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养生健康>> 石原結實 Ishihara strong   日本 Japan   現代中國   (1948年)
不生病的生活方式:擁有健康,享受人生
  人類治病、療傷、保持健康的本能是與生俱來的,感冒、出疹、炎癥、高血壓、血栓等是身體為保持健康而表現出來的本能反應。比如日常生活中,人們使用解熱鎮痛劑強行退燒,認為不攝取營養不行,即使不想吃東西也要進食…一其實,這些都是無視本能的治療方法,並不一定能保持長久的健康。按照本能生活,肥胖、高血壓、腦血栓、心肌梗塞、痛風等疾病都可以通過生活療法加以治療……
序言
  序言
  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 於 康
  可以說,人們從未如今天這般關註健康,從未如今天這般努力尋找適合自己身體條件和生活習慣的健康解决方案。這一方面源於人們整體健康意識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凸顯人們對各類慢性疾病不斷發生和蔓延的嚴重關註。
  2004年公佈的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現狀專項調查的結果顯示,對比上世紀90年代,我國居民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患病率呈現迅速上升的趨勢。我國18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患病率為18.8%,估計全國患病人數1.6億多。與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了31%,患病人數增加約7000多萬人;全國血脂異常的患病率為18.6%,估計全國血脂異常現患率人數已經達到了1.6億;與1996年糖尿病抽樣調查資料相比,大城市20歲以上糖尿病患病率由4.6%上升到6.4%、中小城市由3.4%上升到3.9%。全國目前糖尿病的患病人數為2000多萬,另有近2000萬人空腹血糖異常;大城市每100個成年人中,就有30人超重,12.3人過於肥胖,肥胖率比1992年上升97%。這一連串不容樂觀的數字時時提醒每個人:關註生命、維護健康、預防慢性疾病,已經刻不容緩。
  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在决定健康的四大元素中,父母遺傳占15%,社會與自然環境占17%,醫療條件占8%,而個人的生活方式占60%。這表明,一個人的生活方式(life style)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健康水平。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等很多權威醫學組織特別強調:不良生活方式可以導致健康損害,而良好的生活方式具有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作用。因此,我們可以說,每個人都可以通過生活方式的調整達到防病和治病的目標。實際上,健康的金鑰匙就握在每一個人的手中,“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治療是預防”,這是每個關心自己健康的朋友都應該、也都能夠懂得的道理。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引進日本健康教育作傢石原結實博士所著的《不生病的生活方式》一書。該書緊緊抓住防病治病的主綫,從點點滴滴的生活細節入手,針對常見的誤區和細節提供對策,引導讀者學會如何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從而構建一個堅實的健康基礎。北京大學醫學部的李榴柏教授的精彩翻譯使該書的中文版在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礎上,獲得了可靠的科學保證。
  本書作者所提倡的生活方式有些與流新觀點不盡相同,因每個人在飲食習慣、運動方式等方面千差萬別,因此,對讀者朋友們而言,衹有在掌握維護健康的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特點做出判斷和選擇,才能獲得實際的益處。有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維護健康和預防疾病如此,編書和讀書大致也是如此。
  我衷心祝願每位讀者朋友從這本書中獲得啓迪,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擁有健康,享受人生。
  2007年4月
前言
  前言
  為什麽醫生人數不斷增加,而患者卻不見減少?
  高血壓患者現在已增至5000萬人
  現在日本有一種奇怪的現象,這可能也是世界的趨勢,即:儘管醫生人數增加了,但患者並沒有減少。
  1965年至2005年的40年間,在日本,醫生的數量從11萬人增加到27萬人。實際上增加了近1.5倍。醫生是被稱為“醫聖”的人,醫生增加了,按理說患者應該減少,但實際情況卻正相反。
  腫瘤造成的死亡人數繼續快速上升,以心肌梗塞為主的心髒病患者也在年年增加。儘管新的抗生素藥物一個接一個地開發,但肺炎造成的死亡人數卻依然居高不下。
  此外,患有生活習慣病的高血壓的患者數,儘管經歷了40年的“限????運動”,也不見效果,現在已達到3500萬人。根據2000年開始使用的《高血壓癥的新指南》,以收縮壓140 mmHg、舒張壓90 mmHg為診斷依據,患者數至少達到了5000萬人以上。糖尿病人 (包括高度可疑者) 大約有1620萬人。 血膽固醇或甘油三酯增高的高脂血癥患者大約為3200萬人。如果說國民多數都患有生活習慣病,的確一點兒也不過分!
