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反恐:21世紀的新戰爭?
一、恐怖主義,一種傳媒上的戰略
迄今為止,人們還沒有就"恐怖主義"的定義達成共識,這為反恐之戰的展開帶來了不少麻煩。實際上,為國際政治定義並不像為科學定義那樣簡單,政治上的定義總難免受國傢利益、政治因素的影響。
但是,不管人們在恐怖主義的定義上有多大分歧,幾乎所有國傢都堅定地認為恐怖主義是非正義的。如此一來,反恐就成了正義之舉。於是,一些國傢將自己所鄙夷的暴力活動統稱為"恐怖主義活動",試圖用"恐怖"二字,掩蓋某些暴力活動的合法性、正義性。如果有哪個組織、哪個人被扣上了"恐怖"的帽子,那他所有的要求,無論是否正當,都會被"堂而皇之"地拒絶,除非他表示妥協,願意放棄暴力。而放棄暴力的暴力組織,就相當於沒了牙的獅子、沒了鉗子的螃蟹。
另一方面,一些真正的恐怖主義,也利用起人們對"恐怖主義"概念的模糊,開始藉助媒體,大力為自己辯護,說自己是為了種族、為了社會、為了勞苦大衆的利益纔開展暴力活動的。他們會辯稱自己沒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和鎮壓他們的人發生正面衝突,他們衹好采取"恐怖"手段。他們認為他們的目的是正義的,采用非一般的暴力手段也是無奈之舉。
定義"恐怖主義"一詞遭遇的許多睏難,與那些喜歡用玩弄語言來混淆事實的政治活動傢不無關係。這些政治活動傢擅長用某種概念,將自己裝扮得光明正大,把敵人貶得一文不值。所謂"衆口鑠金",即使是從事民族解放運動的自由戰士,長期背負着恐怖主義的惡名,也難以挺直腰板開展活動,其政治合法性必然受到很大的傷害。相反,反對他們的非正義力量,藉反恐之名,卻可以在國際政壇上得到一席之地,大模大樣地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
但是今天,迫在眉睫的反恐行動不能等到人們找到公認的"恐怖主義" 定義後纔進行。在現實生活中,反恐之戰已經轟轟烈烈地開始了。而在恐怖主義的定義尚未明確之前,就開展反恐活動,雖然面臨不少睏難,卻並不盲目。今天人們至少可以粗略地估計出,哪些暴力集團稱得上恐怖主義,可以大致摸清它們和其他政治軍事戰略的區別;至少已經看出恐怖主義和政治的內在聯繫,能夠認識到恐怖主義是政治活動傢實現目的的工具。
曾有人說過,戰爭就是"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而這個"我們意志",無非就是戰爭的政治意圖。按照這個定義,作為實現政治意圖的手段,"暴力行為"的方式和規模必然由"政治意圖"本身决定。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並不是這樣。受客觀條件的限製,"暴力行為"的方式和規模在很多時候都無法和"政治意圖"相契合。很多恐怖組織都有"宏大的理想",但它們遠沒有能力用軍事對峙的方式來實現那些理想。因此,幾乎所有的恐怖組織都選擇了在暗中活動,建立起不分等級的網絡組織,組織中每一個人都要承擔起"政治意圖",並依據"政治意圖"來確定敵人,將所有有可能阻礙"政治意圖"的人消滅。
沒有"政治意圖"的暴力組織,也有可能製造出諸如"人體炸彈"式的恐怖活動,但無論如何稱不上恐怖主義。恐怖主義下的暴力活動,不同於一般的暴力活動,它的目標不是給敵人造成巨大的物質損失,而是要藉物質損失傷害敵人的精神。因此,相比造成的物質損害,恐怖組織更在意自己是否能夠成功散播恐怖氣氛。看着敵人因自己的暴力活動惶恐不安、風聲鶴唳,恐怖組織可以得意洋洋地嚮旗下成員宣稱:敵人不過是外強中幹,他們有強大的軍事,卻為我們小小的襲擊亂了方寸。
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會渲染出一定的社會氛圍,讓人們誤以為自己生活的世界和媒體渲染的一樣。恐怖主義者也是如此認為,他們專註於渲染恐怖氛圍,並且選擇暴力作為其宣傳手段。
從這個角度看,恐怖主義似乎是一種傳媒上的戰略。
