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孩子、好學生
兒時,在香山慈幼院幼稚(今稱幼兒)園學過二年。那時傢住西城,所選的這傢幼稚園位於北溝沿地王廟,後來此地改為女三中,後為一六六中,直到改革開放的年代,此地收歸文物園林部門,改回地王廟去了。不知能否在旅遊創收上有所成績。
一次幼稚園教跳"皮匠舞",我的動作老是不對,我很早就知道自己跳不了舞。我相信這是舊社會的封閉饋乏和教育的不完善造成的後果,長期營養缺乏造成了我的許多方面的低能與發育不良。
我小學在北師附小。北師是北京師範學校(中專)的簡稱,現已不存。當時認為這是一個好學校。鄰近的一個煤球廠的工人的孩子名叫小五兒,他幾次想考這個小學,硬是不錄取,他後來衹好去上我們稱之為"野孩子"上的西四北大街小學。
北師附小的學生看不起煤球工人的孩子,見了小五兒就唱道:
小五兒,
小六兒,
滴零疙瘩兒炒豆兒。
你一碗兒,
我一碗兒,
氣得小五兒幹瞪眼兒。
我是在差一個多月不滿六歲時上的小學,我瘦弱,膽小,一下子不甚明白學生的角色要求。一年級的兩個學期,我的考試成績都是全班第三名。傢長怕我在學校受欺侮,告訴我有事就告訴老師。於是我變成了一個喜歡"告老師"的不受歡迎的孩子。有一次告老師的結果是老師不去過問被我告狀的孩子,而是先讓我罰站,站在自己的位子上。我不耐煩了,便問老師我何時才能坐下,受到教師的呵斥,最後總還是坐下了,但我認為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教訓。記住:過多告狀的結果很可能不是整了被告,而是使自己煩人,討嫌。"老闆"喜歡的永遠是替他分憂的人而不是給他找事兒的人。
二年級時我漸漸顯出了"好學生"的特點,我的造句,我的作文,都受到華霞菱老師的激賞。我又極守規矩。有一次全班男生與女生駡起架來,無非也是因為女生愛告男生的狀。衹有我一個男生不參加戰鬥,於是幾個大個子女生把我摟到懷裏,引為同道。不知道這算不算我的恥辱。想起來倒也還有幾分甜蜜。
我兩次受到華老師的保護性教育,一次我與另一女生在寫字課上沒有帶有關文具。按老師宣佈的紀律,我倆應到教室外罰站。女生說王蒙是好學生,我一個人罰站就行了。我大喊同意。結果受到了深刻教育,我永遠為之慚愧不已。一次是考試時偷看書本。華老師早已洞察,當時保留了我的面子,事後纔進行了深刻教育。華教師對我的恩情我永志不忘。
一次是在先農壇舉行全市運動會的開幕式,華老師給我以殊寵,帶我去參加,並在路上請我到一傢糕點店裏喝油茶吃酥皮點心。(這樣的經驗我寫在了《青春萬歲》裏,就是那個蘇君請楊薔雲吃糕點的細節)。但是在運動會開幕式結束後觀衆擠成了一團,我與老師走散,我擠錯了有軌電車,電車賣票的(那時尚無售票員的稱謂)大喊"四牌樓,四牌樓"我就上了車,但我傢住的是西四牌樓(現名西四,因牌樓已經拆掉),而此車走的是東四牌樓。下車到終點,是北新橋,我從來沒有去過的一個地方。我知道走錯了,初鼕,冷風刺骨,肚內沒食,我很緊張。於是我當機立斷,喚了一輛洋車(駱駝祥子拉的那種雙輪人力車),報出了傢的詳細地址,車夫為我放下了棉簾保暖,四十分鐘後拉到了傢門口,母親正心急如焚,見我回來自然大喜,付了車費,並表揚了我的處理意外事件的應變能力,特事特辦的能力。一般情況下我當然不敢自作主張叫車。
