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中国经典>> 羅貫中 Luo Guanzhong   中國 China   元明   (1330年1400年)
三國演義 Romances of the Three Kingdoms
  是我國最早的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描寫了三國時期的歷史故事,集體表現了統治者之間政治和軍事鬥爭。該書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刊印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分24捲,240則,每則一個七言標題。此後新的刊本迭出,捲數、回目、引用詩詞等均有改動。清康熙時,毛綸、毛宗崗父子對《三國志演義》進行了修訂,遂成為最通行的本子。今有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版。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我國古代歷史演義小說的代表作。明代小說傢羅貫中依據有關三國的歷史、雜記,在廣泛吸取民間傳說和民間藝人創作成果的基礎上,加工、再創作了這部長篇章回小說。作品寫的是漢末到晉初這一歷史時期曹魏、蜀漢、孫吳三個封建統治集團間政治、軍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復雜鬥爭。通過這些描寫,揭露了社會的黑暗與腐朽,譴責了統治階級的殘暴與姦詐,反映了人民在動亂時代的苦難和明君仁政的願望。其結構宏偉而又嚴密精巧,語言簡潔、明快、生動。小說也反映了作者對農民起義的偏見,以及因果報應和宿命論等思想。戰爭描寫是《三國演義》突出的藝術成就。這部小說通過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鬥爭,運用誇張、對比、烘托、渲染等藝術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諸葛亮、曹操、關羽、張飛等一批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註】。《三國演義》標志着歷史演義小說的輝煌成就。在傳播政治、軍事鬥爭經驗、推動歷史演義創作的繁榮等方面都起過積極作用。
  《三國演義》的版本主要有明嘉靖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和清毛宗崗增刪評點的《三國志演義》。
  (註:《三國演義》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1191人,其中武將436人,文官451人,漢、三國、晉的皇裔、後妃、宦官等128人,其他176人。 有的評論認為這部作品在藝術上的不足之處是人物性格缺乏發展變化,有的人物渲染誇張過分導致失真。)
  
  【作者介紹】
  
  《三國演義》的作者是誰,至今並無定論。不過一般認為是羅貫中。
  羅貫中,名本,別號湖海散人。生卒年及生平不詳。相傳為太原清源人(今太原市清徐縣),其祖籍四川成都府,先祖羅仲祥後唐時仕青州(即今清徐),後因原籍水災且路遠途遙落籍太原清源,遷居城西白馬山(今白石溝)寺溝村;其父羅錦生有六子,羅貫中行居第二。或云其師傅為施耐庵。也有記載說曾當過元末起義軍首領張士誠的謀士。著有《三國志通俗演義》、《三遂平妖傳》、《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等。
  另一版本介紹:
  羅貫中(1330——1400),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傢、戲麯傢,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竜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滸傳》、代表作《三國演義》等。
  
  【演義年表】
  
  漢章帝以來,東漢政府一直處於宦官集團與外戚集團的權力鬥爭,這兩大集團力量的互相鬥爭,形成了東漢獨特的政治局面;權力每次交接,無不伴隨大規模的殺戮,嚴重削弱了東漢帝國的勢力。
  公元184年,中國大地上爆發了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的、規模空前的農民起義;東漢政府為了鎮壓黃巾起義,一方面放權到州牧、太守,一方面默認並支持地主階層組織私人武裝,對抗起義軍。經過近一年的較量,基本上把黃巾軍鎮壓下來。但是經過黃巾起義,東漢政府已經遙遙欲墜,加上權力下放到州、郡一級和容許地主階層擁有私人武裝;各州牧、太守紛紛擁兵自重,地方豪強為了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體,並推舉德高望重或有能力的當塢帥,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
  公元189年,靈帝亡,劉辯即位;宦官和外戚展開新一輪權力爭奪,為了在權力爭奪中取得决定性勝利,何進聽取袁紹建議,徵調四方猛將、英雄豪傑率兵入京,造成董卓亂政;地方勢力藉口討伐董卓,紛紛招兵買馬,後王允計殺董卓,西涼軍閥再度把持政權,並互相拼殺;而各地軍閥為了搶奪地盤,紛紛兵刃相交,亂世正式來臨。
  公元196年,盤踞袞州的曹操擊敗呂布,聽取部下的意見,推行屯田,並西迎獻帝,取得了無與倫比的政治優勢,其後擊敗劉備、袁術、呂布等,占有袞、司隸和徐州、青州的一部分;河北的袁紹也攻剋易京,徹底消滅軍閥公孫瓚,占據了冀州、幽州、並州、青州的絶大部分,成為最大的割據勢力;江東的孫策先後打敗許貢、王郎等人,占有會稽、丹陽、吳郡等地,在江東立穩了陣腳。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焉、劉璋父子也成為軍閥中的有力競爭者。
  公元200年,袁紹挑選10萬精銳步兵,騎兵萬餘,南下與青少年好友曹操爭鋒,曹操先後擊殺袁紹勇將顔良、文醜後勒兵官渡;袁紹在正面戰場無法撕開曹操防綫,同時在青州、並州和曹操後方汝南開展第二戰場,先後被曹操采取相應措施一一瓦解。後曹操放火燒掉袁紹屯放於烏巢的軍糧等軍用物資;袁紹大將張郃、高覽投降曹操,袁軍士氣全無,曹操乘機發動大反攻,殺萬餘,俘虜7萬餘。其後袁紹一蹶不振,二子爭位,曹操加以利用,公元207年,曹操遠征烏丸,出其不意,大勝,平定了北方,一舉成為最強大的軍閥。江東孫策準備在曹操和袁紹决戰時偷襲許昌,不料正在加緊策劃的時候給刺客刺殺,傷重身亡,其弟孫權即位,加強了對南方發展的力度。
  公元208年,荊州牧劉表病死,幼子劉琮在地方豪強蒯良、蒯越兄弟和舅舅蔡瑁的支持下當上了荊州牧;寄居劉表的劉備和江東孫權也加緊搶奪荊州;曹操知道劉表死亡後,馬上率領精銳騎兵5000,輕裝簡備,日夜兼程,南下搶奪荊州;並於長坂擊潰南逃的劉備;劉琮投降,曹操拘有荊州大部分。孫權、劉備為了對抗曹操,聯合起來共同對付曹操,208年11月,曹操率領14、5萬大軍,水陸並進,進軍赤壁,與孫劉聯軍對持。周瑜用黃蓋計,大燒曹操連環船,加上曹軍水土不服,大敗而歸,荊州所受降的水軍全部死亡或者投降。曹操失去了水軍和部分的嫡係部隊,急劇上升勢頭受到嚴重打擊,從此致力於北方。赤壁之戰後期,周瑜與曹仁在南郡展開激烈爭奪,劉備乘機搶奪了荊州南部四郡,並派關羽北上攻打襄陽,被守將樂進擊敗;經過一年的爭奪,曹仁不得不奉命撤回襄陽,徹底失去了南下的據點;同時,孫權從合肥方向進攻也被曹軍挫敗。
  公元211年,劉備聽取謀士龐統、諸葛亮的建議,留關羽鎮守荊州,自己帶領大軍藉口抵抗張魯,入川謀取益州;經過3年的爭奪,終於奪取了益州。從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公元214,曹操藉口進攻張魯,挑撥關中割據勢力馬超、韓遂等公開作反;曹操乘機消滅關中勢力並一舉攻下割據漢中的張魯;劉備恐懼曹操乘機攻擊成都,馬上嚮孫權退步。公元218年,劉備在攻取三巴後,親自帶領主力部隊北上爭奪漢中,擊殺漢中守將夏侯淵;曹操不得不親自到漢中前綫指揮作戰,無法輓回敗局,不得不退出漢中,也失去了進軍益州的據點,三國勢力達到了平衡,鼎立局面正式出現。
  公元219年,關羽受劉備勝利勝利攻取漢中的鼓舞,出兵進攻襄陽,遇上山洪爆發,水淹曹軍於禁所督7支救兵,包圍襄陽、樊城;曹操馬上派遣徐晃領軍救援曹仁,同時和孫權達成短暫同盟,徐晃於襄陽城外擊敗關羽;孫權以呂蒙為都督,偷襲南郡,並利用政治手段來鞏固在荊州的統治,擒殺企圖逃走的關羽;徹底粉碎了劉備利用南郡為據點北上攻取襄陽並乘機進軍中原的戰略。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即位,同年稱帝,國號魏;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229年,孫權進位稱帝,國號吳;三國纔正式出現。
  公元222年,劉備遣將軍吳班、陳式督水軍進入夷陵地區,鎖江東西岸;自己帶領步兵主力,準備奪回南郡。孫權求和不成,任命陸遜為都督,領50000大軍,橫兵夷陵,阻擋劉備大軍,並利用劉備補給綫長遠的優勢;劉備求戰不成,士氣日益衰減,加上天氣炎熱,放鬆戒備;陸遜利用這一有利形勢,先是派朱然帶領水軍主力,截斷劉軍歸路,然後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劉備經此一役,元氣大損,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本,自己也死於白帝城。
  公元229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利用魏文帝曹丕病故,出師漢中,北伐曹魏;派趙雲為偏師,揚言從斜𠔌攻打長安,吸引曹魏主力;自己親自帶領萬軍,從祁山出發,準備奪取關西。曹睿親臨長安,派大將軍曹真帶領10萬大軍攔阻趙雲,同時派駐防關中的名將張郃帶領5萬精銳部隊日夜兼程救援祁山。張郃在街亭大敗蜀漢先鋒馬謖,諸葛亮失去了街亭,處處為張郃所製,無奈衹有退兵。後蜀漢多次出兵,都被對手張郃、司馬懿所牽製,由於補給不足,不得不退兵。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與司馬懿對陣於五丈原;司馬懿堅守不出;8月,諸葛亮病亡,蜀漢退兵。
  公元241年,司馬懿發動政變,一舉消滅曹魏宗親曹爽勢力;255年,257年,司馬師、司馬昭分別平定曹魏餘黨;確立了西晉的基礎。
  公元263年,曹魏以鐘會、郭淮、諸葛緒帶領共18萬大軍進攻蜀漢。鄧艾率兵3萬多,自狄道嚮甘鬆、沓中,進攻駐守在此的姜維;諸葛緒率3萬多人馬,自祁山嚮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鐘會率主力10餘萬人,分別從斜𠔌、駱𠔌、子午𠔌,進軍漢中;取漢中後與姜維相對於劍閣。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小路歷經艱辛,突然出現在成都附近,諸葛亮子諸葛瞻戰死,後主阿鬥遂投降;蜀漢滅亡。
  公元265年,司馬炎廢曹奐稱帝,改國號晉。
  公元279年12月,王渾出江西,王戎嚮武昌方向進攻,鬍奮出擊夏口,杜預自 駐地襄陽進軍江陵,王戎、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順江流而下,大舉進攻東吳。公元280年,王渾於三山擊潰東吳丞相張悌主力,不久,吳主孫皓投降;西晉統一全國,三國正式宣告結束。
  
