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地理类>> 酈道元 Li Daoyuan   中國 China   北魏   (466年527年)
水經註
  宇宙未有之奇書
  《水經註》是公元6世紀北魏時酈道元所著,是我國第一部以記載河道水係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國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有過深遠影響,自明清以後不少學者從各方面對它進行了深入細緻的專門研究,形成了一門內容廣泛的“酈學”。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涿州酈亭(今河北涿縣南)人。他生年說法不一,尚難確定。史書僅記載他於孝昌三年(527年)被害於陰盤驛亭(今陝西臨潼縣東)。他出身仕宦之傢,少年時隨父官居山東,喜好遊歷,酷愛祖國錦綉河山,培養了“訪瀆搜渠”的興趣。成年後承襲其父封爵,封為永寧伯,先後出任太尉掾、書侍御史、冀州鎮東府長史、穎川太守、魯陽太守、東荊州刺史、河南尹、黃門侍郎、侍中兼攝行臺尚書、御史中尉等職。他利用任職機會,周遊了北方黃淮流域廣大地區,足跡遍布今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山東、江蘇、安徽等省區。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道形勢,溯本窮源,遊覽名勝古跡,在實地考察中廣泛搜集各種資料,以補文獻不足,從而完成了舉世無雙的地理名著《水經註》。酈道元自幼好學,歷覽奇書,除《水經註》外,還撰有《本志》13捲及《七聘》諸文,但都已亡佚,僅《水經註》得以流傳。
  我國古代記載河流的專著就叫《水經》,其作者歷來說法不一,二說晉郭璞撰,一說東漢桑欽撰,又說郭璞曾註桑欽撰的《水經》。當代酈學家陳橋驛認為即使漢桑欽撰有《水經》,晉郭璞為其作註確有其事,但這部《水經》和《水經註》也都已失傳,今本酈道元所註的《水經》當是另外一部,是無名氏所為,其成書年代,諸傢說法不一,全祖望認為是東漢初,戴震認為是三國時作品,今人鐘鳳年又認為是新莽時所作,諸說尚難確認,不過大體應為漢魏之作不成問題。
  《水經註》則是以註《水經》而得名。
  酈道元為何要為《水經》作註呢?在他自己序文中就寫道:首先,古代地理書籍,《山海經》過於荒雜,《禹貢》、《周禮·職方》衹具輪廓,《漢書·地理志》記述又不詳備,而一些都、賦限於體裁不能暢所記述《水經》一書雖專述河流,具係統綱領,但未記水道以外地理情況。他在遊歷大好河山時所見所聞十分豐富,為了把這些豐富的地理知識傳於後人,所以他選定《水經》一書為綱來描述全國地理情況。正如王先謙所說,酈道元註《水經》的目的在於“因水以證地,即地以存右”(《王先謙合校本序》)。其次,他認識到地理現象是在經常變化的,上古情況已很渺茫,其後部族遷徙、城市興衰、河道變遷、名稱交互更替等等都十分復雜,所以他决定以水道為綱,可以進而描述經常變化中的地理情況。而更重要的是,他當時身處政局分裂時代,他嚮往祖國統一,着眼於《禹貢》所描寫過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版圖廣大的祖國,他利用屬於全國的自然因素河流水係來作綱,可以把當時人為的政治疆界的限製打破了,從而充分體現他要實施祖國統一的决心。由此說明酈道元是一位愛國主義者,他所著的《水經註》是一部愛國主義著作。
  《水經註》是以《水經》所記水道為綱,《唐六典》註中稱《水經》共載水道137條,而《水經註》則將支流等補充發展為1252條。今人趙永復將全書水體包括湖、澱、陂、澤、泉、渠、池、故瀆等算入,實記2596,倍於《唐六典》之數。
  註文達30萬字。涉及的地域範圍,除了基本上以西漢王朝的疆域作為其撰寫對象外,還涉及到當時不少域外地區,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島和朝鮮半島若幹地區,覆蓋面積實屬空前。
  所記述的時間幅度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當代,上下約2000多年。它所包容的地理內容十分廣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勝景、歷史沿革、風俗習慣、人物掌故、神話故事等等,真可謂是我國6世紀的一部地理百科全書,無所不容。難能可貴的是這麽豐富多彩的內容並非單純地羅列現象,而是有係統地進行綜合性的記述。侯仁之教授概括得最為貼切:“他賦予地理描寫以時間的深度,又給予許多歷史事件以具體的空間的真實感。”(《水經註選釋·前言》)
  《水經註》是我國古代地理名著,其內容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個方面。在自然地理方面,所記大小河流有1000餘條,從河流的發源到入海,舉凡幹流、支流、河𠔌寬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節變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經的伏流、瀑布、急流、灘瀨、湖泊等等都廣泛搜羅,詳細記載。所記湖泊、沼澤500餘處,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處,伏流有30餘處,瀑布60多處。所記各種地貌,高地有山、嶽、峰、嶺、坂、岡、丘、阜、崮、障、峰、磯、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僅山嶽、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處,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記洞穴達70餘處,植物地理方面記載的植物品種多達140餘種,動物地理方面記載的動物種類超過100種,各種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風災、蝗災、地震等,記載的水災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在人文地理方面,所記的一些政區建置往往可以補充正史地理志的不足。所記的縣級城市和其他城邑共2800座,古都180座,除此以外,小於城邑的聚落包括鎮、鄉、亭、裏、聚、村、墟、戍、塢、堡等10類,共約1000處。在這些城市中包括國外一些城市,如在今印度的波羅奈城、巴連弗邑、王捨新城、瞻婆國城等,林邑國的軍事要地區粟城和國都典衝城等都有詳細記載。交通地理包括水運和陸路交通,其中僅橋梁就記有100座左右,津渡也近100處。經濟地理方面有大量農田水利資料,記載的農田水利工程名稱就有坡湖、堤、塘、堰、堨、覩、墱*、坨、水門、石逗等。還記有大批屯田、耕作制度等資料。在手工業生産方面,包括采礦、冶金、機器、紡織、造幣、食品等。所記礦物有金屬礦物如金、銀、銅、鐵、錫、汞等,非金屬礦物有雄黃、硫黃、????、石墨、雲母、石英、玉、石材等,能源礦物有煤炭、石油、天然氣等。此外還有兵要地理、人口地理、民族地理等各方面資料。
  除了豐富的地理內容外,還有許多學科方面的材料。諸如書中所記各類地名約在2萬處上下,其中解釋的地名就有2400多處。所記中外古塔30多處,宮殿120餘處,各種陵墓260餘處,寺院26處以及不少園林等。可見該書對歷史學、考古學、地名學、水利史學以至民族學、宗教學、藝術等方面都有一定參考價值。以上這些內容不僅在數量上驚人,更重要的是作者采用了文學藝術手法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述,所以它還是我國古典文學名著,在文學史上居有一定地位。它“寫水着眼於動態”,“寫山則致力於靜態”,它“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散文的集錦,神話傳說的薈萃,名勝古跡的導遊圖,風土民情的采訪錄”。《水經註》在語言運用上也是出類拔萃的,僅就描寫的瀑布來說,它所用的詞彙就有:瀧、洪、懸流、懸水、懸濤、懸泉、懸澗、懸波、頽波、飛清等,真是變化無窮。所以我們說《水經註》不僅是科學名著,也是文學藝術的珍品。
  如此豐富的內容,其價值自不待言。這裏僅就歷史地理方面來說,就有取之不盡的功效,侯仁之教授曾利用它復原了北京周圍古代水利工程,研究了毛烏素沙漠的歷史變遷。我們可以運用它來研究古代水道變遷,湖泊湮廢、地下水開發、海岸變遷、城市規劃、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等等諸多課題。
  《水經註》有如此深遠影響,這與酈道元治學態度的認真是分不開的。為了著作此書,他搜集了大量文獻資料,引書多達437種,輯錄了漢魏金石碑刻多達350種左右,還采錄了不少民間歌謠、諺語方言、傳說故事等,並對所得各種資料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親自實地考察,尋訪古跡,追末溯源,采取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這本書實際上是我國北魏以前的古代地理總結,書中許多珍貴資料早已失傳,不少人從中可以輯佚或校正一些古籍。
