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时政>> 言情>> 徐兆寿 Xu Zhaoshou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68年)
虚拟性爱的惊世初探:幻爱
  自传写的是他和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一个是他现实中间的妻子程琦,一个是他的虚拟妻子美丽。美丽是一个非常漂亮的女人,她有不幸的家世和婚姻,便也有了畸形的情感。她与杨树刚开始的交往纯粹是调情,可后来他们都不可自拔地陷入了热恋。他们通过手机、网络等电子工具开始虚拟性爱了,并认为这是伟大的发明,胜过柏拉图式的精神之爱。
第1节:刘达临:开拓性爱的新领域
  开拓性爱的新领域
  ——评徐兆寿的长篇小说《幻爱》
  刘达临
  2002年7月,我的“中华五千年性文化”巡回展到了西北兰州。一个雨天的中午,一个年轻人来找我,他说他最近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非常日记》,遭到了一些政府部门和周围人的批评,压力很大,想请教我性文化的一些知识,以便为自己辩护。我答应了。8月初,我刚从欧洲回来,他就如约来到了上海。我这才知道他叫徐兆寿。
  《非常日记》被出版界称为“中国首部大学生性心理小说”,中国教育报称其为“新少年维特的烦恼”。作者借从美国留学归国的心理学博士余伟之口,呼吁要赶紧对大学生进行性教育。我是后来看这本书的,看过后对作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他的勇气和责任感而感动。有关性教育,我在八十年代初就开始呼吁,现在好了,性教育已经被逐渐地重视起来了,有些大学也开了性教育课。这里面,应该说,有《非常日记》的一份功劳。
  他后来出版了和我的一个对话集《非常对话》。应该说,他就是从那时起开始了性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听说他还成为新浪网邀请的第一个青少专家,专为大学生进行性心理咨询,成了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再后来,还出版了长篇小说《生于1980》和《非常情爱》,听说也是有争议的小说,其中《非常情爱》开篇就是十页左右的性描写,一度成为网络上争论的热点。不过,他很谦虚,常常打电话来请教我一些问题。逢年过节,他也打电话来问好。我们成了朋友。去年年底,他又打电话来,说他想在大学里开设性文化课,想听听我的意见。我当时就非常赞同。今年春天,他在西北师大开设了性文化课,系统地讲授人类性文化知识。据我所知,目前大学里开设的性教育课,多是生理知识和性预防措施,没有专门的性文化历史课,应该说,他填补了这样一个缺陷。也因为他作家的身份,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
  前一阵子,他写信来说,他最近要出版一本书,内容是写现代人的虚拟性爱生活的,与性文化有关,要我作个序。我愉快地答应了。几天后,他便寄来他的书稿《幻爱》。
  当我了解这部书稿时,首先注意的是这里有一定数量的对性行为的描绘,这种现象过去是一般小说所回避的。性本来是人类生活中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人们需要性就像需要吃饭一样自然,那么为什么要回避它呢?不少人认为,描写性,会给人一种恶性刺激,会导人走向淫邪。这种说法,真是有些幼稚得让人可笑,性这个东西,几乎每个人都在实践它或将要实践它,可是只能做,不能讲,如果讲了写了,那么就是邪恶,就是罪孽,为什么对性的描写就不能给人一种美,一些哲理,一些对人生的启示呢?
