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馬鈴薯的日子
新版自序
江蘇教育出版社給我的四本散文集出簡體中文版,席雲舒先生要我寫個序文說說因由。四本集子中,《吃馬鈴薯的日子》稿齡最長。1968年我從美國回到出生地香港,任教中文大學。課餘之暇,想到當年因拿的學位不受香港政府“認可”,無法在港謀生,就憑朋友資助的一張船票,竟貿然出洋“留學”;想到帶去的全部傢當,交了一個月的房錢後就所剩無幾,馬上“一貧如洗”;想到當年要不是老天爺照顧,開課前就找到唐人餐館的侍者工作,一定會落得露宿街頭的境地,最後逃不過移民局遣送出境的命運。
想着想着,也暗暗佩服自己當年因眼前無路不惜“孤註一擲”跑去美國的勇氣。我幼失怙恃,初中念了一年後就自食其力,後來以自修生名義考入臺大就讀外文係;後來又“赤條條”地冒險跑到美國念研究院,終於在印第安納(Indiana)大學完成博士學位。我想着想着,自覺前半生不肯嚮命運低頭在逆境中打滾的經歷,記錄下來,或許會對童年經歷跟我相似的年輕人有鼓舞作用。想着想着,終於筆之於紙,以連載方式在香港的《大學生活》雜志發表。這麽一說,已是三十多年前的舊事了。
《一爐煙火》、《文字不是東西》和《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其文字性質跟《吃馬鈴薯的日子》有所不同。獨吃potato,滋味如何,是“個體”經驗,因此文字有自傳成分。其餘三集所載文章,取材隨心所欲,當然乃有感而發。所能奉告國內大雅君子的,就是我無論寫的是什麽題目,文字都會如洋人所說的user friendly,讓各位“看得下去”。需要“腳註”、“尾註”、“剖腹註”、“追註”才能處理的那類學術文章,不會在這三個集子中出現。那類文章,應由學報承擔。
因為我為人老派,所寫文字自己看來有些地方確也食古不化。譬如說我不會稱呼閣下為“親愛的讀者”。大傢素昧平生,怎麽“親愛”起來?我也不會寫出“熱烈歡迎某某”這種句子,因為我相信文字的功能有時真的是less is more。既要“歡”迎,心情當然“熱烈”,何必說多餘的話?因為老派,所以在閱讀英文商業信件時,不會想入非非,看到dear就想kiss。國內讀者讀我這種“另類”書寫時,也許能讀出一些“異國情調”的味道來。請以平常心處之,因為這是一個不懂“漢語言”的“舊人類”文體的特色。是為序。
2005年12月26日
香港嶺南大學
新版自序
江蘇教育出版社給我的四本散文集出簡體中文版,席雲舒先生要我寫個序文說說因由。四本集子中,《吃馬鈴薯的日子》稿齡最長。1968年我從美國回到出生地香港,任教中文大學。課餘之暇,想到當年因拿的學位不受香港政府“認可”,無法在港謀生,就憑朋友資助的一張船票,竟貿然出洋“留學”;想到帶去的全部傢當,交了一個月的房錢後就所剩無幾,馬上“一貧如洗”;想到當年要不是老天爺照顧,開課前就找到唐人餐館的侍者工作,一定會落得露宿街頭的境地,最後逃不過移民局遣送出境的命運。
想着想着,也暗暗佩服自己當年因眼前無路不惜“孤註一擲”跑去美國的勇氣。我幼失怙恃,初中念了一年後就自食其力,後來以自修生名義考入臺大就讀外文係;後來又“赤條條”地冒險跑到美國念研究院,終於在印第安納(Indiana)大學完成博士學位。我想着想着,自覺前半生不肯嚮命運低頭在逆境中打滾的經歷,記錄下來,或許會對童年經歷跟我相似的年輕人有鼓舞作用。想着想着,終於筆之於紙,以連載方式在香港的《大學生活》雜志發表。這麽一說,已是三十多年前的舊事了。
