身往回走。種種甜蜜的表情立即從他臉上消失了,換了一副自信的、幾乎是嚴厲的面孔。連走路的姿勢也變了。現在,他蹬蹬地邁開了大步。他瀟灑地揮動手杖,一口氣走了三四裏路。突然,他又堆起了笑臉:他看見路旁有一位年輕的頗有幾分姿色的農傢少女,正從燕麥地裏趕幾頭小牛犢。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像貓一樣悄悄溜到少女身邊,跟她搭起話來。那少女起初沒有理他,衹是紅着臉吃吃地笑,後來用衣袖掩住嘴,轉身喃喃說道:
“你走吧,老爺,走吧……”
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伸出一隻手指做了個威脅的動作,吩咐她摘些矢車菊替他送去。
“你要矢車菊幹嗎?編花環嗎?”少女問。“你走吧,你給我走吧……”
“聽我說,可愛的美人兒……”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糾纏不放。
“你給我走吧。”少女打斷他。“你看,少爺們來了。”
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回頭一看,果然發現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的兩個兒子瓦尼亞和彼得在路上跑,後面跟着他們的教師巴西斯托夫,一位剛從大學畢業、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巴西斯托夫身材魁梧,一臉憨厚相,大鼻子,厚嘴唇,豬一般的小眼睛,模樣難看,動作也笨拙,可是他善良、誠實、正直,他衣着隨便,不修邊幅——倒不是為了追逐時髦,而是由於懶散;他愛吃,貪睡,山喜歡好書和熱情的交談,他打心底裏憎恨潘達列夫斯基。
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的兩個孩子十分崇拜巴西斯托夫,一點也不怕他;他跟這個家庭的其他人關係也很融洽,不過女主人對此並不十分欣賞,儘管她反復宣稱對她來說不存在任何偏見。
“你們好,孩子們!”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說。“今天你們這麽早就出來散步啦!”他又轉身對巴西斯托夫說:“我也很早就出來了,我喜歡欣賞大自然的景色。”
“我們已經看到了您是怎樣欣賞大自然景色的。”巴西斯托夫嘟噥着說。
“您是唯物論者,天知道您在想些什麽。我可瞭解您。”
潘達列夫斯基跟巴西斯托夫或者巴西斯托夫一類人說話的時候,特別容易生氣,清輔音C也發得相當純正,甚至還拖着長長的懂音。
“怎麽,您剛纔是在嚮那位姑娘問路吧?”巴西斯托夫說,眼睛左右來回轉動。
他感到潘達列夫斯基正死死盯着他的臉,這使他渾身都不自在。
“我再說一遍:您是唯物論者,僅此而已。所有的事情您衹看到庸俗的那一面……”
“孩子們!”巴西斯托夫突然命令道。“你們看到草地上那棵爆竹柳嗎?咱們比一比,看誰先跑到那兒……一、二、三!”
兩個孩子飛快地嚮爆竹柳奔去,巴西斯托夫緊緊跟在他們後面……
“鄉巴佬!”潘達列夫斯基想道。“這兩個孩子要毀在他手裏了……十足的鄉巴佬!”