  有人说,性好像是一团火,它能给人以温暖,也能把人烧成灰烬,我同意这种看法。现在的问题是,怎样使这团“火”既能给人以温暖,又不烧死人,这就要看对性怎么描写了。现代的时代发展潮流、比较科学的认知里,不能一概否定在一部文艺作品中的性描写,不能一接触性就认为这是下流,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要分析以下几点:第一,不能只看一个情节、一段描写,而要看整个作品有没有时代意义,有没有社会价值。第二,如果作品中有一些性描写,要看这种描写是不是为烘托主题所必需。第三,在描写性行为的时候,是直露、夸张、给人以恶性刺激,还是给人以灵感,给人以深刻的生活启示。
  我过去在讲课、写文章分析以上道理时,常常以英国作家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为例。这部性小说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一部当时官方确认为淫秽而加以查禁的坏书,可是现在人们都公认为这是20世纪最典型、最有代表意义的一部性小说。它通过克利福男爵的性无能提示了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虚伪和没落,通过对守林工人梅乐斯的健强有力刻画了新兴阶级的生气勃勃,通过对康妮的内心和行为描绘呼唤了人性的复归。这本书中有不少对性的描写,我读了充分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美,例如康妮在和梅乐斯在林中小屋幽会,过了性生活时,她感到自己像是“一朵云”,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女人”,等等。
  读了徐兆寿的《幻爱》,我一下子就想起了《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幻爱》也是一部很有社会意义的小说,作者从情爱、婚姻和性的角度,描绘了中国这个从保守、禁锢走向开放的社会,描写了这个社会中压抑人性与光复人性的矛盾、情欲与道德的矛盾、婚姻与爱情的矛盾,而这些矛盾在我们当前的社会生活中是较普遍地存在的,可是现在还有些人用一层纱幕把这些矛盾遮盖起来了,使它们若隐若现,似盖似彰。作者在这本书里正是无情地揭破了这层纱幕,使一切矛盾呈现于光天化日之下,使人们不能不正视它,面对它。为了提示这些矛盾,作者不能不刻画主人翁之间的性行为,通过性行为来描写性心理,通过性心理使人感悟到一些人生的哲理,我想可能这就是《幻爱》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
  作者告诉我,他在这本书里描写杨树和佟明丽之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们在精神上的愉悦,只是简单地通过幻想等形式进行。在这一阶段里,他们彼此主要是认识对方,认识自我。第二个阶段是对性的认识,是他们打破一切道德常规的阶段,使精神和肉体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后来,他们经历了第三阶段,这是他们身上的文明、道德与原始的性的和解,他们不仅获得了原始的性爱,还与文明达成了和解:“现在他们倒是很少做爱了。他们最爱进行的是谈各自的内心,仿佛他们永远都有说不完的话。现在,道德又重新回到了他们的内心。美丽说,道德是丰富的爱中产生的玫瑰,你是心甘情愿地爱着它。”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的本意其实并非是要写性,而是想通过性来展现人性,展现人类存在中的矛盾、痛苦和被文明的异化,也想通过性来批判现实。这种性爱的描写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性爱描写了,与我们时下流行的所有的性爱描写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它成了一种哲学,一种思想,甚至一种信仰。
  此外,在这部小说里,还有一个现象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对当代女性的认识。在杨树与美丽恋爱的同时,他的妻子程琦却在进行一场了不起的拯救活动。她辞了工作,放下了一切架子,包括她的美丽,开始一个母亲的伟大行动。她不仅救了已经被认为无药可救的儿子灵灵,还使自己完全成为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自强自信的女性,但悲剧也在这时候发生了。这种自强与自信却使她丧失了女人的很多东西,特别是性能力。一个女性,在成年后就拥有了双重人格,她不仅是一个女人,而且是一位母亲,而这两者有时候是矛盾的,所以只能选择其一。程琦便选择了母亲的角色。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但到后来她与陈敬恋爱时觉察到了。
  “陈敬将她的胳膊一拉,将她拥在了怀里。程琦颤抖着,挣扎着。陈敬已经把双唇贴过来,温热的呼吸吹到了她的脸上,她也被感染了。她想挣扎,但她又不想挣扎。他的双唇已经吻到了她的双唇。她本能地摇摆了一下,颤抖着身子,说,不要,不要。可是,他还是吻了她。她满脸的泪水。
  陈敬倒是被吓坏了,他说,怎么了,你不愿意?程琦没有回答,沉默了许久,才说,我已经忘记自己是个女人了。
  然后,她默默地出来,回到自己的房间。”
  这是多么地具有悲剧意义。后来,她还发现自己失去了性能力。长久地忽视自己和压抑自己,虽然获得得了精神上的独立,但作为生理的性却异化了。这是当代女性存在的一个悖论与困境。她们要求平等,自由,于是,她们便得付出比男人更高的努力与代价,当她们获得精神上的独立、自由与平等时,她们发现,同时又丧失了另外的东西,最重要的便是丧失了家庭。
  这种描写,似乎对人性的刻画又深了一层。
  我希望,这部小说的出版,对于那种关于爱的虚伪的道德说教是一个突破,对光复人性也是一个突破。
  刘达临
  2005年7月7日
  于中华性文化博物馆
第2节:雷达:批判与救赎
  批判与救赎
  ——评徐兆寿最新长篇小说《幻爱》
  雷 达
