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裏到外說健康(不生病的智慧係列)
序: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救命觀音
自從矢志研習中醫以來,我一直在兩種不同身份之間轉換。一方面,作為中醫學院的一名教師,我要教書育人,傳授給學生以治病救人之術;另一方面,作為一名中醫,我要給病人看病。這種生活,雖然忙碌,但很充實。感謝這種經歷,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同時我也感覺到人們對健康存在着普遍的誤區,很多疾病原本是可以避免和自己治療的,可是很多病人不是輕易將自己交給了疾病,就是交給了醫生,而往往忽視了人體自身的力量。
“求醫不如求己”,這是中裏巴人在其同名暢銷書《求醫不如求己》中反復強調的觀點,衹要能積極調動人體的自愈能力,人體這個智能係統就可以通過調節自身,修復受損的機體,恢復身體的和諧。他說的其實是中醫的根本宗旨。中醫對治病,有一個說法——“三分治,七分養”,意思是說,在疾病的康復過程中,醫生和藥物所起的作用較少,身體的恢復更多地依賴於患者的自我調養。這個說起來有些復雜,然而中裏巴人先生卻從佛傢“求人不如求己”的故事裏化來一句“求醫不如求己”,就把它生動、形象地總結出來了,誠可謂舉重若輕,真讓人佩服。弘揚國醫,中裏巴人先生厥功甚偉,實為同道楷模,亦是吾輩研習中醫的幸運。近些年來,中醫式微,一些人對中醫存在着這樣那樣的誤解,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中醫在傳承過程中過於學術化和現代化,普通百姓雖然認為中醫十分有效、省錢,但是衹能求助於醫生,很難自己動手自療,以致中醫被許多人誤解為衹能是少數人才能掌握的“聖人之學”,這其實偏離了中醫的正常發展軌道。誠然,中醫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但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玄學。中醫是道,是人人都可以修習的學問,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生活之中處處有中醫,舉手投足皆可治百病。比如,淋雨感冒了喝一杯熱氣騰騰的薑茶;有人昏厥,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去掐人中,等等,都是中醫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應用,衹是人們習以為常,意識不到那就是中醫罷了。
多年的行醫、教學經歷,讓我越來越明白,中醫是一門人人都可修煉的學問,昔神農嘗百草而得中藥,華佗民間行醫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中醫是從生活中來的,也必將到生活中去,這樣才能發揮中醫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大道,任何閉門造車、孤芳自賞的做法最終衹能導致中醫的消亡。衹要願意,每個人都可以立地成佛,成為自己的救命觀音。這纔是中醫的醫魂。
求醫不如求己,就是要求生病了我們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改變錯誤的生活方式,學會正確使用人體,從而避免或者減少疾病的發生。大多數疾病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衹要找到了它産生的根源,通過改變自身,就能從根子上祛除疾病,達到治病固本的目的。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特別是慢性病,如果治療得不幹淨、不徹底,再度復發時甚至會一命嗚呼。因此,我們一定要懂得如何生病:既不能掉以輕心,把小病釀成大病;也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治治停停,為將來埋下隱患;更不能諱疾忌醫,以至病入膏肓,無藥可救。為了健康,有時我們甚至要學會適當地生點小病,以提高人體防禦疾病的能力。同時我們還要善於挖掘人體自愈的潛能,運用大腦,放開眼光,智慧應對,製訂出適合自己的自療方案。具體地說來,就是掌握自療的兩大法寶——食療和經絡。
食物是我們生下來、活下去的根本保證。人活一世,怎麽能沒有食物呢?生病了要想快速痊愈,光靠藥物,單槍匹馬孤軍奮戰那可不行,我們還需要食物配合協同作戰。而且,食物本來就是藥物的基礎。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藥以食為本。”故有藥食同源之說,然而二者還是有區別的。藥物是有偏性的,其治病的途徑就是以偏救弊,在治療疾病過程中,必定對人體有所傷害。故《黃帝內經》說:“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食物調養,不但不會産生藥物的副作用,而且能使身體恢復元氣,快速痊愈。尤其是對體弱的人來說,食療更是首選的治療方案。而在生活當中,有意識地選擇一些適宜我們身體的超級食物,更可以達到治未病的效果,“鼕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大蒜進城,醫生關門”等民間諺語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序: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救命觀音
