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黑白两道>> 村上春树 Murakami Haruki   日本 Japan   令和   (1949年1月12日)
天黑以後 After Dark
  不僅再度出現了中國人的形象,更以象徵手法,描繪了隱匿於日本社會縱深處的一種“惡”,隱含着作傢對日本民族的批判和對於這個民族未來嚮何處去的擔憂。
    書中仍然采用村上春樹最擅長的平行綫結構,以即將去北京留學的女孩瑪麗救助一名被日本惡客凌辱的中國女孩這一情節展開故事。與我們熟悉的村上小說不同,《天黑以後》不再是創造都市的落寞或奇遇,不再是把玩孤獨,取代西方爵士樂和窗外霏霏細雨的是深夜11時52分開始發生在一座現代化大都市裏的惡——因受害一方不敢報警而可能永遠消失在異國夜幕下的惡,掩蓋在衣冠楚楚下的普通人的惡。
  
  天黑以後-簡介 ······
  
    故事發生在鼕天的東京,時間跨度衹有晚上12點到早晨6點七個小時,采用兩條平行綫結構,分別敘述一對年輕的姐妹,一個在黑夜中昏睡,一個在思考和行動。
    女孩十九歲,漂亮,是由不法中國人偷運到日本被迫接客的“妓女”。小說開始不久,悲慘場景就出現了:天黑以後她在情愛旅館接客時,因突然來了月經而被一個叫白川的日本人打得鼻青臉腫,衣物也被搶走,赤身裸體蜷縮在墻角吞聲掩泣,床單上滿是血跡。半夜在餐館裏獨自看書的女主人公瑪麗因為會講中國話,通過吹長號的大學生高橋的介紹,被旅館女經理找來當翻譯處理這場“麻煩”,故事情節由此鋪展開去。
    村上在書中塑造的白川,可以說是日本這個民族“惡”的典型,他敬業、勤奮、文質彬彬,但生活刻板,觀念頑固,施暴後行若無事,還繼續加班,絲毫沒有作惡的意識。著名翻譯傢林少華教授在譯後記中寫道:“這種惡,既不同於恐怖分子的惡和極權主義的惡,又不同於太平洋彼岸霸權主義的惡,更不同於殺人放火等一般刑事犯罪分子的惡,它發生在日本社會又不局限於日本社會,因而是更應警惕的惡。”村上本人在寫完《海邊的卡夫卡》後,就表示自己下回“想寫既是象徵性的又有細部現實感那樣的惡。歸根到底,惡這個東西,是同卑鄙、怯懦、想象力匱乏等素質聯繫在一起的。”


  After Dark (アフターダーク, Afutā Dāku?) is a novel by Japanese author Haruki Murakami. It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2004.
  
  Plot summary
  
  Alienation, a recurring motif in the works of Murakami, is the central theme in this novel set in metropolitan Tokyo over the course of one night. Main characters include Mari, a 19-year-old student, who is spending the night reading in a Denny's. There she meets Takahashi, a trombone-playing student who loves Curtis Fuller's "Five Spot After Dark" song on Blues-ette; Takahashi knows Mari's sister Eri and insists that the group of them have hung out before. Meanwhile, Eri is being watched in her sleep by someone sinister.
  
  Mari crosses ways with a retired female wrestler, now working as a manager in a love hotel (whom Takahashi knows and referred to Mari), a Chinese prostitute who has been beaten and stripped of everything in this same love hotel, and a sadistic computer expert. The story takes place in a world between reality and dream.
  Structure
  
  The story is broken down in small chapters of varying length. An added element of interest—and perhaps a post-modern reference—is the fact that the book has a 'real-time' timeline, beginning at the early hours of the night.
  Translations
  
  A Russian version was published in 2005, a Dutch version in 2006, Czech and Polish versions in 2007.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haracters) version was published in 2005 and translated by Lai Ming-chu (zh:賴明珠), and the Chinese (simplified characters) version was published in 2005 and translated by Lin Shaohua (林少華 / 林少华) . It was published in French on January 4, 2007, as Le passage de la nuit by Éditions Belfond. An English translation was released on May 8, 2007. In the United Kingdom, a special limited-edition hardback version exists, only available at Borders bookshops. In 2007 a Romanian version was also published by Polirom under the title In noapte. A Norwegian version was published in 2007 by Pax, translated by Ika Kaminka. A Portuguese version was released on November 2008 under the title "Os Passageiros da Noite" ("The Night Passengers"). In 2009 a Brazilian Portuguese version was released, titled "Após o Anoitecer". A Serbian version was published in 2008. Translator was Nataša Tomić, and it was published under the title Kad padne noć. A Persian version was published in 2009 by Ketebsaraye Nik, translated by Mahdi Ghabraee under the title "Pas az tariki". An Italian version was also released in 2008 by Einaudi, translated by Antonietta Pastore under the title "After Dark". The Spanish translation by Lourdes Porta, titled also "After Dark", was published in 2008 by Tusquets Editores under "Andanzas" series. In 2009, a Hebrew version translated by Mickey Ball was released by Kinneret Zmora Dvir. In 2009 Lithuanian version was published under the name "Pernakt". It was translated by Ieva Susnytė.
