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类与考古>> 朱岩 Zhu Ya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63年)
跨世紀的問號:圖說秦始皇陵
  登高遠眺,但見驪山峨峨,層巒疊嶂,山林蔥鬱;渭水悠悠,逶迤麯轉,銀蛇橫臥。而那高大的封塚,在巍巍峰巒的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兩千多年來,任憑風霜雪雨的侵蝕和滄海桑田的變幻,它依然故我地傲立於八百裏秦川。它早已成為一種象徵,標志着一個部族從刀耕火種到封疆立國的巨變,見證了一個大一統國傢的磅礴氣勢,同時它也埋下了衰亡的種子,目擊了一個帝國轟然倒塌前的刀光劍影和烈火殘墟。它就是中國首批入選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産的秦始皇帝陵。
第1節:東方定律
  在西安以東30余公裏處,是著名的驪山風景區。這裏山川秀麗、景色怡人,渭河蜿蜒於前,溫泉深藏於內,自古以來便是歷代帝王修建離宮別館的好去處。傳說中,女媧娘娘就在這裏築館居住;西周末年的驪宮,曾上演了一出一笑傾人國、烽火戲諸侯的鬧劇;唐代楊貴妃與華清池的故事,更是為後世文人墨客津津樂道。
  而最受世人矚目的,卻是默默矗立在驪山北麓的一座巨型土丘。登高遠眺,但見驪山峨峨,層巒疊嶂,山林蔥鬱;渭水悠悠,逶迤麯轉,銀蛇橫臥。而那高大的封塚,在巍巍峰巒的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兩千多年來,任憑風霜雪雨的侵蝕和滄海桑田的變幻,它依然故我地傲立於八百裏秦川。它早已成為一種象徵,標志着一個部族從刀耕火種到封疆立國的巨變,見證了一個大一統國傢的磅礴氣勢,同時它也埋下了衰亡的種子,目擊了一個帝國轟然倒塌前的刀光劍影和烈火殘墟。
  它就是中國首批入選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産的秦始皇帝陵。
  一、東方定律:金剋木
  中國人的祖先,用樸素的唯物主義眼光,把構成世界的元素分為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稱為"五行"。他們認為,天地宇宙、草木魚蟲、萬事萬物的構成都離不了這五種基本元素,並把它們與地望方位、時序季節、色彩幹支、神獸瑞祥等相對應,相生相剋,循環往復,形成了中國古代一套完整的哲學思想。
  在這個復雜的思想體係裏,有一條重要的定律,就是"金剋木"。在五行學說裏,金對應着西方,而木對應着東方。一部先秦的歷史似乎也對這條定律給予了完美的銓釋:上古時代,興起於西部黃土高原的農耕部落黃帝,先後徵服了位於他東方的炎帝和蚩尤;崛起於西部的周人,滅亡了來自東方的殷人;而活動在同一區域的秦國,在一係列殘酷的兼併戰爭後,最終滅掉東方六國,完成了宇內一統的至高目標。
  正是這三次來自西方對東方的徵服,大陸性質的農耕文明在中華的大地上植下了深深的根係。以農耕為立國之本的周人,在滅亡了殷商王朝統治的同時,也滅亡了殷人勇於冒險與貿易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以歐洲為代表的海洋文明的精髓所在;以鐵的紀律和嚴格等級為標識的秦人,不僅讓六國人民屈服於它鐵腕的統治,也讓齊人的民主學風、楚人的浪漫熱情及對心靈世界的自由追求屈服於鐵的秩序之下。建立在農耕土壤層上的儒學思想,到了不久以後的漢代,就取得了"獨尊"的地位。幾千年來,這種思想一直滲透到我們靈魂深處,影響到我們今天生活的各個細節,與我們土壤一樣黃色的皮膚緊緊地融為一體。
