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榮緒晉書輯說臧榮緒括西東晉為一書。成紀錄志傳百一十?。可謂集晉書之大成矣。故後人引其書。雖標名者固多。而未標名者亦不少。前輯臧書數捲。又另輯無名氏舊晉書數捲。蓋其慎也。今均亡矣。然究而審之。如言諸帝之事。不稱某帝而某祖。某宗。列傳諸人。祇稱某郡人。不稱某郡某縣人之類。其體例多同。則不標名者之為臧書可知。故今合而輯之。而註其明標未標。以便後人檢閱。但唐以前書所引。無論與唐修書同不同。自可一一錄出。而唐以後書所引。未標名者。率多為唐修之書。然亦有販唐以前之類書而來者。故必其與唐修之書。或字句不同。或敘次不同。及有煩瑣特詳者。自係未經唐修之原本。故亦為之錄出。以俟考。或曰。未標名者。不閑有王隱書乎。然考臧書多本於王。則謂此為臧書。亦無不可。今且合而輯之。以俟後人裁定雲。
高祖宣帝魏武闢高祖。高祖以漢祚將終。不欲屈節於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魏武遣親信令史、微服於高祖門下樹蔭下息。時七月七日。高祖方曝書。令史竊知。還具以告。此七句新書無。上下文亦稍異。乃重遣闢之。敕行者曰。若復不動。便可收之。高祖懼而應命。御覽三十一雖引晉書。與新不同。
魏太和四年、宣帝鎮關中。御覽五十七。
青竜二年、諸葛亮率衆出斜𠔌。初學記六。
諸葛亮攻郿。御覽五十七。
高祖拒亮。遂濟渭水。背水為壘。初學記六。
亮據渭水南五丈原。帝禦之。對壘相持百餘日。俄而亮卒。御覽五十七。
遼東太守、公孫文懿反。詔宣帝討之。初學記九。
景初二年、發自京東都過魏溫。詔郡守已下。皆會幕次。父老故舊。燕飲纍日。初學記六。
遼東以諸將獻捷交至。乃申授前命曰。躬擐甲胄。龔行天罰。掃平區域。申滅當作威。吳會。裨贊皇靈。被於南國。初學記九。
嘉平元年。曹爽兄弟從謁高平陵。宣王舉兵誅爽。大司農、桓範出赴爽。宣王謂蔣濟曰。智囊往矣。濟曰。智則智矣。駑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事類賦註二十一。
武帝受禪。宣帝追號曰高祖。文選關中詩註。
太祖文帝文帝諱昭。文選王明君辭註。
景元四年。伐蜀。天子二字原引作遼東。以諸將獻捷交至。乃申授前命曰。朕以寡德。獲承天序。嗣我祖宗之洪烈。遭傢多難。不明於訓。曩者、姦逆屢興。方寇內侮。大懼淪喪四海。以墮三祖之弘業。惟公經德履哲。明允廣深。迪宣武文。世作保傅。以輔乂皇傢。櫛風沐雨。周旋徵伐。劬勞王室。二十有餘載。毗翼前人。仍斷大政。剋厭不端。維安社稷。暨儉、欽之亂。公綏援有衆。分命興師。統紀有方。用緝寧淮浦。其後、巴蜀屢侵。西土不靖。公奇畫指授。製勝千裏。是以段𠔌之戰。乘釁大捷。斬將搴旗。效首萬計。孫峻猾夏。緻寇徐方。戎車首路。威靈先邁。黃鉞未啓。鯨鯢竄跡。孫壹構隙。自相疑阻。幽鑒遠照。奇策洞微。遠人歸命。作藩南夏。爰授銳卒。畢力戎行。暨諸葛誕滔天作逆。稱兵揚楚。欽咨逋罪。同惡相濟。帥其蝥賊。以入壽春。憑阻淮山。敢距王命。公躬擐甲胄。龔行天罰。玄誅廟算。遵養時晦。奇兵震擊。而朱異摧破。神變應機。而全琮稽服。取亂攻昧。而高墉不守。兼九伐之弘略。究五兵之正度。用能戰不窮武。而大敵殲潰。旗不再麾。而元憝授首。收勍吳之雋臣。係亡命之逋虜。交臂屈膝。委命下吏。俘馘十萬。積屍成京。雪宗廟之滯恥。拯兆庶之艱難。掃平區域。申滅當作威。吳會。裨贊皇靈。被於南此二句新晉書無。國。遂戢幹戈。靖我疆土。天地鬼神。罔不獲乂。乃者王室之難。變起蕭墻。賴公之靈。弘濟艱險。宗廟危而獲安。社稷墜而復寧。忠格皇天。功濟六合。是用疇咨古訓。稽諸典籍。命公崇位相國。加於群後。啓土參墟。封以晉域。所以方軌齊魯。翰屏帝室。而公遠蹈謙損。深履衝讓。固辭策命。至於八九。朕重違讓德。抑禮虧製。以彰公志。於今四載。上闕在昔建侯之典。下違兆庶具瞻之望。惟公嚴虔王度。闡濟大猷。敦尚純樸。省繇節用。務穡勸分。九野康乂。耆叟荷崇養之德。鰥寡蒙矜恤之施。仁風興於中夏。流澤布於遐荒。是以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狂狡貪悍。世為寇讎者。皆感義懷惠。款塞內附。或委命納貢。或求置官司。九服之外。絶域之氓。曠世所希至者。鹹浮海來享。鼓舞王德。前後至者八百七十餘萬口。海隅幽裔。無思不服。雖西旅遠貢。越裳九譯。義無以逾。維翼朕躬。下匡萬國。思靖殊方。寧濟八極。以庸蜀未賓。蠻荊作猾。潛謀獨斷。整軍經武。簡練將帥。授以成策。始踐賊境。應時摧陷。狂狡奔北。首尾震潰。禽其戎帥。屠其城邑。巴漢震迭。江源雲徹。地平天成。誠在斯舉。公有濟六合之勳。加以茂德。實總百揆。允釐庶政。敦五品以崇仁。恢六典以敷訓。而靖恭夙夜。勞謙昧旦。雖尚父之左右文武。周公之勤勞王傢。罔以加焉。昔先王選建明德。光啓諸侯。體國經野。方製五等。所以藩翼王畿。垂祚百世也。故齊魯之封。於周為弘。山川土田。邦畿七百。官司典策。製殊群後。惠襄之難。桓文以翼戴之勞。猶受錫命之禮。鹹用光疇大德。作範於後。惟公功邁於前烈。而賞闕於舊式。百闢於邑。人神同恨焉。豈可以公謙衝而久淹弘典哉。今以並州之太原、上黨、西河、樂平、新興、雁門、司州之河東、平陽、弘農、雍州之馮翊。凡十郡。南至於華。北至於陘。東至於壺口。西逾於河。提封之數方七百裏。皆晉之故壤。唐叔受之。世作盟主。實紀綱諸夏。用率舊職。爰胙茲土。封公為晉公。命使持節兼司徒、司隸校尉陔。即授印綬、策書、金獸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第十、錫茲玄土。苴以白茅。建爾國傢。以永藩魏室。