天黑以後 “天黑以後”的善與惡(譯 序)
  說起來,村上春樹的小說的確常有中國人出現,如“青春三部麯”《且聽風吟》、《一九七三年的彈子球》、《尋羊冒險記》中傑氏酒吧的老闆傑,《去中國的小船》中的中國老師、中國女孩和中國推銷員,而且總的說來都屬於正面形象。傑話語不多但善解人意、富有愛心,又有幽默感——“他雖說是中國人,日語卻說得比我俏皮得多”(《且聽風吟》)——無論和“我”還是和“鼠”都相處得很融洽,以致《尋羊冒險記》中的“我”把一張金額“好厲害”
   的支票看也沒看就交給了他。《去中國的小船》中的中國女孩是“我”打工時碰上的十九歲女大學生,“說長得漂亮也並非不可”,並且“幹活非常熱心”,“我”誠懇地嚮她表示“和你在一起我非常愉快……覺得你這個人非常非常地道”。對於去外面一所小學考試時偶爾見到的負責監考的中國老師,二十年後“我”還能記起他的形象和他考試前說的那句話:“擡起頭,挺起胸,並懷有自豪感!”對於相隔十幾年相逢的高中同學、推銷百科事典的中國人,“作為我也不明所以地覺得親切”。2003年我在東京見村上,村上特意強調這個短篇是根據小時候在神戶的“親身體驗寫出來的”。
   2004年9月,村上新出了這部名叫《天黑以後》的長篇小說,裏面再次出現了中國人、中國女孩。女孩同是十九歲,同樣漂亮甚至更漂亮,但不是大學生,而是由不法中國人偷運到日本接客的“妓女”。小說開始不久,悲慘場景就出現了:天黑以後她在情愛旅館接客時,因突然來了月經而被一個叫白川的日本人打得鼻青臉腫,衣物也被搶走,赤身裸體蜷縮在墻角吞聲掩泣,床單上滿是血跡。半夜在餐館裏獨自看書的女主人公瑪麗因為會講中國話,通過吹長號的大學生高橋的介紹,被旅館女經理找來當翻譯處理這場“麻煩”,故事情節由此鋪展開去。
   很難認為這個中國女孩的遭遇是這部小說的重心,所占篇幅也並不大,但她無疑是上下縱橫、虛實交錯的小說空間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點(point)。圍繞着這個點,不同的人表現出了不同的態度。情愛旅館女經理、職業拳擊手出身的阿薫對白川大為憤慨:“為了不讓報警,渾身上下剝個精光。卑鄙的傢夥,一文不值!”為了不饒過這個“暴打無辜女孩的傢夥”,她費了不少周折把監控攝像機裏的白川頭像用電腦打印下來,送給那個在背後操縱“妓女”的中國男人,以便由中國人將白川的耳朵割掉一隻。瑪麗則說“看第一眼我就想和她成為朋友,非常非常想……我覺得那個女孩現在徹底留在了我身上,好像成了我的一部分”。而高橋經過沉思後,則認為瑪麗的姐姐愛麗正在另一個類似情愛旅館的地方“遭受無謂的暴力,發出無聲的,流着看不見的鮮血”。事實上愛麗也在仿佛是白川辦公室那樣的房間裏沉睡,醒來後但覺身體變成了空洞,“迄今為止使她成其為她的器官、感覺、血肉和記憶被某人之手熟練地剝奪一空。結果,自己變得什麽也不是,徹底淪為僅僅為外部事物的通過提供方便的存在。”於是,愛麗的處境和中國女孩的遭遇之間果真有了一條令人深思的隱喻性紐帶。就這三個人態度來說,顯然是“善”或類似“善”的情感的流露。這裏,作者無疑肯定了“善”或類似“善”的力量,“善”(愛心)最後使瑪麗和愛麗雙雙獲得瞭解脫和再生,也可能使白川少一隻耳朵“戴不成眼鏡”、使中國女孩的遭遇不至於在異國夜晚完全化為零。
   不過相比之下,作者的註意力似乎更在於由中國女孩的遭遇這個“點”所折射出來的“惡”。惡的化身當然是白川,但白川的惡不同於那個騎越野摩托穿黑皮夾剋留褐色馬尾辮強迫同胞接客的中國男子的惡。概括起來,白川的惡或白川式的惡有這樣幾個特徵:一,“身高、體形和發型都極為普通,在大街上走碰頭也幾乎留不下印象”,是個外表沒有任何個性特徵的普通傢夥,但用阿薫的話說,“普通的傢夥纔最兇不過”。而這同愛麗房間裏用半透明面具掩住面部特徵——這也是其“真正令人懼怵之處”——的“無面人”在實質上正互為表裏。二,衣着考究,整潔利落,文質彬彬,根本看不出是嫖妓之人,“更不像野蠻毆打對方剝光衣服拿走那一類型”。三,作為電腦技師,不僅敬業,技術上也是“頭號高手”。無論多麽復雜的故障都能手到病除,用他的話說就是情況再糟糕也能“把球擊進穴位。”。四,近乎怯懦地神經質,精神壓力大。下班前“以嚴峻的神情久久凝視”和檢查自己映在鏡子裏的臉。回傢後睡不着覺,“身體在訴說實實在在的疲勞,無奈腦袋裏有東西不讓他睡,有什麽堵着不動,而他又無法躲開那個什麽”。五,絲毫沒有作惡意識和愧疚感。回傢前他在辦公室一件件取出從妓女身上剝下的衣服,臉上自始至終浮現出“這樣的物件為什麽會在這裏呢”的神情,冷靜得儼然“在發掘不遠的過去的寒傖的遺跡”。
   這些特徵表明,白川確乎是個普普通通的公司職員,他身上的優缺點也是常人可能有的優缺點,全然看不出是個
   “卑鄙的傢夥”,甚至他本人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卑鄙。說不定,他是單純地從交換價值這一角度看待自己的行為的——我出了錢,作為交換,你提供性服務;而你因突然來了月經未能提供,作為交換,理應挨打,一如因為我是電腦技師所以電腦壞了該我加班維修,因為加班晚了所以該由公司出錢讓我搭出租車回去,理所當然,天經地義。換言之,白川式的“惡”已不再是常規形態、傳統形態的惡,不再是“絶對惡”,而屬於超出善惡標準的、甚至超出了惡的惡,因而有可能是現代社會中更帶有普通性、更可怕的惡。
