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序 笑對風雨人生
張中行
近一兩年,我舊習不改,仍寫些事過或事微而未能忘情的,積稿漸多,編排體例,都是反三纔之道,人為先;人不衹一位,也要排個次序,我未能免勢利眼之俗,也為了廣告效應,列隊,排頭,要是個大塊頭的。於是第一本拉來章太炎,第二本拉來辜鴻銘,說來也巧,不衹都有大名,而且為人都有些怪,或說不同於常的特點。現在該第三本了,既然同樣收健在的,那就得來全不費工夫,最好是啓功先生,因為他也是既有大名,又有不同於常的特點。且說有如扛物,大塊頭的必多費力,我畏難,從設想湊這本再而三的書之日起,就决定最後寫這篇標題為《啓功》的。現在,看看草目,六十餘名都已排列整齊,衹欠排頭未到,畏,也衹好壯壯膽,拿筆。拿筆之前,聽說繼《啓功韻語》之後,又將有"絮語"問世,夫絮,細碎而剪不斷、理還亂之謂也,姑且承認啓功先生謙稱自己的韻語為打油,推想這絮語的油必是純芝麻,出於我們家乡的古法小磨的,所以我必須先鼻嗅口嘗,然後着筆。以上這些意思,也當面上報啓功先生。他客氣幾句,我聽而不聞,於是就拿到《啓功絮語》的復印本。回來看了,自然又會得到幾次人生難得的開口笑。其時正臨近癸酉年中秋,我忙裏偷閑,往家乡望了"月是故鄉明"之月,吃了尚未新潮的月餅,由絮語引發的歡笑漸淡,難得再拖,衹好動真格的,拿筆。
拖,至少一部分是來於畏,畏什麽?正如我多次面對啓功先生時所說:"您這塊大石頭太重,我苦於扛不動。"重,化概括為具體,是:所能,恕我連述說也要請莊子來幫忙,是"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為人,是"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嚴。--既已嚮古人求援,幹脆再抄一處,包括所能和為人,是《後漢書·黃憲傳》所說:"汪汪若千頃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濁,不可量也。"說到澄之不清,淆之不濁,想大動幹戈之前,先來個由芥子見須彌的小註。比如你闖入他的小乘道場(曾住西直門內小乘巷),恭而敬之地同他談論,或嚮他請教,詩文之事,他會一扯就扯到"我腿何如驢腿",此即所謂澄之不清。又比如七十年代早期,他的尊夫人章佳氏往生淨土,於是一如浮世所常見,無事生事,有事就更多好事者,手持紅絲,心懷勝造七級浮屠之熱誠,入門三言兩語,就抽出紅絲往腳脖子上係,他卻一貫縮腿敬謝,好事者遺憾,甚且不解,而去,可是喜歡道聽途說的人不就此罷休,於是喜結良緣的善意謠傳還是不脛而走,對此,他有絶招,是我所親見,撤去雙人床,換為單人床,於今幾二十年,不變,此即所謂淆之不濁。總之,這之後就衹得來個雜以慨嘆的總評:不可量也。
可是好事者走了,還有多事者,會反唇相譏:"你不是也量過嗎?那就不是不可量了。"我想,這是指我寫過這樣幾篇文章:《〈論書絶句〉管窺》,《〈啓功韻語〉讀後》,《兩序的因緣》,《書人書事》。許還有別的,一時想不起來,也就不去查了。現在是要聲辯,雖然所寫不衹一篇,對於啓功先生的所能和為人,還無礙於我的評論,"不可量也"。理由不衹一項。其一,我的所談都是皮毛,自然不能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其二,有所見,或更進一步,有所評,都是瞎子摸象之類,對的可能性並不大。其三,限於所能中的見於書本的(如文物鑒定就不,或說難於,見於書本),如主要講鑒古的《啓功叢稿》,我就不敢碰,因為過於專,過於精,我是除贊嘆以外,不能置一辭。