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园林建筑>> 佚名 Yi 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北京地理之名傢宅院
  北京的土壤,北京的城鎮,北京的村莊,北京的街巷鬍同,北京的道路橋梁等等,既是北京歷史文化的載體,又是孕育北京歷史文化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平淡裏涌出了波瀾壯闊之美
  諫草亭八角攢尖的灰瓦頂探出墻頭,後人將楊椒山當年所寫的彈劾仇鸞、嚴嵩的諫言草稿刻於石上。
  歷史上的楊椒山是明朝著名的直諫名臣,因彈劾嚴嵩遇害,令後世英雄為之扼腕。楊椒山故居在清朝一度成為翰林院的學士們常規的吟遊地點-鬆筠庵,而鬆筠庵是稱得上風雲際會的,有許多大事件在這裏發生,最著名的當屬1895年的"公車上書",它的意義在於衝破了清朝厲禁知識分子幹預時事的規定,並為之後的"戊戌變法"掀起了一個預熱的高潮。
  在這裏,忠臣、雅士、愛國文人一脈相承
  金玉其外,未必金玉其中。古往今來,大人物們未必個個都氣宇軒昂。評判一個人是否成功,不能單看外表。評判一處老住宅是否有價值,也是同樣道理。走進宣武門外達智橋鬍同,經過幾個路邊攤,碰到抱着孩子出來買菜的主婦們,呼吸着彌漫着油煙味道的空氣。停在12號門前,打量着灰墻灰瓦的一座山門,這就是楊椒山故居,不過一座小廟的規模,遠沒有周圍的幾座門樓堂皇。就算少了華麗的背景,在這平凡山門後的院子裏,忠臣、雅士、愛國文人照樣輪番登場。
  明嘉靖年間的楊繼盛,人稱楊椒山先生,是這個院子裏的第一位名人。公元1551年,椒山先生改授兵部車駕員外郎,全家遷入達智橋鬍同,住在今天12號的位置上。《明史·列傳》中記載,楊繼盛曾先後上書彈劾仇鸞、嚴嵩-兩位嘉靖年間相當得寵的權貴。書中細表他從入獄到行刑的過程中,如何意氣自如,令英雄動容。嚮來惜墨如金的史書之所以如此鐘情於楊公,是因為相對於頗為陰柔的明清士人文化,楊椒山劃下的無疑是血性陽剛的一筆。
彈劾嚴嵩的陣地
  公元1555年,楊椒山被害,楊夫人也自縊殉夫。這座達智橋鬍同裏的楊府被改建成了供奉城隍老爺的寺廟,改名鬆筠庵。
  如今記者看到的就是清代重修後的鬆筠庵山門,石額上的題刻已經被磨平了,門裏盆盆罐罐羅列,開起了日雜用品店。據說,山門後第一進院子的正房就是當年楊府的正堂。到了清代,正堂被改建為景賢堂,裏面供奉過楊椒山的衣冠彩塑一尊。堂外還有乾隆年間劉墉書寫的一塊石碑。打開後門,院子堆滿了木料等雜物,店主解釋:之前這間門臉房一直住人,鬆筠庵的前一進院子不剩什麽了,說到老房子,後花園倒還有幾間。
  繞道校場三條鬍同,鬆筠庵的西南門就開在鬍同中間。一個八角攢尖的灰瓦頂探出墻頭,門前兩位居民在陽光下襬出一副棋盤,交戰正酣。清朝年間的鬆筠庵,北起達智橋鬍同,南到這西南門為止了。
首頁>> >> 园林建筑>> 佚名 Yi 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