   其實“惡”很早就已出現在村上筆下,乃是橫穿村上小說世界的另一條幹流——雖然此前我們註意的大多是其作品主人公自我呵護之餘的“善”、愛心或溫情——例如《尋羊冒險記》中的“先生”、《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中的“夜鬼”、《奇鳥行狀錄》中的渡邊升和剝皮鮑裏斯,以及《海邊的卡夫卡》中的“父親”或“瓊尼·沃剋”等。但這些作品中的惡大體是“絶對惡”,並且比較模糊:人物形象模糊、行為方式模糊、時間地點模糊。但《天黑以後》中的則是“相對惡”。並且人物形象清楚:年齡三十五六,紮領帶穿皮鞋,架一副金邊小眼鏡,“長相給人以知性的印象”。行為方式清楚:揮拳毆打、剝光衣物拿走。時間地點清楚:晚間10時52分,“阿爾法城”情愛旅館404房間。惟一模糊的就是惡與善的界綫或者惡的本來面目,而這種模糊的惡或“無面人”的惡恐怕正是交換價值至上的、多元化的現代社會中的惡的主要形態。它既不同於恐怖分子的惡和薩達姆式極權主義的惡,又不同於太平洋彼岸霸權主義的惡,更不同於殺人放火等一般刑事犯罪分子的惡,它發生在日本社會又不局限於日本社會,因而是更應警惕的惡。
   而村上本人也早已透露了這方面的信息。他在2002年一次接受采訪當中談及寫完《海邊的卡夫卡》之後的打算時說:“往下我想在小說中寫的還是關於惡的,想從各個角度去思考惡的表現和形態……下回我想寫既是象徵性的又有細部現實感那樣的惡。歸根結底,惡這個東西並非獨立存在的,而是同卑鄙、怯懦、想像力匱乏等質素聯繫在一起的。”(《村上春樹編:少年卡夫卡》,新潮社2003年6月版)
   村上春樹為什麽要把“惡”安排為流經作品的一條幹流呢?為什麽對“惡”的發掘如此執著呢?我想首先是因為創作本身的需要。他在《海邊的卡夫卡》出版後不久接受采訪時說:“關於惡我始終都在思考。我認為,為了使我的小說具有縱深感和外延性,惡這個東西恐怕還是不可缺少的。我一直在思索如何描寫惡。”他認為寫小說是為了尋求同他人之間的Sympathy(同情)的呼應性或靈魂的呼應性,“為此就必須深入真正黑暗的場所、深入自己身上真正惡的部分,否則産生不了那種共振。即使能夠進入黑暗之中,而若在不深不淺的地方適可而止,也還是很難引起人們的共振的——我想我是在這個意義上認真構思惡的”。(《村上春樹談〈海邊的卡夫卡〉》,見《文學界》雜志2003年4月號)村上不止一次地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馬佐夫兄弟》是“自己心目中形式最理想的小說”
   (其次是《群魔》),他就是想寫這種包括惡在內的具有多重視點的“綜合小說”。衆所周知,陀思妥耶夫斯基這兩部作品在窺測、發掘和剖析人性內涵方面可謂出類拔萃之作。
   其次一個原因,在於村上對日本的歷史和現狀的思考和憂慮,以及由此産生的責任感。他在1995年11月與著名心理學家河合隼雄的對談中,一再強調日本戰後“儘管進行了許許多多重建,但本質上絲毫沒有改變”,沒有對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清算,沒有將那場暴力相對化,而采取了一種“曖昧”以至“狡猾”和“偽善”的態度,因而他對日本日後的走嚮懷有深刻的危機感,並且是從二十九歲開始寫小說以來就懷有的。但在“冷戰和經濟起飛時期,畢竟有一個社會框架,社會中還存在類似自然治愈力那樣的東西,而現在自然治愈力正在社會混沌狀態中搖晃和衰弱,frustration(失望)日益加深,所以纔會發生奧姆真理教事件”。(前引《文學界》)這使他愈發覺得日本在短時間內就可能出現相當大的變化,可能發生什麽甚至已經在發生了,這也促使他放棄了以前的
   detachment(超然),開始深入思考
   commitment(介入)這一問題。而如果要commitment,就勢必把筆鋒指嚮“惡”——歷史的惡、現實的惡、絶對的惡、相對的惡,以至超越善惡的惡。“尋找與社會上通行的善惡等基準和規範不同的綫路,是村上作品重要的motif(主題)”。(森達也《對二元論社會的反抗》,《朝日新聞》2004年11月12日)應該說,這一主題在《天黑以後》中得到了相當充分的體現。
   當然,關於這部小說的主題也有不同的看法,這裏略舉一二,以備讀者參考。2004年9月19日和11月12日《朝日新聞》分別發表了三浦雅士和香山理佳的評論。前者認為:“歸根結底,主題在於每一個人所懷有的秘密,不能訴諸語言的秘密、不能互相談論的秘密。不,秘密本身不是主題。對於懷有不能互相談論的秘密所帶來的悲哀,別人根本無法消除,所能做的無非悄悄並排坐下而已。此乃村上春樹獨特的主題、獨特的旋律、獨特的哲學。”後者表示的則是另一種觀點:“新作《天黑以後》講的是少女在一個晚間獲得再生的故事。似乎是說如今年輕人的再生和成長已不再發生於同社會相關的場所,而衹能發生於在飲食店那種狹小空間所接觸之人的範圍內。在這裏,村上大概想通過即物式描寫來正面迎擊年輕人的莫名其妙和日本社會的莫名其妙。”
   關於本書,最後還需要指出饒有興味的一點:書中以愛心使姐姐也使自己獲得再生的女主人公瑪麗,是個會講中國話的女孩,她從小上的是“中國人學校”,大學是在外國語大學學中文,並且即將赴北京留學。在村上二十幾年前寫的《去中國的小船》中,“我”坐在港口石階上,“等待空漠的水平綫上遲早會出現的去中國的小船。我遙想中國都市燦然生輝的屋頂,遙想那緑接天際的草原”
   。現在,去中國的小船終於從水平綫出現了,主人公即將朝着中國出發了……
   最後我想說的是,這篇譯序中有的觀點是在同此書的責任編輯、上海譯文出版社瀋維藩先生電話交談中産生的,因此不妨視之為我們共同的觀點。另外,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的小林康博先生和北京的顔峻先生為我在翻譯過程中遇到的音樂等方面的疑難問題提供了熱情而極具專業水準的幫助,在此謹一並緻以誠摯的謝忱。
