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棄兒。
我的父母是誰,為什麽要拋棄我,我的具體出生年月日是多少,關於這些我都一無所知。
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纔算歷史。所以中國的歷史是自殷墟開始,而我的歷史自西安北郊大明宮遺址的南墻根兒開始。
殷墟是商的廢都,西安是唐的廢都,我,也是生母記憶中,一座被廢棄的都城吧?
一個女人,對一個男人癡心到肯為他生孩子的地步,愛的程度一定不淺。然而最終還是留下了我這樣一個始亂終棄的廢物,原因一定很不得已。
是個纏綿緋惻的故事吧?
養父母說,那是個鼕天,呵氣成霜,我被裹得很暖,並不哭,躺在襁褓裏骨碌碌轉着眼睛,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已經被轉了手。
養母周青蓮早起到大明宮墻根兒下吊嗓子,有霧,空氣粘濕陰冷,隔幾步就看不清人。她清清嗓子,開始唱:“啊——咦——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傢——”
忽聽得“哈”的一聲笑,天真稚氣,不由得嚇了一跳,那個“院”字也就此咽住。低頭一看,纔發現十幾步遠的地方隱約有一點兒紅。走過去,竟是小小的我在咧開嘴笑。
這,就叫緣份吧?
於是我的有記載的歷史,就從那會兒開始了。
周女士至今還保留着我當年的資産:一套大紅真絲面子雪白紡綢裏子綉着百蝶穿花的棉襖褲,罩着大紅緞子壓金綫的毛脖大氅,從手腕到臂彎兩串黃澄澄新炸的金鐲子,成色足還是其次,難得的是雕工精美,粗細均勻,份量相當,而樣式個個不同,絞絲的也有,纏枝的也有,雙竜戲珠也有,雲破月來也有,喜上梅梢也有,一共十八衹,神氣非凡。
這使我的出身更加撲朔迷離。
按說擁有這樣十八衹金鐲的母親生活一定不睏窘,那又為什麽一定要拋棄我呢?
還有,慷慨得連生活費都留了下來,為什麽卻不肯留下片言衹字,至少,應該像棄嬰慣例那樣,留張字條寫明我的出生年月日也好呀。
以至於到今天,人傢問我芳齡幾何時,我還一邊響亮地回答着“23”,一邊心虛地想,或者是24也未可知?
啊,差點忘了說,當時我還穿着鞋的,也是大紅真絲綉花,質地和綉工都無可挑剔,絶不是一般百姓人傢淘澄得來的。花樣兒也不是普通的“五毒”或者“福祿壽”,而是五彩祥雲托舉着一對兒燕雙飛,燕做紫色,雙翼如剪,栩栩如生。養父點着頭兒嘆息說:“這女孩子出身不簡單,非富則貴,莫不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傢’乎?”
養父唐中華是西北大學古文學講師,平生至大愛好即是古董鑒賞。可是我那串金鐲子因為新炸過,已經無法判斷年月,而那樣精美的刻工,唐講師說,就是古代王宮飾品也少有那麽講究的,一句話,其價值難以估計。
唐講師因此給我取了單名一個“豔”字,音同“燕”,暗喻着王謝堂前燕的意思。
養父母都是很開明的人,他們從不諱忌談起收養我的經過,讓我一直記得他們對我的恩賜。
我像念聖經那樣,每日在三餐一寢前重複:感謝父母,賜我生命與食物。如果不是你們,我現在早已凍餓而死,你們的恩德,我將永志不忘。阿門!
——最後一句是我自己悄悄在心裏加的。
我們的關係,始終更有點兒像賓主,而多過像傢人。
因為熟知自己的歷史,我成了一個太早有過去的人,遠比一般同齡小孩早熟得多。
我通常很安靜,安靜得仿佛不存在;但是給我機會說話的時候,我又會說得很急很大聲,好像害怕過了時段便沒機會給我講話似的。
生命中一切的喜悅與悲哀我都視為一種機會。
或者說,一種恩賜。
因為如果我沒有被收養,那是連悲哀的機會也沒有。
不,也許正相反,應該說悲哀便從此永恆——在我尚不懂得什麽是悲哀的時候。
我的父母是誰,為什麽要拋棄我,我的具體出生年月日是多少,關於這些我都一無所知。
有文字記載的歷史纔算歷史。所以中國的歷史是自殷墟開始,而我的歷史自西安北郊大明宮遺址的南墻根兒開始。
殷墟是商的廢都,西安是唐的廢都,我,也是生母記憶中,一座被廢棄的都城吧?