  【歷史年表】
  
  184年2月:黃巾起義爆發。
  10月:張角病死。
    187年:曹操任東郡太守。
  189年9月:董卓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立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
  12月:曹操號召各路諸侯一同起兵討伐董卓。
  190年1月:各路諸侯起兵反董卓。董卓令李儒毒死弘農王(少帝),卒年15歲。
  190年2月:董卓火燒洛陽,遷都長安,洛陽古都殘破。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
  191年:孫堅破董卓,斬都督華雄。袁紹奪冀州牧韓馥的冀州,自領州牧。
  192年4月:王允設連環計,呂布殺死董卓。
  6月:李傕、郭汜圍長安,殺王允,敗呂布。曹操擊敗青州黃巾軍,收編為“青州兵”,實力得以壯大。孫堅攻擊劉表,中流矢戰死。
  193年:曹操東徵徐州,大敗陶謙。
  194年:呂布攻擊曹操。 陶謙病亡,劉備領徐州牧。
  195年10月:曹操領兗州牧。孫策攻打江東大敗劉繇。李傕、郭汜爭奪獻帝。
  196年7月:獻帝在楊奉等人護送下,回長安。呂布占徐州,劉備投曹操。曹操始興屯田,將獻帝迎奉到許。
  197年:袁術在壽春稱帝。曹操討伐張綉,失敗(宛城之戰)。袁紹占領冀、幽、青、並四州。
  198年9月:呂布攻打劉備,破小沛。
  198年12月:曹操擒殺呂布。周瑜同小喬成親。
  199年11月:張綉投降曹操。董承與王子服等密謀除曹操。孫策襲取廬江,敗劉勳。劉備討伐袁術,袁術病死。
  200年:曹操誅殺董承一夥。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位。陳琳為袁紹撰寫討曹檄文,官渡之戰開始。
  10月:曹操偷襲烏巢。
  201年:曹操擊敗袁紹於倉亭。劉備投奔劉表。
  202年5月:袁紹病死。
  203年:孫權討伐黃祖。
  204年:曹操平定冀州。遼東公孫度死,子公孫康繼位。
  205年: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曹操平定並州。
  207年8月:曹操大破烏桓,消滅袁氏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曹操從南匈奴贖回蔡文姬。
  208年6月:曹操封為漢丞相。
  7月:曹操南徵劉表。
  8月:劉表病死。曹操殺孔融。
  9月:劉琮投降曹操。
  11月:赤壁之戰,曹操被孫劉聯軍打敗。
  209年10月:劉備與孫權之妹孫仁成親。
  210年:曹操建成銅雀臺。周瑜在巴丘病故。
  211年:曹操攻破馬超、韓遂。劉備入川。
  212年10月:曹操南下進攻濡須口。劉備駐紮葭萌關。孫權移治所秣陵,改名建業。
  213年5月:漢獻帝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
  214年5月:孫權攻破宛城。
  7月:孫權進攻合肥,被張遼擊敗。
  10月:獻帝、伏後與國丈伏完密謀除曹操,事泄,曹操誅殺衆人。劉璋投降劉備,劉備自領益州牧。
  215年7月:曹操徵張魯。
  11月:張魯降曹操。逍遙津之戰。曹操在濡須打敗孫權。
  216年:曹操稱魏王。
  217年2月:曹操進攻濡須口,孫權敗。
  218年:曹彰大破烏桓軍,鮮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7月:劉備進位漢中王。關羽水淹七軍。
  10月:關羽失荊州,被孫權殺害。
  220年1月:曹操病故。
  10月:曹丕稱帝,建魏國。改元黃初,追謚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221年4月:劉備稱帝,建元章武。劉備起兵伐吳,張飛遇害。
  222年:孫權稱吳王(曹魏藩王)。彝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大敗劉備。建元黃武。
  223年4月:劉備死於白帝城,劉禪繼帝位。
  8月:曹丕五路伐蜀。蜀吳重修和好。雍闓叛亂。
  225年:諸葛亮南徵。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平定蜀國南方。
  226年:曹丕病亡,謚號文帝。曹睿繼位。
  12月:曹睿封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孫權圍攻江夏,兵敗。
  227年:諸葛亮上書北伐。
  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姜維降蜀。馬謖失街亭。周魴詐降誘曹魏攻吳,陸遜大敗曹休。諸葛亮第二次北伐。
  229年:孫權稱帝,建元黃竜。諸葛亮第三次北伐。
  230年:吳派衛溫、諸葛直航海到夷洲。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曹真病亡。
  231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
  234年:諸葛亮六出祁山。
  8月: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吳大舉攻魏合肥。
  235年1月:曹睿封司馬懿為太傅。馬鈞製造司南車和水轉百戲。
  237年:遼東公孫淵自立為燕王。
  238年:司馬懿平遼東,殺公孫淵。倭邪馬臺女王卑彌呼派使者到魏,魏封卑彌呼為“親魏倭王”。
  239年1月:明帝曹睿亡,曹芳繼位。
  240年:蜀將張嶷平定蠻族之亂。
  241年:魏國在淮河興修水利。
  242年:孫權派軍攻打海南島。
  244年:曹爽派兵攻打蜀漢不利,傷亡慘重。
  245年:吳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爭權,陸遜因受牽連,憂憤而死。
  246年:毌丘儉兩度攻破高句麗。
  247年:蜀姜維出隴右攻魏,接應附蜀的羌、鬍部落。
  248年:司馬懿被封為丞相。
  249年1月:司馬懿殺曹爽一夥。夏侯霸叛魏降蜀。姜維伐魏。
  250年:孫權廢太子孫和為庶人,賜魯王孫霸死,立孫亮為太子。姜維攻魏西平失敗。
  251年:魏國太尉王凌陰謀叛變,被司馬懿平定。
  7月:司馬懿亡。
  252年:司馬懿長子司馬師為大將軍。孫權亡,太子孫亮繼位。司馬昭攻吳,失敗。
  253年:諸葛恪進攻魏國,無功而返。姜維攻魏狄道失敗。吳孫峻誅殺諸葛恪。
  254年9月:司馬師廢曹芳為齊王。
  10月:高貴鄉公曹髦繼位。吳 孫英謀殺孫峻未果。
  255年:魏鎮東將軍毌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討伐司馬師。司馬師亡。司馬昭為大將軍。姜維攻魏狄道,先勝後敗。
  256年4月:司馬昭討伐諸葛誕。姜維伐魏被鄧艾擊敗。吳孫峻死,弟孫琳專吳政。孫綝殺死滕胤等人。
  257年:魏諸葛誕與孫吳聯合起兵反魏。姜維出駱𠔌攻魏失敗。
  258年:魏軍攻破壽春,斬諸葛誕。孫綝廢吳帝孫亮為會稽王,立琅琊王孫休為帝。孫休與丁奉設計殺死孫綝。
  260年5月:賈充、成濟殺死曹髦。
  6月:曹奐繼位。
  262年10月:姜維攻魏,被鄧艾擊敗,退屯沓中。
  263年:司馬昭三路伐蜀,蜀亡。
  264年:鐘會和姜維密謀叛亂,失敗被殺。司馬昭稱晉王。吳帝孫休亡,孫皓繼位。
  265年:司馬昭亡,其子司馬炎繼任晉王。
  12月:司馬炎廢曹奐為陳留王,自稱晉武帝,建立西晉,魏亡。
  271年:吳孫皓出兵攻晉,因士兵怨恨而止。
  272年:司馬炎派楊肇、羊祜等率軍支持戰略要地西陵。陸抗大敗楊肇,殺步闡。
  277年:晉文鴦擊破鮮卑族。
  278年:羊祜死,杜預駐紮襄陽。
  279年:西晉出動六路兵馬攻打吳國。
  280年:西晉消滅吳國,吳帝孫皓投降,吳亡。
  至此,三國結束。
  
