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年輕的文化人,為了讓更多讀者體會蔡東藩《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魅力,經過艱苦努力,以專業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將蔡著的“舊白話”——這種“白話”今天已經不大讀得懂了——重新譯為今人能夠輕鬆理解的當代白話。毫無疑問,這是讓蔡著得到傳承的最好方式。他們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對於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種新的可能性的展開。翻譯整理後的作品,為普通讀者提供了方便,無論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地進入中國歷史的深處。
蔡東藩的《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書,少年時代曾經激起過我的強烈興趣。那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讀的書少得可憐,但一個少年求知的興致是極高的,閱讀的興趣極強,加上當時的課業沒有什麽壓力,因此可以讀現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時間去讀的“雜書”。當時中華書局出版的蔡東藩的《民國通俗演義》就是讓我愛不釋手的“雜書”,它把民國時期紛亂的歷史講得有條有理,還饒有興味。雖然一些大段引用當時文件的部分比較枯燥,看的時候跳過了,但這部書還是深深吸引了我。後來就要求母親將《中國歷朝通俗演義》都藉來看。通過這部書,我對歷史産生了興趣。歷史的復雜、深刻,實在超出一個少年人的想象,看到那些徵戰殺伐、宮闈紛爭之中人性的難測,確實感到真正的歷史與那種黑白分明的歷史觀大不相同。當時,我們的歷史知識都是從“儒法鬥爭”的框架裏來的,歷史在那個框架裏是那麽單純、蒼白;而蔡東藩所給予我的,卻是一個豐富和蕪雜得多的歷史。在這部書裏,王朝的治亂興衰,人生的枯榮沉浮,都讓人感慨萬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遠的時間深處的人的命運。可以說,我對於中國歷史的真正瞭解,就是從這部歷史演義開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續到今天。不得不承認,這部從秦朝一直敘述到民國的煌煌巨著,確實是瞭解中國歷史的最佳讀本。這是一部難得的綫索清楚、故事完整、細節生動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說“演義”歷史,以歷史知識“豐富”通俗小說,既可信又可讀。
蔡東藩一生窮愁潦倒,他的經歷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的經歷,他對於歷史的描述是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的。他不是一個魯迅式的啓蒙者,但他無疑具有一種另類的現代性,一種與五四新文學不同的表達策略。蔡東藩並不高調激越,他的現代性不是啓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啓你蒙”,而是講述歷史,延續傳統。他的作品具有現代的想象力,表現了現代市民文化的價值觀。
在《清史通俗演義》結尾,蔡東藩對於自己做了一番評價,足以表現一個落寞文人的自信:“錄一代之興亡,作後人之藉鑒,是固可與列代史策,並傳不朽雲。”他自信自己的這部著作,足以與司馬遷以來的史學名著“並傳不朽”。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處,不僅在於他準確地挑出了歷史的大綫索,更重要之處在於,他關註了歷史深處的人的命運。有些歷史敘述者,過於追求所謂“歷史理性”,結果常常忘記歷史是鮮活生命的延展。在這些人筆下,歷史變成了一種刻板和單調的表達。而蔡著不同,他的歷史有血液、有溫度,是可以觸摸的。他的歷史是關於人性的故事。
