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餘英時
能有機會為《周有光百歲口述》寫序,這是我最感榮幸也最覺高興的事。
20世紀是中國人受苦受難的世紀,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幾乎沒有一天停止過。在這樣一個人人朝不保夕的漫長亂世中,竟有一位百二高齡的老人將他一生的經歷,用生動的語言,娓娓道來,思路之清晰,判斷之明確,絲毫不顯衰老之象,這真是人間一大奇跡。何況這不是普通的老人,而是世界知名的漢字改革傢周有光先生!
有光先生的《漢字改革概論》不但有精審的日譯本,其中重要的篇章也有德譯本和英譯本。今天漢字拼音已通行全世界,有光先生從1955年起便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中擔任拼音化研究室的主任,1958年完成的"漢語拼音方案",他是貢獻最大最多的主將。所以今天一提到漢字改革和漢語拼音,無論是中國人或外國人,首先便會想到有光先生的大名。幾年前,美國名作傢何偉(Peter Hessler)擔任《紐約客》(New Yorker)駐北京記者,他為了研究中國文字改革的前因後果,便費了好幾天的工夫對有光先生進行專訪。有光先生許多精闢的見解現在都已收在何偉新著《甲骨》(Oracle Bones,New York:Harper Colins,2006)中了。有光先生在亂世中做出了輝煌的建設成績,這件事的本身更是奇跡中的奇跡。對於這樣一位百齡老人的口述自傳,我們是决不能等閑視之的。
有光先生受到了最完整的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教育。他在常州中學一方面獲得紮實的中國古典訓練,另一方面又直接讀英文本的世界史和自然科學;兩年聖約翰大學則使他受到西方自由教育的熏陶,"學會了自學,學會了獨立思考"。他在聖約翰時期已决定以經濟學為專業,以後在光華大學和到日本京都大學深造,都一直沒有改變。抗戰時期,他進入銀行界工作,以實際經驗與書本知識相結合,他對於中國經濟問題的認識當然更深入了。更難得的是他戰後到美國信托銀行就業,仍孜孜不息地利用業餘時間在圖書館中自修經濟學。他為什麽如此鐘情於銀行、貨幣、國際貿易等等科目?這並不是因為他貪圖銀行界的高收入,如果惟此是圖,他便不會在1949年衝破一切阻力回歸中國了。早在大學時代,他已建立了一個堅固的信念,致力於中國的現代化。他認定中國現代化的出路最後必然要歸宿到經濟建設,他决心獻身於這一崇高的目的。
他在中學時代接受了"五四"的洗禮,完全認同於"民主"和"科學"。但是他追求"現代"而不鄙棄"傳統"。對於五四運動中一股反傳統、"打倒孔傢店"的激進思潮,他卻不表同情。此中關鍵便在於他自始便重視"建設",而不肯隨波逐流地走"破壞"的路嚮。很顯然地,他心目中的"現代化"是怎樣使中國的傳統逐步轉化為"現代"。他從來沒有相信過那種粗暴的狂想,認為衹有把"傳統"摧毀得一絲不剩,然後中國才能開始"現代化"。我可以毫不遲疑地說,他是真正從"傳統"成功過渡到"現代"的知識人。
餘英時
能有機會為《周有光百歲口述》寫序,這是我最感榮幸也最覺高興的事。
20世紀是中國人受苦受難的世紀,內憂外患紛至沓來,幾乎沒有一天停止過。在這樣一個人人朝不保夕的漫長亂世中,竟有一位百二高齡的老人將他一生的經歷,用生動的語言,娓娓道來,思路之清晰,判斷之明確,絲毫不顯衰老之象,這真是人間一大奇跡。何況這不是普通的老人,而是世界知名的漢字改革傢周有光先生!