其四,關於為人,我見到面團團兼嘻笑,聽到"我腿何如驢腿",所有這些,是整體的千百分之一呢,還是連之一也不是呢,是直到現在我也說不清楚。說不清,還敢寫,亦有說乎?曰有,是依據事理,瞭解自己尚且不易,況他人乎?可是自司馬子長以下,還是有不少人,或自發,或領史館之俸,為許多人,包括列女和僧道,寫傳記。太史公寫項羽,寫張良,沒見過,專就這一點說,我寫啓功先生就有了優越性,是不衹見過,而且來往四十年有餘。就說衹是皮毛吧,想來皮是真皮,毛也不假,寫出來,給想看名人的人看看,也不無意義吧?所以還是放開筆,任其所之,寫。
張中行
近一兩年,我舊習不改,仍寫些事過或事微而未能忘情的,積稿漸多,編排體例,都是反三纔之道,人為先;人不衹一位,也要排個次序,我未能免勢利眼之俗,也為了廣告效應,列隊,排頭,要是個大塊頭的。於是第一本拉來章太炎,第二本拉來辜鴻銘,說來也巧,不衹都有大名,而且為人都有些怪,或說不同於常的特點。現在該第三本了,既然同樣收健在的,那就得來全不費工夫,最好是啓功先生,因為他也是既有大名,又有不同於常的特點。且說有如扛物,大塊頭的必多費力,我畏難,從設想湊這本再而三的書之日起,就决定最後寫這篇標題為《啓功》的。現在,看看草目,六十餘名都已排列整齊,衹欠排頭未到,畏,也衹好壯壯膽,拿筆。拿筆之前,聽說繼《啓功韻語》之後,又將有"絮語"問世,夫絮,細碎而剪不斷、理還亂之謂也,姑且承認啓功先生謙稱自己的韻語為打油,推想這絮語的油必是純芝麻,出於我們家乡的古法小磨的,所以我必須先鼻嗅口嘗,然後着筆。以上這些意思,也當面上報啓功先生。他客氣幾句,我聽而不聞,於是就拿到《啓功絮語》的復印本。回來看了,自然又會得到幾次人生難得的開口笑。其時正臨近癸酉年中秋,我忙裏偷閑,往家乡望了"月是故鄉明"之月,吃了尚未新潮的月餅,由絮語引發的歡笑漸淡,難得再拖,衹好動真格的,拿筆。
拖,至少一部分是來於畏,畏什麽?正如我多次面對啓功先生時所說:"您這塊大石頭太重,我苦於扛不動。"重,化概括為具體,是:所能,恕我連述說也要請莊子來幫忙,是"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為人,是"東面而視,不見水端嚴。--既已嚮古人求援,幹脆再抄一處,包括所能和為人,是《後漢書·黃憲傳》所說:"汪汪若千頃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濁,不可量也。"說到澄之不清,淆之不濁,想大動幹戈之前,先來個由芥子見須彌的小註。比如你闖入他的小乘道場(曾住西直門內小乘巷),恭而敬之地同他談論,或嚮他請教,詩文之事,他會一扯就扯到"我腿何如驢腿",此即所謂澄之不清。又比如七十年代早期,他的尊夫人章佳氏往生淨土,於是一如浮世所常見,無事生事,有事就更多好事者,手持紅絲,心懷勝造七級浮屠之熱誠,入門三言兩語,就抽出紅絲往腳脖子上係,他卻一貫縮腿敬謝,好事者遺憾,甚且不解,而去,可是喜歡道聽途說的人不就此罷休,於是喜結良緣的善意謠傳還是不脛而走,對此,他有絶招,是我所親見,撤去雙人床,換為單人床,於今幾二十年,不變,此即所謂淆之不濁。總之,這之後就衹得來個雜以慨嘆的總評:不可量也。
