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年輕的文化人,為了讓更多讀者體會蔡東藩《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魅力,經過艱苦努力,以專業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將蔡著的“舊白話”——這種“白話”今天已經不大讀得懂了——重新譯為今人能夠輕鬆理解的當代白話。毫無疑問,這是讓蔡著得到傳承的最好方式。他們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對於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種新的可能性的展開。翻譯整理後的作品,為普通讀者提供了方便,無論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地進入中國歷史的深處。
蔡東藩的《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書,少年時代曾經激起過我的強烈興趣。那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讀的書少得可憐,但一個少年求知的興致是極高的,閱讀的興趣極強,加上當時的課業沒有什麽壓力,因此可以讀現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時間去讀的“雜書”。當時中華書局出版的蔡東藩的《民國通俗演義》就是讓我愛不釋手的“雜書”,它把民國時期紛亂的歷史講得有條有理,還饒有興味。雖然一些大段引用當時文件的部分比較枯燥,看的時候跳過了,但這部書還是深深吸引了我。後來就要求母親將《中國歷朝通俗演義》都藉來看。通過這部書,我對歷史産生了興趣。歷史的復雜、深刻,實在超出一個少年人的想象,看到那些徵戰殺伐、宮闈紛爭之中人性的難測,確實感到真正的歷史與那種黑白分明的歷史觀大不相同。當時,我們的歷史知識都是從“儒法鬥爭”的框架裏來的,歷史在那個框架裏是那麽單純、蒼白;而蔡東藩所給予我的,卻是一個豐富和蕪雜得多的歷史。在這部書裏,王朝的治亂興衰,人生的枯榮沉浮,都讓人感慨萬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遠的時間深處的人的命運。可以說,我對於中國歷史的真正瞭解,就是從這部歷史演義開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續到今天。不得不承認,這部從秦朝一直敘述到民國的煌煌巨著,確實是瞭解中國歷史的最佳讀本。這是一部難得的綫索清楚、故事完整、細節生動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說“演義”歷史,以歷史知識“豐富”通俗小說,既可信又可讀。
蔡東藩一生窮愁潦倒,他的經歷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的經歷,他對於歷史的描述是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的。他不是一個魯迅式的啓蒙者,但他無疑具有一種另類的現代性,一種與五四新文學不同的表達策略。蔡東藩並不高調激越,他的現代性不是啓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啓你蒙”,而是講述歷史,延續傳統。他的作品具有現代的想象力,表現了現代市民文化的價值觀。
在《清史通俗演義》結尾,蔡東藩對於自己做了一番評價,足以表現一個落寞文人的自信:“錄一代之興亡,作後人之藉鑒,是固可與列代史策,並傳不朽雲。”他自信自己的這部著作,足以與司馬遷以來的史學名著“並傳不朽”。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處,不僅在於他準確地挑出了歷史的大綫索,更重要之處在於,他關註了歷史深處的人的命運。有些歷史敘述者,過於追求所謂“歷史理性”,結果常常忘記歷史是鮮活生命的延展。在這些人筆下,歷史變成了一種刻板和單調的表達。而蔡著不同,他的歷史有血液、有溫度,是可以觸摸的。他的歷史是關於人性的故事。
