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篇
被忽略的"國學狂人"
如果那天劉文典忍住了怒氣,或者幹脆低聲下氣,那他肯定不會被當時正威風凜凜的蔣主席關上兩個星期,更不需要"即日離皖"。但那樣他就不是劉文典了。
事情的經過其實很簡單:1928年11月29日,剛剛當上南京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到安徽省府所在地安慶視察,聽說幾天前安徽大學有學生跑到隔壁的安徽省立第一女子中學鬧事,就召見代行校長職權的安大文學院主任劉文典問話,並責令他盡快懲處肇事學生。
沒想到劉文典根本不理他那一套,連主席也不願喊,反而神情不屑地回答:"事情沒你想象得那麽簡單,我覺得其中尚有內幕。"蔣介石聽了,勃然大怒:"你這個新學閥,不將你撤職查辦,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
看見蔣介石扯起孫中山的大旗,身着灰布棉袍的劉文典"嗖"地站起身來,從容應答:"提起總理,我和他在東京鬧革命時,還不曉得你的名字呢。青年學生雖說風華正茂,但不等於理性成熟。些微細事,不要用小題目做大文章。如果說我是新學閥的話,那你就是新軍閥!"
結果可想而知。
駡蔣介石的時候,劉文典是安徽大學文學院主任、實際意義上的校長,大小算是個"官"吧。這個"小官"原本是應該對那個"大官"保持那麽一點恭敬的,即使內心不願意,表面裝裝也可以吧。可劉文典不!不僅不願意裝,還要與被國人視為"黨國救星"的蔣主席對着幹。
他的名言是:"大學不是衙門!"
這個劉文典到底是誰?他為何如此之"狂"?
打開"百度"搜索引擎,並不難查到劉文典的生平簡歷:安徽合肥人,祖籍懷寧,原名文驄,字叔雅。1906年入安徽公學讀書,不久後加入中國同盟會,1908年底赴日本留學。早年傾心於民主革命,後逐漸潛心於學術研究,曾先後在北京大學、安徽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任職。晚年棲身于云南大學,直至終老。著作有《淮南鴻烈集解》、《莊子補正》、《說苑斠補》、《三餘札記》等。
寥寥數語,波瀾不驚。事實上,迄今為止,除了他生前服務過的安徽大學、雲南大學聯合出版過一套《劉文典全集》,還有他的兒子劉平章先生編印過一本薄薄的《劉文典傳聞軼事》外,關於這位老人的所有故事與評價,似乎都衹是零落不齊的"散珠",難窺全豹。
從零落的故事裏,可以粗略看到這位"大師級人物"一生走過的輝煌:早年師承劉師培、章太炎,青年交遊鬍適之、陳寅恪,中年瞧不起聞一多、瀋從文,老年批評過魯迅、巴金,還曾追隨過孫中山,營救過陳獨秀,痛駡過蔣介石。解放後,當過國傢一級教授,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慷慨發過言,還被開國領袖毛澤東當面誇贊過。似乎曾經風光過,但最終卻在驚濤駭浪般的批判中倒下。對於許多人來說,他留下的衹是一個復雜而模糊的身影,漸行漸遠。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次遠行,每一個細節都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衹可惜由於時光流逝、歷史疏忽,目前所能查閱到的一手資料十分有限,現存的記錄也是互相抵觸、錯謬百出。劉文典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留給今天的最大財富又是什麽?
捲牒之中,並無太多明確的結論。人們衹能從零星的歷史檔案、有限的回憶文字中去管窺這位老人豐富而艱難的一生。是的,關於他最令人神往的人生段落,依然落定在那些被世人口口相傳的種種傳說之中。
被忽略的"國學狂人"
如果那天劉文典忍住了怒氣,或者幹脆低聲下氣,那他肯定不會被當時正威風凜凜的蔣主席關上兩個星期,更不需要"即日離皖"。但那樣他就不是劉文典了。
事情的經過其實很簡單:1928年11月29日,剛剛當上南京國民政府主席的蔣介石到安徽省府所在地安慶視察,聽說幾天前安徽大學有學生跑到隔壁的安徽省立第一女子中學鬧事,就召見代行校長職權的安大文學院主任劉文典問話,並責令他盡快懲處肇事學生。
沒想到劉文典根本不理他那一套,連主席也不願喊,反而神情不屑地回答:"事情沒你想象得那麽簡單,我覺得其中尚有內幕。"蔣介石聽了,勃然大怒:"你這個新學閥,不將你撤職查辦,對不起總理在天之靈!"