可是好事者走了,還有多事者,會反唇相譏:"你不是也量過嗎?那就不是不可量了。"我想,這是指我寫過這樣幾篇文章:《〈論書絶句〉管窺》,《〈啓功韻語〉讀後》,《兩序的因緣》,《書人書事》。許還有別的,一時想不起來,也就不去查了。現在是要聲辯,雖然所寫不衹一篇,對於啓功先生的所能和為人,還無礙於我的評論,"不可量也"。理由不衹一項。其一,我的所談都是皮毛,自然不能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其二,有所見,或更進一步,有所評,都是瞎子摸象之類,對的可能性並不大。其三,限於所能中的見於書本的(如文物鑒定就不,或說難於,見於書本),如主要講鑒古的《啓功叢稿》,我就不敢碰,因為過於專,過於精,我是除贊嘆以外,不能置一辭。其四,關於為人,我見到面團團兼嘻笑,聽到"我腿何如驢腿",所有這些,是整體的千百分之一呢,還是連之一也不是呢,是直到現在我也說不清楚。說不清,還敢寫,亦有說乎?曰有,是依據事理,瞭解自己尚且不易,況他人乎?可是自司馬子長以下,還是有不少人,或自發,或領史館之俸,為許多人,包括列女和僧道,寫傳記。太史公寫項羽,寫張良,沒見過,專就這一點說,我寫啓功先生就有了優越性,是不衹見過,而且來往四十年有餘。就說衹是皮毛吧,想來皮是真皮,毛也不假,寫出來,給想看名人的人看看,也不無意義吧?所以還是放開筆,任其所之,寫。
如果有什麽光的探測器,對準他的肚皮(從舊而俗之習,不說心,更不說大腦),咔嚓一響,我想一定會有許多新發現。暫時還未照,也就衹好等照見後再說。這裏衹說一些已經能夠看到的。其中一種是一般人不很清楚甚至並未註意的,是書畫等的鑒定。這方面,成為名傢,也許比善書善畫更難,至少是同樣不容易,因和不衹要有機會,見得多,還要有能深入分辨的慧心和慧眼。啓功先生得天獨厚,外有機會,公藏私藏,幾乎所有名跡他都見過,又內有慧心慧眼,還要加上他能書能畫,深知其中甘苦,所以成為這方面的有數的一流專傢。他忙,也因為這方面的多能,比如前些年,由上方佈置,他同另兩三位專傢,周遊一國,看各大博物館的收藏,看後要點頭或搖頭,回來,我慶幸他大飽眼福,他說也相當纍。私就更多,他走出浮光掠影樓,常有人拿出一件甚且抱出一捆,請他看,不下樓,也會有不少人叩門而入,也是一件或幾件,請他看,希望看到他點頭。有的還希望他在上面寫幾句,以期變略有姿色為容華絶代。他寬厚,總會寫幾句。但有分寸:精品,他掏心窩子說;常品,說兩句不疼不癢的;贋品,敬書"啓功拜觀"雲雲,蓋曾拜曾觀,並非假話也。說到這裏,我應該感謝他對我的網開一面,因為,比如請他看尚未買的文徵明書《長恨歌》册,已買(知未必真,因價特廉而收)的祝枝山臨《景竜觀鐘銘》捲,他都未說"拜觀",而說"假的"。到此,想說兩句似題外而非題外的話,像這樣的"廣陵散",不想法使之下傳,而讓這現代化的嵇叔夜今天東傢去開會,明天西傢去剪彩,以湊電視之熱鬧,總是太失策了吧?
說過一般人未註意的,要接着說一般人(包括不少海外的)都註意的,書法。這裏要插說一項一般人也不很清楚的,是啓功先生的浮世之名,本來是畫傢,近些年為能者多勞的形勢所迫,畫過於費時間,書可以急就章,纔多書少畫(或說幾乎不畫),在人的印象中就成為單純的書法傢,並上升為書法傢協會主席。衆志成城,又因為他本人執筆,多談書而少談畫,吾從衆,也就撇開畫而專談書法。可是這就碰到大難題,而且不衹一個。衹說兩個。其一,出於他筆下的字,大到榜書,小到蠅頭小楷,又無論是行還是草,都好,或說美,可是如果有人有追求所以然之癖,問怎麽個好法,為什麽這種形態就好,我說句狂妄的話,恐怕連啓功先生自己也答不上來。我想,這就有如看意中的佳人,因覺得美而動情,心理活動實有,卻衹能意會而不能言傳。總之,無能為力,也就衹好改說第二個難,不離文字的。這是指他的論書著作,主要是《論書絶句》和《論書札記》。有書問世,白紙黑字,如絶句,且有自註,何以還說難?是因為書道,上面說過的,微妙之處,可意會不可言傳,啓功先生老婆心切,欲以言傳,也無法避精避深,於是讀者,以我為例,看,字都認識,至於其中奧義,就有如參"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的"無",蒲團坐碎,離悟還是十萬八千裏。單說《論書絶句》,一百首,由西京的石刻木簡說到自己的學書經歷,如生物之渾然一體,牽一發必動全身,沒有寢饋於書苑若幹年的苦功,想得個總體的瞭解,也太難了。