昔在周召。並以公侯入作保傅。其在近代。酇侯蕭何實以相國光尹漢朝。隨時之製。禮亦宜之。今進公位為相國。加緑綟綬。又加公九錫。其敬聽後命。以公思弘大猷。崇正典禮。儀刑作範。旁訓四方。是用錫公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公道和陰陽。敬授人時。嗇夫反本。農植維豐。是用錫公袞冕之服。赤舄副焉。公光敷顯德。惠下以和。敬信思順。庶尹允諧。是用錫公軒懸之樂。六佾之舞。公鎮靖宇宙。翼播聲教。海外懷服。荒裔款附。殊方馳義。諸夏順軌。是用錫公朱戶以居。公簡賢料材。營求俊逸。爰升多士。寘彼周行。是用錫公納陛以登。公嚴恭寅畏。底平四國。式遏寇虐。苛厲不作。是用錫公虎賁之士三百人。公明慎用刑。簡恤大中。章厥天威。以糾不虔。是用錫公鈇鉞各一。公爰整六軍。典司徵伐。犯命凌正。乃維誅殛。是用錫公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公饗祀蒸蒸。孝思維則。篤誠之至。通於神明。是用錫公秬鬯一卣。珪瓚副焉。晉國置官司以下。率由舊式。往欽哉。祗服朕命。弘敷訓典。光澤庶方。永終爾明德。丕顯餘一人之休命。此段因略見初學記九。故用新晉書補足。
魏帝封太祖為晉公。太原等十郡為邑。進位相國。備禮九錫。太祖讓不受。公卿將校皆詣府勸進。阮籍為其辭。曰。衝等死罪。伏見嘉命顯至。竊聞明公固讓。衝等眷眷。實有愚心。以為聖王作製。百代同風。褒德賞功。有自來矣。昔伊尹、有莘氏之媵臣耳。一佐成湯。遂荷阿 號。周公藉已成之勢。據既安之業。光宅麯阜。奄有龜蒙。呂尚、磻溪之漁者也。也字依新晉書加。一朝指麾。乃封營丘。自是以來。功薄而賞厚者。不可勝數。然賢哲之士。猶以為美談。況自先相國以來。世有明德。翼輔魏室。以綏天下。朝無闕政。新作秕政。民無謗言。前者、明公西徵靈州。北臨沙漠。榆中以西。望風震服。羌戎東馳。新作來馳。回首內嚮。東誅叛逆。全軍獨剋。禽闔閭之將。斬新作虜。輕銳之卒。以萬萬計。威加南海。名懾三越。宇內康寧。苛慝不作。是以殊俗新作時俗。畏威。新作畏懷。東夷獻舞。故聖上覽乃昔以來禮典舊章。開國光宅。顯茲太原。明公宜承奉奉字依新晉書加。聖旨。受茲介福。允當天人。元功盛勳。光光如彼。國土嘉祚。巍巍如此。內外協同。靡?靡違。由斯徵伐。則可朝服濟江。掃除吳會。西塞江源。望祀岷山。回戈弭節。以麾天下。遠無不服。邇無不肅。令大魏之德。光於唐虞。明公盛勳。超於桓文。然後臨滄海而謝支支或作交。伯。登箕山而揖許由。豈不盛乎。至公至平。誰與為鄰。何必勤勤小讓也哉。衝等不通大體。敢以陳聞。見文選並註捲四十。
武帝受禪。文帝號曰太祖。文選關中詩註。
世祖武帝武帝諱炎、字安世。文選西徵賦註。
武帝詔曰。劉毅博學多聞。其以毅為散騎常侍、國子祭酒。書鈔。
泰始四年正月。丁亥。世祖初藉於千畝。司空掾、潘嶽作藉田頌也。文選藉田賦註。
泰始原作鹹熙誤。五年。詔曰。華表字偉容。清賢履道。內貞外順。歷位忠恪。言行不玷。其以表為太常卿。御覽二百二十八。
泰始七年。皇太子冠。世祖以皇太子富於春秋。初命講孝經於崇正殿。文選為賈謐作贈陸機註。
泰始十年。詔、程鹹歷職左右。劬勞內侍。乃心在公。夙夜不懈。以鹹為散騎常侍左通直郎。書鈔。
鹹寧三年。詔曰。議郎庾純、篤志好古。敦說詩書。儒行也。宜訓導國子。書鈔。
鹹寧原作鹹亨。四年。詔曰。南陽王師劉智、學行優着。其以智為國子祭酒。書鈔。
太康元年。吳平。五月。引孫皓升殿。武帝問孫皓曰。聞南人好汝語。頗為不。皓因舉觴奉帝、而言曰。昔為汝國鄰。今為汝國臣。勸汝一杯酒。願汝壽萬春。帝悔之。御覽三百九十引晉書。
太康八年。王瀎園生嘉瓜。二莖一實。類聚引晉書。
太康八年。改營太廟。南緻荊山之木。西采華山之石。書鈔石引臧書。
帝崩。曰武。文選西徵賦註。
武帝上號曰世祖。文選閑居賦註。又關中詩註。
孝惠帝惠帝諱衷、字正度。武帝崩。太子即皇帝位。文選潘嶽西徵賦註。
惠帝永康二年。禪位於趙王倫。倫以兵留守衛上。號曰太上皇。改金墉曰永安宮。中書令繆播雲。太史按星變事。當有免官天子。文選晉紀總論註。
光熙元年五月。惠帝自鄴還洛陽。中官屬備雲母輦及雲母車以奉迎。書鈔引晉書。
孝懷帝永嘉三年三月。淮濮水竭。初學記六。按與新書紀志皆不同。
元帝帝為晉王。立宗廟社稷。元帝渡江草創。欲立石闕於宮門。未定。王導隨駕出宣陽門。乃遙指牛頭山兩峰為天闕。中宗從之。事類賦註山。
孫氏無闕。大晉南都亦不暇立。門闕遂廢矣。文選石闕銘註引臧書。
大興四年。陳眕字國鎮。過江為少府卿。時大旱經久。太興四年四月。始雨。有司奏應報賽宗廟山川。中宗詔曰。祈廟雲報賽。非奉尊上辭也。吾意有疑。眕以為舊山川有祈。故報雨應賽。非大事不應告廟。子無要君親之道。讀祭稱賽。於義有違。從之。御覽二百三十六引臧書。
肅宗明帝明帝諱紹、字道畿。元帝太子也。文選讓中書令表註。
太寧元當作二。年。王敦謀逆。帝與王導、溫嶠、等决計徵之。敦屯兵於湖陰。帝欲察其營壘。乃乘駿馬、微行至湖陰。既而馳去。敦方晝寢。夢日環其營。驚起曰。必是鮮卑黃須奴來也。何以不縛之。使騎切遽而追之。帝之馳去。馬有遺糞輒。以冷水沃之。時逆旅有賣飯媼。帝以七寶鞭與之。俄而追者至。訊媼。媼雲。去已遠矣。因以鞭示之。傳示遲留。又見馬糞冷。信已遠矣。而止。帝遂得免。御覽三百九十九。又四百四十九。雖未標名。而與新稍異。書鈔亦引此段。而與唐修者同。恐為陳氏所改。故定從御覽。
孝宗穆帝永和元年。白鳶見。類聚引晉書。
廢帝海西公太和四原引誤元。年。桓溫表率方伯北伐。秋九月。溫以王師敗績於枋頭。御覽九十九。
