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武侠>> 納蘭秋 Na Lanqiu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三千年中國武俠的背影:俠客天下
  武俠是成人的童話,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股揮之不去的江湖情結。歷代俠客堅強勇敢,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他們堅守良知與道義,是正義的化身,是弱者的保護神。本書說的,就是這樣一群非常人和他們的非常事。一群獨立獨行的性情人物,活得瀟灑,活得自由,活得熱血噴張。他們獨行於亂世,嘯傲於江湖,掀起了一陣陣腥風血雨;他們仗劍走天涯,孤獨在民間,演奏了一麯麯江湖悲歌!
第1節:序言 重回武俠的時代(1)
  俠客天下
  --三千年中國武俠的背影
  序言
  重回武俠的時代
  武俠劇泛濫的年代,武俠的精神卻離我們越來越遠。現在的人們衹顧癡迷於武俠電視劇的麯折迷離的情節、可歌可泣的愛戀、以血還血的復仇,卻迷失了真正的武俠的內涵。其實,直接性和簡單性從光怪陸離的表徵下面剝離出來可作為武俠的特徵描述。路見不平一聲吼,就折射出武俠的氣質。那些所謂的愛恨情仇,不過是後人穿鑿附會,自娛自樂罷了。 ?
  不過,古時候武俠得以風行不是沒有原因的,它有着歷史和時代的要求和詮釋。但歸根結底,一個"義"字可把武俠精神的精髓淋漓盡致地演繹。大俠們為義所動,為義而甘受驅使,不惜身傢性命。?
  古時候的俠客,他們的行為可能有悖於封建倫理,但他們言必信,行必果,堅守自己的承諾,不為金錢所動,甚至不惜自己的性命,以解救他人的睏厄。既然俠客們已經將生死存亡置之度外了,並且他們從不誇耀自己的能耐,羞恥於道德的淪喪,那麽,俠客的行徑受人贊賞和推崇也就無可厚非了。 ?
  可惜的是,武俠的蹤影到了今天已銷聲匿跡了,連一點兒遺痕也未留下。也許你會說,電視上、電影裏不都在演播武俠劇、武俠片嗎?其實,這衹能是可笑的觀點了。電影裏、電視上的武俠作品衹是為了愉悅觀衆,滿足觀衆尚奇獵趣的口味,其實它們和古代的武俠精神相去甚遠。古代的武俠遠沒有熒屏上俠客那樣的輕鬆和快活,他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凝重和血腥的味道。捨生取義讓他們的生命厚重,他們臉上總是有着濃郁的冷峻和漠然,但他們心底卻藴藏着烈火一般的激情。 ?
  我們在這裏衹能深深地憑吊。武俠作為消失了的歷史,我們衹能懷着深沉的感情,在浩如煙海的史料典故中,去緬懷每一位值得謳歌的俠士。因為,他們是民族精神的傳神寫照,我們可以在他們的事跡裏尋求慰藉,尋求和先人崇俠尚武的共鳴。 ?
  韓非子曾說過,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在韓非子的著作中,儒士和俠士皆被列入譏諷的對象。但儒士和俠士的命運卻不盡相同,儒士後來得到了統治者的認可,高居廟堂,成為統治者安邦定國的股肱之臣。而俠士則相形見絀多了,他們歷來被統治者所詬病,常常被稱為傢國社稷的蠹蟲,就是現代所謂的"恐怖分子"。?
  歷史走到了戰國時代,迎來了思想上空前絶後的繁榮。當時百傢蜂起,紛紛著書立說,宣揚自己的宇宙觀和救世觀。其中有墨子一傢,主張兼愛非攻,為遊俠的産生提供了思想的土壤。當時遊俠宛若一朵奇葩,絢爛地綻放在戰國波瀾壯闊的歷史舞臺上,上演了一幕又一幕驚心動魄的真實戲劇。 ?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一些睏厄之事。就連那些名垂青史的大人物也難逃此人生之規。姜尚年及八十,尚且睏於荊棘,壯志難伸。大聖人孔子受睏於匡地,在陳、蔡之地面如菜色,食不果腹。他們尚且如此,那些生於末世的小人物遭遇睏厄兇險就更不用說了。 ?
  社會的每個階層都有自己的道義。遊俠之義就是那些小人物為苟活於亂世所憑依的道義。他們手中沒有握住權力之柄,卑賤的性命如草芥一般任人宰割。但他們對生命和人生也充滿了渴望,不願讓恐懼擔憂的陰霾時時籠罩在心底。為了生存,小人物開始掙脫命運的枷鎖。他們的武器衹能是血和劍,而不是虛無縹緲地去訴求王法和正義。 ?
