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有多少風景
-----尚流觀點---40位名傢酷評中國時尚序
劉江2008-4-13
我想,一個沒有精英文化的社會是可悲的。還好,在我們的國傢,在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土壤上,從來就不缺少見仁見智白馬非馬的思辨,不缺少宏闊或幽微子非魚的洞察,不缺少獨出機抒的探索和特例獨行的體驗。
1978年以來,30載光陰,因改革開放而生機勃勃,在經濟發展和騰飛的同時,文化的活躍與繁盛與日俱增。這期間,一批文化精英清醒着,觀察着,思考着,勞作着,表達着,百川匯流,暢澤大地。也是在這期間,十五年前,中國第一本以都市白領為目標讀者的時尚雜志悄然創刊,這本承載着引領當代生活方式使命的雜志一經面世,自然成為社會高品位階層熱切關註的焦點,追求生活品質,在服飾、美容、傢居、健康、旅遊、情感等諸多方面開闊視野,提升境界,《時尚》擁有了迅速增加的讀者群體,成為期刊界十分奪目的一抹亮色,有媒體稱:時尚開啓了一個時代,一本雜志與一個階層一起誕生雲雲。
《時尚》雜志確實打開了一扇別緻的視窗,在那個高消費還屢遭詬病的時期,它所傳達的物質精神消費理念,似乎還難以不被指摘。它關註或推崇的題材以及呈現的方式,人們還比較陌生。比如,專賣店專賣什麽、你是否擁有隱私權、私人轎車從夢中駛入現實、拒絶情緒污染、智能傢居進行時、新慢餐時代、中醫最貴族、歡迎加入無品牌階級、二手生活宣言、百萬赤貧生活、8周獲得身體自主權、你的精神攝氏幾度、塑造你的時尚年齡、每天一種居傢方式、慈善,到底是誰需要誰、收養一個胚胎。。。。。。這些深入現實生活各個層面卻又並非在公衆中平鋪直敘的話題,有如繁鬧都市上空清晰而明亮的鴿哨,深深觸動着知識群體的視聽。中國人要過美好的生活,要時尚着生活,這是最樸素的願望,最簡單的要求,在經過全球罕見的一場沒文化的大革命之後,迅速得到了廣泛的共鳴。
與其說這是精英們的覺醒和呼喚,不如說這是人性的選擇和釋放。於是,人們關註、探討、尋索,無論在人生態度、生活方式,還是在價值取嚮、思維模式上,呈現着多元的態勢,不同的觀點在碰撞、磨合,形成各有消漲的平衡,其結果是,隨着經濟生活的日趨豐富,人們終於實現在精神消費領域的五彩繽紛,時尚的風景美不勝收。
時尚的概念是包羅甚廣的,建築、設計、藝術和工藝、時裝和服飾、舞蹈與音樂、娛樂與收藏、消費模式與管理方法、哲學與文化潮流、服務設備和作為消費對象的技術等等,而我的表述或許更多感性:時尚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是生活的潮流與趨勢,是物質的完美與思想的偉大,是個性的張揚與整體的和諧,是創新的過程和審美的釋放,是最具前瞻性的文化形態,是內心深處力量的呈現。是一份好心情。想想看,已經相當於社會生活的全部。因此,作為時尚工作者,最引以為自豪的,除了和精英階層聲息相通之外,能夠代表先進的文化,倡導現代生活理念,引導現代生活潮流,乃至推動中國時尚産業的發展,則是每一個時尚人矢志不渝追求的理想價值。在這一點上,時尚係列刊物中的任何一本雜志,都從不同側面貢獻着成果。
《時尚傢居》所做出的努力,除了精緻、實用、美輪美奐的創製和示範,還相當多地發揮着精英階層跨越時空思接千載的智慧與見識,而這,對於生活品質乃至生命質量所提供的深長意念,無疑是彌足珍貴的。
時尚生活如此多彩,時尚人感謝每一個共同走來的夥伴。
-----尚流觀點---40位名傢酷評中國時尚序
劉江2008-4-13
我想,一個沒有精英文化的社會是可悲的。還好,在我們的國傢,在幾千年傳統文化的土壤上,從來就不缺少見仁見智白馬非馬的思辨,不缺少宏闊或幽微子非魚的洞察,不缺少獨出機抒的探索和特例獨行的體驗。
