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映香江的星光
不少內地人士將香港形容為一本非常深奧的書,不易讀懂讀通。這話不無道理。不過,如果多瞭解一些香港成功人士的故事,倒不失為進入香港這本深奧之書的一條可行途徑。回望來港工作十多年的經歷,結交香港各界的朋友,可以說是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許多成功人士的創業歷程,不僅是我腦海中不斷纍積的生動難忘的記憶,更是我瞭解並加深認識香港的一把鑰匙。
翻開《領袖香港》這本書,16位事業有成的社會精英差不多都是熟人,其中多位還是相識多年的老朋友。他們每一位都有一個香港的故事。新任行政長官曾蔭權,無疑是他們的傑出代表。他出生於尋常百姓傢,由一個平凡的學生、為生活而奔波的推銷員,一次一次奮鬥,一步一步攀登,終於達緻香港特區最高領導人的巔峰。這一成功的經歷,實際上折射出了香港由一個寂寂無聞的小漁村,演變成舉世知名國際大都會的成功故事。這裏所體現的,正是一種刻苦耐勞、勤奮拼搏、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強不息的香港精神。多少老一代的香港人,身無分文,白手起傢,發揮聰明才智,歷盡千辛萬苦,創造了今天的輝煌業績,構成了香港最迷人、最容易引人激動的歷史畫捲。從這裏,我們既可以看見香港精英人士的成就之"果",又能夠感受到他們達緻成功的途徑之"因"。
香港一直是一個華人社會,雖然直接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但作為主流的,始終是華夏文化。正像香港的繁榮離不開國傢的發展一樣,香港精神,也是源於中華文化傳統的母體,是中華文化精神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其一脈相承的,何嘗不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一類的古訓。
昨天的奮鬥,是今天的歷史。香港的歷史中,融入了代代傳承的勵治精神,這是香港長盛不衰的力量之源,也是香港繼往開來的精神財富。今天的香港,面臨着經濟轉型和重新創業的嚴峻挑戰,許多人並沒有感到氣餒和失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期待並相信,香港的年輕一代會繼承和發揚香港精神,再次演繹"一國兩製"下香港新的成功故事,鑄造更大的輝煌!
我和本書作者李大宏十幾年前就熟悉,他給我的印象一直是勤奮踏實的。他到港工作的兩年多時間裏,深入到香港社會的方方面面,采寫了大量有價值、有影響的報道。書中他與16位香港政商界名人的對話以及他對這些人物的刻畫,反映了他對香港社會獨到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和紮實的積纍。看到年輕一輩新聞工作者的成長和進步,作為一個已奮鬥四十個年頭的傳媒人,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是為序。
張國良
2005年8月於香港
曾蔭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01
訪:用心務實為香港
傳:任重道遠曾蔭權
曾蔭權以遊泳渡海的技巧,說明達到目標須順應潮流,不可急功近利。他說,有經驗的選手從尖沙咀遊到中環,不會衹看着中環為終點,而是視乎水流,嚮灣仔或西環方向進發,"如果不順着水流方向前進,最終可能會被衝到不知什麽地方,不能抵達終點……"
唐英年--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02
訪:理財要"以民為本"
傳:腳踏實地唐英年
唐英年在香港經歷非典疫情的洗劫之後,接替梁錦鬆成為特區政府第三任財政司司長。臨危受命,他以"腳踏實地"四個字表達自己的信念。他經歷了香港經濟從低𠔌到復蘇的全過程,香港人的臉上也挂上了"唐司長式"的笑容。
不少內地人士將香港形容為一本非常深奧的書,不易讀懂讀通。這話不無道理。不過,如果多瞭解一些香港成功人士的故事,倒不失為進入香港這本深奧之書的一條可行途徑。回望來港工作十多年的經歷,結交香港各界的朋友,可以說是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許多成功人士的創業歷程,不僅是我腦海中不斷纍積的生動難忘的記憶,更是我瞭解並加深認識香港的一把鑰匙。
翻開《領袖香港》這本書,16位事業有成的社會精英差不多都是熟人,其中多位還是相識多年的老朋友。他們每一位都有一個香港的故事。新任行政長官曾蔭權,無疑是他們的傑出代表。他出生於尋常百姓傢,由一個平凡的學生、為生活而奔波的推銷員,一次一次奮鬥,一步一步攀登,終於達緻香港特區最高領導人的巔峰。這一成功的經歷,實際上折射出了香港由一個寂寂無聞的小漁村,演變成舉世知名國際大都會的成功故事。這裏所體現的,正是一種刻苦耐勞、勤奮拼搏、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強不息的香港精神。多少老一代的香港人,身無分文,白手起傢,發揮聰明才智,歷盡千辛萬苦,創造了今天的輝煌業績,構成了香港最迷人、最容易引人激動的歷史畫捲。從這裏,我們既可以看見香港精英人士的成就之"果",又能夠感受到他們達緻成功的途徑之"因"。
香港一直是一個華人社會,雖然直接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但作為主流的,始終是華夏文化。正像香港的繁榮離不開國傢的發展一樣,香港精神,也是源於中華文化傳統的母體,是中華文化精神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其一脈相承的,何嘗不是"艱難困苦,玉汝於成"一類的古訓。
昨天的奮鬥,是今天的歷史。香港的歷史中,融入了代代傳承的勵治精神,這是香港長盛不衰的力量之源,也是香港繼往開來的精神財富。今天的香港,面臨着經濟轉型和重新創業的嚴峻挑戰,許多人並沒有感到氣餒和失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期待並相信,香港的年輕一代會繼承和發揚香港精神,再次演繹"一國兩製"下香港新的成功故事,鑄造更大的輝煌!