自從矢志研習中醫以來,我一直在兩種不同身份之間轉換。一方面,作為中醫學院的一名教師,我要教書育人,傳授給學生以治病救人之術;另一方面,作為一名中醫,我要給病人看病。這種生活,雖然忙碌,但很充實。感謝這種經歷,讓我對生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同時我也感覺到人們對健康存在着普遍的誤區,很多疾病原本是可以避免和自己治療的,可是很多病人不是輕易將自己交給了疾病,就是交給了醫生,而往往忽視了人體自身的力量。
“求醫不如求己”,這是中裏巴人在其同名暢銷書《求醫不如求己》中反復強調的觀點,衹要能積極調動人體的自愈能力,人體這個智能係統就可以通過調節自身,修復受損的機體,恢復身體的和諧。他說的其實是中醫的根本宗旨。中醫對治病,有一個說法——“三分治,七分養”,意思是說,在疾病的康復過程中,醫生和藥物所起的作用較少,身體的恢復更多地依賴於患者的自我調養。這個說起來有些復雜,然而中裏巴人先生卻從佛傢“求人不如求己”的故事裏化來一句“求醫不如求己”,就把它生動、形象地總結出來了,誠可謂舉重若輕,真讓人佩服。弘揚國醫,中裏巴人先生厥功甚偉,實為同道楷模,亦是吾輩研習中醫的幸運。近些年來,中醫式微,一些人對中醫存在着這樣那樣的誤解,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中醫在傳承過程中過於學術化和現代化,普通百姓雖然認為中醫十分有效、省錢,但是衹能求助於醫生,很難自己動手自療,以致中醫被許多人誤解為衹能是少數人才能掌握的“聖人之學”,這其實偏離了中醫的正常發展軌道。誠然,中醫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但絶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玄學。中醫是道,是人人都可以修習的學問,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生活之中處處有中醫,舉手投足皆可治百病。比如,淋雨感冒了喝一杯熱氣騰騰的薑茶;有人昏厥,人們的第一反應就是去掐人中,等等,都是中醫在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應用,衹是人們習以為常,意識不到那就是中醫罷了。
多年的行醫、教學經歷,讓我越來越明白,中醫是一門人人都可修煉的學問,昔神農嘗百草而得中藥,華佗民間行醫救百姓於水深火熱——中醫是從生活中來的,也必將到生活中去,這樣才能發揮中醫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大道,任何閉門造車、孤芳自賞的做法最終衹能導致中醫的消亡。衹要願意,每個人都可以立地成佛,成為自己的救命觀音。這纔是中醫的醫魂。
求醫不如求己,就是要求生病了我們首先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改變錯誤的生活方式,學會正確使用人體,從而避免或者減少疾病的發生。大多數疾病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衹要找到了它産生的根源,通過改變自身,就能從根子上祛除疾病,達到治病固本的目的。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特別是慢性病,如果治療得不幹淨、不徹底,再度復發時甚至會一命嗚呼。因此,我們一定要懂得如何生病:既不能掉以輕心,把小病釀成大病;也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治治停停,為將來埋下隱患;更不能諱疾忌醫,以至病入膏肓,無藥可救。為了健康,有時我們甚至要學會適當地生點小病,以提高人體防禦疾病的能力。同時我們還要善於挖掘人體自愈的潛能,運用大腦,放開眼光,智慧應對,製訂出適合自己的自療方案。具體地說來,就是掌握自療的兩大法寶——食療和經絡。
食物是我們生下來、活下去的根本保證。人活一世,怎麽能沒有食物呢?生病了要想快速痊愈,光靠藥物,單槍匹馬孤軍奮戰那可不行,我們還需要食物配合協同作戰。而且,食物本來就是藥物的基礎。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藥以食為本。”故有藥食同源之說,然而二者還是有區別的。藥物是有偏性的,其治病的途徑就是以偏救弊,在治療疾病過程中,必定對人體有所傷害。故《黃帝內經》說:“毒藥攻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食物調養,不但不會産生藥物的副作用,而且能使身體恢復元氣,快速痊愈。尤其是對體弱的人來說,食療更是首選的治療方案。而在生活當中,有意識地選擇一些適宜我們身體的超級食物,更可以達到治未病的效果,“鼕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大蒜進城,醫生關門”等民間諺語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安身之本必資於食,救疾之速必憑於藥。”藥物也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東西。但是以往人們往往片面地理解了扁鵲這句話的意思,把“藥”僅僅理解為草藥,這是錯誤的。扁鵲是什麽人?上古的神醫,據說一眼能看到人的五臟六腑裏去,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擅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他會說救命僅能依靠草藥的話嗎?作為精通針灸的名醫,扁鵲常能起死回生,獲得奇效,他不僅擅用草藥,更是能夠充分利用人體的內藥——經絡。經絡穴位就是我們隨身攜帶的藥囊,它幫助我們調節身體的機能,維持氣血的運行。《黃帝內經》就特別推崇經絡穴位,講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貯藏人的元氣,說它能“决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它“內屬於髒腑,外絡於肢節”,運氣化血,運輸着機體活動所需的氣血能量,使髒腑得以營養,筋骨得以濡潤,關節得以活動。因此,它的作用是不能小覷的。
