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 文学思考>> 柳鸣九 Liu Mingjiu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34年)
浪漫弹指间:我与法兰西文学
  本书除用了饱含深情的文字表达对父亲和师长的“感恩”外,作者又以冷静直白的笔触讲述了在逼仄的政治环境下如何完成四十余部精彩作品的来龙去脉。特别难得的是,作者超越了政治、种族、性别、宗教的边界,对法国当代文学大师们实行了“一网打尽”式的探访。为许多法兰西文学史上的谜团和他(她)们生活、创作、情感所经历的一切,留下最可靠的纪录……
第1节:浪漫弹指间(1)
  前言
  是在若干年后,你又回到了这里。
  山水无言。八百年齐国故都的气韵,透着隐约的熟悉。
  风以不同的语言和四季对话,你用唯一的姿态与谁相望?相似的山与水。别样的你和我。一抹从喧嚣中沉淀而出的静谧,就这样漫过心头和眼睛。
  一步恍若百年。不经意间,数千年的时光重新来过。
  山山水水,藏匿历史的细节;一枝一叶,纹络依然清晰可辨,依然散发远古的余温。这些安静的山与水,就像风中蓦然回首的女子。她并不华丽。但她丰富,内敛,灵性,充满着让人心安的意味。这样的所在,是很容易让人暗含了一个期待的。一个永远也不要说出口的期待。
  因了历史碎片的沉积,这片土地变得厚重。默立的山,让人心里感到塌实;而水的沉静,很轻易就把你的思绪弄得温润起来。姜太公、齐桓公、管仲、晏婴、王渔洋、赵执信、徐夜……那些先哲在山水之间纷纷闪现。不管他们曾经是轰轰烈烈的,还是悄然沉寂的;是晦涩难懂的,还是明朗亮丽的,如今你只需要静静回想,或者温和地注视。他们对山水的理解,以及山水对他们的珍藏,是一个默契的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因为远离了现实规则和世俗目光而更接近事情的真相。他们的血脉,他们的气息,他们的文化精神,既在浩繁的历史典籍里,也在鲜活的自然山水中。你更愿意的是寻向山水,在一柱峰或一泓水、一片石中固执地找寻。
  岁月的光影。
  历史的残片。
  还有阳光。还有雨露。还有风花雪月。还有生死离别。还有作为人的这样或那样的想法。
  行走在齐国故地的日子,宁静,塌实,连同一波又一波难以自抑的慨叹,共同地支配着你引导着你。你将铭记这样的行走,它有着不同往常的意义。你甚至以为,这里的山,是历史堆垒而成;这里的水,是思想汇聚而成。历史成全了它们,它们则以自己的方式留存了历史。为着后来的更多的人,它们矗立或奔涌成一种诠释。
  在鲁山,在齐长城遗址,在马踏湖,在梦泉……你行走着,体味曾经的八百年齐国故都的气韵。她以一种素朴的方式,与你无言地对话。没有太多的包装痕迹,也很少给人预想之外的惊奇,置身其中,彼此好像前生就已相识,又好象今生有着某个约定。而你的到来,只是为了赴一场前世的盟约。那些山与水,很懂事地滤去了你的心思,让这个在人潮中匆匆赶路的人,心甘情愿地停下脚步,曾经的苦闷被注入亮色,曾经的焦躁变得沉静。你在融入山水的同时,也真正地融入了自己,发现了自己。
  在你和另一个你之间,山水从容地存在着。不管你心存怎样的困惑,她都以沉默的方式出示答案。她会告诉你,真正的"结"永远是在心里的,你的最终选择是要回到内心,不管那里是一片荒芜还是一片喧嚣,你都不该离开它太久。
  一座山,一汪水,甚至一棵草,一片叶子,都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是你的存在的解释和寄托。它们存在着,它们默默地看着你的现在,它们心里藏着千年往事,藏着齐国故地的曾经的心事。它们不疾不徐,陌生而又熟悉,遥远并且亲近。从白天到黑夜,从开始到结束,从历史到现实……它们在以自己的方式守护这片土地。
  那个黄昏,你站在夕阳的余辉中,遥望田齐王陵的方向。你看到了它们,看到它们载着曾经的生与死,爱与梦,正在一步步地离去。你听到了它们撤离时低低的回声。夜色越来越近越来越浓,终于将这一切湮没。陷身黑暗之中,你能同谁说话,谁愿意停下来倾听另一个人的喃喃低语?
