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吃出健康
近年來,隨着居民膳食結構及生活方式的重要變化,與之相關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患病率增加,已成為威脅國民健康的突出問題。
健康由四個元素組成,父母遺傳15%,環境17%,醫療條件8%,生活方式60%。因此,光靠醫療技術可以治療疾病,卻不能帶來健康,因為健康是軀體、心理、社會和道德的良好和完滿的狀態。最近我國公佈對殘疾人的狀況調查,結果表明:2005年我國的殘疾人比1987年增加了3000餘萬人,其中75%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就是說,許多老人的壽命是延長了,但延長的不是健康壽命,而是帶病殘疾壽命,生活質量並不高。
什麽叫健康壽命?假如一個人的健康轉折點在40歲,40歲以前很健康,40歲以後開始得大病,他的健康壽命就是40歲,他可能會活到60歲,但在健康壽命之後經常受罪,而且要花巨額的醫藥費。但假如一個人活到100歲仍然很健康,無疾而終,他的健康壽命就是100歲。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65歲以前算中年人,65歲至74歲算青年老年人,75歲至90歲纔算正式老年人。那麽,人的生理壽命應該是多大歲數呢?按照生物的原理,哺乳動物的壽命是其生長期的5倍至7倍,人的生長期是用最後一顆牙齒長出來的時間(20至25歲)來計算,因此人的壽命最短100歲,最長175歲,公認人的壽命正常應該是120歲。那麽應該怎麽度過呢?
在120歲當中,70、80、90、100歲健康不是夢;人人都應該健康100歲,這是正常的生物規律。可現在的情況呢?
中國人有個觀念,叫"好死不如賴活着"。就是活着是活着,癌癥也算活着,植物人也算活着,但生命質量極差,這不是我們所要的。
我們醫院有一名患者,4年植物人,花了150多萬元,最後死的時候是皮包骨頭,渾身褥瘡。遺體告別時,美容師給他做整容,把臉上凹的地方貼上蠟,讓它凸出來,最後,眉毛是假的,鼻子是假的。到遺體告別時,大傢都看不出他是誰了。
生老病死是自然循環,亙古不變,但死亡的方式卻有不同:一種是自然凋亡,一種是病理死亡。
前者是無病無痛,無疾而終,平安百歲,快樂輕鬆。生如春花絢爛,走如秋葉靜美。後者是中年得病,肉體痛苦,精神折磨,身心煎熬,事業中止,人財兩空。
造成兩者差別的原因何在呢?衹要看看百歲老人與英年早逝者的生活方式就明白了。百歲老人儘管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有不吃肉的,有吃肥肉的;有不沾煙酒的,有不離煙酒的:有早睡早起的,有晚睡晚起的。但仔細分析就知道了,所有百歲老人都有共同特點,無一例外:除了心胸寬闊、性格隨和、愛勞動、愛運動之外,飲食上什麽都吃,吃得很雜,但適可而止,七八分飽。而看看那些英年得病或早逝的白(領)、骨()、精(英)們,他們也都有共同規律,那就是"三少"和"三超"。"三少"是:自我保健知識少,保健意識更少,而實際保健行動更是少之又少。"三超"是:壓力超載,工作超速,體力超纍。他們往往生物鐘節律被打亂,疲勞積纍,健康透支,違背了自然規律,自然早早夭亡。
應該平均活到120歲卻衹有70歲,整整少活了50歲。本應該70、80、90歲健康,好多人40多歲就不健康,50多歲冠心病,60多歲死,也整整提前得病50歲。一個人即使活到100歲還不夠,還要健康纔有意義,不然活着就是受罪。沒有了健康,一切的幸福生活都將不存在。
近年來,隨着居民膳食結構及生活方式的重要變化,與之相關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患病率增加,已成為威脅國民健康的突出問題。
健康由四個元素組成,父母遺傳15%,環境17%,醫療條件8%,生活方式60%。因此,光靠醫療技術可以治療疾病,卻不能帶來健康,因為健康是軀體、心理、社會和道德的良好和完滿的狀態。最近我國公佈對殘疾人的狀況調查,結果表明:2005年我國的殘疾人比1987年增加了3000餘萬人,其中75%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就是說,許多老人的壽命是延長了,但延長的不是健康壽命,而是帶病殘疾壽命,生活質量並不高。
什麽叫健康壽命?假如一個人的健康轉折點在40歲,40歲以前很健康,40歲以後開始得大病,他的健康壽命就是40歲,他可能會活到60歲,但在健康壽命之後經常受罪,而且要花巨額的醫藥費。但假如一個人活到100歲仍然很健康,無疾而終,他的健康壽命就是100歲。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65歲以前算中年人,65歲至74歲算青年老年人,75歲至90歲纔算正式老年人。那麽,人的生理壽命應該是多大歲數呢?按照生物的原理,哺乳動物的壽命是其生長期的5倍至7倍,人的生長期是用最後一顆牙齒長出來的時間(20至25歲)來計算,因此人的壽命最短100歲,最長175歲,公認人的壽命正常應該是120歲。那麽應該怎麽度過呢?