  【作品回目】
  
  第 一 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 二 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何國舅謀誅宦竪
  第 三 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第 四 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謀董賊孟德獻刀
  第 五 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第 六 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匿玉璽孫堅背約
  第 七 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孫堅跨江擊劉表
  第 八 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第 九 回 除暴兇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第 十 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報父仇曹操興師
  第 十一 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第 十二 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曹孟德大戰呂布
  第 十三 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楊奉董承雙救駕
  第 十四 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第 十五 回 太史慈酣鬥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第 十六 回 呂奉先射戟轅門曹孟德敗師淯水
  第 十七 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曹孟德會合三將
  第 十八 回 賈文和料敵决勝夏侯惇拔矢啖睛
  第 十九 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白門樓呂布殞命
  第 二十 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董國舅內閣受詔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關公賺城斬車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第二十三回 禰正平裸衣駡賊吉太醫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國賊行兇殺貴妃皇叔敗走投袁紹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關雲長挂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裏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第二十八回 斬蔡陽兄弟釋疑會古城主臣聚義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斬於吉碧眼兒坐領江東
  第 三十 回 戰官渡本初敗績劫烏巢孟德燒糧
  第三十一回 曹操倉亭破本初玄德荊州依劉表
  第三十二回 奪冀州袁尚爭鋒决漳河許攸獻計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亂納甄氏郭嘉遺計定遼東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隱滄單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元直走馬薦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决策戰長江孫氏報仇
  第三十九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第 四十 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諸葛亮火燒新野
  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竜單騎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張翼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衆議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孫權决計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會蔣幹中計
  第四十六回 用奇謀孔明藉箭獻密計黃蓋受刑
  第四十七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龐統巧授連環計
  第四十八回 宴長江曹操賦詩鎖戰船北軍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
  第 五十 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孔明一氣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諸葛亮智辭魯肅趙子竜計取桂陽
  第五十三回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第五十四回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孔明二氣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孔明三氣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臥竜吊喪耒陽縣鳳雛理事
  第五十八回 馬孟起興兵雪恨曹阿瞞割須棄袍
  第五十九回 許諸裸衣鬥馬超曹操抹書問韓遂
  第 六十 回 張永年反難楊修龐士元議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趙雲截江奪阿鬥孫權遺書退老瞞
  第六十二回 取涪關楊高授首攻雒城黃魏爭功
  第六十三回 諸葛亮痛哭龐統張翼德義釋嚴顔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計捉張任楊阜藉兵破馬超
  第六十五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劉備自領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關雲長單刀赴會伏皇后為國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
  第六十八回 甘寧百騎劫魏營左慈擲杯戲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輅知機討漢賊五臣死節
  第 七十 回 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老黃忠計奪天蕩山
  第七十一回 占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衆
  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曹阿瞞兵退斜𠔌
  第七十三回 玄德進位漢中王云長攻拔襄陽郡
  第七十四回 龐令明擡櫬决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第七十五回 關雲長颳骨療毒呂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關雲長敗走麥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關公顯聖洛陽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風疾神醫身死傳遺命姦雄數終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侄陷叔劉封伏法
  第 八十 回 曹丕廢帝篡炎劉漢王正位續大統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張飛遇害雪弟恨先主興兵
  第八十二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先主徵吳賞六軍
  第八十三回 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第八十四回 陸遜營燒七百裏孔明巧布八陣圖
  第八十五回 劉先主遺詔托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徵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
  第八十八回 渡瀘水再縛番王識詐降三擒孟獲
  第八十九回 武鄉侯四番用計南蠻王五次遭擒
  第 九十 回 驅巨善六破蠻兵燒藤甲七擒孟獲
  第九十一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趙子竜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薑伯約歸降孔明武鄉侯駡死王朝
  第九十四回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剋日擒孟達
  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武侯彈琴退仲達
  第九十六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周魴斷發賺曹休
  第九十七回 討魏國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第九十八回 追漢軍王雙受誅襲陳倉武侯取勝
  第九十九回 諸葛亮大破魏兵司馬懿入寇西蜀
  第一〇〇回 漢兵劫寨破曹真武侯鬥陣辱仲達
  第一〇一回 出隴上諸葛妝神奔劍閣張郃中計
  第一〇二回 司馬懿占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第一〇三回 上方𠔌司馬受睏五丈原諸葛禳星
  第一〇四回 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第一〇五回 武侯預伏錦囊計魏主拆取承露盤
  第一〇六回 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第一〇七回 魏主政歸司馬氏姜維兵敗牛頭山
  第一〇八回 丁奉雪中奮短兵孫峻席間施密計
  第一〇九回 睏司馬漢將奇謀廢曹芳魏傢果報
  第一一〇回 文鴦單騎退雄兵姜維背水破大敵
  第一一一回 鄧士載智敗薑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
  第一一二回 救壽春於詮死節取長城伯約鏖兵
  第一一三回 丁奉定計斬孫綝姜維鬥陣破鄧艾
  第一一四回 曹髦驅車死南闕姜維棄糧勝魏兵
  第一一五回 詔班師後主信讒托屯田姜維避禍
  第一一六回 鐘會分兵漢中道武侯顯聖定軍山
  第一一七回 鄧士載偷度陰平諸葛瞻戰死綿竹
  第一一八回 哭祖廟一王死孝入西川二士爭功
  第一一九回 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第一二〇回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相關詩詞】
  
  1、三國演義篇首詞(《臨江仙》—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2、結尾贊詩:
  高祖提劍入鹹陽,炎炎紅日升扶桑;光武竜興成大統,金烏飛上天中央;
  哀哉獻帝紹海宇,紅輪西墜鹹池傍!何進無謀中貴亂,涼州董卓居朝堂;
  王允定計誅逆黨,李傕郭汜興刀槍;四方盜賊如蟻聚,六合姦雄皆鷹揚;
  孫堅孫策起江左,袁紹袁術興河梁;劉焉父子據巴蜀,劉表軍旅屯荊襄;
  張燕張魯霸南鄭,馬騰韓遂守西涼;陶謙張綉公孫瓚,各逞雄纔占一方。
  曹操專權居相府,牢籠英俊用文武;威挾天子令諸侯,總領貌貅鎮中土。
  樓桑玄德本皇孫,義結關張願扶主;東西奔走恨無傢,將寡兵微作羈旅;
  南陽三顧情何深,臥竜一見分寰宇;先取荊州後取川,霸業圖王在天府;
  嗚呼三載逝升遐,白帝托孤堪痛楚!孔明六出祁山前,願以衹手將天補;
  何期歷數到此終,長星半夜落山塢!姜維獨憑氣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勞;
  鐘會鄧艾分兵進,漢室江山盡屬曹。丕睿芳髦纔及奐,司馬又將天下交;
  受禪臺前雲霧起,石頭城下無波濤;陳留歸命與安樂,王侯公爵從根苗。
  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夢,後人憑吊空牢騷。
  3、三國經典詩詞八首
  ①《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②《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③《武侯廟》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④《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⑤《詠赤壁》 李白
  二竜爭戰决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⑥《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⑦《書憤》 陸遊
  早歲哪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⑧《檀溪詩》 蘇軾
  老去花殘春日暮,宦遊偶至檀溪路;停驂遙望獨徘徊,眼前零落飄紅絮。
  暗想鹹陽火德衰,竜爭虎鬥交相持;襄陽會上王孫飲,坐中玄德身將危。
  逃生獨出西門道,背後追兵復將到。一川煙水漲檀溪,急叱徵騎往前跳。
  馬蹄蹄碎青玻璃,天風響處金鞭揮。耳畔但聞千騎走,波中忽見雙竜飛。
  西川獨霸真英主,坐下竜駒兩相遇。檀溪溪水自東流,竜駒英主今何處!
  臨流三嘆心欲酸,斜陽寂寂照空山;三分鼎足渾如夢,蹤跡空留在世間。
  
  【相關成語】
  
  1、如飲醇醪(周瑜):形容一個人氣量廣阔,起源於正史上周瑜對程普的諒解,形容周瑜心胸寬廣。
  2、髀肉復生(劉備):形容長期清閑,事業毫無成就。
  3、後患無窮(劉備):指給將來留下的禍患無窮無盡。
  4、如魚得水(劉備與諸葛亮):比喻得到了與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對自己非常合適的環境。
  5、三顧茅廬(劉備):形容求纔若渴,後用來比喻多次專誠拜訪。
  6、初出茅廬(劉備):形容剛出來做事,缺乏實際經驗,比較幼稚。
  7、虎踞竜盤(諸葛亮):形容南京地勢的雄偉。
  8、集思廣益(諸葛亮):指集中衆人的意見,擴大工作的效果。
  9、鞠躬盡瘁(諸葛亮):形容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10、空城計(諸葛亮):指一種作戰方法。
  11、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2、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將崔琰):指代人寫文章。
  13、纔占八鬥(曹植):形容學問高,文采好。
  14、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學高超,文思敏捷。
  15、超群絶倫(關羽):形容高出衆人之上,沒有人能與其相比。
  16、一身是膽(趙雲):攻取漢中時,趙雲偃旗息鼓大敗曹操,得到劉備贊揚,稱贊子竜一身都是膽。形容膽量極大。
  17、顧麯周郎(吳國都督周瑜):指精通音樂戲麯的人。
  18、傾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的兩個兒子):比喻國傢或集體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員當然不能幸免。
  19、堅壁清野(曹操的謀士荀彧)指餓死、睏死敵人的一種作戰方法。
  20、如嚼雞肋(楊修)比喻很乏味。
  21、老牛舐犢(楊修的父親楊彪):比喻父母愛撫子女。
  22、勢如破竹(杜預):比喻軍隊一路連打勝仗,形勢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樣的順利。
  23、車載鬥量(吳國的中大夫趙咨):形容數量很多並不稀罕。
  24、斷頭將軍(巴郡太守嚴顔):形容壯士英勇不屈,寧死不降。
  25、吳下阿蒙(吳國名將呂蒙):形容沒有學識的粗人。
  26、想當然(孔融):形容沒有事實根據的主觀臆斷。
  27、兵貴神速(魏國謀士郭嘉):指用兵貴在神奇而快速。
  28、出言不遜(張郃):形容說話不客氣,沒有禮貌。
  29、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經過長時間的鍛煉才能成器。
  30、負重致遠(人稱“鳳雛”的龐統,陸績,顧邵):背着沉重的東西送到遠方。
  31、樂不思蜀(劉禪):比喻樂而忘本。
  32、得隴望蜀(曹操):隴,指甘肅南部一帶;蜀:指四川一帶。已經取得隴右,還想攻取西蜀。比喻貪得無厭。
  33、萬事俱備,衹欠東風(周瑜):赤壁之戰裏,周瑜藉東風用火攻的方法想戰勝曹操大軍,可是什麽都準備好了,衹欠差東風。形容什麽事都準備好的,衹差最重要的。
  34、偃旗息鼓(趙雲):攻取漢中時,曹操大軍追擊黃忠至趙雲寨前,趙雲匹馬單槍站在門前,寨內偃旗息鼓,最終打敗曹軍。比喻趙雲渾身是膽,形容悄無聲息的做事,但孕育了很大的能量。
  35、颳目相看(呂蒙):吳國的呂蒙一介武夫出身,對兵法,戰略一竅不通,因此老將軍程普非常看不起他。後來呂蒙開始飽讀兵書,終於成為吳國數一數二的兵法傢。連程普也對他贊賞有加,稱“士別三日,當颳目相看”。比喻人進步很快,令人意想不到。
  