  此外,免疫係統異常造成的疾病以及剋隆病、潰瘍性大腸炎、橋本氏病、硬皮病、屬於膠原病的SLE (全身係統性紅斑狼瘡)、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乾燥綜合癥等所謂自身免疫病也在逐漸增多。
  日本的醫療費用實際上每年花費約32兆日元。大約每天花費900億日元用於醫療。
  疾病和病人的增加大有超出醫學控製的感覺。但是,儘管醫學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如此快速增加的疾病和病人,還是令人不可思議。人們不得不懷疑:莫非作為現代醫學主流的西洋醫學在疾病預防和治療的理論與方法上存在什麽問題嗎?對此,我心生懷疑。
  依靠本能,預防疾病,守護健康!
  人類如果能更多地依賴本能生存,就不會生病,即使生了病,也很容易治愈——我是這樣認為的。理由如下:
  地球上,最早生命大約誕生於30億年以前。本來衹有無機物存在的地球上,有機物的製造和産生是光合作用的結果。以二氧化碳和水為原料,靠太陽光的能量,葉緑素生産出葡萄糖。空氣中的氮氣與這些葡萄糖相結合,産生了氨基酸。通過這些氨基酸的聚集産生了蛋白質,形成生命的起源。在各種條件的多重作用下,在“偶然”的機會,生命就誕生了。
  最初,海中産生了阿米巴狀的單細胞生物。這些生物經過分裂、增殖、進化的反復作用,大約在6.5億年以前,地球上首次出現多細胞生物,在隨後億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人類誕生了。
  形態學家海剋爾認為:“個體的發生是係統發生的反復”。也就是說,一個個體生命誕生的過程,遵循了這種生物種群進化的相同過程,人類出生的過程很好地印證了這一理論。
  人類胎兒誕生時,首先由精子與卵子結合成受精卵。此後,經由阿米巴狀的單細胞生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猿→人類),以這樣的順序在母親的體內變化。胎兒在母體內的形成過程,絲毫不差地再現了人類生命發展的歷史。
  人類有300萬年的歷史。大約在300萬年以前,在東部非洲,大猩猩屬的動物嚮黑猩猩和原始人派生、演變。大猩猩屬的動物、人類及黑猩猩的基因有98%的同源性。
  人類的生命,是由3億年前海中誕生的阿米巴狀的單細胞生物毫無間斷、連續變化的結果。我,當然還有正在閱讀本書的各位讀者的生命就是由阿米巴時代,不經任何間斷、連續變化的結果。也就是說,地球上30億年的生物進化過程,全部都記錄在我們的遺傳因子裏。
  長途飛翔的鳥在黑暗的空中飛翔幾百乃至幾千千米也能找到目的地;魚兒在海中能夠回遊到出生時的河流中;麻雀雖然沒有受到父母的傳授,卻可以用同樣的材料搭建出同樣結構的鳥巢。這些全是由於基因記憶的結果。遺傳因子中記錄的這些行為,就是我們所說的“本能”。
  我們人類,站在30億年生命發展的歷史頂峰,這30億年來生物在地球上經歷的一切,全部都記錄在人體內60兆個細胞之中。在30億年的生物進化歷程中,不知經歷了多少劫難,不過我們最終戰勝了種種劫難,生存並一路進化至今。因此,如何避免疾病、守護健康,早就記錄在我們的“本能”之中了。
  換句話說,本能就是為了盡可能地延續生命,為了有生命力,為了逐漸得到健康而表現出來的種種徵象。例如“肚子餓”、“發燒”等種種表現,都是本能給我們的信號和警報。因此,按照本能生活是我們保持健康的最有效方法。
  與30億年的生物進化歷程相比,醫學、營養學衹不過有短短的幾百年歷史。而提出的“????對身體有害”,“應該大量飲水”,“即使早晨沒有食欲也一定要好好吃早餐”,“高血壓患者不宜桑拿浴”等貌似科學的說法,實際上是通嚮健康之路的絆腳石。正如開頭所言,近四十年來,日本的醫生人數增加了1.5倍,醫學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每年的醫療費用更是創紀錄地達到了32兆日元,可是以癌癥為首的高血壓、腦血栓、心肌梗塞、糖尿病、痛風等生活習慣病以及西醫倍感棘手的潰瘍性大腸炎、剋隆病、乾燥綜合癥等自身免疫病,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在逐漸增加。
  我想在這裏建議大傢:不要被各種各樣的“科學說法”所迷惑,而應該按照自己的本能更加有活力地生活。希望大傢不要不假思索地信奉所謂“醫學上的常識”,多用心傾聽一下自己本能的聲音。總之,衹要按照本能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健康。
首頁>> >> 养生健康>> 石原結實 Ishihara strong   日本 Japan   現代中國   (194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