從二年級起,我次次考試皆是全班第一。小學三年級有一次作文,題目是《假使》。我乃做新詩一首,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假使我是一隻老虎,
我要把富人吃掉……
這種左翼思想的萌芽,說來也簡單,起因於我們傢太窮。
三年級我首次參加講演比賽,題目是"怎樣做一個好學生",講稿是二姨為主幫助起草的。內容是要身體好、品行好與功課好,大致與新中國的三好學生標準思路一致。我的一個突出感覺是上了講臺,我的媽,底下那麽多腦袋,那麽多黑頭髮和黑眼珠。我想成敗在此一舉,我必須控製自己,大聲宣讀講稿,我做到了這一點,至少在發聲方面取得了勝利。這是我在公衆場合講話從不怵頭的開端。
三年級,原級任(現稱班主任)瀋老師走了,全班女生痛哭,我沒有哭,我不知道一個級任教師的變動有什麽必要動感情。不知道這是不是反映了我的理智、冷漠乃至無情的另一面。
剛剛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的佟老師接任。她把我叫到她傢去看她的戴着學士帽的畢業照,並佈置我把頭一學期的全部作業重新抄寫一遍,說是教育局要給全市若幹優秀生發奬學金,本校準備上報我。為此我十分辛苦,完成了任務。傢長對於我獲得奬學金的可能性也十分欣喜。最後,沒有評上。這也是很好的經驗與教育,即使是"好學生"也不可能事事心想事成。有成有不成,纔是常理。其實這時我已經充分享受了好孩子、好學生能夠帶來的一切精神與物質上的好處。年年免學費,老師另眼相待,傢長笑口長開。
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有一次下午上課以前,班上一位同學抓到一隻小鳥,不知怎麽辦好,我興衝衝地拿過來放入課桌。等到上課後,需要拿出課本與作業,我一掀桌蓋,嗖地一聲飛出一隻鳥,全班哄堂,老師大怒,命我站立,斥道:"太放肆了!"我的這個"犯錯誤"的故事,是我的保留節目,給兒孫們講,他們是百聽不厭。
兒時,在香山慈幼院幼稚(今稱幼兒)園學過二年。那時傢住西城,所選的這傢幼稚園位於北溝沿地王廟,後來此地改為女三中,後為一六六中,直到改革開放的年代,此地收歸文物園林部門,改回地王廟去了。不知能否在旅遊創收上有所成績。
一次幼稚園教跳"皮匠舞",我的動作老是不對,我很早就知道自己跳不了舞。我相信這是舊社會的封閉饋乏和教育的不完善造成的後果,長期營養缺乏造成了我的許多方面的低能與發育不良。
我小學在北師附小。北師是北京師範學校(中專)的簡稱,現已不存。當時認為這是一個好學校。鄰近的一個煤球廠的工人的孩子名叫小五兒,他幾次想考這個小學,硬是不錄取,他後來衹好去上我們稱之為"野孩子"上的西四北大街小學。
北師附小的學生看不起煤球工人的孩子,見了小五兒就唱道:
小五兒,
小六兒,
滴零疙瘩兒炒豆兒。
你一碗兒,
我一碗兒,
氣得小五兒幹瞪眼兒。
我是在差一個多月不滿六歲時上的小學,我瘦弱,膽小,一下子不甚明白學生的角色要求。一年級的兩個學期,我的考試成績都是全班第三名。傢長怕我在學校受欺侮,告訴我有事就告訴老師。於是我變成了一個喜歡"告老師"的不受歡迎的孩子。有一次告老師的結果是老師不去過問被我告狀的孩子,而是先讓我罰站,站在自己的位子上。我不耐煩了,便問老師我何時才能坐下,受到教師的呵斥,最後總還是坐下了,但我認為這是一次十分重要的教訓。記住:過多告狀的結果很可能不是整了被告,而是使自己煩人,討嫌。"老闆"喜歡的永遠是替他分憂的人而不是給他找事兒的人。