太和六年。溫自廣陵屯於白石。集百官於朝堂。稱崇德太後詔曰。王室艱難。穆、哀、短祚。國嗣不育。儲宮靡立。琅琊王奕、親則母弟。故以入纂大位。不圖德之不建。乃至於斯。昏濁潰亂。動違禮度。有此三孽。莫知誰子。人倫道喪。醜聲遐布。既不可以奉守社稷。敬承宗廟。且昏孽並大。便欲建樹儲藩。誣罔祖宗。傾移皇基。是而可忍。孰不可懷。今廢奕為東海王。以王還第。供衛之儀。皆如漢朝昌邑故事。但未亡人不幸罹此百憂。感念存沒。心焉如割。社稷大計。義不獲已。臨紙悲塞。如何可言。於是廢帝為東海王。御覽九十九。
鹹安二年。降為海西公。徙居吳縣。十一月。妖賊盧悚遣弟子殿中監許竜晨到其門。詐稱太後密詔。奉迎興復。帝曰。我得罪到此。幸蒙寬宥。豈敢妄動。且太後有詔。便應官屬來迎。何得如此。汝必狂亂。因叱左右縛之。竜懼逸走。由是朝廷以帝安於屈辱。無僥幸之望。不復懷疑。帝知天命不可再。而深慮人禍。乃閉聰塞明。無思無慮。終日酣暢。耽於內寵。有子不養。度新作庶。保天年。吳民憐之。為作歌謠。太元十一年。帝崩於吳宮。年三新作四。十五。因葬吳地。御覽九十九。
安帝元興三年。宋武帝行鎮軍將軍。文選。始作鎮軍參軍。經麯阿。作註。
安帝復位。改元曰義熙。以琅琊王德為大司馬。謝靈運初為琅琊王大司馬作軍參軍。文選初去郡註。原引作安帝即位改元曰元興。按德文係義熙元年為大司馬故知其誤而改之。
義熙十二年。左衛兵陳湯於東府前淮水中得玉璽一枚。初學記六。
義熙十二年十月。洛陽平。劉裕命修晉五陵、置守備。文選謁五陵表註。
高祖宣帝魏武闢高祖。高祖以漢祚將終。不欲屈節於曹氏。辭以風痹不能起居。魏武遣親信令史、微服於高祖門下樹蔭下息。時七月七日。高祖方曝書。令史竊知。還具以告。此七句新書無。上下文亦稍異。乃重遣闢之。敕行者曰。若復不動。便可收之。高祖懼而應命。御覽三十一雖引晉書。與新不同。
魏太和四年、宣帝鎮關中。御覽五十七。
青竜二年、諸葛亮率衆出斜𠔌。初學記六。
諸葛亮攻郿。御覽五十七。
高祖拒亮。遂濟渭水。背水為壘。初學記六。
亮據渭水南五丈原。帝禦之。對壘相持百餘日。俄而亮卒。御覽五十七。
遼東太守、公孫文懿反。詔宣帝討之。初學記九。
景初二年、發自京東都過魏溫。詔郡守已下。皆會幕次。父老故舊。燕飲纍日。初學記六。
遼東以諸將獻捷交至。乃申授前命曰。躬擐甲胄。龔行天罰。掃平區域。申滅當作威。吳會。裨贊皇靈。被於南國。初學記九。
嘉平元年。曹爽兄弟從謁高平陵。宣王舉兵誅爽。大司農、桓範出赴爽。宣王謂蔣濟曰。智囊往矣。濟曰。智則智矣。駑馬戀棧豆。爽必不能用也。事類賦註二十一。
武帝受禪。宣帝追號曰高祖。文選關中詩註。
太祖文帝文帝諱昭。文選王明君辭註。
景元四年。伐蜀。天子二字原引作遼東。以諸將獻捷交至。乃申授前命曰。朕以寡德。獲承天序。嗣我祖宗之洪烈。遭傢多難。不明於訓。曩者、姦逆屢興。方寇內侮。大懼淪喪四海。以墮三祖之弘業。惟公經德履哲。明允廣深。迪宣武文。世作保傅。以輔乂皇傢。櫛風沐雨。周旋徵伐。劬勞王室。二十有餘載。毗翼前人。仍斷大政。剋厭不端。維安社稷。暨儉、欽之亂。公綏援有衆。分命興師。統紀有方。用緝寧淮浦。其後、巴蜀屢侵。西土不靖。公奇畫指授。製勝千裏。是以段𠔌之戰。乘釁大捷。斬將搴旗。效首萬計。孫峻猾夏。緻寇徐方。戎車首路。威靈先邁。黃鉞未啓。鯨鯢竄跡。孫壹構隙。自相疑阻。幽鑒遠照。奇策洞微。遠人歸命。作藩南夏。爰授銳卒。畢力戎行。暨諸葛誕滔天作逆。稱兵揚楚。欽咨逋罪。同惡相濟。帥其蝥賊。以入壽春。憑阻淮山。敢距王命。公躬擐甲胄。龔行天罰。玄誅廟算。遵養時晦。奇兵震擊。而朱異摧破。神變應機。而全琮稽服。取亂攻昧。而高墉不守。兼九伐之弘略。究五兵之正度。用能戰不窮武。而大敵殲潰。旗不再麾。而元憝授首。收勍吳之雋臣。係亡命之逋虜。交臂屈膝。委命下吏。俘馘十萬。積屍成京。雪宗廟之滯恥。拯兆庶之艱難。掃平區域。申滅當作威。吳會。裨贊皇靈。被於南此二句新晉書無。國。遂戢幹戈。靖我疆土。天地鬼神。罔不獲乂。乃者王室之難。變起蕭墻。賴公之靈。弘濟艱險。宗廟危而獲安。社稷墜而復寧。忠格皇天。功濟六合。是用疇咨古訓。稽諸典籍。命公崇位相國。加於群後。啓土參墟。封以晉域。所以方軌齊魯。翰屏帝室。而公遠蹈謙損。深履衝讓。固辭策命。至於八九。朕重違讓德。抑禮虧製。以彰公志。於今四載。上闕在昔建侯之典。下違兆庶具瞻之望。惟公嚴虔王度。闡濟大猷。敦尚純樸。省繇節用。務穡勸分。九野康乂。耆叟荷崇養之德。鰥寡蒙矜恤之施。仁風興於中夏。流澤布於遐荒。是以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狂狡貪悍。世為寇讎者。皆感義懷惠。款塞內附。或委命納貢。或求置官司。九服之外。絶域之氓。曠世所希至者。鹹浮海來享。鼓舞王德。前後至者八百七十餘萬口。海隅幽裔。無思不服。雖西旅遠貢。越裳九譯。義無以逾。維翼朕躬。下匡萬國。思靖殊方。寧濟八極。以庸蜀未賓。蠻荊作猾。潛謀獨斷。整軍經武。簡練將帥。授以成策。始踐賊境。應時摧陷。狂狡奔北。首尾震潰。禽其戎帥。屠其城邑。巴漢震迭。江源雲徹。地平天成。誠在斯舉。公有濟六合之勳。加以茂德。實總百揆。允釐庶政。敦五品以崇仁。恢六典以敷訓。而靖恭夙夜。勞謙昧旦。雖尚父之左右文武。周公之勤勞王傢。罔以加焉。昔先王選建明德。光啓諸侯。體國經野。方製五等。所以藩翼王畿。垂祚百世也。故齊魯之封。於周為弘。山川土田。邦畿七百。官司典策。製殊群後。惠襄之難。桓文以翼戴之勞。猶受錫命之禮。鹹用光疇大德。作範於後。惟公功邁於前烈。而賞闕於舊式。百闢於邑。人神同恨焉。豈可以公謙衝而久淹弘典哉。今以並州之太原、上黨、西河、樂平、新興、雁門、司州之河東、平陽、弘農、雍州之馮翊。凡十郡。南至於華。北至於陘。東至於壺口。西逾於河。提封之數方七百裏。皆晉之故壤。唐叔受之。世作盟主。實紀綱諸夏。用率舊職。爰胙茲土。封公為晉公。