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年轻的文化人,为了让更多读者体会蔡东藩《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魅力,经过艰苦努力,以专业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将蔡著的“旧白话”——这种“白话”今天已经不大读得懂了——重新译为今人能够轻松理解的当代白话。毫无疑问,这是让蔡著得到传承的最好方式。他们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对于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种新的可能性的展开。翻译整理后的作品,为普通读者提供了方便,无论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进入中国历史的深处。
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少年时代曾经激起过我的强烈兴趣。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读的书少得可怜,但一个少年求知的兴致是极高的,阅读的兴趣极强,加上当时的课业没有什么压力,因此可以读现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时间去读的“杂书”。当时中华书局出版的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就是让我爱不释手的“杂书”,它把民国时期纷乱的历史讲得有条有理,还饶有兴味。虽然一些大段引用当时文件的部分比较枯燥,看的时候跳过了,但这部书还是深深吸引了我。后来就要求母亲将《中国历朝通俗演义》都借来看。通过这部书,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历史的复杂、深刻,实在超出一个少年人的想象,看到那些征战杀伐、宫闱纷争之中人性的难测,确实感到真正的历史与那种黑白分明的历史观大不相同。当时,我们的历史知识都是从“儒法斗争”的框架里来的,历史在那个框架里是那么单纯、苍白;而蔡东藩所给予我的,却是一个丰富和芜杂得多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王朝的治乱兴衰,人生的枯荣沉浮,都让人感慨万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远的时间深处的人的命运。可以说,我对于中国历史的真正了解,就是从这部历史演义开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不得不承认,这部从秦朝一直叙述到民国的煌煌巨著,确实是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这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说“演义”历史,以历史知识“丰富”通俗小说,既可信又可读。
蔡东藩一生穷愁潦倒,他的经历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经历,他对于历史的描述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的。他不是一个鲁迅式的启蒙者,但他无疑具有一种另类的现代性,一种与五四新文学不同的表达策略。蔡东藩并不高调激越,他的现代性不是启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启你蒙”,而是讲述历史,延续传统。他的作品具有现代的想象力,表现了现代市民文化的价值观。