從蔡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活的歷史,體驗到個人命運與國傢、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馮友蘭先生在《西南聯大紀念碑》的碑文中這樣闡釋中國文明的命運:“我國傢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並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傢,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今天,中國文化所具有的歷史連續性和不斷更新的魅力正在煥發光芒,馮先生對於中國未來的期許正在成為現實。
在這樣的時機,蔡著《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新譯,就更顯其價值。我們期望讀者能夠從中獲得閱讀的樂趣,並從歷史中得到啓示,走嚮更好的未來。
讓我們和讀者一起進入這個豐富的世界。
是為序。
2007年12月31日
張頤武:著名評論傢、學者,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
目 錄
001 / 破廟裏出來的窮和尚
004 / 糟糠之妻
008 / 朱元璋的最初功勳
013 / 攻占和陽
016 / “鴻門宴”死裏逃生
019 / 江山初定
023 / 智擒二將
026 / 廖永安太湖失足
029 / 明朝的第一位謀士
032 / 完美的防禦戰
036 / 决戰鄱陽湖
039 / 兵敗如山倒
043 / 張士誠的末日
046 / 四海歸心登帝位
048 / 擴廓中計
051 / 雪地裏的腳印
054 / 天下第一奇男子
056 / 狼子野心鬍惟庸
060 / 鬍藍之獄
062 / “孝慈”馬皇后
065 / 蟄伏的隱患
069 / 靖難之役
072 / 圍攻濟南
075 / 燕王設計劫糧草
079 / 藏在箱子裏的秘密
壬午年的慘事 / 082
三保太監下西洋 / 086
南徵北剿 / 090
妖女唐賽兒 / 093
明成祖的四次北徵 / 097
佞臣高煦的下場 / 100
後宮的明爭暗鬥 / 103
與民同樂 / 106
土木堡之戰 / 110
景泰帝登基 / 113
太上皇還朝 / 116
奪門復闢 / 120
於少保的冤獄 / 123
曹、石滅門案 / 127
貴妃萬貞兒 / 132
大藤峽中斷大藤 / 135
阿醜的戲中戲 / 139
明時長恨歌 / 142
老臣難敵八虎 / 146
夜夜江潮泣子胥 / 150
劉瑾的末日 / 154
河北剿匪記 / 159
篾片官江彬 / 163
鳳姐巧遇真竜 / 166
死在杖下的言官 / 170
173 / 寧王府的叛亂
177 / 一代儒將王守仁
180 / 黃石磯與王失機
185 / 百步穿楊
189 / 拔鬍須的新刑罰
192 / 世宗初政
194 / 君臣之爭
198 / “無為”之道
201 / 命中註定的火劫
205 / 宮婢之變
210 / 兵臨城下
214 / 俺答退兵
218 / 楊繼盛捨生取義
221 / 冒名頂替的功勞
225 / 反間計
230 / 十三歲的嬪妃
234 / 盛極必衰
237 / 嚴傢的厄運
241 / 樹倒猢猻散
244 / 先買棺材後上疏
248 / 西陲納降
252 / 闖入深宮的男子
256 / 賢母教子
259 / 春風一度結珠胎
262 / 立儲風波
三娘子的三世情緣 / 266
援助朝鮮 / 270
蛀蟲也知天命 / 274
連心十指有長短 / 277
三案之梃擊案 / 281
三案之紅丸案 / 285
三案之移宮案 / 289
客、魏得寵亂朝綱 / 292
