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 社交礼仪>> 彭林 Peng Li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成就你的君子风范:礼乐人生
  本书通过梳理中华礼乐文明的发展过程,介绍了中华礼乐文明的核心内容,参照近代中国的屈辱历程和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在结合作者自身数十年的礼学研究和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力图纠正当代人对传统礼仪的傲慢与偏见,论述了正确继承和创建中华礼仪规范对于唤醒民族文化自觉和重塑民族形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第1节:礼乐人生前言
  礼乐人生前言
  中华是礼仪之邦,中华传统是礼乐文化,这曾经作为一种常识,印入每一位华人的心田。
  中国古代礼学有三部经典:《周礼》《仪礼》和《礼记》,合称“三礼”,它们是中华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研究礼学不能不从这里起步。
  我与传统礼学结缘,始于做研究生的年代,业师赵奉生(讳光贤)先生指定我以《周礼》的成书年代为主题做博士论文。《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方案的著作,自来以古奥难读而著称。但在三读之后,发现它既有丰富的治国理念,也不乏周密的管理措施。清代著名学者孙诒让赞美它是从黄帝、颛顼,直到周武王的八代典制精华之集粹,绝非溢美之词。历代学者每每用“体大思精”这四个字来评价它。这是一个博大的世界。
  毕业后,我开始研究《仪礼》,它是以人生礼仪为主的先秦仪轨的集锦,一共有十七篇。所谓人生礼仪,是指从成年、结婚,一直到丧葬、祭祀的许多礼仪。除此之外,还有某些国与国之间的外交礼仪以及一些贵族的礼仪。人的一生涵泳在礼乐之中,揖让周旋,诗歌唱和,变化气质,涵养德性,其乐融融。这是一个典雅的世界。
  之后,我又开始研究《礼记》,这是孔门七十子探讨礼学思想的文集,一共有四十九篇。书中既有对礼义的阐发,又有对礼节的点评;既有对人生的感悟,又有对道的体味。说理雄辩,论道精微,而且多睿语与警句,美不胜收。书中有许多流传千古的典故,抚今追昔,令人遐思万端。这是一个深邃的世界。
  “三礼”之学,历来以繁难著称,研究者不绝如缕,寥若晨星。从我研究《周礼》开始,就进入了一种近乎孤寂的氛围。我被周围的师友告知:这是一门冷学问,而且注定不可能成为“显学”。媒体也偶尔会出现关于“三礼”之学可能要成为“绝学”的感叹。这对于我个人而言并没有什么关系。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读书的欲望源于自身的精神需求,只要自己觉得心安理得,再寂寞的学问也是可以做得下去的。但是,“三礼”的妙旨奥蕴、儒家的高超智慧不能成为大众的财富,则是全社会的莫大损失。我每每扼腕长叹:这是何等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长久的疏离之后,礼乐文化正在淡出人们的记忆,虽然耳熟能详,却是依稀仿佛,不知所云。礼乐文化是怎么来的?它的学理又是怎样的?礼乐文化对于人的成长能有什么裨益?它与现代社会能否兼容?这些重要的问题,似乎很少有人理会。
  正在山穷水尽之时,2008年北京奥运申办成功,使得礼学的境遇出现重大转机。由于政府把“人文奥运”作为北京奥运的三大目标之一,于是,举国上下都开始关注公众的文明程度。人们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发现:大众层面礼仪文明的缺失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随着北京奥运的日益临近,人们无不为这一现状感到焦虑,进而意识到要呼唤中华礼仪文明。这应了一句古话,叫做“天不灭斯文”!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我应一些媒体和学校、机关之邀,就中华礼乐文化的主题做讲演。听众的反应之热烈令我深受感动。但我深知,这并不是我的演讲有多高的水准,而是礼乐文化自身的魅力所致。我由此看到了礼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的社会需求。
  其实,我们无论是否举办北京奥运,中华礼仪文明都是要振兴的,因为它既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也是我们未来的文明标志。北京奥运的历史功绩之一是给了全国人民回归中华礼仪文明的契机,并且给了我们强大的动力。中华民族的崛起,是中华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同时崛起,是物质和精神的同时发皇,也是中华礼乐文明的伟大复兴。而每一位有志于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公民,尤其是青年朋友,都可以从礼乐文化中得到智慧和启迪。这就是本书试图告诉读者朋友的。
  彭林