在《清史通俗演义》结尾,蔡东藩对于自己做了一番评价,足以表现一个落寞文人的自信:“录一代之兴亡,作后人之借鉴,是固可与列代史策,并传不朽云。”他自信自己的这部著作,足以与司马迁以来的史学名著“并传不朽”。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有些历史叙述者,过于追求所谓“历史理性”,结果常常忘记历史是鲜活生命的延展。在这些人笔下,历史变成了一种刻板和单调的表达。而蔡著不同,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从蔡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活的历史,体验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的碑文中这样阐释中国文明的命运:“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今天,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和不断更新的魅力正在焕发光芒,冯先生对于中国未来的期许正在成为现实。
在这样的时机,蔡著《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新译,就更显其价值。我们期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并从历史中得到启示,走向更好的未来。
让我们和读者一起进入这个丰富的世界。
是为序。
2007年12月31日
张颐武:著名评论家、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 录
001 / 破庙里出来的穷和尚
004 / 糟糠之妻
008 / 朱元璋的最初功勋
013 / 攻占和阳
016 / “鸿门宴”死里逃生
019 / 江山初定
023 / 智擒二将
026 / 廖永安太湖失足
029 / 明朝的第一位谋士
032 / 完美的防御战
036 / 决战鄱阳湖
039 / 兵败如山倒
043 / 张士诚的末日
046 / 四海归心登帝位
048 / 扩廓中计
051 / 雪地里的脚印
054 / 天下第一奇男子
056 / 狼子野心胡惟庸
060 / 胡蓝之狱
062 / “孝慈”马皇后
065 / 蛰伏的隐患
069 / 靖难之役
072 / 围攻济南
075 / 燕王设计劫粮草
079 / 藏在箱子里的秘密
壬午年的惨事 / 082
三保太监下西洋 / 086
南征北剿 / 090
妖女唐赛儿 / 093
明成祖的四次北征 / 097
佞臣高煦的下场 / 100
后宫的明争暗斗 / 103
与民同乐 / 106
土木堡之战 / 110
景泰帝登基 / 113
太上皇还朝 / 116
夺门复辟 / 120
于少保的冤狱 / 123
曹、石灭门案 / 127
贵妃万贞儿 / 132
大藤峡中断大藤 / 135
阿丑的戏中戏 / 139
明时长恨歌 / 142
老臣难敌八虎 / 146
夜夜江潮泣子胥 / 150
刘瑾的末日 / 154
河北剿匪记 / 159
篾片官江彬 / 163
凤姐巧遇真龙 / 166
死在杖下的言官 / 170
173 / 宁王府的叛乱
177 / 一代儒将王守仁
180 / 黄石矶与王失机
185 / 百步穿杨
189 / 拔胡须的新刑罚
192 / 世宗初政
194 / 君臣之争
198 / “无为”之道
201 / 命中注定的火劫
205 / 宫婢之变
210 / 兵临城下
214 / 俺答退兵
218 / 杨继盛舍生取义
221 / 冒名顶替的功劳
225 / 反间计
230 / 十三岁的嫔妃
234 / 盛极必衰
237 / 严家的厄运
241 / 树倒猢狲散
244 / 先买棺材后上疏
248 / 西陲纳降
252 / 闯入深宫的男子
256 / 贤母教子
259 / 春风一度结珠胎
262 / 立储风波
三娘子的三世情缘 / 266
援助朝鲜 / 270
蛀虫也知天命 / 274
连心十指有长短 / 277
三案之梃击案 / 281
三案之红丸案 / 285
三案之移宫案 / 289
客、魏得宠乱朝纲 / 292
巧击吕公车 / 296
新巡抚坎坷上任 / 301
外妖内孽 / 305
《点将录》的大用场 / 308
