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這本書的原始動機相當單純:一是從翻譯中溫習及反省自己的電影思考;二是提供大專院校電影係或相關科係學生做為教科書之用。
1989年自紐約大學 (NYU) 電影研究所 (Cinema Studies) 畢業回臺之後,由於在母校輔仁大學大傳係兼課,為了準備學生教材,我開始在書店中搜尋一些適合學生閱讀進修的中文書。結果發現當時市面上關於電影的書大部分是影評文集、資料性電影書或電影作者 (auteur) 專論的編譯。當時較適合做課堂教科書的,除了焦雄屏老師譯自路易斯?賈內梯(Louis D. Giannetti)著作的《認識電影》(Understanding Movies)(遠流出版社)是較具電影入門性格的書外,理論方面以陳國富先生譯自杜德利?安德魯(Dudley Andrew)的《電影理論》(The Major Film Theory)(志文出版社),雖不容易在市面上找到,卻是比較進階介紹影史中各重要理論現象的好書。前者以知性感性兼具的方式着重簡介影史中已出現的電影技術;後者可幫助學生從幾個基本問題入手,去概知各理論傢對電影現象提出的獨到的係統化的看法。但是光這兩本並不夠,要讓學生除了體驗電影外,更去思考影片,並能對電影保持高度興趣,需要一本綜合這兩類,且有係統的方法去討論電影的書。書架上的其他書本雖有參考價值,但僅是課後學生充實自己視聽之用,並不能當作教科書。我因此開始調查瞭解學生的需要,然後回頭到以前在國外求學的外文數據,尋找適合的教材。
這本書原名為Film Art: An Introduction,是當年入學時,研究所裏規定第一學期必修課之一的指定教科書。雖然Cinema Studies研究所着重的是學術性的電影研究,但是所裏並不衹收電影科係的學生。所有受過相關的文學、戲劇等學科訓練的申請者,經過係內評估之後,都可獲準入學。所以,為了先統合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學生以往對電影的認識,這本《Film Art: An Introduction》遂在第一學期的課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學生在選修其他專論課程前的基礎訓練。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我認為是:它以一個非常係統的方式進行電影“形式”與“風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時佐以巨細靡遺的影片舉例,詳細分解構成電影的元素,說明電影的形式係統(敘事與非敘事性)與風格係統(攝影、剪輯、場面調度與聲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所以對學生的幫助,是讓他們在瞭解一部電影時,不再是以過往觀影經驗所纍積的慣性直覺方式,去感受影片技術上或情感上的精彩片段,而能將電影看作是一個創作者在凝粹創作意念之後,執行到影片膠捲上的完整呈現,是一個像其他藝術如詩歌、建築、音樂與舞蹈一般的完整體。
而從教學者的觀點而言,由於本書作者在序言及其他重要部分的前言已詳細揭櫫他們寫作此書的理念,以“形式”與“風格”為主的美學方法論,理論邏輯軌跡明晰可循,也具通論性質,因此拿來當教材用,可以隨時就同一議題提出其他美學論點,並佐以不同影片的例子,讓課堂更活潑,學生因此可以有一個更周延的管道,融會貫通地瞭解、體會及思考“電影是什麽”這個問題,進而發展出屬於個人的觀點。
在書的內容上,2007年第八版增譯,大衛與剋裏斯汀夫婦更針對新世代讀者的需求,重新編排章節,許多章還加上更多新的、更易讀的內容,包括中文讀者會感到熟悉及認同的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場面調度,和王傢衛導演《重慶森林》的深度分析;此外,還增加了“深度解析”專欄,以及更多新片數據以增加閱讀的新鮮感及認同感。許多網絡資源搜尋信息,也加在章末,供讀者進一步查閱。以及最令人興奮的是,其實我們平常收集的原版DVD電影裏,常會收錄幕後花絮及製作過程的紀錄片,收納當代電影技術的製作過程,正是無可比擬、超級棒的教學影片!作者細心幫忙找出具代表性的影片,並分類,與章節的主題結合,更是不用進電影課堂,就可以在傢自己充實學習現成影像教材。