  當然,如此宏富的巨作,受到當時時代和條件的限製,難免存在不少錯誤。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即已明確指出其黃河河源問題上的“紕繆”。另外由於他不可能到邊遠地區和南方進行實地調查,這方面錯誤也較多些。有些地方的引書也不盡可信等等,但這些並不損害全書價值。
  《水經註》原有40捲,宋初已缺5捲,後人將其所餘35捲,重新編定成40捲。由於迭經傳抄翻刻,錯簡奪偽十分嚴重,有些章節甚至難以辨讀。明清時不少學者為研究《水經註》做了大量工作,有的訂正了經註混淆500餘處,使經註基本恢復了原來面貌。有的做了不少輯佚工作,更多的是做了校勘註疏工作,清末著名學者楊守敬與其弟子熊會貞用了畢生精力撰寫了《水經註疏》和編繪了古今對照、朱墨套印的《水經註圖》,最近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有段熙仲點校、陳橋驛復校的《水經註疏》,為今後研究利用《水經註》提供了方便。
  
  戴震校勘《水經註》,刪去妄增之字 一個多個 ,改正錯訛三千多處,補葺闕佚兩千多處,足見功夫之深,如段玉裁所說:“凡故訓、音聲、算數、天文、地理、制度、名物、人事之善惡是非,以及陰陽、氣化、道德、性命,莫不究乎其實。”
  ——《戴震全書》
捲一
  ○河水一
  △昆侖墟在西北,
  三成為昆侖丘。
  《昆侖記》曰:昆侖之山三級,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閬風;
  上曰層城,一名天庭,是謂太帝之居。
  △去嵩高五萬裏,地之中也。
  《禹本紀》與此同。高誘稱:河出昆山,伏流地中萬三千裏,禹導而通之,
  出積石山。按《山海經》,自昆侖至積石一千七百四十裏,自積石出隴西郡至洛,
  準地志可五千餘裏。又按《穆天子傳》,天子自昆侖山入於宗周,乃裏西土之數。
  自宗周瀍水以西,北至於河宗之邦、陽紆之山,三千有四百裏,自陽紆西至河首,
  四千裏,合七千四百裏。《外國圖》又云:從大晉國正西七萬裏,得昆侖之墟,
  諸仙居之。數說不同。道阻且長,經記綿褫,水陸路殊,徑復不同,淺見末聞,
  非所詳究,不能不聊述聞見,以志差違也。
  △其高萬一千裏。
  《山海經》稱,方八百裏,高萬仞。郭景純以為自上二千五百餘裏。《淮南
  子》稱,高萬一千裏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
  △河水
  《春秋說題辭》曰:河之為言荷也。荷精分佈,懷陰引度也。《釋名》曰:
  河,下也,隨地下處而通流也。《考異郵》曰:河者,水之氣,四瀆之精也,所
  以流化。《元命苞》曰:五行始焉,萬物之所由生,元氣之腠液也。《管子》曰:
  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故曰,水具財也。而水最為大。水有大小,
  有遠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經水。引佗水入於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
  於地溝流於大水及於海者,又命曰川水也。《莊子》曰: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經流之大。《孝經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應天漢。《新論》曰:四瀆之
  源,河最高而長,從高註下,水流激峻,故其流急。徐幹《齊都賦》曰:川瀆則
  河洋洋,發源昆侖,九流分逝。北朝滄洲,驚波沛厲,浮沫揚奔。《風俗通》曰:
  江、河、淮、濟為四瀆。瀆,通也,所以通中國垢濁。《白虎通》曰:其德著大,
  故稱瀆。《釋名》曰:瀆,獨也,各獨出其所而入海。
  △出其東北陬,
  《山海經》曰:昆侖墟在西北,河水出其東北隅。《爾雅》曰:色白,所渠
  並千七百,一川,色黃。《物理論》曰:河色黃者,衆川之流,蓋濁之也。百裏
  一小麯,千裏一麯一直矣。漢大司馬張仲《議》曰:河水濁。清澄,一石水,六
  鬥泥。而民競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至三月桃花水至,則河决,以其噎不泄也。
  禁民勿復引河。是黃河兼濁河之名矣。《述徵記》曰:盟津河津恆濁,方江為狹,
  比淮、濟為闊。寒則冰厚數丈。冰始合,車馬不敢過,要須狐行,雲此物善聽,
  冰下無水聲乃過。人見狐行方渡。餘案《風俗通》雲:裏語稱狐欲渡河,無如尾
  何,且狐性多疑,故俗有狐疑之說,亦未必一如緣生之言也。
  △屈從其東南流,入於渤海。
  《山海經》曰:南即從極之淵也,一曰中極之淵,深三百仞,惟馮夷都焉。
  《括地圖》曰:馮夷恆乘雲車,駕二竜。河水又出於陽紆。凌門之山,而註於馮
  逸之山。《穆天子傳》一曰:天子西徵,至陽紆之山,河伯馮夷之所都居,是惟
  河宗氏。天子乃瀋珪璧禮焉。河伯乃與天子披圖視典,以觀天子之寶器,玉果、
  璿珠、燭銀、金膏等物。皆《河圖》所載,河伯以禮穆王。視圖,方乃導以西邁
  矣。粵在伏羲,受竜馬圖於河,八卦是也。故《命歷序》曰:《河圖》,帝王之
  階,圖載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後堯壇於河,受《竜圖》,作《握河記》。逮虞
  舜、夏、商鹹亦受焉。李尤《盟津銘》:洋洋河水,朝宗於海。徑自中州,《竜
  圖》所在。《淮南子》曰:昔禹治洪水,身禱陽紆。蓋於此也。高誘以為陽紆,
  秦藪,非也。釋氏《西域志》曰:阿耨達太山,其上有大淵水,宮殿樓觀甚大焉,
  山即昆侖山也。《穆天子傳》二曰:天子升於昆侖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封豐
  隆之葬。豐隆,雷公也。雷電竜即阿耨達宮也。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大水,名
  新頭河。郭義恭《廣志》曰:甘水也。在西域之東,名曰新陶水。山在天竺國西,
  水甘,故曰甘水。有石????,白如水精,大段則破而用之。康泰曰:安息、月支、
  天竺、至伽那調洲,皆仰此????。釋法顯曰:度蔥嶺已,入北天竺境。於此順嶺,
  西南行十五日,其道艱阻,崖岸險絶,其山惟石,壁立千仞,臨之目眩,欲進則
  投足無所。下有水,名新頭河。昔人有鑿石通路施倚梯者,凡度七百梯。度已,
  躡懸絙過河,河兩岸相去鹹八十步。九譯所絶,漢之張騫、甘英皆不至也。
  診諸史傳,即所謂罽賓之境,有磐石之隥,道狹尺餘,行者騎步相持,縆橋相
  引,二十許裏,方到縣度。阻險危害,不可勝言。郭義恭曰:烏秅之西,有懸
  度之國,山溪不通,引繩而度,故國得其名也。其人山居,佃於石壁間,纍石為
  室,民接手而飲,所謂援飲也。有白草、小步馬。有驢無牛。是其懸度乎?釋法
  顯又言:度河便到烏長國烏長國即是北天竺,佛所到國也。佛遺足跡於此,其跡
  長短在人心念,至今猶爾。及曬衣石尚在。新頭河又西南流,屈而東南流,逕中
  天竺國。兩岸平地,有國名毗荼,佛法興盛。又逕蒲那般河,河邊左右,有二十
  僧伽藍。此水流逕摩頭羅國,而下合新頭河。自河以西,天竺諸國,自是以南,
  皆為中國,人民殷富。中國者,服食與中國同,故名之為中國也。泥洹已來,聖
  衆所行威儀法則,相承不絶。自新頭河至南天竺國,迄於南海,四萬裏也《釋氏
  西域記》曰:新頭河,經罽賓,犍越、摩訶剌諸國,而入南海,是也。阿耨達山
  西南,有水名遙奴。山西南小東,有水名薩罕,小東,有水名恆伽。此三水同出
  一山,俱入恆水。康泰《扶南傳》曰:恆水之源,乃極西北,出昆侖山中,有五
  大源。諸水分流,皆由此五大源。枝扈黎大江出山,西北流,東南註大海。枝扈
  黎即恆水也。故釋氏《西域志》有恆麯之目。恆北有四國,最西頭恆麯中者是也。
  有拘夷那褐國。《法顯傳》曰:恆水東南流,逕拘夷那竭國南,城北雙樹間,有
  希連禪河,河邊,世尊於此北首般泥洹,分捨利處。支僧載《外國事》曰:佛泥
  洹後,天人以新白緤裹佛,以香花供養,滿七日,盛以金棺,送出王宮,度一
  小水,水名醯蘭那,去王宮可三裏許,在宮北,以栴檀木為薪,天人各以火燒薪,
  薪了不然。大迦葉從流沙還,不勝悲號,感動天地。從是之後,他薪不燒而自然
  也。王斂捨利,用金作鬥,量得八斛四鬥。諸國王、天、竜,神王,各得少許,
  齋還本國,以造佛寺。阿育王起浮屠於佛泥洹處,雙樹及塔,今無復有也。此樹
  名娑羅樹,其樹華名娑羅佉也。此花色白如霜雪,香無比也。竺芝《扶南記》
  曰:林楊國,去金陳國步道二千裏,車馬行,無水道,舉國事佛。有一道人命過,
  燒葬,燒之數千束樵,故坐火中,乃更著石室中,從來六十餘年,屍如故不朽,
  竺芝目見之。夫金剛常住,是明永存。捨利剎見,畢天不朽,所謂智空罔窮,大
  覺難測者矣。其水亂流註於恆。恆水又東逕毗捨利城北。釋氏《西域志》曰:毗
  捨利,維邪離國也。支僧載《外國事》曰:維邪離國,去王捨城五十由旬。城周
  圓三由旬。維摩詰傢在大城裏,宮之南,去宮七裏許,屋宇壞盡,惟見處所爾。
  釋法顯雲:城北有大林重閣,佛住於此,本菴婆羅女傢施佛起塔也。城之西北三
  裏,塔名放弓仗,恆水上流,有一國,國王小夫人生一肉胎。大夫人妒之,言汝
  之生,不祥之徵。即盛以木函,擲恆水中。下流有國王遊觀,見水上木函,開看,
  見千小兒,端正殊好。王取養之,遂長大,甚勇健,所往徵伐,無不摧服。次欲
  伐父王本國,王大愁憂。小夫人問何故愁憂?王曰:彼國王有千子,勇健無比,
  欲來伐吾國,是以愁爾。小夫人言勿愁,但於城西作高樓,賊來時,置我樓上,
  則我能卻之。王如是言。賊到,小夫人於樓上語賊雲:汝是我子,何故反作逆事?