巧擊呂公車 / 296
新巡撫坎坷上任 / 301
外妖內孽 / 305
《點將錄》的大用場 / 308
黨獄迭起 / 312
半途而廢的謀逆 / 316
懷宗治魏黨 / 321
大明朝的洋官 / 325
冤沉碧血 / 329
曹文詔揚威 / 333
秦良玉千裏勤王 / 337
盧象昇之死 / 342
十八子主神器 / 347
綉鞋金字 / 352
李闖王橫霸中原 / 356
紫禁城淪陷 / 360
明朝覆亡 / 366
蔡東藩的《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書,少年時代曾經激起過我的強烈興趣。那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讀的書少得可憐,但一個少年求知的興致是極高的,閱讀的興趣極強,加上當時的課業沒有什麽壓力,因此可以讀現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時間去讀的“雜書”。當時中華書局出版的蔡東藩的《民國通俗演義》就是讓我愛不釋手的“雜書”,它把民國時期紛亂的歷史講得有條有理,還饒有興味。雖然一些大段引用當時文件的部分比較枯燥,看的時候跳過了,但這部書還是深深吸引了我。後來就要求母親將《中國歷朝通俗演義》都藉來看。通過這部書,我對歷史産生了興趣。歷史的復雜、深刻,實在超出一個少年人的想象,看到那些徵戰殺伐、宮闈紛爭之中人性的難測,確實感到真正的歷史與那種黑白分明的歷史觀大不相同。當時,我們的歷史知識都是從“儒法鬥爭”的框架裏來的,歷史在那個框架裏是那麽單純、蒼白;而蔡東藩所給予我的,卻是一個豐富和蕪雜得多的歷史。在這部書裏,王朝的治亂興衰,人生的枯榮沉浮,都讓人感慨萬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遠的時間深處的人的命運。可以說,我對於中國歷史的真正瞭解,就是從這部歷史演義開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續到今天。不得不承認,這部從秦朝一直敘述到民國的煌煌巨著,確實是瞭解中國歷史的最佳讀本。這是一部難得的綫索清楚、故事完整、細節生動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說“演義”歷史,以歷史知識“豐富”通俗小說,既可信又可讀。
蔡東藩一生窮愁潦倒,他的經歷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的經歷,他對於歷史的描述是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的。他不是一個魯迅式的啓蒙者,但他無疑具有一種另類的現代性,一種與五四新文學不同的表達策略。蔡東藩並不高調激越,他的現代性不是啓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啓你蒙”,而是講述歷史,延續傳統。他的作品具有現代的想象力,表現了現代市民文化的價值觀。
在《清史通俗演義》結尾,蔡東藩對於自己做了一番評價,足以表現一個落寞文人的自信:“錄一代之興亡,作後人之藉鑒,是固可與列代史策,並傳不朽雲。”他自信自己的這部著作,足以與司馬遷以來的史學名著“並傳不朽”。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處,不僅在於他準確地挑出了歷史的大綫索,更重要之處在於,他關註了歷史深處的人的命運。有些歷史敘述者,過於追求所謂“歷史理性”,結果常常忘記歷史是鮮活生命的延展。在這些人筆下,歷史變成了一種刻板和單調的表達。而蔡著不同,他的歷史有血液、有溫度,是可以觸摸的。他的歷史是關於人性的故事。