《一爐煙火》、《文字不是東西》和《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其文字性質跟《吃馬鈴薯的日子》有所不同。獨吃potato,滋味如何,是“個體”經驗,因此文字有自傳成分。其餘三集所載文章,取材隨心所欲,當然乃有感而發。所能奉告國內大雅君子的,就是我無論寫的是什麽題目,文字都會如洋人所說的user friendly,讓各位“看得下去”。需要“腳註”、“尾註”、“剖腹註”、“追註”才能處理的那類學術文章,不會在這三個集子中出現。那類文章,應由學報承擔。
因為我為人老派,所寫文字自己看來有些地方確也食古不化。譬如說我不會稱呼閣下為“親愛的讀者”。大傢素昧平生,怎麽“親愛”起來?我也不會寫出“熱烈歡迎某某”這種句子,因為我相信文字的功能有時真的是less is more。既要“歡”迎,心情當然“熱烈”,何必說多餘的話?因為老派,所以在閱讀英文商業信件時,不會想入非非,看到dear就想kiss。國內讀者讀我這種“另類”書寫時,也許能讀出一些“異國情調”的味道來。請以平常心處之,因為這是一個不懂“漢語言”的“舊人類”文體的特色。是為序。
2005年12月26日
香港嶺南大學
吃馬鈴薯的日子
前言
《吃馬鈴薯的日子》於20世紀60年代末在友聯出版社旗下的《大學生活》上連載。那時候我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教書。朋友知道我當年兩手空空跑到美國讀書,經歷必有足為後輩藉鑒者,因此勸我把“吃馬鈴薯的日子”的甘苦記錄下來。
《大學生活》連載結束後,友聯出版社出了單行本。其後又有臺灣地區的朋友拿去出了臺灣版。三十多年來,這本薄薄的册子讓我廣結善緣。在好些學術聚會的場合中,不時有素未謀面的年輕人上前跟我打招呼,感謝我以“勤工儉學”的精神給他們樹立了榜樣。他們的身世各有辛酸,求學的經歷也是一波三折。難得的是,他們雖然出身寒微,卻堅信將相無種,肯耕耘自有收穫。當年朋友說我身無長物放“洋”去的經驗“必有足為後輩藉鑒者”,看來真有點道理。
《童年雜憶》是20世紀80年代的作品,導因是看了報紙上一篇有關上當鋪(押店)的文章《滋味談》。“舉獅觀圖”,我十四五歲前有過多次經驗。閱後一時感觸,引筆為文,因成雜憶係列。
《吃馬鈴薯的日子》一文所記,是大學畢業後的歲月痕跡;《童年雜憶》說的就是童年心事,這兩輯文字,血脈相連,現結為一體,合該如是。
舊作重刊,旨在留給身世與我相似的青年一個“勤工儉學”的記錄。
劉紹銘
2002年7月6日
前言
《吃馬鈴薯的日子》於20世紀60年代末在友聯出版社旗下的《大學生活》上連載。那時候我在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教書。朋友知道我當年兩手空空跑到美國讀書,經歷必有足為後輩藉鑒者,因此勸我把“吃馬鈴薯的日子”的甘苦記錄下來。
《大學生活》連載結束後,友聯出版社出了單行本。其後又有臺灣地區的朋友拿去出了臺灣版。三十多年來,這本薄薄的册子讓我廣結善緣。在好些學術聚會的場合中,不時有素未謀面的年輕人上前跟我打招呼,感謝我以“勤工儉學”的精神給他們樹立了榜樣。他們的身世各有辛酸,求學的經歷也是一波三折。難得的是,他們雖然出身寒微,卻堅信將相無種,肯耕耘自有收穫。當年朋友說我身無長物放“洋”去的經驗“必有足為後輩藉鑒者”,看來真有點道理。
《童年雜憶》是20世紀80年代的作品,導因是看了報紙上一篇有關上當鋪(押店)的文章《滋味談》。“舉獅觀圖”,我十四五歲前有過多次經驗。閱後一時感觸,引筆為文,因成雜憶係列。
《吃馬鈴薯的日子》一文所記,是大學畢業後的歲月痕跡;《童年雜憶》說的就是童年心事,這兩輯文字,血脈相連,現結為一體,合該如是。
舊作重刊,旨在留給身世與我相似的青年一個“勤工儉學”的記錄。
劉紹銘
2002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