命使持節兼司徒、司隸校尉陔。即授印綬、策書、金獸符第一至第五、竹使符第一至第十、錫茲玄土。苴以白茅。建爾國傢。以永藩魏室。昔在周召。並以公侯入作保傅。其在近代。酇侯蕭何實以相國光尹漢朝。隨時之製。禮亦宜之。今進公位為相國。加緑綟綬。又加公九錫。其敬聽後命。以公思弘大猷。崇正典禮。儀刑作範。旁訓四方。是用錫公大輅、戎輅、各一。玄牡二駟。公道和陰陽。敬授人時。嗇夫反本。農植維豐。是用錫公袞冕之服。赤舄副焉。公光敷顯德。惠下以和。敬信思順。庶尹允諧。是用錫公軒懸之樂。六佾之舞。公鎮靖宇宙。翼播聲教。海外懷服。荒裔款附。殊方馳義。諸夏順軌。是用錫公朱戶以居。公簡賢料材。營求俊逸。爰升多士。寘彼周行。是用錫公納陛以登。公嚴恭寅畏。底平四國。式遏寇虐。苛厲不作。是用錫公虎賁之士三百人。公明慎用刑。簡恤大中。章厥天威。以糾不虔。是用錫公鈇鉞各一。公爰整六軍。典司徵伐。犯命凌正。乃維誅殛。是用錫公彤弓一、彤矢百、玈弓十、玈矢千。公饗祀蒸蒸。孝思維則。篤誠之至。通於神明。是用錫公秬鬯一卣。珪瓚副焉。晉國置官司以下。率由舊式。往欽哉。祗服朕命。弘敷訓典。光澤庶方。永終爾明德。丕顯餘一人之休命。此段因略見初學記九。故用新晉書補足。
魏帝封太祖為晉公。太原等十郡為邑。進位相國。備禮九錫。太祖讓不受。公卿將校皆詣府勸進。阮籍為其辭。曰。衝等死罪。伏見嘉命顯至。竊聞明公固讓。衝等眷眷。實有愚心。以為聖王作製。百代同風。褒德賞功。有自來矣。昔伊尹、有莘氏之媵臣耳。一佐成湯。遂荷阿 號。周公藉已成之勢。據既安之業。光宅麯阜。奄有龜蒙。呂尚、磻溪之漁者也。也字依新晉書加。一朝指麾。乃封營丘。自是以來。功薄而賞厚者。不可勝數。然賢哲之士。猶以為美談。況自先相國以來。世有明德。翼輔魏室。以綏天下。朝無闕政。新作秕政。民無謗言。前者、明公西徵靈州。北臨沙漠。榆中以西。望風震服。羌戎東馳。新作來馳。回首內嚮。東誅叛逆。全軍獨剋。禽闔閭之將。斬新作虜。輕銳之卒。以萬萬計。威加南海。名懾三越。宇內康寧。苛慝不作。是以殊俗新作時俗。畏威。新作畏懷。東夷獻舞。故聖上覽乃昔以來禮典舊章。開國光宅。顯茲太原。明公宜承奉奉字依新晉書加。聖旨。受茲介福。允當天人。元功盛勳。光光如彼。國土嘉祚。巍巍如此。內外協同。靡?靡違。由斯徵伐。則可朝服濟江。掃除吳會。西塞江源。望祀岷山。回戈弭節。以麾天下。遠無不服。邇無不肅。令大魏之德。光於唐虞。明公盛勳。超於桓文。然後臨滄海而謝支支或作交。伯。登箕山而揖許由。豈不盛乎。至公至平。誰與為鄰。何必勤勤小讓也哉。衝等不通大體。敢以陳聞。見文選並註捲四十。
武帝受禪。文帝號曰太祖。文選關中詩註。
世祖武帝武帝諱炎、字安世。文選西徵賦註。
武帝詔曰。劉毅博學多聞。其以毅為散騎常侍、國子祭酒。書鈔。
泰始四年正月。丁亥。世祖初藉於千畝。司空掾、潘嶽作藉田頌也。文選藉田賦註。
泰始原作鹹熙誤。五年。詔曰。華表字偉容。清賢履道。內貞外順。歷位忠恪。言行不玷。其以表為太常卿。御覽二百二十八。
泰始七年。皇太子冠。世祖以皇太子富於春秋。初命講孝經於崇正殿。文選為賈謐作贈陸機註。
泰始十年。詔、程鹹歷職左右。劬勞內侍。乃心在公。夙夜不懈。以鹹為散騎常侍左通直郎。書鈔。
鹹寧三年。詔曰。議郎庾純、篤志好古。敦說詩書。儒行也。宜訓導國子。書鈔。
鹹寧原作鹹亨。四年。詔曰。南陽王師劉智、學行優着。其以智為國子祭酒。書鈔。
太康元年。吳平。五月。引孫皓升殿。武帝問孫皓曰。聞南人好汝語。頗為不。皓因舉觴奉帝、而言曰。昔為汝國鄰。今為汝國臣。勸汝一杯酒。願汝壽萬春。帝悔之。御覽三百九十引晉書。
太康八年。王瀎園生嘉瓜。二莖一實。類聚引晉書。
太康八年。改營太廟。南緻荊山之木。西采華山之石。書鈔石引臧書。
帝崩。曰武。文選西徵賦註。
武帝上號曰世祖。文選閑居賦註。又關中詩註。
孝惠帝惠帝諱衷、字正度。武帝崩。太子即皇帝位。文選潘嶽西徵賦註。
惠帝永康二年。禪位於趙王倫。倫以兵留守衛上。號曰太上皇。改金墉曰永安宮。中書令繆播雲。太史按星變事。當有免官天子。文選晉紀總論註。
光熙元年五月。惠帝自鄴還洛陽。中官屬備雲母輦及雲母車以奉迎。書鈔引晉書。
孝懷帝永嘉三年三月。淮濮水竭。初學記六。按與新書紀志皆不同。
元帝帝為晉王。立宗廟社稷。元帝渡江草創。欲立石闕於宮門。未定。王導隨駕出宣陽門。乃遙指牛頭山兩峰為天闕。中宗從之。事類賦註山。
孫氏無闕。大晉南都亦不暇立。門闕遂廢矣。文選石闕銘註引臧書。
大興四年。陳眕字國鎮。過江為少府卿。時大旱經久。太興四年四月。始雨。有司奏應報賽宗廟山川。中宗詔曰。祈廟雲報賽。非奉尊上辭也。吾意有疑。眕以為舊山川有祈。故報雨應賽。非大事不應告廟。子無要君親之道。讀祭稱賽。於義有違。從之。御覽二百三十六引臧書。
肅宗明帝明帝諱紹、字道畿。元帝太子也。文選讓中書令表註。
太寧元當作二。年。王敦謀逆。帝與王導、溫嶠、等决計徵之。敦屯兵於湖陰。帝欲察其營壘。乃乘駿馬、微行至湖陰。既而馳去。敦方晝寢。夢日環其營。驚起曰。必是鮮卑黃須奴來也。何以不縛之。使騎切遽而追之。帝之馳去。馬有遺糞輒。以冷水沃之。時逆旅有賣飯媼。帝以七寶鞭與之。俄而追者至。訊媼。媼雲。去已遠矣。因以鞭示之。傳示遲留。又見馬糞冷。信已遠矣。而止。帝遂得免。御覽三百九十九。又四百四十九。雖未標名。而與新稍異。書鈔亦引此段。而與唐修者同。恐為陳氏所改。故定從御覽。
孝宗穆帝永和元年。白鳶見。類聚引晉書。
廢帝海西公太和四原引誤元。年。桓溫表率方伯北伐。秋九月。溫以王師敗績於枋頭。御覽九十九。