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得意揚揚地用目光打量着自己整潔高雅的裝束,伸出手指在常禮服的袖子上彈了兩下,整了整衣領,又繼續往前走。他回到自己的房間,立即換上一件舊睡衣,專心緻志地坐到鋼琴前面。
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的宅第在全省幾乎是首屈一指。這座由拉斯特列裏①設計、按照上世紀風格建造的石頭大廈,雄偉地聳立在小山頂部,山腳下則有一條俄羅斯中部地區的主要河流經過。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本人是一位出身名門的闊太太,三等文官的遺孀。潘達列夫斯基經常吹噓說她熟悉整個歐洲,歐洲也知道她,不過實際上歐洲並不瞭解她。即使在彼得堡,她也不是什麽重要角色,但在莫斯科卻頗有名氣,拜訪她的人絡繹不絶。她屬於上流社會,被公認是個脾氣有點怪戾、心地不太善良、但又極其聰明的女人。年輕時她很美。詩人們為她獻詩,小夥子對她一見傾心,達官貴人對她趨之若鶩。但是二十五年或三十年之後,原來的花容月貌已經蕩然無存。“果真是她嗎?”凡是初次見到她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問自己。“難道眼前這個年紀不算太大、鼻子尖尖、又瘦又黃的女人當初是個大美人嗎?難道這就是那個曾經令詩人們詩興勃發的女人嗎?……”於是,人人都會為世間萬物的變化無常發出由衷的感慨。但是,潘達列夫斯基認為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那雙眼睛依然美不可言,然而正是這個潘達列夫斯基曾經斷言她聞名全歐呢。
① 拉斯特列裏(1700-1771),著名建築師。
她不慌不忙地走着,好像在享受散步的樂趣。環顧四周,茁壯的黑麥迎風搖擺,發出輕微的沙沙聲,起伏的麥浪不斷變換着色彩,時而泛起陣陣緑波,時而涌出道道紅浪。高空中,雲雀在施展銀鈴般的歌喉。是從自己莊園裏出來,正要到離她傢不過二裏地的那個小村莊去。她的名字叫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李比娜。她是個寡婦,沒有孩子,相當富裕。她跟弟弟,退役騎兵上尉謝爾蓋·巴甫雷奇·沃倫采夫住在一起。他還沒有結婚,替姐姐管理着田産。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來到小村,在村口一間又破又矮的農捨前停下來。她把小廝叫到跟前,吩咐他進去詢問女主人的病情。小廝一會兒就出來了,跟他一起出來的還有一位老態竜鐘的白鬍子老漢。
“情況怎麽樣?”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問。
“還活着……”老頭兒回答。
“可以進去嗎?”
“怎麽不可以?可以。”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走進農捨。農捨裏又擠又悶,煙霧騰騰……土炕上有人在蠕動和。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回頭一看,在半明半暗中發現了頭裹格子圍巾的老婦人那張枯黃幹癟的臉。她胸口壓着一件笨重的外套,呼吸睏難,瘦削的雙臂無力地攤着。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走到老婦人身邊,伸手摸了摸她的額頭……額頭滾燙滾燙的。
“你覺得怎麽樣,瑪特廖娜?”她俯身問道。
“唉——!”老婦人認出了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有氣無力地說。“不行了,不行了,親愛的!死期到了,親愛的!”
“主是仁慈的,瑪特廖娜:也許你會好起來的。我給你的藥吃了嗎?”
老婦人唉聲嘆氣,沒有回答。她沒有聽清問話。
“吃了。”站在門口的老頭兒說。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轉身看着他。
“除了你,她身邊沒有人陪着嗎?”她問。
“有個小丫頭,她的孫女,可老往外跑,那丫頭坐不住,野得很。奶奶要喝水她都懶得倒。我自己又老了,能管什麽用呢?”
“要不要把她送到我的醫院去?”