從蔡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活的歷史,體驗到個人命運與國傢、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馮友蘭先生在《西南聯大紀念碑》的碑文中這樣闡釋中國文明的命運:“我國傢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並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傢,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今天,中國文化所具有的歷史連續性和不斷更新的魅力正在煥發光芒,馮先生對於中國未來的期許正在成為現實。
在這樣的時機,蔡著《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新譯,就更顯其價值。我們期望讀者能夠從中獲得閱讀的樂趣,並從歷史中得到啓示,走嚮更好的未來。
讓我們和讀者一起進入這個豐富的世界。
是為序。
2007年12月31日
張頤武:著名評論傢、學者,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法戰爭 / 357
朝鮮內亂 / 362
頤和園 / 367
中日甲午戰爭 / 371
馬關條約 / 376
維新變法 / 381
戊戌政變 / 388
金鐘罩與紅燈照 / 391
八國聯軍入京 / 397
“我餓得很” / 403
悔罪乞和 / 407
給老佛爺畫像 / 411
國父孫中山 / 416
秋風秋雨愁煞人 / 420
“我不能死在他前面” / 424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 / 429
武昌起義 / 434
革命風潮四起 / 439
袁世凱出山 / 445
清帝退位 / 450
蔡東藩的《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書,少年時代曾經激起過我的強烈興趣。那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讀的書少得可憐,但一個少年求知的興致是極高的,閱讀的興趣極強,加上當時的課業沒有什麽壓力,因此可以讀現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時間去讀的“雜書”。當時中華書局出版的蔡東藩的《民國通俗演義》就是讓我愛不釋手的“雜書”,它把民國時期紛亂的歷史講得有條有理,還饒有興味。雖然一些大段引用當時文件的部分比較枯燥,看的時候跳過了,但這部書還是深深吸引了我。後來就要求母親將《中國歷朝通俗演義》都藉來看。通過這部書,我對歷史産生了興趣。歷史的復雜、深刻,實在超出一個少年人的想象,看到那些徵戰殺伐、宮闈紛爭之中人性的難測,確實感到真正的歷史與那種黑白分明的歷史觀大不相同。當時,我們的歷史知識都是從“儒法鬥爭”的框架裏來的,歷史在那個框架裏是那麽單純、蒼白;而蔡東藩所給予我的,卻是一個豐富和蕪雜得多的歷史。在這部書裏,王朝的治亂興衰,人生的枯榮沉浮,都讓人感慨萬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遠的時間深處的人的命運。可以說,我對於中國歷史的真正瞭解,就是從這部歷史演義開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續到今天。不得不承認,這部從秦朝一直敘述到民國的煌煌巨著,確實是瞭解中國歷史的最佳讀本。這是一部難得的綫索清楚、故事完整、細節生動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說“演義”歷史,以歷史知識“豐富”通俗小說,既可信又可讀。