  【相關歇後語】
  
  1、曹操食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2、劉備藉荊州——有藉無還
  3、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4、周瑜打黃蓋——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5、呂布戲貂蟬——英雄難過美人關
  6、徐庶進曹營—— 一言不發
  7、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8、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
  9、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10、草船藉箭——滿載而歸
  11、孔明揮淚斬馬謖——執法如山
  12、張飛捉螞蚱——有勁使不上
  13、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14、劉備藉荊州——有藉無還
  15、孔明斬魏延——藉刀殺人
  16、孔明遊東吳——舌戰群儒
  17、黃忠出陣——人老心不老
  18、白門樓上綁呂布——叫爺也不饒
  19、曹操遇馬超——割須棄袍
  20、曹子建七步成詩——逼出來的
  21、東吳殺人——嫁禍於人
  22、關公降曹操——身在曹營心在漢
  23、龐統做知縣——大材小用
  24、司馬懿破八陣圖——不懂裝懂
  
  【影視作品】
  
  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於1990年開始拍攝,1994年開始播映,是目前唯一一部由名著《三國演義》改編而成的電視劇。
  
  總策劃: 王楓
  策劃:於廣華 王扶林 方慶浩 劉瑾如 阮若琳 任大惠 張天民 周明 洪民生 賈文增 戴臨風
  總監製: 王楓
  監製: 戴臨風 楊偉光 張天民 於廣華
  總導演:王扶林
  導演:蔡曉晴 張紹林 孫光明 張中一 瀋好放
  總製片:任大惠
  製片人:周明 劉瑾如
  製片主任:郝恆民 尤世軍 單雨生 張光前 張紀中 王小穎
  攝影: 陳軍 王殿臣 劉書亮 畢福劍 吳喜增 鄭宏宇 魏秀志 張紹林 李耀宗 鞠峰 趙新昌 黃河清 顧人柏 張靜宇 張宏林 顧其銘 水泓 任萌 張馳 張林 尹滔
  特技攝像:陶坤明
  總美術:何寶通
  美術:高國良 勞保良
  主題麯作詞:王健
  主題麯作麯:𠔌建芬
  音樂:李一丁 王憲
  主題麯演唱:楊洪基 
  片尾麯演唱:毛阿敏 
  插麯演唱:劉歡 呂繼宏 崔京浩 戴建明 萬山紅
  燈光:孫永福 李榮惠 葛樹文 張宏偉  
  化妝:張立棠 李金祥
  道具監製:牛玉謙
  總剪輯:傅正義 洪梅
  總錄音:宋寧寧 毛玉山
  三國志影視故事撰寫:張天民 張笑天 蘇叔陽 於力 畢必成
  
  【電視劇演員】
  
  東漢部分
  馬精武 飾 張寶
  呂中 飾 董太後
  鄭天煒 飾 何太後
  張福元 飾 何進
  朱峰 飾 漢少帝
  蘇可 飾 少年漢獻帝
  鮑大志 飾 中年漢獻帝
  楊兆權 飾 盧植
  韓新民 飾 鄭泰
  劉竜 飾 董承
  施長金 飾 王子服
  秦昭 飾 蔡邕
  譚宗堯 飾 王允
  丁志誠 飾 吉平
  劉建為 飾 伍孚
  芮麗容 飾 丁原
  裏坡 飾 董卓
  畢彥君 飾 李儒
  嚴燕生 飾 李肅
  張光北 飾 呂布
  劉岩 飾 呂布之女
  陳紅 飾 貂禪
  高寶寶 飾 嚴氏
  李建義 飾 青年陳宮
  修宗迪 飾 中年陳宮
  陳友旺 飾 袁術(十八路諸侯會盟)
  王福生 飾 袁術(壽春)
  洪宇宙 飾 青年袁紹
  李慶祥 飾 中年袁紹
  鄧曉光 飾 袁譚
  韓善續 飾 張綉
  魏慧麗 飾 張綉嫂
  王顯 飾 審配
  薑彤 飾 審榮
  王志強 飾 沮授
  張連仲 飾 田豐
  郭壽陽 飾 郭圖
  謝加起 飾 顔良
  蘇德斯琴 飾 韓猛
  周萬紅 飾 淳於瓊
  黃文俊 飾 馬騰
  王奕 飾 韓遂
  張達 飾 劉表
  劉曉媚 飾 蔡夫人
  梁遲 飾 劉琮
  張瞳 飾 陶謙
  鄭榕 飾 孔融
  馬玉良 飾 張魯
  王忠信 飾 伏完
  黃小力 飾 韓玄
  薛文成 飾 鮑隆
  陳之輝 飾 鮑信
  劉少春 飾 鮑忠
  周中和 飾 張任
  劉宗仁 飾 劉璝
  劉建偉 飾 楊鬆
  蘇民 飾 司馬徽
  趙小川 飾 崔州平
  馬書良 飾 石廣元
  嚴鳳歧 飾 孟公威
  王忠信 飾 華佗
  狄鳳程 飾 都郵
  劉樺 飾 潘鳳
  佟小虎 飾 秦慶童
  孫傑 飾 許貢
  吳剛/王剛/劉樺 飾 許貢三門客
  
  曹魏部分
  鮑國安 飾 曹操
  李鳳英 飾 卞氏
  楊俊勇 飾 曹丕
  王良波 飾 曹植
  王光輝 飾 曹睿
  安志勇 飾 曹芳
  姬晨牧 飾 曹髦
  汪涵 飾 曹奐
  鄭強 飾 曹真
  康銘 飾 曹爽
  孫振纔 飾 曹訓
  遲重根 飾 曹羲
  邰祖輝 飾 曹仁
  巴拉珠爾 飾 曹洪
  巴拉珠爾 飾 夏侯惇(官渡)
  魯建國 飾 夏侯惇 (赤壁)
  錢玉林 飾 夏侯淵
  焦玉成 飾 夏侯尚
  石天生 飾 夏侯霸
  王基明 飾 夏侯懋
  楊立新 飾 夏侯傑
  徐少華 飾 張遼(官渡)
  張亞坤 飾 張遼(赤壁)
  王衛國 飾 張遼(合肥/逍遙津)
  田野 飾 張虎
  霍爾查 飾 徐晃(官渡)
  劉洪林 飾 徐晃(赤壁)
  尼格木圖 飾 徐晃(戰馬超)
  謝東 飾 徐晃(戰關羽)
  王建國 飾 許褚(官渡)
  盧映 飾 許褚(赤壁)
  陳之輝 飾 許褚(戰馬超)
  韓東 飾 許褚(洛陽)
  王化南 飾 張郃(定軍山)
  邢國洲 飾 張郃(戰諸葛)
  芒萊 飾 高覽
  張甲田 飾 典韋
  畢力格 飾 文聘
  斯琴畢力格 飾 於禁(宛城)
  齊剋健 飾 於禁(樊城)
  張英武 飾 李典(官渡)
  桑寶 飾 李典(赤壁)
  瀋竜 飾 樂進
  張元鵬 飾 龐德
  楊子斌 飾 韓浩
  霍爾查 飾 劉岱
  芒萊 飾 王忠
  蔣愷 飾 郭嘉
  澹臺仁惠 飾 徐庶母
  翟萬臣 飾 徐庶
  戴敬國 飾 程昱(徐州)
  於連増 飾 程昱(赤壁)
  徐永亮 飾 賈詡(洛陽)
  李緒良 飾 賈詡(宛城)
  顧嵐 飾 荀彧
  於傢乃 飾 荀攸
  馬玉森 飾 劉曄
  魏憲 飾 劉曄
  周惠林 飾 毛玠
  馬興躍 飾 辛毗
  鈕荼亮 飾 陳珪
  王長立 飾 陳登
  馬吉春 飾 蒯越
  劉義 飾 蔣濟
  王幼童 飾 許允
  常玉平 飾 郭淮(戰諸葛)
  孫啓成 飾 郭淮(戰姜維)
  劉庚 飾 鐘繇
  管越 飾 鐘會
  劉毓濱 飾 黨均
  吳文慶 飾 鄧忠
  王洪光 飾 鄧艾
  張世軍 飾 陳群
  石小滿 飾 許攸
  畢彥君 飾 楊修
  王濤 飾 陳琳
  宋戈 飾 華歆
  周舟 飾 蔣幹
  董驥 飾 王朗
  尹華生 飾 張緝
  郝躍國 飾 夏侯玄
  張洪英 飾 王經
  李鬆橋 飾 崔諒
  高小寶 飾 楊陵
  秦寶林 飾 馬遵
  李世纔 飾 郝昭
  齊文強 飾 費耀
  幺嶽 飾 蔡瑁
  李小舟 飾 蔡中
  李化 飾 蔡和
  朱德倉 飾 張當
  楊軍 飾 孫禮
  楊艾夫 飾 李勝
  文毫 飾 桓範
  許鴻達 飾 蘇越
  張平 飾 成濟
  蘇德斯琴 飾 孟坦
  莫歧 飾 王植
  劉立偉 飾 秦琪
  張旭廷 飾 羌王迷當
  段煉 飾 俄何燒戈
  姬崇恭 飾 師勖
  汪瑞 飾 鬍遵
  陳長竜 飾 秦良
  洪宗義 飾 吳押獄
  張福元 飾 王垕
  