  賊曰:汝是何人,雲是我母?小夫人曰:汝等若不信者,盡張口仰嚮。小夫人即
  以兩手捋乳,乳作五百道,俱墜千子口中。賊知是母,即放弓仗。二父王作是思
  惟皆得闢支佛。今二塔猶在。後世尊成道,告諸弟子,是吾昔時放弓仗處,後人
  得知,於此處立塔,故以名焉。千小兒者,即賢劫千佛也。釋氏《西域志》曰:
  恆麯中次東,有申迦扇柰揭城,即佛下三道寶階國也。《法顯傳》曰:恆水東南
  流,逕僧迦施國南。佛自忉利天東下三道寶階,為母說法處。寶階既沒,阿育王
  於寶階處作塔,後作石柱,柱上作師子像,外道少信,師子為吼,怖效心誠。恆
  水又東逕罽繞夷城,城南接恆水。城之西北六七裏,恆水北岸,佛為諸弟子說法
  處。恆水又東南逕沙祗國北。出沙祗城南門道東,佛嚼楊枝刺土中,生長七尺,
  不增不減,今猶尚在。恆水又東南,逕迦維羅衛城北,故白淨王宮也。城東五十
  裏有王園,園有池水,夫人入池洗浴,出北岸二十步,東嚮舉手扳樹,生太子。
  太子墮地,行七步,二竜吐水浴太子,遂成井池,衆僧所汲養也。太子與難陀等
  撲象角力,射箭入地。今有泉水,行旅所資飲也。釋氏《西域志》曰:城北三裏,
  恆水上父王迎佛處,作浮圖,作父抱佛像。《外國事》曰:迦維羅越國,今無復
  王也。城池荒穢,惟有空處。有優婆塞,姓釋,可二十余家,是白淨王之苗裔,
  故為四姓,住在故城中為優婆塞。故尚精進,猶有古風。彼曰浮圖壞盡,條王彌
  更修治。一浮圖,私訶條王送物助成。今有十二道人住其中。太子始生時,妙後
  所扳樹,樹名須訶。阿育王以青石作後扳生太子像。昔樹無復有,後諸沙門取昔
  樹栽種之,展轉相承,到今樹枝如昔,尚蔭石像。又太子見行七步足跡,今日文
  理見存。阿育王以青石挾足跡兩邊,復以一長青石覆上。國人今日恆以香花供養,
  尚見足七形,文理分明,今雖有石覆無異。或人復以數重吉貝,重覆貼著石上,
  逾更明也。太子生時,以竜王夾太子左右,吐水浴太子,見一竜吐水暖,一竜吐
  水冷,遂成二池,今尚一冷一暖矣。太子未出傢前十日,出往田閻浮樹下坐。樹
  神以七寶奉太子,太子不受。於是思維,欲出傢也。王田去宮一據。據者,晉言
  十裏也。太子以三月十五日夜出傢,四天王來迎,各捧馬足。爾時諸神天人,側
  塞空中,散天香花。此時以至河南摩強水,即於此水邊作沙門。河南摩強水在迦
  維羅越北,相去十由旬。此水在羅閱祗瓶沙國,相去三十由旬。菩薩於是暫過瓶
  沙,王出見菩薩。菩薩於瓶沙隨樓那果園中住一日。日暮便去半達鉢愁宿。半達,
  晉言白也,鉢愁,晉言山也。白山北去瓶沙國十裏,明旦便去。暮宿雲蘭山,去
  白山六由旬。於是徑詣貝多樹。貝多樹在閱祗北,去雲蘭山二十裏。太子年二十
  九出傢,三十五得道,此言與經異,故記所不同。竺法維曰:迦維國,佛所生天
  竺國也。三千日月萬二千天地之中央也。康泰《扶南傳》曰:昔範旃時,有嘾
  楊國人傢翔梨,嘗從其本國到天竺,展轉流賈。至扶南,為旃說天竺土俗,道法
  流通,金寶委積,山川饒沃,恣其所欲,左右大國,世尊重之。旃問雲:今去何
  時可到,幾年可回?梨言:天竺去此可三萬餘裏,往還可三年逾,及行,四年方
  返,以為天地之中也。恆水又東逕藍莫塔。塔邊有池,池中竜守護之。阿育王欲
  破塔作八萬四千塔,悟竜王所供,知非世有,遂止。此中空荒無人,群象以鼻取
  水灑地,若蒼梧、會稽象耕鳥耘矣。恆水又東至五河口,蓋五水所會,非所詳矣。
  阿難從摩竭國嚮毗捨離欲般泥洹,諸天告阿闍世王,王追至河上,毗捨離諸梨車
  聞阿難來,亦復來迎,俱到河上。阿難思維,前則阿闍世王緻恨,卻則梨車復怨,
  即於中河入火光三昧,燒具兩般泥洌身二分,分各在一岸。二王各持半捨利還,
  起二塔。渡河南下一由巡,到摩竭提國巴連弗邑,邑即是阿育王所治之城。城中
  宮殿,皆起墻闕,雕文刻鏤,纍大石作山。山下作石室,長三丈,廣二丈,高丈
  餘。有大乘婆羅門子,名羅汰私婆,亦名文殊師利,住此城裏,爽悟多智,事無
  不達,以清淨自居。國王宗敬師之事,賴此一人,宏宣佛法,外不能陵。凡諸中
  國,惟此城為大。民人富盛,競行仁義。阿育王壞七塔作八萬四千塔,最初作大
  塔,在城南二裏餘。此塔前有佛跡,起精捨,北戶嚮塔。塔南有石柱,大四五圍,
  高三丈餘。上有銘題雲:阿育王以閻浮提布施四方僧,還以金贖塔。塔北三百步,
  阿育王於此作泥犁城。城中有石柱,亦高三丈餘。上有師子,柱有銘,記作泥犁
  城因緣及年數日月。恆水又東南,逕小孤石山。山頭有石室,石室南嚮,佛昔坐
  其中,天帝釋以四十二事問佛,佛一一以指畫石,畫跡故在。恆水又西逕王捨新
  城,是阿闍世王所造。出城南四裏入𠔌,至五山裏。五山周圍,狀若城郭,即是
  蓱沙王舊城也。東西五六裏,南北七八裏。阿闍世王始欲害佛處。其城空荒,又
  無人徑。入𠔌傳山,東南上十五裏,到耆闍崛山。未至頂三裏有石窟,南嚮,佛
  坐禪處。西北三十步,復有一石窟,阿難坐禪處。天魔波旬化作雕鷲,恐阿難。
  佛以神力,隔石舒手,摩阿難肩,怖即得止。鳥跡、手孔悉存,故曰雕鷲窟也。
  其山峰秀端嚴,是五山之最高也。釋氏《西域記》雲:耆闍崛山在阿耨達王捨城
  東北。西望其山。有兩峰雙立,相去二三裏,中道,鷲鳥常居其嶺,土人號曰耆
  闍崛山,山名耆闍,鷲也。又竺法維雲:王捨城,鬍語雲羅閱祇國,有靈鷲山,
  鬍語雲耆闍崛山,山是青石,頭似鷲鳥。阿育王使人鑿石,假安兩翼兩腳,鑿治
  其身,今見存。遠望似鷲鳥形,故曰靈鷲山也。數說不同,遠邇亦異。今以法顯
  親宿其山,誦《首楞嚴》,香華供養,聞見之宗也。又西逕伽耶城南二十裏,到
  佛苦行六年坐樹處,有林木。西行三裏,到佛入水洗浴,天王按樹枝得扳出池處。
  又北行二裏,得彌傢女奉佛乳糜處。從此北行二裏,佛於一大樹下石上東嚮坐、
  食糜處。樹石悉在,廣長六尺,高減二尺。國中寒暑均調,樹木或數千歲,乃至
  萬歲。從此東北行二十裏,到一石窟,菩薩入中,西嚮結跏趺坐。心念若我成道。
  當有神驗,石壁上即有佛影見,長三尺許,今猶明亮。時天地大動,諸天在空言:
  此非過去當來諸佛成道處,去此西南行減半由旬,貝多樹下,是過去當來諸佛成
  道處。諸天導引,菩薩起行。離樹三十步,天授吉祥草,菩薩受之。復行十五步,
  五百青雀飛來,繞菩薩三幣西去。菩薩前到貝多樹下,敷吉祥草,東嚮而坐。時
  魔王遣三玉女從北來試,菩薩魔王自從南來試。菩薩以足指按地,魔兵卻散,三
  女變為老姥,不自服。佛於尼拘律樹下方石上,東嚮坐。梵天來詣佛處,四天王
  捧鉢處皆立塔。《外國事》曰:毗婆梨,佛在此一樹下六年。長者女以金鉢盛乳
  糜上佛。佛得乳糜,往尼連禪河浴,浴竟於河邊啖糜竟,擲鉢水中,逆流百步,
  鉢沒河中,迦梨郊竜王接取,在宮供養,先三佛鉢亦見。佛於河傍,坐摩訶菩提
  樹摩訶菩提樹去貝多樹二裏,於此樹下,七日思惟道成。魔兵試佛。釋氏《西域
  記》曰:尼連水南註恆水,水西有佛樹,佛於此苦行,日食麻米六年。西去城五
  裏許,樹東河上,即佛入水浴處。東上岸尼衢立樹下坐修,捨女上糜於此。於是
  西度水,於六年樹南貝多樹下坐,降魔得佛也。佛圖調曰:佛樹中枯,其來時更
  生枝葉。竺法維曰,六年樹去佛樹五裏,書其異也。法顯從此東南行,還巴連弗
  邑,順恆水西下,得一精捨,名曠野,佛所住處。復順恆水西下,到迦屍國波羅
  柰城。竺法維曰:波羅柰國,在迦維羅衛國南千二百裏,中間有恆水,東南流。
  佛轉法輪處,在國北二十裏。樹名春浮,維摩所處也。法顯曰:城之東北十裏許,
  即鹿野苑,本闢支佛住此,常有野鹿棲宿,故以名焉。法顯從此還居巴連弗邑。
  又順恆水東行,其南岸有瞻婆大國。釋氏《西域記》曰:恆麯次東,有瞻婆國,
  城南有卜佉蘭池,恆水在北,佛下說戒處也。恆水又逕波麗國,即是佛外祖國
  也。法顯曰:恆水又東到多摩梨帝國,即是海口也。釋氏《西域記》曰:大秦一
  名梨靬,康泰《扶南傳》曰:從迦那調洲西南入大灣,可七八裏,乃到枝扈黎
  大江口,度江逕西行,極大秦也。又云:發拘利口入大灣中,正西北入,可一年
  餘,得天竺江口,名恆水。江口有國,號擔袟,屬天竺,遣黃門字興為擔袂王。
  釋氏《西域記》曰:恆水東流入東海,蓋二水所註,兩海所納,自為東西也。
  釋氏論:佛圖調列《山海經》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
  前,有大山,名曰昆侖。又曰:鐘山西六百裏有昆侖山,所出五水。祖以佛圖調
