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學習(篇)
為何愛情便是哲學呢?一方面,愛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命題,另一方面,愛情還是一個倫理問題。除此之外,愛情本身還是一種教育,是有關人的教育。人在愛情中的體驗比所有的體驗都要深刻、細緻、激烈,這種情感的體驗好比宗教的情感體驗一樣,讓人不可思議。
因此,當我們提出要"學習愛"這樣一個命題時,無疑是要一個人學習哲學。也惟有學習了愛,從而進入一種價值關懷時,愛纔會有意義,愛也纔會被理解和尊重,否則,愛仍然是虛無的。
蘇格拉底到處與人進行辯論,質問,引導,目的實際上衹有一個,那就是讓人們知道什麽是愛的本質。其實,一切宗教、哲學、藝術表達了一個共同的主題,即愛。(達維特油畫)
愛是需要學習的
來信:
我愛上一個女孩子3年了。不知道她喜不喜歡我。
分析:
這個問題初看起來是多麽地無知和令人不屑,似乎不值得回答。但細細想想,哪個人的成長中沒有這種痛苦?衹不過他說出來了。
我沒有跟他進行更進一步的交流,但很顯然,他內心的自卑已經將他徹底地緊鎖起來了。他知道自己愛着一個女孩,整整三年了,他沒有表達過,他也不是不想表達,很想,就是不敢,或者說不會。
他沒有學會愛,儘管他認為自己愛着,愛得很深,很痛苦。就人類來說,一直有人不斷地提出關於愛的命題,人類的一切宗教、哲學、藝術都在解讀愛的密碼。基督教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愛,儒傢和墨傢的最高理念是仁,還是愛,佛教的慈悲依然是愛。而一切哲學所討論的就是愛值不值得我們去學習、體驗和犧牲,怎樣去實現。但是這一切恰恰證明了另一個事實,那就是人類並不懂得愛。如果人類已經懂得愛,就不需要宗教、哲學、藝術了。
我們不得不承認,人類中間的絶大多數並不知道怎樣去愛。簡單地說,不知道怎樣去愛一個人。自私和利益限製了人們關於愛的發展,人們往往貪圖的是獲得愛,或者說攫取愛,而不是無私的給予愛。在這個時代,無私的愛恰恰可能就不是愛。人們都強調自己不是聖人,強調自己有欲望,且很強。這沒什麽,欲望與聖人之心並不是完全衝突,聖人也是人,衹不過,聖人可以達到無私,常人不行。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始終在愛着,在給予別人,這些人被我們所愛,所贊揚,但是,他所愛的人不一定接受並肯定。而有些人,從生到死,一直在不斷地索取愛,從不去愛別人,孤獨至死。愛他的人倒不一定捨棄他。從中國世俗的命運觀來看,這種不會愛的人也是有福的,是命中註定的。這種功利主義的價值觀是有害的。
為何愛情便是哲學呢?一方面,愛本身就是一個哲學命題,另一方面,愛情還是一個倫理問題。除此之外,愛情本身還是一種教育,是有關人的教育。人在愛情中的體驗比所有的體驗都要深刻、細緻、激烈,這種情感的體驗好比宗教的情感體驗一樣,讓人不可思議。
因此,當我們提出要"學習愛"這樣一個命題時,無疑是要一個人學習哲學。也惟有學習了愛,從而進入一種價值關懷時,愛纔會有意義,愛也纔會被理解和尊重,否則,愛仍然是虛無的。
蘇格拉底到處與人進行辯論,質問,引導,目的實際上衹有一個,那就是讓人們知道什麽是愛的本質。其實,一切宗教、哲學、藝術表達了一個共同的主題,即愛。(達維特油畫)
