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我所在的城市此时已是深秋时节。我顽固地喜欢着秋天,天总是那么蓝、那么高,舒缓的空气中微微带有些寒意,红黄相间的树叶在碧蓝天色的映衬下显得是那般的美丽。午后的阳光从我的窗口斜射进来,四周寂静无声,起身替自己泡上一杯清茶,房间里氤氲着茶的清香,思绪与茶的雾气一道升腾……每次打开电脑想留下些文字,思绪总是很混乱,这让我总是怀疑自己能否做好目前的工作。怀疑归怀疑,心里却又总是有着倾诉的欲望和冲动,也就只好不管这些怀疑的做了下去,但求无愧于心 吧!
在一所不知名的地方大学任教时,课后我总喜欢跟我的学生们聊聊天,也有很多学生经常到我的房间来找我神侃,我跟其中的许多人也成了很好的朋友。与朋友们聊天的主要话题都是关于文学和历史,当然,聊天中也少不了一些年轻人的风花雪月的故事。在与学生和朋友们的谈论中,我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所了解的历史都是一些宏大的场面、事件,他们所关注的历史也都是有关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后果等宏的东西,而在历史事件中个人的面目于他们是模糊的,也是不重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除了某些历史事件中的英雄人物)。在他们看来,历史表现为一系列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事件的链条,体现为一种合规律的、合目的的必然性进程。有一次我偶然向学生们提起一首有名的抗战歌曲,学生们竟然都不知道。或许在他们看来,这些都不值一提,抗战中值得谈论的就只有政治家的纵横捭阖和中国将士们的浴血沙场。当然我没有责备我的学生,事实上他们所能见到的大部分的历史都是这样,他们对历史有这些的理解当然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在我的中学时代,甚至是大学时代,我所看到的或者是老师所教给我的不同样是这些东西吗?然而,这一切却又促使我进行思考:我们的历史能不能有其他的写法?可不可以存在另外一种不同的历史?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个人的历史中的命运,个人面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喜怒哀乐,个人被历史所裹挟的人生轨迹等等往往被宏大的叙事所遮蔽,历史写作者的凸现某一历史法则的同时往往意味着对其他许多东西的遮蔽。而在我看来,被历史遮蔽的东西往往比它所凸现的东西要多得多。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便有可能也更有必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历史,以凸现被其他历史写作所遮蔽的内容。在我的印象中,宏大的历史往往是严肃的、学理的,当然也是与日常生活、个人情感等相隔绝的,而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有一种更有血有肉的,关注个人在历史中的命运和情感,关注个人日常生活内容的历史呢?为什么历史写作就不能更温暖些、更关乎个人,更生活化呢?有很多历史写作者对日常生活之类的小事件往往不屑一顾,认为这些小事件在历史中根本不值一提,对这种观念我很是怀疑。
我所在的城市此时已是深秋时节。我顽固地喜欢着秋天,天总是那么蓝、那么高,舒缓的空气中微微带有些寒意,红黄相间的树叶在碧蓝天色的映衬下显得是那般的美丽。午后的阳光从我的窗口斜射进来,四周寂静无声,起身替自己泡上一杯清茶,房间里氤氲着茶的清香,思绪与茶的雾气一道升腾……每次打开电脑想留下些文字,思绪总是很混乱,这让我总是怀疑自己能否做好目前的工作。怀疑归怀疑,心里却又总是有着倾诉的欲望和冲动,也就只好不管这些怀疑的做了下去,但求无愧于心 吧!
在一所不知名的地方大学任教时,课后我总喜欢跟我的学生们聊聊天,也有很多学生经常到我的房间来找我神侃,我跟其中的许多人也成了很好的朋友。与朋友们聊天的主要话题都是关于文学和历史,当然,聊天中也少不了一些年轻人的风花雪月的故事。在与学生和朋友们的谈论中,我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所了解的历史都是一些宏大的场面、事件,他们所关注的历史也都是有关历史事件的起因、进程、后果等宏的东西,而在历史事件中个人的面目于他们是模糊的,也是不重要的,甚至是可以忽略的(除了某些历史事件中的英雄人物)。在他们看来,历史表现为一系列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事件的链条,体现为一种合规律的、合目的的必然性进程。有一次我偶然向学生们提起一首有名的抗战歌曲,学生们竟然都不知道。或许在他们看来,这些都不值一提,抗战中值得谈论的就只有政治家的纵横捭阖和中国将士们的浴血沙场。当然我没有责备我的学生,事实上他们所能见到的大部分的历史都是这样,他们对历史有这些的理解当然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在我的中学时代,甚至是大学时代,我所看到的或者是老师所教给我的不同样是这些东西吗?然而,这一切却又促使我进行思考:我们的历史能不能有其他的写法?可不可以存在另外一种不同的历史?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个人的历史中的命运,个人面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喜怒哀乐,个人被历史所裹挟的人生轨迹等等往往被宏大的叙事所遮蔽,历史写作者的凸现某一历史法则的同时往往意味着对其他许多东西的遮蔽。而在我看来,被历史遮蔽的东西往往比它所凸现的东西要多得多。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便有可能也更有必要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历史,以凸现被其他历史写作所遮蔽的内容。在我的印象中,宏大的历史往往是严肃的、学理的,当然也是与日常生活、个人情感等相隔绝的,而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有一种更有血有肉的,关注个人在历史中的命运和情感,关注个人日常生活内容的历史呢?为什么历史写作就不能更温暖些、更关乎个人,更生活化呢?有很多历史写作者对日常生活之类的小事件往往不屑一顾,认为这些小事件在历史中根本不值一提,对这种观念我很是怀疑。