一個女人,對一個男人癡心到肯為他生孩子的地步,愛的程度一定不淺。然而最終還是留下了我這樣一個始亂終棄的廢物,原因一定很不得已。
是個纏綿緋惻的故事吧?
養父母說,那是個鼕天,呵氣成霜,我被裹得很暖,並不哭,躺在襁褓裏骨碌碌轉着眼睛,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命運已經被轉了手。
養母周青蓮早起到大明宮墻根兒下吊嗓子,有霧,空氣粘濕陰冷,隔幾步就看不清人。她清清嗓子,開始唱:“啊——咦——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傢——”
忽聽得“哈”的一聲笑,天真稚氣,不由得嚇了一跳,那個“院”字也就此咽住。低頭一看,纔發現十幾步遠的地方隱約有一點兒紅。走過去,竟是小小的我在咧開嘴笑。
這,就叫緣份吧?
於是我的有記載的歷史,就從那會兒開始了。
周女士至今還保留着我當年的資産:一套大紅真絲面子雪白紡綢裏子綉着百蝶穿花的棉襖褲,罩着大紅緞子壓金綫的毛脖大氅,從手腕到臂彎兩串黃澄澄新炸的金鐲子,成色足還是其次,難得的是雕工精美,粗細均勻,份量相當,而樣式個個不同,絞絲的也有,纏枝的也有,雙竜戲珠也有,雲破月來也有,喜上梅梢也有,一共十八衹,神氣非凡。
這使我的出身更加撲朔迷離。
按說擁有這樣十八衹金鐲的母親生活一定不睏窘,那又為什麽一定要拋棄我呢?
還有,慷慨得連生活費都留了下來,為什麽卻不肯留下片言衹字,至少,應該像棄嬰慣例那樣,留張字條寫明我的出生年月日也好呀。
以至於到今天,人傢問我芳齡幾何時,我還一邊響亮地回答着“23”,一邊心虛地想,或者是24也未可知?
啊,差點忘了說,當時我還穿着鞋的,也是大紅真絲綉花,質地和綉工都無可挑剔,絶不是一般百姓人傢淘澄得來的。花樣兒也不是普通的“五毒”或者“福祿壽”,而是五彩祥雲托舉着一對兒燕雙飛,燕做紫色,雙翼如剪,栩栩如生。養父點着頭兒嘆息說:“這女孩子出身不簡單,非富則貴,莫不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傢’乎?”
養父唐中華是西北大學古文學講師,平生至大愛好即是古董鑒賞。可是我那串金鐲子因為新炸過,已經無法判斷年月,而那樣精美的刻工,唐講師說,就是古代王宮飾品也少有那麽講究的,一句話,其價值難以估計。
唐講師因此給我取了單名一個“豔”字,音同“燕”,暗喻着王謝堂前燕的意思。
養父母都是很開明的人,他們從不諱忌談起收養我的經過,讓我一直記得他們對我的恩賜。
我像念聖經那樣,每日在三餐一寢前重複:感謝父母,賜我生命與食物。如果不是你們,我現在早已凍餓而死,你們的恩德,我將永志不忘。阿門!
