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通史>> 陳羨 Chen Xia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縱橫十六國
  凡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膾炙人口、英雄輩出的《三國演義》,以“三國歸晉”的雄壯篇章收場了,然而“歸晉”之後的歷史,分合大勢,卻少有人知。一段漢人與鬍人對峙的歷史,一個血與火交織的時代,一部號角伴鐘聲共鳴的詩篇,這一切是如何開始,又是如何收場的呢?本書以歷史事件為主幹,以歷史人物為綫索,以輕鬆詼諧的筆觸,講述了三國之後一個半世紀壯烈的十六國紛爭的歷史。
前言
  《縱橫十六國》是我自1999年夏天開始在網上陸續寫作的一部係列作品。當時,我在浙大讀研,各類事情繁雜,因此寫作也常有間斷,到第四部完成時,已經是2001年春暖花開的季節了。從那時至今,屈指算來竟已有整整五個年頭。回想當初,自己經常是不知疲倦地趴在電腦前敲鍵盤到後半夜,直到把一章完成貼到網上,纔會感到一絲滿足的睡意。不知道是該說現在人老了,還是該說那時太瘋狂,自己都難以相信自己當初的那份投入與執着。
  寫這本書的起因,是因為讀《晉書》時,看了不少英雄人物的事跡,除了免不了會有的崇拜與嚮往之外,也頗有一些感慨,於是就開始在論壇上發表一篇篇內容連貫而又各自成章的短文,本來衹是想評論一下這些歷史事件和人物——細心的讀者也許會註意到,在本書第一部中議論的段落相對比較多。然而寫着寫着,自己逐漸深入地瞭解了這段歷史,覺得它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非常獨特的地位,而這樣一個承前啓後的重要時代,知道的人卻還寥寥。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不少,比如傳統史傢受漢族正統觀念的局限,無法客觀完整公正地對待和研究五鬍歷史,很多人都認為那是一段漢人的苦難史、恥辱史,刻意去回避和歪麯它。近些年來,研究魏晉南北朝各類專門史的學者雖然日益增多,研究性著作已然數不勝數,面對廣大普通讀者的歷史讀物卻大多仍在討論漢唐明清等朝代的話題,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倒是在網絡這一新興媒介上,越來越多的人關註起這段常被遺漏的歷史,也有越來越多受到好評的相關作品出現,對於普及歷史知識起到了奇效。從一個普通讀史者的角度,而不是從一個歷史研究者的角度出發,來介紹和評論歷史,恐怕是現今這個時代新的治史方式吧。本來,歷史這個東西,就不應該衹是文人學究案牘翻閱的艱深工具,還應該是老百姓茶餘飯後的通俗談資。我選擇通過史實來談論問題的方式,就是認為這樣的形式比那些無聊淺薄甚而枯燥的空談(或者爭吵)顯得更有意義。
  把整本書分成四個部分來寫,是我起筆不久就已大致構想好的,到了具體實施時,每一部分的側重點甚至文筆風格就會有或多或少的差異:寫第一部的時候我的側重點還停留在一些特定的歷史事件上,着重於那場大動亂中以匈奴為首的各少數民族的表現;而在第二部中我則把註意力放在了一個自己很感興趣也很佩服的傢族身上,用一半的篇幅寫了慕容傢族史(另一半是後趙興亡史);我最喜歡的君主之一就是苻堅,第三部我寫了他,把他當作英雄(當然很多人不這麽認為)來寫,不過越寫越覺得快成了一部斷代史;到了第四部,自己的很多觀點也有了一些改變,雖說很想寫成拓跋氏的發傢史和統一北方的進程史,但最終所表現出來的卻是大時代中各民族的興亡。