從蔡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活的歷史,體驗到個人命運與國傢、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馮友蘭先生在《西南聯大紀念碑》的碑文中這樣闡釋中國文明的命運:“我國傢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並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傢,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今天,中國文化所具有的歷史連續性和不斷更新的魅力正在煥發光芒,馮先生對於中國未來的期許正在成為現實。
在這樣的時機,蔡著《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新譯,就更顯其價值。我們期望讀者能夠從中獲得閱讀的樂趣,並從歷史中得到啓示,走嚮更好的未來。
讓我們和讀者一起進入這個豐富的世界。
是為序。
2007年12月31日
張頤武:著名評論傢、學者,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
目 錄
001 / 破廟裏出來的窮和尚
004 / 糟糠之妻
008 / 朱元璋的最初功勳
013 / 攻占和陽
016 / “鴻門宴”死裏逃生
019 / 江山初定
023 / 智擒二將
026 / 廖永安太湖失足
029 / 明朝的第一位謀士
032 / 完美的防禦戰
036 / 决戰鄱陽湖
039 / 兵敗如山倒
043 / 張士誠的末日
046 / 四海歸心登帝位
048 / 擴廓中計
051 / 雪地裏的腳印
054 / 天下第一奇男子
056 / 狼子野心鬍惟庸
060 / 鬍藍之獄
062 / “孝慈”馬皇后
065 / 蟄伏的隱患
069 / 靖難之役
072 / 圍攻濟南
075 / 燕王設計劫糧草
079 / 藏在箱子裏的秘密
壬午年的慘事 / 082
三保太監下西洋 / 086
南徵北剿 / 090
妖女唐賽兒 / 093
明成祖的四次北徵 / 097
佞臣高煦的下場 / 100
後宮的明爭暗鬥 / 103
與民同樂 / 106
土木堡之戰 / 110
景泰帝登基 / 113
太上皇還朝 / 116
奪門復闢 / 120
於少保的冤獄 / 123
曹、石滅門案 / 127
貴妃萬貞兒 / 132
大藤峽中斷大藤 / 135
阿醜的戲中戲 / 139
明時長恨歌 / 142
老臣難敵八虎 / 146
夜夜江潮泣子胥 / 150
劉瑾的末日 / 154
河北剿匪記 / 159
篾片官江彬 / 163
鳳姐巧遇真竜 / 166
死在杖下的言官 / 170
173 / 寧王府的叛亂
177 / 一代儒將王守仁
180 / 黃石磯與王失機
185 / 百步穿楊
189 / 拔鬍須的新刑罰
192 / 世宗初政
194 / 君臣之爭
198 / “無為”之道
201 / 命中註定的火劫
205 / 宮婢之變
210 / 兵臨城下
214 / 俺答退兵
218 / 楊繼盛捨生取義
221 / 冒名頂替的功勞
225 / 反間計
230 / 十三歲的嬪妃
234 / 盛極必衰
237 / 嚴傢的厄運
241 / 樹倒猢猻散
244 / 先買棺材後上疏
248 / 西陲納降
252 / 闖入深宮的男子
256 / 賢母教子
259 / 春風一度結珠胎
262 / 立儲風波
三娘子的三世情緣 / 266
援助朝鮮 / 270
蛀蟲也知天命 / 274
連心十指有長短 / 277
三案之梃擊案 / 281
三案之紅丸案 / 285
三案之移宮案 / 289
客、魏得寵亂朝綱 / 292
巧擊呂公車 / 296
新巡撫坎坷上任 / 301
外妖內孽 / 305
《點將錄》的大用場 / 308
黨獄迭起 / 312
半途而廢的謀逆 / 316
懷宗治魏黨 / 321
大明朝的洋官 / 325
冤沉碧血 / 329
曹文詔揚威 / 333
秦良玉千裏勤王 / 337
盧象昇之死 / 342
十八子主神器 / 347
綉鞋金字 / 352
李闖王橫霸中原 / 356
紫禁城淪陷 / 360
明朝覆亡 / 366
