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一鉢皇傢佛緣
溯源頭誰主三教
《佛陀紀事》把佛陀作為人類歷史中的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展現在我們面前,佛學修養和歷史知識的結合,使本書中的佛陀獲得了一個比印度本土更為廣阔的舞臺。在這裏,東西方文化的同異得到有趣的對比,無論是曾經對佛陀略有所知者,還是剛剛對中印文化産生興趣者,都會感到一絲欣喜。作者的旁徵博引令此書妙趣橫生,看起來"佛教往事實錄"係列圖書確實值得一讀。
--王志遠(佛學學者、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
關於釋迦牟尼,我們聽到太多的神話或者廢話,以至於對於理解這位偉大的覺者失去了信心!朱岩先生的《佛陀紀事》結束了這種情況,使得我們對於釋迦牟尼感受到了人的親切和可以理解,為此令人欣喜!
--李亞平(歷史學者、《帝國政界往事》作者)
釋迦牟尼的偉大舉世無雙……我們更容易用幻想誇大他,但是,這種誇大反而掩蓋了釋迦牟尼的真正偉大。實際上,釋迦牟尼探索宇宙真如的過程中,也有苦難甚至是絶大的睏難,也有偏差和猶豫,而他突破了這一切獲得了最後的正果,這纔是釋迦牟尼的真正偉大之處,這纔是我們最應該知道的。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朱岩先生的《佛陀紀事》不失為一部可圈可點的佳作,非常值得看!
--朱建軍(心理學博士、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學係主任)
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繁華落盡,乃見真淳。尋覓了悟之性,必知佛陀為誰!
--梅毅(赫連勃勃大王,知名歷史作傢)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釋迦牟尼
文/李增壽
古老的喜馬拉雅山南麓,美麗的印度河之濱,有一個叫做迦毗羅衛的小國。它本該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卻因為一個偉大生命的誕生而變得神秘而又奪目。
依據傳說,一個生命,來自於母親的右肋,誕生之時便邁出七步,足印中幻化出美麗的蓮花。繼而,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獅子吼道:"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佛陀如是誕生。
現實中,他是一個披枷帶鎖的王子。"如果在傢,將成為偉大的轉聖輪王;如若出傢,將必定覺悟成佛。"從智者的預言開始,人世的磨難就降臨在年幼的王子身上:他的國傢時刻處於危險的境地,他的父王和臣民對他寄予着無限的期望,他的內心卻遊離在一個無限廣阔的天地中……無論是感官與物質層面的快樂,還是理性與精神層面的掙紮,對他而言,都是枷鎖。
於是,他結束了自己高貴的王子身份,他告別了熟悉的繁華生活。他手持鉢盂開始行乞,它遵循着"過午不食,日中一食"的沙門戒律。他尋找導師,學習並不斷超越;他拜訪學者,交流、辯論並不斷進步。他在尼連禪河畔靜修沉思,他在可怕的場所磨礪與生俱來難以消除的恐懼……
終於有一天,遠離了苦行後,菩提樹下,佛陀最終頓悟。這一天,人類歷史上多了一位超越凡夫境界的思想傢。
這位自證自悟的聖人並沒有獨享他所證悟的真理,而是希求盡量地去影響社會。於是,他開始了長達49的傳道之旅。
經歷了最初的睏難重重,乏人問津,曾棄他而去的修行夥伴對他肅然起敬並最終追隨,曾對他的悟道不屑一顧的"外道"對他心悅誠服並最終皈依……沒有超驗的啓示和神秘的理論,他的學說卻最終得到認可。
他的兒子、兄弟、他曾經的子民以及無數敬仰者的信奉,使釋迦牟尼的僧團不斷地壯大着。深具魅力的他教授着真理,在僧團內部實現着四姓平等的理想。他是一位實踐者,也引導着他的僧團遠離玄談之風。--所有一切表明,釋迦牟尼是一位優秀的導師。
他是一個凡人,生於人間,長於人間,作為佛陀他結束了一生,但作為人,他具有獨特的個性而成為非一般人……他沒有留下任何餘地,使人誤認為他是永恆者。沒有一位宗教的導師像佛陀這樣"無神",但,也沒有一位想他這樣的神聖。
(《佛陀紀事》 朱岩/著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定價:23.00元)
溯源頭誰主三教
《佛陀紀事》把佛陀作為人類歷史中的一個活生生的人物展現在我們面前,佛學修養和歷史知識的結合,使本書中的佛陀獲得了一個比印度本土更為廣阔的舞臺。在這裏,東西方文化的同異得到有趣的對比,無論是曾經對佛陀略有所知者,還是剛剛對中印文化産生興趣者,都會感到一絲欣喜。作者的旁徵博引令此書妙趣橫生,看起來"佛教往事實錄"係列圖書確實值得一讀。
--王志遠(佛學學者、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
關於釋迦牟尼,我們聽到太多的神話或者廢話,以至於對於理解這位偉大的覺者失去了信心!朱岩先生的《佛陀紀事》結束了這種情況,使得我們對於釋迦牟尼感受到了人的親切和可以理解,為此令人欣喜!