我和本書作者李大宏十幾年前就熟悉,他給我的印象一直是勤奮踏實的。他到港工作的兩年多時間裏,深入到香港社會的方方面面,采寫了大量有價值、有影響的報道。書中他與16位香港政商界名人的對話以及他對這些人物的刻畫,反映了他對香港社會獨到的觀察、深入的思考和紮實的積纍。看到年輕一輩新聞工作者的成長和進步,作為一個已奮鬥四十個年頭的傳媒人,我感到由衷的欣慰。
是為序。
張國良
2005年8月於香港
曾蔭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01
訪:用心務實為香港
傳:任重道遠曾蔭權
曾蔭權以遊泳渡海的技巧,說明達到目標須順應潮流,不可急功近利。他說,有經驗的選手從尖沙咀遊到中環,不會衹看着中環為終點,而是視乎水流,嚮灣仔或西環方向進發,"如果不順着水流方向前進,最終可能會被衝到不知什麽地方,不能抵達終點……"
唐英年--香港特區財政司司長02
訪:理財要"以民為本"
傳:腳踏實地唐英年
唐英年在香港經歷非典疫情的洗劫之後,接替梁錦鬆成為特區政府第三任財政司司長。臨危受命,他以"腳踏實地"四個字表達自己的信念。他經歷了香港經濟從低𠔌到復蘇的全過程,香港人的臉上也挂上了"唐司長式"的笑容。
李國章--香港特區教育統籌局局長03
訪:求學不是求分數
傳:真情坦誠李國章
貴為香港教育行政主管的李國章坦言:最怕老師罰。因為當年他在課堂上總忍不住與同學交談,結果經常挨罰,有時候甚至被輪流罰。"當年覺得讀書很辛苦很枯燥,還要默書考試,覺得人生無樂趣……"
何志平--香港特區民政事務局局長04
訪:為政不在多言
傳:無怨無悔何志平
何志平從步入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辦公室那天起,已預計到未來的日子將波瀾起伏,絶不可能再有自己過去在眼科醫生診所那樣的平靜舒適。他強調自己的職責是"為小市民解决小問題"。
05馬時亨--香港特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訪:把握內地機遇香港更上層樓
傳:逆境自強馬時亨
馬時亨出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不到一個月,就碰上了香港有名的"仙股事件",成為首位問責製下在鏡頭前"鞠躬謝罪"的局長,其民望一度跌至三司十一局的倒數第一,創下特區政府官員支持度的最低記錄。"出師不利",使他更加勤勉努力,如今他已成為民望最高的問責高官之一,金融界對他多有褒揚。
06梁振英--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
訪:時間能證明一切
傳:孝子慈父梁振英
梁振英34歲當香港基本法咨詢委員會的秘書長,42歲任香港特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45歲就當上了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
面對外界持續不斷的關於他將成為未來特首的傳言和猜測,他以孫中山的名言:"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作答,強調自己衹想恰如其分地當好行政會議成員的角色。
07陳智思--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
訪:凡事不能看表面利益
傳:剛柔兼具陳智思
最年輕的立法會議員、最年輕的行政會議成員,這就是陳智思。
董建華辭去行政長官後,陳智思在報章和其通訊刊物中撰文贊揚他對基層的關懷,對社會福利的承擔,表達對董建華的感念。陳智思因此被媒體稱為政壇"稀有動物"。
08王鳴--香港特區青年協會總幹事
訪:沒有愛便沒有教育
傳:青年義工王鳴
王鳴以飛機航行為例說明謙卑的重要性:"飛機要嚮上飛並不難,但要平安着陸卻不是一件易事。在社會上做事,總要不停地嚮上爬,但如果身在高處而沒有謙卑的心,便很容易小看他人,拒絶別人的意見,那一定很危險。懂得降落,纔是一個傑出領袖應有的功夫。"
馮國經--香港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主席09