   歡迎讀者朋友指出我筆下的不當之處或同我交流對這部作品的看法。來信仍請寄:266071
   青島市香港東路23號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我期待着。
   林少華
   2004年12月於窺海齋
   時青島海鷗翔集水天一色
天黑以後 1
  23:56
   眼睛看到的是一座都市。
   通過空中高飛的夜鳥的眼睛,我們從上空捕捉着都市的姿影。在廣阔的視野中,都市看上去仿佛是一個巨大的活物,或者猶如若幹生命體糾結形成的一個集合體。無數血管一直伸到無從捕捉的身體末端,血因此得以循環,細胞因此得以不斷更新。送出新的信息,回收舊的信息。送出新的消費,回收舊的消費。送出新的矛盾,回收舊的矛盾。身體隨着脈搏節奏而四處明滅、發熱、蠕動。時近午夜,活動的到底已經過去,但維持生命的基礎性新陳代謝仍在不屈不撓地持續着。都市發出地嗚嗚聲作為通奏低音就在那裏。沒有起伏的、單調的、然而含有某種預感的 嗚嗚聲 。
   我們的視綫特別選定光亮集中的一角對準焦點,朝着那個點靜靜下滑。五光十色的霓虹燈海洋。被稱為繁華街區的地段。大樓外墻安裝的幾個巨型數字屏幕雖以午夜為界陷入沉默,但店鋪的擴音器還在以誇張的低音無所顧忌地播放着hip-hop音樂①。擠滿年輕人的大型娛樂中心。刺耳的電子音。似乎剛剛聚飲歸來的一幫大學生。染着豔麗金發、從超短裙下面光溜溜地露出健美雙腿的十幾歲女孩們。為趕末班電車②而匆匆穿過十字路口的公司職員。儘管已是這個時間,但卡拉OK館仍在大張旗鼓地招攬客人。一輛外觀醒目的黑色面包車以儼然鑒賞市容的架勢緩緩駛過,窗玻璃上貼着漆黑的膠捲,令人想起深海中棲息的長有特殊皮膚和器官的生物。兩個年輕以緊張的神情在同一條街上巡邏,但幾乎沒有什麽引起他們的註意。此時此刻的街頭正以其自身原理運轉着。季節是秋末。無風,但空氣涼颼颼的。再過一點點時間,日期就要變更。
   我們位於“丹尼茲”飲食店內。
   雖無情調但很充分的照明,呆板冷漠的陳設和餐具,有經營工學的專傢們精細計算過的佈局,以低音量流淌的無害的背景音樂,訓練有素的店員。“歡迎光臨丹尼茲”。無論看哪一點,這傢店都是由可以交換的匿名性事務構成的。店內近乎滿員。
   我們環食一遍後,目光落在窗邊坐着的一個女孩身上。為什麽是她?為什麽不是別人?其理由不得而知。但不知何故,這個女孩偏偏吸引了我們的視綫——極其自然地。她坐在四人席地餐桌旁看書。一件帶帽子的灰色風衣,一條藍色牛仔褲,看樣子不知洗過多少回的褪色的黃色旅遊鞋。旁邊椅背上搭一件運動夾剋,這個看上去也絶不是新的。年齡像是大學新生。不是高中生,但某處仍帶有高中生遺韻。頭髮又黑又短又直。幾乎沒化妝,類似飾物的物件也沒戴。細長小巧的面龐,架一副黑邊眼鏡。眉間不時聚起顯得一本正經的皺紋。
   她看書看得相當入神,眼睛幾乎不從書頁上移開。厚厚的硬皮書,但因為包着書店送的書皮,不曉得書名。從她看書的嚴肅神情看來,有可能是一本內容艱澀的書。並非跳着讀,而像是一行一行細嚼慢咽。
   餐桌上有咖啡杯,有煙灰缸,煙灰缸旁邊有深藍色棒球帽,帽上有個波士頓紅襪隊③的B標記。戴在她頭上或許稍大了一點。相鄰座位上放着一個褐色皮革挎包,脹鼓鼓的,估計在短時間裏隨手塞了好多東西。她定時把咖啡杯送往嘴邊,但又不像喝得津津有味,無非因為眼前有咖而做為任務喝喝罷了。她突然想起似的把煙叼在嘴裏,用塑料打火機點燃,眯細眼睛,漫不經心地朝上噴出一口煙,旋即放在煙灰缸上。然後用指尖撫摸太陽穴,仿佛在消除頭痛的預感。
   店裏流淌的音樂是柏西·菲斯(Percy Faith)管弦樂團的《別傻了,女孩!》(Go Away Little
   Girl)。當然沒有人聽這玩意兒。形形色色的人在深夜的“丹尼茲”吃飯喝咖啡,而單身女客僅她一人。她不時從書上揚起臉看一眼手錶。但時間的進展似乎並不如意。也不像是在等什麽人。她一不四下打量,二不註意門口,衹是獨自看書,時而點一支煙,機械地端起咖啡杯,期待時間多少快一點推進。然而不用說,到天亮還有不少時間。
   她不再看書,目視窗外。從二樓窗口可以俯視熱鬧的街道。這一時刻上仍然燈火輝煌,人來人往。有處可去的人,無處可去的人。有目的的人,無目的的人。想留住時間的人,想推進時間的人。她望了一陣子如此雜亂無章的街頭光景,而後調整呼吸,目光重新落回書頁,朝咖啡杯伸出手。煙衹吸了幾口,以好端端的形狀在煙灰缸上化為灰燼。
   入口的自動門開了,進來一個細高個年輕男子。一件黑皮短大衣,一條皺巴巴的橄欖緑粗布褲,一雙褐色工作靴。頭髮相當長,亂蓬蓬的,大概這幾天偏巧沒有洗發的機會,也可能剛從某個茂密的灌木叢中鑽出,或者這種亂七八糟的發式對於他乃是自然而舒心的狀態亦未可知。很瘦,但與其說是時尚,給人的印象更像是營養不良。肩上挎一個大大的黑色樂器盒。管樂器。此外提一個骯髒的坤包,估計裏面塞着樂譜和其他零零碎碎的物品。右臉頰上有引人註目的很深的傷——似乎被利器剜過的短短的傷疤。除去這點,並無特別顯眼之處。極普通的青年。感覺上好像是迷了路的、性情溫和但不太機靈的雜種狗。
   負責導座的女服務生走過來,把他領到裏面的座位。走過看書女孩的餐桌旁。已經走過之後,年輕男子忽然想起什麽似的止住腳步,像倒膠捲一樣緩緩後退,返回女孩桌旁,歪起脖子,饒有興趣地註視女孩的面孔。他在腦袋裏搜索記憶,而這需要時間。此人無論做什麽都似乎需要時間。
   女孩覺察到動靜,從書上揚起臉,眯細眼睛,看着站在那裏的年輕男子。對方長得高,須仰視。兩人視綫相遇,男子微微一笑。一種表示沒有惡意的笑。
   他開始打招呼:“哎,錯了別見怪——你莫不是淺井愛麗的妹妹?”