党狱迭起 / 312
半途而废的谋逆 / 316
怀宗治魏党 / 321
大明朝的洋官 / 325
冤沉碧血 / 329
曹文诏扬威 / 333
秦良玉千里勤王 / 337
卢象昇之死 / 342
十八子主神器 / 347
绣鞋金字 / 352
李闯王横霸中原 / 356
紫禁城沦陷 / 360
明朝覆亡 / 366
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是一部让我印象深刻的书,少年时代曾经激起过我的强烈兴趣。那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读的书少得可怜,但一个少年求知的兴致是极高的,阅读的兴趣极强,加上当时的课业没有什么压力,因此可以读现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时间去读的“杂书”。当时中华书局出版的蔡东藩的《民国通俗演义》就是让我爱不释手的“杂书”,它把民国时期纷乱的历史讲得有条有理,还饶有兴味。虽然一些大段引用当时文件的部分比较枯燥,看的时候跳过了,但这部书还是深深吸引了我。后来就要求母亲将《中国历朝通俗演义》都借来看。通过这部书,我对历史产生了兴趣。历史的复杂、深刻,实在超出一个少年人的想象,看到那些征战杀伐、宫闱纷争之中人性的难测,确实感到真正的历史与那种黑白分明的历史观大不相同。当时,我们的历史知识都是从“儒法斗争”的框架里来的,历史在那个框架里是那么单纯、苍白;而蔡东藩所给予我的,却是一个丰富和芜杂得多的历史。在这部书里,王朝的治乱兴衰,人生的枯荣沉浮,都让人感慨万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远的时间深处的人的命运。可以说,我对于中国历史的真正了解,就是从这部历史演义开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不得不承认,这部从秦朝一直叙述到民国的煌煌巨著,确实是了解中国历史的最佳读本。这是一部难得的线索清楚、故事完整、细节生动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说“演义”历史,以历史知识“丰富”通俗小说,既可信又可读。
蔡东藩一生穷愁潦倒,他的经历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经历,他对于历史的描述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的。他不是一个鲁迅式的启蒙者,但他无疑具有一种另类的现代性,一种与五四新文学不同的表达策略。蔡东藩并不高调激越,他的现代性不是启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启你蒙”,而是讲述历史,延续传统。他的作品具有现代的想象力,表现了现代市民文化的价值观。
在《清史通俗演义》结尾,蔡东藩对于自己做了一番评价,足以表现一个落寞文人的自信:“录一代之兴亡,作后人之借鉴,是固可与列代史策,并传不朽云。”他自信自己的这部著作,足以与司马迁以来的史学名著“并传不朽”。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处,不仅在于他准确地挑出了历史的大线索,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关注了历史深处的人的命运。有些历史叙述者,过于追求所谓“历史理性”,结果常常忘记历史是鲜活生命的延展。在这些人笔下,历史变成了一种刻板和单调的表达。而蔡著不同,他的历史有血液、有温度,是可以触摸的。他的历史是关于人性的故事。