蔡東藩一生窮愁潦倒,他的經歷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的經歷,他對於歷史的描述是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的。他不是一個魯迅式的啓蒙者,但他無疑具有一種另類的現代性,一種與五四新文學不同的表達策略。蔡東藩並不高調激越,他的現代性不是啓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啓你蒙”,而是講述歷史,延續傳統。他的作品具有現代的想象力,表現了現代市民文化的價值觀。
在《清史通俗演義》結尾,蔡東藩對於自己做了一番評價,足以表現一個落寞文人的自信:“錄一代之興亡,作後人之藉鑒,是固可與列代史策,並傳不朽雲。”他自信自己的這部著作,足以與司馬遷以來的史學名著“並傳不朽”。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處,不僅在於他準確地挑出了歷史的大綫索,更重要之處在於,他關註了歷史深處的人的命運。有些歷史敘述者,過於追求所謂“歷史理性”,結果常常忘記歷史是鮮活生命的延展。在這些人筆下,歷史變成了一種刻板和單調的表達。而蔡著不同,他的歷史有血液、有溫度,是可以觸摸的。他的歷史是關於人性的故事。
從蔡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活的歷史,體驗到個人命運與國傢、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馮友蘭先生在《西南聯大紀念碑》的碑文中這樣闡釋中國文明的命運:“我國傢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並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傢,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今天,中國文化所具有的歷史連續性和不斷更新的魅力正在煥發光芒,馮先生對於中國未來的期許正在成為現實。
在這樣的時機,蔡著《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新譯,就更顯其價值。我們期望讀者能夠從中獲得閱讀的樂趣,並從歷史中得到啓示,走嚮更好的未來。
讓我們和讀者一起進入這個豐富的世界。
是為序。
2007年12月31日
張頤武:著名評論傢、學者,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法戰爭 / 357
朝鮮內亂 / 362
頤和園 / 367
中日甲午戰爭 / 371
馬關條約 / 376
維新變法 / 381
戊戌政變 / 388
金鐘罩與紅燈照 / 391
八國聯軍入京 / 397
“我餓得很” / 403
悔罪乞和 / 407
給老佛爺畫像 / 411
國父孫中山 / 416
秋風秋雨愁煞人 / 420
“我不能死在他前面” / 424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 / 429
武昌起義 / 434
革命風潮四起 / 439
袁世凱出山 / 445
清帝退位 / 450
清朝開基的地方,在山海關外瀋陽東邊。起初,衹是一個小小村落,村民聚群而居,壘土為城,地名鄂多哩,生活在那裏的人種叫做通古斯族。它的遠祖,相傳很久以前便已居住此地,稱為肅慎國。傳到後代,人口漸多,各分支派,幾乎每個部落都有一個剽悍的首領,他們不僅體格健壯,而且善於騎射,百步穿楊。宋朝時的金太祖阿骨打,是族內第一個出色的人物,他開疆拓土直到黃河兩岸,宋朝被他攪擾得寢食難安。後來蒙古興起,與南宋聯合,滅掉了通古斯族,幸存者逃亡東北。又過了二百多年,出現了一個大人物,聽說此人是天女所生。