其實,任何戰鬥都不衹是物質上的較量,更是精神上的角逐,交戰雙方總是藉助物質來宣揚自己的精神之力,恐怖主義也是一樣。
一、恐怖主義,一種傳媒上的戰略
迄今為止,人們還沒有就"恐怖主義"的定義達成共識,這為反恐之戰的展開帶來了不少麻煩。實際上,為國際政治定義並不像為科學定義那樣簡單,政治上的定義總難免受國傢利益、政治因素的影響。
但是,不管人們在恐怖主義的定義上有多大分歧,幾乎所有國傢都堅定地認為恐怖主義是非正義的。如此一來,反恐就成了正義之舉。於是,一些國傢將自己所鄙夷的暴力活動統稱為"恐怖主義活動",試圖用"恐怖"二字,掩蓋某些暴力活動的合法性、正義性。如果有哪個組織、哪個人被扣上了"恐怖"的帽子,那他所有的要求,無論是否正當,都會被"堂而皇之"地拒絶,除非他表示妥協,願意放棄暴力。而放棄暴力的暴力組織,就相當於沒了牙的獅子、沒了鉗子的螃蟹。
另一方面,一些真正的恐怖主義,也利用起人們對"恐怖主義"概念的模糊,開始藉助媒體,大力為自己辯護,說自己是為了種族、為了社會、為了勞苦大衆的利益纔開展暴力活動的。他們會辯稱自己沒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和鎮壓他們的人發生正面衝突,他們衹好采取"恐怖"手段。他們認為他們的目的是正義的,采用非一般的暴力手段也是無奈之舉。
定義"恐怖主義"一詞遭遇的許多睏難,與那些喜歡用玩弄語言來混淆事實的政治活動傢不無關係。這些政治活動傢擅長用某種概念,將自己裝扮得光明正大,把敵人貶得一文不值。所謂"衆口鑠金",即使是從事民族解放運動的自由戰士,長期背負着恐怖主義的惡名,也難以挺直腰板開展活動,其政治合法性必然受到很大的傷害。相反,反對他們的非正義力量,藉反恐之名,卻可以在國際政壇上得到一席之地,大模大樣地實現自己的政治目標。
但是今天,迫在眉睫的反恐行動不能等到人們找到公認的"恐怖主義" 定義後纔進行。在現實生活中,反恐之戰已經轟轟烈烈地開始了。而在恐怖主義的定義尚未明確之前,就開展反恐活動,雖然面臨不少睏難,卻並不盲目。今天人們至少可以粗略地估計出,哪些暴力集團稱得上恐怖主義,可以大致摸清它們和其他政治軍事戰略的區別;至少已經看出恐怖主義和政治的內在聯繫,能夠認識到恐怖主義是政治活動傢實現目的的工具。
曾有人說過,戰爭就是"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一種暴力行為",而這個"我們意志",無非就是戰爭的政治意圖。按照這個定義,作為實現政治意圖的手段,"暴力行為"的方式和規模必然由"政治意圖"本身决定。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並不是這樣。受客觀條件的限製,"暴力行為"的方式和規模在很多時候都無法和"政治意圖"相契合。很多恐怖組織都有"宏大的理想",但它們遠沒有能力用軍事對峙的方式來實現那些理想。因此,幾乎所有的恐怖組織都選擇了在暗中活動,建立起不分等級的網絡組織,組織中每一個人都要承擔起"政治意圖",並依據"政治意圖"來確定敵人,將所有有可能阻礙"政治意圖"的人消滅。
沒有"政治意圖"的暴力組織,也有可能製造出諸如"人體炸彈"式的恐怖活動,但無論如何稱不上恐怖主義。恐怖主義下的暴力活動,不同於一般的暴力活動,它的目標不是給敵人造成巨大的物質損失,而是要藉物質損失傷害敵人的精神。因此,相比造成的物質損害,恐怖組織更在意自己是否能夠成功散播恐怖氣氛。看着敵人因自己的暴力活動惶恐不安、風聲鶴唳,恐怖組織可以得意洋洋地嚮旗下成員宣稱:敵人不過是外強中幹,他們有強大的軍事,卻為我們小小的襲擊亂了方寸。
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會渲染出一定的社會氛圍,讓人們誤以為自己生活的世界和媒體渲染的一樣。恐怖主義者也是如此認為,他們專註於渲染恐怖氛圍,並且選擇暴力作為其宣傳手段。
從這個角度看,恐怖主義似乎是一種傳媒上的戰略。