  《傳》也。又近推得康泰《扶南傳》,傳昆侖山,正與調合。如《傳》,自交州
  至天竺最近,泰《傳》亦知阿耨達山是昆侖山。釋雲:賴得調《傳》,豁然為解,
  乃宣為《西域圖》,以語法汰。法汰以常見怪,謂漢來諸名人,不應河在敦煌南
  數千裏,而不知昆侖所在也。釋復書曰:按《穆天子傳》三:穆王於昆侖側瑤池
  上,觴西王母。雲,去宗周瀍澗萬有一千一百裏。何得不如調言?子今見泰《傳》,
  非為前人不知也。而今以後,乃知昆侖山為無熱丘,何雲乃鬍國外乎?餘考釋氏
  之言,未為佳證。《穆天子》、《竹書》及《山海經》,皆埋緼歲久,編韋稀絶,
  書策落次,難以緝綴。後人假合,多差遠意。至欲訪地脈川,不與經符,驗程準
  途,故自無會。釋氏不復根本衆歸之鴻緻,陳其細趣,以辨其非,非所安也。今
  按《山海經》曰:昆侖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侖之墟,方八百裏,高萬仞,上
  有木禾。面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郭璞
  曰:此自別有小昆侖也。又按淮南之書,昆侖之上,有木禾、珠樹、玉樹、璇樹,
  不死樹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旁有四百
  四十門,門間四裏,裏間九純,純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橫維其西北隅。北門開
  以納不周之風。傾宮、旋室。縣圃、涼風、樊桐,在昆侖閶闔之中,是其疏圃,
  疏圃之池,浸之黃水。黃水三周復其原,是謂丹水,飲之不死。河水出其東北陬,
  赤水出其東南陬,洋水出其西北陬,凡此四水,帝之神泉,以和百藥,以潤萬物。
  昆侖之邱,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玄圃之山,
  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禹乃以
  息土填鴻水,以為名山,掘昆侖虛以為下地。高誘曰:地或作池則以仿佛近浮圖
  調之說。阿耨達六水,蔥嶺,於闐二水之限,與經史諸書,全相乖異,又按《十
  洲記》:昆侖山在西海之戍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萬裏,有弱水,周幣繞山。
  東南接積石圃,西北接北戶之室,東北臨大闊之井,西南近承淵之𠔌,此四角大
  山,實昆侖之支輔也。積石圃南頭昔西王母告周穆王云:去鹹陽三十六萬裏。山
  高平地三萬六千裏。上有三角,面方廣萬裏,形如偃盆,下狹上廣。故曰昆侖山
  有三角,其一角正北,幹辰星之輝,名曰閬風巔。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臺。其
  一角正東,名曰昆侖宮。其處有積金,為天墉城,面方千裏。城上安金臺五所,
  玉樓十二,其北戶出,承淵山,又有墉城,金臺玉樓,相似如一。淵精之闕,光
  碧之堂,瓊華之室,紫翠丹房,景燭日暉,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真官仙靈
  之所宗,上通旋機,元氣流佈,五常玉衡。理九天而調陰陽。品物群生,希奇特
  出,皆在於此。天人濟濟,不可具記。其北海外,又有鐘山,上有金臺玉闕,亦
  元氣之所含,天帝居治處也。考東方朔之言及《經》五萬裏之文,難言浮圖調、
  康泰之是矣。六合之內,水澤之藏,大非為巨,小非為細,存非為有,隱非為無,
  其所苞者廣矣。於中同名異域,稱謂相亂,亦不為寡。至如東海方丈,亦有昆侖
  之稱,西洲銅柱,又有九府之治。東方朔《十洲記》曰:方丈在東海中央。東西
  南北岸相去正等。方丈面各五千裏,上專是群竜所聚,有金玉琉璃之宮,三天司
  命所治處。群仙不欲升天者皆往來也。張華敘東方朔《神異經》曰:昆侖有銅柱
  焉,其高入天,所謂天柱也。圍三千裏,圓周如削。下有回屋,仙人九府治。上
  有大鳥,名曰希有,南嚮,張左翼覆東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處無羽,一
  萬九千裏,西王母歲登翼上,之東王公也。故其柱銘曰:昆侖銅柱,其高入天,
  圓周如削,膚體美焉。其鳥銘曰:有鳥希有,緑赤煌煌,不鳴不食,東覆東王公,
  西覆西王母。王母欲東,登之自通。陰陽相須,惟會益工。《遁甲開山圖》曰:
  五竜見教,天皇被跡,望在無外柱州昆侖山上。榮氏《註》雲:五竜治在五方,
  為五行神。五竜降,天皇兄弟十二人,分五方為十二部,法五竜之跡,行無為之
  化,天下仙聖,治在柱州昆侖山上。無外之山,在昆侖東南一萬二千裏,五竜天
  皇,皆出此中,為十二時神也。《山海經》曰:昆侖之邱,實惟帝之下都,其神
  陸吾,是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然六合之內其苞遠矣。幽緻衝妙,難本以情,
  萬像遐淵,思絶根尋。自不登兩竜于云轍,騁八駿於黽途,等軒轅之訪百靈,方
  大禹之集會計,儒墨之說,孰使辨哉?
  △又出海外,南至積石山,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南流。
  《山海經》曰:河水入渤海,又出海外,西北入禹所導積石山。山在隴西郡
  河關縣西南羌中。餘考群書,鹹言河出昆侖,重源潛發,淪於蒲昌,出於海水,
  故《洛書》曰:河自昆侖,出於重野,謂此矣。逕積石而為中國河。故成公子安
  《大河賦》曰:覽百川之宏壯,莫尚美於黃河,潛昆侖之峻極,出積石之嵯峨。
  釋氏《西域傳》曰:河自蒲昌,潛行地下,南出積石。而經文在此,似如不比。
  積石宜在蒲昌海下矣。
捲二
  ○河水二
  △又南入蔥嶺山,又從蔥嶺出而東北流,
  河水重源有三,非惟二也。一源西出捐毒之國,蔥嶺之上,西去休循二百餘
  裏,皆故塞種也。南屬蔥嶺,高千裏。《西河舊事》曰:蔥嶺在敦煌西八千裏,
  其山高大,上生蔥,故曰蔥嶺也。河源潛發其嶺,分為二水:一水西逕休循國南,
  在蔥嶺西。郭義恭《廣志》曰:休循國,居蔥嶺,其山多大蔥。又逕難兜國北,
  北接休循,西南去罽賓國三百四十裏。河水又西逕罽賓國北。月氏之破,西君大
  夏,塞王南君罽賓。治循鮮城。土地平和,無所不有。金銀珍寶,異畜奇物,逾
  於中夏大國也。山險有大頭痛小頭痛之山,赤土身熱之阪,人畜同然。河水又西
  逕月氏國南,治監氏城,其俗與安息同。匈奴冒頓單於破月氏,殺其王,以頭為
  飲器,國遂分。遠過大宛,西居大夏為大月氏。其餘小衆不能去者,共保南山羌
  中,號小月氏。故有大月氏、小月氏之名也。又西逕安息國南,城臨媯水地方數
  千裏,最大國也。有商賈車船行旁國,畫革旁行,為書記也。河水與蜺羅跂禘水
  同註雷翥海。釋氏《西域記》曰:蜺羅跂禘,出阿耨達山之北,西逕於闐國。
  《漢書·西域傳》曰:於闐以西,水皆西流,註於西海。又西逕四大塔北。釋法
  顯所謂糺屍羅國,漢言截頭也。佛為菩薩時以頭施人,故因名國。國東有投身
  飼餓虎處,皆起塔。又西逕犍陀衛國北,是阿育王子法益所治邑。佛為菩薩時,
  亦於此國以眼施人,其處亦起大塔。又有弗樓沙國。天帝釋變為牧牛小兒,聚土
  為佛塔,法王因而成大塔,所謂四大塔也。《法顯傳》曰:國有佛鉢,月氏王大
  興兵衆,來伐此國,欲持鉢去,置鉢象上,象不能進,更作四輪車載鉢,八象共
  牽,復不進,王知鉢緣未至,於是起塔,留鉢供養,鉢容二鬥,雜色而黑多,四
  際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澤。貧人以少花投中便滿,富人以多花供養,正複百千
  萬斛,終亦不滿。佛圖調曰:佛鉢,青玉也,受三鬥許,彼國寶之。供養時,
  終日香花不滿,則如言。願一把滿,則亦便如言。又按道人竺法維所說:佛鉢在
  大月支國,起浮圖,高三十丈,七層,鉢處第二層,金絡絡鎖縣鉢,鉢是青石。
  或云:懸鉢虛空。須菩提置鉢在金機上,佛一足跡與鉢共在一處。國王臣民,悉
  持梵香七寶璧玉,供養塔跡。佛牙、袈裟、頂相捨利,悉在弗樓沙國。釋氏《西
  域記》曰:犍陀越王城西北,有鉢吐羅越城,佛袈裟王城也。東有寺。重複尋川