天女生在東北長白山下,有同胞姐妹三人,大姐叫恩古倫,二姐叫正古倫,三妹叫佛庫倫。一個春光燦爛的日子,姊妹三人來到長白山東邊的布庫裏山遊玩,那裏洞壑清幽,別有一種可人的景緻。三人興致勃勃地爬上山,看見一泓清水,澄碧如鏡,兩岸芳草成茵。佛庫倫天真爛漫,叫上兩個姐姐脫衣沐浴。正洗着,忽然傳來幾聲鳥叫,三人擡頭一看,見有兩三衹靈鵲。其中一隻靈鵲吐下一個東西,不偏不倚,正好墜在佛庫倫的衣服上。佛庫倫眼疾手快,撿起一看是可口的食物,也沒仔細分辨就塞進嘴裏。當兩個姐姐詢問她時,她已囫圇咽下,含糊地答道:“是一顆紅色的果子。”兩個姐姐也沒細問,就上岸穿好衣服回傢去了。誰知佛庫倫吃了這顆果子後,肚子竟膨脹起來。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麽回事。十個月後,竟生下一個男嬰。這男嬰一出生就會說話,而且相貌奇特,長得結實。佛庫倫不忍心拋棄他,就在傢中撫養。
光陰荏苒,襁褓裏的嬰兒轉眼長大。衹是佛庫倫無夫而孕,未免惹人議論。幸虧她住的地方人煙稀少,纔得以將孩子撫養成人。佛庫倫給孩子起名叫布庫裏雍順,因為是自己在布庫裏山下吃了朱果纔懷孕的,所以特地將“布庫裏”三字作為孩子的名字。布庫裏雍順非常聰明,長到十幾歲時發現自己有母無父,便問母親自己姓什麽,是哪一族的。佛庫倫告訴他“愛新覺羅”四個字。愛新覺羅,是長白山下居民的土音,其中“愛新”的發音與漢文中的“金”字一樣,“覺羅”則表示姓氏。布庫裏雍順終於明白自己到底是哪一族的了。
布庫裏雍順漸漸長大,學會了騎馬射箭,閑暇時還會在河邊折柳編筏。他想將柳條編成筏,以便有一天可以駕筏出遊,做一番事業。竹筏越編越大,居然成了一葉扁舟。布庫裏雍順喜不自禁,就輕輕地坐在筏中,順着河流而去。冥冥之中,風伯河神竟把布庫裏雍順送到了一個安樂之地。
長白山東南有一片大草原,名叫鄂謨輝。草原中有一個村落,居住了大約幾百戶人傢,這幾百戶人傢衹分三姓,個性強悍,喜歡械鬥,因此經常自相殘殺,爭鬥連年不休。一天,村裏一女子在河邊打水,見一柳筏漂了過來,筏上端坐着一個青年男子,頓時非常驚駭,急忙回傢告訴父兄。父兄跑來一看,果然岸邊有一少年,儀表堂堂,不覺失聲道:“真是天生神人。”隨即問少年從哪裏來。布庫裏雍順從容地說,自己是天女所生,從長白山而來。霎時轟動鄉間,男女老幼都跑來看他,說他是個難得的好兒郎。衆鄉親都爭着邀請布庫裏雍順去自己傢做客,互不相讓,最後竟大動幹戈。還是布庫裏雍順從旁勸解說:“我初到此地,承蒙厚愛,自當一一拜訪。”又指着打水女子的父兄,對衆人說:“我與他們相見最早,理應先拜訪他們傢。”衆人見他舉止謙恭,談吐不俗,便個個嘆服,沒有異議。布庫裏雍順在打水女子傢受到盛情款待。吃到中途,座上的老人詳細地詢問他的氏族,布庫裏雍順一一作出回答。老人又問他有沒有結婚,布庫裏雍順回答說還沒有。老人馬上起身,走進裏屋,過了一會兒帶出一位少女。仔細端詳,原來就是剛纔打水的女子。雖是鄉村質樸,倒也體態端正。老人讓女子對答行禮,布庫裏雍順也離座作答。禮畢,女子轉身進屋。老人對布庫裏雍順說:“我女兒也該嫁人了,如果你不嫌棄,我為你倆做主。”布庫裏雍順謙遜地推辭,但在老人的堅持下還是同意了,並與老人行翁婿禮。老人打算挑個好日子讓兩個新人完婚,於是布庫裏雍順就在他傢住了下來。閑暇時布庫裏雍順會去拜訪村中各傢,村人見他彬彬有禮,都非常歡迎。
到了那一天,一對小夫妻拜堂成親,大傢都到老人傢裏賀喜。頓時高朋滿座,賓客盈門,其中有一個鶴發童顔的老人,對主人說:“好一個小郎君,被你傢奪去做女婿。”又對衆人說:“他是聖人出世,來到我們村,也算是我們村的福氣。我們村連年爭鬥,弄得傢傢不安,人心惶惶,現在不如奉這小郎君為主,一切聽他指揮,倒可解怨息爭,安居樂業。大傢覺得怎麽樣?”衆人聽這一席話,個個鼓掌贊成,歡聲如雷。也不管布庫裏雍順願不願意,竟一起請他坐上座,叫他做村長,稱他為貝勒。布庫裏雍順得此機緣,用智謀來團结居民,使大傢安居樂業,創建了鄂多哩城,成立了一個愛新覺羅部,成為滿洲開基的始祖。