通過刺激經絡穴位,疏通阻塞的經絡,可以治療很多疾病,比如刺激足三裏可以治療便秘,昏厥了掐人中就可以醒過來,按摩膻中穴可以疏肝解鬱,讓人心情高興起來……非但如此,一旦身體遭受外邪侵犯,經絡會第一個奮起抵抗,擔當起“保傢衛國”的職責。比如生病的時候,人體的某處會發紅,會出現皮疹,會結節,這就是經絡穴位在奮起保護身體,不受更大的侵害。就像一位隨身攜帶的禦醫,經絡隨時提醒我們,身體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應該按摩哪個穴位驅走疾病,經絡保佑我們每個人長命百歲。
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我發現:善於運用食療、經絡療法自我調養的病人,比別的病人康復得都快,能夠盡早出院,省去一大筆醫療費;而那些把自己完全交給醫生,對藥物過分依賴的病人,身體恢復得十分緩慢。而且長期服用藥物,身體對藥物産生了抵抗,不得不又依賴於新的特效藥,這就是為什麽很多病人長期出不了院的原因。殊不知,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一切的治療手段都是通過排除人體修復係統的障礙,來提高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因此,治療的方法不是中止疾病癥狀,而是協助人體完成它該完成的工作。也就說,醫生所做的不過是局部的修繕,真正起决定作用的還是人體的自我修復。
人體是一個完善的智能係統,沒有人能夠否認人體擁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但是在疾病面前,我們真的能夠做到從容不迫,有效運用這種能力抵抗疾病嗎?恐怕大多數人都不能吧。其實也不是不能,而是不知道如何運用。自我修復能力就跟人的潛質一樣,必須把它激發出來,才能顯示出人的潛力和天賦,如果你不用它,它就一直沉睡不醒,那麽一輩子也就湮沒無聞了。有天賦,卻不知自用,頂多一輩子平平淡淡而已;而身體有良藥萬千,而不知使用,問題可就嚴重了,甚至可能因此喪失性命。那有沒有激發人體潛能的辦法呢?有。這就是“食療+經絡”的保養大法。這是兩種十分簡便的保養方法,簡單易行,務實有效,長期堅持使用,不但可以祛病強身,還可以防病於未然,保佑我們平平安安活到天年。
這本小書,就是基於上述理念寫成的。如果大傢讀後,疾病能減少一分,健康能增加兩分,也算是達到了我寫此書的目的,為弘揚中醫盡了一點微薄之力。最後祝天下人都成彭祖,每個人都成為自己的救命觀音。
王禮鳳
2008年6月30日
通過刺激經絡穴位,疏通阻塞的經絡,可以治療很多疾病,比如刺激足三裏可以治療便秘,昏厥了掐人中就可以醒過來,按摩膻中穴可以疏肝解鬱,讓人心情高興起來……非但如此,一旦身體遭受外邪侵犯,經絡會第一個奮起抵抗,擔當起“保傢衛國”的職責。比如生病的時候,人體的某處會發紅,會出現皮疹,會結節,這就是經絡穴位在奮起保護身體,不受更大的侵害。就像一位隨身攜帶的禦醫,經絡隨時提醒我們,身體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應該按摩哪個穴位驅走疾病,經絡保佑我們每個人長命百歲。
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我發現:善於運用食療、經絡療法自我調養的病人,比別的病人康復得都快,能夠盡早出院,省去一大筆醫療費;而那些把自己完全交給醫生,對藥物過分依賴的病人,身體恢復得十分緩慢。而且長期服用藥物,身體對藥物産生了抵抗,不得不又依賴於新的特效藥,這就是為什麽很多病人長期出不了院的原因。殊不知,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一切的治療手段都是通過排除人體修復係統的障礙,來提高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因此,治療的方法不是中止疾病癥狀,而是協助人體完成它該完成的工作。也就說,醫生所做的不過是局部的修繕,真正起决定作用的還是人體的自我修復。
人體是一個完善的智能係統,沒有人能夠否認人體擁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但是在疾病面前,我們真的能夠做到從容不迫,有效運用這種能力抵抗疾病嗎?恐怕大多數人都不能吧。其實也不是不能,而是不知道如何運用。自我修復能力就跟人的潛質一樣,必須把它激發出來,才能顯示出人的潛力和天賦,如果你不用它,它就一直沉睡不醒,那麽一輩子也就湮沒無聞了。有天賦,卻不知自用,頂多一輩子平平淡淡而已;而身體有良藥萬千,而不知使用,問題可就嚴重了,甚至可能因此喪失性命。那有沒有激發人體潛能的辦法呢?有。這就是“食療+經絡”的保養大法。這是兩種十分簡便的保養方法,簡單易行,務實有效,長期堅持使用,不但可以祛病強身,還可以防病於未然,保佑我們平平安安活到天年。
這本小書,就是基於上述理念寫成的。如果大傢讀後,疾病能減少一分,健康能增加兩分,也算是達到了我寫此書的目的,為弘揚中醫盡了一點微薄之力。最後祝天下人都成彭祖,每個人都成為自己的救命觀音。
王禮鳳
2008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