从蔡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活的历史,体验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文化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冯友兰先生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的碑文中这样阐释中国文明的命运:“我国家以世界之古国,居东亚之天府,本应绍汉唐之遗烈,作并世之先进。将来建国完成,必于世界历史,居独特之地位。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今天,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历史连续性和不断更新的魅力正在焕发光芒,冯先生对于中国未来的期许正在成为现实。
在这样的时机,蔡著《中国历朝通俗演义》的新译,就更显其价值。我们期望读者能够从中获得阅读的乐趣,并从历史中得到启示,走向更好的未来。
让我们和读者一起进入这个丰富的世界。
是为序。
2007年12月31日
张颐武:著名评论家、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 录
001 / 破庙里出来的穷和尚
004 / 糟糠之妻
008 / 朱元璋的最初功勋
013 / 攻占和阳
016 / “鸿门宴”死里逃生
019 / 江山初定
023 / 智擒二将
026 / 廖永安太湖失足
029 / 明朝的第一位谋士
032 / 完美的防御战
036 / 决战鄱阳湖
039 / 兵败如山倒
043 / 张士诚的末日
046 / 四海归心登帝位
048 / 扩廓中计
051 / 雪地里的脚印
054 / 天下第一奇男子
056 / 狼子野心胡惟庸
060 / 胡蓝之狱
062 / “孝慈”马皇后
065 / 蛰伏的隐患
069 / 靖难之役
072 / 围攻济南
075 / 燕王设计劫粮草
079 / 藏在箱子里的秘密
壬午年的惨事 / 082
三保太监下西洋 / 086
南征北剿 / 090
妖女唐赛儿 / 093
明成祖的四次北征 / 097
佞臣高煦的下场 / 100
后宫的明争暗斗 / 103
与民同乐 / 106
土木堡之战 / 110
景泰帝登基 / 113
太上皇还朝 / 116
夺门复辟 / 120
于少保的冤狱 / 123
曹、石灭门案 / 127
贵妃万贞儿 / 132
大藤峡中断大藤 / 135
阿丑的戏中戏 / 139
明时长恨歌 / 142
老臣难敌八虎 / 146
夜夜江潮泣子胥 / 150
刘瑾的末日 / 154
河北剿匪记 / 159
篾片官江彬 / 163
凤姐巧遇真龙 / 166
死在杖下的言官 / 170
173 / 宁王府的叛乱
177 / 一代儒将王守仁
180 / 黄石矶与王失机
185 / 百步穿杨
189 / 拔胡须的新刑罚
192 / 世宗初政
194 / 君臣之争
198 / “无为”之道
201 / 命中注定的火劫
205 / 宫婢之变
210 / 兵临城下
214 / 俺答退兵
218 / 杨继盛舍生取义
221 / 冒名顶替的功劳
225 / 反间计
230 / 十三岁的嫔妃
234 / 盛极必衰
237 / 严家的厄运
241 / 树倒猢狲散
244 / 先买棺材后上疏
248 / 西陲纳降
252 / 闯入深宫的男子
256 / 贤母教子
259 / 春风一度结珠胎
262 / 立储风波
三娘子的三世情缘 / 266
援助朝鲜 / 270
蛀虫也知天命 / 274
连心十指有长短 / 277
三案之梃击案 / 281
三案之红丸案 / 285
三案之移宫案 / 289
客、魏得宠乱朝纲 / 292
巧击吕公车 / 296
新巡抚坎坷上任 / 301
外妖内孽 / 305
《点将录》的大用场 / 308
党狱迭起 / 312
半途而废的谋逆 / 316
怀宗治魏党 / 321
大明朝的洋官 / 325
冤沉碧血 / 329
曹文诏扬威 / 333
秦良玉千里勤王 / 337
卢象昇之死 / 342
十八子主神器 / 347
绣鞋金字 / 352
李闯王横霸中原 / 356
紫禁城沦陷 / 360
明朝覆亡 / 366
明代开国,与元代有很大不同,但后来由兴而衰,由盛而亡,却重蹈元朝五大覆辙。哪五大覆辙呢?第一是骨肉相残,第二是宦官争权,第三是奸臣横行,第四是内戚恃宠,第五是流寇殃民。这五大弊端循环不息,足以损伤国家元气、倾覆国家命运,再加上内有党争、外有强敌,整个国家愈发混乱不堪,勉强支撑了两百多年,最终一败涂地,把一片锦绣江山拱手让给了满族。