天女生在東北長白山下,有同胞姐妹三人,大姐叫恩古倫,二姐叫正古倫,三妹叫佛庫倫。一個春光燦爛的日子,姊妹三人來到長白山東邊的布庫裏山遊玩,那裏洞壑清幽,別有一種可人的景緻。三人興致勃勃地爬上山,看見一泓清水,澄碧如鏡,兩岸芳草成茵。佛庫倫天真爛漫,叫上兩個姐姐脫衣沐浴。正洗着,忽然傳來幾聲鳥叫,三人擡頭一看,見有兩三衹靈鵲。其中一隻靈鵲吐下一個東西,不偏不倚,正好墜在佛庫倫的衣服上。佛庫倫眼疾手快,撿起一看是可口的食物,也沒仔細分辨就塞進嘴裏。當兩個姐姐詢問她時,她已囫圇咽下,含糊地答道:“是一顆紅色的果子。”兩個姐姐也沒細問,就上岸穿好衣服回傢去了。誰知佛庫倫吃了這顆果子後,肚子竟膨脹起來。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怎麽回事。十個月後,竟生下一個男嬰。這男嬰一出生就會說話,而且相貌奇特,長得結實。佛庫倫不忍心拋棄他,就在傢中撫養。
光陰荏苒,襁褓裏的嬰兒轉眼長大。衹是佛庫倫無夫而孕,未免惹人議論。幸虧她住的地方人煙稀少,纔得以將孩子撫養成人。佛庫倫給孩子起名叫布庫裏雍順,因為是自己在布庫裏山下吃了朱果纔懷孕的,所以特地將“布庫裏”三字作為孩子的名字。布庫裏雍順非常聰明,長到十幾歲時發現自己有母無父,便問母親自己姓什麽,是哪一族的。佛庫倫告訴他“愛新覺羅”四個字。愛新覺羅,是長白山下居民的土音,其中“愛新”的發音與漢文中的“金”字一樣,“覺羅”則表示姓氏。布庫裏雍順終於明白自己到底是哪一族的了。
布庫裏雍順漸漸長大,學會了騎馬射箭,閑暇時還會在河邊折柳編筏。他想將柳條編成筏,以便有一天可以駕筏出遊,做一番事業。竹筏越編越大,居然成了一葉扁舟。布庫裏雍順喜不自禁,就輕輕地坐在筏中,順着河流而去。冥冥之中,風伯河神竟把布庫裏雍順送到了一個安樂之地。
長白山東南有一片大草原,名叫鄂謨輝。草原中有一個村落,居住了大約幾百戶人傢,這幾百戶人傢衹分三姓,個性強悍,喜歡械鬥,因此經常自相殘殺,爭鬥連年不休。一天,村裏一女子在河邊打水,見一柳筏漂了過來,筏上端坐着一個青年男子,頓時非常驚駭,急忙回傢告訴父兄。父兄跑來一看,果然岸邊有一少年,儀表堂堂,不覺失聲道:“真是天生神人。”隨即問少年從哪裏來。布庫裏雍順從容地說,自己是天女所生,從長白山而來。霎時轟動鄉間,男女老幼都跑來看他,說他是個難得的好兒郎。衆鄉親都爭着邀請布庫裏雍順去自己傢做客,互不相讓,最後竟大動幹戈。還是布庫裏雍順從旁勸解說:“我初到此地,承蒙厚愛,自當一一拜訪。”又指着打水女子的父兄,對衆人說:“我與他們相見最早,理應先拜訪他們傢。”衆人見他舉止謙恭,談吐不俗,便個個嘆服,沒有異議。布庫裏雍順在打水女子傢受到盛情款待。吃到中途,座上的老人詳細地詢問他的氏族,布庫裏雍順一一作出回答。老人又問他有沒有結婚,布庫裏雍順回答說還沒有。老人馬上起身,走進裏屋,過了一會兒帶出一位少女。仔細端詳,原來就是剛纔打水的女子。雖是鄉村質樸,倒也體態端正。老人讓女子對答行禮,布庫裏雍順也離座作答。禮畢,女子轉身進屋。老人對布庫裏雍順說:“我女兒也該嫁人了,如果你不嫌棄,我為你倆做主。”布庫裏雍順謙遜地推辭,但在老人的堅持下還是同意了,並與老人行翁婿禮。老人打算挑個好日子讓兩個新人完婚,於是布庫裏雍順就在他傢住了下來。閑暇時布庫裏雍順會去拜訪村中各傢,村人見他彬彬有禮,都非常歡迎。
到了那一天,一對小夫妻拜堂成親,大傢都到老人傢裏賀喜。頓時高朋滿座,賓客盈門,其中有一個鶴發童顔的老人,對主人說:“好一個小郎君,被你傢奪去做女婿。”又對衆人說:“他是聖人出世,來到我們村,也算是我們村的福氣。我們村連年爭鬥,弄得傢傢不安,人心惶惶,現在不如奉這小郎君為主,一切聽他指揮,倒可解怨息爭,安居樂業。大傢覺得怎麽樣?”衆人聽這一席話,個個鼓掌贊成,歡聲如雷。也不管布庫裏雍順願不願意,竟一起請他坐上座,叫他做村長,稱他為貝勒。布庫裏雍順得此機緣,用智謀來團结居民,使大傢安居樂業,創建了鄂多哩城,成立了一個愛新覺羅部,成為滿洲開基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