  在大众文学流行的今天,已经越来越难辨清楚文学的真面目了。含金的文学越来越少,含泪的文学就更为稀有。用一些批评家的话说,痛苦的写作几乎绝迹了。这里所说的痛苦不仅仅指书写痛苦,还有写作与阅读中的痛苦体验与痛苦思考。相对来讲,痛苦的思考更为可贵。这种文学的精神在经典现实主义文学那里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入灵魂,可惜,在当代伪现实主义那里,你看到的只是对痛苦的描摹,却看不到对现实的思考、批判与救赎。我把这一现象总结为“当代作家缺乏精神资源”症候。也许这与知识结构与文化视野以及个体体验有关。值得庆幸的是,一些作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其中,被称为“问题作家”的徐兆寿便是其中的一位。
  在我看来,徐兆寿是被误读了。他被媒体称为“校园问题作家”、“畅销书作家”、“网络上流行的作家”,以此消解了他小说的严肃主题。他生长和生活在西部,但他的作品却很少拿西部来装点。他的小说具有明显的现代性。他的成名作《非常日记》被称为“国内首部大学生性心理小说”,是一部畅销书。这本书在当时引发了国内教育界对青少年性教育这一话题。人们都以为它是部流行的小说,但实际上作者想要诉说的并非这些,而是灵魂深处的信仰问题。小说后半部分可以说是血淋淋的,对小说主人公林风的心理描写特别是自卑、自闭、自傲的心理使很多读者感到痛苦。最后,小说重点解剖了林风的自杀。他为什么会自杀?这是个深刻的问题。在《非常情爱》里,徐兆寿拿已故天才诗人海子为原型,为我们呈现了当代青年在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冲突下信仰失落时的心灵焦灼。小说主人公张维的退学申明、屡次自杀、与众人的战斗、爱情的失败、信仰的失落都一再地重申了这个时代需要面对的痛苦主题。小说通篇都是对现实的反思和与日常的和解,为我们呈现的是知识分子在今天这个一样时代如何面对传统、世界、未来和永恒的痛苦选择。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站在时代浪尖上思考的严肃的作家,是一个有良知的作家,而不是一个沽名钓誉、靠炒作挣版税的三流写作者。
  扫清了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障碍后,再来看徐兆寿的新作《幻爱》,也许我们就能走进他思考的世界了。
  这部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构建了三个世界:小说一开始,我们随着主人公杨树进入了沙漠深处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桃源世界,在这个叫“西北偏西”的村落里,一切都让人惊讶:这里的植物大都美丽无比且俗世罕见,这里的人生活得自然惬意,对文明世界的很多东西一无所知。他们没有姓氏,名字也都来自大自然,人都很长寿,老人死后没人哭泣,在他们看来,人从来处来,又到去处去,是生命的常理。我们不禁会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和孔子的大同世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对当时战乱的社会现实的反思,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永恒的大同世界,而徐兆寿要描绘这样一个桃源世界难道是对陶渊明的简单重复吗?如果是这样,这部小说在这时已经失败了。
  正当我们沉浸在这一个世外世界中时,主人公杨树又把我们带到了另一个现实的、世俗生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主人公杨树成天为生活奔波,他的身体和心灵都受了太多的伤害。他和妻子程琦被他们有怪病的孩子折腾得精疲力竭。他们原先浪漫的爱情在现实中一天天变得面目全非、不堪一击。杨树带着一身的伤痕和绝望对自己进行了最后的放逐。这是个残酷的无情世界,是个命运无常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让人感受到的只是日复一日的痛苦轮回,是存在之意义的逐渐消失,是灵魂的彻底麻木,是对现实的绝望。而这正是我们所生活的文明世界。
  小说从第15节开始,又一个新的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主人公杨树和自己曾经喜欢过的女人美丽通过手机陷入热恋,无法自拔,他们双方陷入热恋后连一次面都没有见过,却爱得极深。他们的爱情与普通的网恋有很大区别,他们不但进行了精神上的交流,还通过电子工具(网络、手机、数码相机、摄像机等)进行一种虚拟的性爱,看后的确使人震惊。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我们更多的人是拒绝,恶骂,但徐兆寿很理性。他撇开了这些表象的认识,而是深入到虚拟生活的本质去认识和描述。所以,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与新闻宣传完全不同的世界。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幻爱》呈现的三个世界,暗喻着远古的自然人性,现代的异化人性,后现代的虚拟人性。从常人的角度来看,只有第二个世界才是真实的,其他两个都比较虚幻。但是,仔细体味,这三个世界都是真实的,甚至第一个和第三个世界比第二个世界更为真实,更让人心动,因为它代表的是精神世界和永恒的彼岸世界。哲人们常说,现实是虚假的。宗教也否定现实,而只有艺术是在批判现实的基础上去寻找真实的生活,去寻找拯救灵魂的彼岸世界。
  在这里,徐兆寿似乎表达了一种理念,即对文明世界的救赎不靠文明本身,也不靠宗教,而是要回到那个原初的世界,至少要在精神上回归原初,那个世界并非原始的洪荒,而是一个充满诗意的、神奇的乌托邦,是一个大自然与人的灵魂可以息息相通的共融世界,和谐社会。然而,我们在小说中看到,“西北偏西”代表着的这个世界已经开始向现代文明开放,它已经不是完全封闭的了,寡妇琴心的儿女都在接受现代文明的教育,小说结尾处杨树与轻风的对话其实已经暗示了文明必将摧毁这个世外桃源。这是否暗示着桃源世界无处寻觅的虚幻性质和拯救文明世界的无望呢?