明太祖崛起的时候,正是元朝末年。当时盗贼四起,叛乱不断,黄岩人方国珍起兵台温,颍州人刘福通和栾城人韩山童起兵汝、颍,罗田人徐寿辉起兵蕲黄,定远人郭子兴起兵濠梁,泰州人张士诚起兵高邮,还有李二、彭大、赵均用等一帮草寇攻占了徐州。元朝官府调兵遣将,连年征战,只抓住了韩山童,赶跑了李二。其他的叛贼不但毫发无损,而且越来越猖獗。
那时元顺帝昏庸得很,整日耽于淫乐,把军国大事都撇在脑后。贤相脱脱出征有功,反而被革职充军,死得不明不白;佞臣哈麻兄弟和秃鲁铁木儿犯上作乱,元顺帝反而言听计从,恩宠有加。也许是冥冥中激怒了上苍,山崩、地震、干旱、水灾接连不断,甚至血雨、陨石、陨火等怪象也时有发生。可元顺帝却不害怕,仍然荒淫昏庸。于是群雄逐鹿,人人都想当皇帝。刘福通捧出韩山童的儿子来做皇帝,国号宋;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天完;张士诚也自号诚王,国号周。就在这个时候,濠州出了一位奇人,姿貌奇杰,气度恢弘,颇有帝王气象,此人就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字国瑞,父亲叫朱世珍,从泗州迁居到濠州的钟离县,相传汉钟离就是在这里得道成仙的。朱世珍生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就是元璋。元璋的母亲陈氏在刚怀孕的时候,梦见神仙给了她一颗药丸,放在手心光芒四射,她按照神仙的吩咐吞入口中,甘香异常。醒来之后,嘴里仍有余香。到了将要分娩的时候,天上忽然红光闪闪,邻居们以为是着火了,都呼喊着跑去救火。到了他家门外,却看不到什么火光,再到远处回望,仍旧是熊熊大火,一直不灭。大家莫名其妙,惊讶不已。后来听说朱世珍家生了一个小孩,越发传为奇谈,都说这个婴儿不是寻常人物,将来一定能成大器。这年是元文宗戊辰年,这婴儿诞生的时日是九月丁丑日未时。后人推测命理,说他是辰戌丑未,四库俱全,所以贵为天子。
朱世珍给儿子取名元璋。这孩子相貌魁梧,奇骨贯顶,很受父母宠爱。偏偏他不分白天黑夜总是哇哇大哭,声音异常洪亮,不单让做爹娘的日夜惊心,就连邻居也被他吵得无法入睡。朱世珍无计可施,只好到附近的皇觉寺向神明祈祷。说也奇怪,从此以后,小孩子便安安稳稳,不像从前那样怪哭了。朱世珍觉得神佛有灵,很是感激,等到元璋周岁的时候,便和陈氏抱着孩子到寺里去还愿,并且给元璋取了一个禅名叫做元龙。所以俗称明太祖为朱元龙。
光阴易过,岁月如流。朱元璋渐渐长大,身体一天比一天魁梧。朱世珍家里人口越来越多,费用也越来越大,又碰上荒年,入不敷出,单靠朱世珍一人,哪里养活得了呢?今天吃两顿,明天吃一顿,全家人忍饥挨饿,勉强度日。无奈之下,朱世珍让三个比较大的儿子出去做佣工,只留元璋在家。元璋无所事事,经常到皇觉寺玩耍。寺内的长老喜欢他聪明伶俐,就随意教给他一些文字,他竟然过目不忘,入耳即熟,到了十岁左右,居然将古今文字通晓了一大半。
朱世珍觉得元璋已经长大,就要他自谋生计。起初元璋不太愿意,经朱世珍再三训导,才到本村刘大秀家放牛。那些牛经过元璋的喂养,越来越肥壮,很得主人欢心。但是元璋天性好动,每与村童游戏,一定要自己当首领,孩子里有不服气的,往往被他拳打脚踢,刘大秀怕他惹祸,就让他回家了。
转眼间已经是元顺帝至正四年,濠泗地区先是大闹饥荒,接着又发生了瘟疫。朱世珍夫妇相继逝世,后来元璋的长兄朱镇也得瘟疫死了,家里一贫如洗,没钱买棺材,只好用草席卷着,由元璋与二哥朱镗抬到野外安葬。刚走到半路上,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光闪闪,雷声隆隆,接着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仿佛银河倒泻,澎湃直下。兄弟二人全身都被淋湿了,没办法只好把尸体放在野地上,到村里去避雨。没想到雨却下个没完,过了好长时间才渐渐停止。雨停后,元璋和二哥急忙去察看,只见尸体已经没入土中,两边的浮土被雨水冲积成厚厚的土包。二人觉得非常奇怪,向村里人一打听,才知那埋尸的地方是同村刘继祖的祖产。当下就和刘继祖商议,刘继祖也觉得很惊讶,心想老天爷这样作怪,是不是有些什么来历?不如顺天行事,做个大大的人情,于是就将这块葬地慷慨地赠送了朱元璋兄弟。兄弟二人当然十分感谢。