當然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到今年已是21世紀的第八年,電影書出版已蓬勃太多,網絡的電影信息及論壇,與愈來愈多的進口原版書,使喜歡電影多元閱讀的人,不免也覺得眼花繚亂。但這本書在國外的重要性地位不減,被海峽兩岸許多大專院校的影像相關係所指定為教科書,可見本書受重視且受歡迎程度,堪稱一部打好電影基本功的好書。
在翻譯時,由於該書內容相當豐富,整個譯事工程龐大,2001及2007年的增譯時,也花了不少力氣。在盡力統合各章術語譯法中,想必仍有疏忽之處;同時為了讓讀者及學生能更快進入本書的內容精神,我假設自己用了深入淺出的文字,想必也有頗多疏漏。人的性格影響文字性格,內文之中若有許多前輩、專傢讀起來不對勁的地方,在此懇求指正,使本書更臻幫助學生的學習效果。
多年來在增譯補譯最新版本間,感謝紐約大學學長,現在已經是國際大導演的李安及王志成對本書的鼓勵與推薦;在過去數年來有許多電影界前輩與好友幫忙,不論是對本書譯事的建議還是關於技術與專有名詞之疑難處,王瑋、焦雄屏女士、張昌彥先生、林良忠先生、藍祖蔚先生、鬍幼鳳小姐、李幼新先生、石偉明先生、章蓁熏小姐、王耿瑜小姐及前《影響》雜志諸君、李泳泉先生等,在不同時期都提供了相當珍貴的數據及意見。
此外,譯事的龐雜工程中,從最早期的趙曼如小姐,紐約的同窗好友林宜欣,輔仁大學英文係學妹董佩琪、王鬱君,電影界好友劉蔚然、餘桂花,到近期的陳久會女士等,在不同時期均幫了不少忙,對她們的感謝沒有改變。
這本書能一直在市場長銷,要感謝麥格勞—希爾公司臺灣中文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及多年來各位編輯的耐心及費心。最後再次請前輩專傢對本書不吝指正。
曾偉禎
(第四版1996.6/ 第六版增譯2001.7/ 第八版增譯2008.1)
1989年自紐約大學 (NYU) 電影研究所 (Cinema Studies) 畢業回臺之後,由於在母校輔仁大學大傳係兼課,為了準備學生教材,我開始在書店中搜尋一些適合學生閱讀進修的中文書。結果發現當時市面上關於電影的書大部分是影評文集、資料性電影書或電影作者 (auteur) 專論的編譯。當時較適合做課堂教科書的,除了焦雄屏老師譯自路易斯?賈內梯(Louis D. Giannetti)著作的《認識電影》(Understanding Movies)(遠流出版社)是較具電影入門性格的書外,理論方面以陳國富先生譯自杜德利?安德魯(Dudley Andrew)的《電影理論》(The Major Film Theory)(志文出版社),雖不容易在市面上找到,卻是比較進階介紹影史中各重要理論現象的好書。前者以知性感性兼具的方式着重簡介影史中已出現的電影技術;後者可幫助學生從幾個基本問題入手,去概知各理論傢對電影現象提出的獨到的係統化的看法。但是光這兩本並不夠,要讓學生除了體驗電影外,更去思考影片,並能對電影保持高度興趣,需要一本綜合這兩類,且有係統的方法去討論電影的書。書架上的其他書本雖有參考價值,但僅是課後學生充實自己視聽之用,並不能當作教科書。我因此開始調查瞭解學生的需要,然後回頭到以前在國外求學的外文數據,尋找適合的教材。
這本書原名為Film Art: An Introduction,是當年入學時,研究所裏規定第一學期必修課之一的指定教科書。雖然Cinema Studies研究所着重的是學術性的電影研究,但是所裏並不衹收電影科係的學生。所有受過相關的文學、戲劇等學科訓練的申請者,經過係內評估之後,都可獲準入學。所以,為了先統合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學生以往對電影的認識,這本《Film Art: An Introduction》遂在第一學期的課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學生在選修其他專論課程前的基礎訓練。
這本書最大的特點,我認為是:它以一個非常係統的方式進行電影“形式”與“風格”方面的概念思考,同時佐以巨細靡遺的影片舉例,詳細分解構成電影的元素,說明電影的形式係統(敘事與非敘事性)與風格係統(攝影、剪輯、場面調度與聲音)如何在影片中交互作用。所以對學生的幫助,是讓他們在瞭解一部電影時,不再是以過往觀影經驗所纍積的慣性直覺方式,去感受影片技術上或情感上的精彩片段,而能將電影看作是一個創作者在凝粹創作意念之後,執行到影片膠捲上的完整呈現,是一個像其他藝術如詩歌、建築、音樂與舞蹈一般的完整體。