  俠義誕生了。暴力和血腥鑄就的青鋒利刃朝着權力和不公正的命運狠狠地刺了下去。其實,行俠仗義是社會畸形的産物,當一個社會難以維護弱者的利益時,俠客就産生了。若是論實效,俠士當然比不上當世的一些大儒,或手中握有權柄的官吏,但若是論社會效益,俠客的道義卻毫不遜色,有時更勝一籌。 ?
  戰國的春申、孟嘗、平原和信陵四君,都是禮賢下士的王公貴族,門下多豪傑俠士。這些俠客,因得益於幫助主人做過一些有影響的事情而留名青史,這是值得慶幸的。但大多數先秦時代的俠士被歷史湮沒了,難見於記載。儒生和墨子的信徒也因俠士的負面形象,把他們擯除在外,不予褒揚。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了。 ?
  到了漢代的時候,司馬遷的如椽巨筆纔改寫了俠士的歷史。他以平等公正的眼光,審視俠士不平且桀驁的靈魂,為他們作傳,使揮舞着鋒利寶劍的遊俠、刺客得以留名青史。 ?
  郭解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遊俠,儘管他最終的下場是被滅族。司馬遷評價他:"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郭解雖歿,為俠者卻如雨後春筍般瘋長起來。 ?
  俠以武犯禁,不錯,但這掩蓋不了俠義的可貴精神。幾千年歲月如白駒過隙,俠義的精魂深深熔鑄於民族精神裏。俠士縱有不是的一面,但幾千年的歷史卻包容了他們,原因在於,俠士用劍和血的洗禮,為自己和像自己一樣遭遇不平和災難的人們,發出了震天動地的一吼,那是反抗的吶喊,是不平則鳴的呼告。 ?
  俠以武犯禁的抗爭,為歷史留下了震撼人心的濃重的一筆! ?
  ?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俠義的行徑拴係傢國的舊夢,而放在歷史的時空裏看,傢國的也就是民族的。如今,雖然武俠消失了,但武俠卻鎸刻了一個民族舊日的夢幻。恥辱與堅忍,光榮與夢想,全在武俠的刀光劍影中斑斕閃現。武俠濃縮了宏闊的歷史,積澱在民族的脊梁上,化作昂揚挺拔的巍巍之峰。 ?
第2節:序言 重回武俠的時代(2)
  在漫長的歷史畫捲中,遊俠刺客的勾勒穿透了泛黃的書頁和漫漶的墨跡,嚮後人展示着一個民族的不屈和反抗精神。他們的事跡點燃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激情。我們稱這些流芳百世的遊俠和刺客為民族的英雄。民族不能沒有他們,要不然,民族就少了血性,缺了勇武,喪失了勇敢的精神。 ?
  荊軻就是一個把俠義和傢國舊夢係在一處的愛國英雄。 ?
  荊軻好讀書擊劍,卻不得重用。他闖蕩江湖,任性遊俠,心中壯志難酬。他遊歷在外,常與鄉間豪徒比劍鬥武,勝負不計較,倒也灑脫。荊軻到了燕國的時候,與性情相投的一個狗屠夫和一個善擊筑的音樂傢高漸離聚在一塊喝酒,酒酣興起,高漸離擊筑,荊軻相和而歌,時而歡喜,時而涕泣,旁若無人。燕人知道荊軻乃性情中人,又深沉博學,爭相結交。 ?
  荊軻刺秦,臨行之時,燕太子丹和他的賓客皆穿上白色的衣冠送行。高漸離擊筑,荊軻相和而歌,為變徵之聲,送行之人無不悲極而泣。荊軻高歌又起,"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聲音悲壯。送行之人都瞪圓了雙目,怒發衝冠。歌畢,荊軻轉身而去,終不回顧。 ?
  但傾註的心血都付諸東流了。最終,圖窮匕見,秦王虛驚一場,荊軻喋血階前。荊軻的死正好印證了臨行前悲壯的詛咒般的歌詞。?
  傢國夢破碎了。燕太子丹被燕王斬首獻於秦王,不久燕國便國破傢亡,永久地化作歷史的煙塵。歷史的時空廣袤無垠,幾顆明星璀璨閃耀,但那不是燕國的君侯將相,而是為知己而死的荊軻、高漸離。他們的俠骨情懷,相和而歌的相知,士為知己而死的慷慨,為民族的俠義精神擴充了內涵,豐滿了骨肉。 ?