太和六年。溫自廣陵屯於白石。集百官於朝堂。稱崇德太後詔曰。王室艱難。穆、哀、短祚。國嗣不育。儲宮靡立。琅琊王奕、親則母弟。故以入纂大位。不圖德之不建。乃至於斯。昏濁潰亂。動違禮度。有此三孽。莫知誰子。人倫道喪。醜聲遐布。既不可以奉守社稷。敬承宗廟。且昏孽並大。便欲建樹儲藩。誣罔祖宗。傾移皇基。是而可忍。孰不可懷。今廢奕為東海王。以王還第。供衛之儀。皆如漢朝昌邑故事。但未亡人不幸罹此百憂。感念存沒。心焉如割。社稷大計。義不獲已。臨紙悲塞。如何可言。於是廢帝為東海王。御覽九十九。
鹹安二年。降為海西公。徙居吳縣。十一月。妖賊盧悚遣弟子殿中監許竜晨到其門。詐稱太後密詔。奉迎興復。帝曰。我得罪到此。幸蒙寬宥。豈敢妄動。且太後有詔。便應官屬來迎。何得如此。汝必狂亂。因叱左右縛之。竜懼逸走。由是朝廷以帝安於屈辱。無僥幸之望。不復懷疑。帝知天命不可再。而深慮人禍。乃閉聰塞明。無思無慮。終日酣暢。耽於內寵。有子不養。度新作庶。保天年。吳民憐之。為作歌謠。太元十一年。帝崩於吳宮。年三新作四。十五。因葬吳地。御覽九十九。
安帝元興三年。宋武帝行鎮軍將軍。文選。始作鎮軍參軍。經麯阿。作註。
安帝復位。改元曰義熙。以琅琊王德為大司馬。謝靈運初為琅琊王大司馬作軍參軍。文選初去郡註。原引作安帝即位改元曰元興。按德文係義熙元年為大司馬故知其誤而改之。
義熙十二年。左衛兵陳湯於東府前淮水中得玉璽一枚。初學記六。
義熙十二年十月。洛陽平。劉裕命修晉五陵、置守備。文選謁五陵表註。
天文志天裂惠帝元康中。天西北裂。時人主昏暗。賈後專政。御覽八百七十四。
大安。天裂為二。聲如雷。是時長沙王奉帝出拒成都王穎河間王顒迭威專命僭亂之象。同上。
成帝鹹和四年鼕。天裂四。此時蘇峻之子以萬人入吳興。天下有兵。關河轉亂。明年石勒僭位。同上。
穆帝升平五年。天裂廣數丈。聲如雷。同上。
袁帝初即位。天中裂。廣三四丈。聲如雷。野雉皆雊。時帝荒疾不識萬機。太後臨朝。桓溫專政。同上。
天光晉穆帝永和十年。前涼張祚之元年正月夜、天有光如車蓋。明年祚被殺。同上。
天鳴武帝末。天東有聲如雷。同上。
元帝太興元年。天鳴。東西有聲、如風水相薄。三年。又鳴。其後王敦入石頭。王師敗績。元帝屈辱。製於強臣。同上。
虹愍帝建興五年正月。帝在平陽。虹霓彌天。其年帝為劉聰所殺。御覽八百七十八。
彗星彗星出西方。長可二三丈。名曰天槍。受之者其國方有土功。占經八十八。
天狗惠帝永興元年七月。流星有聲。二年又有星隕有聲。後二年、懷帝、愍帝、蒙塵。劉元海、石勒、攻掠。遂亡中夏。御覽八百七十五。
懷帝永嘉元年。有大流星日月自南流於東北。小者如鬥相隨。天盡赤。有聲如雷。是年、汲桑殺東燕王騰。明年劉元海僭號。同上。
穆帝永和十年。流星大如鬥。色赤黃。出織女。沒造父。有聲如雷。其年、慕容俊據臨漳。諸將奔散。同上。
海西公太和四年十月。有大流星西下。有聲如雷。明年、廣漢妖賊李洪反。自稱聖王。又慕容暐剋鄴。盡有其地。明年。桓溫廢帝。同上。
孝武太元十三年。天狗東北下有聲。占曰。此交戰流血。是後慕容垂、翟遼、姚萇、符登、慕容永、並阻兵爭強。同上。
枉矢惠帝元康四年。枉矢北行竟天。次年夜。枉矢自北斗魁東南行。占曰。以亂伐亂。北斗主殺伐。是後趙王倫殺司空張華。廢賈後。終自屠滅。御覽八百七十五。
光熙元年。有枉矢西南流。懷帝永嘉四年。劉聰嘉平三年。星起牽牛。委麯蛇形入紫宮。其光照地。其年帝為劉聰所害。後三年聰死國亡。
愍帝建興三年。枉矢自文昌北流至鬥東。如一匹布。絳蛇行有手足。因變為雲氣。如人象二臂一足。至五年。北平人吳祚聚千人立沙門為天子。四年帝降劉曜。御覽八百七十五。
穆帝升平二年。枉矢自東南流於西北。其長半天。時所在擁兵。政非己出。同上。
白氣懷帝永嘉三年十二月。有白氣如帶。自地升天。南北各二。至五年。石勒、劉曜、王彌、皆寇洛陽。帝蒙塵於平陽。劉聰封帝為會稽公。御覽八百七十七。
成帝鹹和元年。後蜀李雄玉 十四年。雄死、太子班立。有白氣如帶經天。太史占有陰謀。班不悟。為李奇所殺。御覽八百七十七。
赤氣惠帝大安二年。赤氣竟天。又永興二年十二月夜。有赤氣竟天。其年十二月。成都王穎攻洛陽。御覽八百七十七。
懷帝永嘉元年正月。天氣晝赤氣。有聲如雷。明年劉元海僭位。同上。
桓元使陶謙屯覆舟山。劉毅至蔣山。裕羸弱登山。多張旗幟。元不之測。裕與毅分為數隊。進突謙陣。皆殊死戰。無不一當百。謙等諸軍一時奔散。御覽三百九十九。
又職官志曰。左衛將軍、領熊渠武賁。右衛將軍、領佽飛武賁。同上。
又天文志。武賁一星。在太微西蕃北下臺南靜室旄頭之騎官也。同上。
地理志司州。
晉仍魏都洛陽。初學記二十四引晉書。
豫州。
汝陰縣有陶丘鄉。初學記八。
譙國、魏明帝分置也。初學記八。
華陽、黑水惟梁州。部巴東郡。文選江賦註。
益州、梁州之南地。部蜀郡。文選江賦註。
海岱及淮惟徐州。部廣陵郡。文選江賦註。
荊州。
建平郡有信或作江。陵縣。文選江賦註。
揚州。
至永嘉南居建康。初學記二十四。
江州、本荊州之東界。揚州之南境也。文選江賦註。
禮志太尉荀顗先受太祖敕述新禮。太康初、尚書僕射朱整奏、付尚書郎摯虞討論之。虞表所宜增損條目。改正禮。新昔異狀。凡十五事。文選王文憲集序註。
元會設白獸樽於殿上。樽蓋上施白獸。若有能獻直言者。則發此樽飲酒。案禮、白獸樽乃杜舉之遺式也。為獸監後代所為。示不忌憚也。御覽二十九。類聚事類賦註四。
七祀曰、司命、中溜、國門、行、太厲、戶、竈。
行、舊說黃帝子纍祖。好遠遊。道死。故祭以為道神也。事類賦註十六引晉書。
樂志子夜歌者。女子名子夜。造此聲。孝武太元中。琅琊王軻之傢、有鬼歌子夜。殷允為章郡僑人。庾僧度傢亦有鬼歌子夜。殷允為章郡。亦是太元年。則子夜是此時以前人也。御覽五百七十一引晉書。按新無殷允以下數句。
職官志御覽二百九十九。又二百三十四。二百四十四。
丞相、秦官。趙高為丞相。指鹿為馬。持蒲作肉。初學記二十六。御覽八百六十三。