而從教學者的觀點而言,由於本書作者在序言及其他重要部分的前言已詳細揭櫫他們寫作此書的理念,以“形式”與“風格”為主的美學方法論,理論邏輯軌跡明晰可循,也具通論性質,因此拿來當教材用,可以隨時就同一議題提出其他美學論點,並佐以不同影片的例子,讓課堂更活潑,學生因此可以有一個更周延的管道,融會貫通地瞭解、體會及思考“電影是什麽”這個問題,進而發展出屬於個人的觀點。
在書的內容上,2007年第八版增譯,大衛與剋裏斯汀夫婦更針對新世代讀者的需求,重新編排章節,許多章還加上更多新的、更易讀的內容,包括中文讀者會感到熟悉及認同的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場面調度,和王傢衛導演《重慶森林》的深度分析;此外,還增加了“深度解析”專欄,以及更多新片數據以增加閱讀的新鮮感及認同感。許多網絡資源搜尋信息,也加在章末,供讀者進一步查閱。以及最令人興奮的是,其實我們平常收集的原版DVD電影裏,常會收錄幕後花絮及製作過程的紀錄片,收納當代電影技術的製作過程,正是無可比擬、超級棒的教學影片!作者細心幫忙找出具代表性的影片,並分類,與章節的主題結合,更是不用進電影課堂,就可以在傢自己充實學習現成影像教材。
當然從20世紀90年代初期到今年已是21世紀的第八年,電影書出版已蓬勃太多,網絡的電影信息及論壇,與愈來愈多的進口原版書,使喜歡電影多元閱讀的人,不免也覺得眼花繚亂。但這本書在國外的重要性地位不減,被海峽兩岸許多大專院校的影像相關係所指定為教科書,可見本書受重視且受歡迎程度,堪稱一部打好電影基本功的好書。
在翻譯時,由於該書內容相當豐富,整個譯事工程龐大,2001及2007年的增譯時,也花了不少力氣。在盡力統合各章術語譯法中,想必仍有疏忽之處;同時為了讓讀者及學生能更快進入本書的內容精神,我假設自己用了深入淺出的文字,想必也有頗多疏漏。人的性格影響文字性格,內文之中若有許多前輩、專傢讀起來不對勁的地方,在此懇求指正,使本書更臻幫助學生的學習效果。
多年來在增譯補譯最新版本間,感謝紐約大學學長,現在已經是國際大導演的李安及王志成對本書的鼓勵與推薦;在過去數年來有許多電影界前輩與好友幫忙,不論是對本書譯事的建議還是關於技術與專有名詞之疑難處,王瑋、焦雄屏女士、張昌彥先生、林良忠先生、藍祖蔚先生、鬍幼鳳小姐、李幼新先生、石偉明先生、章蓁熏小姐、王耿瑜小姐及前《影響》雜志諸君、李泳泉先生等,在不同時期都提供了相當珍貴的數據及意見。
此外,譯事的龐雜工程中,從最早期的趙曼如小姐,紐約的同窗好友林宜欣,輔仁大學英文係學妹董佩琪、王鬱君,電影界好友劉蔚然、餘桂花,到近期的陳久會女士等,在不同時期均幫了不少忙,對她們的感謝沒有改變。
這本書能一直在市場長銷,要感謝麥格勞—希爾公司臺灣中文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及多年來各位編輯的耐心及費心。最後再次請前輩專傢對本書不吝指正。
曾偉禎
(第四版1996.6/ 第六版增譯2001.7/ 第八版增譯2008.1)
當我們在1977年開始撰寫《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Film Art: An Introduction) 時,電影纔剛開始在大學成為正規課程。在當時是有些入門性的電影教科書,但在我們看來太過簡化,並且缺乏明確的組織。經過我們自1960年代以來對電影的研究,以及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教授電影導論課程之後,我們就嘗試將所學整合起來。
我們有兩個目的。首先,要以清晰詳盡的方式描述電影基本技巧,如場面調度、攝影、剪輯及聲音。除此之外,我們希望能補充早期電影書中忽視的某些部份。我們想要使學生瞭解電影的整體形式(form)或結構(structure)。這項目標是分析整部電影,而不僅止於單獨的場景而已。我們想要顯示電影媒體的個別技巧,如何能夠運用在電影更大的情境脈絡當中。
為了達成這些目標,我們嘗試要做的事情,就不僅僅衹是摘要過去已有的影評與理論。當然,我們不會忽略重要的思想傢。但是,當對電影的研究愈多,就愈瞭解到許多電影的重要層面, 在長久以來受到忽視。因此,在綜合前人成果之餘,我們必須進行創新。
在某一個學科的早期歷史階段,有時候整理調查性質的書籍會變成原創性的作品,而這本書也將是如此。例如,我們發現,在電影剪輯當中藴藏了許多可能性,而這些可能性卻從來沒有以係統化的方式加以呈現。類似地,過去沒有人調查整理電影整體型態的不同種類。而幾乎在每一處,我們都會試着填補理解上的漏洞,並且對於拍片者在創意方面的選擇,我們會提出新穎的洞察。