其實,任何戰鬥都不衹是物質上的較量,更是精神上的角逐,交戰雙方總是藉助物質來宣揚自己的精神之力,恐怖主義也是一樣。
恐怖主義避開了和敵人的正面衝突,集中自己弱小的物質力量直接打擊敵人的精神,並以此作為維護、宣揚自己政治意圖的方式。恐怖組織自知實力有限,它總會小心翼翼地繞開敵人的武裝力量,躲在暗處,用出其不意的恐怖襲擊打擊敵人。但這並不是因為恐怖主義者是膽小鬼,而是因為他們理智地分析了敵強我弱的鬥爭形勢。
在這一點上,恐怖組織和遊擊隊有相似之處,這也是為什麽很難以把恐怖組織和遊擊隊分開的原因,遊擊隊也是因為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劣勢,纔采取"敵來我跑,敵退我擾"的遊擊方式折磨敵人。
不過,遊擊隊和恐怖組織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尤其註重他們給敵人造成的物質傷害,後者則更註重對敵人的精神打擊。
遊擊隊的目的是削弱敵人的物質力量,讓敵人因物質上的匱乏無法實現政治意圖。遊擊隊喜歡襲擊防守鬆懈的哨崗、"騷擾"遠離大部隊的駐軍、破壞鐵道運輸、炸橋梁、斷補給,或者將敵人引入他們無法施展拳腳的小街道、小樹林,對其發動小規模軍事襲擊,消滅他們。
遊擊隊通常采取分散作戰的方法,但他們在數量上未必會輸給正規軍,衹是由於武器裝備落後,人員訓練不足,綜合實力無法和正規軍抗衡,纔避免和其進行硬碰硬的對决。"敵來我跑,敵退我擾"是一種揚長避短的戰術,從根本上說,它也是一種武裝對峙。通過這種對峙,遊擊隊成為敵人的持久威脅,他們一點點地消耗掉敵人的優勢,有時還能將敵人的優勢化為己用,比如,從敵人那裏收穫武器彈藥。
恐怖分子就不是這樣了,恐怖分子的潛在支持者不少,可真正投身於恐怖主義的人卻不多,再加上其武器裝備無法和敵人相抗,恐怖組織不僅不能像遊擊隊那樣,和敵人展開曠日持久的小規模武裝衝突,也無力和正規軍進行突然而短暫的軍事抗衡。而這種短暫的軍事抗衡恰恰是遊擊隊最主要的特點之一。
遊擊隊可以給敵人的物質力量造成實質性的損害,衹是這種損害頗有"積少成多"的意味罷了。恐怖組織打擊敵人物質力量的效果有限,因此纔賦予暴力手段更多的"精神內涵"。
總而言之,遊擊隊的暴力是製衡敵人暴力的必須手段,恐怖組織的暴力則是製造恐怖氛圍的載體。
如今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美軍基地時常遭到炸彈襲擊。之所以將這種襲擊定義為恐怖行動,而不是遊擊隊的軍事行動,是因為襲擊者的目的並不是要美軍基地遭受多大的物質損失,而是要讓美軍深陷不安,無奈撤退。所以,即使襲擊者占了便宜,讓敵人大量傷亡,他們也不會乘勝追擊,出動武力,掃平敵軍。
恐怖組織進行大規模恐怖襲擊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更好地渲染恐怖氣氛,威懾敵對國傢。如果人們足夠用心,就會發現,很多恐怖組織在襲擊發生後,不僅要求對襲擊負責,還會主動透露襲擊細節,公佈襲擊者的身份。相比之下,遊擊隊就低調得多。
幾乎每個恐怖組織都有宣傳部門,密切配合着大大小小的恐怖活動,嚮公衆傳遞恐怖信息。這些信息對恐怖組織來說十分重要,它們傳遞的情況直接關係到其政治意圖的實現,它們總是分別嚮兩個方面傳遞,一個是被襲擊者,一個是恐怖主義的潛在支持者。
對被襲擊者來說,恐怖襲擊本身就是一種信息,它旨在表明,被襲擊者惹怒了某恐怖組織,如果被襲擊者繼續"執迷不悟"的話,恐怖襲擊將源源不斷地發生。這樣一來,被襲擊者就不得不考慮自己可能遭受的損失,重新思考付出如此高昂的政治代價是否值得,自己還要不要將行動、政策進行下去。
恐怖主義者認為,敵人可以接受一次襲擊,並在一次重大的打擊後迅速調整起來,卻經受不了接二連三的襲擊,人的精神如果時刻高度緊綳,很快就會崩潰,再強大的軍隊都是如此。
恐怖主義者希望通過恐怖襲擊,讓敵人屈從於自己的政治意圖。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當然不會采取破壞敵人物質力量的方法,而是用暴力進行政治示威,讓敵人的政治意圖無法實現。正規軍在戰場上所嚮披靡,卻對狡猾的恐怖襲擊束手無策,就如落水的老虎一般。而在恐怖主義看來,被襲擊者妥協得越快,襲擊就越有效。