  在這裏,西方的"金",不斷剋掉東方的"木"。利刃斫木,木折而金出,想來也是理所當然。
  然而我們不禁要問:"金"真的天生就是"木"的剋星嗎?秦滅六國,真的就是天降大任、替天行道嗎?讓我們走進古老的秦帝國,來看看這柄屬於"金"的戰爭利斧,是怎樣在歷史的砥礪上越磨越鋒銳,在世界最後的等待中,揮出它石破天驚的致命一擊……
  1.從崤山屍堆裏爬起來的強國夢
  秦人的祖源,可上溯到遠古時代的五帝之一顓頊。
  傳說顓頊的孫女修,是一個饞嘴的小姑娘。一天在郊外遊玩,見到一枚五彩的鳥卵,竟忍不住把它吞食了,結果由此懷孕而生下一個兒子大業。
  類似這樣的故事在先秦文獻中屢見不鮮。《詩經》中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傳說,講的是簡狄因食了燕子遺下的卵而生下殷商先祖契的故事;美麗的姑娘薑原,在野外見到一個巨大的腳印,好奇心讓她將自己的纖纖素足踩踏上去,想試一試那巨人的腳到底比自己大多少,結果懷孕生下了周人的先祖後稷。如果剔除掉藴含在其中的神話色彩,我們可以看到,這正是母係氏族社會時期,生子知母不知父的現實反映。
  秦的先人在歷史長河中留傳下許多可圈可點的業跡。大業的兒子大費,在古史的傳說時代,因善於馴服各種鳥獸而被舜帝賜姓為"嬴",這就是"嬴秦"的由來。後來他又協助大禹治水,功績卓著。其後裔子孫在夏商西周三代,世代為王室養馬放牧,為國君守衛西陲,應該說他們為防範西戎的入侵、保障中原的安寧立下了汗馬功勞。這也是一個傳奇般的部落,它最早的居住地在哪兒,什麽時候遷移到西北高原,至今仍然是一個謎。
  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無道,寵愛褒姒,廢申後及太子。為博取美人一笑,這位昏聵的國王不惜數次點燃傳達緊急軍情的烽火戲弄諸侯。後在申侯和犬戎來犯時,竟無人來救,結果國滅身亡。西周亡後,秦襄公派兵護送周平王遷都洛邑。為了感激秦人的忠誠,周天子封秦人的首領為諸侯,賜以歧西之地,就這樣,秦人建立了自己的國傢。
  秦建國之初,形勢相當嚴峻,因為周王室封它的土地,大都被我國西北方的少數民族犬戎侵占着。秦國最初幾任國君的主要任務,就是想方設法與西戎爭奪土地和人口,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公元前7世紀秦穆公在位期間,纔基本得到緩解。
第2節:強國夢
  秦穆公是一位胸懷大志的君主,他能不拘一格地任用賢能。當時秦東面的晉國國力強盛,用金玉珠寶賄賂虞國的國君,希望能藉道去進攻虢國。虞君貪利藉道,結果晉軍回師途中順勢滅了虞國,這便是成語"假虞滅虢"的來源。虞國的君主雖然愚蠢,可他手下卻不乏人才,宮之奇和百裏奚就是很有名的兩位代表。百裏奚同虞君一起成為晉國的俘虜,晉獻公卻慧眼識人,發現了百裏奚超群的學識。正好這一年,秦穆公派公子縶來晉國求親,晉獻公答應把長公主嫁過去,認為百裏奚是個可靠的人才,就把他作為陪嫁送給了秦國。兩鬢斑白的百裏奚行走在出嫁人的行列中,想到自己胸羅不世之才,臨到暮年還淪落異鄉為人僕役,越想越憤,趁人不備就溜出人流,輾轉流亡,飄泊異鄉,最後流落到了楚國,成為一個牧羊人。秦穆公久慕百裏奚的賢名,想以重金聘請他到秦國,但又怕這樣彰顯的舉動招來楚人的懷疑,反而弄巧成拙,於是想出一條妙計,詐稱追贖亡奴,以五張羊皮的代價巧妙地迎回了具有經世緯國大纔的百裏奚,並委之以國傢大政。百裏奚深感知遇之恩,馬上嚮穆公舉薦了騫叔等人。在百裏奚、騫叔等一批賢人的輔佐下,秦穆公嚮東屢次擊敗強大的晉國,嚮西則大舉伐戎,開地千裏,益國十二,在獨霸西戎之後一舉登上了春秋霸主的寶座。
