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化生活>>《北美枫》之窗>> 经济商企>> 张绪通 Zhang Xuto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从鬼谷子看现代管理:张绪通解读鬼谷子
  与抑郁症顽强搏斗了五年的李兰妮,1988年罹患癌症,三次手术、五次化疗;近五年来,她一直服用赛乐特、奇比特等抗抑郁药。疾病的折磨让她感到:活着比死去更难!然而,李兰妮活了下来!走了出来!她不再忌讳说自己的病,而且从病人变成了半个专家。本书完全真实地呈现了抑郁症的病状和治疗的过程,以及生理、心理和家族、社会、文化的成因。它是劫后余生幸存者的肺腑之言,不是纯粹的文学作品。它是一本病历,可供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参考。它是一本民间纪实资料,可供社会学家翻阅。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言书,它想为那些因精神疾患而默默自杀的人说几句心里话。但愿它还具备报警器的功能,催促正被莫名抑郁愤怒焦虑所困的病人呼救。
第1节:鬼谷子(1)
  《鬼谷子》这本书是真实的,至少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了。
  我在这里引用的是《四库全书》里,乾隆五十四年,翰林院编修,充内廷国史馆纂修武英殿纂修、文源阁详校官秦恩复撰的本子。秦本的开头,列举了历代对《鬼谷子》一书的来历和真实作者的考证,来龙去脉说得很详细,但并没有作出肯定的结论。因此《鬼谷子》的作者姓甚名谁,到底还是一个谜。近代有不少学者,根据秦恩复推论,再进一步作了探讨,有的主张《鬼谷子》这部书的作者是战国时有名的政客——苏秦,托名鬼谷子写的;有的却引经据典坚决反对,有的认为《鬼谷子》 就是鬼谷子自己写的,不过不肯显露自己的真实姓名而已。大 家花费无数的精力、时间和笔墨,争论得发张眦裂,还是得不
  其实,古代很多名著的作者都不愿显示真实姓名,这是重!因为他们写书,既不为名,又不图利。如果把自己姓名放他们的意愿,也是古代作家的一种习惯和风格,我们应该尊在英文里有一个在前头,至少就脱不了“卖弄”的嫌疑。古人写作,一则是兴之所至;或则是为后人着想,希望有缘的人能从中获得一些智识上的帮助。所以有“藏之名山,传诸其人”的说法,根本也不急着出版。这是多么潇洒的作风。我也希望能效法古人,因为我写文章,既不为出名,也不为评职称或赚稿费,但是我不得不用真实姓名,是为了生活在现时代里要自负法律上的责任,表示我所写的不是随便胡扯或是窃取别人的成果。因此读古人的书,只需问这本书好不好,读了对自己有没有进益,至于是谁所著,即使弄不清,也并非十分重要。譬如《红楼梦》是不是曹雪芹所写?没有《红楼梦》本身重要。恐怕这也是《红楼梦》的作者当初不肯显示自己真实姓名的缘故吧。同
  第一讲
  鬼谷子
  理,只要《鬼谷子》这本书好,到底是谁写的,不如还是尊重作者的意 愿,把精力集中在受益上的好。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提及,鬼谷子是苏秦和张仪的老师,而鬼谷子是当时一位很有学问,却不愿显示真实姓名的“隐士”。苏秦和张仪都是非常好学、上进的学子。自古以来,就有人主张《鬼谷子》这本书的真实作者是苏秦,我想即使真是苏秦后来编撰的,里面的内容少不得有当年在鬼谷子门下听讲时的笔记。即使苏秦写入他自己的见解在内,也是从老师那里所获得的启发。即使是苏秦以老师的名义写书,也充分显出了苏秦不忘本的厚道。这样说来,鬼谷子、苏秦和张仪之间的关系和此书在当时社会发生过什么影响,在读《鬼谷子》这本书之前,似乎有必要了解一下大概。《东周列国志》有比较通俗而生动的故事记载(《东周列国志》关于 苏秦、张仪故事部分是根据《史记》、《论衡》、《太平御览》、《意林》、《拾遗记》等书整理出来的通俗化而比较完整的叙述)事大致是这样的:苏秦和张仪是鬼谷子众多学生中比较用功突出的两个。毕业考试时,先生叫人挖了一个大坑,用梯子把应考的学生放下去,抽掉梯子。考生在坑里说,先生在上面听。考生如果说得好,先生令人把梯子放下去,学生爬上来,就算毕业了。如果学生在下面说得不好,感动不了先生,就是不及格,不能毕业。苏秦和张仪在坑里把先生说得“泪下沾襟”,赶忙放下梯子,让他们上来,成绩是前两名,张仪的成绩比苏秦又略胜一筹。苏秦毕业临走的时候,先生拍着他的肩膀说:你出去后,如果求职不顺利的话,我这里有一本书,叫做《阴符经》,你必须要好好地读它,等到你读懂了,必能帮助你成大业。苏秦拜谢流涕而别,回到家里,置办行装,穿着紫貂皮的大衣,坐着高车驷马,带着仆从,到秦国去谋职。以这种高姿势,本想一击而中,不想耗了一年,也没有找到职业。只得把皮大衣、车马、仆从都当卖掉,徒步挑着担子回家。家里人看他这般潦倒的衰相,父母佯装不睬,嫂子不为炊,不给他饭吃,妻子坐在织布机上不搭理他。他伤心至极,要去投河自尽。猛然想起老师的话来,就回去翻箱倒柜,找出了《阴符经》来。日夜苦读。由于难懂,就频打瞌 睡。于是他把头发吊在屋梁上,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满地。清醒了再读。苦磨一年有余,自觉有所领悟。就把心得和他两个弟弟讨论(他两个弟弟苏代、苏厉后来也成为知名人物),弟弟们也觉得是这么个道理。于是在弟弟们的经济支援下,再度出发,到最受秦国威胁的赵国。向赵王提出非常有力的建议,赵王聘他做代表,去拉拢其他五国一起联合抗秦。他在六国所陈的计划和说辞,大都可以在《战国策》这本书上读到。六国同时都给他相国的名义,缔结合纵盟约,聘他为纵约长,主持抗秦的大业。就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六国大封相”。他衣锦还乡,父母到十里以外去迎接,妻子跪在地下,不敢抬头看他,嫂子在他面前用膝盖走路。他调侃他嫂子说:你为什么“前踞而后恭”啊?嫂子谦卑地说:是因为弟弟您现在“位尊而多金”啊。苏秦叹口气说:“大丈夫真是不能不富贵啊!”