在120歲當中,70、80、90、100歲健康不是夢;人人都應該健康100歲,這是正常的生物規律。可現在的情況呢?
中國人有個觀念,叫"好死不如賴活着"。就是活着是活着,癌癥也算活着,植物人也算活着,但生命質量極差,這不是我們所要的。
我們醫院有一名患者,4年植物人,花了150多萬元,最後死的時候是皮包骨頭,渾身褥瘡。遺體告別時,美容師給他做整容,把臉上凹的地方貼上蠟,讓它凸出來,最後,眉毛是假的,鼻子是假的。到遺體告別時,大傢都看不出他是誰了。
生老病死是自然循環,亙古不變,但死亡的方式卻有不同:一種是自然凋亡,一種是病理死亡。
前者是無病無痛,無疾而終,平安百歲,快樂輕鬆。生如春花絢爛,走如秋葉靜美。後者是中年得病,肉體痛苦,精神折磨,身心煎熬,事業中止,人財兩空。
造成兩者差別的原因何在呢?衹要看看百歲老人與英年早逝者的生活方式就明白了。百歲老人儘管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有不吃肉的,有吃肥肉的;有不沾煙酒的,有不離煙酒的:有早睡早起的,有晚睡晚起的。但仔細分析就知道了,所有百歲老人都有共同特點,無一例外:除了心胸寬闊、性格隨和、愛勞動、愛運動之外,飲食上什麽都吃,吃得很雜,但適可而止,七八分飽。而看看那些英年得病或早逝的白(領)、骨()、精(英)們,他們也都有共同規律,那就是"三少"和"三超"。"三少"是:自我保健知識少,保健意識更少,而實際保健行動更是少之又少。"三超"是:壓力超載,工作超速,體力超纍。他們往往生物鐘節律被打亂,疲勞積纍,健康透支,違背了自然規律,自然早早夭亡。
應該平均活到120歲卻衹有70歲,整整少活了50歲。本應該70、80、90歲健康,好多人40多歲就不健康,50多歲冠心病,60多歲死,也整整提前得病50歲。一個人即使活到100歲還不夠,還要健康纔有意義,不然活着就是受罪。沒有了健康,一切的幸福生活都將不存在。
現在影響我們身體健康的主要是什麽病呢?心血管病是第一位。去年全世界死於新老心血管病是1530萬人,占總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是全世界最大的疾病。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講過,衹要采取預防措施就能減少一半的死亡,也就是說有一半的死亡完全是可以預防的。因此鐘道恆博士說過一句話:"許多人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無知。很多病是可以不讓它發生、可以避免的。"
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現在這麽多各種各樣的病,歸根到底就是生活方式不文明造成的。如果我們堅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不得病。內因在慢性病中所占的作用不是主要的,衹占20%,80%是外因造成的。因此,可以通過分析調控,用科學的生活方式來減少疾病。健康的鑰匙在自己手裏。
有個例子:有位同志,因為我們知道他有冠心病,一定要避免着急和突然用力。有一回他去搬書,很重的書,其實一回搬兩三本書,一點問題也沒有,他一回搬一摞書,一使勁,當即心跳停了。經過全力搶救以後心髒跳動了,可腦子死亡了,變成了植物人,一個人年醫藥費花了150萬元。另外一位北京同志在計劃經濟時代,有一天買了許多白菜回傢放在墻根,結果第二天下了一場雪,他怕凍壞了,於是從三樓下來搬白菜,白菜一顆好幾斤,第一次搬三顆,從樓底搬到三樓陽臺,第二次又搬了三顆,第三次搬了七顆白菜,50斤重,可是呢,因為平常不幹活,一下子上下三樓,纍得直喘,越來越厲害,咳嗽吐血吐痰,他知道不行,就上醫院。一到我們安貞醫院,一看不行了,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左心衰竭。得趕緊輓救。打上一針,這一針藥0.115000元錢。同志們,金子1剋纔100塊;0.1剋纔10塊錢,這個藥0.1剋就要15000元錢;藥還挺好,打進去之後就化開了,最後花了6萬元,為了搶救這6塊錢的白菜共花了6萬元醫藥費,命差一點就沒了。
再說說動脈硬化、腫瘤和糖尿病。
西方有句諺語:"人與自己的動脈是同齡的。"意思是說,動脈對健康和生命至關重要,保護動脈就是保護健康。
當前,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包括腦卒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心性猝死,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在城市人口中占41%,在北京占52%,已占人口死因第一位。怎麽造成的呢?有四個殺手:悄悄的殺手--高血壓;無聲的殺手--高血脂;微笑的殺手--吸煙;甜蜜的殺手--糖尿病。