“不用了!幹嗎送醫院呢!反正要死的。她也活夠了。看樣子這是主的安排。她連炕也起不來,哪能去醫院呢!衹要一折騰,她就會死的。”
“唉,”病人起來,“漂亮的太太,你千萬要照顧我那沒爹沒娘的孫女。我們的老爺太太離這兒遠,可你……”
老婦人停住了。她說話很睏難。
“你別擔心。”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說。“我會照顧的。你看,我給你帶來了茶葉,還有糖。你想喝就喝一點吧……你們有茶炊嗎?”她問老頭兒。
“茶炊嗎?我們沒有茶炊,不過可以藉到。”
“那就去藉吧,要不我派人送一個來。你得囑咐孫女,叫她別走開。你告訴她,這樣做是可恥的。”
老頭兒什麽也沒有回答,衹是用雙手接過那包茶葉和糖。
“那就再見了,瑪特廖娜!”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說。“我還會來看你的。你也別灰心,要按時吃藥……”
老婦人稍稍擡起頭,把手伸嚮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
“把你的手伸過來,太太。”她囁嚅着。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沒有把手伸給她,俯身吻了吻她的額頭。
“你得記住,”她臨走時對老頭兒說,“一定要按照藥方給她吃藥……還要給她喝茶……”
老頭兒還是一句話也沒有回答,衹是鞠了個躬。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來到空氣清新的室外,舒暢地呼了口氣。她打開陽傘,剛想回傢,突然從農捨的屋角旁邊過來一輛低矮的競賽用雙輪馬車,車上坐着一位男子,年紀三十上下,身穿灰色緞紋麻布舊大衣、頭戴同樣質地的寬邊帽。那人看見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之後,立即勒住馬,嚮她轉過臉。他那寬闊的沒有血色的臉,連同那雙淺灰色的小眼睛和淡白色的唇須,都跟他衣着的顔色十分般配。
“您好。”他臉上挂着懶洋洋的微笑。“您在這兒幹什麽呀,能告訴我嗎?”
“我來看望一名病人……您從哪兒來,米哈依洛·米哈雷奇?”
那個叫米哈依洛·米哈雷奇的人盯着她看了一眼,又微微一笑。
“看望病人是件好事,”他繼續說道,“您把她送到醫院裏去不是更好嗎?”
“她太虛弱了,經不起折騰。”
“您是否打算解散您的醫院?”
“解散?為什麽要解散?”
“隨便問問。”
“多麽奇怪的想法!您怎麽會有這樣的想法?”
“您一直跟拉鬆斯卡姬來往,好像受了她的影響。照她看來,什麽醫院啦,學校啦,都沒有用處,完全是多此一舉。慈善事業應當成為個人的事情,教育也是如此,因為這些都是涉及靈魂的事情……她好像就是這麽說的。我很想知道她這一套高論是從哪兒撿來的?”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笑了起來。
“達麗娘·米哈依洛芙娜是個聰明人,我很喜歡她,尊重她,不過她也有可能說錯話,她的話我不是句句都相信的。”
“您做得很對。”他說,還是沒有從馬車上下來。“因為她本人也不太相信自己說的話。不過,見到您我很高興。”
“為什麽?”
“問得太妙了!哪一次見了您我不高興了?今天您像早晨一樣秀麗清雅、嫵媚動人。”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又笑了。
“您笑什麽?”
“怎麽能不笑呢?您說這番恭維話的時候最好看看您那副懶洋洋、冷冰冰的表情!我覺得奇怪的倒是您說最後一句話的時候怎麽沒有打呵欠。”
“冷冰冰的表情……您總是需要火,而火是毫無用處的。它燃燒,冒煙,過後就熄滅了。”
“還給人溫暖……”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接着說。
“是啊,……還會傷人。”
“傷人就傷人吧!那也沒什麽。總比……”
“我倒要看看,哪一天您被火燒成重傷以後還會不會說這樣的話。”米哈依洛·米哈雷奇氣惱地打斷她,揮動繮繩在馬背上抽了一下。“再見!”
“米哈依洛·米哈雷奇,請您停一下。”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大聲喊道。“您什麽時候上我們傢?”
“明天。嚮您弟弟問好!”
雙輪馬車駛走了。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目送着米哈依洛·米哈雷奇漸漸遠去。
“真像衹口袋!”她想。確實,你看他佝僂着腰,渾身沾滿塵土的樣子,以及從扣在後腦勺的帽子底下戳出來的幾束蓬亂的黃頭髮,真的酷似一隻大的面粉袋。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沿着回傢的路慢慢嚮前走去。一路上她低垂着眼睛。不遠處傳來的一陣馬蹄聲使她停住腳步,擡起頭……她弟弟騎着馬正嚮她走來;他旁邊還有一位步行的年輕人,那人個子不高,穿一件又輕又薄的常禮服,紐扣敞着,係一條輕飄飄的領帶,頭上戴一頂輕質的灰色涼帽,手裏拿着一根手杖。他早就嚮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堆起了笑容,雖然他明明看到她在想心事,什麽也發現不了。待到她停住腳步,他立即迎上前去,興衝衝地,甚至是溫柔地說道:
“您好,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您好!”
