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科普>> 斯賓塞·韋爾斯 Spencer Wells   美國 United States   現代美國  
一部不可思議的人類秘史:人類前史
  人類的起源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秘密之一,作者引用基因學說,科學地論證了人類起源於非洲,並記載了人類先祖如何走出非洲,走嚮世界各個角落的歷史。正是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攜帶着能夠記錄、還原歷史的人類特有基因,纔有可能把人類數十億年進化過程中的每一步、每一個故事保存下來。除此之外,本書也結合考古學、氣候學,重點講述了人群的地理分佈,回答了人類何以有體型、膚色、語言的差異。
第1節:多樣的猿(1)
  第一章 多樣的猿
  每種宗教的核心都包含着創世的神話,它們大多都能回答孩子們這樣的問題:人是從哪裏來的?用簡將得到一幅人類多樣性的圖譜潔明了的方式,對人的存在和人生存的環境做出解釋。儘管這些神話試圖解釋人的起源,但是它們沒有對這一問題給出明確的答案:環顧世界各地,為什麽人們在文化、體形、相貿、膚色等方面存在着極大的差異?為什麽我們彼此是如此不同?我們從何而來棲息於廣袤的大地之上? 希羅多德是約公元前500年古希臘的歷史學家,他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翔實的希臘-波斯戰爭的史料,而且他最早以古樸的筆調描述了人類的多樣性,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傳說故事:黝黑神秘的利比亞人、俄羅斯北部野蠻的食人族、模樣像土耳其人和蒙古人的人等。希羅多德充滿想象地講述了“獅身鷹首獸”守護着亞洲群山中的藏寶洞,那個從螞蟻洞裏收集黃金的北部印度人的充滿異域色彩的故事至今讀起來依然津津有味。總之,他的作品可稱為西方第一部人種志,儘管缺陷明顯,仍不失為那個時代的一部珍貴遺産。
  我們假設自己是當代的希羅多德,是生活在某個地區的土著居民,現在我們要平生首次進行環赤道的世界旅行,那麽,我們所見到的人類多樣性會令我們驚嘆不已。設想你乘坐的飛機正在大西洋上空、“笛卡爾球體”的正中心——經度0、緯度0,在非洲的中西部,距離加蓬首都利伯維爾約1000公裏。讓我們繼續想象飛機嚮東飛去,想象我們像在科幻小說中那樣在高空之上俯瞰地面,我們將得到一幅人類多樣性的圖譜。
  我們首先會遇到非洲人——說班圖語的中非人。他們的膚色很黑,大多居住在森林中開闢出的小村莊裏。再嚮東走,我們看到的依然是黑膚色的人,但與前者相比有所不同:這些又高又瘦的東非尼羅河人,差不多是地球上最高的人,他們生活在緑色的大草原上,以放牛為生。散居在這兩族人之間的是哈德茲人,儘管相距不遠,但他們與班圖人和尼羅河人都有區別。
  繼續嚮東,我們遇到了一條寬闊的大河,無邊無際的河面看似永遠不可逾越,仿佛它就是世界的終點。現在我們踏上了馬爾代夫群島,這裏的人與我們在非洲遇到的有很大的區別,語言也不同。和那些非洲人一樣,他們的膚色也是黑的,但面部與他們有所區別,包括鼻子的形狀、頭髮和其他一些細微的差別。儘管看上去有明顯的區別,但很明顯,他們和非洲人具有某種聯繫。
  在那條寬廣的河流之上繼續我們的行程,這時,一座巨大的島嶼在前方徐徐升起,這就是蘇門答臘。在這裏我們遇到了另一種人,他們比非洲人和馬爾代夫人矮小,面部特徵也不同:頭髮很直,膚色較淺,眼皮較厚。再嚮東,經過無數島嶼,我們再次遇到了膚色很黑的人,他們是美拉尼西亞人。除了膚色,他們在很多方面都不像非洲人,他們的膚色是進化過程中適應這一地區氣候環境的結果?或者是表明他們與非洲人之間有着密切的聯繫? 接着我們要遇到玻利尼西亞人,他們生活在散布於數百裏開闊海域的小環狀珊瑚島上,他們的相貌與我們先前見到的蘇門答臘人有些相像,但是每一次都是同樣的結果:相像但並不相同。最大的疑問是:他們為什麽生活在如此偏遠的地區?他們是如何到達這裏的? 繼續我們的行程,我們會到達西南美洲的厄瓜多爾海岸。在它的首都基多,我們看到了一種奇特的現象:生活在這裏的人各不相同,主要的有兩種,一種與馬爾代夫人有些相似,但膚色較淺;另一種很像蘇門答臘人和玻利尼西亞人。因為此前我們所到之地,在一地所見的都是同一種類的人,因此這種現象似乎很奇特。為什麽在厄瓜多爾情況發生了變化呢?在美洲繼續嚮東,到巴西的東北海岸,我們發現了一個更復雜的混合人群,我們再次遇到了非洲人,但卻是在距離非洲如此遙遠的美洲!經歷了這樣的旅程,回到起點,對行程中的所見,面對這樣一幅色彩斑斕的多樣性的“織錦”,我們會陷入沉思,會試着對這一幅多彩多樣的圖案做出解釋。
第2節:多樣的猿(2)
