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 人物传记>> 孙立群 Sun Liqu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50年)
解讀大秦政壇雙星:呂不韋與李斯
  呂不韋和李斯是戰國末年社會大轉型時期出現的兩個傳奇人物,他們分別從一個商人和一個郡小吏,一躍而成為閃耀秦國政壇的兩顆明星,在歷史上占有一定地位。他們是怎樣登上政治舞臺的?又是什麽鑄成了他們的人生悲劇?他們的命運與其人品、性格有着怎樣的關係?本書以第一手史料為依據,在解讀呂不韋與李斯傳奇人生的同時,把歷史知識和歷史觀念巧妙地表達出來,使讀者更深切地瞭解風雲變幻的秦代政治舞臺,更深刻地認識秦代歷史。
棄商從政 “奇貨可居”(1)
  一
  古往今來,人們無不嚮往着發財致富。 “恭喜發財”成為人們節日見面說得最多的一句吉祥話。怎樣才能發財致富呢?有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社會大環境。這主要表現在,生産力發展,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和市場經濟作依托;政府要給人們提供各種致富機會和條件,讓人們盡可能發揮自己的專長,在為社會作出貢獻的同時,也給自己帶來豐厚的回報。
  第二個條件是個人要努力。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說:“夫纖嗇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勝。”纖嗇筋力的意思是:精打細算,勤苦勞動。這句話是說:精打細算,勤苦勞動,是發財致富的正路。但想要致富的人還必須出奇製勝。就大多數人而言,發財致富靠的就是辛勤勞動,精打細算。但是,古往今來,也有人總想快富、大富,於是追求捷徑,甚至搞歪門邪道。
  戰國時期,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經過各國的變法與改革,傳統的貴族宗法制度和等級制度鬆動,下層人獲得了較多的改變自己身份地位的機會,由於社會活化,人們追求金錢、利益的機會增多,出現了空前的拜金求利之風。
  用司馬遷的話說,當時的情況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意思是,天下的人,熙熙攘攘,都是為利而來,都是為利而往。司馬遷還說,那些擁有千輛兵車的天子,享有萬戶封侯的諸侯,占有百室之邑的大夫,尚擔心貧睏,何況普通老百姓呢!
  在這股求金求利的風氣影響下,人們各顯神通,施展才幹,比如,當時人們總結了一套如何致富的秘訣:要想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綉文不如依市門。”刺綉文指從事刺綉這種手工業勞動,依市門指依門賣笑。司馬遷說,衹要用心思,肯下功夫,搞農業、作手工業、經營商業都可以致富。並舉了不少例子來說明。但是也有的人通過其他手段致富。
  我們要說的呂不韋,就是以另類手段求富的典型。他由經商轉為從政,由一個商人變為政治傢。他是怎樣棄商從政的?他在中國歷史上起了什麽作用?我們如何評價他呢?
  用今天的眼光看呂不韋,他簡直是一個不可思議之人。他敢想敢幹,膽量極大,他上下鑽營,活動能力極強,他曾經顯赫一時,執掌秦國大權十多年,在秦國的歷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但由於走錯一步棋,導致全盤皆輸,失敗得很慘。
  呂不韋是在戰國特殊社會環境下出現的政治冒險傢,他極具傳奇色彩的一生給後人留下了好幾個千古之謎。這是人們對他有興趣的重要原因。我覺得起碼有四個謎團值得研究:
  一是他究竟長得什麽樣?由於古代沒有留下呂不韋的畫像(也許我沒見到),現在人們都是依據對他的想象進行描繪,在目前流傳的呂不韋畫像中,有的畫得很有個性,很有棱角;有的則把他畫得很醜,是一個尖嘴猴腮,很姦詐的瘦老頭。之所以有差距,是因為呂不韋在人們心目中的印象不同。在沒有見到真人以前,人的腦海裏往往有一個思維定勢,好人壞人的形象容易臉譜化,就畫像來說,好人、英雄就往往畫的英俊,反之,壞人、姦臣就畫的醜陋,對呂不韋也是如此,由於呂不韋給人們的印象不怎麽好,所以形象就難看了。其實,我覺得對呂不韋應重新定位。從總體上看,他功過參半,是一個對歷史發展有貢獻的人,是秦國歷史上的功臣。所以我認為,在沒有找到古代畫像之前,畫他不應該畫的太難看。(圖片:呂不韋像)
  呂不韋的第二個謎團,也是最大的謎團,是他究竟是不是秦始皇的生父?如果是親父子,他們的相貌中肯定有相似的地方,而關於秦始皇的長相,史書有一些記載,但是人們對這些記載的理解有分歧。關於這個問題,大傢如果仔細讀一讀《史記·秦始皇本紀》,也可以得出自己的看法,對這個問題也將在後面和大傢討論。(圖片:秦始皇像)