“啊!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您好!”她回答說。“您是從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那兒來的嗎?”
“一點不錯,夫人,一點不錯。”年輕人笑眯眯地附和道。“是從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那兒來。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派我來找您,夫人;我寧願步行……早晨的景色多美啊,再說路又不遠,纔七八裏地。我到您府上——您不在,夫人。您弟弟告訴我您到謝苗諾夫卡村去了。他正準備到地裏去看看,我就跟着他來接您了。是的,夫人,這太令人高興了!”
年輕人的俄語說得十分地道,合乎規範,不過總帶點外國口音,儘管難以確定究竟是哪一國的口音。他的臉型具有東方人的特徵。長長的鷹鈎鼻,一雙大大的呆滯的金魚眼,兩片紅紅的厚嘴唇,平塌的前額,漆黑的頭髮——這一切都表明他是東方人;可這位年輕人姓潘達列夫斯基,自稱敖德薩是他的故鄉,儘管他是在白俄羅斯靠了一位好心而有錢的寡婦撫養長大的。另一位寡婦則替他在政府部門找了份差使。中年的太太們一般都很樂意做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的庇護人:他善於投其所好,博取她們的歡心。現在他就住在富裕的女地主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拉鬆斯卡婭傢,其身份是養子或食客。他表面上溫文爾雅,彬彬有禮,骨子裏卻荒淫好色;他有一副悅耳的好嗓子,鋼琴也彈得不錯;他還有個習慣:跟別人說話的時候眼睛死死盯着對方。他的衣着十分整潔,一件衣服可以穿好久,寬闊的下頦颳得幹幹淨淨,頭髮梳得紋絲不亂。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聽他說完了纔轉身對弟弟說:
“怎麽今天我老是碰到熟人:剛纔我還跟列日涅夫說過話呢。”
“啊,跟他!他是要到什麽地方去吧?”
“是的。你想像一下,他坐一輛雙輪競賽馬車,穿着麻袋一樣的衣服,滿身塵土……真是個怪人!”
“也許是這樣;不過他是個大好人。”
“誰是大好人?列日涅夫先生?”潘達列夫斯基似乎大為驚訝地問道。
“是的,就是米哈依洛·米哈雷奇·列日涅夫。”沃倫采夫說。“回頭見,姐姐,我到地裏去看看:開始播種養麥了。潘達列夫斯基先生會送你回傢的。”
說完沃倫采夫便趕着馬兒一路小跑起來。
“萬分榮幸!”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揚聲說道,同時把手伸嚮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
她也伸出手來,於是兩人一起嚮她的莊園走去。
和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輓手同行,顯然使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非常愉快。他邁着細步,滿面春風,那雙東方人的眼睛裏甚至噙着淚花,不過這也是常有的事情:對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來說,要裝作深受感動的樣子並擠出幾滴眼淚,簡直不費吹灰之力。再說,輓着一位楚楚動人的年輕的玉臂,有誰不會感到愉快呢?說起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全省的人一致公認她是個大美人。這話一點不錯。單是她那挺拔、微微上翹的鼻子就足以使任何一個凡人心醉神迷,更不用說她那天鵝絨般的慄色眸子,略帶金黃的淺褐色秀發,圓圓的臉上那對小酒窩,以及其他的美妙之處。不過她最迷人的地方莫過於漂亮的臉蛋上流露出來的表情:信任、善良和溫順。這些表情既令人感動又撩人心魄。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的流盼和笑靨像孩子般純潔無假,而太太們則認為她過於單純……難道還有什麽美中不足嗎?