出于以上的思考,我并没有打算在我的写作中又做一个宏大的历史叙述,或做成一个严谨的学术著作,如果有朋友要从这两个方面来考量我的写作,恐怕我会让你很失望。我甚至也没有打算做成一部知识分子抗战史,我只是将抗战作为我写作中的一个大背景,我真正关心的是知识分子个体在这种背景下的生活、心态还有他们的选择。换言之,我的写作在于描述抗日战争全国爆发后中国知识分子的生活众生相,在于讲述中国各色知识分子面临空前变局时的心态和选择。在本书的写作中,我选择了胡适、梁漱溟、陈寅恪等十一位在当时有较大影响,在学界也很有声誉的知识分子作为代表,讲述他们在抗战时期的生活故事,他们在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历史时期的信念、情感、抗争和困窘。在选择人物作为我的叙述对象时,我力求避免个人视野的偏狭,尽量做到所选择的人物涵盖当时知识分子的各种类型,并试图通过他们在这一时期的生活际遇、政治信念以及人生选择所发生的重大变化,来展示风云际会中的中国知识分子丰富多彩而又引人深思的生活图景。对于笔下的人物,我并不强调他们在民族面临危亡时的壮怀激烈和热血沸腾,也并不一味强调他们的政治表现,我只是把他们当成生活中的一个个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忠实地记录他们置身于那样一个时代的生活细节,讲述他们在一个非常时期的喜怒哀乐,展示他们精神和心理层面上的矛盾和困惑。
在写作中,我以叙述为主,夹以议论,并尽量避免文字的僵硬和学理,追求文字的通俗和生动,注重可读性。我刻意抛开了宏大历史叙事常见的学术化和客观性,我不是一个单纯的历史的"旁观者",我真诚地将我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我笔下的人物之中,让我自己与他们一起悲哀,一起欢乐,真诚地理解着他们的矛盾和困惑。在时间限定上,本文主要叙述的是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的生活,但并不严格,偶尔也做一些向前追溯、向后勾连的工作。请注意,我的写作重视可读性,但绝对不等于"野史"或"传奇",对时下盛行的"戏说"之风和种种的"故事新编",我并不认可。在写作中,我力求做到可读性和严谨性并重,不猎奇,不虚饰,有血性,见性情。我不是历史的审判者,而只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历史的叙述者,力求做到言必有据,以史料为基础,既要做到叙述的严谨和丰富,又要做到不板着面孔说教。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不自欺,更不欺世。
在写作中我时常被我笔下的那些人所感动着,他们在那段时间里的生活不断拨动着我的情愫,或欢乐、或悲哀、或同情、或疑惑……当我独坐在寂静的夜,他们的影子便不期而至,他们或深邃、或浅白、或激越、来平淡、或持重、或狷狂,是那样的鲜活。有时我很怀疑语言的力量,语言似乎永远无法真正叙述出一个人内心的爱与乐,苦与仇,在生活面前,文字永远是那样的苍白,我甚至开始怀疑他们用文字靠近历史的可能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想必在这一句话中一定包含了孔子许多无可名状的无奈。事已过,人已逝,往事和故人都已经和我们渐行渐远,一切在我们的记忆中变得遥远、淡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悠悠历史,繁华落尽,太息幽幽。但我同时又希望我们能从历史中读到些什么,我们的民族是个太喜欢遗忘的民族,我拒绝遗忘,这也算是本书的一个小小心愿吧!
2006年11月于武大枫园
在写作中,我以叙述为主,夹以议论,并尽量避免文字的僵硬和学理,追求文字的通俗和生动,注重可读性。我刻意抛开了宏大历史叙事常见的学术化和客观性,我不是一个单纯的历史的"旁观者",我真诚地将我自己的情感投入到我笔下的人物之中,让我自己与他们一起悲哀,一起欢乐,真诚地理解着他们的矛盾和困惑。在时间限定上,本文主要叙述的是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的生活,但并不严格,偶尔也做一些向前追溯、向后勾连的工作。请注意,我的写作重视可读性,但绝对不等于"野史"或"传奇",对时下盛行的"戏说"之风和种种的"故事新编",我并不认可。在写作中,我力求做到可读性和严谨性并重,不猎奇,不虚饰,有血性,见性情。我不是历史的审判者,而只是一个老老实实的历史的叙述者,力求做到言必有据,以史料为基础,既要做到叙述的严谨和丰富,又要做到不板着面孔说教。说真话,说自己的话,不自欺,更不欺世。
在写作中我时常被我笔下的那些人所感动着,他们在那段时间里的生活不断拨动着我的情愫,或欢乐、或悲哀、或同情、或疑惑……当我独坐在寂静的夜,他们的影子便不期而至,他们或深邃、或浅白、或激越、来平淡、或持重、或狷狂,是那样的鲜活。有时我很怀疑语言的力量,语言似乎永远无法真正叙述出一个人内心的爱与乐,苦与仇,在生活面前,文字永远是那样的苍白,我甚至开始怀疑他们用文字靠近历史的可能性。"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想必在这一句话中一定包含了孔子许多无可名状的无奈。事已过,人已逝,往事和故人都已经和我们渐行渐远,一切在我们的记忆中变得遥远、淡泊,"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悠悠历史,繁华落尽,太息幽幽。但我同时又希望我们能从历史中读到些什么,我们的民族是个太喜欢遗忘的民族,我拒绝遗忘,这也算是本书的一个小小心愿吧!
2006年11月于武大枫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