  蜀漢部分
  孫彥軍 飾 劉備
  許娣 飾 糜夫人(千裏走單騎)
  王璐瑤 飾 糜夫人(當陽)
  伊淑芳 飾 甘夫人(千裏走單騎)
  郭淑萍 飾 甘夫人 (當陽)
  趙越 飾 孫夫人
  李華彤 飾 青年劉禪
  李鐵 飾 中年劉禪
  魯繼先 飾 老年劉禪
  陳旭 飾 劉諶
  壯麗 飾 崔夫人
  尹力 飾 劉琦
  梁振亞 飾 劉璋
  趙振平 飾 劉封
  唐國強 飾 諸葛亮
  包海竜 飾 諸葛瞻
  石霓 飾 諸葛均
  王洪武 飾 黃承彥
  祝士彬 飾 龐統(赤壁)
  金書貴 飾 龐統 (耒陽/川中)
  張民甫 飾 法正
  張登橋 飾 姜維母
  張天舒 飾 青年蔣維
  樊志起 飾 中年和老年姜維
  陸樹銘 飾 關羽
  陳兵 飾 關平
  李威 飾 青年關興
  顧建榮 飾 中年關興
  李靖飛 飾 張飛
  遲國棟 飾 張苞
  張山 飾 青年趙雲(赤壁)
  楊凡 飾 青年及中年趙雲
  侯永生 飾 老年趙雲
  王洪濤 飾 黃忠
  葉鈞 飾 黃忠(入川)
  喬琛 飾 黃忠妻
  安亞平 飾 馬超
  陳關欣 飾 青年馬岱
  李建平 飾 中年馬岱
  王文有 飾 嚴顔(巴郡)
  林中畢 飾 嚴顔(天蕩山)
  劉威 飾 青年魏延(赤壁)
  王紹文 飾 中年魏延(入川)
  王心海 飾 晚年魏延 (祁山)
  崔岱 飾 王平
  芒萊 飾 廖化(千裏走單騎)
  陳之輝 飾 廖化(水淹七軍/姜維北伐)
  杜文祿 飾 廖化(諸葛北伐)
  張治中 飾 馬謖
  劉潤成 飾 周倉
  時來群 飾 法正(成都)
  張民甫 飾 法正(定軍山)
  李弘 飾 費禕
  姬崇恭 飾 鄧芝(出使東吳)
  李志毅 飾 鄧芝(諸葛北伐)
  洪希邁 飾 郗正
  魏德山. 飾 杜瓊
  郭傢慶 飾 孫乾(徐州)
  夏均寅 飾 孫乾(荊州)
  劉竜濱 飾 伊籍(荊州)
  王輝 飾 伊籍(荊州/成都)
  朱秉謙 飾 糜竺(徐州)
  任東升 飾 糜竺(荊州)
  楊乃煌 飾 糜竺(荊州)
  安基 飾 簡雍
  劉宏坤 飾 蔣琬
  張勤 飾 許靖
  王志強 飾 李恢
  王忠信 飾 秦宓
  王德林 飾 黃權
  隗和國. 飾 糜芳
  張楠 飾 孟達
  張炬 飾 張鬆
  劉傑 飾 譙周(諸葛北伐)
  王鳳文 飾 譙周(姜維北伐)
  王顯和 飾 馬良(荊州)
  李平 飾 馬良(荊州/成都)
  莫·道爾基 飾 張嶷
  張浩 飾 馬忠
  齊文強 飾 張翼
  李世纔 飾 吳班
  孟憲禮 飾 楊儀
  袁利堅 飾 高翔
  張世軍 飾 陳式
  曾革 飾 黃皓
  李保安 飾 李福
  遲重根 飾 王甫
  韓新民 飾 趙纍
  司耕田 飾 楊鐸
  鬍戰利 飾 孟獲
  李鼕果 飾 孟優
  李延魁 飾 孟節
  李雲娟 飾 祝融夫人
  劉赫 飾 朵思大王
  秦寶林 飾 董荼那
  葉金森 飾 鬍班
  魏德山 飾 範疆
  李寶華 飾 趙範
  蓋剋 飾 趙範嫂樊氏
  白利衛 飾 裴緒
  薛勇 飾 裴元紹
  
  東吳部分
  吳曉東 飾 孫堅
  陳秀英 飾 吳太夫人
  俞若娟 飾 吳國太早期
  林默予 飾 吳國太晚期
  濮存昕 飾 孫策
  惲漿錚 飾 孫權幼年
  吳曉東 飾 孫權
  潘粵明 飾 孫休
  周繼偉 飾 張昭
  洪宇宙 飾 周瑜
  龔麗君 飾 大喬
  何晴 飾 小喬
  江金 飾 喬國老
  曹力 飾 青年魯肅(赤壁)
  馬玉良 飾 中年魯肅
  宋幫桂 飾 晚年魯肅
  郭沫浪 飾 呂蒙(赤壁)
  張京海 飾 呂蒙(荊州)
  初國良 飾 呂蒙 (白衣渡江)
  高飛 飾 陸遜
  李洪濤 飾 太史慈
  吳桂苓 飾 黃蓋(壽春)
  許福印 飾 黃蓋(赤壁)
  閆懷禮 飾 程普(壽春)
  陳惠良 飾 程普(赤壁)
  韓東 飾 甘寧(赤壁)
  張玉海 飾 甘寧(百騎劫營)
  任萌 飾 程咨
  王奕 飾 中年丁奉
  楊寶和 飾 老年丁奉
  尹偉/張瑩 飾 周泰
  朱軍 飾 韓當
  楊勝雁 飾 蔣欽
  王剛/韓增祥 飾 凌統
  張啓成 飾 潘璋(赤壁)
  黑水寬 飾 潘璋(虓亭)
  任萌 飾 程咨
  種玉傑 飾 諸葛瑾(赤壁)
  汪兆桂 飾 諸葛瑾
  何冰 飾 諸葛恪
  張喜前 飾 闞澤
  啜二勇 飾 呂範
  楚建富 飾 步騭
  王鷹 飾 薛綜
  趙丕玉 飾 陸績
  李譚 飾 嚴畯
  王勉之 飾 張溫
  董九如 飾 程秉
  李燕平 飾 顧雍
  
  晉國部分
  呂鎖森 飾 司馬望
  唐振環 飾 司馬懿(青年)
  魏宗萬 飾 司馬懿
  李赤尤 飾 司馬昭(少年)
  高蘭村 飾 司馬昭
  潘引來 飾 司馬師(少年)
  雷鐵流 飾 司馬師
  韓青 飾 司馬炎
  韓新民 飾 賈充
  王鷹 飾 邵悌
  劉英魯 飾 陳泰
  趙丕玉 飾 丘健
  蔣崇俠 飾 鬍烈
  齊健波 飾 鬍淵
  鄭緒 飾 師纂
  鄭大鵬 飾 王韜
  