“您說是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派您來找我的嗎?”她問潘達列夫斯基。
“是的,夫人,是她派我來的,夫人。”他回答說,把俄語的清輔音C發成了英語的塞擦音TH。“我們傢太太十分希望並囑咐我一定要請您賞光,今天到她那兒用午膳……她(潘達列夫斯基說到第三人稱,尤其是女士的時候,嚴格使用表示尊敬的復數形式),她正期待着一位新來的貴客光臨,她一定要讓您跟他認識一下。”
“他是誰?”
“穆菲裏男爵,一位來自彼得堡的宮廷侍衛。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是前不久在加林公爵傢裏與他認識的,對他非常賞識,誇奬他是個教養有素、討人喜歡的年輕人。男爵先生還從事文學,或者更準確地說……喲,多漂亮的蝴蝶!您瞧……更準確地說是從事經濟學。他寫了一篇文章,論述某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他想請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指教。”
“指教經濟學論文?”
“從語言的角度,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從語言的角度。我想您是知道的,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在這方面是行傢。茹科夫斯基①還跟她探討過呢,連我那位德高望重的恩人,如今住在敖德薩的羅剋索蘭·緬季阿羅維奇·剋桑特雷卡……也許您知道此人的大名?”
① 茹科夫斯基(1783-1852),著名詩人。
“一點也不知道,從來沒有聽說過。”
“您從來沒聽說過這樣的大人物?真奇怪!我是想說,連羅剋索蘭·緬季阿羅維奇都高度評價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在俄語方面的造詣。”
“這位男爵別是位書呆子吧?”
“絶對不是,夫人;恰恰相反,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說,一眼就可以看出他是個上流社會的人。一談起貝多芬,他就滔滔不絶,妙語連珠,連老公爵聽了也非常高興……說句心裏話,我真想聆聽他的高見:要知道這是我的本行。請允許我嚮您獻上這朵美麗的野花。”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接過這朵花,沒走幾步就把它扔在路上……現在離她傢還剩二百來步,不會更遠。她那幢宅邸新建不久,外墻刷成白色,寬暢明亮的窗戶猶如一隻衹眼睛,透過古老的椴樹和槭樹濃密的緑蔭,投來歡迎的目光。
“請問我回去如何嚮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稟報,”潘達列夫斯基問,他為自己那朵鮮花的命運而感到有點委屈。“您能光臨嗎?她還請令弟一起去呢。”
“好的,我們會來的,一定來。娜塔莎好嗎?”
“托上帝的福,娜塔裏婭·阿歷剋賽耶芙娜很好,夫人……我們已經走過了到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莊園去的路口。我失陪啦。”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站住了。
“您不到我傢去坐坐嗎?”她問,口氣不那麽堅决。
“我很想去,夫人,不過我怕回去晚了。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要想聽一聽塔裏別格①新作的一首練習麯,我得回去準備一下,再說,我得承認,我懷疑我的談話能否給您帶來愉快。”
① 塔裏別格(1812-1871),奧地利鋼琴傢,作麯傢。
“哪兒的話……”
潘達列夫斯基嘆了口氣,裝模作樣地垂下了眼睛。
“再見,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他沉默了片刻後說,鞠了個躬,往後退了一步。
亞歷山德拉·巴甫洛芙娜轉身朝自己傢裏走去。
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也轉身往回走。種種甜蜜的表情立即從他臉上消失了,換了一副自信的、幾乎是嚴厲的面孔。連走路的姿勢也變了。現在,他蹬蹬地邁開了大步。他瀟灑地揮動手杖,一口氣走了三四裏路。突然,他又堆起了笑臉:他看見路旁有一位年輕的頗有幾分姿色的農傢少女,正從燕麥地裏趕幾頭小牛犢。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像貓一樣悄悄溜到少女身邊,跟她搭起話來。那少女起初沒有理他,衹是紅着臉吃吃地笑,後來用衣袖掩住嘴,轉身喃喃說道:
“你走吧,老爺,走吧……”
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伸出一隻手指做了個威脅的動作,吩咐她摘些矢車菊替他送去。
“你要矢車菊幹嗎?編花環嗎?”少女問。“你走吧,你給我走吧……”
“聽我說,可愛的美人兒……”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糾纏不放。
“你給我走吧。”少女打斷他。“你看,少爺們來了。”
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回頭一看,果然發現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的兩個兒子瓦尼亞和彼得在路上跑,後面跟着他們的教師巴西斯托夫,一位剛從大學畢業、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巴西斯托夫身材魁梧,一臉憨厚相,大鼻子,厚嘴唇,豬一般的小眼睛,模樣難看,動作也笨拙,可是他善良、誠實、正直,他衣着隨便,不修邊幅——倒不是為了追逐時髦,而是由於懶散;他愛吃,貪睡,山喜歡好書和熱情的交談,他打心底裏憎恨潘達列夫斯基。
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的兩個孩子十分崇拜巴西斯托夫,一點也不怕他;他跟這個家庭的其他人關係也很融洽,不過女主人對此並不十分欣賞,儘管她反復宣稱對她來說不存在任何偏見。
“你們好,孩子們!”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說。“今天你們這麽早就出來散步啦!”他又轉身對巴西斯托夫說:“我也很早就出來了,我喜歡欣賞大自然的景色。”
“我們已經看到了您是怎樣欣賞大自然景色的。”巴西斯托夫嘟噥着說。
“您是唯物論者,天知道您在想些什麽。我可瞭解您。”
潘達列夫斯基跟巴西斯托夫或者巴西斯托夫一類人說話的時候,特別容易生氣,清輔音C也發得相當純正,甚至還拖着長長的懂音。
“怎麽,您剛纔是在嚮那位姑娘問路吧?”巴西斯托夫說,眼睛左右來回轉動。
他感到潘達列夫斯基正死死盯着他的臉,這使他渾身都不自在。
“我再說一遍:您是唯物論者,僅此而已。所有的事情您衹看到庸俗的那一面……”
“孩子們!”巴西斯托夫突然命令道。“你們看到草地上那棵爆竹柳嗎?咱們比一比,看誰先跑到那兒……一、二、三!”
兩個孩子飛快地嚮爆竹柳奔去,巴西斯托夫緊緊跟在他們後面……
“鄉巴佬!”潘達列夫斯基想道。“這兩個孩子要毀在他手裏了……十足的鄉巴佬!”
康斯坦丁·季奧米德奇得意揚揚地用目光打量着自己整潔高雅的裝束,伸出手指在常禮服的袖子上彈了兩下,整了整衣領,又繼續往前走。他回到自己的房間,立即換上一件舊睡衣,專心緻志地坐到鋼琴前面。
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的宅第在全省幾乎是首屈一指。這座由拉斯特列裏①設計、按照上世紀風格建造的石頭大廈,雄偉地聳立在小山頂部,山腳下則有一條俄羅斯中部地區的主要河流經過。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本人是一位出身名門的闊太太,三等文官的遺孀。潘達列夫斯基經常吹噓說她熟悉整個歐洲,歐洲也知道她,不過實際上歐洲並不瞭解她。即使在彼得堡,她也不是什麽重要角色,但在莫斯科卻頗有名氣,拜訪她的人絡繹不絶。她屬於上流社會,被公認是個脾氣有點怪戾、心地不太善良、但又極其聰明的女人。年輕時她很美。詩人們為她獻詩,小夥子對她一見傾心,達官貴人對她趨之若鶩。但是二十五年或三十年之後,原來的花容月貌已經蕩然無存。“果真是她嗎?”凡是初次見到她的人都會情不自禁問自己。“難道眼前這個年紀不算太大、鼻子尖尖、又瘦又黃的女人當初是個大美人嗎?難道這就是那個曾經令詩人們詩興勃發的女人嗎?……”於是,人人都會為世間萬物的變化無常發出由衷的感慨。但是,潘達列夫斯基認為達麗婭·米哈依洛芙娜那雙眼睛依然美不可言,然而正是這個潘達列夫斯基曾經斷言她聞名全歐呢。
① 拉斯特列裏(1700-1771),著名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