二年級時我漸漸顯出了"好學生"的特點,我的造句,我的作文,都受到華霞菱老師的激賞。我又極守規矩。有一次全班男生與女生駡起架來,無非也是因為女生愛告男生的狀。衹有我一個男生不參加戰鬥,於是幾個大個子女生把我摟到懷裏,引為同道。不知道這算不算我的恥辱。想起來倒也還有幾分甜蜜。
我兩次受到華老師的保護性教育,一次我與另一女生在寫字課上沒有帶有關文具。按老師宣佈的紀律,我倆應到教室外罰站。女生說王蒙是好學生,我一個人罰站就行了。我大喊同意。結果受到了深刻教育,我永遠為之慚愧不已。一次是考試時偷看書本。華老師早已洞察,當時保留了我的面子,事後纔進行了深刻教育。華教師對我的恩情我永志不忘。
一次是在先農壇舉行全市運動會的開幕式,華老師給我以殊寵,帶我去參加,並在路上請我到一傢糕點店裏喝油茶吃酥皮點心。(這樣的經驗我寫在了《青春萬歲》裏,就是那個蘇君請楊薔雲吃糕點的細節)。但是在運動會開幕式結束後觀衆擠成了一團,我與老師走散,我擠錯了有軌電車,電車賣票的(那時尚無售票員的稱謂)大喊"四牌樓,四牌樓"我就上了車,但我傢住的是西四牌樓(現名西四,因牌樓已經拆掉),而此車走的是東四牌樓。下車到終點,是北新橋,我從來沒有去過的一個地方。我知道走錯了,初鼕,冷風刺骨,肚內沒食,我很緊張。於是我當機立斷,喚了一輛洋車(駱駝祥子拉的那種雙輪人力車),報出了傢的詳細地址,車夫為我放下了棉簾保暖,四十分鐘後拉到了傢門口,母親正心急如焚,見我回來自然大喜,付了車費,並表揚了我的處理意外事件的應變能力,特事特辦的能力。一般情況下我當然不敢自作主張叫車。
從二年級起,我次次考試皆是全班第一。小學三年級有一次作文,題目是《假使》。我乃做新詩一首,其中有這樣的句子:
假使我是一隻老虎,
我要把富人吃掉……
這種左翼思想的萌芽,說來也簡單,起因於我們傢太窮。
三年級我首次參加講演比賽,題目是"怎樣做一個好學生",講稿是二姨為主幫助起草的。內容是要身體好、品行好與功課好,大致與新中國的三好學生標準思路一致。我的一個突出感覺是上了講臺,我的媽,底下那麽多腦袋,那麽多黑頭髮和黑眼珠。我想成敗在此一舉,我必須控製自己,大聲宣讀講稿,我做到了這一點,至少在發聲方面取得了勝利。這是我在公衆場合講話從不怵頭的開端。
三年級,原級任(現稱班主任)瀋老師走了,全班女生痛哭,我沒有哭,我不知道一個級任教師的變動有什麽必要動感情。不知道這是不是反映了我的理智、冷漠乃至無情的另一面。
剛剛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的佟老師接任。她把我叫到她傢去看她的戴着學士帽的畢業照,並佈置我把頭一學期的全部作業重新抄寫一遍,說是教育局要給全市若幹優秀生發奬學金,本校準備上報我。為此我十分辛苦,完成了任務。傢長對於我獲得奬學金的可能性也十分欣喜。最後,沒有評上。這也是很好的經驗與教育,即使是"好學生"也不可能事事心想事成。有成有不成,纔是常理。其實這時我已經充分享受了好孩子、好學生能夠帶來的一切精神與物質上的好處。年年免學費,老師另眼相待,傢長笑口長開。
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有一次下午上課以前,班上一位同學抓到一隻小鳥,不知怎麽辦好,我興衝衝地拿過來放入課桌。等到上課後,需要拿出課本與作業,我一掀桌蓋,嗖地一聲飛出一隻鳥,全班哄堂,老師大怒,命我站立,斥道:"太放肆了!"我的這個"犯錯誤"的故事,是我的保留節目,給兒孫們講,他們是百聽不厭。