  應該說秦國的強國之路並不平坦,首先擋在它面前的是強大的晉國。要強國發展,就必須越過晉國這一關,於是在公元前627年,從中學歷史課本中都能讀到的秦晉之間的崤之戰暴發了。
  崤山位於今河南省的三門峽地區,這裏地勢險峻,自古為兵傢必爭之地。當時晉文公新喪,晉襄公初立,面對秦軍無理過境的挑釁,晉國人同仇敵愾,晉襄公穿着墨染的喪服率兵出徵,利用崤的有利地勢進行設伏,結果一舉全殲秦軍,連秦國的主帥孟明視、白乙丙、西乞術也被晉軍活捉。
  那是一個血色的黃昏,衝鋒的嘶殺聲早已停息,崤的山𠔌裏,是一片令人窒息的寂靜。枝上不見一隻鳥影,石隙裏聽不到一聲蟲鳴,衹有帶着血腥氣的山風不斷從𠔌中吹來,令周圍數十裏內的草木蟲獸為之顫慄噤聲。而𠔌中的每一片焦黑的土地上,都躺滿了形態各異的屍體,有的握拳嚮天,有的掙紮欲起,有的利箭穿目,有的肢體分離……
  秦的強國戰略在崤的山𠔌中嘎然止步。是不屈不撓地奮進崛起,還是就此走嚮沉淪,就像春秋戰國時期大多數國傢那樣最終默默地從歷史長河中消失。我們看到,秦人的表現,為他們最終能一統華夏作了最強有力的證明。
  消息傳到秦國國內,秦穆公驚得目瞪口呆,過了半晌,他穿起喪服,率領文武百官來到東郊,嚮着秦軍出師的方向號啕大哭。他嚮着天空哭喊:"都是寡人的昏聵呀,不聽騫叔忠告,害得孟明全軍覆沒,罪責全在寡人一人呀!願蒼天保佑他們,所有罪過全由寡人承擔吧!"
  孟明視等三人被釋放歸來,秦穆公非但沒有治他們的罪,反而自己承擔了全部責任,讓他們繼續領兵,悉心復仇。兩年後,孟明視興兵伐晉,在彭衙與晉交戰,結果失敗而歸。秦穆公依然一如既往地信任着自己的將領,並且愈加厚待他們。
  孟明視等深感無顔面君,更無顔面對生養自己的土地和百姓。他們放棄了豪華的住宅,脫下了錦綉的衣袍,衹身住進軍營,與士兵們同吃同住,共同操練。一年下來,孟明視老了,白發爬滿了他的鬢角,皺紋深契入他的前額。但孟明視率領的秦軍卻士氣高昂,敵愾同仇。
  公元前624年,即周襄王二十八年四月,秦軍以哀兵之勢東渡黃河。他們焚燒了渡河的船衹,誓師東嚮,所到之處晉軍望風披靡。秦軍一直攻取了晉國的王官城,並打到京城郊外,晉軍閉城不戰,莫敢與秦師爭鋒。
  秦穆公親自從茅津渡河,來到崤的山𠔌中。但見纍纍白骨,盈山遍野,所從士卒,無不痛哭失聲。秦穆公修造了一座巨大的墓塚來安葬這些忠勇的士兵們。他身着喪服,大哭三日,痛悼亡靈,焚香祭辭:"我忠勇的將士們,你們靜聽我言:我不聽賢能的勸誡,致使你們拋屍荒野,為國捐軀。這都是我個人的罪孽。我今來築塚安葬你們,也立此以為天下示,讓後世牢牢記住我的過失吧。"世人聞言,無不垂淚。古代聖人嘆道:穆公能有如此寬廣的襟懷,何患沒有勝利的一天!
  從崤山的屍堆裏爬起來的,不是沉淪,而是秦人不屈的強國夢。
  戰國初年,七雄爭戰連年不休,此時的秦國內政不寧,而以魏國為首的韓、趙、魏三晉聯軍又屢敗秦軍,攻占了秦的河西之地,秦國被迫退縮於西北一隅,內外交睏,無暇顧及中原事務,因此一時被東方諸國視為夷狄之流,不屑與其為伍。
首頁>> >> 人类与考古>> 朱岩 Zhu Yan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6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