   她不作聲,看着對方的臉,眼神猶如打量院子一角過於茂盛的灌木。
   “以前見過一次的,”男子繼續道,“唔——,記得你的名字叫尤麗,和你姐姐一字之差。”
   她小心地保持着視綫,簡潔地糾正錯誤:“瑪麗。”
   男子朝上竪起食指:“是了是了,是瑪麗。愛麗和瑪麗,一字之差。你肯定不記得我了吧?”
   瑪麗微微歪起脖子。不知是Yes還是No。她摘下眼睛放在咖啡杯旁邊。
   女服務生折回詢問:“二位是一起的?”
   “嗯,是的。”他回答。
   女服務生把食譜放在桌上。男子弓身坐在瑪麗對面,把樂器盒放在相鄰座位上,隨後突然想起似的問:“稍微坐一會可以麽?吃完馬上走,別的地方有人等我。”
   瑪麗微微蹙起眉頭:“這種話,難道不該最先出口?”
   男子思索此語的含義。“你在等人?”
   “不是那個意思。”瑪麗說。
   “那就是作為禮節問題?”
   “不錯。”
   男子點頭:“是啊,的確應該先問是否可以同坐,抱歉。不過,店裏很擠,我也不會打擾很久。可以?”
   瑪麗輕輕做了個聳肩動作,仿佛在說請便。男子打開食譜過目。
   “飯吃過了?”
   “肚子不餓。”
   男子苦起臉大致掃視了一遍食譜,“啪”一聲合上,置於桌上。“實際上沒必要打開食譜,無非裝裝樣子罷了。”
   瑪麗一聲不吭。
   “在這裏衹吃雞肉色拉,早已定下了。若讓我說,在‘丹尼茲’有吃的價值的衹有雞肉色拉。食譜上的東西倒是大致試了一遍。你在這裏可吃過雞肉色拉?”
   瑪麗搖頭。
   “不壞!雞肉色拉,加烤得咯嘣咯嘣的面包片,在‘丹尼茲’衹吃這兩樣。”
   “那為什麽一條條看食譜?”
   他用手指按平眼角的皺紋。“這個嘛,想想好了——走進‘丹尼茲’,食譜看也不看開口就要雞肉色拉,豈不太單調了?那一來,不等於說是為了貪吃雞肉色拉纔一次又一次來‘丹尼茲’的?所以裝模作樣大致打開一下菜譜,像是這個那個斟酌一番之後纔定下來的。”
   女服務生拿水過來,他點了雞肉色拉盒烤得咯嘣咯嘣的面包片。“要真正 咯嘣咯嘣 的,”他強調,“差一點點就烤焦那樣的。”並且要了飯後咖啡。女服務生將其輸入手裏的電子器具,讀了一遍確認。
   “再給他續一杯咖啡。”他指着瑪麗的咖啡杯說。
   “明白了,咖啡馬上送來。”
   男子註視着女服務生離去。
   “不喜歡雞?”他問。
   “不是不喜歡,”瑪麗說,“衹是在外面盡可能不吃雞。”
   “那又為何?”
   “因為連鎖店裏端出來的雞往往喂了莫名其妙的藥物,像催生素之類的東西。雞被關在又窄又黑的籠子裏,打很多很多針,吃含有化學成分的飼料長大,然後放在傳送帶上,用機器‘咔喳咔喳’擰斷脖子,拔毛也用機器。”
   “噢——!”他說。接着微微一笑,微笑時眼角皺紋深了。“喬治·奧威爾④式雞肉色拉。”
   瑪麗眯縫眼睛註視對方。她無法準確判斷自己是否受到了嘲笑。
   “那且不說,這裏的雞肉色拉可是不壞的呦!不騙你。”
   如此說罷,他忽然想起似的脫去皮大衣,疊起放在鄰座,而後在桌上“喀哧喀哧”地搓手。大衣下套着一件粗粗拉拉的緑色圓領毛衣,毛衣的毛綫也和頭髮一樣到處亂蓬蓬的。看來他是不怎麽修邊幅的那一類型。
   “上次見你,是在品川那傢賓館的遊泳池吧?兩年前的夏天。記得?”
   “多多少少。”
   “有我的好友,有你姐姐,有你,順便有我,一共四人。我們剛上大學,你好像高二。是吧?”