韓文公有句云,"餘事作詩人",所以介紹啓功先生,更要着重談大節。大節為何?開門或下樓,待人諸事是也。這就更多,衹想談一些見聞。其一是對陳援庵(名垣,史學家,曾任輔仁大學校長,別署勵耘書屋)先生,或口說,或筆寫,他總是充滿敬佩和感激之情,說他的"小"有成就,都是這位老先生之賜。這當然不是無中生有,但實事求是,我覺得,推想許多人也會這樣想,說"都是",就未免言過其實。可是多年以來,直到他的聲名更多為世人所知的時候,他總是這樣說,也總是這樣想。是不實事求是嗎?非也。是他的"德"使他銘記一飯之恩,把自己的所長都忘了。這種感情還有大發展,是近些年來,他的書畫之價更飛漲,賣了不少錢,總有幾十萬美元吧,他不要,設立奬學金,名"啓功奬學金",合情合理,可是他堅持要稱為"勵耘奬學金"。這奬學金,陳援庵先生健在的時候無從知道,如果泉下有知,微笑之後,也當泣下沾襟吧?
說過一般人未註意的,要接着說一般人(包括不少海外的)都註意的,書法。這裏要插說一項一般人也不很清楚的,是啓功先生的浮世之名,本來是畫傢,近些年為能者多勞的形勢所迫,畫過於費時間,書可以急就章,纔多書少畫(或說幾乎不畫),在人的印象中就成為單純的書法傢,並上升為書法傢協會主席。衆志成城,又因為他本人執筆,多談書而少談畫,吾從衆,也就撇開畫而專談書法。可是這就碰到大難題,而且不衹一個。衹說兩個。其一,出於他筆下的字,大到榜書,小到蠅頭小楷,又無論是行還是草,都好,或說美,可是如果有人有追求所以然之癖,問怎麽個好法,為什麽這種形態就好,我說句狂妄的話,恐怕連啓功先生自己也答不上來。我想,這就有如看意中的佳人,因覺得美而動情,心理活動實有,卻衹能意會而不能言傳。總之,無能為力,也就衹好改說第二個難,不離文字的。這是指他的論書著作,主要是《論書絶句》和《論書札記》。有書問世,白紙黑字,如絶句,且有自註,何以還說難?是因為書道,上面說過的,微妙之處,可意會不可言傳,啓功先生老婆心切,欲以言傳,也無法避精避深,於是讀者,以我為例,看,字都認識,至於其中奧義,就有如參"狗子還有佛性也無"的"無",蒲團坐碎,離悟還是十萬八千裏。單說《論書絶句》,一百首,由西京的石刻木簡說到自己的學書經歷,如生物之渾然一體,牽一發必動全身,沒有寢饋於書苑若幹年的苦功,想得個總體的瞭解,也太難了。
韓文公有句云,"餘事作詩人",所以介紹啓功先生,更要着重談大節。大節為何?開門或下樓,待人諸事是也。這就更多,衹想談一些見聞。其一是對陳援庵(名垣,史學家,曾任輔仁大學校長,別署勵耘書屋)先生,或口說,或筆寫,他總是充滿敬佩和感激之情,說他的"小"有成就,都是這位老先生之賜。這當然不是無中生有,但實事求是,我覺得,推想許多人也會這樣想,說"都是",就未免言過其實。可是多年以來,直到他的聲名更多為世人所知的時候,他總是這樣說,也總是這樣想。是不實事求是嗎?非也。是他的"德"使他銘記一飯之恩,把自己的所長都忘了。這種感情還有大發展,是近些年來,他的書畫之價更飛漲,賣了不少錢,總有幾十萬美元吧,他不要,設立奬學金,名"啓功奬學金",合情合理,可是他堅持要稱為"勵耘奬學金"。這奬學金,陳援庵先生健在的時候無從知道,如果泉下有知,微笑之後,也當泣下沾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