愛是需要學習的
來信:
我愛上一個女孩子3年了。不知道她喜不喜歡我。
分析:
這個問題初看起來是多麽地無知和令人不屑,似乎不值得回答。但細細想想,哪個人的成長中沒有這種痛苦?衹不過他說出來了。
我沒有跟他進行更進一步的交流,但很顯然,他內心的自卑已經將他徹底地緊鎖起來了。他知道自己愛着一個女孩,整整三年了,他沒有表達過,他也不是不想表達,很想,就是不敢,或者說不會。
他沒有學會愛,儘管他認為自己愛着,愛得很深,很痛苦。就人類來說,一直有人不斷地提出關於愛的命題,人類的一切宗教、哲學、藝術都在解讀愛的密碼。基督教最核心的內容就是愛,儒傢和墨傢的最高理念是仁,還是愛,佛教的慈悲依然是愛。而一切哲學所討論的就是愛值不值得我們去學習、體驗和犧牲,怎樣去實現。但是這一切恰恰證明了另一個事實,那就是人類並不懂得愛。如果人類已經懂得愛,就不需要宗教、哲學、藝術了。
我們不得不承認,人類中間的絶大多數並不知道怎樣去愛。簡單地說,不知道怎樣去愛一個人。自私和利益限製了人們關於愛的發展,人們往往貪圖的是獲得愛,或者說攫取愛,而不是無私的給予愛。在這個時代,無私的愛恰恰可能就不是愛。人們都強調自己不是聖人,強調自己有欲望,且很強。這沒什麽,欲望與聖人之心並不是完全衝突,聖人也是人,衹不過,聖人可以達到無私,常人不行。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始終在愛着,在給予別人,這些人被我們所愛,所贊揚,但是,他所愛的人不一定接受並肯定。而有些人,從生到死,一直在不斷地索取愛,從不去愛別人,孤獨至死。愛他的人倒不一定捨棄他。從中國世俗的命運觀來看,這種不會愛的人也是有福的,是命中註定的。這種功利主義的價值觀是有害的。
弗洛姆在其《愛的藝術》裏談到,一個人的富有並不是有多少權利與財富,而是一個人能給予別人和這個世界愛的能力。巴爾紮剋筆下的吝嗇鬼就是一個絶好的證明。富人的財産越多,就越是吝嗇,因為他總是想把自己的財富不斷地增加,以填補他心中的缺憾,恰恰相反,一個窮人是非常富有的,他富得可以將自己的生命都給予別人。
這是個價值判斷問題。中國人的價值觀太世俗了,最後使中國人的生命失去了冒險的樂趣,失去了應有的判斷,而變得虛無了。一個人的生命有長有短,關鍵在於價值,但在中國人的虛無價值中,這是一種迷失,仿佛一個人活得越長越有價值。我的外曾祖母是前兩年去世的。她活了將近一百歲。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她為活了那麽長而高興,相反,她苦惱極了。剛剛吃過飯,她就衝着傢人嚷道,快給我飯啊,要把我餓死嗎?傢人怎麽解釋她都不相信自己吃了。她已經對饑餓失去了判斷。等傢人把飯拿來,又嚷道,剛剛吃過又讓我吃,要把我撐死嗎?我母親去看她,她倒還能認出來,在幾個小時的努力下還能記得我這個十幾年沒見的重外孫子的名字。但是,我母親後來見她時就不同了。她已經不認識我母親,還大呼,奶奶啊,把我趕緊抱到沙灘上埋掉吧,我實在活夠了。