--李亞平(歷史學者、《帝國政界往事》作者)
釋迦牟尼的偉大舉世無雙……我們更容易用幻想誇大他,但是,這種誇大反而掩蓋了釋迦牟尼的真正偉大。實際上,釋迦牟尼探索宇宙真如的過程中,也有苦難甚至是絶大的睏難,也有偏差和猶豫,而他突破了這一切獲得了最後的正果,這纔是釋迦牟尼的真正偉大之處,這纔是我們最應該知道的。
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朱岩先生的《佛陀紀事》不失為一部可圈可點的佳作,非常值得看!
--朱建軍(心理學博士、北京林業大學心理學係主任)
雁無遺蹤之意,水無留影之心。繁華落盡,乃見真淳。尋覓了悟之性,必知佛陀為誰!
--梅毅(赫連勃勃大王,知名歷史作傢)
告訴你一個真實的釋迦牟尼
文/李增壽
古老的喜馬拉雅山南麓,美麗的印度河之濱,有一個叫做迦毗羅衛的小國。它本該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卻因為一個偉大生命的誕生而變得神秘而又奪目。
依據傳說,一個生命,來自於母親的右肋,誕生之時便邁出七步,足印中幻化出美麗的蓮花。繼而,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做獅子吼道:"天上地下唯我獨尊!"……佛陀如是誕生。
現實中,他是一個披枷帶鎖的王子。"如果在傢,將成為偉大的轉聖輪王;如若出傢,將必定覺悟成佛。"從智者的預言開始,人世的磨難就降臨在年幼的王子身上:他的國傢時刻處於危險的境地,他的父王和臣民對他寄予着無限的期望,他的內心卻遊離在一個無限廣阔的天地中……無論是感官與物質層面的快樂,還是理性與精神層面的掙紮,對他而言,都是枷鎖。
於是,他結束了自己高貴的王子身份,他告別了熟悉的繁華生活。他手持鉢盂開始行乞,它遵循着"過午不食,日中一食"的沙門戒律。他尋找導師,學習並不斷超越;他拜訪學者,交流、辯論並不斷進步。他在尼連禪河畔靜修沉思,他在可怕的場所磨礪與生俱來難以消除的恐懼……
終於有一天,遠離了苦行後,菩提樹下,佛陀最終頓悟。這一天,人類歷史上多了一位超越凡夫境界的思想傢。
這位自證自悟的聖人並沒有獨享他所證悟的真理,而是希求盡量地去影響社會。於是,他開始了長達49的傳道之旅。
經歷了最初的睏難重重,乏人問津,曾棄他而去的修行夥伴對他肅然起敬並最終追隨,曾對他的悟道不屑一顧的"外道"對他心悅誠服並最終皈依……沒有超驗的啓示和神秘的理論,他的學說卻最終得到認可。
他的兒子、兄弟、他曾經的子民以及無數敬仰者的信奉,使釋迦牟尼的僧團不斷地壯大着。深具魅力的他教授着真理,在僧團內部實現着四姓平等的理想。他是一位實踐者,也引導着他的僧團遠離玄談之風。--所有一切表明,釋迦牟尼是一位優秀的導師。
他是一個凡人,生於人間,長於人間,作為佛陀他結束了一生,但作為人,他具有獨特的個性而成為非一般人……他沒有留下任何餘地,使人誤認為他是永恆者。沒有一位宗教的導師像佛陀這樣"無神",但,也沒有一位想他這樣的神聖。
(《佛陀紀事》 朱岩/著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定價:23.00元)
一個人的修行
文/李增壽
他是人們用最上等的材質、最精緻的工藝塑造出來的神偶;他默默地接受着世人的禮拜、祈禱、甚至各種無理的要求;在信仰的圈界之外,人們所熟知的,衹是菩提、蓮花與他甫出生時"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獅子吼……
那不是佛陀,更不是那個叫做釋迦牟尼的悟道者。
有誰能凝視他那半睜半閉的眼睛,追憶當年那雙睿智的明眸?有誰在追隨他的足跡,聆聽他紙片間的教誨後,感受到他的血肉?不是作為佛傢的信徒,不是將他當作那個被神化過的佛祖--他思想者的身份,被人們遺忘地已經太久太久……
講述佛陀嗎?不,摘掉那個後人加諸的稱謂,我們不如將它當作一個偉人的傳記:這個人"凡間的"稱謂,叫做釋迦牟尼。
從釋迦牟尼的降生起筆,我們看到了那個來自古印度迦毗羅衛國,肩負宗族振興使命的王子的身世、成長、苦行、漫遊以及證悟成道的人生歷程。"如果在傢,將成為偉大的轉輪聖網;如果出傢,必定覺悟成佛。"從智者的預言開始,他註定肩負使命。然而,他選擇了結束自己高貴的王子身份,告別了熟悉的繁華生活,在尼連禪河畔靜修沉思,終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這一天,人類歷史上多了一位超越凡夫境界的思想傢……
就在我們瞭解釋迦牟尼修行的緣起與過往時,另外一位讓人們分不清楚虛構與真實、演繹與本色的人物陳曉旭,在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刻,選擇在最後的時間裏靜心思考。林妹妹臨行之前的皈依,有人說,是在與生老病死不期而遇後,尋求安慰與心靈的依靠;也有人猜度那是在感受生命的多變無常後,在精神上和無人知曉的內心率先對自我進行的一次終極審判。
種種的臆測與紛說,成就的不過是一時的話題,於當事者,不過是做了一個選擇:選擇了一個人的修行,正如同那個叫做釋迦牟尼的凡人。衹是,為什麽幾千年前便被證悟過的自我追隨,在今天卻仍舊浸染在人們的口水之中?