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是什麽時候造成的呢?青少年時期是植根期,即早期;中青年時期是發展期,即中期;中老年時期是發病期,即晚期。臨床上,冠心病、腦卒中的所謂"突發"是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必然結果,而並非"突發"。此時,動脈粥樣硬化早已是全身性病變了,而且動脈的狹窄程度至少已經是50%狹窄,一般為75%~90%的狹窄,有的則為完全閉塞。也就是說,衹要出現了臨床癥狀,不論癥狀輕重,動脈粥樣硬化都已經進入了中、重度病變。那麽,年輕人的動脈是怎樣的呢?50年代朝鮮戰爭時,美國對戰場死亡士兵的屍檢發現:在平均年齡為27歲的死亡者中,77%已有動脈硬化表現,可見病變確實植根於青少年。
兒童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這方面有一項很有名的專門研究叫Bogalusa兒童動脈硬化研究。在2.2萬名青少年中,其中2/3是白人,1/3是黑人,通過設計良好的前瞻性研究發現:兒童屍檢中主動脈內膜所見到的脂紋和斑塊與其生前血中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及體重指數呈正相關,而與高密度脂蛋白呈負相關。這進一步證明:動脈粥樣硬化不僅開始發生於青少年,而且其危險因素也與成人相同。因而,惟有從兒童開始,采用健康生活方式,進行一級預防,纔是真正的治本之道、健康之路。
我們要充分認識到,現在這麽多各種各樣的病,歸根到底就是生活方式不文明造成的。如果我們堅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不得病。內因在慢性病中所占的作用不是主要的,衹占20%,80%是外因造成的。因此,可以通過分析調控,用科學的生活方式來減少疾病。健康的鑰匙在自己手裏。
有個例子:有位同志,因為我們知道他有冠心病,一定要避免着急和突然用力。有一回他去搬書,很重的書,其實一回搬兩三本書,一點問題也沒有,他一回搬一摞書,一使勁,當即心跳停了。經過全力搶救以後心髒跳動了,可腦子死亡了,變成了植物人,一個人年醫藥費花了150萬元。另外一位北京同志在計劃經濟時代,有一天買了許多白菜回傢放在墻根,結果第二天下了一場雪,他怕凍壞了,於是從三樓下來搬白菜,白菜一顆好幾斤,第一次搬三顆,從樓底搬到三樓陽臺,第二次又搬了三顆,第三次搬了七顆白菜,50斤重,可是呢,因為平常不幹活,一下子上下三樓,纍得直喘,越來越厲害,咳嗽吐血吐痰,他知道不行,就上醫院。一到我們安貞醫院,一看不行了,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左心衰竭。得趕緊輓救。打上一針,這一針藥0.115000元錢。同志們,金子1剋纔100塊;0.1剋纔10塊錢,這個藥0.1剋就要15000元錢;藥還挺好,打進去之後就化開了,最後花了6萬元,為了搶救這6塊錢的白菜共花了6萬元醫藥費,命差一點就沒了。
再說說動脈硬化、腫瘤和糖尿病。
西方有句諺語:"人與自己的動脈是同齡的。"意思是說,動脈對健康和生命至關重要,保護動脈就是保護健康。
當前,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包括腦卒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心性猝死,所造成的死亡人數在城市人口中占41%,在北京占52%,已占人口死因第一位。怎麽造成的呢?有四個殺手:悄悄的殺手--高血壓;無聲的殺手--高血脂;微笑的殺手--吸煙;甜蜜的殺手--糖尿病。
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是什麽時候造成的呢?青少年時期是植根期,即早期;中青年時期是發展期,即中期;中老年時期是發病期,即晚期。臨床上,冠心病、腦卒中的所謂"突發"是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必然結果,而並非"突發"。此時,動脈粥樣硬化早已是全身性病變了,而且動脈的狹窄程度至少已經是50%狹窄,一般為75%~90%的狹窄,有的則為完全閉塞。也就是說,衹要出現了臨床癥狀,不論癥狀輕重,動脈粥樣硬化都已經進入了中、重度病變。那麽,年輕人的動脈是怎樣的呢?50年代朝鮮戰爭時,美國對戰場死亡士兵的屍檢發現:在平均年齡為27歲的死亡者中,77%已有動脈硬化表現,可見病變確實植根於青少年。
兒童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這方面有一項很有名的專門研究叫Bogalusa兒童動脈硬化研究。在2.2萬名青少年中,其中2/3是白人,1/3是黑人,通過設計良好的前瞻性研究發現:兒童屍檢中主動脈內膜所見到的脂紋和斑塊與其生前血中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及體重指數呈正相關,而與高密度脂蛋白呈負相關。這進一步證明:動脈粥樣硬化不僅開始發生於青少年,而且其危險因素也與成人相同。因而,惟有從兒童開始,采用健康生活方式,進行一級預防,纔是真正的治本之道、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