如果從縱嚮的角度來看,第一部寫的是後趙時代,或者叫石勒時代;第二部是慕容時代,或者說是鮮卑人的崛起;第三部則是苻堅一個人的時代(王猛可以算作重要配角),或者說是前秦時代;第四部就是不折不扣的群雄時代了。書的全名叫作《縱橫十六國,煮酒話英雄》,其本意就是要討論所謂的英雄人物(至少從我的角度來看是這樣的,但恐怕無法面面俱到),所以除了以上的主要人物外,每部中都安排了一些篇幅描寫其他的英雄,比如第一部中的劉淵、李雄、陳元達、張賓、劉琨、祖逖,第二部中的石虎(雖然是個暴君)、張重華,第三部中的桓溫、姚襄、慕容垂、苻融,第四部中的苻登、姚萇、慕容垂、姚興、沮渠蒙遜、赫連勃勃、崔浩、劉裕(對於這個人物,我所能給他的篇幅是相當有限的,我很願意在本書的續作——一本關於南北朝的書中着重寫寫他)。英雄人物很多,是因為歷史給他們的機會很多,舞臺很大,他們各自的不同表現,正說明了群雄逐鹿的大分裂時代的豐富多彩。
  關於民族紛爭時代的歷史,如前所說,國內不少人常常有狹隘而帶有偏見的觀點,這原本無可厚非。中華民族綿延至今,積壓了太多沉重的歷史包袱,想要輕鬆豈會如此容易。不過,我想到我的一個加拿大朋友曾經對我說的一句話,他說:“一個國傢(他的本意自然是在說加拿大)就像一個巨大的舞臺,每一個民族,每一個人都有足夠的自由,去做他們想做的,去展現屬於他們的東西。”我把這句話留給讀者思考。
  本書寫到第三部時我幾乎放棄,真正寫完的時候正值我心情不佳,杜甫說“文章憎命達”,的確不假。這期間需要感謝的,是多讀的幾本閑書——黎東方先生的“細說歷史係列”。黎先生在他的《細說三國》一書的開篇,有一段很精彩的開場白:
  “西洋人談西洋史,常常有某一民族衰亡,另一民族繼起的說法,或是某一文化崩潰,另一文化誕生的說法。湯因比(ArnoldToynbee)與前人不同的地方,是改用‘社會’一詞,代替‘民族’或‘文化’,並且補充了一點:某一社會崩潰之後,其構成要素可能被次一社會所局部保存。湯因比喜歡說,‘中國社會’在佛教進入之時已經崩潰,此後不再有中國社會,而衹有‘遠東社會’。
  ……
  “在實質上,中國史與西洋史不同。我們的周朝,十分燦爛,卻不是曇花一現的希臘;我們的漢朝,十分雄偉,而不是一衰而不可復興的羅馬。我們中國人具有西洋人所沒有的韌性,我們的朝代雖有興亡,國勢雖有盛衰,而我們的民族自從埃及、巴比倫之時便一直屹立於東亞,不曾死亡,而且繼續發展。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或其修訂人毛宗崗,說出一句令人難以駁倒的話:‘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等於說:‘治久必亂,亂久必治。’這種話,西洋人說不出來。他們對於他們國傢的未來,不可能有如此樂觀的信心。”
  掩捲沉思,細細想來,果真如此。西方人凡談起其歷史上的朝代更替與國傢興衰,幾乎無不與悲劇聯繫起來,大至國傢民族的悲劇、小至個人家庭的悲劇,皆源於“亂”。而在中國,誠然有《桃花扇》、《長生殿》這樣的歷史悲劇,更多的則是像《三國演義》這樣的浪漫主義歷史小說,反復演繹着“輪回更替,興衰使然”的道理,儘管有“是非成敗轉頭空”的感慨,卻都能“盡付笑談中”。所以讀中國歷史,是件“美妙”的事,亂世的歷史,尤其如此。
  讀史的最大樂趣,在於它勾起人的思考,使人不論是對過去,還是對未來,都會産生一種急切的探知究竟的欲望。這種欲望,乃是人的本性,因為這“外界的刺激”而爆發出來。歷史本來是過去的事情,卻與現實緊密相連,讓讀者能夠與前人同呼吸共命運,隨之産生內心的共鳴。
  人生能有這樣美妙的經歷,還有什麽睏難不能剋服呢?