  水西北十裏,有河步羅竜淵,佛到淵上浣衣處,浣石尚存。其水至安息,註雷翥
  海。又曰:犍陀越西,西海中有安息國。竺芝《扶南記》曰:安息國去私訶條國
  二萬裏,國土臨海上,即《漢書》安息國也。戶近百萬,最大國也。《漢書·西
  域傳》又云:犁靬、條支臨西海。長老傳聞,條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嘗見。
  自條支乘水西行,可百餘日,近日所入也。或河水所通西海矣。故《涼土異物志》
  曰:蔥嶺之水,分流東西,西入大海,東為河源。《禹記》所云昆侖者焉。張騫
  使大宛而窮河源,謂極於此而不達於昆侖者也。河水自蔥嶺分源,東逕伽含羅國。
  釋氏《西域記》曰:有國名伽捨羅逝,此國狹小,而總萬國之要道無不由。城南
  有水,東北流出羅逝西山,山即蔥嶺也。逕岐沙𠔌,出𠔌分為二水。一水東流,
  逕無雷國北,治盧城。其俗與西夜子合同。又東流逕依耐國北,去無雷五百四十
  裏,俗同子合。又東逕蒲犁國北,治蒲犁合,北去疏勒五百五十裏,俗與子合同。
  河水又東,逕皮山國北,治皮山城,西北去莎車三百八十裏。
  △其一源出於闐國南山,北流,與蔥嶺河合,東註蒲昌海。
  河水又東與於闐河合。南源導於闐南山,俗謂之仇摩置。自置北流,逕於闐國
  西。治西城,山多玉石。西去皮山三百八十裏,東去陽關五千餘裏。釋法顯自烏夷
  西南行,路中無人民,沙行艱難,所逕之苦,人理莫比。在道一月五日,得達於闐,
  其國殷庶,民篤信,多大乘學,威儀齊整,器鉢無聲。城南一十五裏,有利剎寺,
  中有石鞾,石上有足跡。彼俗言是闢支佛跡,法顯所不傳,疑非佛跡也。又西北
  流註於河。即《經》所謂北註蔥嶺河也。南河又東,逕於闐國北。釋氏《西域記》
  曰:河水東流三千裏,至於闐,屈東北流者也。《漢書·西域傳》曰:於闐已東,
  水皆東流。南河又東北,逕扜彌國北,治扜彌城,西去於闐三百九十裏。南河
  又東逕精絶國北,西去扜彌四百六十裏。南河又東逕且末國北,又東,右會阿
  耨達大水。釋氏《西域記》曰:阿耨達山西北有大水,北流註牢蘭海者也。其水
  北流,逕且末南山,又北,逕且末城西,國治且末城,西通精絶二千裏,東去鄯
  善七百二十裏。種五穀,其俗略與漢同。又曰且末河東北流,逕且末北,又流而
  左會南河。會流東逝,通為註濱河。註濱河又東,逕鄯善國北,治伊循城,故樓
  蘭之地也。樓蘭王不恭於漢。元鳳四年,霍光遣平樂監傳介子刺殺之,更立後王。
  漢又立其前王質子尉屠耆為王,更名其國為鄯善。百官祖道橫門。王自請天子曰:
  身在漢久,恐為前王子所害,國有伊循城,土地肥美,願遣將屯田積粟,令得依
  威重。遂置田以鎮撫之。敦煌索勱,字彥義,有才略。刺史毛奕表行貳師將軍將
  酒泉、敦煌兵千入,至樓蘭屯田,起白屋,召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各千,橫
  斷註濱河。河斷之日,水奮勢激,波陵冒堤。勱厲聲曰:王尊建節,河堤不溢。
  王霸精誠,呼沱不流。水德神明,古今一也。勱躬禱祀,水猶未減,乃列陣被杖,
  鼓噪讙叫,且刺且射,大戰三日,水乃回減,灌浸沃衍,鬍人稱神。大田三年,
  積粟百萬,威服外國。其水東註澤。澤在樓蘭國北,治扜泥城,其俗謂之東故
  城,去陽關千六百裏,西北去烏壘千七百八十五裏,至墨山國千三百六十五裏。
  西北去車師千八百九十裏,土地沙鹵,少田,仰𠔌旁國。國出玉,多葭葦、檉柳、
  鬍桐、白草。國在東垂,當白竜堆,乏水草,常主發導,負水擔糧迎送漢使,故
  彼俗謂是澤為牢蘭海也。釋氏《西域記》曰:南河,自於闐東迤北三千裏,至鄯
  善,入牢蘭海者也。北河自岐沙東分,南河,即釋氏《西域記》所謂二支北流,
  逕屈茨、烏夷、禪善,入牢蘭海者也。北河又東北流,分為二水,枝流出焉。北
  河自疏勒逕流南河之北。《漢書·西域傳》曰:蔥嶺以東,南北有山,相距千餘
  裏,東西六千裏,河出其中。暨於溫宿之南,左合枝水。枝水上承北河於疏勒之
  西,東北流逕疏勒國南,又東北與疏勒北山水合。水出北溪,東南流逕疏勒城下。
  南去莎車五百六十裏,有市列,西當大月氏、大宛、康居道。釋氏《西域記》曰:
  國有佛浴床,赤真檀木作之,方四尺。王於宮中供養。漢永平十八年,耿恭以戊
  己校尉,為匈奴左鹿蠡王所逼,恭以此城側澗傍水,自金蒲遷居此城。匈奴又來
  攻之,壅絶澗水。恭於城中穿井,深一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馬糞汁飲
  之。恭乃仰天嘆曰:昔貳師拔佩刀刺山,飛泉涌出。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整
  衣服,嚮井再拜,為吏士禱之。有頃,水泉奔出,衆稱萬歲。乃揚水以示之,虜
  以為神,遂即引去。後車師叛,與匈奴攻恭。食盡窮睏,乃煮鎧弩,食其筋革。
  恭與士卒同生死,鹹無二心。圍恭,不能下。關寵上書求救。建初元年,章帝納
  司徒鮑昱之言,遣兵救之。至柳中,以校尉關寵分兵入高昌壁,攻交河城,車師
  降。遣恭軍吏範羌將兵二千人迎恭,遇大雪丈餘,僅能至。城中夜聞兵馬聲大恐。
  羌遙呼曰:我範羌也。城中皆稱萬歲,開門相持涕泣,尚有二十六人,衣履穿决,
  形容枯槁,相依而還。枝河又東逕莎車國南,治莎車城,西南去蒲犁七百四十裏。
  漢武帝開西域,屯田於此。有鐵山,出青玉。枝河又東逕溫宿國南,治溫宿城,
  土地物類與鄯善同。北至烏孫赤𠔌六百一十裏。東通姑墨二百七十裏。於此枝河
  右入北河。北河又東逕姑墨國南,姑墨川水註之。水導姑墨西北赤沙山,東南流
  逕姑墨國西,治南城。南至於闐,馬行十五日。土出銅鐵及雌黃。其水又東南流,
  右註北河。又東逕龜茲國南,又東,左合龜茲川。水有二源:西源出北大山南。
  釋氏《西域記》曰:屈茨北二百裏有山,夜則火光,晝日但煙。人取此山石炭,
  治此山鐵,恆充三十六國用。故郭義恭《廣志》雲:龜茲能鑄冶。其水南流逕赤
  沙山。釋氏《西域記》曰:國北四十裏,山上有寺,名雀離,大清淨。又出山東
  南流,枝水左派焉。又東南,水流三分,右二水俱東南流,註北河。東川水出龜
  茲東北,赤沙積梨南流。枝水右出,西南入龜茲城,音屈茨也,故延城矣。西去
  姑墨六百七十裏。川水又東南流,逕於輪臺之東也。昔漢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
  田於此。搜粟都尉桑弘羊奏言:故輪臺以東,地廣,饒水草,可溉田五千頃以上。
  其處溫和田美,可益通溝渠,種五穀,收穫與中國同。時匈奴弱,不敢近西域,
  於是徙莎車相去千餘裏,即是臺也。其水又東南流,右會西川枝水,水有二源,
  俱受西川。東流逕龜茲城南,合為一水。水間有故城,蓋屯校所守也。其水東南
  註東川水東川水又東南逕烏壘國南,治烏壘城,西去龜茲三百五十裏。東去玉門、
  陽關二千七百三十八裏,與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饒,於西域為中,故都護治焉。
  漢使侍郎鄭吉並護北道,故號都護,都護之起,自吉置也。其水又東南註大河。
  大河又東,左會敦薨之水。其水出焉耆之北敦薨之山,在匈奴之西,烏孫之東。
  《山海經》曰: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註於泑澤。出於昆侖之東北
  隅,實惟河源者也。二源俱道,西源東流分為二水,左水西南流,出於焉耆之西,
  逕流焉耆之野,屈而東南流,註於敦薨之渚。右水東南流,又分為二,左右焉耆
  之國,城居四水之中,在河水之洲,治員渠城,西去烏壘四百裏,南會兩水,同
  註敦薨之浦。東源東南流,分為二水,澗瀾雙引,洪湍濬發,俱東南流,逕出焉
  耆之東,導於危須國西。國治危須城,西去焉耆百裏。又東南流,註於敦薨之數。
  川流所積,潭水斯漲,溢而為海。《史記》曰:焉耆近海,多魚鳥,東北隔大山,
  與車師接。敦薨之水,自海西逕慰犁國。國治尉犁城,西去都護治所三百裏,北
  去焉耆百裏。其水又西出沙山鐵關𠔌。又西南流,逕連城別註,裂以為田。桑弘
  羊曰:臣愚以為連城以西,可遣屯田,以威西國。即此處也。其水又屈而南,逕
  渠犁國西。故《史記》曰:西有大河。即斯水也。又東南流,逕渠犁國南。治渠