自三十年前開始這項寫書計劃以來,《電影藝術》這本書已經歷了多次改版。我們為配合教師們的需要,也因應電影在製作與觀看方式上的變化而陸續對本書做出了調整。當這本書第一版在1979年問世時,Betamax錄像帶纔剛開始成為消費品,而到了今天,人們則已是在iPod上面看電影。不過,雖然歷經了這些變化,但是電影藝術卻沒有根本上的改變。關於拍片者嚮來所使用的基本技巧與型態策略,因特網與數字電影仍然在使用。同樣地,電影藝術這本書的目標也依然相同:引導讀者瞭解電影藝術的基本特徵。
我們將心目中的讀者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對電影有興趣的一般讀者;第二類是以本書作為教料書的電影導論課程學生;第三類是電影係的高年級學生,他們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電影美學的概論,以及從事專門性作業的一些建議。
自本書出版以來,其他電影導論的書籍也相繼出版。我們認為,在電影藝術方面,這本書依然提供了最為全面而係統的探討。而在創意可能性方面,這本書也提供了其他書籍中所沒有的討論。而令我們欣慰的是,電影學術著作時常會引用這本書,以作為電影美學的權威性與原創性的來源出處。
■ 本書組織
電影書的組織方式往往采取檢閱當代所有電影的研究取嚮,而這種作法本身並沒有缺點。不過我們認為,在接觸不同的學術研究取嚮之前,學生想要知道的是電影媒體的核心特徵。因此,這本書先以邏輯步驟引導讀者瞭解製作整部電影的技巧與結構,而這是本書首創的一種取嚮。
電影觀衆所融入的是電影的整體經驗,而不是片段。我們所選擇的取嚮強調了電影整體──以特定方式製作,顯示全面完整性,使用特定的技巧或表現方式,以及存在於歷史當中。我們的取嚮可以分析為一係列的問題。
我們有兩個目的。首先,要以清晰詳盡的方式描述電影基本技巧,如場面調度、攝影、剪輯及聲音。除此之外,我們希望能補充早期電影書中忽視的某些部份。我們想要使學生瞭解電影的整體形式(form)或結構(structure)。這項目標是分析整部電影,而不僅止於單獨的場景而已。我們想要顯示電影媒體的個別技巧,如何能夠運用在電影更大的情境脈絡當中。
為了達成這些目標,我們嘗試要做的事情,就不僅僅衹是摘要過去已有的影評與理論。當然,我們不會忽略重要的思想傢。但是,當對電影的研究愈多,就愈瞭解到許多電影的重要層面, 在長久以來受到忽視。因此,在綜合前人成果之餘,我們必須進行創新。
在某一個學科的早期歷史階段,有時候整理調查性質的書籍會變成原創性的作品,而這本書也將是如此。例如,我們發現,在電影剪輯當中藴藏了許多可能性,而這些可能性卻從來沒有以係統化的方式加以呈現。類似地,過去沒有人調查整理電影整體型態的不同種類。而幾乎在每一處,我們都會試着填補理解上的漏洞,並且對於拍片者在創意方面的選擇,我們會提出新穎的洞察。
自三十年前開始這項寫書計劃以來,《電影藝術》這本書已經歷了多次改版。我們為配合教師們的需要,也因應電影在製作與觀看方式上的變化而陸續對本書做出了調整。當這本書第一版在1979年問世時,Betamax錄像帶纔剛開始成為消費品,而到了今天,人們則已是在iPod上面看電影。不過,雖然歷經了這些變化,但是電影藝術卻沒有根本上的改變。關於拍片者嚮來所使用的基本技巧與型態策略,因特網與數字電影仍然在使用。同樣地,電影藝術這本書的目標也依然相同:引導讀者瞭解電影藝術的基本特徵。
我們將心目中的讀者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對電影有興趣的一般讀者;第二類是以本書作為教料書的電影導論課程學生;第三類是電影係的高年級學生,他們可以在這本書中找到電影美學的概論,以及從事專門性作業的一些建議。
自本書出版以來,其他電影導論的書籍也相繼出版。我們認為,在電影藝術方面,這本書依然提供了最為全面而係統的探討。而在創意可能性方面,這本書也提供了其他書籍中所沒有的討論。而令我們欣慰的是,電影學術著作時常會引用這本書,以作為電影美學的權威性與原創性的來源出處。
■ 本書組織
電影書的組織方式往往采取檢閱當代所有電影的研究取嚮,而這種作法本身並沒有缺點。不過我們認為,在接觸不同的學術研究取嚮之前,學生想要知道的是電影媒體的核心特徵。因此,這本書先以邏輯步驟引導讀者瞭解製作整部電影的技巧與結構,而這是本書首創的一種取嚮。
電影觀衆所融入的是電影的整體經驗,而不是片段。我們所選擇的取嚮強調了電影整體──以特定方式製作,顯示全面完整性,使用特定的技巧或表現方式,以及存在於歷史當中。我們的取嚮可以分析為一係列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