   瑪麗興味索然地點頭。
   “我的好友當時和你姐姐有一點交往,所以加上我算是來個double
   date⑤。從哪裏弄來了四張賓館遊泳池的招待票,你姐姐就把你領來了。可是你沒開口說過像樣的話,一直泡在遊泳池裏,像發育良好的海豚一樣遊來遊去。之後大傢走進賓館茶室吃冰淇淋,你要的是水蜜桃冰淇淋。”
   瑪麗皺起眉:“為什麽那樣的細枝末節都一件件記得這麽清楚?”
   “因為從來沒和吃水蜜桃冰淇淋的女孩約會過,況且,不用說你又是那麽可愛。”
   瑪麗漠然地看着對方的臉:“瞎說!你不是直勾勾地盯着我姐姐不放?”
   “是那樣的?”
   瑪麗以沉默作答。
   “那種情況說不定也是有的。”他承認,“不知為什麽,我清楚地記得她穿的遊泳衣非常小。”
   瑪麗取一支煙叼在嘴上,用打火機點燃。
   “跟你說,”他說。“倒不是我襢護‘丹尼茲’,但我覺得同或許多少有問題的雞肉色拉相比,吸一盒煙對身體的壞處好像更大。不這麽認為?”
   瑪麗不予理睬。
   “那時本該另一個女孩去的,不巧最後關頭她身體不舒服,結果我被硬拉去了,為了湊數。”她說。
   “所以情緒不太好。”
   “對你是記得的。”
   “真的?”
   瑪麗手指觸在自己右臉頰上。
   男子手摸臉頰上那道有深度的傷疤:“啊,你指這個。小時候,自行車騎太快了,在坡路上拐彎沒拐過來,差兩釐米右眼就失明了。耳垂也變形了,想看?”
   瑪麗皺起眉,搖了搖頭。
   女服務生把雞肉色拉和烤面包片端到桌上,往瑪麗的咖啡杯裏註入新的咖啡,繼而確認點的東西是否上齊。男子拿起刀叉,以熟練的手勢開始吃雞肉色拉。接着,他拿起烤面包片目不轉睛地看着,皺起眉頭。
   “無論怎麽叮囑要咯嘣咯嘣的,卻一次也沒烤出那樣的面包片,莫名其妙!以日本人的勤勞、高精尖文化以及丹尼茲連鎖店追求的市場原理來說,把面包片烤得咯嘣咯嘣理應不是什麽難事,對吧?然而不知為什麽偏偏做不到。連一片面包都無法烤得讓顧客滿意的文明有何價值可言?”
   瑪麗沒怎麽理會。
   “不過,你姐姐可曾是個美人。”男子自言自語似的說。
   瑪麗擡起臉:“哦,為什麽要用過去時⑥說?”
   “為什麽……衹是因為說的是過去的事,所以纔用過去時罷了,並不是說現在就不漂亮了什麽的。”
   “現在也很漂亮。”
   “那再好不過。不過嘛,說實話,我對淺井愛麗並不怎麽瞭解。高中時代倒是同班了一年,但那時沒正經說過話,或者不如說沒搭上話更合適。”
   “可是挺關心的吧?”
   男子把刀叉停在空中略加思考。“這關心嘛,也就類似知性好奇心吧。”
   “知性好奇心?”
   “心想:如果能同淺井愛麗那樣的大美人來一次幽會,那到底會是怎樣的心情呢?就是指這個。畢竟是可以當雜志模特那一類的女孩。”
   “這就是知性好奇心?”
   “一種。”
   “可是當時同愛麗交往的是你的朋友,你算是陪同吧?”
   男子嘴裏塞的滿滿的,點了下頭。他不慌不忙地花時間咀嚼。
   “總的來說,我這人屬於低調的,閃光燈習慣不來,更適合陪同那樣的角色——涼拌生菜絲啦炸薯片啦威猛樂隊⑦的小角色啦。”
   “所以不得不註意我。”
   “不過,怎麽說呢,你也曾十分可愛。”
   “喂喂,你這人生來就喜歡用過去時不成?”
   男子微笑道:“哪裏,不是這個意思,僅僅是從現在這個時刻坦率表達那時的心情。十分可愛,真的,儘管你幾乎沒跟我說話。”
   他把刀叉放在盤上,喝玻璃杯裏的水,用紙巾擦嘴角。
   “這麽着,在你遊泳的時間裏,我問淺井愛麗:你妹妹為什麽不太跟我說話呢?莫不是我存在什麽問題?”
   “怎麽回答你的?”
   “她說你平時就不怎麽主動和誰說話。還說你有點與衆不同,身為日本人,卻中國話比日本話講得還多。勸我不必介意,並非我有什麽特殊問題。”
   瑪麗默默地把煙頭熄滅在煙灰缸裏。
   “不是我有什麽問題?”
   瑪麗略一沉吟。“記不那麽清楚了,但我想不是你有什麽問題。”
   “太好了!相當耿耿於懷來着。當然我是有幾個問題的,但那終究是我自身的內在問題,若是那麽容易給人看出來可就麻煩了。特別是在暑假的泳池邊。”
   瑪麗確認似的再次看對方的臉:“我想我沒怎麽看出你的內在問題。”
   “這我就放心了。”
   “名字倒是想不起來了……”瑪麗說。
   “我的名字?”
   “嗯。”
   他搖頭道:“忘了也無所謂,平庸到極點的名字,自己都時不時的想忘掉。但自傢名字這東西,還真不容易忘掉。別人的名字嘛,即使非記不可的也轉眼忘個精光。”
   他像尋找不慎失去的東西似的往窗外瞥了一眼,然後重新註視瑪麗。
   “我一直百思莫解,為什麽那時你姐姐一次也沒有下水?儘管天氣又熱,又是好不容易纔去了一次漂亮的遊泳池。”
   瑪麗做出 那種事哪裏曉得 的神情。“因為不願意弄掉化妝,還用說!再說穿那樣的泳裝怎麽可能真的在水裏遊泳呢!”