訪:全球化競爭是供應鏈的比拼
傳:雄纔大略馮國經
馮國經一點沒有哈佛教授和跨國企業老闆的架子。他親自閱讀客戶的傳真,與客戶在日常營運中保持密切的私人聯繫。他喜歡和人直接交談,不喜歡e-mail。他認為,人與人的溝通很重要,"我最討厭有人坐在隔壁房間,竟然發e-mail,不走過去當面談。"
黃英豪--香港青年法律工作者協會會長10
訪:用行動實現目標
傳:眼嚮前看黃英豪
"獲奬當然開心,但要盡快忘記,因這衹是對過去的一個認可,並不等於將來。我們應嚮前看,不能常常緬懷過去。"這是黃英豪當選"世界十大傑出青年"時,對本書作者講的一句話。
訪:求學不是求分數
傳:真情坦誠李國章
貴為香港教育行政主管的李國章坦言:最怕老師罰。因為當年他在課堂上總忍不住與同學交談,結果經常挨罰,有時候甚至被輪流罰。"當年覺得讀書很辛苦很枯燥,還要默書考試,覺得人生無樂趣……"
何志平--香港特區民政事務局局長04
訪:為政不在多言
傳:無怨無悔何志平
何志平從步入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辦公室那天起,已預計到未來的日子將波瀾起伏,絶不可能再有自己過去在眼科醫生診所那樣的平靜舒適。他強調自己的職責是"為小市民解决小問題"。
05馬時亨--香港特區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
訪:把握內地機遇香港更上層樓
傳:逆境自強馬時亨
馬時亨出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不到一個月,就碰上了香港有名的"仙股事件",成為首位問責製下在鏡頭前"鞠躬謝罪"的局長,其民望一度跌至三司十一局的倒數第一,創下特區政府官員支持度的最低記錄。"出師不利",使他更加勤勉努力,如今他已成為民望最高的問責高官之一,金融界對他多有褒揚。
06梁振英--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
訪:時間能證明一切
傳:孝子慈父梁振英
梁振英34歲當香港基本法咨詢委員會的秘書長,42歲任香港特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45歲就當上了特區行政會議召集人。
面對外界持續不斷的關於他將成為未來特首的傳言和猜測,他以孫中山的名言:"要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作答,強調自己衹想恰如其分地當好行政會議成員的角色。
07陳智思--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
訪:凡事不能看表面利益
傳:剛柔兼具陳智思
最年輕的立法會議員、最年輕的行政會議成員,這就是陳智思。
董建華辭去行政長官後,陳智思在報章和其通訊刊物中撰文贊揚他對基層的關懷,對社會福利的承擔,表達對董建華的感念。陳智思因此被媒體稱為政壇"稀有動物"。
08王鳴--香港特區青年協會總幹事
訪:沒有愛便沒有教育
傳:青年義工王鳴
王鳴以飛機航行為例說明謙卑的重要性:"飛機要嚮上飛並不難,但要平安着陸卻不是一件易事。在社會上做事,總要不停地嚮上爬,但如果身在高處而沒有謙卑的心,便很容易小看他人,拒絶別人的意見,那一定很危險。懂得降落,纔是一個傑出領袖應有的功夫。"
馮國經--香港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主席09
訪:全球化競爭是供應鏈的比拼
傳:雄纔大略馮國經
馮國經一點沒有哈佛教授和跨國企業老闆的架子。他親自閱讀客戶的傳真,與客戶在日常營運中保持密切的私人聯繫。他喜歡和人直接交談,不喜歡e-mail。他認為,人與人的溝通很重要,"我最討厭有人坐在隔壁房間,竟然發e-mail,不走過去當面談。"
黃英豪--香港青年法律工作者協會會長10
訪:用行動實現目標
傳:眼嚮前看黃英豪
"獲奬當然開心,但要盡快忘記,因這衹是對過去的一個認可,並不等於將來。我們應嚮前看,不能常常緬懷過去。"這是黃英豪當選"世界十大傑出青年"時,對本書作者講的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