——最後一句是我自己悄悄在心裏加的。
我們的關係,始終更有點兒像賓主,而多過像傢人。
因為熟知自己的歷史,我成了一個太早有過去的人,遠比一般同齡小孩早熟得多。
我通常很安靜,安靜得仿佛不存在;但是給我機會說話的時候,我又會說得很急很大聲,好像害怕過了時段便沒機會給我講話似的。
生命中一切的喜悅與悲哀我都視為一種機會。
或者說,一種恩賜。
因為如果我沒有被收養,那是連悲哀的機會也沒有。
不,也許正相反,應該說悲哀便從此永恆——在我尚不懂得什麽是悲哀的時候。
所以,悲哀也是生命恩賜於我的機會。
我以仰望神明的姿態仰望我的父母,自小堅信,如果真有觀音菩薩,也就是母親那種樣子。
母親是標準的美女,出生在粉墨世傢,於穿衣打扮上最是講究,且中西結合,古為今用。一面灑着外國朋友贈送的“愛瑪仁”香水,一邊年年養着俗稱“指甲花兒”的鳳仙做寇丹。
而且,她是西安城裏少有的每天洗頭的女子,因怕傷了發質,從不用電吹風吹幹,半濕着披在肩上,坐在鏡前一下下地梳,嘴角含笑,眉目留情,姿勢節奏都若合韻律,有無限的風情。
而她的風情又都是落在實處的——每當此時,父親總會擱下筆,倚着書桌含笑望着,興致來時,還會吟上一兩句“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鐺”什麽的。
我非常尊重且敬愛我的養父母。
一出生便被生身父母拋棄是人間至大不幸,但能被唐中華講師和周青蓮女士收養卻是不幸中之大幸。
我對生命並無抱怨。
衹不過總是有些擔驚受怕,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會被他們重新攆出去——雖然並沒有人給我這樣的暗示。
我從小就很懂事,懂得看大人的眉眼高低說話,因為知道哭泣也不會帶來疼愛,所以自幼便極少哭。第一次掉牙齒,是笑着拿了落齒對母親說“牙掉了”,第一次落紅嚇得要死,也是笑着對母親說“我屁股出血了”。
而且我的功課是好的,尤其作文,每每被作為範文由學習委員一筆一劃用粉筆謄在教室後面的小黑板上讓大傢學習;還在小學三年級,名字已經多次出現在廣播電臺舉辦的中小學生暑假作文比賽獲奬名單裏。
但這些也都未能讓父母因此疼愛我超過疼愛我哥哥。
哥哥唐禹犯了錯,父親會抓來打屁股,但打過之後,母親會摸着他的屁股掉眼淚,不住聲地問“想吃些什麽不想”,於是哥哥便帶着淚花兒,受了老大委屈似抽抽泣泣地說,想吃羊肉泡,想吃葫蘆頭,想吃大盤雞。
自然,媽媽做那些美味珍饈時總不忘也盛給我一碗,可是那滋味是不同的,是正品的附贈品。
我一直認為哥哥那碗要比我好吃些。
父母從來沒有打過我,他們當我大人一樣地同我講道理。
有一次我不小心打碎了父親一隻挺貴重的清雍正年間出産景德鎮青花瓷瓶,父親心疼得眼圈兒都紅了,卻仍然沒對我動一指頭,衹是把自己關在書房裏生悶氣,連午飯也沒出來吃。
可是這衹有使我的心更加難受。尤其看到媽媽不住望着書房門憂心忡忡的樣子,我的胃裏就堵了千斤重石。那天中午吃的是韭菜炒雞蛋,我很努力地吃了小半碗飯後起來倒水喝時,忽然一低頭,“哇”地一下把剛吃進去的飯全部吐了出來。
當時我第一個念頭就是:壞了壞了,我又闖禍了。緊接着意識到如果這要是哥哥吐了,媽媽一定會格外心疼他,當他心肝兒寶貝般地緊張着。心裏一陣悲哀,我吐得更厲害了,最後幾乎要連膽汁也吐出來。
媽媽忙着給我端水漱口,最後連父親也被驚動了出來,到處給我找藥。
我更加歉意,看着父親的臉說:“對不起。”一語未了,眼淚“嘩”地流了出來,可是忍着不敢哭出聲。媽媽便說:“一傢人有什麽對得起對不起的,快,不舒服趕緊上床躺着去,別哭,哭什麽?好好睡一覺,起來媽重新給你做吃的,想吃什麽,衹管說。”
於是我第一次享受到了哥哥的待遇,可是滋味原來卻是這般的難受。那以後,我更加小心翼翼,因為清楚地知道了我和哥哥畢竟不同,索性再不覬覦貪嘴。
那件事的另一個後遺癥是,我從此再也不肯吃韭菜,聞到韭菜味兒就會惡心。而且,我開始留意古董瓷器,一心想為幼時的失手補過。