  
  【電視劇目錄】
  
  一共5部,84集。
  第一部 群雄逐鹿
  1 桃園三結義
  2 十常侍亂政
  3 董卓霸京師
  4 孟德獻刀
  5 三英戰呂布
  6 連環計
  7 鳳儀亭
  8 三讓徐州
  9 孫策立業
  10 轅門射戟
  11 宛城之戰
  12 白門樓(上)
  13 白門樓(下)
  14 煮酒論英雄
  15 袁曹起兵
  16 關羽約三事
  17 挂印封金
  18 千裏走單騎
  19 古城相會
  20 孫策之死
  21 官渡之戰(上)
  22 官渡之戰(下)
  23 大破袁紹
  第二部 赤壁鏖戰
  24 躍馬檀溪
  25 劉備求賢
  26 回馬薦諸葛
  27 三顧茅廬
  28 火燒博望坡
  29 攜民渡江
  30 舌戰群儒
  31 智激周瑜
  32 周瑜空設計
  33 群英會
  34 草船藉箭
  35 苦肉計
  36 龐統獻連環
  37 橫槊賦詩
  38 諸葛祭風
  39 火燒赤壁
  40 智取南郡
  41 力奪四郡
  42 美人計
  43 甘露寺
  44 回荊州
  45 三氣周瑜
  46 臥竜吊孝
  47 割須棄袍
  第三部 三足鼎立
  48 張鬆獻圖
  49 劉備入川
  50 鳳雛落坡
  51 義釋嚴顔
  52 奪占西川
  53 單刀赴會
  54 合肥會戰
  55 立嗣之爭
  56 定軍山
  57 巧取漢中
  58 水淹七軍
  59 走麥城
  60 曹操之死
  61 曹丕篡權
  62 興兵伐吳
  63 火燒連營
  64 安居平五路
  第四部 南徵北戰
  65 兵渡瀘水
  66 絶路問津
  67 七擒孟獲
  68 出師北伐
  69 收姜維
  70 司馬復出
  71 空城退敵
  72 司馬取印
  73 祁山鬥智
  74 諸葛妝神
  75 六出祁山
  76 火熄上方𠔌
  77 秋風五丈原
  第五部 三國歸一
  78 詐病賺曹爽
  79 吳宮幹戈
  80 兵睏鐵籠山
  81 司馬昭弒君
  82 九伐中原
  83 偷渡陰平
  84 三分歸晉
第一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第一回  宴桃园豪杰三结义  斩黄巾英雄首立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調寄《臨江仙》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並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並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推其緻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桓帝禁錮善類,崇信宦官。及桓帝崩,靈帝即位,大將軍竇武、太傅陳蕃共相輔佐。時有宦官曹節等弄權,竇武、陳蕃謀誅之,機事不密,反為所害,中涓自此愈橫。
  建寧二年四月望日,帝禦溫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風驟起。衹見一條大青蛇,從梁上飛將下來,蟠於椅上。帝驚倒,左右急救入宮,百官俱奔避。須臾,蛇不見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壞卻房屋無數。建寧四年二月,洛陽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盡被大浪捲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雞化雄。六月朔,黑氣十餘丈,飛入溫德殿中。
  秋七月,有虹現於玉堂;五原山岸,盡皆崩裂。種種不祥,非止一端。帝下詔問群臣以災異之由,議郎蔡邕上疏,以為*墮雞化,乃婦寺幹政之所致,言頗切直。帝覽奏嘆息,因起更衣。曹節在後竊視,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於罪,放歸田裏。後張讓、趙忠、封諝、段珪、曹節、侯覽、蹇碩、程曠、夏惲、郭勝十人朋比為姦,號為“十常侍”。帝尊信張讓,呼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亂,盜賊蜂起。
  時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張角,一名張寶,一名張梁。那張角本是個不第秀纔,因入山採藥,遇一老人,碧眼童顔,手執藜杖,喚角至一洞中,以天書三捲授之,曰:“此名《太平要術》,汝得之,當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異心,必獲惡報。”角拜問姓名。老人曰:“吾乃南華老仙也。”言訖,化陣清風而去。角得此書,曉夜攻習,能呼風喚雨,號為“太平道人”。中平元年正月內,疫氣流行,張角散施符水,為人治病,自稱“大賢良師”。角有徒弟五百餘人,雲遊四方,皆能書符念咒。次後徒衆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萬餘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帥,稱為將軍;訛言:“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令人各以白土書“甲子”二字於傢中大門上。青、幽、徐、冀、荊、揚、兗、豫八州之人,傢傢侍奉大賢良師張角名字。角遣其黨馬元義,暗賫金帛,結交中涓封諝,以為內應。角與二弟商議曰:“至難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順,若不乘勢取天下,誠為可惜。”遂一面私造黃旗,約期舉事;一面使弟子唐周,馳書報封諝。唐周乃徑赴省中告變。
  帝召大將軍何進調兵擒馬元義,斬之;次收封諝等一幹人下獄。張角聞知事露,星夜舉兵,自稱“天公將軍”,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申言於衆曰:“今漢運將終,大聖人出。汝等皆宜順天從正,以樂太平。”四方百姓,裹黃巾從張角反者四五十萬。
  賊勢浩大,官軍望風而靡。何進奏帝火速降詔,令各處備禦,討賊立功。一面遣中郎將盧植、皇甫嵩、朱□,各引精兵、分三路討之。
  且說張角一軍,前犯幽州界分。幽州太守劉焉,乃江夏竟陵人氏,漢魯恭王之後也。當時聞得賊兵將至,召校尉鄒靖計議。靖曰:“賊兵衆,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軍應敵。”劉焉然其說,隨即出榜招募義兵。
  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塗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後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傢貧,販屨織席為業。傢住本縣樓桑村。其傢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餘,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相者雲:“此傢必出貴人。”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於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傢貧,常資給之。年十五歲,母使遊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及劉焉發榜招軍時,玄德年已二十八歲矣。當日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後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傢出力,何故長嘆?”玄德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玄德見他形貌異常,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交天下豪傑。恰纔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玄德曰:“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今聞黃巾倡亂,有志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飛曰:“吾頗有資財,當招募鄉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
  正飲間,見一大漢,推着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逃難江湖,五六年矣。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雲長大喜。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莊後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於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為兄弟,協力同心,然後可圖大事。”玄德、雲長齊聲應曰:“如此甚好。”