明代開國,與元代有很大不同,但後來由興而衰,由盛而亡,卻重蹈元朝五大覆轍。哪五大覆轍呢?第一是骨肉相殘,第二是宦官爭權,第三是姦臣橫行,第四是內戚恃寵,第五是流寇殃民。這五大弊端循環不息,足以損傷國傢元氣、傾覆國傢命運,再加上內有黨爭、外有強敵,整個國傢愈發混亂不堪,勉強支撐了兩百多年,最終一敗塗地,把一片錦綉江山拱手讓給了滿族。
明太祖崛起的時候,正是元朝末年。當時盜賊四起,叛亂不斷,黃岩人方國珍起兵臺溫,潁州人劉福通和欒城人韓山童起兵汝、潁,羅田人徐壽輝起兵蘄黃,定遠人郭子興起兵濠梁,泰州人張士誠起兵高郵,還有李二、彭大、趙均用等一幫草寇攻占了徐州。元朝官府調兵遣將,連年徵戰,衹抓住了韓山童,趕跑了李二。其他的叛賊不但毫發無損,而且越來越猖獗。
那時元順帝昏庸得很,整日耽於淫樂,把軍國大事都撇在腦後。賢相脫脫出徵有功,反而被革職充軍,死得不明不白;佞臣哈麻兄弟和禿魯鐵木兒犯上作亂,元順帝反而言聽計從,恩寵有加。也許是冥冥中激怒了上蒼,山崩、地震、幹旱、水災接連不斷,甚至血雨、隕石、隕火等怪象也時有發生。可元順帝卻不害怕,仍然荒淫昏庸。於是群雄逐鹿,人人都想當皇帝。劉福通捧出韓山童的兒子來做皇帝,國號宋;徐壽輝自稱皇帝,國號天完;張士誠也自號誠王,國號周。就在這個時候,濠州出了一位奇人,姿貌奇傑,氣度恢弘,頗有帝王氣象,此人就是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字國瑞,父親叫朱世珍,從泗州遷居到濠州的鐘離縣,相傳漢鐘離就是在這裏得道成仙的。朱世珍生有四個兒子,最小的就是元璋。元璋的母親陳氏在剛懷孕的時候,夢見神仙給了她一顆藥丸,放在手心光芒四射,她按照神仙的吩咐吞入口中,甘香異常。醒來之後,嘴裏仍有餘香。到了將要分娩的時候,天上忽然紅光閃閃,鄰居們以為是着火了,都呼喊着跑去救火。到了他傢門外,卻看不到什麽火光,再到遠處回望,仍舊是熊熊大火,一直不滅。大傢莫名其妙,驚訝不已。後來聽說朱世珍傢生了一個小孩,越發傳為奇談,都說這個嬰兒不是尋常人物,將來一定能成大器。這年是元文宗戊辰年,這嬰兒誕生的時日是九月丁醜日未時。後人推測命理,說他是辰戌醜未,四庫俱全,所以貴為天子。
朱世珍給兒子取名元璋。這孩子相貌魁梧,奇骨貫頂,很受父母寵愛。偏偏他不分白天黑夜總是哇哇大哭,聲音異常洪亮,不單讓做爹娘的日夜驚心,就連鄰居也被他吵得無法入睡。朱世珍無計可施,衹好到附近的皇覺寺嚮神明祈禱。說也奇怪,從此以後,小孩子便安安穩穩,不像從前那樣怪哭了。朱世珍覺得神佛有靈,很是感激,等到元璋周歲的時候,便和陳氏抱着孩子到寺裏去還願,並且給元璋取了一個禪名叫做元竜。所以俗稱明太祖為朱元竜。
光陰易過,歲月如流。朱元璋漸漸長大,身體一天比一天魁梧。朱世珍傢裏人口越來越多,費用也越來越大,又碰上荒年,入不敷出,單靠朱世珍一人,哪裏養活得了呢?今天吃兩頓,明天吃一頓,全家人忍饑挨餓,勉強度日。無奈之下,朱世珍讓三個比較大的兒子出去做傭工,衹留元璋在傢。元璋無所事事,經常到皇覺寺玩耍。寺內的長老喜歡他聰明伶俐,就隨意教給他一些文字,他竟然過目不忘,入耳即熟,到了十歲左右,居然將古今文字通曉了一大半。
朱世珍覺得元璋已經長大,就要他自謀生計。起初元璋不太願意,經朱世珍再三訓導,纔到本村劉大秀傢放牛。那些牛經過元璋的喂養,越來越肥壯,很得主人歡心。但是元璋天性好動,每與村童遊戲,一定要自己當首領,孩子裏有不服氣的,往往被他拳打腳踢,劉大秀怕他惹禍,就讓他回傢了。
轉眼間已經是元順帝至正四年,濠泗地區先是大鬧饑荒,接着又發生了瘟疫。朱世珍夫婦相繼逝世,後來元璋的長兄朱鎮也得瘟疫死了,傢裏一貧如洗,沒錢買棺材,衹好用草席捲着,由元璋與二哥朱鏜擡到野外安葬。剛走到半路上,突然烏雲密佈,狂風大作,電光閃閃,雷聲隆隆,接着就下起了傾盆大雨,仿佛銀河倒瀉,澎湃直下。兄弟二人全身都被淋濕了,沒辦法衹好把屍體放在野地上,到村裏去避雨。沒想到雨卻下個沒完,過了好長時間纔漸漸停止。雨停後,元璋和二哥急忙去察看,衹見屍體已經沒入土中,兩邊的浮土被雨水衝積成厚厚的土包。二人覺得非常奇怪,嚮村裏人一打聽,纔知那埋屍的地方是同村劉繼祖的祖産。當下就和劉繼祖商議,劉繼祖也覺得很驚訝,心想老天爺這樣作怪,是不是有些什麽來歷?不如順天行事,做個大大的人情,於是就將這塊葬地慷慨地贈送了朱元璋兄弟。兄弟二人當然十分感謝。