  第一章 鲁山,在齐之山
  一
  一座山,倘与五岳之尊泰山比邻而居,大约是很容易遭受忽略的。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鲁山时,突然就冒出来的一个想法。
  在齐鲁大地,泰山是山中的山。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一览众山小",说的都是泰山之大。泰山不仅雄伟,而且是文化的一座高山。自古以来的帝王,包括传说中的炎、黄二帝,尧、舜、禹,以及秦始皇、汉武帝等等,都把泰山作为封禅的场所。封是祭天,禅是祭地,帝王选择祭祀天地的地方,应该是有很多讲究的。
第2节:浪漫弹指间(2)
  用时尚眼光来看,泰山是被历代帝王捧红的一个地方,泰山已被注入太多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泰山甚至成为了一个符号。
  在这般光环的笼罩下,鲁山依然是鲁山,依然保持了自己的一份真实。在我看来,鲁山之所以让人惊喜,就在于它保持了山的本色,拥有一座山本来就该有的那个样子。山,果真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么?大约是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山不过来,我就过去。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涵括了多少东西呵?人的所谓自信、无畏,或者自傲、无耻等等,该有的都有了。作为山的本身,却成了一个被忽略的存在。譬如鲁山,之所以成为现今的样子,我以为也是与人有关的。甚至,这不仅仅是因了人的主见和远见,更多地是被人忽略而造成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忘记了,忽略了,甚至是没有来得及劫持着这座山,迷失到别人花花绿绿的眼光里。
  这样的假设不无道理。人们更喜欢关注的是高峰,常常把高峰之外的山给忽略和遗忘了。这座被称为鲁山的山,本来坐落在齐地,却取了一个与"鲁"相关的名字。这就难免有些攀附之嫌。我理解鲁山。对山的命名,并不是山自身所能决定的。我猜想鲁山没准儿会因之耿耿于怀,始终怀了一种屈辱心态。因为泰山的存在,鲁山站到了人们的视域之外,未被改变地留存下来。鲁山被泰山遮蔽着,正如齐文化被鲁文化的遮蔽一样。这种遮蔽,客观上居然成了一种保护,使其免于被别人关注,免于遭受开发或破坏。我倒是希望这样的遮蔽更多一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什么常常在被遗忘的角落发生?这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的背后,潜隐着一系列的问题。它们共同折射出来的,是冠冕堂皇之下的人性弱点和局限。
  曾经,因为一个会议,我有缘在泰山脚下住了一段时日。早晨自然是要去爬一爬山的。在半山腰停步,然后寻块巨石静坐,看山里的景,想山外的事。或者七弯八拐地四处寻读石刻。"朝讲学于斯,暮游息于斯,朝朝暮暮念兹在兹,吾身遂与世长辞耶……"这几句尤合我意,好像不是刻在石上,而在心上。那些吊嗓子的奇声怪调,此起彼伏,隔着密密的丛林,居然遥相呼应起来。泰山的子民真是够幸运的了,在山的博大胸怀中,他们可以毫无顾虑地喊出心中的郁闷。没有足够的时间爬至山顶,我有些不甘心。每次下山都是循着原路回去的。这山太深,我怕不小心迷失了自己。走在山径上,宛若游在鲜奶中。下得山去,才知道太阳早已窜得老高了。
  而鲁山是不同的。鲁山委实是一个安静、简单的所在。历代文人墨客的文化留存,在鲁山是稀少的。云海日出。四雄争秀。月上听涛。夏日鸟会。万石迷宫。枣树峪……即使作为鲁山的主要景观,它们都没有什么人工痕迹,没有人为地附加一些别的东西。要认识鲁山,只能靠自己去体味。山、水、林、泉、鸟、云,在这里都有着独特的表达。这样的纯生态的、未经雕琢的秉性,很是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和返璞归真的想法,也更容易让人体味到鲁山的丰富。简单中的丰富。值得期待的丰富。在这样的一座山里,你尽可以一个人静静地走,没有热闹没有喧嚣,也没有叫卖的商业气息……这座山,常常是属于每一个人,属于"个"的。你可以聆听山的语言,也可以向山倾诉,或者什么都不去想,只管走下去就行,渐渐地就会走出奢侈的感觉,走出受了大自然的格外恩惠的感觉。
  石阶若隐若现。石阶是在山石上直接凿出来的。古人登山,恐怕是没有这路的。脚到了哪里,路就在哪里,虽说这自由是扮着艰险的,但也有真的快意。鲁山并不高,海拔1000多米。隐约的山路,一不小心就把你带到了某个意想不到的境地。不管怎样的惊奇,也无论如何地夸张,属于你的只是平静,一份从容不迫的平静。也只有这平静,才会与鲁山的格调协调一致。即使是在那个叫做"云梯"的地方,那些短暂的峻险和刺激,也是在平静中滋生的。所谓"云梯",就是从陡峭的裸岩巨石上开出的300多级台阶。脚踩云梯,宛若走过一段云上的日子。
首页>> 文化生活>> 文学思考>> 柳鸣九 Liu Mingjiu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