  如果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对当时古代文明的一种拯救的话,那么,徐兆寿的“西北偏西”便是对现代文明的一种拯救,但是,在陶渊明的时代,由于各种原因,桃花源在理论上是可以存在的,所以,陶渊明所描绘的大同世界是真实的,也是永恒的,而在现代社会,这样一种存在显然是非常虚幻的,在理论上是很难存在的,因此,徐兆寿所描绘的桃源可以说是对陶渊明的大同世界的一次否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徐兆寿的桃源便不是简单的重复了,而是一次转折。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发现,徐兆寿所描写的世外桃源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拯救,而非唯一,而且,这种拯救即将幻灭。那么,真正的拯救来自哪里呢?难道是第三世界——虚拟世界?
  的确,在杨树与美丽的虚拟世界里,他们彼此都获得了精神上的新生,重新获得了生活的意义。美丽还获得了坚定的信仰。在他们那里,虚拟的世界获得了空前的真实,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线消失了。同样,程琦也创造了一个自己的虚拟世界,在那个世界里,她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女人,只是记得自己是一个母亲。而爱上她的医生陈敬也生活在一个虚拟的爱的世界里。小说似乎告诉我们,虚拟的生活无处不在,并不只是指网络和电子工具所营造的那种虚拟,而是指人的精神生活,是指与虚无的现实对立并互相交融着的另一个世界,即“生活在别处”。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人们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精神世界,所以自足,幸福,充满了意义。
  那么,这一世界与世外桃源有什么区别呢?世外桃源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是我们在现实世界无法实现的生活,但是,虚拟世界即充满了理想,又可以实现。它可以说是介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一种生活。在这里,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的是“虚拟”这一概念。徐兆寿通过小说告诉我们,凡是精神的便有虚拟性,而现实恰恰是缺乏精神性,这样,虚拟生活便是对现实生活的一次有效的补充或拯救。
  但是,让人矛盾的是,虚拟世界最终要与现实世界融合,在这种融合中,悲剧也就诞生了。杨树数次想见美丽,想使虚拟生活现实化,美丽没有答应。程琦与陈敬也有缘无分。他们最终回到自己的现实世界,也就是悲剧世界。只有美丽到死还生活在一个虚拟的世界里,似乎只有她是幸福的。
  也许这是永远的悲剧。理想永远在现实面前被打得粉碎,但是,人类不能没有理想,因为理想才是人类真正的追求。小说不是来告诉我们生活的答案的,小说是来描述我们如何寻找生活的答案的过程的。
  从徐兆寿的几部小说来看,他的创作属于智性的,带有文化哲学色彩的写作,它与社会学、生理学和精神分析理论有密切的血缘联系。他的知识结构和精神资源既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又接受了世界文化的精神。他笔下的桃源“西北偏西”代表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热爱,而他分析问题和书写的向度又使人不难看出世界文学对他的影响,这一特点在《非常日记》和《非常情爱》中更为明显。
  这本《幻爱》除了思想观念上的大胆,出新,艺术感染力也足可称道。总之,徐兆寿是文坛上的一个“另类”,一个怪才。如此形容他,是因为他的创作在当代文坛是别具一格的,他让我们思考得很多很多。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家,我们需要意识到他的不可替代性。
  这就是这部小说带给我们的所有的思考。
首页>> 文化生活>>时政>> 言情>> 徐兆寿 Xu Zhaoshou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