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影视同名>> 安然 An Ra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央視熱播劇:施琅大將軍
  本書以清朝康熙皇帝收復臺灣的史實為背景,講述了著名愛國將領施琅將軍成功完成國傢統一的歷史過程,再現了施琅將軍為平定臺灣,實現國傢統一,貢獻畢生精力的英雄壯舉。
目 錄
  序 言
  第一章 生於亂世 少年棄文習武(2)
  第二章 投軍從戎 追隨恩主附清(7)
  第三章 反正重歸 輔佐鄭氏創業(15)
  第四章 嫌隙漸生 施氏全家被囚(20)
  第五章 親人遭戮 憤然二次降清(28)
  第六章 歷經波折 重新披挂上陣(34)
  第七章 揚帆啓航 鄭氏收復臺灣(41)
  第八章 攻占廈門 初展海戰雄風(48)
  第九章 主戰受挫 清廷招撫無期(55)
  第十章 韜光養晦 運籌平臺方略(62)
  第十一章 鄭軍添亂 康熙終定進剿(1)
  第十二章 東山再起 復任水師提督(8)
  第十三章 將帥爭鋒 徒議南風北風(15)
  第十四章 血戰澎湖 盡顯英雄本色(22)
  第十五章 兵不血刃 大陸臺灣一統(31)
  第十六章 棄留之爭 首倡海防思想(39)
  第十七章 治臺有方 彰顯能臣風範(48)
  第十八章 功過千秋 歷史自有評說(54)
  後記
徐迅:序(1)
  評價明清之際的歷史人物,常常會面臨尷尬的局面。甲申年(1644)李自成破北京,崇禎自縊,明亡。清軍入關問鼎中原,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其後有隆武政權,魯監國、永歷朝廷,史稱“南明”,一直延續到南明永歷政權覆滅之時的1662年。歷史的吊詭在於,歷代史書都把明朝的覆亡定於1644年,而非1662年。相對照的是,南宋在臨安淪陷之後,宋蒙(元)戰爭從公元1235年全面爆發,至1279年崖山之戰宋室覆亡,延續四十多年。公元1279年2月,南宋殘軍與元軍在新會崖門海域(今屬江門市)展開了一場歷時20多天的大海戰,雙方投入兵力50餘萬,動用戰船2千餘艘, 最終宋軍全軍覆沒,戰船沉沒,海上浮屍10萬,大臣陸秀夫背負年僅9歲的少帝投海而死,許多忠臣追隨其後,據說達十萬人之多。為什麽史學界將南宋滅亡的時間定在崖山之戰的1279年,而明代滅亡的時間卻定在1644年北京失陷,崇禎自縊?1279年崖山之戰標志着南宋滅亡, 南明永歷政權的覆滅的1662年為什麽不標志着明朝的滅亡?一個潛在的問題是:史傢似乎並不認為南明政權是明朝的正朔。但南明既不是割據政權,也不是匪偽政權,也不是偽僭政權。歷史的吊詭極大地影響了對相關歷史人物的評價,本書的主人公施琅就是一例。
  施琅(1621—1696年),字尊候,號琢公,福建晉江衙口人。生於天啓元年(1621年),卒於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早年,是鄭芝竜的部將,順治三年(1646年)隨鄭芝竜降清。不久又加入鄭成功的抗清義旅,成為鄭成功的得力助手、鄭軍的重要將領,積極參預海上起兵反清。後因微嫌與鄭成功發生矛盾,施琅因父、弟被鄭成功誅殺,再次降清。他先後擔任清朝的副將、總兵、水師提督等。從康熙三年(1664年)開始,施琅就建議“當乘其(指臺灣鄭氏政權)民心未固、軍情尚虛”之時,進軍澎湖、臺灣,使“四海歸一”。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率領清軍渡海東徵,一舉攻剋澎湖,招降臺灣鄭氏集團。他還針對當時清廷有人提出“宜遷其人,宜棄其地”的主張,上疏籲請清廷在臺灣屯兵鎮守、設府管理,力主保留臺灣、守衛臺灣。
  明清之際是中國最為慘烈的一段歷史。當時士大夫視滿清為異族,而視南明為儒傢綱常倫理的正朔。故以氣節相標榜,舉兵反抗,凡死節者,均以殉國難之“英雄”“烈士”載於史册。究其原因,則在這些士大夫體現了昭顯中國文化傳統的民族獨立精神。此“民族獨立之精神”,特指文化傳統以及為其精髓的綱常倫理。職是其故,全盤接受儒傢文化並身體力行之的清朝,於順治十六年(1660),順治帝前往明十三陵祭掃明崇禎皇帝;康熙十四年(1675),康熙帝賜前明諸臣抗節不屈臨死致命者謚號,並建祠堂;乾隆四十一年(1777),乾隆帝命錄殉節諸臣,並賜謚號。
  施琅先隨鄭芝竜降清,又隨鄭成功起兵反清,後再次降清。後人於此,似並未多加評論。而當時降清的洪承疇、錢謙益諸人,則為後代所譏諷,名列貳臣傳,其著作遭禁毀,乾隆批語:“其人實不足齒,其書豈可復存。”施琅先後擔任副將、總兵、水師提督等。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施琅病逝於福建水師提督任上。康熙帝命於施琅墓前立碑紀述其功績,並親作《敕建碑文》。在碑文中,康熙稱施琅“才略夙優,忠誠丕著”,謂其進徵澎湖和臺灣時,“能上度天時,下審地勢;更行間諜,收拾人心”,建立大功後,“能遵從朕訓,保有命名。”康熙又遣福建分守興泉道、布政司參議王之麟連續三次諭祭施琅,並在祭文中贊揚施琅“忠勇性成,韜略夙裕”、“果毅有謀,沉雄善斷”。同為明人降清,其升沉榮辱,蓋棺論定,竟如此懸殊。其要點則在於,洪承疇、錢謙益諸人為士大夫,科甲出身,遵循儒傢綱常倫理中“君為臣綱“自是題中應有之義;而施琅出身漁村,少年時既“采薪販????”,早年投奔老鄉鄭芝竜,由士兵而千夫長而副將而遊擊將軍。施琅首次降清,是奉鄭芝竜之命。名義上雖然也是明朝官員,但於洪承疇、錢謙益等以“君為臣綱”朝廷命官畢竟極為不同,因此史傢歷來並不以“君為臣綱”來評價施琅。而當施琅成為清朝的重臣,對其評價則又遵循儒傢綱常倫理的標準,而其核心是“忠君”。
首頁>> >> 影视同名>> 安然 An Ra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