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传奇人物马未都
采访马未都没点儿钉子精神不行,你得见缝插针;没点儿耐力也不行,因为仨俩星期你根本见不到他人影儿,你得跟他打持久战。
马未都是个传奇人物。
他写小说,二十几岁就声名远播;他写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让他名利双收,据说那年头他因此赚了几百万;他玩收藏,不仅建成了蜚声中外的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而且几十年下来他竟以草根之身与国家级的专家形成了文物鉴定的鼎足之势……这个马未都,神人也!
马未都很清高,他说“现在的小说我根本就不读,没法看,一点儿意思都没有”;他不齿谈钱,但心里却想着能有人给他十个亿。他像极了写小说的文人。
马未都很狂傲,他说“历史上著名的瓷器收藏家,古代是乾隆爷,近代就是我”;“在文博界这么多年我没觉得碰上过什么对手”。这自信让人听着都冒汗。
马未都很精明,他说:“买古玩,我得让人家有钱赚,人家才能总想着我。要是回回把人家弄一半死,我就没下回了。所以我的机会最多。”他将做人与做事游刃于心掌间,就像他玩熟了的古玩。
马未都有洞见,他说:“我们的史观是有问题的。我们是文献史观,但我不认为文献上的资料有多重要!我讲究的是证据史观,以物证史。文物就是文化的一个物证,我拿东西说话……”这话让皓首穷经的史学家们听了绝对晕!
马未都很幽默,他说:“我小时候对书有极深的感情,认为书里的事儿都是真的,后来当我发现书里有很多假话的时候,就特别地深恶痛绝。就好像你跟一个女的结了婚,后来发现她背叛你,你就觉得特可气。”他把乾坤社稷与人间百态在不经意间都忽悠了。
马未都何人?您自己往下看吧。
采访马未都没点儿钉子精神不行,你得见缝插针;没点儿耐力也不行,因为仨俩星期你根本见不到他人影儿,你得跟他打持久战。
马未都是个传奇人物。
他写小说,二十几岁就声名远播;他写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让他名利双收,据说那年头他因此赚了几百万;他玩收藏,不仅建成了蜚声中外的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而且几十年下来他竟以草根之身与国家级的专家形成了文物鉴定的鼎足之势……这个马未都,神人也!
马未都很清高,他说“现在的小说我根本就不读,没法看,一点儿意思都没有”;他不齿谈钱,但心里却想着能有人给他十个亿。他像极了写小说的文人。
马未都很狂傲,他说“历史上著名的瓷器收藏家,古代是乾隆爷,近代就是我”;“在文博界这么多年我没觉得碰上过什么对手”。这自信让人听着都冒汗。
马未都很精明,他说:“买古玩,我得让人家有钱赚,人家才能总想着我。要是回回把人家弄一半死,我就没下回了。所以我的机会最多。”他将做人与做事游刃于心掌间,就像他玩熟了的古玩。
马未都有洞见,他说:“我们的史观是有问题的。我们是文献史观,但我不认为文献上的资料有多重要!我讲究的是证据史观,以物证史。文物就是文化的一个物证,我拿东西说话……”这话让皓首穷经的史学家们听了绝对晕!
马未都很幽默,他说:“我小时候对书有极深的感情,认为书里的事儿都是真的,后来当我发现书里有很多假话的时候,就特别地深恶痛绝。就好像你跟一个女的结了婚,后来发现她背叛你,你就觉得特可气。”他把乾坤社稷与人间百态在不经意间都忽悠了。
马未都何人?您自己往下看吧。
出师不利
梅辰:您的收藏经历好像开始的特别早?
马未都:对。上世纪80年代我在中国青年出版社《青年文学》编辑部工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那时我对文物的理解时有时无,因为文学的事情特别多,特别重。我那时出差的机会特别多,约稿什么的,走到哪儿看见有什么好的东西就买。那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收藏了,只是外人不知道。
梅辰:您当时怎么就有了买文物这样的意识呢?
马未都:因为我这个人每看到一样东西我就要想“为什么是这样?”比如我问你(拿起桌子上的杯子)这杯子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把儿的?
梅辰: @∫@?
马未都:你从来都不想这类问题,但这类问题我全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杯子有两种,一种带把儿,一种不带把儿,那么我就会想“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给杯子安个把儿的?” 类似这样的问题我都会想,而这样的问题只有文物可以给你解释,并且文物可以真实地再现历史。
迄今为止我觉得我们的史观是有问题的,我们仍然是一个文献史观,但我讲究的却是证据史观,我要用证据说话。我觉得文献有百分之二十的真实度就不错了,咱还别说《史记》两千年前记的事儿根本就记不清楚,咱就说今天的事儿,文革的事儿你写出来的都是真实的吗!你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儿、这么近的事儿你写出来都不全是真实的,你怎么可以说文献上记得都是真实的呢?所以别说什么《史记》不《史记》的。
我小时候对书有极深的感情,认为书里的事儿都是真的,后来当我发现书里有很多假话的时候,就特别地深恶痛绝。就好像你跟一个女的结了婚,后来发现她背叛你,你就觉得特可气。
梅辰:您的收藏经历好像开始的特别早?
马未都:对。上世纪80年代我在中国青年出版社《青年文学》编辑部工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只不过那时我对文物的理解时有时无,因为文学的事情特别多,特别重。我那时出差的机会特别多,约稿什么的,走到哪儿看见有什么好的东西就买。那时候我就已经开始收藏了,只是外人不知道。
梅辰:您当时怎么就有了买文物这样的意识呢?
马未都:因为我这个人每看到一样东西我就要想“为什么是这样?”比如我问你(拿起桌子上的杯子)这杯子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把儿的?
梅辰: @∫@?
马未都:你从来都不想这类问题,但这类问题我全想。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杯子有两种,一种带把儿,一种不带把儿,那么我就会想“人类是什么时候开始有意识给杯子安个把儿的?” 类似这样的问题我都会想,而这样的问题只有文物可以给你解释,并且文物可以真实地再现历史。
迄今为止我觉得我们的史观是有问题的,我们仍然是一个文献史观,但我讲究的却是证据史观,我要用证据说话。我觉得文献有百分之二十的真实度就不错了,咱还别说《史记》两千年前记的事儿根本就记不清楚,咱就说今天的事儿,文革的事儿你写出来的都是真实的吗!你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儿、这么近的事儿你写出来都不全是真实的,你怎么可以说文献上记得都是真实的呢?所以别说什么《史记》不《史记》的。
我小时候对书有极深的感情,认为书里的事儿都是真的,后来当我发现书里有很多假话的时候,就特别地深恶痛绝。就好像你跟一个女的结了婚,后来发现她背叛你,你就觉得特可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