明太祖崛起的時候,正是元朝末年。當時盜賊四起,叛亂不斷,黃岩人方國珍起兵臺溫,潁州人劉福通和欒城人韓山童起兵汝、潁,羅田人徐壽輝起兵蘄黃,定遠人郭子興起兵濠梁,泰州人張士誠起兵高郵,還有李二、彭大、趙均用等一幫草寇攻占了徐州。元朝官府調兵遣將,連年徵戰,衹抓住了韓山童,趕跑了李二。其他的叛賊不但毫發無損,而且越來越猖獗。
那時元順帝昏庸得很,整日耽於淫樂,把軍國大事都撇在腦後。賢相脫脫出徵有功,反而被革職充軍,死得不明不白;佞臣哈麻兄弟和禿魯鐵木兒犯上作亂,元順帝反而言聽計從,恩寵有加。也許是冥冥中激怒了上蒼,山崩、地震、幹旱、水災接連不斷,甚至血雨、隕石、隕火等怪象也時有發生。可元順帝卻不害怕,仍然荒淫昏庸。於是群雄逐鹿,人人都想當皇帝。劉福通捧出韓山童的兒子來做皇帝,國號宋;徐壽輝自稱皇帝,國號天完;張士誠也自號誠王,國號周。就在這個時候,濠州出了一位奇人,姿貌奇傑,氣度恢弘,頗有帝王氣象,此人就是後來的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字國瑞,父親叫朱世珍,從泗州遷居到濠州的鐘離縣,相傳漢鐘離就是在這裏得道成仙的。朱世珍生有四個兒子,最小的就是元璋。元璋的母親陳氏在剛懷孕的時候,夢見神仙給了她一顆藥丸,放在手心光芒四射,她按照神仙的吩咐吞入口中,甘香異常。醒來之後,嘴裏仍有餘香。到了將要分娩的時候,天上忽然紅光閃閃,鄰居們以為是着火了,都呼喊着跑去救火。到了他傢門外,卻看不到什麽火光,再到遠處回望,仍舊是熊熊大火,一直不滅。大傢莫名其妙,驚訝不已。後來聽說朱世珍傢生了一個小孩,越發傳為奇談,都說這個嬰兒不是尋常人物,將來一定能成大器。這年是元文宗戊辰年,這嬰兒誕生的時日是九月丁醜日未時。後人推測命理,說他是辰戌醜未,四庫俱全,所以貴為天子。
朱世珍給兒子取名元璋。這孩子相貌魁梧,奇骨貫頂,很受父母寵愛。偏偏他不分白天黑夜總是哇哇大哭,聲音異常洪亮,不單讓做爹娘的日夜驚心,就連鄰居也被他吵得無法入睡。朱世珍無計可施,衹好到附近的皇覺寺嚮神明祈禱。說也奇怪,從此以後,小孩子便安安穩穩,不像從前那樣怪哭了。朱世珍覺得神佛有靈,很是感激,等到元璋周歲的時候,便和陳氏抱着孩子到寺裏去還願,並且給元璋取了一個禪名叫做元竜。所以俗稱明太祖為朱元竜。
光陰易過,歲月如流。朱元璋漸漸長大,身體一天比一天魁梧。朱世珍傢裏人口越來越多,費用也越來越大,又碰上荒年,入不敷出,單靠朱世珍一人,哪裏養活得了呢?今天吃兩頓,明天吃一頓,全家人忍饑挨餓,勉強度日。無奈之下,朱世珍讓三個比較大的兒子出去做傭工,衹留元璋在傢。元璋無所事事,經常到皇覺寺玩耍。寺內的長老喜歡他聰明伶俐,就隨意教給他一些文字,他竟然過目不忘,入耳即熟,到了十歲左右,居然將古今文字通曉了一大半。
朱世珍覺得元璋已經長大,就要他自謀生計。起初元璋不太願意,經朱世珍再三訓導,纔到本村劉大秀傢放牛。那些牛經過元璋的喂養,越來越肥壯,很得主人歡心。但是元璋天性好動,每與村童遊戲,一定要自己當首領,孩子裏有不服氣的,往往被他拳打腳踢,劉大秀怕他惹禍,就讓他回傢了。
轉眼間已經是元順帝至正四年,濠泗地區先是大鬧饑荒,接着又發生了瘟疫。朱世珍夫婦相繼逝世,後來元璋的長兄朱鎮也得瘟疫死了,傢裏一貧如洗,沒錢買棺材,衹好用草席捲着,由元璋與二哥朱鏜擡到野外安葬。剛走到半路上,突然烏雲密佈,狂風大作,電光閃閃,雷聲隆隆,接着就下起了傾盆大雨,仿佛銀河倒瀉,澎湃直下。兄弟二人全身都被淋濕了,沒辦法衹好把屍體放在野地上,到村裏去避雨。沒想到雨卻下個沒完,過了好長時間纔漸漸停止。雨停後,元璋和二哥急忙去察看,衹見屍體已經沒入土中,兩邊的浮土被雨水衝積成厚厚的土包。二人覺得非常奇怪,嚮村裏人一打聽,纔知那埋屍的地方是同村劉繼祖的祖産。當下就和劉繼祖商議,劉繼祖也覺得很驚訝,心想老天爺這樣作怪,是不是有些什麽來歷?不如順天行事,做個大大的人情,於是就將這塊葬地慷慨地贈送了朱元璋兄弟。兄弟二人當然十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