看見蔣介石扯起孫中山的大旗,身着灰布棉袍的劉文典"嗖"地站起身來,從容應答:"提起總理,我和他在東京鬧革命時,還不曉得你的名字呢。青年學生雖說風華正茂,但不等於理性成熟。些微細事,不要用小題目做大文章。如果說我是新學閥的話,那你就是新軍閥!"
結果可想而知。
駡蔣介石的時候,劉文典是安徽大學文學院主任、實際意義上的校長,大小算是個"官"吧。這個"小官"原本是應該對那個"大官"保持那麽一點恭敬的,即使內心不願意,表面裝裝也可以吧。可劉文典不!不僅不願意裝,還要與被國人視為"黨國救星"的蔣主席對着幹。
他的名言是:"大學不是衙門!"
這個劉文典到底是誰?他為何如此之"狂"?
打開"百度"搜索引擎,並不難查到劉文典的生平簡歷:安徽合肥人,祖籍懷寧,原名文驄,字叔雅。1906年入安徽公學讀書,不久後加入中國同盟會,1908年底赴日本留學。早年傾心於民主革命,後逐漸潛心於學術研究,曾先後在北京大學、安徽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任職。晚年棲身于云南大學,直至終老。著作有《淮南鴻烈集解》、《莊子補正》、《說苑斠補》、《三餘札記》等。
寥寥數語,波瀾不驚。事實上,迄今為止,除了他生前服務過的安徽大學、雲南大學聯合出版過一套《劉文典全集》,還有他的兒子劉平章先生編印過一本薄薄的《劉文典傳聞軼事》外,關於這位老人的所有故事與評價,似乎都衹是零落不齊的"散珠",難窺全豹。
從零落的故事裏,可以粗略看到這位"大師級人物"一生走過的輝煌:早年師承劉師培、章太炎,青年交遊鬍適之、陳寅恪,中年瞧不起聞一多、瀋從文,老年批評過魯迅、巴金,還曾追隨過孫中山,營救過陳獨秀,痛駡過蔣介石。解放後,當過國傢一級教授,在全國政協會議上慷慨發過言,還被開國領袖毛澤東當面誇贊過。似乎曾經風光過,但最終卻在驚濤駭浪般的批判中倒下。對於許多人來說,他留下的衹是一個復雜而模糊的身影,漸行漸遠。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次遠行,每一個細節都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衹可惜由於時光流逝、歷史疏忽,目前所能查閱到的一手資料十分有限,現存的記錄也是互相抵觸、錯謬百出。劉文典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留給今天的最大財富又是什麽?
捲牒之中,並無太多明確的結論。人們衹能從零星的歷史檔案、有限的回憶文字中去管窺這位老人豐富而艱難的一生。是的,關於他最令人神往的人生段落,依然落定在那些被世人口口相傳的種種傳說之中。
狂傲,有時候並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就拿他"不稱主席"的舉動來說吧,即便放在今天,亦堪稱動人心魄的獨立文人風骨。1931年12月11日,魯迅先生以"佩韋"作筆名,在上海"左聯"旬刊《十字街頭》上發表《知難行難》一文,特意談到了這件事:
安徽大學校長劉文典教授,因不稱"主席"而關了好多天,好容易纔交保出外,老同鄉、舊同事、博士當然是知道的,所以,"我稱他主席!"
撇開魯迅藉用這件事譏諷鬍適的真實用意不說,事情發生三年之後,還能讓他想起並引之為據,足見劉文典此舉的影響深遠。今天的"狂人學者",如北京大學的賀衛方、清華大學的陳丹青、中國人民大學的張鳴,似乎就沒有劉老先生這麽好的運氣。於是,名人博客成了"狂人日記"。
"狂"其實是一種氣節、一種人格。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對於中國文人而言,莫非"氣節"二字,正如《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可能正是因為同樣的原因,劉文典後來的一些選擇,讓人們在記憶裏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他。1943年春,時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的劉文典,因教員薪金常常不能支撐傢中老小生活,於是接受滇南普洱地區????商的邀請,遠赴千裏之外的磨黑,"為撰先人墓志",結果引發清華大學解聘風波。
據說,當初力舉辭退劉文典的聞一多,在聽說雲南大學聘請劉文典後,就不止一次地發牢騷:"謂幸得將惡劣之某教授排擠出校,而專收爛貨、藏垢納污之雲大則反視為奇珍而聘請之。"
聞一多之所以如此動怒,是因為他與劉文典之間有什麽個人恩怨?還是因為他對劉文典此舉"失節"實在鄙睨?近些年,隨着一些書信和當事人回憶資料的逐漸浮現,關於這件事的是非麯折,已經日趨明晰。最直接的原因,還是與人們紛紛認為劉文典"氣節"失守有一定的關聯。
當然,"一文錢難倒英雄漢",站在今天的立場去看,在當時的境況下,劉文典做出這種選擇,實在有一種迫不得已的無奈。自己可以"吃了上頓沒下頓",但總不能老是讓妻兒一道跟着忍凍挨餓吧!聞一多譏嘲劉文典應該 "度為磨黑????井人",其實他本人當時也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挂牌刻印賣錢,結果被兒子聞立鶴責問為"發國難財"。
可以想見,五四時代的知識分子,窮要窮得叮當響,每個人對於"氣節"的堅守都是異常看重的。其實,劉文典本人又何嘗不是?1948年年末,國民黨在大陸節節敗退,與劉文典素有交情的鬍適就曾謀劃將他送往美國,並為之找好了"下傢",辦好了相關證件,但劉文典的"狂勁"又上來了:"我是中國人,為什麽要離開祖國?"