  我們衹是在想象之中進行了這次旅行,但我們在想象之中的行程,正是我們的前輩幾百年前在歐洲“發現航海”旅程中的真實經歷。假設我們一無所知,我們可以提出對今天的人們來說已經是常識的問題,但正是這些問題,使我們獲得了歷史的知識。這是一次有趣的思想體驗,因為直到近年,除了為什麽非洲人和歐洲人共同生活在美洲之外,對我們所見到的這幅多彩圖畫,一直沒有一個係統的解釋。
  一個物種 1860年6月30日,憤怒的薩繆爾?威爾伯福斯主教登上了牛津大學博物館圖書館的講臺。他準備好了要進行一場戰鬥——不僅是為他自己,更重要的是為他堅定的信仰和世界觀。威爾伯福斯深深感到他在為教會的未來戰鬥。那次聚會所辯論的題目是關於人在自然中的地位。那是在19世紀中期,直到近代,衹有哲學家和教會纔會相互爭論這個問題,它永遠不可能再出現於科學家和教會之間。這位優秀的主教忠實地引用聖經原文,堅信這個世界是公元前4004年10月23日經上帝之手創造的,距今約有6000年的歷史。這個日期是根據《聖經》中所描述的宗譜推算出來的。他在演講中嚮聽衆提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一個在當時深入人心的問題:你難道能夠想象你是由猴子變來的嗎?這簡直荒謬至極! 威爾伯福斯是一個出色的演講傢,對大多數聽衆來說,他的觀點是極有說服力的。那一天,他在圖書館成功地捍衛了他的信仰,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他無可避免地完全失敗了。具有深遠意義的是,人在自然世界處於何種地位,隨着我們在這一問題上觀點的變化,預示着人類歷史上的“屠竜者”不再是哲學家和神職人員,而是專業的科學工作者。約瑟夫?霍剋和托馬斯?享利?赫胥黎,這兩位維多利亞時代的傑出人物,是達爾文自然選擇進化理論的堅定支持者。赫胥黎當時是倫敦礦業學院生物學講師,他以“達爾文的鬥牛狗”而著名。霍剋是皇傢植物園的有成就的植物學家、副主任。當威爾伯福斯的演講結束後,他們站起來反駁他充滿激情的觀點,他們的聲音無異於為古老的人類起源觀敲響了喪鐘,寓示者是科學引導我們進入了一個勇敢的新世界。
  威爾伯福斯和霍剋、赫胥黎的論戰,不僅促進了公衆對進化論的接受——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人已經用進化論的眼光看待世界了,而且使人們重新認識了人在自然界的地位。如果我們把自己看做無所不能的神的創造,我們很容易就能證明我們比地球上的其他一切生命都要優越,我們是主人、徵服者、上帝的寵兒,總之,我們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達爾文的真知灼見徹底改變了這一切。這個消化不良、隱士般的人,寥寥數筆便把人由神的創造還原為生物進化的産物。有趣的是,他本人也沒有料想到他會提出這樣的觀點。作為一個維多利亞時代貴族家庭的後代(他的祖父是約西亞?韋奇伍德,父親是一名富有的醫生,而達爾文每天要抽出半天的時間經營他的商業投資),當他於1831年開始環球航海時,並無意於動搖《聖經》中的古老信念。劍橋大學畢業後,在那個時代他順理成章地選擇做一名牧師,但他渴望冒險,渴望新奇的航海生活為一成不變、刻板的鄉村牧師生活註入活力。當然,這並不是他的全部目的。
  和許多維多利亞時期的著名人物一樣,達爾文在童年時代便對科學産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他經常在傢裏做化學實驗,常常出這樣那樣的事故,特別是有一次,他和他的哥哥伊拉茲馬斯做實驗時引起了爆炸,炸毀了花園裏的實驗棚。但他的主要興趣在戶外,他非常喜歡甲殼蟲,花大量的時間在野外搜集珍奇的種類。在劍橋大學學習時,他還對地理學産生了極大的興趣,這對他日後的研究影響巨大。
  19世紀初,地理學經歷了一場革命。自《聖經》傳承而下的對歷史的理解遭到了質疑。達爾文是均變論學院思想的追隨者。查爾斯?伊爾最早提出了均變論,他相信即使在遙遠的過去,在自然界發現的力和物質在本質上始終是均同一致的。和均變論持相反觀點的是災變論,如著名學者路易斯?阿格賽茲,他由瑞士移民到美國並創建了哈佛大學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災變論者相信地球經歷過一個長期沒有變化的停滯期,此後由於偶然事件而産生了突變,如遇到像《聖經》中所描述的大洪水,或冰川期,或地殼劇變等。在有機體內和地球內部,所有的劇變都源於這些反常的事件,地球上植物的分類和動物的種類形成都可歸結為歷史上發生的一係列災難事件。
首頁>> >>>> 科普>> 斯賓塞·韋爾斯 Spencer Wells   美國 United States   現代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