1978年以來,30載光陰,因改革開放而生機勃勃,在經濟發展和騰飛的同時,文化的活躍與繁盛與日俱增。這期間,一批文化精英清醒着,觀察着,思考着,勞作着,表達着,百川匯流,暢澤大地。也是在這期間,十五年前,中國第一本以都市白領為目標讀者的時尚雜志悄然創刊,這本承載着引領當代生活方式使命的雜志一經面世,自然成為社會高品位階層熱切關註的焦點,追求生活品質,在服飾、美容、傢居、健康、旅遊、情感等諸多方面開闊視野,提升境界,《時尚》擁有了迅速增加的讀者群體,成為期刊界十分奪目的一抹亮色,有媒體稱:時尚開啓了一個時代,一本雜志與一個階層一起誕生雲雲。
《時尚》雜志確實打開了一扇別緻的視窗,在那個高消費還屢遭詬病的時期,它所傳達的物質精神消費理念,似乎還難以不被指摘。它關註或推崇的題材以及呈現的方式,人們還比較陌生。比如,專賣店專賣什麽、你是否擁有隱私權、私人轎車從夢中駛入現實、拒絶情緒污染、智能傢居進行時、新慢餐時代、中醫最貴族、歡迎加入無品牌階級、二手生活宣言、百萬赤貧生活、8周獲得身體自主權、你的精神攝氏幾度、塑造你的時尚年齡、每天一種居傢方式、慈善,到底是誰需要誰、收養一個胚胎。。。。。。這些深入現實生活各個層面卻又並非在公衆中平鋪直敘的話題,有如繁鬧都市上空清晰而明亮的鴿哨,深深觸動着知識群體的視聽。中國人要過美好的生活,要時尚着生活,這是最樸素的願望,最簡單的要求,在經過全球罕見的一場沒文化的大革命之後,迅速得到了廣泛的共鳴。
與其說這是精英們的覺醒和呼喚,不如說這是人性的選擇和釋放。於是,人們關註、探討、尋索,無論在人生態度、生活方式,還是在價值取嚮、思維模式上,呈現着多元的態勢,不同的觀點在碰撞、磨合,形成各有消漲的平衡,其結果是,隨着經濟生活的日趨豐富,人們終於實現在精神消費領域的五彩繽紛,時尚的風景美不勝收。
時尚的概念是包羅甚廣的,建築、設計、藝術和工藝、時裝和服飾、舞蹈與音樂、娛樂與收藏、消費模式與管理方法、哲學與文化潮流、服務設備和作為消費對象的技術等等,而我的表述或許更多感性:時尚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是生活的潮流與趨勢,是物質的完美與思想的偉大,是個性的張揚與整體的和諧,是創新的過程和審美的釋放,是最具前瞻性的文化形態,是內心深處力量的呈現。是一份好心情。想想看,已經相當於社會生活的全部。因此,作為時尚工作者,最引以為自豪的,除了和精英階層聲息相通之外,能夠代表先進的文化,倡導現代生活理念,引導現代生活潮流,乃至推動中國時尚産業的發展,則是每一個時尚人矢志不渝追求的理想價值。在這一點上,時尚係列刊物中的任何一本雜志,都從不同側面貢獻着成果。
《時尚傢居》所做出的努力,除了精緻、實用、美輪美奐的創製和示範,還相當多地發揮着精英階層跨越時空思接千載的智慧與見識,而這,對於生活品質乃至生命質量所提供的深長意念,無疑是彌足珍貴的。
時尚生活如此多彩,時尚人感謝每一個共同走來的夥伴。
10在大視覺下構築生活空間
陳逸飛,浙江鎮海人,畢業於上海美術學院,他創作的作品在國內多次獲奬,並被送往日、法、德等國展出,有些作品為中國主要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
1980年,陳逸飛前往美國,在短時間裏獲得了藝術界的承認,他的作品先後在紐約國際畫展、新英格蘭現代藝術中心、史密斯藝術博物館和布魯剋林博物館展出。1985年6月,在華盛頓的科剋倫藝術博物館舉行個人展。自1983年起,他在紐約哈默畫廊舉行六次個人畫展。1989年、1990年,在日本西武舉行個人展,1992年,作為僅有的兩位嘉賓之一,參加香港國際藝術博覽會,並舉行個人回顧展。
在過去的幾年裏,他在佳士得、蘇士比以及紐約、香港等地拍賣活動中屢創佳績,至今保持着中國當代畫傢拍賣的最高紀錄。陳逸飛已與當今世界最具權威的瑪勃洛(MARLBOROUGH)畫廊藝術公司簽約,成為該公司歷史上第一位與之簽約的亞洲畫傢。
1993年,陳逸飛涉足影壇,完成了自傳性質的藝術影片《海上舊夢--陳逸飛個人隨想錄》。1995年,完成了反映20世紀30年代上海的故事片《人約黃昏》,入選法國納電影節,參加影展,深受矚目。1999年,完成電影藝術片《逃往上海》和電視紀實片《上海方舟》。
