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生活>> 影视同名>> 安然 An Ra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央视热播剧:施琅大将军
  本书以清朝康熙皇帝收复台湾的史实为背景,讲述了著名爱国将领施琅将军成功完成国家统一的历史过程,再现了施琅将军为平定台湾,实现国家统一,贡献毕生精力的英雄壮举。
目 录
  序 言
  第一章 生于乱世 少年弃文习武(2)
  第二章 投军从戎 追随恩主附清(7)
  第三章 反正重归 辅佐郑氏创业(15)
  第四章 嫌隙渐生 施氏全家被囚(20)
  第五章 亲人遭戮 愤然二次降清(28)
  第六章 历经波折 重新披挂上阵(34)
  第七章 扬帆启航 郑氏收复台湾(41)
  第八章 攻占厦门 初展海战雄风(48)
  第九章 主战受挫 清廷招抚无期(55)
  第十章 韬光养晦 运筹平台方略(62)
  第十一章 郑军添乱 康熙终定进剿(1)
  第十二章 东山再起 复任水师提督(8)
  第十三章 将帅争锋 徒议南风北风(15)
  第十四章 血战澎湖 尽显英雄本色(22)
  第十五章 兵不血刃 大陆台湾一统(31)
  第十六章 弃留之争 首倡海防思想(39)
  第十七章 治台有方 彰显能臣风范(48)
  第十八章 功过千秋 历史自有评说(54)
  后记
徐迅:序(1)
  评价明清之际的历史人物,常常会面临尴尬的局面。甲申年(1644)李自成破北京,崇祯自缢,明亡。清军入关问鼎中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其后有隆武政权,鲁监国、永历朝廷,史称“南明”,一直延续到南明永历政权覆灭之时的1662年。历史的吊诡在于,历代史书都把明朝的覆亡定于1644年,而非1662年。相对照的是,南宋在临安沦陷之后,宋蒙(元)战争从公元1235年全面爆发,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覆亡,延续四十多年。公元1279年2月,南宋残军与元军在新会崖门海域(今属江门市)展开了一场历时20多天的大海战,双方投入兵力50余万,动用战船2千余艘, 最终宋军全军覆没,战船沉没,海上浮尸10万,大臣陆秀夫背负年仅9岁的少帝投海而死,许多忠臣追随其后,据说达十万人之多。为什么史学界将南宋灭亡的时间定在崖山之战的1279年,而明代灭亡的时间却定在1644年北京失陷,崇祯自缢?1279年崖山之战标志着南宋灭亡, 南明永历政权的覆灭的1662年为什么不标志着明朝的灭亡?一个潜在的问题是:史家似乎并不认为南明政权是明朝的正朔。但南明既不是割据政权,也不是匪伪政权,也不是伪僭政权。历史的吊诡极大地影响了对相关历史人物的评价,本书的主人公施琅就是一例。
  施琅(1621—1696年),字尊候,号琢公,福建晋江衙口人。生于天启元年(1621年),卒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早年,是郑芝龙的部将,顺治三年(1646年)随郑芝龙降清。不久又加入郑成功的抗清义旅,成为郑成功的得力助手、郑军的重要将领,积极参预海上起兵反清。后因微嫌与郑成功发生矛盾,施琅因父、弟被郑成功诛杀,再次降清。他先后担任清朝的副将、总兵、水师提督等。从康熙三年(1664年)开始,施琅就建议“当乘其(指台湾郑氏政权)民心未固、军情尚虚”之时,进军澎湖、台湾,使“四海归一”。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领清军渡海东征,一举攻克澎湖,招降台湾郑氏集团。他还针对当时清廷有人提出“宜迁其人,宜弃其地”的主张,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
  明清之际是中国最为惨烈的一段历史。当时士大夫视满清为异族,而视南明为儒家纲常伦理的正朔。故以气节相标榜,举兵反抗,凡死节者,均以殉国难之“英雄”“烈士”载于史册。究其原因,则在这些士大夫体现了昭显中国文化传统的民族独立精神。此“民族独立之精神”,特指文化传统以及为其精髓的纲常伦理。职是其故,全盘接受儒家文化并身体力行之的清朝,于顺治十六年(1660),顺治帝前往明十三陵祭扫明崇祯皇帝;康熙十四年(1675),康熙帝赐前明诸臣抗节不屈临死致命者谥号,并建祠堂;乾隆四十一年(1777),乾隆帝命录殉节诸臣,并赐谥号。
  施琅先随郑芝龙降清,又随郑成功起兵反清,后再次降清。后人于此,似并未多加评论。而当时降清的洪承畴、钱谦益诸人,则为后代所讥讽,名列贰臣传,其著作遭禁毁,乾隆批语:“其人实不足齿,其书岂可复存。”施琅先后担任副将、总兵、水师提督等。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施琅病逝于福建水师提督任上。康熙帝命于施琅墓前立碑纪述其功绩,并亲作《敕建碑文》。在碑文中,康熙称施琅“才略夙优,忠诚丕著”,谓其进征澎湖和台湾时,“能上度天时,下审地势;更行间谍,收拾人心”,建立大功后,“能遵从朕训,保有命名。”康熙又遣福建分守兴泉道、布政司参议王之麟连续三次谕祭施琅,并在祭文中赞扬施琅“忠勇性成,韬略夙裕”、“果毅有谋,沉雄善断”。同为明人降清,其升沉荣辱,盖棺论定,竟如此悬殊。其要点则在于,洪承畴、钱谦益诸人为士大夫,科甲出身,遵循儒家纲常伦理中“君为臣纲“自是题中应有之义;而施琅出身渔村,少年时既“采薪贩盐”,早年投奔老乡郑芝龙,由士兵而千夫长而副将而游击将军。施琅首次降清,是奉郑芝龙之命。名义上虽然也是明朝官员,但于洪承畴、钱谦益等以“君为臣纲”朝廷命官毕竟极为不同,因此史家历来并不以“君为臣纲”来评价施琅。而当施琅成为清朝的重臣,对其评价则又遵循儒家纲常伦理的标准,而其核心是“忠君”。
首页>> 文化生活>>生活>> 影视同名>> 安然 An Ra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