光祿大夫、騶六人。文選北山移文註。
大司農、哀帝興寧二年。省司農之職。至孝武寧康中復置。類聚。
輿服志張曜日之靈旄。書鈔旄。
中朝大駕鹵簿。下四字見選註。先象車鼓吹一部十三人。中道。次靜室令駕一。中道。式道候二人駕。一分左右也。次洛陽尉。二人騎分左右。次洛陽亭長。九人赤車駕一。分三道。各吹正二人引。次洛陽令。皂車駕一。中道。次河南中部掾。中道。河橋掾在左。功曹吏在右。並駕一。次河南尹。駕四戟。吏六人。次河南主簿。駕一。中道。次河南主記。駕一。中道。次司隸部、河南從事。中道。都部從事居左。別駕從事居右。並。駕一。次司隸校尉。駕三。戟吏八人。次司隸主簿。駕一。中道。次司隸主記。駕一中道。次廷尉明法掾。中道。五官掾居左。功曹史居右。並駕一。次廷尉卿。駕駟。戟吏六人。次廷尉主簿、主記、並駕一在左。太僕引從如廷尉在中。宗正引從如廷尉在右。次太常、駕駟中道。戟吏六人。太常外部掾居左。五官掾功曹吏居右。並駕一。次光祿引從。中道。太常主簿主記居左。衛尉引從居右。並駕一。次太尉外督令使。駕一。中道。次西東賊倉戶等曹屬。並駕一引從。次太尉駕駟。中道。太尉、主簿、捨人、各一人。祭酒二人。並駕一在左。次司徒引從駕駟中道。次司空引從駕駟。中道。三公騎令史戟各八人。鼓吹各一部七人。次中護軍中道。駕駟鹵簿。左右各二行。戟楯在外。弓矢在內、鼓吹一部七人。次步兵校尉在左。長水校尉在右。並駕一。各鹵簿左右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內。鼓吹各一部七人。次射聲校尉在左。翊軍校尉在右。並駕一。各鹵簿左右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內。鼓吹各一部七人。次驍騎將軍在左。遊擊將軍在右。並駕一。皆鹵簿在右。引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內。鼓吹各一部七人。騎隊、五在左。五在右。隊各五十四。命中督二人分領左右。各有戟吏二人麾幢。獨揭鼓在隊前。次左將軍在左。前將軍在右。並駕一。皆鹵簿左右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內。鼓吹各一部七人。次黃門麾騎中道。次黃門。前部鼓吹左右各一部十三人。駕駟八。校尉佐杖左右各四行。外大戟楯。次九尺楯。次弓矢。次弩。並熊渠佽飛督領之。次司南車駕駟中道。護駕御史騎夾左右。次謁者僕射駕駟中道。次御史中丞駕一中道。次武賁中郎將騎中道。次九遊車中道。武剛車夾左右。並駕駟。次雲罕車駕駟。五字見選註。中道。次戟車載闟。選註如此。唐修晉書作闒。戟車闟闒同鈒也。駕駟中道。長戟邪偃嚮後。次皮軒車。駕駟中道。次鸞旗車中道。建華車分左右並駕駟。次護駕尚書郎三人。都官郎中道。駕部在左。中兵在右。並騎。又有護駕尚書一人。騎、督攝前後無常。次相風中道。次司馬督在前。中道左右各司馬史三人引仗。左右各六行。外大戟楯二行。次九尺楯。次刀楯。次弓矢。次弩。次五時車。左右有遮列騎。次典兵中郎中道。督攝前卻無常。左殿中御史右殿中監並騎。次高蓋中道。左罼右罕。次御史中道左右節郎各四人次華蓋中道四字見選註。次殿中司馬中道。殿中都尉在左。殿中校尉在右。左右各四行。細楯一行在弩內。又殿中司馬一行。殿中都尉一行。殿中校尉一行。次●鼓中道。次金根車駕六馬中道。太僕卿大將軍參乘左右。又各增三行為九行。司馬史九人。引大戟楯二行。九尺楯一行。刀楯一行。由基一行。弩一行。跡禽一行。椎斧一行。力人刀楯一行。連細楯。殿中司馬、殿中都尉、殿中校尉、為左右。各十二行。金根車、建青旗十二。左將軍騎在左。右將軍騎在右。殿中將軍持鑿?斧夾車。車後衣書主職步從。六行。合左右三十二行。次麯華蓋。中道。侍中、散騎常侍、黃門侍郎、並騎分左右。次黃鉞車、駕一在左。禦麾騎在右。次相風中道。次中書監騎左。秘書監騎右。次殿中御史騎左。殿中監騎右。次五牛旗。赤青在左。黃在中。白黑在右。次大輦中道。此亦見選註。太官令丞在左。太醫令丞在右。次金根車駕駟不建旗。次青立車。次青安車。次赤立車。次赤安車。次黃立車。次黃安車。次白立車。次白安車。次黑立車。次黑安車。合十乘。並駕駟。建旗十二如車色。立安十乘。共十四句同。見選註。立車正竪旗。安車邪拖之。次蹋豬車。駕駟中道無旗。次耕根車。駕駟中道赤旗十二。熊渠督左。佽飛督右。次禦軺車。次禦四望車。次禦衣車。次御書車。次御藥車。並駕牛中道。次尚書令在左。尚書僕射在右。又尚書郎六人分次左右並駕。又治書侍御史二人分左右。又侍御史二人分次左右。又蘭臺令史分次左右。並騎。次豹尾車。駕一。自豹尾車後而鹵簿盡矣。但以神弩二十張夾道。至後部鼓吹。其五張神弩。置一將。左右各二將。次輕車二十乘。左右分駕。次流蘇馬六十匹。次金鉞車駕三。中道。左右護駕。尚書郎並令史並騎。各一人。次金鉦車。駕三。中道。左右護駕。侍御史並令史等並騎各一人。次黃門後部鼓吹。左右各十三人。次戟鼓車。駕牛二乘。分左右。次左大鴻臚外部掾。右五官掾功曹史。並駕。次大鴻臚駕駟鉞吏六人。次大司農引從中道。左大鴻臚主簿主記。右少府引從。次三卿並騎。吏四人。鈴下二人。執馬鞭闢車六人。執方扇羽林郎十人。朱衣。次領軍將軍、中道鹵簿左右各二行。九尺楯在外。弓矢在內。鼓吹如護軍。次後軍將軍在左。右將軍在右。各鹵簿鼓吹如左軍前軍。次越騎校尉在左。屯騎校尉在右。各鹵簿鼓吹如步兵射聲。次領護驍騎遊軍校尉皆騎。吏四人。乘馬夾道。都督兵曹各一人。乘馬在中騎。將軍四人。騎校、?角、金鼓、鈴下信幡、軍校並駕一。功曹吏主簿並騎從。?扇幢麾各一騎。鼓吹一部七騎。次領護軍、加大車斧。五官掾騎從。次騎十隊。隊各五十匹。將一人持幢。一人?。一人並騎在前。督戰伯長各一人。並騎在後。羽林騎督、幽州突騎督、分領之郎簿一隊。隊各五十人。絳袍將一人。騎?各一人。在前督戰。伯長各一人步在後。騎皆持。次大戟一隊。九尺楯一隊。刀楯一隊。弓一隊。弩一隊。隊各五十人。黑蔥褶將一人。騎校?角各一人。步在前。督戰伯長各一人。步在後。金顔督將並領之。此段因略見文選藉田賦。註引臧榮緒晉書。或稱大駕鹵簿。或稱鹵簿。曰知臧書有中朝大駕鹵簿之文。故依唐修晉書錄出。蓋唐時所修。原以臧書為藍本也。
