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傢、文學評論傢韓石山的新作《少不讀魯迅 老不讀鬍適》,10月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正式出版。這是一本作者稱之為“令魯研界汗顔”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專著。
本書作者韓石山以小說成名,後又寫散文、文學評論,有“文壇刀客”之稱。近年來韓石山潛心於現代文學研究,本書是他研究成果的心血之作。雖然在書中作者觀點尖銳,可是行文卻文字卻平和、從容不迫。作者力圖用史實說話,一分材料說一分話,不是簡單的歸類,而是從史實的翔實考證中得出他的觀點。這種資料的引用並非截首鋸尾,一葉障目式的自言自語,總能找到事實的幫襯。
本書主要講述了中國三十年代文化界的爭論,揭示以魯迅與鬍適為代表的,兩大文學陣營之間的衝突與鬥爭。再現了三十年代文化界的繁盛與熱鬧場面,從“撤稿事件”、青年必讀書的爭鬥、女師大學潮中的鬥爭、閑話事件等一係列歷史事件中,對兩大學術陣營所代表的思想性進行了分析研究。重現了當年活躍在三十年代中國文壇的一群文化精英之間矛盾與鬥爭。書中並客觀分析了魯迅如何從一個作傢、學者如何發展為黨的文化領袖這一歷程。是新文化運動以來,第一次直面魯迅前期歷史的專著。
本書作者韓石山以小說成名,後又寫散文、文學評論,有“文壇刀客”之稱。近年來韓石山潛心於現代文學研究,本書是他研究成果的心血之作。雖然在書中作者觀點尖銳,可是行文卻文字卻平和、從容不迫。作者力圖用史實說話,一分材料說一分話,不是簡單的歸類,而是從史實的翔實考證中得出他的觀點。這種資料的引用並非截首鋸尾,一葉障目式的自言自語,總能找到事實的幫襯。
本書主要講述了中國三十年代文化界的爭論,揭示以魯迅與鬍適為代表的,兩大文學陣營之間的衝突與鬥爭。再現了三十年代文化界的繁盛與熱鬧場面,從“撤稿事件”、青年必讀書的爭鬥、女師大學潮中的鬥爭、閑話事件等一係列歷史事件中,對兩大學術陣營所代表的思想性進行了分析研究。重現了當年活躍在三十年代中國文壇的一群文化精英之間矛盾與鬥爭。書中並客觀分析了魯迅如何從一個作傢、學者如何發展為黨的文化領袖這一歷程。是新文化運動以來,第一次直面魯迅前期歷史的專著。
研究魯迅,對我來說是一次學術訓練。
我不否認我有事先的看法。相反,我還很尊重我事先的看法。因為它是從平日的閱讀和思考中得來的。
但我也絶不固執事先的看法。從這點上說,我更尊重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科學的方法。你認定你所使用的方法是科學的,即便得出的結果與原先的看法不一致,也得放棄成見而承認這最後的結果。這個科學的方法,就是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有八分材料不說十分話。一切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誇大也不遮掩,盡量還原歷史,呈現歷史的本來面貌。
作為一個過去時代的人,魯迅的一生是麯折的,也是復雜的,有過堅守也有過轉變。他有他的光榮,也有他的悲哀。
有兩點是要先作說明的,一是我的研究,不涉及魯迅的私德,也就是不涉及他個人的品德,衹看他在那個大的歷史時期站在什麽立場,起過什麽作用。二是我把這一研究,限定在一九二七年以前,此後魯迅已兼具革命戰士的身份,超出了我的研究範圍。
還有一個考慮,也不能不說。過去因為尊崇魯迅,以為魯迅從來是正確的,把跟他有過爭論或對立的人,全貶為落後或反動,這樣做太對不起歷史了,也太對不起那些曾對中國社會的進步做出過貢獻的個人了。
還魯迅一個公道,也是還歷史一個公道,還歷史上許多人物一個公道。
作者
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於潺湲室
我不否認我有事先的看法。相反,我還很尊重我事先的看法。因為它是從平日的閱讀和思考中得來的。
但我也絶不固執事先的看法。從這點上說,我更尊重研究過程中所使用的科學的方法。你認定你所使用的方法是科學的,即便得出的結果與原先的看法不一致,也得放棄成見而承認這最後的結果。這個科學的方法,就是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有八分材料不說十分話。一切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不誇大也不遮掩,盡量還原歷史,呈現歷史的本來面貌。
作為一個過去時代的人,魯迅的一生是麯折的,也是復雜的,有過堅守也有過轉變。他有他的光榮,也有他的悲哀。
有兩點是要先作說明的,一是我的研究,不涉及魯迅的私德,也就是不涉及他個人的品德,衹看他在那個大的歷史時期站在什麽立場,起過什麽作用。二是我把這一研究,限定在一九二七年以前,此後魯迅已兼具革命戰士的身份,超出了我的研究範圍。
還有一個考慮,也不能不說。過去因為尊崇魯迅,以為魯迅從來是正確的,把跟他有過爭論或對立的人,全貶為落後或反動,這樣做太對不起歷史了,也太對不起那些曾對中國社會的進步做出過貢獻的個人了。
還魯迅一個公道,也是還歷史一個公道,還歷史上許多人物一個公道。
作者
二○○四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於潺湲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