有一兩個女生包括海雲的原型,小性,北京歇後語叫做鄉下人不認識櫻桃,小杏(性)兒!愛生氣,有時與老師衝突,翻着白眼瞪老師,而另外的挑皮鬼就會趁機生事,"老師,***瞪您!"偏偏教師還絶對不準瞪,於是會罰女生的站,會搞得不可開交。還有些功課太差或不敬師長的男生,常常受到老師的訓斥乃至體罰與變相體罰:放學不準回傢之類。這些事都使我很受刺激,並告誡自己,千萬不能發生這樣的事情。
也是三、四年級的時候,一些男生突然對某個愛告狀的女生搗蛋,成群結隊地跑到此女生的傢門口怪聲怪叫。我參加過一次,嘗到了某種搗蛋的類似吃禁果的快感。班上有一個油頭粉面的男生,每次見到我都要親我的臉龐,我是避之唯恐不及。我如果身高力大一些,早給他一頓飽打了。他喜歡講一些下流話,說是某男生與某女生在北海山洞裏"咕嘰咕嘰"。又傳授說,要唱流行歌麯《花好月圓》:"浮雲散,明月照人來……"唱到"團圓美滿,今朝醉"時正好摟住一個人親吻之。他邊說邊示範,他的一切給我留下的是最令我作嘔的一個惡劣經驗。我認定,這是壞人,我不明白一個男孩子怎麽從小就這樣無恥和惡劣。我長大以後,絶對不做這樣的壞人。
二、做詩與失眠
二年級後半學期,為了作文課的需要,我買了一本《模範作文讀本》。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範文中對於月亮的描寫,可以說,我從此對月亮有了感覺,有了情緒,有了神往。"皎潔""團欒""清輝""玉兔""一輪""一彎""如盤""如眉""浮雲掩月""月明如水"……都使我沉醉入迷。從此我見到月亮就要凝視良久,就奇怪它的存在,它的形狀和它的遙遠。月亮使我突感寂寞,突然把自己與月亮與夜空聯繫起來對比起來,覺得相互都是無依無靠無道理無來頭可講,我與世界與天空與衆星相距極為遙遠,當然我自己極為渺小。
從看月亮我想不明白,為什麽要有一個月亮,有星星,有天空,有白天,有黑夜,有我和傢裏的人,有那麽多人。我是從什麽時候有了對於月亮的知覺有了對於世界的知覺的,我是怎麽成了我的,知道疼痛,知道親愛,知道急躁,知道恐懼的。這個"我"是從哪裏來,到哪裏去,是怎麽湊巧生到現在的中國的。為什麽我不是唐朝生的?為什麽我不是歐洲人?為什麽我不是女孩?如果我是一隻貓?一個螞蟻?一條蟲子呢?為什麽打我我疼痛而打別人我就不疼痛呢?如果我沒有出生,關於我的一切感受和願望,也就什麽都沒有了。這一切都是不可解釋的呀。
模範作文的令一個動人的主題是對於春天的吟詠。潺潺的流水。青青的草地。桃花杏花梨花丁香海棠都令我入迷。老捨先生說過他不喜歡潺潺一詞,並說他不知道何謂潺潺。我喜歡潺潺則是因為潺字的形象使我聯想起小溪流的波紋--不知道這會不會使真正的語言文字學家氣昏。而從此,不論是黎錦熙的歌麯:"桃花紅,紅豔豔,李花白,白淡淡"還是落華生的散文《梨花》,不論是南唐中主的"丁香空結雨中愁"還是溫庭筠的"海棠花謝也,雨霏霏",都使我有刻骨銘心,奪魄銷魂之感。
模範作文中有幾篇寫母愛的文字,令我十分感動。有一篇是寫自幼喪母的悲痛。我想起了幼稚園裏學到的歌謠:
秋風涼,/天氣變,/一根針,/一條綫,/纍得媽媽一身汗。/媽受纍,/不要緊,/等兒大了多孝順。