  第三個謎團是呂不韋究竟是怎麽死的?死後埋在那裏?呂不韋的墓現在有兩處。第一處,根據《魏書·地形志》記載:“陽翟(今天河南禹州)有呂不韋墓。”另一處呂不韋墓據說在洛陽市東面約20公裏的偃師市南蔡莊大塚頭村東。究竟哪一個是真的呢?(圖片:呂不韋墓)
棄商從政 “奇貨可居”(2)
  第四個謎團是呂不韋任秦國丞相時,曾組織門客編寫了一部《呂氏春秋》,這究竟是一部什麽書?呂不韋寫這部書的目的是什麽?現在人對這部書越來越有興趣了。如果用這部書的理念治理國傢,秦朝會是什麽樣子?它會速亡碼?當然,歷史不能假設,但是我們對這部書進行分析,是會得到某些啓迪的。
  先從呂不韋的身世談起。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是戰國末年活躍在陽翟(今河南禹縣)的大商人。他出生在濮陽(今河南濮陽西南)。陽翟在河南中部,濮陽在河南東北,兩地相隔不算近。之所以有兩地之說,可能是這樣:濮陽是呂不韋的家乡,他除了在濮陽做買賣,也到其它地方經營,很可能經常在陽翟。故《史記·呂不韋列傳》說他是“陽翟大賈”。也有人認為他是陽翟人。
  戰國時期,這一地區經濟繁榮,商業發達,商人很多。他的家庭是個商人之傢,父親因經商發財,“傢富萬金”,是遠近聞名的大商人。在這個商人之傢,呂不韋從小耳聞目濡,深受其父經商思想的影響。加之他聰明好學,後來獨立經商,成為經商能手。《史記·呂不韋列傳》說,呂不韋“往來販賤賣貴,傢纍千金”。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手段,積纍了千金的傢産。他經營什麽?現在無從考證。可以推測,一定是比較緊俏的東西,如????、糧食、絲綢、布匹等,他利用市場短缺,異地差價,長途販運而發了財。戰國時期,許多商人靠販運發財。
  但是,呂不韋並沒有滿足自己商人的身份。大約在公元前265年,呂不韋來到邯鄲,最初還經商,賺了錢以後,就再也不做買賣了。呂不韋本來是經商好手,如果繼續走經商之路,他還會賺更多的錢,成為像他父親那樣“傢富萬金”的商人當無問題。他為什麽不願意經商,為什麽要改變自己商人的身份呢?
  這裏要說幾句春秋戰國的商人。
  春秋晚期到戰國,由於社會生産力的發展和各國變法改革的成功,新的生産關係確立,商品經濟有很大發展,過去“工商食官”的局面被打破了。什麽是“工商食官”呢?在西周時,官府壟斷手工業和商業,不允許個人生産和經營。“食官”就是從事工商業的食於官,吃官飯。
  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情況有了改變。獨立的手工業者和商人數量增多,出現了一批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大商人,如范蠡、子貢、白圭等。呂不韋也是其中之一。他們經商有道,往來各地,積纍了巨額商業資本,活躍了社會經濟,對中國商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不過,與此同時,還有一批人也很活躍,並且他們當中許多人也富了起來,這就是遊士。
  遊士是春秋戰國新出現的知識群體。士本來是周代貴族等級制度中的最低一級,他們或在官府任職,稱“文士”;或身披鎧甲,出兵打仗,稱“甲士”。在西周時期,士的身份地位受到限製,“士之子恆為士”。就是說士的後代還是士,很難改變。這種身份的世襲製嚴重束縛了人的才能的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宗法等級製動搖,士從原來受束縛的狀態中解脫出來,獲得了自由;同時,又出現了一批新型的士,他們多數人通過讀書學習,擁有一技之長,他們到各國宣傳自己的思想主張,謀求發展,有的人成為貴族的門客,有的人成為國君的謀士,有的甚至擔任了高級官僚。由於他們居無定所,朝秦暮楚,“合則留,不合則去。”故稱遊士。
  如蘇秦,他傢境貧窮,跟哥哥嫂子一起生活,為改變命運,他去各地遊說,但不成功,回到傢後,傢人對他冷嘲熱諷。《史記·蘇秦列傳》說:傢裏人都諷刺他,說:“周人之俗,治産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今子釋本而事口舌,睏,不亦宜乎1意思是:現在人們都經營産業,下海經商,你卻整天讀書,淨耍嘴皮子,掙不來錢,白吃飯,這也太不應該了!
  蘇秦不理睬這一套,繼續刻苦讀書,增長本領。他不分晝夜讀書,甚至“錐刺骨”,——讀書睏的時候,用錐子紮自己的大腿,鮮血流到自己的腳上。
首頁>> >>歷史>> 人物传记>> 孙立群 Sun Liqu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