軺車者。古之將軍車也。一馬曰軺。二馬曰軺傅車。書鈔軺車。
帝之姑姊妹皆為長公主。加緑綬。初學記十。御覽一百五十二。
晉令。六品以下得服羅綃。初學記三十七。
大安。天裂為二。聲如雷。是時長沙王奉帝出拒成都王穎河間王顒迭威專命僭亂之象。同上。
成帝鹹和四年鼕。天裂四。此時蘇峻之子以萬人入吳興。天下有兵。關河轉亂。明年石勒僭位。同上。
穆帝升平五年。天裂廣數丈。聲如雷。同上。
袁帝初即位。天中裂。廣三四丈。聲如雷。野雉皆雊。時帝荒疾不識萬機。太後臨朝。桓溫專政。同上。
天光晉穆帝永和十年。前涼張祚之元年正月夜、天有光如車蓋。明年祚被殺。同上。
天鳴武帝末。天東有聲如雷。同上。
元帝太興元年。天鳴。東西有聲、如風水相薄。三年。又鳴。其後王敦入石頭。王師敗績。元帝屈辱。製於強臣。同上。
虹愍帝建興五年正月。帝在平陽。虹霓彌天。其年帝為劉聰所殺。御覽八百七十八。
彗星彗星出西方。長可二三丈。名曰天槍。受之者其國方有土功。占經八十八。
天狗惠帝永興元年七月。流星有聲。二年又有星隕有聲。後二年、懷帝、愍帝、蒙塵。劉元海、石勒、攻掠。遂亡中夏。御覽八百七十五。
懷帝永嘉元年。有大流星日月自南流於東北。小者如鬥相隨。天盡赤。有聲如雷。是年、汲桑殺東燕王騰。明年劉元海僭號。同上。
穆帝永和十年。流星大如鬥。色赤黃。出織女。沒造父。有聲如雷。其年、慕容俊據臨漳。諸將奔散。同上。
海西公太和四年十月。有大流星西下。有聲如雷。明年、廣漢妖賊李洪反。自稱聖王。又慕容暐剋鄴。盡有其地。明年。桓溫廢帝。同上。
孝武太元十三年。天狗東北下有聲。占曰。此交戰流血。是後慕容垂、翟遼、姚萇、符登、慕容永、並阻兵爭強。同上。
枉矢惠帝元康四年。枉矢北行竟天。次年夜。枉矢自北斗魁東南行。占曰。以亂伐亂。北斗主殺伐。是後趙王倫殺司空張華。廢賈後。終自屠滅。御覽八百七十五。
光熙元年。有枉矢西南流。懷帝永嘉四年。劉聰嘉平三年。星起牽牛。委麯蛇形入紫宮。其光照地。其年帝為劉聰所害。後三年聰死國亡。
愍帝建興三年。枉矢自文昌北流至鬥東。如一匹布。絳蛇行有手足。因變為雲氣。如人象二臂一足。至五年。北平人吳祚聚千人立沙門為天子。四年帝降劉曜。御覽八百七十五。
穆帝升平二年。枉矢自東南流於西北。其長半天。時所在擁兵。政非己出。同上。
白氣懷帝永嘉三年十二月。有白氣如帶。自地升天。南北各二。至五年。石勒、劉曜、王彌、皆寇洛陽。帝蒙塵於平陽。劉聰封帝為會稽公。御覽八百七十七。
成帝鹹和元年。後蜀李雄玉 十四年。雄死、太子班立。有白氣如帶經天。太史占有陰謀。班不悟。為李奇所殺。御覽八百七十七。
赤氣惠帝大安二年。赤氣竟天。又永興二年十二月夜。有赤氣竟天。其年十二月。成都王穎攻洛陽。御覽八百七十七。
懷帝永嘉元年正月。天氣晝赤氣。有聲如雷。明年劉元海僭位。同上。
桓元使陶謙屯覆舟山。劉毅至蔣山。裕羸弱登山。多張旗幟。元不之測。裕與毅分為數隊。進突謙陣。皆殊死戰。無不一當百。謙等諸軍一時奔散。御覽三百九十九。
又職官志曰。左衛將軍、領熊渠武賁。右衛將軍、領佽飛武賁。同上。
又天文志。武賁一星。在太微西蕃北下臺南靜室旄頭之騎官也。同上。
地理志司州。
晉仍魏都洛陽。初學記二十四引晉書。
豫州。
汝陰縣有陶丘鄉。初學記八。
譙國、魏明帝分置也。初學記八。
華陽、黑水惟梁州。部巴東郡。文選江賦註。
益州、梁州之南地。部蜀郡。文選江賦註。
海岱及淮惟徐州。部廣陵郡。文選江賦註。
荊州。
建平郡有信或作江。陵縣。文選江賦註。
揚州。
至永嘉南居建康。初學記二十四。
江州、本荊州之東界。揚州之南境也。文選江賦註。
禮志太尉荀顗先受太祖敕述新禮。太康初、尚書僕射朱整奏、付尚書郎摯虞討論之。虞表所宜增損條目。改正禮。新昔異狀。凡十五事。文選王文憲集序註。
元會設白獸樽於殿上。樽蓋上施白獸。若有能獻直言者。則發此樽飲酒。案禮、白獸樽乃杜舉之遺式也。為獸監後代所為。示不忌憚也。御覽二十九。類聚事類賦註四。
七祀曰、司命、中溜、國門、行、太厲、戶、竈。
行、舊說黃帝子纍祖。好遠遊。道死。故祭以為道神也。事類賦註十六引晉書。
樂志子夜歌者。女子名子夜。造此聲。孝武太元中。琅琊王軻之傢、有鬼歌子夜。殷允為章郡僑人。庾僧度傢亦有鬼歌子夜。殷允為章郡。亦是太元年。則子夜是此時以前人也。御覽五百七十一引晉書。按新無殷允以下數句。
職官志御覽二百九十九。又二百三十四。二百四十四。
丞相、秦官。趙高為丞相。指鹿為馬。持蒲作肉。初學記二十六。御覽八百六十三。
光祿大夫、騶六人。文選北山移文註。
大司農、哀帝興寧二年。省司農之職。至孝武寧康中復置。類聚。
輿服志張曜日之靈旄。書鈔旄。