我確實也多次看到入鼕前母親準備被褥、衣服、縫縫連連的情景。與到了吃飯時候為做飯而操勞的情景。我忽然想到,母親是會老的,是會死的,我們所有的人是地老的,是會死的,是一定要死的。一想到死我感到極大的壓抑和虛空。
我立刻想到了養蠶的經驗。姐姐比我大一歲半,小時候各種事多半是我跟隨她,所以女孩子喜歡做的事我也常常參加,例如抓子兒、跳房子、踢毽……其中就有養蠶。每次遇到蠶吐絲的時候我就相當哀傷,因為從此蠶兒蛹兒蛾兒就在清楚地走嚮死亡,它們再不吃桑葉了。我想盡一切辦法給吐絲的蠶給蛹給蛾子喂桑葉,當然沒有效果。我親眼看到一隻衹蛾子交配、雌蛾甩子,然後一個個枯萎死去,我完全無力回天。我知道明年從蠶子中還會孵化出大量的蠶,但是我清晰地斷定,再有多少蠶也已經不是去年前年的"這一隻"蠶兒了,這一隻蠶兒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這很可悲。
我早早就深深體會着"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悲劇性,遠遠比"蠟炬成灰淚始幹"更絶望,更無計可施。
雨後的蜻蜓,夜間起飛的螢火蟲,夏天的蟈蟈與秋天的蟋蟀,我也常常哀其生命之須臾。我喜歡養蟈蟈聽叫聲與養蟋蟀鬥蛐蛐。聽說有人用一個葫蘆把蟲兒放到裏頭,別到腰上,溫暖着它們,就能把它們一直養到第二年春天,延長它們的生命近兩三倍,我多次想找這樣的葫蘆,沒有成功。
那時候大雨常常帶來鬍同裏的沒膝積水。我疊一隻紙船扔到水上,目送它被水流和風帶走,我想它也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它會到什麽地方去呢?它將經歷些什麽呢?我,它的製造者與牽心者,不可能永遠陪着它,這也叫生離死別吧。
我問姐姐,你說死是怎麽回事?姐姐平靜地說--我不知道她為什麽有這樣的生死觀--死就和睡着了一樣嘛。
姐姐的話並沒有減少我對於死亡的恐懼,卻使我愈想愈覺得睡覺是一件可怕的事,果然,睡着了無知無覺,與死一次是一樣的。我想的不是死像睡眠,而是睡眠像死。
也是三、四年級的時候,一些男生突然對某個愛告狀的女生搗蛋,成群結隊地跑到此女生的傢門口怪聲怪叫。我參加過一次,嘗到了某種搗蛋的類似吃禁果的快感。班上有一個油頭粉面的男生,每次見到我都要親我的臉龐,我是避之唯恐不及。我如果身高力大一些,早給他一頓飽打了。他喜歡講一些下流話,說是某男生與某女生在北海山洞裏"咕嘰咕嘰"。又傳授說,要唱流行歌麯《花好月圓》:"浮雲散,明月照人來……"唱到"團圓美滿,今朝醉"時正好摟住一個人親吻之。他邊說邊示範,他的一切給我留下的是最令我作嘔的一個惡劣經驗。我認定,這是壞人,我不明白一個男孩子怎麽從小就這樣無恥和惡劣。我長大以後,絶對不做這樣的壞人。
二、做詩與失眠
二年級後半學期,為了作文課的需要,我買了一本《模範作文讀本》。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範文中對於月亮的描寫,可以說,我從此對月亮有了感覺,有了情緒,有了神往。"皎潔""團欒""清輝""玉兔""一輪""一彎""如盤""如眉""浮雲掩月""月明如水"……都使我沉醉入迷。從此我見到月亮就要凝視良久,就奇怪它的存在,它的形狀和它的遙遠。月亮使我突感寂寞,突然把自己與月亮與夜空聯繫起來對比起來,覺得相互都是無依無靠無道理無來頭可講,我與世界與天空與衆星相距極為遙遠,當然我自己極為渺小。