  後來,時間走到了十九世紀,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坍了民族的自尊心,天朝上國的迷夢破滅了,我們這個古老而又多災多難的民族開始謹慎審視自己的民族劣根性。曾經無比勇武輝煌的民族經不起西洋沉重炮火的打擊,民族精神渙散,如一盤散沙。西方人飽含着蔑視和鄙夷,把"東亞病夫"這頂沉痾之帽狠狠地擲給中國人。 ?
  中國人從此開始了一百多年的屈辱。"東亞病夫"的帽子更是壓得國人難以擡頭,心靈受到極大的創傷。這道傷疤禁錮了民族復興的步伐,打擊了國人的自尊。但物極必反,新的自尊正在建立。中華民族跌跌撞撞走了五千年,不會因為短暫的迷失而消亡。 ?
  有志氣的中國人心係着傢國舊夢,為失落的自尊和輝煌挺身而起,靠一股不滅的俠義精神在金甌殘破的江山裏尋找舊時的夢幻。於是,出現了霍元甲、陳真和黃飛鴻,出現了精武門和"寶芝林"。近代中國的英雄多得難以計數,他們輓回了民族自信心,給國人打了一針強心劑,使民族的長城不至於坍塌。 ?
  當國人看見霍元甲擡着"東亞病夫"的牌子嚮日本武士挑戰的時候,無不把拳頭緊緊地攥在一起,手心汗津津的,心裏凝聚着即將爆發的激情。霍元甲站在臺上,感受到國人沸騰的熱血,渾身也充滿了力量。當他把日本武士打倒在地,把"東亞病夫"的牌子狠狠地砸嚮日本人的時候,國人激動的情緒再也遏製不住,如雷的掌聲轟天動地。 ?
  還記得那首片尾麯:"昏睡百年,國人漸已醒,睜開眼吧……萬裏長城永不倒,千裏黃河水滔滔……"江山支離破碎,民族昏睡不醒,多少有識之士痛心疾首。幸虧有俠義之士,捍衛國傢尊嚴,為國人鼓勁,不至於放棄對國傢和民族的希望。無論是霍大俠,還是黃大俠,他們已經幻化成民族振興、富強的精神符號之一。 ?
  遺憾的是,國傢積弱已久,統治者腐敗無能。俠士們雖搖旗吶喊,但他們沒能致使民族復興。不可磨滅的,唯有他們拼卻自傢性命而不顧,傢國一體,共榮共辱的精魂。 ?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一個民族的舊夢縈回於俠客的拳腳和刀光劍影裏。亂世是豪俠逞英雄的年代,但一旦亂世被塗抹了民族遭遇侵凌的色彩,豪俠也便真做起民族的英雄來。俠義是沒有錯的,錯的是一個民族的頽廢。民族不振,靠一兩個大俠賺點面子,也真夠可悲的。 ?
  幸好,俠義的宣揚,振奮了民族精神,人們開始關註和思考自己民族的未來,在審視的基礎上振作起來! ?
  ?
  武俠小說對成人的誘惑是無法抵擋的,就像安徒生的童話對小孩子的吸引是無法抵擋的。於是,武俠小說稱為"成人的童話"的說法,貼切地解釋了成人對武俠小說的癡迷。其實,對武俠小說癡迷的群體遠遠超出了成人的範圍。衹不過,成年人的心思和狀態最能感悟武俠小說描述的情狀,那是一種心靈的接近,而不是淺薄的頑童式的獵奇和盲目地追逐麯折迷離的情節。 ?
  每個人的心底都埋藏着一個武俠夢。這個夢根植在幼小的心靈裏,慢慢地經歷風霜的洗禮,韻味日久彌醇。小時候,電視還很少,收音機剛剛走進尋常百姓人傢。但正是這樣的小黑匣子給蒼白的日常生活增添了斑斕的色彩。早、中、晚三個正點時候,準時打開收音機就能聽到精彩的武俠小說播講。那時候,劉蘭芳講《嶽飛傳》、《楊傢將》,單田芳講《三俠五義》、《鐵傘怪俠》,田連元講《水滸》,袁闊成講《三國》,很多人整天聽得昏天黑地的,一節追一節,一節都不捨得錯過。年輕的人們不管什麽仁義道德、天地君親,衹聽半小時的精彩,感受刀劍的快意、拳腳的灑脫。 ?
首頁>> >> 武侠>> 納蘭秋 Na Lanqiu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