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年輕時都有些不切實際的幻想,我一直期待能夠遇到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我也從來不相信錢鐘書的話:他對一位試圖前來拜訪的讀者說,衹要享用雞蛋好了,何必看到生蛋的母雞。每當看到一本好書、聽到一段精彩的評論時,我總是期待能看到這些觀念的製造者到底是誰。活生生的母雞要比雞蛋可愛多了。 這是過去的兩年中,我和我的兩位卓越的同事覃裏雯、黃繼新共同完成的一部分采訪。這些被采訪者們是思想傢、政治傢、商業人物和意見領袖。很多談話令人興奮,也有很多讓人倍感失望,但基本而言,被采訪對象都可算是我們今日世界的第一流的頭腦,能進入這個行列的人應該不超過5萬名—相比於65億人口,他們的確應該贏得尊敬。這些文章的寫作水平也有不同,其中段落優美的大多是覃裏雯的手筆,而正是由於黃繼新的努力,這項計劃纔得以不中斷地進行,我的作用主要在於提供常常不切實際的熱情鼓舞。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三個是最佳組合。 我們沒能勾勒出世界變化的輪廓。提供的更多是智力上的自由衝撞。一些論點是彼此矛盾的,但相信會為你提供意外的啓發。我們對確定性的結論與秩序缺乏興趣,相信世界的發展是開放的、沒有定論的。 我們要感謝《經濟觀察報》,它提供了絶大部分經濟上的資助,屈指算來,我們為這傢機構工作的時間加在一起已超過10年。我們的一些同事幫助編輯了稿件,他們容忍了種種疏漏,並從不吝贊揚,他們的名字不再一一列舉。 由於其他兩位作者比我有更緊要的事務,所以由我完成這篇序言。把我們的照片放在書上,也是我的建議,它明顯是出於虛榮心。 許知遠  
比爾·艾默特(Bill Emmott,1956-),《經濟學人》總編輯。 艾默特初於牛津馬戈達連學院學習政治學、哲學和經濟學,後續於該校那費爾德學院研究1944年-1947年時期法國政府的共産黨風潮。 未至學業結束,艾默特便加入了《經濟學人》的布魯塞爾分站,負責撰寫歐共體和荷比盧聯盟的報道。1982年,成為該報駐倫敦的經濟學記者,次年轉駐東京,負責報道日本和韓國事務。1986年年中,返回倫敦,成為該報金融編輯。1989年1月,成為該報負責工商、金融和科技等領域報道工作的商業事務編輯。1993年3月,就任現職。 艾默特是日本問題專傢,出版了三本關於日本的著作,其中的《太陽照樣落下—日本經濟力量的極限》和《日本的全球出擊》皆告暢銷,而《致命的官僚原罪》衹發行了日文版。 1999年9月,艾默特為《經濟學人》撰寫了《自由歷程》一文,後在此基礎上作書,名為《20:21遠見—二十世紀留給二十一世紀的教訓》,於2003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