  次日,於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念劉備、關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為兄弟,則同心協力,救睏扶危;上報國傢,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衹願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後土,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羽次之,張飛為弟。祭罷天地,復宰牛設酒,聚鄉中勇士,得三百餘人,就桃園中痛飲一醉。來日收拾軍器,但恨無馬匹可乘。正思慮間,人報有兩個客人,引一夥伴當,趕一群馬,投莊上來。玄德曰:“此天佑我也!”三人出莊迎接。原來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張世平,一名蘇雙,每年往北販馬,近因寇發而回。玄德請二人到莊,置酒管待,訴說欲討賊安民之意。二客大喜,願將良馬五十匹相送;又贈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以資器用。
  玄德謝別二客,便命良匠打造雙股劍。雲長造青竜偃月刀,又名“冷豔鋸”,重八十二斤。張飛造丈八點鋼矛。各置全身鎧甲。共聚鄉勇五百餘人,來見鄒靖。鄒靖引見太守劉焉。三人參見畢,各通姓名。玄德說起宗派,劉焉大喜,遂認玄德為侄。不數日,人報黃巾賊將程遠志統兵五萬來犯涿郡。劉焉令鄒靖引玄德等三人,統兵五百,前去破敵。玄德等欣然領軍前進,直至大興山下,與賊相見。賊衆皆披發,以黃巾抹額。當下兩軍相對,玄德出馬,左有雲長,右有翼德,揚鞭大駡:“反國逆賊,何不早降!”程遠志大怒,遣副將鄧茂出戰。張飛挺丈八蛇矛直出,手起處,刺中鄧茂心窩,翻身落馬。程遠志見折了鄧茂,拍馬舞刀,直取張飛。雲長舞動大刀,縱馬飛迎。程遠志見了,早吃一驚,措手不及,被雲長刀起處,揮為兩段。後人有詩贊二人曰:英雄露穎在今朝,一試矛兮一試刀。初出便將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標。
  衆賊見程遠志被斬,皆倒戈而走。玄德揮軍追趕,投降者不計其數,大勝而回。劉焉親自迎接,賞勞軍士。次日,接得青州太守龔景牒文,言黃巾賊圍城將陷,乞賜救援。劉焉與玄德商議。玄德曰:“備願往救之。”劉焉令鄒靖將兵五千,同玄德、關、張,投青州來。
  賊衆見救軍至,分兵混戰。玄德兵寡不勝,退三十裏下寨。
  玄德謂關、張曰:“賊衆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勝。”乃分關公引一千軍伏山左,張飛引一千軍伏山右,鳴金為號,齊出接應。次日,玄德與鄒靖引軍鼓噪而進。賊衆迎戰,玄德引軍便退。賊衆乘勢追趕,方過山嶺,玄德軍中一齊鳴金,左右兩軍齊出,玄德摩軍回身復殺。三路夾攻,賊衆大潰。直趕至青州城下,太守龔景亦率民兵出城助戰。賊勢大敗,剿戮極多,遂解青州之圍。後人有詩贊玄德曰:運籌决算有神功,二虎還須遜一竜。初出便能垂偉績,自應分鼎在孤窮。
  龔景犒軍畢,鄒靖欲回。玄德曰:“近聞中郎將盧植與賊首張角戰於廣宗,備昔曾師事盧植,欲往助之。”於是鄒靖引軍自回,玄德與關、張引本部五百人投廣宗來。至盧植軍中,入帳施禮,具道來意。盧植大喜,留在帳前聽調。
  時張角賊衆十五萬,植兵五萬,相拒於廣宗,未見勝負。植謂玄德曰:“我今圍賊在此,賊弟張梁、張寶在潁川,與皇甫嵩、朱□對壘。汝可引本部人馬,我更助汝一千官軍,前去潁川打探消息,約期剿捕。”玄德領命,引軍星夜投潁川來。
  時皇甫嵩、朱□領軍拒賊,賊戰不利,退入長社,依草結營。嵩與□計曰:“賊依草結營,當用火攻之。”遂令軍士,每人束草一把,暗地埋伏。其夜大風忽起。二更以後,一齊縱火,嵩與□各引兵攻擊賊寨,火焰張天,賊衆驚慌,馬不及鞍,人不及甲,四散奔走。
  殺到天明,張梁、張寶引敗殘軍士,奪路而走。忽見一彪軍馬,盡打紅旗,當頭來到,截住去路。為首閃出一將,身長七尺,細眼長髯,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為中常侍曹騰之養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瞞,一名吉利。操幼時,好遊獵,喜歌舞,有權謀,多機變。操有叔父,見操遊蕩無度,嘗怒之,言於曹嵩。嵩責操。操忽心生一計,見叔父來,詐倒於地,作中風之狀。叔父驚告嵩,嵩急視之。操故無恙。嵩曰:“叔言汝中風,今已愈乎?”操曰:“兒自來無此病;因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信其言。後叔父但言操過,嵩並不聽。因此,操得恣意放蕩。時人有橋玄者,謂操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陽何*見操,言:“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許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見之,問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問,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姦雄也。”操聞言大喜。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初到任,即設五色棒十餘條於縣之四門,有犯禁者,不避豪貴,皆責之。中常侍蹇碩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責之。由是,內外莫敢犯者,威名頗震。後為頓丘令,因黃巾起,拜為騎都尉,引馬步軍五千,前來潁川助戰。正值張梁、張寶敗走,曹操攔住,大殺一陣,斬首萬餘級,奪得旗幡、金鼓、馬匹極多。張梁、張寶死戰得脫。操見過皇甫嵩、朱□,隨即引兵追襲張梁、張寶去了。
  卻說玄德引關、張來潁川,聽得喊殺之聲,又望見火光燭天,急引兵來時,賊已敗散。
  玄德見皇甫嵩、朱□,具道盧植之意。嵩曰:“張梁、張寶勢窮力乏,必投廣宗去依張角。
  玄德可即星夜往助。”玄德領命,遂引兵復回。到得半路,衹見一簇軍馬,護送一輛檻車,車中之囚,乃盧植也。玄德大驚,滾鞍下馬,問其緣故。植曰:“我圍張角,將次可破;因角用妖術,未能即勝。朝廷差黃門左豐前來體探,問我索取賄賂。我答曰:‘軍糧尚缺,安有餘錢奉承天使?’左豐挾恨,回奏朝廷,說我高壘不戰,惰慢軍心;因此朝廷震怒,遣中郎將董卓來代將我兵,取我回京問罪。”張飛聽罷,大怒,要斬護送軍人,以救盧植。玄德急止之曰:“朝廷自有公論,汝豈可造次?”軍士簇擁盧植去了。關公曰:“盧中郎已被逮,別人領兵,我等去無所依,不如且回涿郡。”玄德從其言,遂引軍北行。行無二日,忽聞山後喊聲大震。玄德引關、張縱馬上高岡望之,見漢軍大敗,後面漫山塞野,黃巾蓋地而來,旗上大書“天公將軍”。玄德曰:“此張角也!可速戰!”三人飛馬引軍而出。張角正殺敗董卓,乘勢赴來,忽遇三人衝殺,角軍大亂,敗走五十餘裏。
  三人救了董卓回寨。卓問三人現居何職。玄德曰:“白身。”卓甚輕之,不為禮。玄德出,張飛大怒曰:“我等親赴血戰,救了這廝,他卻如此無禮。若不殺之,難消我氣!”便要提刀入帳來殺董卓。正是:人情勢利古猶今,誰識英雄是白身?安得快人如翼德,盡誅世上負心人!畢竟董卓性命如何,且聽下文分解。**
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竪
  且說董卓字仲穎,隴西臨洮人也,官拜河東太守,自來驕傲。當日怠慢了玄德,張飛性發,便欲殺之。玄德與關公急止之曰;“他是朝廷命官,豈可擅殺?”飛曰:“若不殺這廝,反要在他部下聽令,其實不甘!二兄要便住在此,我自投別處去也!”玄德曰:“我三人義同生死,豈可相離?不若都投別處去便了。”飛曰:“若如此,稍解吾恨。”
  於是三人連夜引軍來投朱□。□待之甚厚,合兵一處,進討張寶。是時曹操自跟皇甫嵩討張梁,大戰於麯陽。這裏朱□進攻張寶。張寶引賊衆八九萬,屯於山後。□令玄德為其先鋒,與賊對敵。張寶遣副將高升出馬搦戰,玄德使張飛擊之。飛縱馬挺矛,與升交戰,不數合,刺升落馬。玄德麾軍直衝過去。張寶就馬上披發仗劍,作起妖法。衹見風雷大作,一股黑氣從天而降,黑氣中似有無限人馬殺來。玄德連忙回軍,軍中大亂。敗陣而歸,與朱□計議。□曰:“彼用妖術,我來日可宰豬羊狗血,令軍士伏於山頭;候賊趕來,從高坡上潑之,其法可解。”玄德聽令,撥關公、張飛各引軍一千,伏於山後高岡之上,盛豬羊狗血並穢物準備。次日,張寶搖旗擂鼓,引軍搦戰,玄德出迎。交鋒之際,張寶作法,風雷大作,飛砂走石,黑氣漫天,滾滾人馬,自天而下。玄德撥馬便走,張寶驅兵趕來。將過山頭,關、張伏軍放起號炮,穢物齊潑。但見空中紙人草馬,紛紛墜地;風雷頓息,砂石不飛。
  張寶見解了法,急欲退軍。左關公,右張飛,兩軍都出,背後玄德、朱□一齊趕上,賊兵大敗。玄德望見“地公將軍”旗號,飛馬趕來,張寶落荒而走。玄德發箭,中其左臂。張寶帶箭逃脫,走入陽城,堅守不出。
  朱□引兵圍住陽城攻打,一面差人打探皇甫嵩消息。探子回報,具說:“皇甫嵩大獲勝捷,朝廷以董卓屢敗,命嵩代之。嵩到時,張角已死;張梁統其衆,與我軍相拒,被皇甫嵩連勝七陣,斬張梁於麯陽。發張角之棺,戮屍梟首,送往京師。餘衆俱降。朝廷加皇甫嵩為車騎將軍,領冀州牧。皇甫嵩又表奏盧植有功無罪,朝廷復盧植原官。曹操亦以有功,除濟南相,即日將班師赴任。”朱□聽說,催促軍馬,悉力攻打陽城。賊勢危急,賊將嚴政刺殺
  張寶,獻首投降。朱□遂平數郡,上表獻捷。時又黃巾餘黨三人:趙弘、韓忠、孫仲,聚衆數萬,望風燒劫,稱與張角報仇。朝廷命朱□即以得勝之師討之。□奉詔,率軍前進。時賊據宛城,□引兵攻之,趙弘遣韓忠出戰。□遣玄德、關、張攻城西南角。韓忠盡率精銳之衆,來西南角抵敵。朱□自縱鐵騎二千,徑取東北角。賊恐失城,急棄西南面回。玄德從背後掩殺,賊衆大敗,奔入宛城。朱□分兵四面圍定。城中斷糧,韓忠使人出城投降。□不許。玄德曰:“昔高祖之得天下,蓋為能招降納順;公何拒韓忠耶?”□曰:“彼一時,此一時也。昔秦項之際,天下大亂,民無定主,故招降賞附,以勸來耳。今海內一統,惟黃巾造反;若容其降,無以勸善。使賊得利恣意劫掠,失利便投降:此長寇之志,非良策也。”
  玄德曰:“不容寇降是矣。今四面圍如鐵桶,賊乞降不得,必然死戰。萬人一心,尚不可當,況城中有數萬死命之人乎?不若撤去東南,獨攻西北。賊必棄城而走,無心戀戰,可即擒也。”□然之,隨撤東南二面軍馬,一齊攻打西北。韓忠果引軍棄城而奔。□與玄德、關、張率三軍掩殺,射死韓忠,餘皆四散奔走。正追趕間,趙弘、孫仲引賊衆到,與□交戰。□見弘勢大,引軍暫退。弘乘勢復奪宛城。□離十裏下寨。方欲攻打,忽見正東一彪人馬到來。為首一將,生得廣額闊面,虎體熊腰;吳郡富春人也,姓孫,名堅,字文臺,乃孫武子之後。年十七歲時,與父至錢塘,見海賊十餘人,劫取商人財物,於岸上分贓。堅謂父曰:“此賊可擒也。”遂奮力提刀上岸,揚聲大叫,東西指揮,如喚人狀。賊以為官兵至,盡弃財物奔走。堅趕上,殺一賊。由是郡縣知名,薦為校尉。後會稽妖賊許昌造反,自稱“陽明皇帝”,聚衆數萬;堅與郡司馬招募勇士千餘人,會合州郡破之,斬許昌並其子許韶。刺史臧□上表奏其功,除堅為????瀆丞,又除盱眙丞、下邳丞。今見黃巾寇起,聚集鄉中少年及諸商旅,並淮泗精兵一千五百餘人,前來接應。