  犁城,西北去烏壘三百三十裏。漢武帝通西域,屯渠犁,即此處也。南與精絶接,
  東北與尉犁接,又南流註於河。《山海經》曰:敦薨之水,西流註於泑澤。蓋
  亂河流,自西南註也。河水又東,逕墨山國南,治墨山城,西至尉犁二百四十裏。
  河水又東,註賓城南,又東逕樓蘭城南而東註,蓋墢田士所屯,故城禪國名耳。
  河水又東,註於泑澤,即《經》所謂蒲昌海也。水積鄯善之東北,竜城之西南。
  竜城故薑賴之虛,鬍之大國也。蒲昌海溢,燙覆其國,城基尚存而至大,晨發西
  門,暮達東門。澮其崖岸,餘溜風吹,稍鹹竜形,西面嚮海,因名竜城。地廣千
  裏,皆為????而剛堅也。行人所逕,畜産皆布氈臥之。掘發其下,有大????,方如巨
  枕,以次相纍,類霧起雲浮,寡見星日,少禽,多鬼怪。西接鄯善,東連三沙,
  為海之北隘矣。故蒲昌亦有????澤之稱也。《山海經》曰:不周之山,北望諸毗之
  山,臨彼嶽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之所潛也。其源渾渾泡泡者也。東去玉門
  陽關一千三百裏,廣袤三百裏。其水澄渟,鼕夏不減。其中洄湍電轉,為隱淪
  之脈,當其澴流之上,飛禽奮翮於霄中者,無不墜於淵波矣。即河水之所潛而
  出於積石也。
  △又東入塞,過敦煌、酒泉、張掖郡南。
  河自蒲昌,有隱淪之證,並間關入塞之始,自此《經》當求實緻也。河水重
  源,又發於西塞之外,出於積石之山。《山海經》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
  河水冒以西南流。是山也,萬物無不有。《禹貢》所謂導河自積石也。山在西羌
  之中,燒當所居也。延熹二年,西羌燒當犯塞,護羌校尉段熲討之,追出塞,至
  積石山,斬首而還。司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濱於河首,左右居也。河水
  屈而東北流,逕析支之地,是為河麯矣。應劭曰:《禹貢》析支,屬雍州,在河
  關之西。東去河關千餘裏,羌人所居,謂之河麯羌也。東北歷敦煌、酒泉、張掖
  南。應劭《地理風俗記》曰:敦煌酒泉,其水若酒味故也。張掖,言張國臂掖以
  威羌狄。《說文》曰:郡製:天子地方千裏,分為百縣,縣有四郡。故《春秋傳》
  曰:上大夫縣,下大夫郡。至秦始置三十六郡以監縣矣。從邑,君聲。《釋名》
  曰:郡,群也,人所群聚也。黃義仲《十三州記》曰:郡之言君也,改公侯之封
  而言君者,至尊也。郡守專權,君臣之禮彌崇。今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
  為元首,邑以載民,故取名於君,謂之郡。《漢官》曰:秦用李斯議,分天下為
  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列國,陳、魯、齊、吳是也。或以舊邑,長沙、丹陽是也。
  或以山陵,太山、山陽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東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
  下得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樹生庭,雁門,雁之所育,是也。或以號令,
  禹合諸侯,大計東冶之山,因名會稽,是也。河逕其南,而纏絡遠矣。河水自河
  麯又東,逕西海郡南,漢平帝時,王莽秉政,欲耀威德,以服遠方,諷羌獻西海
  之地,置西海郡,而築五縣焉。周海,亭燧相望。莽篡政紛亂,郡亦棄廢。河水
  又東逕允川而歷大榆、小榆𠔌北,羌迷唐鐘存所居也。永元五年,貫友代聶尚為
  護羌校尉,攻迷唐,斬獲八百餘級,收其熟麥數萬斛,於逢留河上築城以盛麥,
  且作大航於河峽,作橋渡兵,迷唐遂遠依河麯。永元九年,迷唐復與鐘存東寇而
  還。十年,竭者王信、耿譚西擊迷唐,降之,詔聽還大小榆𠔌。迷唐以漢造河橋,
  兵來無時,故地不可居,復叛居河麯,與羌為讎,種人與官兵擊之允川,去迷唐
  數十裏營止,遣輕兵挑戰,因引還,迷唐追之,至營,因戰,迷唐敗走,於是西
  海及大、小榆𠔌無復聚落。隃糜相曹鳳上言:建武以來,西戎數犯法,常從燒
  當種起。所以然者,以其居大、小榆𠔌,土地肥美,又近塞內,與諸種相傍,南
  得鐘存,以廣其衆。北阻大河,因以為固,又有西海魚監之利,緣山濱河以廣田
  畜,故能疆大,常雄諸種。今黨援沮壞,親屬離叛,其餘勝兵不過數百,宜及此
  時,建復西海郡縣,規固二榆,廣設屯田,隔塞羌鬍交關之路,殖𠔌富邊,省輸
  轉之役。上拜鳳為金城西部都尉,遂開屯田二十七部。列屯夾河,與建威相首尾。
  後羌反,遂能。按段國《沙州記》:吐𠔌渾於河上作橋,謂之河厲。長一百五十
  步,兩岸纍石作基陛,節節相次,大木從橫,更相鎮壓。兩邊俱平,相去三丈,
  並大材,以板橫次之,施鈞欄,甚嚴飾橋在清水川東也。
  △又東過隴西河關縣北,洮水從東南來流註之。
  河水右逕沙州北。段國曰:澆河西南一百七十裏有黃沙。沙,南北一百二十
  裏,東西七十裏。西極大楊川,望黃沙,猶若人委乾糒於地,都不生草木,蕩然
  黃沙,周回數百裏,沙州於是取號焉。《地理志》曰:漢宣帝神爵二年,置河關
  縣,蓋取河之關塞也。《風俗通》曰:百裏曰同,總名為縣。縣,玄也,首也,
  從係倒{巛百},舉首易偏矣。言當玄靜,平徭役也。《釋名》又曰:縣,縣也縣
  於郡矣。黃義仲《十三州記》曰:縣,弦也。弦以貞直,言下體之居,鄰民之位。
  不輕其誓,施繩用法,不麯如弦。弦聲近縣,故以取名,今係字在半也。漢高帝
  六年,令天下縣邑城。張晏曰:令各自築其城也。河水又東北流,入西平郡界,
  左合二川,南流入河,又東北,濟川水註之。水西南出濫瀆,東北流入大𠔌,謂
  之大𠔌水。北逕澆河城西南,北流註於河。河水又東,逕澆河故城北,有二城,
  東西角倚,東北去西平二百二十裏。宋少帝景平中,拜吐𠔌渾阿豺為安西將軍澆
  河公,即此城也。河水又東北,逕黃川城。河水又東,逕石城南,左合北𠔌水,
  昔段熲擊羌於石城,投河墜坑而死者八百餘人,即於此也。河水又東北逕黃河城
  南,西北去西平二百一十七裏。河水又東北,逕廣違城北,右合烏頭川水。水發
  遠川,引納支津,北逕城東,而北流註於河。河水又東逕邯川城南。城之左右,
  歷𠔌有二水,導自北山,南逕邯亭,註於河。河水又東,臨津溪水註之,水自南
  山,北逕臨津城西,而北流註於河。河水又東,逕臨津城北,白土城南。《十三
  州志》曰:左南津西六十裏,有白土城。城在大河之北,而為緣河濟渡之處。魏
  涼州刺史郭淮破羌遮塞於白土,即此處矣。河水又東,左會白土川水。水出白土
  城西北嶺下,東南流逕白土城北,又東南註於河。河水又東北會兩川,右合二水,
  參差夾岸,連壤負險相望,河北有層山,山甚靈秀。山峰之上,立石數百丈,亭
  亭桀竪。競熱爭高,遠望々,若攢圖之托霄上。其下層岩峭舉,壁岸無階。
  懸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積捲矣,而世士罕有津逮者因謂之積書岩。岩堂
  之內,每時見神人往還矣。蓋鴻衣羽裳之士,練精餌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
  乃謂之神鬼。彼羌目鬼曰唐述,復因名之為唐述山,指其堂密之居,謂之唐述窟。
  其懷道宗玄之士,皮冠淨發之徒,亦往棲托焉。故《秦州記》曰:河峽崖傍有二
  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裏有時亮窟,高百丈,廣二十丈,深三十丈,
  藏古書五捲,亮,南安人也。下封有水,導自是山,溪水南註河,謂之唐述水。
  河水又東得野亭南,又東北流歷研川,謂之研川水。又東北註於河,謂之野城口。
  河水又東歷鳳林北。鳳林,山名也,五巒俱峙。耆彥雲:昔有鳳烏飛遊五峰,故
  山有斯目矣。《秦州記》曰:枹罕原北有鳳林川,川中則黃河東流也。河水又東,
  與灕水合,水導源塞外羌中。故《地理志》曰:其水出西塞外,東北流,歷野虜
  中逕消銅城西。又東北逕列河城東,考《地說》無目,蓋出自戎方矣。左合列水。
  水出西北溪,東北流,逕列城北,右入灕水,城居二水之會也。灕水又北,逕可