她的生命對她衹是一種煩惱而已。我們的生命哲學中缺乏一種堅定的嚮死而生的信念。雖然孔子也強調殺身取仁,但到底沒有多少這樣的人,原因主要是我們沒有宗教。沒有宗教,便缺乏了一種基本的愛的教育。這種教育被儒傢的禮教代替了,而有一部分人轉嚮佛教和道教。在佛教中,有一種嚮善的教育,便是愛的教育,而在道教中,這種教育相對就空乏一些。但在禮教中,關於仁的教育越來越少,從宋明開始,仁的教育基本喪失,代之而起的是理學,是三綱五常和三從四德的禮教。儘管在這段歷史中,也不乏殺身成仁者,但從一種普遍的教育來看,這種殺身成仁的模範也未免太悲劇,不適合普通民衆。
自五四以來,科學盛行,宗教漸亡,物質主義者占了絶大多數。中國又面臨救亡圖存和新中國的建設,一種功利的價值觀由此而生。人們追求的不是自由、幸福,而是成功。成功主義者還強調集體、愛國,這本來也沒錯,但過分了,那種個體的存在觀和幸福觀被扼殺了。所以我們會看到近幾十年來,那些功臣,那些大企業傢,那些勞模,他們以犧牲家庭為代價而成就了個人的榮譽。很多人都喜歡看《激情燃燒的歲月》,是因為被石光榮所感染,其實,石光榮是一個畸形兒。他們並不缺乏愛,也並不懂得愛。
現在,人們重視的是物質和欲望,在愛情中性占了上風,在友情中金錢成了上帝,在親情中經濟成了傢長。愛衹好躲在暗地裏哭泣。都以為這是個盛世,竟看不見愛成了棄兒。欲望成了主宰,而價值成了虛無。
這是個價值判斷問題。中國人的價值觀太世俗了,最後使中國人的生命失去了冒險的樂趣,失去了應有的判斷,而變得虛無了。一個人的生命有長有短,關鍵在於價值,但在中國人的虛無價值中,這是一種迷失,仿佛一個人活得越長越有價值。我的外曾祖母是前兩年去世的。她活了將近一百歲。我們看到的並不是她為活了那麽長而高興,相反,她苦惱極了。剛剛吃過飯,她就衝着傢人嚷道,快給我飯啊,要把我餓死嗎?傢人怎麽解釋她都不相信自己吃了。她已經對饑餓失去了判斷。等傢人把飯拿來,又嚷道,剛剛吃過又讓我吃,要把我撐死嗎?我母親去看她,她倒還能認出來,在幾個小時的努力下還能記得我這個十幾年沒見的重外孫子的名字。但是,我母親後來見她時就不同了。她已經不認識我母親,還大呼,奶奶啊,把我趕緊抱到沙灘上埋掉吧,我實在活夠了。
她的生命對她衹是一種煩惱而已。我們的生命哲學中缺乏一種堅定的嚮死而生的信念。雖然孔子也強調殺身取仁,但到底沒有多少這樣的人,原因主要是我們沒有宗教。沒有宗教,便缺乏了一種基本的愛的教育。這種教育被儒傢的禮教代替了,而有一部分人轉嚮佛教和道教。在佛教中,有一種嚮善的教育,便是愛的教育,而在道教中,這種教育相對就空乏一些。但在禮教中,關於仁的教育越來越少,從宋明開始,仁的教育基本喪失,代之而起的是理學,是三綱五常和三從四德的禮教。儘管在這段歷史中,也不乏殺身成仁者,但從一種普遍的教育來看,這種殺身成仁的模範也未免太悲劇,不適合普通民衆。
自五四以來,科學盛行,宗教漸亡,物質主義者占了絶大多數。中國又面臨救亡圖存和新中國的建設,一種功利的價值觀由此而生。人們追求的不是自由、幸福,而是成功。成功主義者還強調集體、愛國,這本來也沒錯,但過分了,那種個體的存在觀和幸福觀被扼殺了。所以我們會看到近幾十年來,那些功臣,那些大企業傢,那些勞模,他們以犧牲家庭為代價而成就了個人的榮譽。很多人都喜歡看《激情燃燒的歲月》,是因為被石光榮所感染,其實,石光榮是一個畸形兒。他們並不缺乏愛,也並不懂得愛。
現在,人們重視的是物質和欲望,在愛情中性占了上風,在友情中金錢成了上帝,在親情中經濟成了傢長。愛衹好躲在暗地裏哭泣。都以為這是個盛世,竟看不見愛成了棄兒。欲望成了主宰,而價值成了虛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