  朱□大喜,便令堅攻打南門,玄德打北門,朱□打西門,留東門與賊走。孫堅首先登城,斬賊二十餘人,賊衆奔潰。趙弘飛馬突槊,直取孫堅。堅從城上飛身奪弘槊,刺弘下馬;卻騎弘馬,飛身往來殺賊。孫仲引賊突出北門,正迎玄德,無心戀戰,衹待奔逃。玄德張弓一箭,正中孫仲,翻身落馬。朱□大軍隨後掩殺,斬首數萬級,降者不可勝計。南陽一路,十數郡皆平。□班師回京,詔封為車騎將軍,河南尹。□表奏孫堅、劉備等功。堅有人情,除別郡司馬上任去了。惟玄德聽候日久,不得除授,三人鬱鬱不樂,上街閑行,正值郎中張鈞車到。玄德見之,自陳功績。鈞大驚,隨入朝見帝曰:“昔黃巾造反,其原皆由十常
  侍賣官鬻爵,非親不用,非仇不誅,以致天下大亂。今宜斬十常侍,懸首南郊,遣使者佈告天下,有功者重加賞賜,則四海自清平也。”十常侍奏帝曰:“張鈞欺主。”帝令武士逐出張鈞。十常侍共議:“此必破黃巾有功者,不得除授,故生怨言。權且教省傢銓註微名,待後卻再理會未晚。”因此玄德除授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剋日赴任。
  玄德將兵散回鄉裏,止帶親隨二十餘人,與關、張來安喜縣中到任。署縣事一月,與民秋毫無犯,民皆感化。到任之後,與關、張食則同桌,寢則同床。如玄德在稠人廣坐,關、張侍立,終日不倦。到縣未及四月,朝廷降詔,凡有軍功為長吏者當沙汰。玄德疑在遣中。
  適督郵行部至縣,玄德出郭迎接,見督郵施禮。督郵坐於馬上,惟微以鞭指回答。關、張二公俱怒。及到館驛,督郵南面高坐,玄德侍立階下。良久,督郵問曰:“劉縣尉是何出身?”玄德曰:“備乃中山靖王之後;自涿郡剿戮黃巾,大小三十餘戰,頗有微功,因得除今職。”督郵大喝曰:“汝詐稱皇親,虛報功績!目今朝廷降詔,正要沙汰這等濫官污吏!”玄德喏喏連聲而退。歸到縣中,與縣吏商議。吏曰:“督郵作威,無非要賄賂耳。”
  玄德曰:“我與民秋毫無犯,那得財物與他?”次日,督郵先提縣吏去,勒令指稱縣尉害民。玄德幾番自往求免,俱被門役阻住,不肯放參。
  卻說張飛飲了數杯悶酒,乘馬從館驛前過,見五六十個老人,皆在門前痛哭。飛問其故,衆老人答曰:“督郵逼勒縣吏,欲害劉公;我等皆來苦告,不得放入,反遭把門人趕打!”張飛大怒,睜圓環眼,咬碎鋼牙,滾鞍下馬,徑入館驛,把門人那裏阻擋得住,直奔後堂,見督郵正坐廳上,將縣吏綁倒在地。飛大喝:“害民賊!認得我麽?”督郵未及開言,早被張飛揪住頭髮,扯出館驛,直到縣前馬樁上縛住;攀下柳條,去督郵兩腿上着力鞭打,一連打折柳條十數枝。玄德正納悶間,聽得縣前喧鬧,問左右,答曰:“張將軍綁一人在縣前痛打。”玄德忙去觀之,見綁縛者乃督郵也。玄德驚問其故。飛曰:“此等害民賊,不打死等甚!”督郵告曰:“玄德公救我性命!”玄德終是仁慈的人,急喝張飛住手。傍邊轉過關公來,曰:“兄長建許多大功,僅得縣尉,今反被督郵侮辱。吾思枳棘叢中,非棲鸞鳳之所;不如殺督郵,棄官歸鄉,別圖遠大之計。”玄德乃取印綬,挂於督郵之頸,責之曰:據汝害民,本當殺卻;今姑饒汝命。吾繳還印綬,從此去矣。”督郵歸告定州太守,太守申文省府,差人捕捉。玄德、關、張三人往代州投劉恢。恢見玄德乃漢室宗親,留匿在傢不題。
  卻說十常侍既握重權,互相商議:但有不從己者,誅之。趙忠、張讓差人問破黃巾將士索金帛,不從者奏罷職。皇甫嵩、朱□皆不肯與,趙忠等俱奏罷其官。帝又封趙忠等為車騎將軍,張讓等十三人皆封列侯。朝政愈壞,人民嗟怨。於是長沙賊區星作亂;漁陽張舉、張純反:舉稱天子,純稱大將軍。表章雪片告急,十常侍皆藏匿不奏。
  一日,帝在後園與十常侍飲宴,諫議大夫劉陶,徑到帝前大慟。帝問其故。陶曰:“天下危在旦夕,陛下尚自與閹宦共飲耶!”帝曰:“國傢承平,有何危急?”陶曰:“四方盜賊並起,侵掠州郡。其禍皆由十常侍賣官害民,欺君罔上。朝廷正人皆去,禍在目前矣!”
  十常侍皆免冠跪伏於帝前曰:“大臣不相容,臣等不能活矣!願乞性命歸田裏,盡將傢産以助軍資。”言罷痛哭。帝怒謂陶曰:“汝傢亦有近侍之人,何獨不容朕耶?”呼武士推出斬之。劉陶大呼:“臣死不惜!可憐漢室天下,四百餘年,到此一旦休矣!”
  武士擁陶出,方欲行刑,一大臣喝住曰:“勿得下手,待我諫去。”衆視之,乃司徒陳耽,徑入宮中來諫帝曰:“劉諫議得何罪而受誅?”帝曰:“毀謗近臣,冒瀆朕躬。”耽曰:“天下人民,欲食十常侍之肉,陛下敬之如父母,身無寸功,皆封列侯;況封諝等結連黃巾,欲為內亂:陛下今不自省,社稷立見崩摧矣!”帝曰:“封諝作亂,其事不明。十常
  侍中,豈無一二忠臣?”陳耽以頭撞階而諫。帝怒,命牽出,與劉陶皆下獄。是夜,十常侍即於獄中謀殺之;假帝詔以孫堅為長沙太守,討區星,不五十日,報捷,江夏平,詔封堅為烏程侯。
  封劉虞為幽州牧,領兵往漁陽徵張舉、張純。代州劉恢以書薦玄德見虞。虞大喜,令玄德為都尉,引兵直抵賊巢,與賊大戰數日,挫動銳氣。張純專一兇暴,士卒心變,帳下頭目刺殺張純,將頭納獻,率衆來降。張舉見勢敗,亦自縊死。漁陽盡平。劉虞表奏劉備大功,朝廷赦免鞭督郵之罪,除下密丞,遷高堂尉。公孫瓚又表陳玄德前功,薦為別部司馬,守平原縣令。玄德在平原,頗有錢糧軍馬,重整舊日氣象。劉虞平寇有功,封太尉。中平六年夏四月,靈帝病篤,召大將軍何進入宮,商議後事。那何進起身屠傢;因妹入宮為貴人,生皇子辯,遂立為皇后。進由是得權重任。帝又寵幸王美人,生皇子協。何後嫉妒,鴆殺王美人。皇子協養於董太後宮中。董太後乃靈帝之母,解瀆亭侯劉萇之妻也。初因桓帝無子,迎立解瀆亭侯之子,是為靈帝。靈帝入繼大統,遂迎養母氏於宮中,尊為太後。董太後嘗勸帝立皇子協為太子。帝亦偏愛協,欲立之。當時病篤,中常侍蹇碩奏曰:“若欲立協,必先誅何進,以絶後患。”帝然其說,因宣進入宮。進至宮門,司馬潘隱謂進曰:“不可入宮。蹇碩欲謀殺公。”進大驚,急歸私宅,召諸大臣,欲盡誅宦官。座上一人挺身出曰:“宦官之勢,起自衝、質之時;朝廷滋蔓極廣,安能盡誅?倘機不密,必有滅族之禍:請細詳之。”
  進視之,乃典軍校尉曹操也。進叱曰:“汝小輩安知朝廷大事!”正躊躇間,潘隱至,言:“帝已崩。今賽碩與十常侍商議,秘不發喪,矯詔宣何國舅入宮,欲絶後患,册立皇子協為帝。”說未了,使命至,宣進速入,以定後事。操曰:“今日之計,先宜正君位,然後圖賊。”進曰:“誰敢與吾正君討賊?”一人挺身出曰:“願藉精兵五千,斬關入內,册立新君,盡誅閹竪,掃清朝廷,以安天下!”進視之,乃司徒袁逢之子,袁隗之侄:名紹,字本初,現為司隸校尉。何進大喜,遂點禦林軍五千。紹全身披挂。何進引何*、荀攸、鄭泰等大臣三十餘員,相繼而入,就靈帝柩前,扶立太子辯即皇帝位。
  百官呼拜已畢,袁紹入宮收蹇碩。碩慌走入禦園,花陰下為中常侍郭勝所殺。碩所領禁軍,盡皆投順。紹謂何進曰:“中官結黨。今日可乘勢盡誅之。”張讓等知事急,慌入告何後曰:“始初設謀陷害大將軍者,止賽碩一人,並不幹臣等事。今大將軍聽袁紹之言,欲盡
  誅臣等,乞娘娘憐憫!”何太後曰:“汝等勿憂,我當保汝。”傳旨宣何進入。太後密謂曰:“我與汝出身寒微,非張讓等,焉能享此富貴?今蹇碩不仁,既已伏誅,汝何聽信人言,欲盡誅宦官耶?”何進聽罷,出謂衆官曰:“蹇碩設謀害我,可族滅其傢。其餘不必妄加殘害。”袁紹曰:“若不斬草除根,必為喪身之本。”進曰:“吾意已决,汝勿多言。”
  衆官皆退。次日,太後命何進參錄尚書事,其餘皆封官職。董太後宣張讓等入宮商議曰:“何進之妹,始初我擡舉他。今日他孩兒即皇帝位,內外臣僚,皆其心腹:威權太重,我將如何?”讓奏曰:“娘娘可臨朝,垂簾聽政;封皇子協為王;加國舅董重大官,掌握軍權;重用臣等:大事可圖矣。”董太後大喜。次日設朝,董太後降旨,封皇子協為陳留王,董重為驃騎將軍,張讓等共預朝政。何太後見董太後專權,於宮中設一宴,請董太後赴席。酒至半酣,何太後起身捧杯再拜曰:“我等皆婦人也,參預朝政,非其所宜。昔呂後因握重權,宗族千口皆被戮。今我等宜深居九重;朝廷大事,任大臣元老自行商議,此國傢之幸也。願垂聽焉。”董後大怒曰:“汝鴆死王美人,設心嫉妒。今倚汝子為君,與汝兄何進之勢,輒敢亂言!吾敕驃騎斷汝兄首,如反掌耳!”何後亦怒曰:“吾以好言相勸,何反怒耶?”董後曰:“汝傢屠沽小輩,有何見識!”兩宮互相爭競,張讓等各勸歸宮。何後連夜召何進入宮,告以前事。何進出,召三公共議。來早設朝,使廷臣奏董太後原係藩妃,不宜久居宮中,合仍遷於河間安置,限日下即出國門。一面遣人起送董後;一面點禁軍圍驃騎將軍董重府宅,追索印綬。董重知事急,自刎於後堂。傢人舉哀,軍士方散。張讓、段珪見董後一枝已廢,遂皆以金珠玩好結構何進弟何苗並其母舞陽君,令早晚入何太後處,善言遮蔽:因此十常侍又得近幸。
  六月,何進暗使人鴆殺董後於河間驛庭,舉柩回京,葬於文陵。進托病不出。司隸校尉袁紹入見進曰:“張讓、段珪等流言於外,言公鴆殺董後,欲謀大事。乘此時不誅閹宦,後必為大禍。昔竇武欲誅內竪,機謀不密,反受其殃。今公兄弟部麯將吏,皆英俊之士;若使盡力,事在掌握。此天贊之時,不可失也。”進曰:“且容商議。”左右密報張讓,讓等轉告何苗,又多送賄賂。苗入奏何後雲:“大將軍輔佐新君,不行仁慈,專務殺伐。今無端又欲殺十常侍,此取亂之道也。”後納其言。少頃,何進入白後,欲誅中涓。何後曰:“中官統領禁省,漢傢故事。先帝新棄天下,爾欲誅殺舊臣,非重宗廟也。”進本是沒决斷之人,聽太後言,唯唯而出。袁紹迎問曰:“大事若何?”進曰:“太後不允,如之奈何?”紹曰:“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盡誅閹竪。此時事急,不容太後不從。”進曰:“此計大妙!”便發檄至各鎮,召赴京師。主薄陳琳曰:“不可!俗雲:掩目而捕燕雀,是自欺也,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況國傢大事乎?今將軍仗皇威,掌兵要,竜驤虎步,高下在心:若欲誅宦官,如鼓洪爐燎毛發耳。但當速發雷霆,行權立斷,則天人順之。卻反外檄大臣,臨犯京闕,英雄聚會,各懷一心:所謂倒持幹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反生亂矣。”何進笑曰:“此懦夫之見也!”傍邊一人鼓掌大笑曰:“此事易如反掌,何必多議!”視之,乃曹操也。正是:欲除君側宵人亂,須聽朝中智士謀。不知曹操說出甚話來,且聽下文分解。
  **
首頁>> >> 中国经典>> 羅貫中 Luo Guanzhong   中國 China   元明   (1330年14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