第2节:鬼谷子(2)
  历史留下了他这句名言。他参透时势的需要,出售他的联合六国抗秦“合纵”的计划,自己虽然当上执行计划的“纵约长”,不过,他心知肚明,这样的一个虚空的盟约,六国还各存私心,实际上解不开现实的重重矛盾,只要秦国出兵攻打一国,〔纵约〕必然立即土崩瓦解。如果要使这个〔纵约〕能够继续存在一段时期,就必须得有办法阻止秦国采取行动。而秦国一旦知道六国合纵的消息,必定不能坐视不管。当时,秦国一方面后悔当初没有录用苏秦,一方面又痛恨苏秦公然与秦国作对,阻碍了秦国的发展,立即就要采取行动打散纵约。苏秦非常着急,想马上想出一个好的解决办法不可。
  这时苏秦的老同学张仪,毕业后虽然找到工作,但很不如意,又无辜被人陷害,差点丧命。正在走投无路之际,一天恰巧遇见一个过路商人,彼此相识后很谈得来。张仪把他当成好朋友,向他畅述自己的不幸遭遇,这位朋友就立即撺掇他去找老同学苏秦。张仪还有些顾虑,又没有盘缠,怕在老同学面前现眼。这位朋友承担了路费和一切开销,说是正要去那个地方做买卖,一路同行,不费之惠,就一同来到苏秦开府的所在地。张仪去见苏秦,那位朋友自行去做买卖。苏秦耀武扬威地接见了张仪,冷冷地说:哼,你不是比我高明的吗?我以为你早就高就了,不想却还如此寒酸。念在是老同学份上赏你一顿饭吃吧。吩咐为张仪设座,随从把张仪的座位设在堂下,简单地给他一些粗茶淡饭。苏秦自己却坐在大堂之上,前呼后拥许多人伺候着大享盛宴。张仪羞愧难当,但肚子实在饿极了,只好忍辱下咽。心中暗想,且看他饭后怎样行事。不想苏秦却仍旧对他不理不睬,于是他忍无可忍,拂袖而去。回到下榻处,那位朋友也刚好回来。问起情由,非常替张仪不平,大骂苏秦负义,要帮张仪报复出气。并且一再自责,说悔不该当初硬劝张仪来投苏秦,如今一定要补偿张仪。问张仪可有什么计划?张仪说如今若要报复苏秦,就非要到秦国去不可,他定能说动秦国,破坏掉苏秦现有的一切。那位朋友说,自己正要到秦国做生意,一路同行,一切盘缠费用还是由他负担。这样他们来到秦国。那位朋友更是替他出重资,贿赂秦国上下,为张仪谋得一个相当出色的职位。一切安排妥当,朋友要告辞了。张仪要报答他,不肯放他走。于是此人对张仪说明自己的身份,原来他是苏秦所派的干将,替苏秦执行帮助张仪出头的计划,所有的费用全由苏秦备办。见面时苏秦故意冷淡张仪,是不希望张仪安于小就。要刺激出张仪上进的心志,算着张仪必定要到秦国。然后为他在秦国买头衔、买地位。因为秦国恨苏秦,就必定会重用反苏秦的人。张仪是鬼谷子的高徒,对苏秦的底细最清楚,重用张仪是必然的。张仪如梦初醒,自叹不如。问苏秦这样做要什么回报?他说苏相国说:只要您能阻止秦国发兵,就算回报。张仪立刻答应下来。接着找到合适机会晋见秦王,说:大王对六国合纵之事,请完全不必烦心。六国之间矛盾重重,合纵绝对难成气候。但是,如果秦国逼得太紧,他们必然暂时放下彼此的嫌隙,同仇敌忾,反而促使他们团结起来。秦国若暂时放松一把,他们也必然松弛下来。外边压力一旦缓解,立刻就会因争权夺利而自己打将起来。他们自相残杀对秦国最为有利,故此袖手,坐观其败,乃为上策,何必劳兵伤财?秦王采纳张仪的建议,对〔纵约〕不采取积极行动。苏秦也保住了面子。张仪后来还有许多建树,遂成为重要的人物,太史公在《史记》里特别给他不同凡响的赞语,称他为:大丈夫。说他:大丈夫一怒而天下惧,一息而天下安。是一位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首页>> 文化生活>>《北美枫》之窗>> 经济商企>> 张绪通 Zhang Xuto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