中朝大駕鹵簿。下四字見選註。先象車鼓吹一部十三人。中道。次靜室令駕一。中道。式道候二人駕。一分左右也。次洛陽尉。二人騎分左右。次洛陽亭長。九人赤車駕一。分三道。各吹正二人引。次洛陽令。皂車駕一。中道。次河南中部掾。中道。河橋掾在左。功曹吏在右。並駕一。次河南尹。駕四戟。吏六人。次河南主簿。駕一。中道。次河南主記。駕一。中道。次司隸部、河南從事。中道。都部從事居左。別駕從事居右。並。駕一。次司隸校尉。駕三。戟吏八人。次司隸主簿。駕一。中道。次司隸主記。駕一中道。次廷尉明法掾。中道。五官掾居左。功曹史居右。並駕一。次廷尉卿。駕駟。戟吏六人。次廷尉主簿、主記、並駕一在左。太僕引從如廷尉在中。宗正引從如廷尉在右。次太常、駕駟中道。戟吏六人。太常外部掾居左。五官掾功曹吏居右。並駕一。次光祿引從。中道。太常主簿主記居左。衛尉引從居右。並駕一。次太尉外督令使。駕一。中道。次西東賊倉戶等曹屬。並駕一引從。次太尉駕駟。中道。太尉、主簿、捨人、各一人。祭酒二人。並駕一在左。次司徒引從駕駟中道。次司空引從駕駟。中道。三公騎令史戟各八人。鼓吹各一部七人。次中護軍中道。駕駟鹵簿。左右各二行。戟楯在外。弓矢在內、鼓吹一部七人。次步兵校尉在左。長水校尉在右。並駕一。各鹵簿左右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內。鼓吹各一部七人。次射聲校尉在左。翊軍校尉在右。並駕一。各鹵簿左右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內。鼓吹各一部七人。次驍騎將軍在左。遊擊將軍在右。並駕一。皆鹵簿在右。引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內。鼓吹各一部七人。騎隊、五在左。五在右。隊各五十四。命中督二人分領左右。各有戟吏二人麾幢。獨揭鼓在隊前。次左將軍在左。前將軍在右。並駕一。皆鹵簿左右各二行。戟楯在外。刀楯在內。鼓吹各一部七人。次黃門麾騎中道。次黃門。前部鼓吹左右各一部十三人。駕駟八。校尉佐杖左右各四行。外大戟楯。次九尺楯。次弓矢。次弩。並熊渠佽飛督領之。次司南車駕駟中道。護駕御史騎夾左右。次謁者僕射駕駟中道。次御史中丞駕一中道。次武賁中郎將騎中道。次九遊車中道。武剛車夾左右。並駕駟。次雲罕車駕駟。五字見選註。中道。次戟車載闟。選註如此。唐修晉書作闒。戟車闟闒同鈒也。駕駟中道。長戟邪偃嚮後。次皮軒車。駕駟中道。次鸞旗車中道。建華車分左右並駕駟。次護駕尚書郎三人。都官郎中道。駕部在左。中兵在右。並騎。又有護駕尚書一人。騎、督攝前後無常。次相風中道。次司馬督在前。中道左右各司馬史三人引仗。左右各六行。外大戟楯二行。次九尺楯。次刀楯。次弓矢。次弩。次五時車。左右有遮列騎。次典兵中郎中道。督攝前卻無常。左殿中御史右殿中監並騎。次高蓋中道。左罼右罕。次御史中道左右節郎各四人次華蓋中道四字見選註。次殿中司馬中道。殿中都尉在左。殿中校尉在右。左右各四行。細楯一行在弩內。又殿中司馬一行。殿中都尉一行。殿中校尉一行。次●鼓中道。次金根車駕六馬中道。太僕卿大將軍參乘左右。又各增三行為九行。司馬史九人。引大戟楯二行。九尺楯一行。刀楯一行。由基一行。弩一行。跡禽一行。椎斧一行。力人刀楯一行。連細楯。殿中司馬、殿中都尉、殿中校尉、為左右。各十二行。金根車、建青旗十二。左將軍騎在左。右將軍騎在右。殿中將軍持鑿?斧夾車。車後衣書主職步從。六行。合左右三十二行。次麯華蓋。中道。侍中、散騎常侍、黃門侍郎、並騎分左右。次黃鉞車、駕一在左。禦麾騎在右。次相風中道。次中書監騎左。秘書監騎右。次殿中御史騎左。殿中監騎右。次五牛旗。赤青在左。黃在中。白黑在右。次大輦中道。此亦見選註。太官令丞在左。太醫令丞在右。次金根車駕駟不建旗。次青立車。次青安車。次赤立車。次赤安車。次黃立車。次黃安車。次白立車。次白安車。次黑立車。次黑安車。合十乘。並駕駟。建旗十二如車色。立安十乘。共十四句同。見選註。立車正竪旗。安車邪拖之。次蹋豬車。駕駟中道無旗。次耕根車。駕駟中道赤旗十二。熊渠督左。佽飛督右。次禦軺車。次禦四望車。次禦衣車。次御書車。次御藥車。並駕牛中道。次尚書令在左。尚書僕射在右。又尚書郎六人分次左右並駕。又治書侍御史二人分左右。又侍御史二人分次左右。又蘭臺令史分次左右。並騎。次豹尾車。駕一。自豹尾車後而鹵簿盡矣。但以神弩二十張夾道。至後部鼓吹。其五張神弩。置一將。左右各二將。次輕車二十乘。左右分駕。次流蘇馬六十匹。次金鉞車駕三。中道。左右護駕。尚書郎並令史並騎。各一人。次金鉦車。駕三。中道。左右護駕。侍御史並令史等並騎各一人。次黃門後部鼓吹。左右各十三人。次戟鼓車。駕牛二乘。分左右。次左大鴻臚外部掾。右五官掾功曹史。並駕。次大鴻臚駕駟鉞吏六人。次大司農引從中道。左大鴻臚主簿主記。右少府引從。次三卿並騎。吏四人。鈴下二人。執馬鞭闢車六人。執方扇羽林郎十人。朱衣。次領軍將軍、中道鹵簿左右各二行。九尺楯在外。弓矢在內。鼓吹如護軍。次後軍將軍在左。右將軍在右。各鹵簿鼓吹如左軍前軍。次越騎校尉在左。屯騎校尉在右。各鹵簿鼓吹如步兵射聲。次領護驍騎遊軍校尉皆騎。吏四人。乘馬夾道。都督兵曹各一人。乘馬在中騎。將軍四人。騎校、?角、金鼓、鈴下信幡、軍校並駕一。功曹吏主簿並騎從。?扇幢麾各一騎。鼓吹一部七騎。次領護軍、加大車斧。五官掾騎從。次騎十隊。隊各五十匹。將一人持幢。一人?。一人並騎在前。督戰伯長各一人。並騎在後。羽林騎督、幽州突騎督、分領之郎簿一隊。隊各五十人。絳袍將一人。騎?各一人。在前督戰。伯長各一人步在後。騎皆持。次大戟一隊。九尺楯一隊。刀楯一隊。弓一隊。弩一隊。隊各五十人。黑蔥褶將一人。騎校?角各一人。步在前。督戰伯長各一人。步在後。金顔督將並領之。此段因略見文選藉田賦。註引臧榮緒晉書。或稱大駕鹵簿。或稱鹵簿。曰知臧書有中朝大駕鹵簿之文。故依唐修晉書錄出。蓋唐時所修。原以臧書為藍本也。
軺車者。古之將軍車也。一馬曰軺。二馬曰軺傅車。書鈔軺車。
帝之姑姊妹皆為長公主。加緑綬。初學記十。御覽一百五十二。
晉令。六品以下得服羅綃。初學記三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