不管是嚮往高薪美女豪宅這般濃墨重彩的筆意,還是追求"農婦山泉有點田"的這類低吟淺唱的調子,我們都不得不承認,在諸多純粹或者變種後的名利欲望枷鎖的捆綁與加持之下,指引人們腳步的,已經漸漸不再是來自心底深處的聲音。
用這樣的心情閱讀這本《佛陀紀事》是有些不敬的。因為對於歷史而言,作者是忠實的,他用最為樸素與凝練的文字,剝掉了那些神化的光環,為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釋迦牟尼;對於一個書而言,作者又是大氣的,他用一個人的傳記,勾勒着一個思想體係,也描繪着古老印度的歷史。
衹不過,一個旁觀者的心情,作者大約也不會在意,那個記錄與描繪的過程,也衹是他的修行,一個人的修行。
(《佛陀紀事》 朱岩/著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定價:23.00元)
文/李增壽
他是人們用最上等的材質、最精緻的工藝塑造出來的神偶;他默默地接受着世人的禮拜、祈禱、甚至各種無理的要求;在信仰的圈界之外,人們所熟知的,衹是菩提、蓮花與他甫出生時"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獅子吼……
那不是佛陀,更不是那個叫做釋迦牟尼的悟道者。
有誰能凝視他那半睜半閉的眼睛,追憶當年那雙睿智的明眸?有誰在追隨他的足跡,聆聽他紙片間的教誨後,感受到他的血肉?不是作為佛傢的信徒,不是將他當作那個被神化過的佛祖--他思想者的身份,被人們遺忘地已經太久太久……
講述佛陀嗎?不,摘掉那個後人加諸的稱謂,我們不如將它當作一個偉人的傳記:這個人"凡間的"稱謂,叫做釋迦牟尼。
從釋迦牟尼的降生起筆,我們看到了那個來自古印度迦毗羅衛國,肩負宗族振興使命的王子的身世、成長、苦行、漫遊以及證悟成道的人生歷程。"如果在傢,將成為偉大的轉輪聖網;如果出傢,必定覺悟成佛。"從智者的預言開始,他註定肩負使命。然而,他選擇了結束自己高貴的王子身份,告別了熟悉的繁華生活,在尼連禪河畔靜修沉思,終在菩提樹下頓悟成佛。這一天,人類歷史上多了一位超越凡夫境界的思想傢……
就在我們瞭解釋迦牟尼修行的緣起與過往時,另外一位讓人們分不清楚虛構與真實、演繹與本色的人物陳曉旭,在生命即將終結的時刻,選擇在最後的時間裏靜心思考。林妹妹臨行之前的皈依,有人說,是在與生老病死不期而遇後,尋求安慰與心靈的依靠;也有人猜度那是在感受生命的多變無常後,在精神上和無人知曉的內心率先對自我進行的一次終極審判。
種種的臆測與紛說,成就的不過是一時的話題,於當事者,不過是做了一個選擇:選擇了一個人的修行,正如同那個叫做釋迦牟尼的凡人。衹是,為什麽幾千年前便被證悟過的自我追隨,在今天卻仍舊浸染在人們的口水之中?
不管是嚮往高薪美女豪宅這般濃墨重彩的筆意,還是追求"農婦山泉有點田"的這類低吟淺唱的調子,我們都不得不承認,在諸多純粹或者變種後的名利欲望枷鎖的捆綁與加持之下,指引人們腳步的,已經漸漸不再是來自心底深處的聲音。
用這樣的心情閱讀這本《佛陀紀事》是有些不敬的。因為對於歷史而言,作者是忠實的,他用最為樸素與凝練的文字,剝掉了那些神化的光環,為我們還原了一個真實的釋迦牟尼;對於一個書而言,作者又是大氣的,他用一個人的傳記,勾勒着一個思想體係,也描繪着古老印度的歷史。
衹不過,一個旁觀者的心情,作者大約也不會在意,那個記錄與描繪的過程,也衹是他的修行,一個人的修行。
(《佛陀紀事》 朱岩/著 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定價:2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