明太祖崛起的时候,正是元朝末年。当时盗贼四起,叛乱不断,黄岩人方国珍起兵台温,颍州人刘福通和栾城人韩山童起兵汝、颍,罗田人徐寿辉起兵蕲黄,定远人郭子兴起兵濠梁,泰州人张士诚起兵高邮,还有李二、彭大、赵均用等一帮草寇攻占了徐州。元朝官府调兵遣将,连年征战,只抓住了韩山童,赶跑了李二。其他的叛贼不但毫发无损,而且越来越猖獗。
那时元顺帝昏庸得很,整日耽于淫乐,把军国大事都撇在脑后。贤相脱脱出征有功,反而被革职充军,死得不明不白;佞臣哈麻兄弟和秃鲁铁木儿犯上作乱,元顺帝反而言听计从,恩宠有加。也许是冥冥中激怒了上苍,山崩、地震、干旱、水灾接连不断,甚至血雨、陨石、陨火等怪象也时有发生。可元顺帝却不害怕,仍然荒淫昏庸。于是群雄逐鹿,人人都想当皇帝。刘福通捧出韩山童的儿子来做皇帝,国号宋;徐寿辉自称皇帝,国号天完;张士诚也自号诚王,国号周。就在这个时候,濠州出了一位奇人,姿貌奇杰,气度恢弘,颇有帝王气象,此人就是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字国瑞,父亲叫朱世珍,从泗州迁居到濠州的钟离县,相传汉钟离就是在这里得道成仙的。朱世珍生有四个儿子,最小的就是元璋。元璋的母亲陈氏在刚怀孕的时候,梦见神仙给了她一颗药丸,放在手心光芒四射,她按照神仙的吩咐吞入口中,甘香异常。醒来之后,嘴里仍有余香。到了将要分娩的时候,天上忽然红光闪闪,邻居们以为是着火了,都呼喊着跑去救火。到了他家门外,却看不到什么火光,再到远处回望,仍旧是熊熊大火,一直不灭。大家莫名其妙,惊讶不已。后来听说朱世珍家生了一个小孩,越发传为奇谈,都说这个婴儿不是寻常人物,将来一定能成大器。这年是元文宗戊辰年,这婴儿诞生的时日是九月丁丑日未时。后人推测命理,说他是辰戌丑未,四库俱全,所以贵为天子。
朱世珍给儿子取名元璋。这孩子相貌魁梧,奇骨贯顶,很受父母宠爱。偏偏他不分白天黑夜总是哇哇大哭,声音异常洪亮,不单让做爹娘的日夜惊心,就连邻居也被他吵得无法入睡。朱世珍无计可施,只好到附近的皇觉寺向神明祈祷。说也奇怪,从此以后,小孩子便安安稳稳,不像从前那样怪哭了。朱世珍觉得神佛有灵,很是感激,等到元璋周岁的时候,便和陈氏抱着孩子到寺里去还愿,并且给元璋取了一个禅名叫做元龙。所以俗称明太祖为朱元龙。
光阴易过,岁月如流。朱元璋渐渐长大,身体一天比一天魁梧。朱世珍家里人口越来越多,费用也越来越大,又碰上荒年,入不敷出,单靠朱世珍一人,哪里养活得了呢?今天吃两顿,明天吃一顿,全家人忍饥挨饿,勉强度日。无奈之下,朱世珍让三个比较大的儿子出去做佣工,只留元璋在家。元璋无所事事,经常到皇觉寺玩耍。寺内的长老喜欢他聪明伶俐,就随意教给他一些文字,他竟然过目不忘,入耳即熟,到了十岁左右,居然将古今文字通晓了一大半。
朱世珍觉得元璋已经长大,就要他自谋生计。起初元璋不太愿意,经朱世珍再三训导,才到本村刘大秀家放牛。那些牛经过元璋的喂养,越来越肥壮,很得主人欢心。但是元璋天性好动,每与村童游戏,一定要自己当首领,孩子里有不服气的,往往被他拳打脚踢,刘大秀怕他惹祸,就让他回家了。
转眼间已经是元顺帝至正四年,濠泗地区先是大闹饥荒,接着又发生了瘟疫。朱世珍夫妇相继逝世,后来元璋的长兄朱镇也得瘟疫死了,家里一贫如洗,没钱买棺材,只好用草席卷着,由元璋与二哥朱镗抬到野外安葬。刚走到半路上,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电光闪闪,雷声隆隆,接着就下起了倾盆大雨,仿佛银河倒泻,澎湃直下。兄弟二人全身都被淋湿了,没办法只好把尸体放在野地上,到村里去避雨。没想到雨却下个没完,过了好长时间才渐渐停止。雨停后,元璋和二哥急忙去察看,只见尸体已经没入土中,两边的浮土被雨水冲积成厚厚的土包。二人觉得非常奇怪,向村里人一打听,才知那埋尸的地方是同村刘继祖的祖产。当下就和刘继祖商议,刘继祖也觉得很惊讶,心想老天爷这样作怪,是不是有些什么来历?不如顺天行事,做个大大的人情,于是就将这块葬地慷慨地赠送了朱元璋兄弟。兄弟二人当然十分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