在這一點上,恐怖組織和遊擊隊有相似之處,這也是為什麽很難以把恐怖組織和遊擊隊分開的原因,遊擊隊也是因為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劣勢,纔采取"敵來我跑,敵退我擾"的遊擊方式折磨敵人。
不過,遊擊隊和恐怖組織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尤其註重他們給敵人造成的物質傷害,後者則更註重對敵人的精神打擊。
遊擊隊的目的是削弱敵人的物質力量,讓敵人因物質上的匱乏無法實現政治意圖。遊擊隊喜歡襲擊防守鬆懈的哨崗、"騷擾"遠離大部隊的駐軍、破壞鐵道運輸、炸橋梁、斷補給,或者將敵人引入他們無法施展拳腳的小街道、小樹林,對其發動小規模軍事襲擊,消滅他們。
遊擊隊通常采取分散作戰的方法,但他們在數量上未必會輸給正規軍,衹是由於武器裝備落後,人員訓練不足,綜合實力無法和正規軍抗衡,纔避免和其進行硬碰硬的對决。"敵來我跑,敵退我擾"是一種揚長避短的戰術,從根本上說,它也是一種武裝對峙。通過這種對峙,遊擊隊成為敵人的持久威脅,他們一點點地消耗掉敵人的優勢,有時還能將敵人的優勢化為己用,比如,從敵人那裏收穫武器彈藥。
恐怖分子就不是這樣了,恐怖分子的潛在支持者不少,可真正投身於恐怖主義的人卻不多,再加上其武器裝備無法和敵人相抗,恐怖組織不僅不能像遊擊隊那樣,和敵人展開曠日持久的小規模武裝衝突,也無力和正規軍進行突然而短暫的軍事抗衡。而這種短暫的軍事抗衡恰恰是遊擊隊最主要的特點之一。
遊擊隊可以給敵人的物質力量造成實質性的損害,衹是這種損害頗有"積少成多"的意味罷了。恐怖組織打擊敵人物質力量的效果有限,因此纔賦予暴力手段更多的"精神內涵"。
總而言之,遊擊隊的暴力是製衡敵人暴力的必須手段,恐怖組織的暴力則是製造恐怖氛圍的載體。
如今在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美軍基地時常遭到炸彈襲擊。之所以將這種襲擊定義為恐怖行動,而不是遊擊隊的軍事行動,是因為襲擊者的目的並不是要美軍基地遭受多大的物質損失,而是要讓美軍深陷不安,無奈撤退。所以,即使襲擊者占了便宜,讓敵人大量傷亡,他們也不會乘勝追擊,出動武力,掃平敵軍。
恐怖組織進行大規模恐怖襲擊的目的,無非是為了更好地渲染恐怖氣氛,威懾敵對國傢。如果人們足夠用心,就會發現,很多恐怖組織在襲擊發生後,不僅要求對襲擊負責,還會主動透露襲擊細節,公佈襲擊者的身份。相比之下,遊擊隊就低調得多。
幾乎每個恐怖組織都有宣傳部門,密切配合着大大小小的恐怖活動,嚮公衆傳遞恐怖信息。這些信息對恐怖組織來說十分重要,它們傳遞的情況直接關係到其政治意圖的實現,它們總是分別嚮兩個方面傳遞,一個是被襲擊者,一個是恐怖主義的潛在支持者。
對被襲擊者來說,恐怖襲擊本身就是一種信息,它旨在表明,被襲擊者惹怒了某恐怖組織,如果被襲擊者繼續"執迷不悟"的話,恐怖襲擊將源源不斷地發生。這樣一來,被襲擊者就不得不考慮自己可能遭受的損失,重新思考付出如此高昂的政治代價是否值得,自己還要不要將行動、政策進行下去。
恐怖主義者認為,敵人可以接受一次襲擊,並在一次重大的打擊後迅速調整起來,卻經受不了接二連三的襲擊,人的精神如果時刻高度緊綳,很快就會崩潰,再強大的軍隊都是如此。
恐怖主義者希望通過恐怖襲擊,讓敵人屈從於自己的政治意圖。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他們當然不會采取破壞敵人物質力量的方法,而是用暴力進行政治示威,讓敵人的政治意圖無法實現。正規軍在戰場上所嚮披靡,卻對狡猾的恐怖襲擊束手無策,就如落水的老虎一般。而在恐怖主義看來,被襲擊者妥協得越快,襲擊就越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