   “是嗎。”他說,“同胞姐妹,活法也相當不同的嘛!”
   “畢竟各有各的人生。”
   男子就她說的琢磨了一番,而後開口道:“我們為什麽要走各自不同的人生道路呢?就是說,以你倆的情況為例,同一母親所生,同一家庭長大,一樣的女孩,可是性格的色調為什麽截然不同呢?岔路口是在哪裏出現的呢?一個是穿着像打旗語的小旗那麽大的比基尼,衹管魅力四射地躺在泳池邊,一個是身穿高中泳裝像海豚一樣在水裏遊個不停……”
   瑪麗看他的臉。“要我此時此地用不到兩百字嚮你作出解釋在你吃雞肉色拉的時間裏?”
   男子搖頭:“不,不是那樣的,衹是把忽然浮上腦海的東西——大概是好奇心吧——訴諸聲音罷了。你用不着回答,我衹是自己問自己。”他剛要吃雞肉色拉,轉念又繼續道:“我沒有兄弟姐妹,純粹是想知道一下,想知道兄弟姐妹相似到什麽程度,又從哪裏開始不同。”
   瑪麗沉默不語。男子依然手拿刀叉,若有所思地望了一陣子桌面上方的空間。
   他說:“看過一個故事,講的是兄弟三人漂流到夏威夷一座島上。是個神話,過去的。小時候看的,準確情節忘了,大體是這樣的——年輕的三兄弟出海打魚,遇上風暴,在海上漂流了很長時間,漂到沒人住的海島岸邊。島很漂亮,長着椰子樹什麽的,果實壓彎了樹枝,島正中聳立着一座很高很高的山。那天夜裏,神人出現在三人的夢裏,說道:在前方不遠的海岸上,你們會發現三塊圓形巨石,隨便你們把巨石推去哪裏。巨石停住的地方就是你們分別生存的場所,地方越高看到的世界越遠。至於到底去哪裏,是你們的自由。”
   男子喝着水打住了。瑪麗的神情似乎漠不關心,但耳朵聽得分明。
   “到這裏聽明白了?”
   瑪麗點了下頭。
   “想聽下去?沒興趣就算了。”
   “如果不長的話。”
   “沒多長,故事算是簡單的。”
   他又喝了口水,繼續下文。
   “神人說的不錯,三兄弟在海岸上發現三塊大石頭,並按神人的吩咐滾動石頭。石頭非常大非常重,滾動都很吃力,往坡路上推就更辛苦了。最小的弟弟最先開口道:‘兩位哥哥,我就在這兒了。這兒離海邊近,又能捕到魚,完全過得下去,不跑那麽遠看世界也沒關係。’年長的兩人繼續前進。但來到山腰時,老二開口了:‘哥,我就在這兒了。這兒到處有水果,生活完全沒問題,不跑那麽遠看世界也不礙事。’老大繼續在坡路上爬。路很快變得又窄又陡,但他不灰心。一來他性格頑強,二來想盡可能往遠一些看世界。他拼出渾身力氣繼續往上推石頭。一連幾個月幾乎不吃不喝,終於把那石頭推上了高山頂端。他在那裏停下眺望世界。此刻,他可以比任何人都遠地縱覽世界。那裏既是他居住的場所。寸草不生,飛鳥不過。說起水分,衹能舔食冰霜;說起食物,衹能嚼食苔蘚。但他不後悔,因為可以將世界盡收眼底……如此這般,夏威夷那座島的山頂至今日剩有一塊孤零零的大圓石。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沉默。
   瑪麗發問了:“故事裏可有類似教訓的東西?”
   “教訓大概有兩點。一點是,”他竪起一根手指。“人各自不同,即便是兄弟。另一點是,”他竪起第二根手指。“如果真的想知道什麽,人就必須付出相應的代價。”
   “我倒是覺得下面兩個人選擇的人生方式地道些。”瑪麗述說意見。
   “那是。”他承認。“誰都不願意跑到夏威夷舔霜吃苔蘚活命,的確。但老大想盡量往遠觀看世界,他無法抑製這種好奇心,不管為此付出的代價有多大。”
   “知性好奇心。”
   “正是。”
   瑪麗思索着什麽,一隻手放在厚厚的書上。
   “就算我彬彬有禮地詢問看什麽書,想必你也不會搭理我的吧?”他說。
   “有可能。”
   “書看上去好重嘛。”
   瑪麗默然。
   “書的尺寸好像不是女孩子平時放進包裏帶着走的那種。”
   瑪麗依然保持沉默。他不再問了,接着吃東西,這回一聲不響地專心對付雞肉色拉,吃的一點不剩,又花時間咀嚼,喝很多水,讓女服務生添了幾回。最後一片面包也吞了下去。
   “你傢像是住在日吉那邊吧?”他說。吃罷的碟盤已經撤下。
   瑪麗點頭。
   “那,末班車趕不上了。搭出租車倒也罷了,電車可是要到明天早上纔有嘍。”
   “那點事曉得的。”瑪麗說。
   “曉得就好啊。”
   “住在哪裏我不知道,不過怕你也是沒有末班車了吧?”
   “高圓寺。不過我一個人住,再說反正要一直練到早上,況且一旦需要,同伴有車。”
   他“咚咚”輕拍旁邊的樂器盒,像拍愛犬的腦袋。
   “樂隊在附近一座樓的地下室裏練習呢。”他說,“那裏出多大聲都沒人抱怨。暖氣幾乎不靈,這個季節是夠冷的,但因為免費使用,所以也
   挑剔不得。”
   瑪麗的目光落在樂器盒上:“那,可是長號?”