歷史與今天的距離,往往衹是一張紙的兩面。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記憶裏,有一些東西是始終存在的,比如文人的骨氣。因此,"狂人"閃亮登場,就幾乎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保留節目"。
戰國時期,屈大夫潔身自守,遭遇讒言陷害,兩番被逐荒蠻之地。但他依然且行且歌,嘯傲"天問",放言古今:"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最終自沉汨羅。
東晉衰靡,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自棄官印,"種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過起了隱居的生活。在他看來,歸去也是一種歸來,是名利的歸去、靈魂的歸來。
安徽大學校長劉文典教授,因不稱"主席"而關了好多天,好容易纔交保出外,老同鄉、舊同事、博士當然是知道的,所以,"我稱他主席!"
撇開魯迅藉用這件事譏諷鬍適的真實用意不說,事情發生三年之後,還能讓他想起並引之為據,足見劉文典此舉的影響深遠。今天的"狂人學者",如北京大學的賀衛方、清華大學的陳丹青、中國人民大學的張鳴,似乎就沒有劉老先生這麽好的運氣。於是,名人博客成了"狂人日記"。
"狂"其實是一種氣節、一種人格。五千年的文化傳承,對於中國文人而言,莫非"氣節"二字,正如《孟子》所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可能正是因為同樣的原因,劉文典後來的一些選擇,讓人們在記憶裏有意無意地"忽略"了他。1943年春,時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的劉文典,因教員薪金常常不能支撐傢中老小生活,於是接受滇南普洱地區????商的邀請,遠赴千裏之外的磨黑,"為撰先人墓志",結果引發清華大學解聘風波。
據說,當初力舉辭退劉文典的聞一多,在聽說雲南大學聘請劉文典後,就不止一次地發牢騷:"謂幸得將惡劣之某教授排擠出校,而專收爛貨、藏垢納污之雲大則反視為奇珍而聘請之。"
聞一多之所以如此動怒,是因為他與劉文典之間有什麽個人恩怨?還是因為他對劉文典此舉"失節"實在鄙睨?近些年,隨着一些書信和當事人回憶資料的逐漸浮現,關於這件事的是非麯折,已經日趨明晰。最直接的原因,還是與人們紛紛認為劉文典"氣節"失守有一定的關聯。
當然,"一文錢難倒英雄漢",站在今天的立場去看,在當時的境況下,劉文典做出這種選擇,實在有一種迫不得已的無奈。自己可以"吃了上頓沒下頓",但總不能老是讓妻兒一道跟着忍凍挨餓吧!聞一多譏嘲劉文典應該 "度為磨黑????井人",其實他本人當時也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挂牌刻印賣錢,結果被兒子聞立鶴責問為"發國難財"。
可以想見,五四時代的知識分子,窮要窮得叮當響,每個人對於"氣節"的堅守都是異常看重的。其實,劉文典本人又何嘗不是?1948年年末,國民黨在大陸節節敗退,與劉文典素有交情的鬍適就曾謀劃將他送往美國,並為之找好了"下傢",辦好了相關證件,但劉文典的"狂勁"又上來了:"我是中國人,為什麽要離開祖國?"
歷史與今天的距離,往往衹是一張紙的兩面。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記憶裏,有一些東西是始終存在的,比如文人的骨氣。因此,"狂人"閃亮登場,就幾乎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個"保留節目"。
戰國時期,屈大夫潔身自守,遭遇讒言陷害,兩番被逐荒蠻之地。但他依然且行且歌,嘯傲"天問",放言古今:"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最終自沉汨羅。
東晉衰靡,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自棄官印,"種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過起了隱居的生活。在他看來,歸去也是一種歸來,是名利的歸去、靈魂的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