  2006年3月2日于清华园寓所
第2节: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1)
  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
  礼乐人生礼乐原典与君子人生儒家的礼乐教化之道:
  文明的进步与礼乐的边缘化这里我想讲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周公“制礼作乐”,第二个是儒家的礼乐教化之道,第三个是儒家礼学思想的边缘化。
  关于周公“制礼作乐”
  我们说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那么,这个礼仪之邦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司母戊大方鼎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一定要追溯到周公,就是西周的开国之初。周公对我们中华文明最大的一个贡献,就是“制礼作乐”。
  商朝是我们中原地区一个以青铜文明著称的强大王朝。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许许多多最精美、最雄伟的青铜器几乎都是商朝四羊方尊的,最著名的如司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等。但是,这个朝代是一个跛足的巨人,它的物质文明非常发达,但是它在精神上却是一个侏儒。近百年以来,安阳殷墟出土的十几万片甲骨文大多是商王占卜的记录。他事无大小都要占卜,真所谓是“不问苍生问鬼神”。明天天气好不好,昨天做了一个什么梦,乃至他配偶要生孩子了等等,统统都要占卜。商王非常迷信鬼神,迷信天命,认为他执掌这个国家是出自天命,谁都奈何他不得。另外他还非常残暴,商朝有一个最突出的现象,叫做“人殉”和“人祭”。所谓“人殉”,就是拿活人去殉葬,一个商王死了以后,要拿几百人去殉葬,这种现象我们今天在殷墟可以清楚地见到。所谓“人祭”,就是拿活人做祭品,商王祭祀用的供品,不仅用牛羊,而且用活人,非常野蛮和残忍。由于这样一些原因,商朝统治者非常不得人心。到了商纣王的时候,民众的不满已经到了极点。
  当时的周不过是偏处于西北地区的一个小国,它的国力跟商是不能比的,但是周文王懂得要用“德”来收揽人心,所以许许多多小国都愿意归附它,希望跟随它去跟商王朝做最后的决战。大家知道,在“牧野之战”的时候,商王调集了七十万人上阵,结果是前途倒戈,士兵周公像
  在阵前起义了。这场战争,只用了一个早晨的时间就结束了。一个国力那么强大的帝国,就像纸糊的房子一样,说倒就倒了。
  这样一个局面,让武王和周公感到非常震惊,简直不能相信。《史记?周本纪》上面记载,晚上两个人都睡不着,就在一起讨论这件事,研究怎样才能避免重蹈殷人的覆辙,怎样才能长治久安。由于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看到了民众的伟大力量,所以意识到今后的统治政策不能再信什么天命,而要重视民心的向背,要考虑到民众的感受。周公在发表的一系列文诰中,反反复复谈到这一点,比如他在《酒诰》中引用先人的话,“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古人把镜子叫“鉴”,我们常说以人为鉴、以史为鉴、以铜为鉴,就是这个意思。他说不要拿水当镜子,应该以民为鉴,要把老百姓的反应当作检验自己为政得失的一面镜子。
  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思想,后来成为我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的一个主旋律。我们看《左传》《国语》《孟子》《荀子》以及后代的文献,有关的论述非常之多,真可以说是“史不绝书”。殷人很相信天,认为天就是鬼神;周人也讲天,但他们把鬼神置换成了“民”,他们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样一来,民心和天意就基本上画了等号。孟子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都是源于周公的这个思想。所以说,古代中国在殷周革命的过程当中,实现了一个非常伟大的转变。
  这样一个转变,大家千万不要小看。我们清华的前辈王国维先生有一个代表作叫《殷周制度论》。他在《殷周制度论》里面一开头就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他认为,周公改革政治的目的,是要建立一个“道德之团体”,要用道德把贵族、平民和其他的人维系起来。为了保证这一目标的实现,周公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史称“周公制礼作乐”。周公制礼作乐,使得我们中国实现了由鬼道向人道的伟大飞跃,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事件,不可等闲视之。
首页>> 文化生活>> 社交礼仪>> 彭林 Peng Li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