有光先生的《漢字改革概論》不但有精審的日譯本,其中重要的篇章也有德譯本和英譯本。今天漢字拼音已通行全世界,有光先生從1955年起便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中擔任拼音化研究室的主任,1958年完成的"漢語拼音方案",他是貢獻最大最多的主將。所以今天一提到漢字改革和漢語拼音,無論是中國人或外國人,首先便會想到有光先生的大名。幾年前,美國名作傢何偉(Peter Hessler)擔任《紐約客》(New Yorker)駐北京記者,他為了研究中國文字改革的前因後果,便費了好幾天的工夫對有光先生進行專訪。有光先生許多精闢的見解現在都已收在何偉新著《甲骨》(Oracle Bones,New York:Harper Colins,2006)中了。有光先生在亂世中做出了輝煌的建設成績,這件事的本身更是奇跡中的奇跡。對於這樣一位百齡老人的口述自傳,我們是决不能等閑視之的。
有光先生受到了最完整的從傳統到現代的過渡教育。他在常州中學一方面獲得紮實的中國古典訓練,另一方面又直接讀英文本的世界史和自然科學;兩年聖約翰大學則使他受到西方自由教育的熏陶,"學會了自學,學會了獨立思考"。他在聖約翰時期已决定以經濟學為專業,以後在光華大學和到日本京都大學深造,都一直沒有改變。抗戰時期,他進入銀行界工作,以實際經驗與書本知識相結合,他對於中國經濟問題的認識當然更深入了。更難得的是他戰後到美國信托銀行就業,仍孜孜不息地利用業餘時間在圖書館中自修經濟學。他為什麽如此鐘情於銀行、貨幣、國際貿易等等科目?這並不是因為他貪圖銀行界的高收入,如果惟此是圖,他便不會在1949年衝破一切阻力回歸中國了。早在大學時代,他已建立了一個堅固的信念,致力於中國的現代化。他認定中國現代化的出路最後必然要歸宿到經濟建設,他决心獻身於這一崇高的目的。
他在中學時代接受了"五四"的洗禮,完全認同於"民主"和"科學"。但是他追求"現代"而不鄙棄"傳統"。對於五四運動中一股反傳統、"打倒孔傢店"的激進思潮,他卻不表同情。此中關鍵便在於他自始便重視"建設",而不肯隨波逐流地走"破壞"的路嚮。很顯然地,他心目中的"現代化"是怎樣使中國的傳統逐步轉化為"現代"。他從來沒有相信過那種粗暴的狂想,認為衹有把"傳統"摧毀得一絲不剩,然後中國才能開始"現代化"。我可以毫不遲疑地說,他是真正從"傳統"成功過渡到"現代"的知識人。
從1949年到1955年,他在上海仍然是一面從事於經濟學的教研工作,一面在銀行界服務。1955年他應召到北京開全國文字改革會議,然後留下來參加新成立的文字改革委員會的工作,從此由經濟學轉業到語言學,他後半生的道路便完全改變了。中途改業,從經濟專傢變成了語文專傢,在一般人來說,簡直不可想象,但對有光先生而言卻是再順理成章不過的事。這得力於他早年所受到的"自由博雅"(liberal arts)的教育。他在聖約翰時已對語言問題發生了深厚的興趣,修過課,也寫過文章。在30年代他更正式參加了拉丁化運動,通過"獨立思考",他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主張方言拉丁化必須互相溝通,在當時發生了相當的影響。語文雖是他的業餘愛好,但這個愛好已"淪肌浹髓",和他的生命融合為一,再也揮之不去了。所以他戰後到英國旅行,竟收集了不少關於字母學的著作,這是在中國知識人視野之外的一門學問。關於改業,他在口述中說:
1955年,我來開文字改革會議,開完改行留在北京,那是意料之外。不過既然是來了,我就要改變。我認為語言學方面還是要更新,因為整個中國要變成一個現代化的國傢,每個方面都要更新,經濟方面當然是最主要的,語文方面當然也很重要,但是不如經濟這麽規模大。
我認為這一段話特別重要,把他一生的主要精神點出來了。從早年到老年,他一直在追求中國現代化的建設。經濟最根本,所以他選擇了經濟學為專業;語文是現代化的利器,因此成為他的副業。但是1955年他大概已感到經濟這條路是走不通的了,退而求其次,他終於接受了以副業為專業的安排。這裏必須註意的是:他的專業雖然改變了,專業背後的原動力則仍然一以貫之,即中國現代化的建設。正是由於他深信中國現代化"每個方面都要更新",他退休以後閱讀的範圍越來越大,寫作的領域也越推越廣,《周有光文化論稿》和《百歲新稿》便是最有力的見證。總之,現代化建設是他的終極關懷,即漢末李固所謂:"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國之興衰,在此一舉。"對於此一大事,他真做到了"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的地步。