1996年至1997年,"陳逸飛回顧展"分別在上海博物館和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同年,在英國倫敦瑪勃洛畫廊舉辦個人畫展,並參加威尼斯雙年展。1998年,在法國舉辦個人畫展。1999年12月,瑪勃洛畫廊為他在紐約舉辦"跨世紀"個人畫展。
近年,陳逸飛先生還先後涉足網絡、模特經紀、時裝及媒體等行業。成為"新視覺藝術"的發起人及實踐者。現在是一個邊緣學科興起的年代。我們應該把視野打得開一些,用一個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去思考、去生活、解决各種疑惑的問題。
陳逸飛:平時呢,大傢也知道我做的事情跨很多領域,於是有很多說法,一個是說你要幹嘛?一個是你犯得着嗎?
我想本身陳逸飛這個名字後面沒有畫傢這個稱號,我父母給我取名字就是陳逸飛,後面沒加括號,我們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私人的事情,衹不過畫畫這件事大傢知道得多一點,然後大傢就給你劃定你可以幹這個,不可以幹那個,我們一直在強調人權,你給我機會,我愛做什麽就做什麽,和你沒什麽關係的,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
陳逸飛,浙江鎮海人,畢業於上海美術學院,他創作的作品在國內多次獲奬,並被送往日、法、德等國展出,有些作品為中國主要博物館和美術館收藏。
1980年,陳逸飛前往美國,在短時間裏獲得了藝術界的承認,他的作品先後在紐約國際畫展、新英格蘭現代藝術中心、史密斯藝術博物館和布魯剋林博物館展出。1985年6月,在華盛頓的科剋倫藝術博物館舉行個人展。自1983年起,他在紐約哈默畫廊舉行六次個人畫展。1989年、1990年,在日本西武舉行個人展,1992年,作為僅有的兩位嘉賓之一,參加香港國際藝術博覽會,並舉行個人回顧展。
在過去的幾年裏,他在佳士得、蘇士比以及紐約、香港等地拍賣活動中屢創佳績,至今保持着中國當代畫傢拍賣的最高紀錄。陳逸飛已與當今世界最具權威的瑪勃洛(MARLBOROUGH)畫廊藝術公司簽約,成為該公司歷史上第一位與之簽約的亞洲畫傢。
1993年,陳逸飛涉足影壇,完成了自傳性質的藝術影片《海上舊夢--陳逸飛個人隨想錄》。1995年,完成了反映20世紀30年代上海的故事片《人約黃昏》,入選法國納電影節,參加影展,深受矚目。1999年,完成電影藝術片《逃往上海》和電視紀實片《上海方舟》。
1996年至1997年,"陳逸飛回顧展"分別在上海博物館和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同年,在英國倫敦瑪勃洛畫廊舉辦個人畫展,並參加威尼斯雙年展。1998年,在法國舉辦個人畫展。1999年12月,瑪勃洛畫廊為他在紐約舉辦"跨世紀"個人畫展。
近年,陳逸飛先生還先後涉足網絡、模特經紀、時裝及媒體等行業。成為"新視覺藝術"的發起人及實踐者。現在是一個邊緣學科興起的年代。我們應該把視野打得開一些,用一個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去思考、去生活、解决各種疑惑的問題。
陳逸飛:平時呢,大傢也知道我做的事情跨很多領域,於是有很多說法,一個是說你要幹嘛?一個是你犯得着嗎?
我想本身陳逸飛這個名字後面沒有畫傢這個稱號,我父母給我取名字就是陳逸飛,後面沒加括號,我們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私人的事情,衹不過畫畫這件事大傢知道得多一點,然後大傢就給你劃定你可以幹這個,不可以幹那個,我們一直在強調人權,你給我機會,我愛做什麽就做什麽,和你沒什麽關係的,這也是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