   “正是。蠻懂行的嘛!”他略顯吃驚。
   “長號的形狀是知道的。”
   “唔。不過麽,連世間存在長號這種樂器都不知道的女孩也是相當不少的。啊,也是難怪。米剋·賈格也好埃利剋·剋拉普頓也好,都不是靠
   吹長號當上明星的。若問吉米·亨德裏剋斯和皮特·湯森是不是在臺上弄壞過長號,不至於。弄壞的肯定都是電吉他。弄壞長號衹能招來嘲笑。”
   男子往女服務生端來的咖啡裏加入奶油,啜了一口。
   “上初中的時候,偶然在舊唱片店裏買了一張名叫《布魯斯女人》的爵士樂唱片,很舊很舊的密紋唱片。何苦買那麽一張東西呢?想不起來了。因為那以前聽都沒聽過什麽爵士樂。反正A面第一支麯是《天黑以後的五點俱樂部》(Five
   Spot Afterdark),好得叫人喘不過氣。吹長號的是卡蒂思·弗拉。最初聽的時候,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心想是的,這就是自己的樂器。我和長號,命運之約。”
   男子哼出《天黑以後的五點俱樂部》最初八小節。
   “知道的,那個。”瑪麗說。
   他滿臉睏惑:“知道?”
   瑪麗哼出下面的八小節。
   “你怎麽知道?”他問。
   “知道了不行?”
   男子放下咖啡杯,輕輕搖頭:“哪裏是什麽不行……不過麽,總有些難以相信,如今居然有知道《天黑以後的五點俱樂部》的女孩子……啊,也罷,總之給卡蒂思·弗拉迷得神魂顛倒,就這樣開始了長號練習。嚮父母借錢買了一把二手樂器,加入學校的吹奏樂俱樂部,從高中時代就搞起了樂隊那樣的玩意兒。一開始做的像是搖滾樂隊的伴奏,類似過去的‘神奇發電廠’⑧(Tower
   of Power)那樣的角色。‘神奇發電廠’知道的?”
   瑪麗搖頭。
   他說:“無所謂。過去搞那種東西來着,現在專門搞地地道道的爵士樂了。我上的那所大學沒什麽了不得的,但樂隊不壞。”
   女服務生來加水,他謝絶了,隨即掃一眼手錶:“到時間了,得走了。”
   瑪麗無語,表情像在說又不是有人留你。
   “可誰都不會準時的。”他說。
   瑪麗對此也未置一詞。
   “喂,替我嚮你姐姐問好可以的吧?”
   “那個,自己打電話不就行了?我們傢電話不是知道的麽?再說,問好也好什麽也好,連你的名字都不曉得嘛!”
   他略一沉吟。“問題是往你傢打電話你姐姐接起時,到底說什麽好呢?”
   “商量開高中同學會啦……隨便什麽都想得起來的吧?”
   “不太善於說話,本來就。”
   “和我像是說了相當不少。”
   “不知何故,和你能說。”
   “不知何故和我能說。”瑪麗復述對方的話,“面對我姐姐卻說不來?”
   “怕是。”
   “可是因為知性好奇心太強烈了?”
   是不是呢這樣的曖昧神情從他臉上浮現出來。他剛要說什麽,又轉念作罷,深深嘆了口氣,而後拿起桌面上的帳單,在腦袋裏計算款額。
   “我這份放下,過後替我一起付沒關係的?”
   瑪麗點頭。
   男子的視綫落在她的書上,遲疑了一下說道:“跟你說——也許我多管閑事——發生什麽了不成?例如跟男朋友鬧彆扭啦和傢裏人吵翻啦……我是指為什麽要一個人在街上待到早上。”
   瑪麗戴上眼鏡,定定地嚮上看對方的臉。位於那裏的沉默是緊密的、冷冷的。男子舉起雙手,朝她攤開手心,為自己的多嘴表示道歉。
   “早上五點來鐘,我想我還會來這裏吃點東西。”他說,“反正要填肚子,但願還能遇上你。”
   “為什麽?”
   “這——,為什麽呢?”
   “不放心?”
   “也是有的。”
   “希望我替你問候我姐姐?”
   “那或許也是有的。”
   “我姐姐肯定分不清楚長號和面包烤爐的區別。GUCCI和PRADA⑨的區別倒是一眼就看得出。”
   “人各有戰場。”他淡淡一笑,隨即從大衣袋裏取出手册,用圓珠筆寫了什麽,撕下那頁遞給她。“我的手機號碼。有什麽往這裏打電話。呃——,你有手機?”
   瑪麗搖頭。
   “就有那個感覺。”他欽佩似的說,“直覺悄悄告訴我的:這個女孩肯定不喜歡手機。”
   男子拿起長號盒站起,穿上皮大衣,臉仍留有笑影。“再見!”
   瑪麗面無表情地點頭,接過的紙片看也不正經看就放在帳單旁邊。然後調整呼吸,手托下巴,回到書上。店裏低聲流淌着巴特·巴恰拉剋⑩的《四月的傻瓜》(April
   Fool)。
   (註:①20世紀80年代前期在紐約黑人之間興起的感覺新穎的文化,如搖滾樂、霹靂舞等。——譯者註,下同。
   ②指電氣列車
   ③Boshon Red
   Sox,美國棒球隊名稱,大本營在馬薩諸塞州波士頓。
   ④George
   Orwell,英國小說傢、評論傢(1903-1950)。著有《動物王國》和《一九八四》等諷刺極權體製的寓言、預言小說。
   ⑤兩對男女一起約會,雙重幽會。
   ⑥日語有過去、現在、將來三種時態之分。
   ⑦威猛(Wham!)樂隊是上世紀80年代最成功的英國流行樂隊,主要成員有喬治·邁剋爾(George
   Michael)和安德魯·維治利(Andrew Ridgely)
   ⑧20世紀70年代著名的放剋樂隊。
   ⑨均為意大利産高檔手提袋、衣服等流行商品的商標名。
   ⑩Burt
   Bacharach,美國通俗歌麯作麯傢、詞作傢、指揮傢(1929-)。)
首頁>> >> 黑白两道>> 村上春树 Murakami Haruki   日本 Japan   令和   (1949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