  石孤城西,西戎之名也。又東北,左合黑城溪水。水出西北山下,東南流逕黑城
  南。又東南,枝水左出焉。又東南,入灕水。灕水又東北,逕榆城東,榆城溪水
  註之。水出素和細越西北山下,東南流,逕細越川,夷俗鄉名也,又東南出狄周
  峽,東南右合黑城溪之枝津。津水上承溪水,東北逕黑城東,東北註之榆溪。又
  東南,逕榆城南,東北註灕水。灕水又東北,逕石門口。山高險絶,對岸若門,
  故峽得闕名矣,疑即臯蘭山門也。漢武帝元狩三年,驃騎霍去病出隴西,至臯蘭,
  謂是山之關塞也。應劭《漢書音義》曰:臯蘭在隴西白石縣,塞外,河名也。孟
  康曰:山關名也。今是山去河不遠,故論者疑目河山之間矣。灕水又東北,臯蘭
  山水自山左右翼註灕水。灕水又東,白石川水註之,水出縣西北山下,東南流,
  枝津東註焉。白石川水,又南逕白石城西,而註灕水。灕水又東逕白石縣故城南。
  王莽更曰順礫。闞駰曰:白石縣在狄道西北二百八十五裏,灕水逕其北。今灕水
  逕其南,而不出其北也。灕水又東,逕白石山北,應劭曰:白石山在東。羅溪水
  註之。水出西南山下,東入灕水。灕水又東,左合罕幵南溪之,水出罕幵西,東
  南流逕罕幵南,註之。《十三州志》曰:廣大阪在枹罕西北,罕幵在焉。昔慕容
  吐𠔌渾自燕歷陰山西馳,而創居於此。灕水又東,逕枹罕縣故城南。應劭曰:故
  罕羌侯邑也。《十三州志》曰:枹罕縣在郡西二百一十裏灕水在城南門前東過也。
  灕水又東北,故城川水註之。水有二源:南源出西南山下,東北流,逕金紐大嶺
  北,又東北,逕一故城南,又東北,與北水會。北源自西南逕故城北,右入南水,
  亂流東北,註灕水。灕水又東北,左合白石川之枝津水,上承白石川,東逕白石
  城北,又東絶罕幵溪,又東逕枹罕城南,又東入灕水。灕水又東北出峽,北流註
  於河。《地理志》曰:灕水出白石縣西塞外,東至枹罕入河。河水又逕左南城南。
  《十三州志》曰:石城西一百四十裏,有左南城者也,津亦取名焉。大河又東,
  逕赤岸北即河夾岸也。《秦州記》曰:枹罕有河夾岸,岸廣四十丈。義熙中,乞
  佛於此河上作飛橋,橋高五十丈,三年乃就。河水又東,洮水註之。《地理志》
  曰:水出塞外羌中。《沙州記》曰:洮水與墊江水,俱出嵹臺山,山南即墊
  江源,山東則洮水源。《山海經》曰:白水出蜀。郭景純《註》雲:從臨洮之西
  傾山,東南流入漢,而至墊江。故段國以為墊江水也。洮水同出一山,故知嵹
  臺,西傾之異名也。洮水東北流,逕吐𠔌渾中。吐𠔌渾者,始是東燕慕容之枝庶,
  因氏其字,以為首類之種號也,故謂之野虜。自洮嵹南北三百裏中,地草遍
  是竜須,而無樵柴。洮水又東北流,逕洮陽曾城北。《沙州記》曰:嵹城東
  北三百裏有曾城,城臨洮水者也。建初二年,羌攻南部都尉於臨洮,上遣行車騎
  將軍馬防與長水校尉耿恭救之,諸羌退聚洮陽,即此城也。洮水又東逕洪和山南,
  城在四山中。洮水又東逕迷和城北,羌名也。又東逕甘枳亭,歷望麯,在臨洮西
  南,去竜桑城二百裏。洮水又東,逕臨洮縣故城北。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
  見長人,受黑玉書於斯水上。洮水又東北流,屈而逕索西城西,建初二年,馬防、
  耿恭從五溪,祥𠔌,出索西,與羌戰,破之,築索西城,徙隴西南部都尉居
  之。俗名赤水城,亦曰臨洮東城也。《沙州記》曰:從東洮至西洮一百二十裏者
  也。洮水又屈而北,逕竜桑城西,而西北流。馬防以建初二年,從安故五溪出竜
  桑,開通舊路者也。俗名竜城。洮水又西逕步和亭東,步和川水註之。水出西山
  下,東北流出山,逕步和亭北,東北註洮水。洮水又北出門峽,歷求厥川,蕈川
  水註之,水出桑嵐西溪,東流歷桑嵐川,又東逕蕈川北,東入洮水。洮水又北歷
  峽,逕偏橋,出夷始梁,右合蕈塏川水。水東南出石底橫下,北歷蕈塏川,西北
  註洮水。洮水又東北,逕桑城東又北會藍川水,水源出求厥川西北溪,東北流逕
  藍川,歷水池城北,東入洮水。洮水又北,逕外羌城西,又北逕和博城東,城在
  山內,左合和博川水。水出城西南山下,東北逕和博城南,東北註於洮水。洮水
  北逕安故縣故城西。《地理志》隴西之屬縣也。《十三州志》曰:縣在郡南四十
  七裏。蓋延轉擊狄道、安故,五溪反羌,大破之,即此也。洮水又北逕降狄道故
  城西。闞駰曰:今日武始也。洮水在城西北下,又北,隴水註之,即《山海經》
  所謂濫水也。水出鳥鼠山西北高城嶺,西逕隴坻,其山岸崩落者,聲聞數百裏,
  故楊雄稱響若坻頽,是也。又西北,歷白石山下。《地理志》曰:降狄道東有白
  石山。濫水又西北,逕武街城南。又西北逕降狄道故城東。《百官表》曰:縣有
  蠻夷謂之道,公主所食曰邑。應劭曰:反舌左裧,不與華同,須有譯言乃通也。
  漢隴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應劭曰:有隴坻在其東,故曰隴西也。《神仙
  傳》曰:封君達,隴西人,服煉水銀,年百歲,視之如年三十許,騎青牛,故號
  青牛道士。王莽更郡縣之名,郡曰厭戎,縣曰操虜也。昔馬援為隴西太守六年,
  為狄道開渠,引水種秔稻,而郡中樂業,即此水也。濫水又西北流,註於洮水。
  洮水右合二水。左會大夏川水,水出西山,二源合捨而亂流,逕金柳城南。《十
  三州志》曰:大夏縣西有故金柳城,去縣四十裏,本都尉治。又東北逕大夏縣故
  城南。《地理志》王莽之順夏。《晉書地道記》曰:縣有禹廟,禹所出也。又東
  北出山,註於洮水。洮水又北,翼帶三水,亂流北入河。《地理志》曰:洮水北
  至枹罕,東入河,是也。
  △又東過金城允吾縣北。
  金城郡治也,漢昭帝始元六年置。王莽之西海也。莽又更允吾為修遠縣。河
  水逕其南,不在其北。南有湟水,出塞外,東逕西王母石室、石釜、西海、????池
  北,故闞駰曰:其西即湟水之源也。《地理志》曰:湟水所出也。湟水又東南流,
  逕竜夷城,故西零之地也。《十三州志》曰:城在臨羌新縣西三百一十裏,王莽
  納西零之獻,以為西海郡,治此城。湟水又東南,逕卑禾羌海北,有????池,闞駰
  曰:縣西有卑禾羌海者也。世謂之青海,東去西平二百五十裏,湟水東流,逕湟
  中城北,故小月氏之地也。《十三州志》曰:西平、張掖之間,大月氏之別,小
  月氏之國。范晔《後漢書》曰:湟中月氏鬍者,其王為匈奴所殺,餘種分散,西
  逾蔥嶺,其弱者南入山,從羌居止,故受小月氏之名也。《後漢·西羌傳》曰:
  羌無弋爰劍者,秦厲公時,以奴隸亡入三河,羌怪為神,推以為豪。河、湟之間,
  多禽獸,以射獵為事,遂見敬信,依者甚衆。其曾孫忍,因留湟中,為湟中羌也。
  湟水又東,右控四水,導源四溪,東北流,註於湟。湟水又東,逕赤城北,而東
  入,逕戎峽口,右合羌水,水出西南山下,逕護羌城東,故護羌校尉治。又東北,
  逕臨羌城西,東北流註於湟。湟水又東,逕臨羌縣故城北。漢武帝元封元年以封
  孫都為侯國,王莽之監羌也,謂之綏戎城,非也。湟水又東,盧溪水註之,水出
  西南盧川,東北流,註於湟水。湟水又東,逕臨羌新縣故城南。闞駰曰:臨羌新
  縣在郡西百八十裏,湟水逕城南也。城有東西門,西北隅有子城。湟水又東,右
  合溜溪、伏溜、石杜、蠡四川,東北流註之。左會臨羌溪水,水發新縣西北,東
  南流,歷縣北,東南入湟水。湟水又東,竜駒川水註之,水右出西南山下,東北
  流,逕竜駒城,北流註於湟水。湟水又東,長寧川水註之。水出鬆山,東南流,
  逕晉昌城,晉昌川水註之。長寧水又東南,養女川水註之。水發養女北山,有二
  源,皆長湍遠發,南總一川。逕養女山,謂之養女川。闞駰曰:長寧亭北有養女
  嶺,即浩亹山,西平之北山也。亂流出峽,南逕長寧亭東。城有東西門,東北隅
  有金城,在西平西北四十裏。《十三州志》曰六十裏,遠矣。長寧水又東南與一
  水合。水出西山,東南流。水南山上,有風伯祠,春秋祭之。其水東南逕長寧亭
  南,東入長寧水。長寧水又東南流,註於湟水。湟水又東,牛心川水註之。水出
  西南遠山,東北流,逕牛心堆東。又北逕西平亭西,東北入湟水。湟水又東,逕
  西平城北。東城,即故亭也。漢景帝六年,封隴西太守北地公孫渾邪為侯國。魏
  黃初中,立西平郡,憑倚故亭,增築南西北三城,以為郡治。湟水又東,逕土樓
  南。樓北倚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樓下有神祠,雕墻故壁存焉。闞駰曰:
  西平亭北,有土樓神祠者也。今在亭東北五裏。右則五泉註之。泉發西平亭北,
  雁次相綴,東北流,至土樓南,北入湟水。湟水又東,右合蔥𠔌水。水有四源,
  各出一溪,亂流註於湟水。又東,逕東亭北,東出漆峽,山峽也。東流,右則漆
  𠔌常溪註之,左則甘夷川水入焉。湟水又東,安夷川水註之。水發遠山,西北流,
  控引衆川,北屈,逕安夷城西北,東入湟水。湟水又東,逕安夷縣故城。城有東
  西門,在西平亭東七十裏,闞駰曰:四十裏。湟水又東,左合宜春水,水出東北
  宜春溪,西南流至於安夷,南入湟水。湟水又東,勒且溪水註之。水出縣東南勒
  且溪,北流逕安夷城東,而北入湟水。湟水有勒且之名,疑即此號也。闞駰曰:
  金城河,初與浩亹河合,又與勒且河合者也。湟水又東,左合承流𠔌水南入,右
  會達扶東西二溪水,參差北註,亂流東出,期頓、雞𠔌二水北流註之。又東,吐
  那、孤長門兩川,南流入湟水。━━六山名也。湟水又東,逕樂都城南,東流,
  右合來𠔌、乞斤二水,左會陽非、流溪、細𠔌三水。東逕破羌縣故城南。應劭曰:
  漢宣帝神爵二年置,城,省南門。《十三州志》曰:湟水河在南門前東過。六𠔌
  水自南,破羌川自北,左右翼註湟水。又東南逕小晉興城北,故都尉治,闞駰曰:
  允吾縣西四十裏,有小晉興城也。湟水又東,與閤門河合,即浩亹河也。水出西
  北塞外,東入塞,逕敦煌、酒泉、張掖南。東南逕西平之鮮𠔌塞尉故城南。又東
  南與湛水合。水有二源,西水出白嶺下,東源發於白岸𠔌,合為一川,東南流至
  霧山,註閤門河。閤門河又東逕養女北山,東南,左合南流川水。水出北山,南
  流入於閤門河。閤門河,又東,逕浩亹縣故城南,王莽改曰興武矣。闞駰曰:浩
  讀閤也,故亦曰閤門水,兩兼其稱矣。又東流,註於湟水。故《地理志》曰:浩
  亹水東至允吾入湟水。又東逕允吾縣北,為鄭伯津,與澗水合。水出令居縣西北
  塞外,南流逕其縣故城西,漢武帝元鼎二年置,王莽之罕虜也。又南逕永登亭西,
  歷黑石𠔌,南流註鄭伯津。湟水又東,逕允街縣故城南,漢宣帝神爵二年置,王
  莽之修遠亭也。縣有竜泉,出允街𠔌。泉眼之中,水文成交竜,或試撓破之,尋
  平成竜。畜生將飲者,皆畏避而走,謂之竜泉,下入湟水。湟水又東逕枝陽縣,
  逆水註之。水出允吾縣之參街𠔌,東南流,逕街亭城南。又東南,逕陽非亭北,
  又東南,逕廣武城西,故廣武都尉治,郭淮破羌,治無戴於此處也,城之西南二
  十許裏,水西有馬蹄𠔌。漢武帝聞大宛有天馬,遣李廣利伐之,始得此馬,有角
  為奇。故漢武帝《天馬之歌》曰:天馬來兮歷無皂,逕千裏兮巡東道。鬍馬感北
  風之思,遂頓羈絶絆,驤首而馳。晨發京城,食時至敦煌北塞外,長鳴而去,因
  名其處曰候馬亭。今晉昌郡南及廣武馬蹄𠔌,盤石上馬跡若踐泥中,有自然之形,
  故其俗號曰天馬徑。夷人在邊效刻,是有大小之跡,體狀不同,視之便別。逆水
  又東,逕枝陽縣故城南,東南入於湟水。《地理志》曰:逆水出允吾,東至枝陽,
  入湟。湟水又東流,註於金城河,即積石之黃河也。闞駰曰:河至金城縣,謂之
  金城河,隨地為名也。釋氏《西域記》曰:牢蘭海東伏流竜沙堆,在屯皇東南四
  百裏阿步幹━━鮮卑山東流至金城為大河。河出昆侖,昆侖即阿耨達山也。河水
  又東,逕石城南,謂之石城津。闞駰曰:在金城西北矣。河水又東南,逕金城縣
  故城北。應劭曰:初築城得金,故曰金城也。《漢書集註》,薛瓚雲:金者,取
  其堅固也,故《墨子》有金城湯池之言矣。王莽之金屏也。《世本》曰:鯀作城。
  《風俗通》曰:城,盛也。從土,成聲。《管子》曰:內為之城,城外為之郭,
  郭外為之土閬。地高則溝之,下則堤之,命之曰金城。《十三州志》曰:大河在
  金城北門,東流,有梁泉註之,泉出縣之南山。按耆舊言:梁暉,字始娥,漢大
  將軍梁冀後,冀誅,入羌。後其祖父為羌所推為渠帥,而居此城。土荒民亂,暉
  將移居枹罕,出頓此山,為群羌圍迫,無水。暉以所執榆鞭堅地,以青羊祈山,
  神泉涌出,榆木成林。其水自縣北流,註於河也。
  △又東過榆中縣北。
  昔蒙恬為秦北逐戎人,開榆中之地。《案《地理志》,金城郡之屬縣也。故
  徐廣《史記音義》曰:榆中,在金城。即阮嗣宗《勸進文》所謂榆中以南者也。
  △又東過天水北界。
  苑川水出勇士縣子城南山,東北流歷此成川,世謂之子城川。又北逕牧師苑,
  故漢牧苑之地也。羌豪迷吾等萬餘人,到襄武、首陽、平襄、勇士,至此抄苑馬,
  焚燒亭驛,即此處也。又曰:苑川水地,為竜馬之沃土,故馬援請與田戶中分以
  自給也。有東西二苑城,相去七裏,西城即乞佛所都也。又北入於河也。
  △又東北過武威媼圍縣東,
  河水逕其界,東北流,縣西南有泉源,東逕其縣南,又東北入河也。
  △又東北過天水勇士縣北。
  《地理志》曰:蒲福也。屬國都尉治。王莽更名之曰紀德。有水出縣西,世
  謂之二十八渡水,東北流,溪澗縈麯,途出其中,逕二十八渡,行者勤於溯涉,
  故因名焉。北逕其縣而下註河。又有赤曄川水,南出赤蒿𠔌,北流逕赤曄川,又
  北逕牛官川,又北逕義城西北,北流,歷三城川,而北流註於河也。
  △又東北過安定北界麥田山。
  河水東北流,逕安定祖厲縣故城西北。漢武帝元鼎五年,幸雍,遂逾隴,登
  空同,西臨祖厲河而遠。即於此也。王莽更名之曰鄉禮也。━━李斐曰:音賴。
  又東北,祖厲川水註之。水出祖厲南山,北流,逕祖厲縣而西北流,註於河,河
  水又東北,逕麥田城西。又北,與麥田泉水合,水出城西北,西南流註於河。河
  水又東北,逕麥田山西𠔌,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裏。河水又東北逕於黑城北,
  又東北,高平川水註之,即苦水也。水出高平大隴山苦水𠔌。建武八年,世祖徵
  隗囂,吳漢從高平第一苦水𠔌入,即是𠔌也。東北流,逕高平縣故城東。漢武帝
  元鼎三年置,安定郡治也。王莽更名其縣曰鋪睦。西十裏有獨阜,阜上有故臺,
  臺側有風伯壇,故世俗呼此阜為風堆。其水又北,竜泉水註之,水出縣東北七裏
  竜東,東北流,註高平川。川水又北出秦長城,城在縣北一十五裏。又西北流,
  逕東西二太樓故城門北,合一水,水有五源,鹹出隴山西。東水發源縣西南二十
  六裏湫淵,淵在四山中,湫水北流,西北出長城北,與次水會。水出縣西南四十
  裏長城西山中。北流逕魏行宮故殿東,又北,次水註之,水出縣西南四十裏山中。
  北流逕行宮故殿西,又北合次水,水出縣西南四十八裏。東北流,又與次水合。
  水出縣西南六十裏酸陽山。東北流,左會右水,總為一川。東逕西樓北,東註苦
  水。段熲為護羌校尉,於安定、高平、苦水討先零,斬首八千級於是水之上。苦
  水又北,與石門水合。水有五源。東水導源高平縣西八十裏,西北流,次水註之。
  水出縣西百二十裏如州泉。東北流,右入東水,亂流,左會三川,參差相得,東
  北同為一川。混濤歷峽,峽即隴山之北垂也。謂之石門口。水曰石門水。在縣西
  北八十餘裏。石門之水,又東北,註高平川。川水又北,自延水註之,水西出自
  延溪,東流歷峽,謂之自延口,在縣西北一百裏。又東北逕延城南,東入高平川。
  川水又北,逕廉城東。按《地理志》,北地有廉縣,闞駰言在富平北。自昔匈奴
  侵漢,新秦之土,率為狄場,故城舊壁,盡從鬍目。地理淪移,不可復識,當是
  世人誤證也。川水又北,苦水註之。水發縣東北百裏山,流註高平川。川水又北,
  逕三水縣西,肥水註之。水出高平縣西北二百裏牽條山西,東北流與若勃溪合,
  水有二源,總歸一瀆,東北流入肥。肥水又東北流,違泉水註焉。泉流所發,導
  於若勃溪東,東北流入肥。肥水又東北出峽,註於高平川。水東有山,山東有三
  水縣故城,本屬國都尉治,王莽之廣延亭也。西南去安定郡三百四十裏。議郎張
  奐為安定屬國都尉,治此。羌有獻金馬者,奐召主簿張祁入。於羌前以酒酹地,
  曰:使馬如羊,不以入廄,使金如粟,不以入懷。盡還不受,威化大行。縣東有
  溫泉,溫泉東有????池,故《地理志》曰:縣有????官。今於城之東北有故城,城北
  有三泉,疑即縣之????官也。高平川水又北入於河。河水又東北,逕眴捲縣故城
  西。《地理志》曰:河水別出為河溝,東至富平北入河。河水於此有上河之名也。
首頁>> >> 地理类>> 酈道元 Li Daoyuan   中國 China   北魏   (466年5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