  《縱橫十六國》係列最初是貼在浙大的兩個論壇:飄渺水雲間和笑書亭上的,前後連載了近兩年。後來有幸得到某些網友的喜愛,轉載到了其他許多網絡論壇上,我在自己的個人主頁上也留有一份原稿。這次重慶出版社非常誠摯地找到我希望出版整本書,讓我十分感動。我花了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在原稿的基礎上作了不小的修改,增加了數萬字,並在正文後附上了帝王紀元表、年表和人物索引表,便於讀者查閱相關信息,希望能夠對讀者有所幫助。
  至於我自己,則再無其他的奢望。寫一點東西,即使衹有一個讀者,我也已知足。
  陳羨
  2006年3月於加拿大艾城
序章 從三國歸晉說起
  ——這是《三國演義》的尾聲,也是十六國故事的序幕
  西晉鹹寧五年(公元279年)十一月,晉軍大舉伐吳,僅僅半年之後,苟延殘喘於江南一隅的東吳即告滅亡,吳主孫皓面縛輿櫬出城投降,延續了60年之久的三國分立局面,終於結束。
  幾個月後,孫皓被押送到洛陽,晉武帝倒還不錯,賜他個歸命侯的爵位。
  這天,晉武帝召見孫皓,指着給他設的座位說:“我給你留着這個座位很久了。”
  孫皓答道:“我在南方的時候,也設立了這個座位等着陛下呢。”晉武帝倒是並不在乎他的答話,一笑了之。
  可是誰又能想到,這竟然是一個可怕的預言呢?三十多年之後,司馬炎的後代們就不得不在那個南方的座位上繼續維持他的大晉王朝。
  晉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稱漢王,宣告獨立;幾乎是同時,氐人李雄,依仗着手下的一批流民,在成都自稱成都王。這一切,使得稍有頭腦的人相信,司馬傢的統治者們該為他們的荒淫無度還債了,而這一切,也宣告了十六國亂世的開始:數年之後,劉淵之子劉聰先後攻陷洛陽和長安,在將西晉的最後兩個皇帝侮辱了一番之後將他們殺害,晉朝的統治者和士族大夫們就此被趕到南方,在那裏開始他們的偏安生涯。
  此時的北方,大亂僅僅是剛剛開始。劉聰死後,北方分裂成兩個趙國:劉曜、石勒,一西一東,各占一方。石勒,作為十六國時期第一個真正的風雲人物,在兩個趙國的連年徵戰中取得了勝利。然而,亂世並沒有因此結束,二十年之後,當氐人的秦國和鮮卑人的燕國在昔日兩個趙國的土地上建立起各自的國傢,並且繼續對峙的時候,也許今天的人們可以明白什麽叫做“民族矛盾”。苻堅滅掉了最強勁的對手慕容燕,以及衆多周邊小國之後,似乎天下該回歸一統了吧,而後的一場淝水大戰,使得平靜了幾年的北方重新回到從前的狀態。姚萇和慕容垂,作為兩位“苻堅的叛徒”,也作為一代姦雄,將龐大的前秦版圖撕個粉碎。後秦、後燕,乃至衆多諸如後涼、西秦、夏等等彈丸小國的出現,使得人們懷疑,這個亂世是否要永遠亂下去了?
  幸虧,一股新生的勢力在更北的北方興起。拓跋氏的北魏,在大傢的不知不覺中,竟成為逐鹿中原的強勁勢力,伴隨着十六國一個一個的衰落下去,中國的北方終於重新統一成一個完整的國傢,但當這些成為現實的時候,距離亂世的開始已經有135年之久了。
  在這將近一個半世紀的時期中,中原大地分分合合,就如同那時的黃河入海口一樣,不可捉摸,而在這場中原爭奪戰中,有明主,有賢臣,有暴君,有姦佞,當然也有稱得上英雄的。三國的故事可謂膾炙人口,三國人物也是婦孺皆知,但比起時間跨度超過其一倍的十六國時期,可謂是“小巫見大巫”了。
  十六國,關於每一個國傢幾乎都可以說上一大段傳奇故事,講述一大群風雲人物。那麽,就讓我們從晉國的衰敗和南匈奴的崛興說起,進入戰火紛飛的十六國時代吧。
  晉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開始的“八王之亂”,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由皇族內部爭權奪利引起的大紛爭中持續時間最長、影響規模最大的一次。這場變亂從表面上看,好像是源自於賈南風女士所引起的一場宮廷政變,實質上卻與晉朝自立國起從皇室到士大夫的全面腐化有着密不可分的關聯。動亂前前後後一共延續了十六年。
首頁>> >> 通史>> 陳羨 Chen Xia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