從看月亮我想不明白,為什麽要有一個月亮,有星星,有天空,有白天,有黑夜,有我和傢裏的人,有那麽多人。我是從什麽時候有了對於月亮的知覺有了對於世界的知覺的,我是怎麽成了我的,知道疼痛,知道親愛,知道急躁,知道恐懼的。這個"我"是從哪裏來,到哪裏去,是怎麽湊巧生到現在的中國的。為什麽我不是唐朝生的?為什麽我不是歐洲人?為什麽我不是女孩?如果我是一隻貓?一個螞蟻?一條蟲子呢?為什麽打我我疼痛而打別人我就不疼痛呢?如果我沒有出生,關於我的一切感受和願望,也就什麽都沒有了。這一切都是不可解釋的呀。
模範作文的令一個動人的主題是對於春天的吟詠。潺潺的流水。青青的草地。桃花杏花梨花丁香海棠都令我入迷。老捨先生說過他不喜歡潺潺一詞,並說他不知道何謂潺潺。我喜歡潺潺則是因為潺字的形象使我聯想起小溪流的波紋--不知道這會不會使真正的語言文字學家氣昏。而從此,不論是黎錦熙的歌麯:"桃花紅,紅豔豔,李花白,白淡淡"還是落華生的散文《梨花》,不論是南唐中主的"丁香空結雨中愁"還是溫庭筠的"海棠花謝也,雨霏霏",都使我有刻骨銘心,奪魄銷魂之感。
模範作文中有幾篇寫母愛的文字,令我十分感動。有一篇是寫自幼喪母的悲痛。我想起了幼稚園裏學到的歌謠:
秋風涼,/天氣變,/一根針,/一條綫,/纍得媽媽一身汗。/媽受纍,/不要緊,/等兒大了多孝順。
我確實也多次看到入鼕前母親準備被褥、衣服、縫縫連連的情景。與到了吃飯時候為做飯而操勞的情景。我忽然想到,母親是會老的,是會死的,我們所有的人是地老的,是會死的,是一定要死的。一想到死我感到極大的壓抑和虛空。
我立刻想到了養蠶的經驗。姐姐比我大一歲半,小時候各種事多半是我跟隨她,所以女孩子喜歡做的事我也常常參加,例如抓子兒、跳房子、踢毽……其中就有養蠶。每次遇到蠶吐絲的時候我就相當哀傷,因為從此蠶兒蛹兒蛾兒就在清楚地走嚮死亡,它們再不吃桑葉了。我想盡一切辦法給吐絲的蠶給蛹給蛾子喂桑葉,當然沒有效果。我親眼看到一隻衹蛾子交配、雌蛾甩子,然後一個個枯萎死去,我完全無力回天。我知道明年從蠶子中還會孵化出大量的蠶,但是我清晰地斷定,再有多少蠶也已經不是去年前年的"這一隻"蠶兒了,這一隻蠶兒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這很可悲。
我早早就深深體會着"春蠶到死絲方盡"的悲劇性,遠遠比"蠟炬成灰淚始幹"更絶望,更無計可施。
雨後的蜻蜓,夜間起飛的螢火蟲,夏天的蟈蟈與秋天的蟋蟀,我也常常哀其生命之須臾。我喜歡養蟈蟈聽叫聲與養蟋蟀鬥蛐蛐。聽說有人用一個葫蘆把蟲兒放到裏頭,別到腰上,溫暖着它們,就能把它們一直養到第二年春天,延長它們的生命近兩三倍,我多次想找這樣的葫蘆,沒有成功。
那時候大雨常常帶來鬍同裏的沒膝積水。我疊一隻紙船扔到水上,目送它被水流和風帶走,我想它也永遠不會再回來了。它會到什麽地方去呢?它將經歷些什麽呢?我,它的製造者與牽心者,不可能永遠陪着它,這也叫生離死別吧。
我問姐姐,你說死是怎麽回事?姐姐平靜地說--我不知道她為什麽有這樣的生死觀--死就和睡着了一樣嘛。
姐姐的話並沒有減少我對於死亡的恐懼,卻使我愈想愈覺得睡覺是一件可怕的事,果然,睡着了無知無覺,與死一次是一樣的。我想的不是死像睡眠,而是睡眠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