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金融股票>> 陳維東 Chen Weido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股市製勝:巴菲特投資經典6要素 Winning stocks: Buffett's investment classic six elements
  巴菲特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投資傢,他依靠股票、外匯市場的投資成為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富翁。本書根據巴菲特40多年的投資經驗,精選出巴菲特投資策略中最簡單實用的6大精髓,結合有關投票投資的研究成果歸納和分析這6大精髓在實際應用中的操作技術細節,遵循這6大投資策略,就可以復製巴菲特的成功。
第1節:目錄(1)
  目錄
  前言 簡單的纔是有效的
  要素1 賺錢而不要賠錢
  這是巴菲特經常引用的一句話:"投資的第一條準則是不要賠錢;第二條準則是永遠不要忘記第一條。"巴菲特最大的成就莫過於在1965年到2006年間,雖然歷經3個熊市,但他的伯剋希爾·哈撒韋公司卻衹有一年出現虧損。
  巴菲特很清楚這個算術公式:如果你投資1美元,賠了50美分,那麽你手上衹剩一半的錢,除非有百分之百的收益,你才能回到起點。所以最好別賠錢。
  認清自己的能力 >> 002
  避免犯常識性的錯誤 >> 010
  理性地規避損失 >> 015
  止損,從現在開始 >> 022
  對市場的正確理解 >> 027
  要素2 別被收益蒙騙了
  巴菲特更喜歡用股本收益率來衡量企業的盈利狀況。股本收益率是用公司淨收入除以股東的股本,它衡量的是公司利潤占股東資本的百分比,能夠更有效地反映公司的盈利增長狀況。
  根據他的價值投資原則,公司的股本收益率似乎應該不低於15%。在巴菲特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中,可口可樂的股本收益率超過30%,安海斯·布希公司達到51%,美國運通公司達到37%。
  確定利潤的風險折扣 >> 034
  用賬面價值衡量公司 >> 040
  這樣計算股本收益率 >> 044
  用收益率預測公司業績 >> 050
  巴菲特的15%法則 >> 055
  要素3 關註公司的未來
  人們把巴菲特稱為"奧馬哈的先知",因為巴菲特總是有意識地去辨別公司是否有好的發展前途,能不能在今後25年裏繼續保持成功。芝加哥埃裏爾基準資本管理公司的總裁約翰·羅傑斯說:"巴菲特常常說,要透過窗戶嚮前看,不能看後視鏡。"
  預測公司未來發展的一個辦法是計算公司預期中的現金收入在今天值多少錢。這是巴菲特評估公司內在價值的辦法。然後他會尋找那些嚴重偏離這一價值、正被低價出售的公司。華爾街(即市場)常常在巴菲特介入後纔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關註商業價值 >> 062
  重視管理方式 >> 069
  分析財務制度 >> 080
  怎樣確定公司的價值 >> 086
  能否繼續保持成功 >> 092
  要素4 尋找能"屏蔽"對手的公司
  預測未來必定會有風險,因此巴菲特偏愛那些能對競爭對手構成巨大"威脅"的公司。這不一定意味着他所投資的公司必須能獨占某種産品或某個市場。例如,可口可樂公司從來就不缺競爭對手。但巴菲特總是尋找那些具有長期競爭優勢、使他對公司價值的預測更安全的公司。
  在20世紀90年代末,巴菲特不願投資科技股的一個原因就是:他看不出哪個公司具有足夠的長期競爭優勢。
第2節:目錄(2)
  投資者的首選目標 >> 098
  尋找具有長期競爭優勢的公司 >> 106
  投資更安全的公司 >> 113
  能夠"屏蔽"對手的可口可樂 >> 120
  獨一無二的吉列 >> 126
  要素5 集中投資最看好的股票
  絶大多數價值投資者天性保守,但巴菲特不是。他投資股市的620億美元集中在45衹股票上。
  他的投資戰略甚至比這個數字更激進。在他的投資組合中,前10衹股票占了投資總量的90%。晨星公司的高級股票分析師賈斯廷·富勒說:"這符合巴菲特的投資理念。不要猶豫不定,為什麽不把錢投資到你最看好的對象上呢?"
  "少"即是"多" >> 132
  你要持有哪衹股票 >> 140
  選擇回報率高的公司 >> 146
  在概率最高的股票下大賭註 >> 149
  巨額投資《華盛頓郵報》 >> 155
  要素6 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
  如果你總是在股市裏換手,那麽可能錯失良機。巴菲特的原則是:不要頻頻換手,直到有好的投資對象再出手。
  巴菲特常引用傳奇棒球擊球手特德·威廉斯的話:"要做一個好的擊球手,你必須有好球可打。"如果沒有好的投資對象,那麽他寧可持有現金。據晨星公司統計,現金在伯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投資配比中占18%以上,而大多數基金公司衹有4%的現金。
  良機,在頻頻換手中錯失 >> 162
  不要盲目買進過多種股票 >> 169
  要等到合適的機會再出手 >> 174
  做一名真正的投資者 >> 180
首頁>> >> 金融股票>> 陳維東 Chen Weido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