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化思考>> 梁漱溟 Liang Shu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
人生至理的追尋--國學宗師讀書心得
  《人生至理的追尋》是“勉仁齋讀書錄”的修訂增補本,由梁漱溟的哲嗣梁培寬、梁培恕根據傢中舊稿輯錄,所收讀書筆記,共計61篇,最早的寫於1930年。在這些讀書筆記中,貫串着一條綫索,那就是梁先生對人生至理不懈追尋實踐的精神。
人生至理的追尋(精編版) 目錄
  勉仁齋與梁漱溟的讀書錄——輯錄者前言
  一、追尋人生至理
  至性動人——讀《卓婭和舒拉的故事》
  人生實踐上追求真理的勇士——讀《河上肇自傳》
  生命通於宇宙——讀有關聖雄甘地事跡各書
  讀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
  二、中西思想之異
  中國人與西方人思路不同——摘錄徐旭生論中西文化手稿
  中國傳統政治有異於歐日——費孝通文章摘抄與按語
  三、儒學乃修己之學
  中國自古遠於宗教——《春秋?左傳》中一些古語《春秋?左傳》中一些古語
  司馬遷《史記》不可盡信
  陽明宗旨不可不辨——評謝著《陽明學派》
  吾深愛諸葛公其人——讀《諸葛亮集》有感
  《論語》决不可不讀——蔣著《十三經概論》讀後特志
  讀熊著各書書後
  探求佛學勝義
  未能闡明佛傢勝義——讀《了凡四訓》後所寫評語
  《佛法與世間》 講稿摘要與按語
  評說西方學者思想
  康德思想要點
  讀羅素著《中國之問題》
  愛因斯坦的宇宙觀
  論中國的科學
勉仁齋與梁漱溟的讀書錄-輯錄者前言(1)
  先父梁漱溟所寫讀書筆記一類文字,不時於標題之前冠以“勉仁齋讀書錄”數字。這樣做,最早見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已屆暮年,也曾如此。現在我們兄弟二人將他的讀書筆記一類文字整理輯錄成書問世,即沿用之以為書名。
  “勉仁齋”三字首次出現在他所寫《思親記》一文:文末寫有“記於勉仁齋”數字。這是1925年春他藉住於清華園時的事:當時他獨自一人在此整理編輯我們祖父梁巨川老先生的遺書。所寫“勉仁齋”三字自然是指清華園內他的藉住之處。
  1921年,《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問世,書末先父提出“再創中國古人講學之風與近代社會運動結合為一”的主張,想要聚合一些朋友,試作一種類似於宋明古代書院式講學活動,而隨後就有人響應。於是若幹青年朋友自願與先父聚攏於一處,開始了同處共學的生活。他們“自起居遊息以迄工作讀書常常都是在一起的”。
  這種生活似最早起於1922年,當時先父尚任教於北大。他們同處共學之地為北平地安門內吉安所(街道名),賃屋若幹間,歷時約兩年。此時已來北大任教的熊十力先生也參與其中。
  1924年下半年,師友一度同往山東曹州(今菏澤)省六中高中部辦學,1925年下半年又同返北平,賃屋於什剎海附近的東煤廠(街道名);不久遷至西郊大有莊(頤和園外東北,今中央黨校東),租了一個宅院,又過起這種同處共學的生活。這時參加的有北大在學學生或旁聽生,有原山東省六中學生;籍貫有山東、山西、四川的,還有遠道來自海南島的。當時除熊十力先生,又多了一位德國人衛中先生。由此可見“勉仁齋”曾是有址可尋的,衹是前後多變,而且由原指個人讀書之處變為稱謂師友同處共學之處了。
  師友們過的“雖然是一種團體生活,但沒有什麽會章。大傢衹是以人生嚮上相策勵,每日衹是讀書講一講學問”。他們這些人都是“很想求得自己的人生生活”,而“不願模模糊糊地過下去的人”。他們“講學問”,自是講求那種“能瞭解自己,並對自己有辦法的學問”,即講求自身修養之學。此時以及日後,就有“勉仁齋諸友”一詞不時出現在師友間的信函中。這樣,“勉仁齋”三字又衍變為師友團體代名詞了。
  師友以講求自身修養相互策勵,先父梁漱溟更是以“自身生活上自勉於自覺、自主、自如”為其終生的追求。這一點,讀書作為其生活內容的一部分,同樣也有體現。在閱讀本書時,讀者不難發覺先父梁漱溟對他所閱讀的內容,往往以“人生”這兩字為切入視角,或加以評價,或發表議論,或作摘錄等,以表述其心得體會。這或許是這本讀書錄與他人所著同類著作有所不同之處吧。
  以本書中《讀廚川白村〈東西之自然詩觀〉》為例,他即指出廚川所說東西文藝觀點之殊異,印證了在其所著《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所作的“判論”:中國人與西洋人之“分異點”,在於人生態度之根本相異。
  又如本是一本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青年讀物《卓婭與舒拉的故事》,卻引起他這位老人的註意。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不久他讀了一回,留有深刻印象,時隔七八年又藉來重讀,並寫出數千字的筆記。是什麽引起他如此關註?主要是卓婭的為人不凡。例如,卓婭十二三歲即表現出“內心明覺之強,不容一毫欺瞞”。而先父一嚮認為“人類之可貴在其清明自覺”,因而極為贊賞卓婭,說她“時時有其明強之內心活動,雖不知學(踐形盡性之學),而庶幾亦有吾古人所云自強不息之意”。
  還有一本他一讀(1963年)再讀(1973年)的書——《河上肇自傳》。此書傳主自述其人生的內心體驗極為深刻,顯然深深觸動了他。又因為彼此的某些人生體悟有相似或相近之處,遂引起他的強烈的共鳴,因而贊譽河上肇為“人生實踐上追求真理的勇士”,寫出的讀書筆記竟有七八千字之多。他十分註意河上肇不同於一般人那樣,“在世俗趣味中混過一生,而獨能在沒有外來打擊,生活平順中,自己觸發了人生疑問,失去了人生興味,陷入苦悶深淵,然後獲得了宗教經驗”。於是聯繫到自己,梁漱溟說:“此其事例上有類於釋迦牟尼感觸人生問題而棄傢出走,下則如我愚劣,亦曾於人生煩悶中早年思求出傢,皆有若同符。”
首頁>> >> 文化思考>> 梁漱溟 Liang Shu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