從公共生活轉到私人生活,有光先生的轉業則是他生命中一大轉機。如果他繼續在上海從事經濟學的教研,又參與銀行業務,兩年後的"反右"劫運無論如何也是逃不過的。當他在上海的舊友或自殺或受罪的時候,他卻能在一個特別受保護的機構中安靜地作研究。難怪朋友們都說他"命大"了。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寧夏兩年多,因為周恩來的特別關照,他還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優待,是其他勞改犯所望塵莫及的。但更重要的是他因此保護了夫人張允和女士。早在"三反"、"五反"運動中,允和女士已受到衝擊,有光先生非常體貼,知道她經不起一輪接一輪的政治波浪,毅然讓她退職傢居。這真是一個最明智的决定。正如她所說的:"如果我沒有及早下崗,如果'文革'時我還在工作,那我必死無疑,不是自殺就是被整死。"她最後享高壽至九十有三,不能不歸功於有光先生的當機立斷。因為中年便退隱了,允和女士纔有機會參加了俞平伯先生所組織的昆麯研習社。除了"十年浩劫"期間,她的主要精力都投嚮昆麯研究上面,過的是"君平忘世,世亦忘君平"的藝術生活。亂世而猶能有此,不能不說是異數了。
1955年,我來開文字改革會議,開完改行留在北京,那是意料之外。不過既然是來了,我就要改變。我認為語言學方面還是要更新,因為整個中國要變成一個現代化的國傢,每個方面都要更新,經濟方面當然是最主要的,語文方面當然也很重要,但是不如經濟這麽規模大。
我認為這一段話特別重要,把他一生的主要精神點出來了。從早年到老年,他一直在追求中國現代化的建設。經濟最根本,所以他選擇了經濟學為專業;語文是現代化的利器,因此成為他的副業。但是1955年他大概已感到經濟這條路是走不通的了,退而求其次,他終於接受了以副業為專業的安排。這裏必須註意的是:他的專業雖然改變了,專業背後的原動力則仍然一以貫之,即中國現代化的建設。正是由於他深信中國現代化"每個方面都要更新",他退休以後閱讀的範圍越來越大,寫作的領域也越推越廣,《周有光文化論稿》和《百歲新稿》便是最有力的見證。總之,現代化建設是他的終極關懷,即漢末李固所謂:"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國之興衰,在此一舉。"對於此一大事,他真做到了"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的地步。
從公共生活轉到私人生活,有光先生的轉業則是他生命中一大轉機。如果他繼續在上海從事經濟學的教研,又參與銀行業務,兩年後的"反右"劫運無論如何也是逃不過的。當他在上海的舊友或自殺或受罪的時候,他卻能在一個特別受保護的機構中安靜地作研究。難怪朋友們都說他"命大"了。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下放寧夏兩年多,因為周恩來的特別關照,他還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優待,是其他勞改犯所望塵莫及的。但更重要的是他因此保護了夫人張允和女士。早在"三反"、"五反"運動中,允和女士已受到衝擊,有光先生非常體貼,知道她經不起一輪接一輪的政治波浪,毅然讓她退職傢居。這真是一個最明智的决定。正如她所說的:"如果我沒有及早下崗,如果'文革'時我還在工作,那我必死無疑,不是自殺就是被整死。"她最後享高壽至九十有三,不能不歸功於有光先生的當機立斷。因為中年便退隱了,允和女士纔有機會參加了俞平伯先生所組織的昆麯研習社。除了"十年浩劫"期間,她的主要精力都投嚮昆麯研究上面,過的是"君平忘世,世亦忘君平"的藝術生活。亂世而猶能有此,不能不說是異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