是從那時起開始對舊貨感興趣的。
買了許多資料回來生吞活剝,不懂的地方就嚮父親請教,興趣日漸廣泛,陶瓷古幣乃至金銀玉器都有所涉及。其中最為留意的,還要屬古董首飾。
我以仰望神明的姿態仰望我的父母,自小堅信,如果真有觀音菩薩,也就是母親那種樣子。
母親是標準的美女,出生在粉墨世傢,於穿衣打扮上最是講究,且中西結合,古為今用。一面灑着外國朋友贈送的“愛瑪仁”香水,一邊年年養着俗稱“指甲花兒”的鳳仙做寇丹。
而且,她是西安城裏少有的每天洗頭的女子,因怕傷了發質,從不用電吹風吹幹,半濕着披在肩上,坐在鏡前一下下地梳,嘴角含笑,眉目留情,姿勢節奏都若合韻律,有無限的風情。
而她的風情又都是落在實處的——每當此時,父親總會擱下筆,倚着書桌含笑望着,興致來時,還會吟上一兩句“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鐺”什麽的。
我非常尊重且敬愛我的養父母。
一出生便被生身父母拋棄是人間至大不幸,但能被唐中華講師和周青蓮女士收養卻是不幸中之大幸。
我對生命並無抱怨。
衹不過總是有些擔驚受怕,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會被他們重新攆出去——雖然並沒有人給我這樣的暗示。
我從小就很懂事,懂得看大人的眉眼高低說話,因為知道哭泣也不會帶來疼愛,所以自幼便極少哭。第一次掉牙齒,是笑着拿了落齒對母親說“牙掉了”,第一次落紅嚇得要死,也是笑着對母親說“我屁股出血了”。
而且我的功課是好的,尤其作文,每每被作為範文由學習委員一筆一劃用粉筆謄在教室後面的小黑板上讓大傢學習;還在小學三年級,名字已經多次出現在廣播電臺舉辦的中小學生暑假作文比賽獲奬名單裏。
但這些也都未能讓父母因此疼愛我超過疼愛我哥哥。
哥哥唐禹犯了錯,父親會抓來打屁股,但打過之後,母親會摸着他的屁股掉眼淚,不住聲地問“想吃些什麽不想”,於是哥哥便帶着淚花兒,受了老大委屈似抽抽泣泣地說,想吃羊肉泡,想吃葫蘆頭,想吃大盤雞。
自然,媽媽做那些美味珍饈時總不忘也盛給我一碗,可是那滋味是不同的,是正品的附贈品。
我一直認為哥哥那碗要比我好吃些。
父母從來沒有打過我,他們當我大人一樣地同我講道理。
有一次我不小心打碎了父親一隻挺貴重的清雍正年間出産景德鎮青花瓷瓶,父親心疼得眼圈兒都紅了,卻仍然沒對我動一指頭,衹是把自己關在書房裏生悶氣,連午飯也沒出來吃。
可是這衹有使我的心更加難受。尤其看到媽媽不住望着書房門憂心忡忡的樣子,我的胃裏就堵了千斤重石。那天中午吃的是韭菜炒雞蛋,我很努力地吃了小半碗飯後起來倒水喝時,忽然一低頭,“哇”地一下把剛吃進去的飯全部吐了出來。
當時我第一個念頭就是:壞了壞了,我又闖禍了。緊接着意識到如果這要是哥哥吐了,媽媽一定會格外心疼他,當他心肝兒寶貝般地緊張着。心裏一陣悲哀,我吐得更厲害了,最後幾乎要連膽汁也吐出來。
媽媽忙着給我端水漱口,最後連父親也被驚動了出來,到處給我找藥。
我更加歉意,看着父親的臉說:“對不起。”一語未了,眼淚“嘩”地流了出來,可是忍着不敢哭出聲。媽媽便說:“一傢人有什麽對得起對不起的,快,不舒服趕緊上床躺着去,別哭,哭什麽?好好睡一覺,起來媽重新給你做吃的,想吃什麽,衹管說。”
於是我第一次享受到了哥哥的待遇,可是滋味原來卻是這般的難受。那以後,我更加小心翼翼,因為清楚地知道了我和哥哥畢竟不同,索性再不覬覦貪嘴。
那件事的另一個後遺癥是,我從此再也不肯吃韭菜,聞到韭菜味兒就會惡心。而且,我開始留意古董瓷器,一心想為幼時的失手補過。
是從那時起開始對舊貨感興趣的。
買了許多資料回來生吞活剝,不懂的地方就嚮父親請教,興趣日漸廣泛,陶瓷古幣乃至金銀玉器都有所涉及。其中最為留意的,還要屬古董首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